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第一篇: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长株潭两型社会调查
长株潭两型社会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深入了解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状况,和变化;了解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调查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中国的第四批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2008年年底,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方案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1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2009年正式迈入新征程。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党的指导思想
一、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两型社会”为中心,我们对经常往返于长株潭的群众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市民都知道“两型社会”的含义,并且知道长株潭正在建轻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方面
长株潭的一体化虽然提高了市民往返于三地的频率,加快了市民的生活节奏,但湘江沿途接纳了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城市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核心区河段水质污染较严重,再加上城市规划滞后,以及审批体制与法律规定之间的不协调性,环保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湘江水质、城市环保、空气污染等污染较严重。
1、区域水质性缺水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一是工业的水质污染。一些污染汇集湘江,严重威胁三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二是污水的处理率低。包括省会城市长沙,几乎没有对生活污水进行二级处理,而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现在三湘四水的芙蓉国度,很难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溪河,湖南不缺水,但湖南缺乏干净的水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地方的水污染已经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威胁。相
关部门可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配置核心区各河段最小流量,开辟新的供水水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
二)城市规划方面
虽然从2008年1月1日起就施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但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中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房屋规划最为典型。许多道路绿化建设都是由临时工实施,完工后没有对该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在该片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栽树种花,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湘潭的房屋规划也有点过于密集。
三)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吴永保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
资源方面: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改变
四)文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湖湘文化底蕴来发展文化产业,发挥体现湖湘文化的伟人和名人优势,把历史文化培养为经典文化,把伟人和名人文化发展为特色文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尤其要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倡导合作文化、培养创新文化、规范生产文化和健康消费文化,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五)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工业化水平提高6.2% ,城镇化水平提高
7.4% ,
三、总结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电信1101班马存禄
201156110108
第二篇: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人民特别三市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意义十分深远。但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人们的心中,“两型社会”似乎仍只是专家学者口中咀嚼难化的概念。笔者认为,不能把“两型社会”神秘化,只有不断强化“内合”,坚持贴近长株潭一体化的实践操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关联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才能广泛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尽快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效应。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 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哈佛、 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 清华、 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 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 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 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 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 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 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 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 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 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 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 其次, 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 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 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 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 有能力的建设者, 能为国家, 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 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 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 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 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 最丰富的美好品质, 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 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 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 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 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 试想一下, 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 ,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 “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 ,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 ,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 ,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 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 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 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校内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过程。它包括知识、氛围、环境、价值、信念以及其他一切独有的能力和习惯,客观地创造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一旦某种精神形成了,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导向作用,形成一种独有的校园氛围,从而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各类人员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升华为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在这里,我们将大学校园最重要的文化感知者学生的行为进行简要的分析,为的就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出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探讨大学的文化现象,挖掘出我校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大学文化建设,为构件一个和谐的校园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努力。
第三篇: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
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123号)精神,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国务院战略部署,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探索,对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率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能循环,少排放、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特色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湖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发展目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增长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发展典型示范区,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形成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协调发展的产业一体化格局。支持湖南省提出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目标,到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空间布局;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09年下降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9年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两化”融合走在全国前列。
二、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一)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1.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有色、机械、石化、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力度,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点技改项目,在项目核准备案、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重大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2.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引导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指导,鼓励支持部属院校和科研机构与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对接和合作。促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科研计划,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3.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政策指导,强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支持力度,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大对长株潭城市群重大节能、节水、节材项目以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示范工程的资金支持。积极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
4.切实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鼓励支持制定工业产品质量规划。支持推进质量认证、标准研制和新产品鉴定,推进工业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长株潭城市群企业积极采用先进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促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品牌示范企业。支持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将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全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示范区。
5.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产业。支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试点,积极促进利用低碳技术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空调等重点产品,促进低碳技术运用和低碳产业发展。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风电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等新兴装备产业,着力发展通用化工装备、冶金有色矿山装备、轻纺行业机械装备等特色装备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备选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引导支持国内外大型装备企业与长株潭企业联合重组。
2.改造升级原材料工业。支持钢铁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工、盐卤化工、高档玻璃及深加工和建筑卫生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改造提升,推动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鼓励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提升原材料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行业装备向自动化、信息化、清洁化发展。
3.优化提升消费品工业。支持对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家电、卷烟、烟花爆竹、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提质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促进纺织服装和苎麻产业发展,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打造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基地和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做优做大株洲女裤生产基地。
4.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长沙、星沙、九华、田心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支持完善长沙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湖南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软件产业、消费类整机产品等产业集群,培育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产业。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优先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5.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指导规划编制,支持湖南加快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在长株潭城市群内组织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引导制造企业运用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1.支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布局合理、特点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长沙(湘潭)精细化工、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湘潭宽厚板、岳阳石油化工、岳阳粮油食品加工、娄底薄板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
2.支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和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湖南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设。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方面,对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支持湖南省开展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3.引导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支持长株潭城市群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等形式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4.促进中小企业集约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小企业创建。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与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专业化配套生产。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上,按照资金使用方向,对长株潭城市群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建设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在融资平台建设、税收优惠、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提供服务。
(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1.支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三大电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大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网络设施,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长株潭三地本地网升位并网并统一长途区号,推进电信网络技术升级换代。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通信发展的先导区,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建设和应用部署,大力培育面向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服务消费。积极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全覆盖,大力开发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和丰富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促进宽带应用在电子政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普及。支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加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安全。
2.促进“两化”融合。支持指导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行动计划,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申请列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着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完善、推广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展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组
织实施一批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中心。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内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支持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支持发展核能利用、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特种材料等军民结合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支持引导重大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长沙航空工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湖南航天科技城、长沙光电信息产业园、长沙特种材料工业园等湖南省域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三、加强工作指导,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
(一)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对湖南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行业规划及专项规划的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长株潭城市群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指导编制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减排、淘汰落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支持先行先试。加强部省合作,按照国函〔2008〕123号文件要求,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支持长株潭城市群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产业优化、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淘汰落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减排、军民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做好部省间衔接互动,推进试点示范。
(三)指导运行监控。指导湖南开展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支持湖南省完善企业直报系统和网络体系建设。支持湖南加强运行监测协调联动和多渠道发布运行监测信息。加强对湖南工业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支持湖南开展工业产品应急保障区域联动试点。加强对湖南有色金属储备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
(四)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建立湖南工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支持开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化”融合等领域人才培养,培养产业实用人才,积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支持湖南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部属高等院校与湖南企业开展职教合作。支持组织企业家考察学习培训,提升湖南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2010年2月22日
第四篇: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
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协议
为贯彻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加快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商定,合作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区域统筹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教育格局,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教育强省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二、共建目标
(一)探索建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督导问责制,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加大投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长效机制。
(二)探索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长株潭城市群教育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均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三)引领教育强省建设,为全国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通过改革试验,在统筹区域教育发展和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上实现重要突破,辐射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五市等周边地区的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湖南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探索新思路。
三、共建内容
(一)探索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机制。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富余资源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本合理分担、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率先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城乡教师、管理人员和校长的对口援助、定期交流和轮换制度,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建立学校共同体,通过对口帮扶、联合办学、合并调整等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或扩建一批城镇学校,逐步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现象;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和项目资金统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探索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普遍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依托行业和企业组建一批紧密结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形成专业集群;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一批整体实力较强
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中高职共享的区域性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四)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和湘潭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探索学分互认和课程互选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在湘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与对口支持,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
(五)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的德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红色文化、湖湘文化进校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制;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在高中阶段广泛开设选修课程,创造条件开设适用技术课程;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探索举办特色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探索高校自主招生机制。
(六)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各类教师培养培训体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创新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适当提高教师招聘统筹层次,探索城乡教师编制管理新模式和聘用管理新机制;开展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试点;加强“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将省属高校纳入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七)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省、市政府对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理顺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拨和任职制度;探索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新体制;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
(八)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实行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和机制;将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公益性文化教育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范围与程度;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两型社会”教育,创建“两型社会”示范学校。
四、共建机制
(一)成立部省共建合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教育部部长、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共同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为教育部有关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湖南省教育厅共同组成,日常事务主要由湖南省教育厅承担。
(二)建立部省共建合作机制。
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试验区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对长株潭城市群教育发展的统筹,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推进试验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部提供工作指导,鼓励和支持湖南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改革试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支持和倾斜;鼓励和支持在湘部属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研讨试验区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高层协商会议;双方职能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处理相关事宜。
(三)建立信息通报和交流制度。
通过多种媒体及时沟通和交流试验区建设的各种信息,及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五、其他
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协议第一期共建时间暂定为5年(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第一期期满后双方另行商定合作共建事宜。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二○○九年八月十六日 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
第五篇: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决策咨询报告12期)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南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区域内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到2010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区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6.3%,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粟西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三市联系更为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到全省的38.4%;实现GDP 6715.91亿元,增长15.5%,总量占全省的42.2%,增速分别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1.9亿元,占全省的18.0%。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681.87亿元,占全省的50.3%。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
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2.14亿元,占全省的41.8%。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而全省为14.7:46.0:39.3。这说明长株潭
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5.9%。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达374个,计划投资规模2632.87亿元。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湘江过江通道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株洲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3亿元,增长46.1%。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干线公路改建提速,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等建成通车,湘江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湘潭市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长株潭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随着长株潭三市通讯升位并网、金融同城和城际轻轨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融合,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1201元和929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35元和3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7.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069.74元、12965.65 元和 11951.0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19.5%和10.9%。随着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长株潭三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354元、3793.64元和360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和25%。加上“新农合”广泛覆盖、“新农保”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为长株潭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52元和63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9.3%。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人口超千万,但总体实力与人口相当的北京、上海相差甚远,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48.7%和39.8%、63.3%和70.6%。由于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产
业结构看,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区域内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二)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产业薄弱等不足,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发展不够完善,制约了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3%,相比珠三角的70%还差13.7个百分点,离2015年实现城市化率70%以上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
二、
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四)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湘江近年枯水频发,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看,各城市间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的规划协调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来看,长株潭协同发展的规划虽已颁布,但有效实施仍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三市及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一定程度存在。另外,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协作形成的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地方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要使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能源资源的转移以及环境的保护治理都会改变各市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
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投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才会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与发展力。目前,长株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未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长株潭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城市群吸纳资金、技术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是城市群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城市群的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各城市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站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要针对这一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的弱点,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长株潭试验区。
承办:地方调查队管理办公室
执笔:雷芙蓉 赵海军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湖南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