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集锦)

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集锦)

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第一篇: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明清小说人物分析水浒传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吴用: “智多星”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

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

第一篇:明清小说人物性格轨迹

明清小说人物分析

水浒传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

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吴用: “智多星”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智取大

名府。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武松: “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一身虎胆,武艺高强,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斗浪里白条,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押送生辰纲,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精

明能干、粗暴蛮横。

人物绰号归类

一是比为动物的:玉麒麟卢俊义,白花蛇杨春,插翅虎雷横,锦豹子杨林,入云龙公孙胜,鼓上叉时迁,白日鼠白胜,金毛犬段景住;

二是反映体貌的:美髯公朱仝,紫髯伯皇甫端,白面郎君郑天寿,青面兽杨志,赤发鬼刘唐,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一丈青扈三娘,摸着天杜迁,青眼虎李云,矮脚虎王英,金眼彪施恩;

三是表示性格的:智多星吴用,神机军师朱武,笑面虎朱富,鬼脸儿杜兴,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拼命三郎石秀,活阎岁阮小七,母大虫雇大

嫂,母夜叉孙二娘,浪子燕青;

四是体现职业的: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箫让,行者武松,菜园子

张青;

五是提示兵器的:大刀关胜,没羽箭张清,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

平;

六是标明特长的:混江龙李俊,浪里白条张顺,神行太保戴宗,神

算子蒋敬,轰天雷凌振;

七是直接赞扬的:及时雨宋江,镇三山黄信,百胜将韩滔;

八是比做以往英雄的: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病

尉迟孙立。

中考集萃

名著考查一向是中考命题的一大难点:考细了,毕竟是课外阅读篇目,有失公允;考粗了,读与不读结果一样——无非是考查名著的作者或历史地位之类。怎样取一个适中的角度相对客观准确地衡量考生真实阅读名著的情况呢?就这一点,2008年不少考区都在名著《水浒传》上动足了脑筋。

1、“老虎”为媒介,情节巧整合

(2008年北京密云)《水浒传》中行者____(人名)在寻找哥哥武大郎的途中,路过___(地名)时,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于是深受百姓喜爱;当及时雨____(人名)坐了梁山第二把交椅后,他接老母亲上了山,于是李逵也下山接母,行至沂岭时其母被老虎吃掉,他愤怒之下,连杀四只老虎。

创新视点:本题巧妙地将《水浒传》中两个与“虎”相关的情节缀连起来,整合为一段文字,未读过原著的考生对“武松打虎”和“及时雨”宋江也许耳熟能详,而对于地名“景阳冈”就不一定十分明晰了。(参考答案:武松

景阳冈 宋江

鲁智深,绰号①“________”(a. 黑和尚 b. 花和尚c. 胖和尚),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②______(a. 大闹野猪林b. 力伏众泼皮c. 怒打

镇关西)。

林冲,绰号“豹子头”,③____(a. 倒拔垂杨柳b. 身陷高唐州 c.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④_________ (a. 血溅鸳鸯楼 b. 手刃陆虞侯 c. 智取生辰纲),雪夜上梁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石秀,绰号⑤“_____”(a. 拼命三郎b. 神行太保c. 托塔天王),艺高胆大,舍生赴义,⑥ (a. 枷打白秀英 b. 孤身劫法场 c. 醉打蒋门神),威震大名府。

李逵,绰号“黑旋风”,⑦____(a. 斗浪里白条 b. 毁金刚塑像 c. 杀泼皮牛二),尽显粗野鲁莽;⑧_____(a. 大闹高唐州 b. 怒杀阎婆惜 c. 义夺快活林),只因疾恶如仇。

创新视点:本题以《水浒传》为主要考查对象,着重考查考生对人物及相关情节的辨识判断能力。显而易见,选项之间的可混淆性主要是针对是否“真读名著”来设置的,同时试题以选择的方式考查并采用八选六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因此,试题的区分度设计得恰到好处。(参考答案:①b

②c ③c ④b ⑤a ⑥b ⑦a ⑧a)

3、精心布局,考查情节

(2008年福建)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书。请从下列名著精彩片断中任选一个,简要概述该情节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或感悟。

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②武松斗杀西门庆

(1)精彩片断:___________(2)情节概述——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3)体验或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视点:未读过原著的考生对①至④四个情节可能也有耳闻,但如果要将其“起因”“经过”“结果”都表述出来,却是不读原著所无法做到的——本题的创新点即在于此。

(参考答案:以武松为例。(1)武松斗杀西门庆;(2)起因——武松杀了嫂子之后,就来到酒楼寻找西门庆。经过——武松将嫂子的人头往西门庆脸上一掼,西门庆吓了一跳,想跳窗逃走。武松跨步上前,与西门庆打斗起来。西门庆终不是武松的对手,只几个回合,就被武松摔到酒楼下,跌得发昏。结果——武松跳下楼,手起刀落,取了西门庆的人头。(3)针对所选片断来谈,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4、选择扩容量,细节验真才

(2008年江苏常州)下列说法中,对《水浒传》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C.

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花荣、“立地太岁”阮小

二、“小李广”戴宗等一百零八条好汉,依据所长,各就其位。

创新视点:本题一改名著选择题考查仅针对文学常识或人物形象的惯例,从《水浒传》中选取了四个相对详细的情节让考生判断其“准确性”,一方面扩大了考查的容量,另一方面将细节纳入考查,全面提高了名著考查的难度。

参考答案:C(“神行太保”戴宗、“小李广”花荣)

模拟训练

一 填空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小说。 (施耐庵、元末明初、章回体长篇白话)

2、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___》(《水浒传》)

3、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降至终点。(误走妖魔、魂聚蓼儿。)

4、《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______。(晁盖)

5、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__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了一件大事是______________。(吴用、智取生辰纲――花石纲)

6、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__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__。(史进、九纹龙)

7、《水浒传》中的“智多星”是指哪一个人物?(吴用)

8、《水浒传》中共有_______将,天罡是_____人,地煞星________人。(一百零

八、三十

六、七十二)

9、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拳打镇关西(鲁提辖)

(2)、梁山泊______落草,汴京城______卖刀(林冲、杨志)

10、“《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是________(人名)对《水浒传》的评价。(毛泽东)

11、《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_______,善射的是小李广________,善行的是神行太保______________。(时迁、花荣、戴宗)

12、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_____________。(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13、宋江在浔阳楼上倚阑畅饮,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作了《西江月》,又写了四句诗,其中的后两句是“他时若遂凌云志,____________________!”(敢笑黄巢不丈夫)

14、《水浒》中叙述了好汉_______“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鲁智深,或“鲁达”。答“鲁提辖”也可)

15、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

16、根据《水浒传》1-40回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答案字数不超过150字)。

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17、清代著名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将《_________》、《庄子》、《离骚》、《史记》、《西厢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为“六才子书”。(《水浒传》)

二 综合

18、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例如:我赞美鲁达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言之有理即可)

19、《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却同样义薄云天,请你举出两位能体现这种“义气”的英雄人物及其相应事例简单作答。

「(1)鲁达。鲁达义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2)武松。武松为替施恩夺回店铺,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3)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4)宋江私放晁盖是“义”。」

20、《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活阎罗;刘唐:赤发鬼;白胜:白日鼠。

21、“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出与他有关的情节(四个即可)(吴用,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智取大明府、智取文安县、智赚玉麒麟。)

22、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几个主要人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陆谦)

23、“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狐山作怪妖魔,这个是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碳屑凑成皮肉。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显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中呈真面目。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这段说的是哪一个情节?主要人物是谁?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李逵 张顺)

24、A 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文段中A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2)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他的另一个故事:

(参考答案:(1)疾恶如仇(行侠仗义)、豁达明理、粗中有细等。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一、“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 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占领荆州

夺取汉中 建立西蜀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

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我有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刘备摔阿斗

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二、一代奸雄——曹操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 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 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许田打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

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华佗 杀吕伯奢家

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错杀吕伯奢(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著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改编的。下面是京剧中陈宫唱词:“我先前自道他(曹操)宽宏量大,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马行在狭道内我难以回马。”陈宫为何骂曹操“无义”?“狭道内难以回马”又为何事?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

【答案】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割发代首(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跣足迎许攸(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梦中”杀人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杀粮官王垕

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继承父兄基业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决计破曹(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曹操也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请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示例](1)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一月之久,曹提多次进攻仍不能取胜,休战期间便去观察孙权军营,(2分)他从远处看到东吴将士纪律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2分)不禁脱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1分) 孙权遗书退阿瞒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曹操起兵进攻东吴,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僵持不下。时近开春,江水上涨,曹营不少已经进水,兵卒叫苦连天。曹操已经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时骑虎难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先是指责了一番曹操,然后暗示曹操要趁回避江水上涨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西游记》是在明代后期的神怪小说热潮中出现的,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是部不朽的著作。

《西游记》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其中每个人物都刻画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构成了《西游记》整本书的主要框架和故事发展的深入。四个人物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他们的人物性格无疑是整本书的点睛之作,让读者眼前一亮,意犹未尽。

首先是唐僧的人物形象,唐僧是来源于唐代的玄奘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演化而来的。贞观三年,他为追求佛家真义,前往天竺,历经百余国,费时17载。取回梵文大小乘经论律657部。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渐渐衍生开来。小说中的唐僧由于父母凄惨及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又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影响。在正面意义上看,首先,他胸怀天下,惠及人民百姓,百姓疾苦他都看在眼里,大有“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为此他愿意亲身前去遥远的西天取真经来惠及天下苍生,并在一路上歌功颂德,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的思想。其次,他具有足够的勇气。还在寺里的时候,他的众多徒弟就劝他西天路途遥远,路上多有妖魔鬼怪,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他大义凛然的表示已发了弘誓大愿,一定要去取真经。这里便可以看出唐僧的勇气确实可嘉,因为这时候他毕竟还不知道会有孙悟空等徒弟的护送,他也愿意只身前往。再有,他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并不像悟空他们那样具有本领和多年寿命,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但是他却能做到面对无数妖魔鬼怪和去西天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放弃也没有后悔,这该是多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啊。他心地善良,在路上看到蚂蚁也不忍心踩上去。他正直不阿,取经途中女儿国国王看上他的英俊外貌,给他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让他留下来他也不为所动。在美女和金钱的诱惑下他依旧能始终如一,一心向佛,这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但唐僧这个人物形象也有着不少的负面影响。他个性懦弱,贪生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虽然满怀理想,但是本身却无任何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能坐等他人援助,毫无办法自救。他过于善良仁慈,不能明辨是非,人妖不分,好坏不分。特别是三打白骨精那一段,自己毫无主见,听信猪八戒谗言,多次把明辨是非的悟空赶走,等到被妖怪抓了才后悔把悟空赶走。所以我们从书中可以频频看到唐僧的口头禅:“悟空,救我。”从此看来,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不是什么圣僧,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不能片面的评判这个人物的好与坏,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我们都能从吴承恩笔下看到那个精彩的唐僧。

其次,我们来看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书中一开始就写了孙悟空是吸取天地精华的神石中孕育出来的,使得这个人物更具有神奇色彩。之后描写的他的一系列故事更是有声有色,从灵石中诞生、拜师学艺、成为花果山美猴王、获得定海神针、官封弼马温、偷蟠桃偷仙丹、大闹天空、八卦炉中逃出,直至最后被压在五行山下。遇见唐僧之前的前七回绘声绘色的描写了孙悟空的这些故事,使得书中人物更具有传奇色彩更令人期待,这些经历使得孙悟空获得更强的本领,更为下文的斩妖除魔埋下伏笔。纵观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特点。

一、天性烂漫。他是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可谓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所以更是不会有人教他礼仪教他生存的道理,他靠自己摸爬滚打而渐渐长大,自然也就保存了他天性的淘气,这些就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今后的反叛,率真,崇尚自由的特点,他是依靠自己而生存的,从很大意义上来讲他不过是个淘气的孤儿罢了。

二、求学好问,不求甚解。虽然他淘气,但是对于求学上他又能一丝不苟聪明伶俐。他历尽艰辛,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看透了人世间的追名逐利,最终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并领悟菩提祖师在头上敲三下即是三更时刻前往学习,最终历经近20年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之本领。

三、率性而为,追求自由,藐视权威。即使他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一身本领,也难改他的本性,他不受任何势力的束缚,任意妄为。他大闹龙宫取得定海神针做为武器,并捣乱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大闹天空和篡改生死簿也体现了他崇尚自由,敢于斗争,不屈服于势力的权威的特性。在这些斗争过程中,无一不体现出他的率性而为追求自由,这成为了他第一个人生奋斗阶段的历程。

四、具有鲜明的爱憎之心。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在车迟国,他解救了无辜的五百名和尚,并把妖怪扮的国师除掉;在比丘国,他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并制服了白鹿精;他在凤县郡中帮忙求雨造福那里的百姓„„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善良,爱憎分明。

五、尊敬师傅。无论受了多大的委屈,唐僧怎么的错怪他,他也不会离开唐僧回到他的花果山过逍遥的生活。一次次的被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他也总会一次次的回到唐僧身边保护他去西天取经。

六、智慧超凡,才学卓绝。纵使他拥有过人的本领,他也不因此沾沾自喜,粗心大意。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总之我觉得孙悟空这个形象是非常成功的,他表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斗争意识,超群的智慧和追求信念的这一理念。

接着,备受争议的就是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他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皇大帝,幸亏太白金星求情,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受到观音菩萨的指点而成为唐僧的二徒弟。他是作者吴承恩着力塑造的喜剧典型。他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但他又拥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其实在西游记里他的形象最接近普通人,他唠叨埋怨,他并不是一心想去西天取经,整天想着分散伙饭而自己能得到多少利益,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就只想着溜之大吉。他还有着强烈的私心,去化斋的时候他总想吃得最多,自己没吃之前是不会先考虑到师傅的。他贪图美色,热衷荣华富贵,见到美女总忍不住上前搭话,在女儿国时也在拼命劝阻师傅要留下来享受荣华富贵不去西天取经。但他也能吃苦耐劳,脏活累活差遣他去干他也愿意为之,虽然多有抱怨。他勤恳憨实厚道,在二十回中“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师徒们遭遇黄风怪,八戒一钉耙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首次荣立战功。在今后的日子里,八戒往往能成为开路先锋,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贪吃、贪睡、重财、好色 ,但其实这也是人所拥有的秉性。他原本是天篷大元帅,作战勇猛,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会亲历前往,最值得肯定的是,虽然他被妖怪擒拿,他也不会屈服投降,破口大骂要妖怪叫他“猪爷爷”。虽然他自私自利,但能顾全大局。猪八戒在很多时候都是先顾及自己的利害关系,但是那些脏活累活,比如背尸体,挑行李这些孙悟空不愿不屑干的,都是由猪八戒来承担。他虽然懒惰,但也算能吃苦耐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猪八戒这一喜剧形象更给书中增添了色彩,虽然他有众多的秉性,但是由于这更于贴近常人的习性,所以我们也并不觉得他讨厌,相反会觉得他更可爱更真实。

最后,来说说沙僧的人物形象。他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玻璃盏,惹怒王母娘娘,幸亏赤脚大仙求情,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牵马。沙僧这个形象向来是不被重视的,可是实际上,沙僧是一个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沙僧一向被认为是个毫无主见,缺乏个性而具有奴性化倾向的可有可无的人物。其实不然,沙僧形象并非可有可无,他不仅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典型人物,而且还是作品主要人物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他在这个取经团队中具有独特性,和而不同。他不仅和师徒保持着和睦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不停的调解师徒之间的矛盾。一路上,猪八戒总在困难的时候嚷嚷着要分行李,他也总是积极制止,坚持西天取经的原则。他又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在取经过程中斩妖除魔,孙悟空图名不图利,猪八戒图利不图名。只有他,心无二念,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牵马挑行李,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只为取经。他老实忠厚,处处为唐僧着想。沙僧就是这样一个貌不出众行不惊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责任心,取经就一定要能取到。他没有太多的抱怨,兢兢业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默默无闻,信守承诺,自食其力。因此沙僧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他是唐僧的贴身侍卫,孙悟空的好帮手,西天取经队伍中的粘合剂。他奉献的是合作的团队,是和谐的社会。

所以纵观《西游记》全书,这一系列主要人物都具有他们的不同特点,缺一不可,取长补短,创出不朽的篇章。

红楼梦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

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种礼束的守卫者,并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

六、刘姥姥 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七、晴雯

晴雯乃贾府内又一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无所忌惮的言辞给读者呈现出了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晴雯并未因为宝玉是她的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大骂,而是以理辩驳。

八、平儿

《红楼梦》里丫环最漂亮的,还得是平儿,由于她被贾琏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丫环了,但她的出身低微这个事实却一生也抹不去,这也就决定了平儿在大观园中的地位不会太高。

平儿天资聪慧,可偏与王熙凤成主仆关系,则显得有点儿“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平儿可是帮了凤姐的大忙了,所以说王熙凤对平儿也挺好。平儿还是比较善良的,当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后,王熙凤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来,却在背地里使坏,使二姐已经成形的胎儿堕掉了,二姐也不堪忍耻辱而自缢身亡,在这期间,贾府里唯一对她好的便是平儿了,一直对他百般照顾,还把好死时将要交给贾琏的二百两银子一文不少的交给了贾琏。平儿在贾府没落后出家为妮,一生遁入空门,从此与世俗无缘,唉,平地儿啊,可怜,可悲,可叹的平儿呀!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载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画、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贾探春--侍画、翠墨、小蝉。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彩凤、彩云、彩霞。

《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另一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小说中性格鲜明的人物足有数十个之多,如和蔼的贾母,干练的探春,温柔的袭人,可怜可爱却尖刻厉害的晴雯,憨厚善良而又不入流的刘姥姥······总之,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全书中的人物,各具个性。难怪鲁迅先生赞叹《红楼梦》中“都是活的人物”。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第二篇:明清小说欣赏

红楼梦这本书,给我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场景。他以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宝黛幽微曲折的爱情故事,肯定了追求自主的叛逆人物。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是使读者深入看传统社会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而王熙凤必然加快了这灭亡的速度。

精明强干的王熙凤,本可以成为贾府的中兴之臣,却为何反害了贾府?原因大概是因为凤姐对贾府的贡献远远小于她对贾府破坏力。

王熙凤才比天高,德比纸薄。权力的机会,个性的贪恋和末世的氛围纠结在一起,必然让她雁过拔毛,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被她用来进行权利寻租。《红楼梦》中第二十回中说:穷极的贾芸瞄上了荣国府,想揽下观园裁花修木的环境绿化生意,以为贾琏是管事的,不料用错了码头,这贾琏实际是当家不做主。贾琏让他去找自己的老婆王熙凤,同时明确地告诉他没礼没钱,别开口,聪明的贾芸去借钱买了“细贵的货”———冰片蘼香来送给凤姐,终于如愿以偿。

预感到贾家的衰败可能快要到来之时,王熙凤更是疯狂敛财,弄权舞弊,克扣工资,收受贿赂,放高利贷。只要能填满自己的腰包,无所不用其极,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肆意妄为到连自己的顶头上司,亲姑姑王夫人也不放过。《红楼梦》中第三十六回说 ,王夫人屋里的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 ,空出一个大丫头职位,王熙凤哪会放过这样的“肥缺”她想尽办法拖着不增加用工名额,等求职的人走后门把东西送足才去禀告王夫人。

寻租卖官,以权谋私,改革为私管理为己,可以说凤姐的改革越深入,贾府败落就越快。

一句话,贾府用错了王熙凤。是凤姐的专权弄权。把一个大家族的兴亡归于一个女子的身上,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王熙凤身为荣府的实际管理者,有生杀予夺之权,翻云覆雨之能,却没有把她的才干用在未雨绸缪、替贾府的未来筹划上。相反,她是个权欲极强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求利益,不惜贪赃枉法,给贾府埋下了深远的祸根。王熙凤手上有多条人命:为了三千两银子,拆散了一对有情人金哥和她的未婚夫,间接使他们双双自尽;只因府中的仆妇鲍二家的与贾琏私通,就用手段逼其上了吊;她还巧用心机逼死了尤二姐,就连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他也要杀人灭口。这些事情已经超出了她的职权范围,涉及到了贾府外部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给贾府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为了敛财,她还用贾府上下的月例银子去放高利贷,收入自己独吞,风险却要贾府承受。凤姐的才干是不容否认的,她头脑精明、手腕强硬,勤勉不辍,把荣府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在秦可卿逝世时一人独理两府大事,能力之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她做事目的是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和金钱愿望,二是逢迎以贾母为首的贾府长辈,稳固自己的地位。这使她凡事以利益行先,只求自保,不求去弊,使贾府积弊日深,积重难返。

其实对于永保贾氏家族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秦可卿已经在临死前托梦告诉了凤姐。她说,“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後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秦可卿临死前的一番话极有远见,如果熙凤能够听从她的劝告,做出相应的安排,贾府不会最后落得个一败涂地。可惜凤姐虽然对这番话心中敬畏,但她并没有把秦可卿的深谋远虑付诸于实践,有才干见识如此,却未用上正途,凤姐实乃贾府之罪人也。在她严酷的治理下,荣国府人心逐渐分崩离析,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走入了水深火热中。

若说起《红楼梦》王熙凤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曹公花在她身上的笔墨不少于宝、黛、钗。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中心人物,她毋容置疑还是个具有管理才干的女人,这可以从冷子兴、秦可卿、周瑞家的等人对她的评价中体现出来。然而就在这些人称赞王熙凤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比如周瑞家的就说“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儿”。宁国府总管赖升也说:“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脑了,不认人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的十一回和十六回,两次提到“利钱”的事。就是说我们在留意王熙凤光鲜的背后,更应该留意她本性中的贪婪与凶残,因为这正是导致贾府这座大厦倾覆的根源之一。在这里我试图用三个篇幅的文字来论述王熙凤的贪婪、凶残与贾家兴衰败 由。

在贾雨村看来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可依我看来冷子兴更像个冷眼旁观之人。倒是贾雨村在冷子兴“演

说”贾府时的发表的言论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最后提及王熙凤时的那句“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只怕都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谓“正邪两赋”用贾雨村的话来说就是“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更绝的是那句“而来一路之人”,也就是说“大仁”与“大恶”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对于王熙凤的赞誉和诟病古而有之,如今更有人将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奉为职场宝典。一句话,见仁见智。不过,按照这样的理论去评说红楼即无趣亦非我的本意,那就书归正传,先说一说王熙凤的贪婪与贾家的衰败。 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一、命运的悲剧

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自身无法摆脱的痛苦或无法用已有知识去解释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现象,认为天神在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人类是不可能和命运相抗争的。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宿命论的思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且看这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并且是唯一被丢弃于洪荒之中的一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这痛苦的感觉便愈是深刻。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作者也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①“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性格的悲剧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先说贾宝玉。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见第二回)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宝玉幼年便贪玩好动,七八岁时已是“淘气非常”,这与他从小生活在贾母身边有关。贾母骄纵孙子,“无人敢管”。宝玉虽然怕贾政,但又不把父亲当回事,也与贾母的撑腰有关。如第二十三回,贾政叫宝玉

去,宝玉吓得“杀死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曲了你。”贾母年轻时也是个贪玩的,年纪大了仍然贪玩好动,经常和晚辈玩在一起,并且熟悉戏文小说,对通俗文艺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见第五十四回)。这些都对宝玉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第三十三回),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接下来说黛玉。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②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第三十二回)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一直与势利又世故的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连仆人也喜欢她:“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对贾府的统治者,宝钗也常常有意讨好。如第二十三回讲到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时,“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有时“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针线来。日至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语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语一回。”宝钗的这种种行为自然博得了贾府统治者的欢心。宝钗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能读书有成,立身扬名。宝钗不仅劝宝玉走“仁途经济”的道路,还注视他的一举一动,对宝玉身边的人也留心观察。如第二十一回,宝钗来到怡红院,一见到袭人就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颇有怨气地说:“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功夫!”“凭

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她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可见宝钗关心宝玉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宝钗试图在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可是宝钗明知如此仍要设法去改造宝玉,也有点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其性格中同样有着悲剧的因素。最后,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后竟至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

三、社会的悲剧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写的最后结局。它说明在这个悲剧中,没有哪一方是赢家。黛玉之泪尽而逝,宝玉之出家,宝钗之守寡,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然而我们知道,爱情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宝、黛、钗都是才华横溢,纯朴可爱的人,造成这一悲剧的,难道能说仅仅是性格的因素吗?归根结底,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性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通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我们也了解到,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如宝玉,这个贵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婚姻,遑论其它人呢?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第三篇: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函授生 《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作业题

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是元杂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物质基础。(2)文人地位的变化:专业作家群的形成是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元杂剧是我国各种表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4)还有一批演员把戏曲表演艺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2、关汉卿杂剧创作在戏剧冲突的设臵上有什么特点?

答:关汉卿的戏剧创作成就极高,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现存18种(包括残缺的本子)。 从内容上看,关剧中一些剧目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其次,关剧中反映妇女生活的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现存18个剧本中“旦本”戏占了12个。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此外,关剧中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都赞颂了英雄业绩,赞美了正义的事业,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在艺术上,关汉卿将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窦娥冤》为例,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官吏的贪暴、百姓的不堪压榨,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同时又借六月降

雪、鬼魂诉冤等超自然的情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

3、《西厢记》成书前崔、张故事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流传?

答: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4、鲁迅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请结合《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手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比较明显的一个缺点,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

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

5、明代批评家叶昼指出:“《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请结合有关人物形象,论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特点;

答: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臵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臵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

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以劫法场为例,由于石秀是在形势万分紧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得悉处斩卢俊义的消息的,以他的精细,不会不意识到个人去劫法场的危险;可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从石秀在酒楼上的焦躁,可感到他内心的激烈活动。他考虑到要在戒备森严、刀枪林立的法场上,一个人救得卢俊义,必须先压住敌人的气势,因此,未下楼时就大喊一声,接着趁敌人神志未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变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臵身于真实的历史环 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

四方江湖好汉,形成了豪侠、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着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臵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

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 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

6、汤显祖和沈璟在戏曲创作观念上有何不同?

答:汤显祖有着鲜明进步的文学观。自觉地运用泰州学派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武器,通过文学的形式以情格理。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提出了富有挑战意义的“至情”论,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在创作实践上,准确抓住了文学描写人性、反映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的“真情”这一艺术特征,从而表现了个性解放的可贵精神。沈璟剧作的主要特点是:

(1)在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刻画市民形象,这无论是与以前的还是当代的作家相比,都是很突出的; (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5)语言通俗浅近,追求本色,并追求诙谐。

7、结合杜丽娘形象,分析《牡丹亭》的至情思想。

答: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8、请结合孙悟空形象,论述《西游记》人物塑造上的显著特征。 答:《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即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孙悟空:他形态上是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识破和战胜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大公无私、勇猛机智,而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等,又是人的精神品格,而这三者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

9、冯梦龙的“三言”在叙事写人上有何特点?

答:"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来冲淡缓解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还有一种形式,即悲剧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

10、《闲情偶寄》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戏曲创作的理论主张是什么?

答:《闲情偶寄》为李渔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11、《聊斋志异》是如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 答: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而以志怪”。这概括了《聊斋志异》用传奇的手法来写志怪小说的创作特色。所谓传奇是指唐传奇,它有着一种细腻的描写艺术手法,而志怪是指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传奇是叙述婉转,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志怪则是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洁。按鲁迅先生这话的原意来解释,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里面有的文章用词藻是很华丽的,注重人物的刻画,在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的描写很生动和细腻。

其次,《聊斋志异》虽属于志怪范围,但所写的内容不与生活隔绝,人情世风,时露笔端。深沉的哲理,冷峻的抨击和辛辣的嘲

讽都是精妙绝伦的。

再次,故事离奇曲折,构思精彩。

最后,《聊斋志异》里面的题材全面丰富,有写科场的营私舞弊的《素秋》《神女》;有讽刺考官的昏庸无能的《司文郎》《于去恶》;嘲笑士子醉心功名的《王子安》《续黄梁》;还有很多事写人神和人鬼和人怪之间的婚姻爱情故事的《晚霞》《乔女》等等,这些都写得很精彩。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部著作不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用传奇而以志怪”。

12、结合贾宝玉形象,谈谈《红楼梦》“苍天无可补”的人生悲剧意识。

答:《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第一回中疯道人对甄士隐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回唱的《好了歌注》可谓全书的点睛之笔,歌中指出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多方面的痴心与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从而点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主题思想。从全书的安排来看,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道德文化悲剧,无不可以作为人生悲剧的注脚和例证。

《红楼梦》——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首先,是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第二,是典型

化人物的最终完成,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王熙凤”借鉴了“潘金莲”,但王熙凤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丽娜相提并论。第三,也是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在处理全知与限知叙事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冷子兴的演说不仅介绍了贾氏家族的总体概况,而且还特地说明了贾宝玉与家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从她的目光视线中流淌出其中的繁华气象。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林林种种的万千气象又从一位乡村太太的视觉、听觉、嗅觉中得到反复的皴染和描绘。

《红楼梦》——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13、结合林黛玉形象,分析《红楼梦》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答: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14、《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答:前五回是《红楼梦》的蓝图,第6——120回是故事的主体。前者与后者是互动的结构关系,前者所展示的画面、所形成的潜在结构,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上流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还蓄积了封建社会的潜意识、潜能量,营造了巨大的张力空间,形成了大历史语境,许多情节线索都是从这里牵引出来的,许多人物的欲望、心理、情绪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即使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也能勾人魂魄,令人荡气回肠,其奥妙就在这里。

第四篇:明清小说欣赏总结

一、 古代小说的一般体制

1、古代小说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种。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短篇小说则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种。

2、古代小说内容上分为: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侠义、公案、诗话、词话、谴责小说等。

二、 古代小说的渊源和发展

1、远古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故事是小说的滥觞;先秦诸子之书也是古代小说的源头。

明代胡应麟称:“《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山海经》中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共工、帝俊、西王母等,简短但已初具故事形态。

《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驾八骏西征,绝流沙,登昆仑,于瑶池见西王母之事,神话色彩浓郁。

《淮南子》中有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

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显示了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 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神话传说这种非自觉的虚构方式,瑰丽奇特的想象,给后世文学以巨大的启迪。

先秦诸子之书是古代小说的又一源头。

《孟子》、《庄子》、《韩非子》中众多的寓言故事,往往带有强烈的虚构和夸张色彩。

《庄子》被称为先秦的寓言大师,“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2、先秦、两汉及其后的优秀史传文学,也给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左传》的叙事技巧,《战国策》的人物塑造技巧等,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尤其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记》的传记文学,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里程碑。其叙写历史事件、摹写历史人物的卓越技巧,为后世史家,也为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描写人物,往往不完全拘泥于史实,善于虚构一些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故事更加感人。如《项羽本记》中“霸王别姬” 一段

3、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期,产生了大量志怪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以幽明共置,人神沟通,人鬼杂处等时空变异的神秘主义幻想形式,折射出现实社会。以《搜神记》为其代表。

优秀之作有《三王墓》、《韩凭妻》、《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等。

4、唐传奇、宋元话本,标志着符合现代文学涵义的小说出现了。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异”,是自觉的虚构之作,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人物形象,完整严密的艺术结构,雅俗交融的语言。

卓越的艺术水平,取得了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唐传奇优秀之作如:

元稹《莺莺传》、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形成了小说史的第二次高潮

妓女与士子爱情,《李娃传》情节曲折,故事趣味很浓;《霍小玉传》则重在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

表现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李娃传》是通过幻想的“大团圆”给人以虚幻的满足;《霍小玉传》则以悲剧的结局,激发了人们的渴望,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讽世小说也有其显著地位。

沈既济《枕中记》,即 “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梦中实现了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一切理想。

一旦惊醒,黄粱饭犹未蒸熟。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

1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游侠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孰料祸福相倚,先是与邻国交战失利,继而公主罹疾而终,遂遭国王疑惮,被遣返故乡。

突从梦中醒来,方知前之荣耀蹉跌悉是醉后一梦。

两篇小说,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人生的思考。

反映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中唐文人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

艺术描写上,人物真切,情境栩栩如生,虚幻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歌颂侠义精神的豪侠小说是唐传奇又一引人注目的题材。

《虬髯客传》,构思巧妙,同时写三个各具个性,独有风采的英雄人物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风尘三侠”的形象广传后世。

英雄豪迈气中,穿插了儿女之情,尤有情趣。把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作为反面精神,代表了人们对自由豪迈人生境界的向往追求,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宋代“说话”盛行,主要由师徒口授传说,后人将其精彩情节记录下来,固定而成为说话人的底本,这就出现了话本。

书商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话本进行润色加工,以适应阅读,这样就出现了文学作品。这个过程的完成是在元代。

元代就有了印本,在这种简单的印本基础上,就出现了白话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是在拟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长篇章回小说是由讲史发展而来;

明清完成了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程。

至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章回小说的发展达到了它的峰颠。

1、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三国演义》、《水浒传》;

2、神魔小说——《西游记》;

3、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4、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短篇小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言》、《二拍》代表了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标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影响也比较大。

三、 明清小说特点

1、 小说观念上有儒、道学说的深厚影响。

2、小说形式上受史学的巨大影响。

3、小说发展经历了由群众集体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到作家个人创作的过程。

4、思想意识上有着浓郁的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问题;

内容上有不少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问题;有的作品色情描写过多。

思考题

1、中国小说的源头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2 、《史记》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3 、明清小说的概貌及特点。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最成功的一部。 描写了从东汉末(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至西晋统一(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约百年之间的社会大动荡; 各封建政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 总结了历史经验,体现了历史英雄们的聪明智慧;

歌颂了明君贤相,鞭笞了暴君,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了一幅悲壮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生平不见史传。

后人推测,罗贯中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懂军事,具有浓厚儒家传统思想的人。

2 罗贯中是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及《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另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历史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代豪杰在争霸过程中的斗争风云。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是为《裴注》,丰富了历史资料。

罗贯中在此基础上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三国志通俗演义》,形成了“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演义小说面貌。

清初毛纶、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又作加工修改,名为《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内容特色

(一)具有“拥刘贬曹”的的思想倾向

此观点表明作者思想中以宗法政治为核心的正统观念。

1、“拥刘”或“拥曹”,有着深远的历史因素,实际上是孰为正统的问题。

历史上一般来说,当国家统一之时,就帝魏寇蜀;当南北对峙之时,就帝蜀寇魏。

如西晋陈寿《三国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处于大一统的国家时期,自居中原,前朝后代相承,自然以魏为正统。

如东晋习凿齿《晋汉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则由于东晋、南宋的半壁江山、政治上的弱小被动与蜀汉类同的关系。

拥刘贬曹之争,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政治倾向又融进了一层民族意识,自然继承了“拥刘贬曹”之观念。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人物,不易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

小说对曹操是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的,是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 刘备是“汉室之胄”,“汉家苗裔”,他称帝是“以继汉统”,是名正言顺,符合天命,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 由此分辨正邪,体现出一种皇权神圣的意识。

3、小说通过对曹操残暴奸诈的谴责和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作者对虚伪欺诈的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和追求明君贤相、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 。同时,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操,作者抓住他性格中残酷、欺诈的奸雄一面,把其塑造成了一个暴君的形象,从而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 曹操误杀吕伯奢后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宣布了一生的处世哲学,也奠定了性格中疑忌、残酷的基础。 作者将其雄才大略、老谋深算与其凶残疑忌、阴险、玩弄权术的两面性结合起来,既不失历史的本来面目,又成功地将其刻画成我国古代文学中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艺术形象。

4、作品表现政治倾向的同时,也写出了宗法政治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到吴蜀归晋的描写过程,又表现了它们必然嬗递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从而客观地反映了宗法政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政治态度。 对代表正统力量的蜀汉后主刘禅的描写,耐人寻味。 作者在为正统的蜀汉走向灭亡唱出无限的哀婉之曲时,也揭示了为之挽惜的封建宗法制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惨败,显示出理想的悲剧性。

(二)、描写了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复杂的矛盾斗争,总结了历史经验,传播了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诸葛亮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智慧化身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能,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诸葛亮无论何种复杂情况,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

诸葛亮隐居隆中就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初见刘备便提出据蜀、联吴、抗操的长远战略思想,表现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

加盟刘备集团,博望坡一战,初次显示了知己知彼、出奇制胜的用兵才能,奠定了在刘备集团的威信与地位。 新野之战,更表现了变化莫测、指挥若定的惊人智慧。

赤壁之战诸葛亮形象更光辉耀目。说服周瑜、孙权,舌战群儒,争取了孙刘联盟,为抗曹胜利打下了基础。

之后,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表现了善于军事、政治斗争,善于分析形势、掌握全局,制订正确战略战术的杰出才能。

3

其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知己明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三)、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市井的“义”道德。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用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

“义”本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 ,民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及知恩图报的原则。

2、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结合

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故有“七实三虚”之评。

较为成功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作品故事情节虚实相生,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的范本。

以正史为纲,参与杂史小说及民间传说,再融进自己的创作,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创作出了艺术真实,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塑造明君贤相的创作思想。

以不违背历史人物的基本性格特质为前提,以刻画人物完整、充实、鲜明、生动的个性为目标,组织历史事件、故事情节。

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造与再创作,既突出地表现了三方联合与抗战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又借此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作者所歌赞人物的性格特征。

“赤壁之战”专为诸葛亮而设,诸葛的所有聪明智慧、才识胆略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说服孙权一节改为“舌战群儒”;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一战中借箭者孙权(《吴志·吴主传》裴注)事,充分夸张其神奇性移植为诸葛“草船借箭”。

人物品格性情,大都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鲁肃的忠厚诚恳、黄盖的赤胆忠心等。

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脸谱,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写得最好的人物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曹操这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作者对其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

小说在写其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赤壁之战,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三国志》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

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

作为三方同时卷入,主要人物都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智慧才能。

在激烈中还会引出一片诗情画意般从容不迫与安详恬静。

如孔明的“饮酒借箭”、庞统的“挑灯夜读”、曹操的“横槊赋诗”,以及空城计中诸葛的“焚香弹琴”等,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彝陵之战”、“失街亭”、“七擒孟获”等大规模的战争。

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5、文白相间、简洁明快、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作者在书中直接引用史料,如用纯粹的白话就难以谐调,带些文言成分,给人的感觉会多些历史感;

同时作者又接受了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简练而不失流畅的文白相间的语言。

总之,作品叙述多于描写,粗线条勾勒见长,不以细腻描写见工,可见说唱艺术的影响。

人物性格定型化,缺乏发展变化是其最大不足。

有历史“轮回说”等封建传统观念。

开创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纪元,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对后世的小说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思考题

1、小说政治倾向形成的原因。

2、《三国演义》描写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技巧。

3、人物描写的特色。

《水浒传》

一、 作者、成书及版本

4

1、作者 明·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其题署“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施耐庵,生平不详,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杭州)生活。民间传说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无证可考。

《水浒传》约比《三国演义》迟

二、三十年完成。

自宋元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剧的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显然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

在广泛的民间流传的基础上,最后经文人加工而成。

与《三国演义》不同, 《水浒传》人物和故事,基本出于艺术虚构。除“宋江”人名和反政府武装活动大框架外,与历史上起义事件没有多少关系。

梁山英雄的成份,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

所以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受市井阶层趣味的制约,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武装起义的作品。

小说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

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通过他们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发展到燎原大火的过程。

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他们走向了“受招安”的失败之路。

1、 揭示了起义的原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揭露黑暗的社会现象,在封建专制时代具有普遍意义。

描写农民起义,首先出场的人物是高逑。把高逑发迹故事安排在全书开端有着深刻的用意。

高逑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本质,是统治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贯穿全书的一条黑线 高逑的发迹,揭示了统治者用人制度的腐朽没落

由此自上而下构成一个势力网,对中下层官吏、民众进行残酷的欺诈压迫,使他们求生不得而反。

从高逑上台始,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都是他的直接迫害。

之后,他又和梁山泊势不两立,是封建王朝中主张和执行征讨最力的一个人。

2、通过“官逼民反”,写出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通过梁山英雄一个个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反映了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和对起义英雄的热情歌颂。 〔1〕、英雄被逼上梁山,写出了起义由个人反抗走向集体反抗,形成起义队伍的过程。

“智取生辰纲” 是兴起联合斗争的萌芽;“清风寨报仇”,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逑”等,梁山泊声威大振,排座次使起义事业达到高峰。

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写出了起义的势在必然,如燎原之火的形势。 〔2〕、起义的发生发展,突出了被“逼上梁山”的现实,表现了起义队伍由涓涓细流发展成洪流巨澜的过程。

“逼上梁山”的过程,林冲最具代表性。其经历概括了不同阶层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

突出“逼”这一主题上,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其它各阶层人物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内部有正直之气的人也不容纳,统治阶级分化瓦解了自己的队伍,从而使梁山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摧毁打击封建统治强有力的势力 〔3〕《水浒传》是一部起义英雄的颂歌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和复仇行为。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别名《英雄谱》。

人民的反抗与复仇权力,从未像《水浒传》那样得到有力的伸张。

小说中英雄气质是最吸引读者的东西。日常生活是平庸的,在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梁山好汉却是另一种人物,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

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社会矛盾无关的情节,同样由于主人公的个性、力量、情感的奔放,而给人以生命力舒张的快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这些传奇式的英雄,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

5

3、指出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及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走向受招安的失败之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忠义”是梁山英雄的基本道德。

小说要歌颂这些“盗贼流寇”,并为社会所接受,首先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较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

“忠”,首先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梁山上也有像李逵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人,但这一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之下。

这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小说能够流传的保障。梁山事业的走向悲剧,正是这种“忠义”道德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4、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了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晁盖、宋江、卢俊义、柴进一类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凭借就是有钱而又能“仗义疏财”。

儒家传统的“崇义黜利”的信条中,“义”和“利”常被视为相对立的存在。

在梁山好汉那里,“义”却是要通过“财”来实现;倘无财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团中的聚合力也就无法存在。

“义”的背后,作者写出了物质所具有的力量。

许多好汉上梁山的动机,也和物质享乐有关。吴用劝阮氏三兄弟入伙造反,为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几乎是梁山好汉的口头禅。自由快乐的生活首先直接表现于对物质的充分占有。

梁山这一虚构的小社会的描述,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市民意识。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板块式的结构、白话语言等方面。

(一) 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 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水浒传》的草莽英雄,与《三国演义》主要是历史英雄不同,传奇性的色彩更浓郁。

传奇性与真实性完美结合,形成具有真实的英雄气质的群像,是《水浒传》重要的艺术手法。

传奇英雄形象的塑造,看似单纯,其性格倾向、特征却十分鲜明强烈。

传奇英雄是理想化的,作品采用浓墨重彩来刻画这些英雄形象,显示其非凡的气质、豪杰的特征。

英雄人物的个性描写,较之后来小说的复杂性格单纯,却并非简单粗糙。

梁山好汉的共有特点: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

英雄气质是《水浒》中最吸引读者的东西。

日常生活是平庸的,面对恶势力,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这些传奇的描写,又不给人虚假之感,作者能够将传奇的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

真实包含了背景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

背景真实,是豪杰的传奇行为不是放在充满隐逸之气的深山老林,让人望而生畏的古战场,而是发生在市井街头、酒店村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

围绕着传奇人物行为的是一些如何九叔、西门庆、牛二等市井细民。

描写豪杰行为时,往往是极骇人之事而用极近人之笔,传奇的事件就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传奇式的英雄,豪气干云,令人激奋,给读者心理以极大满足。

林冲刚烈正直,武松勇武豪爽,鲁智深嫉恶如仇、暴烈如火,李逵纯任天真、戆直鲁莽,无不栩栩如生,使人过目难忘。

2、 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把人物至于同一事件中展示,通过各自的不同态度、表现,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由此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群像。 (1) 同一类型人物对比,“同”中求“异”,展现出不同的性格。

同是性格粗鲁豪爽,鲁达与李逵迥然不同。

鲁达“拳打镇关西”打的干净利落,极有章法;

李逵“怒打殷天锡”是拳脚并用,全无次第。

6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是为了报答施恩,收回快活林;

“血溅鸳鸯楼”,杀张都监,为自己复仇,制造了灭门惨案。

武松的“义”,很多时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多体现了勇,缺少侠义。

武松为施恩报仇和鲁达为金氏父女出气,方法相似,本质却不同。

都是故意寻衅滋事,然后大打出手。鲁达直接找恶霸郑屠,先“消遣” 后打,显得光明正大,大快人心。 (2) 同一事件中展示人物不同性格

3、 写出人物的性格矛盾与变化

把人物放在生活环境中,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较之“三国”人物定型化的特征,有了很大进步。

相互冲突的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混和在一起,其形象虽显概念化,但仍具个性鲜明的特征。

地位不高而胸怀远大,正常读书做官的轨道难以成功,终于成为草莽英雄的复杂个性特征。 通过人物的经历遭遇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在小说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4、 通过细节特征,心理活动,结合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不作静止孤立的描写。

5、 结合事件的发展,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水浒传》刻画人物的一大特色。

(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围绕着“官逼民反” 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这些情节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偶然性和惊险紧张的场面,跌宕起伏的变化。

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感与传奇色彩。

(三)、“板块”串联式的结构

“板块”结构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别独立的故事汇集到一条主线上,既有完整的长篇框架,又保存了若干独立性单元。

主要人物与情节,又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

前七十回,描绘了众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是英雄的个人传记。

与主题框架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看,有不成熟的地方,塑造人物形象看,有其便利之处。

一些重要人物,在有所交叉的情况下,各自占用连续的几回篇幅,其性格特征得到集中的描绘,给人以极深刻印象。

(四)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又极富个性化和表现力的白话艺术。

口语化是其基本特色,是在民间传说、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利纯熟的白话,刻画人物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极其生动活泼。人物对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达到的。

《水浒传》使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确立,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四、《水浒传》伦理道德的重新审视

《水浒传》产生于明代前期礼教极度严峻的时期,所以作品受时代的影响,包含了许多封建糟粕。

我们需要站在今人的角度,较为理性地来重新审视这部巨著。

(一)、“杀人嗜血”

小说细致地描写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潘巧云的过程和场面。

对通奸女人施以如此惨不忍睹的残杀,除了个人的复仇,很大程度上是迎合当时社会对女性贞节的苛刻要求。

“万恶淫为首”,英雄对淫妇的无情杀戮,就是对社会道德标准最坚定的捍卫。

书中经常描写的绿林英雄吃人肉下酒,以骇人听闻的形式渲染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品性和气概。

(二)、“劫富济贫”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在宪法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人们就很难认同。

何况梁山英雄们“劫富”并不“济贫”。

(三)、女性形象

《水浒传》对女性鄙视性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乃至那个时代的腐朽与落后。小说中女性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谓“女英雄”。她们与男性英雄一道,为梁山的事业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者笔下,这些女英雄的形象,却是“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极尽嘲讽贬低甚而侮辱的描写。

7

第二类是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淫妇”形象,更是作者鄙视仇恨,要杀之而后快的女人。 第三类是林太太、金翠莲等一些弱者,她们是拖累男人,也是置英雄于灾难的“祸水”。 这些女性,要么是丑恶无比,丝毫没有女人味;要么有点姿色,便是“祸水” 。 书中充满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极度蔑视与仇视。

“《水浒》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在思想意识方面是最落后的一部。这其中最落后的观念,就是以礼教建立起一个男权的‘梁山泊’独立王国,对女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藐视、摈弃和拒绝,充满对女性世界的无视和否认。

《水浒》中的男人以自己的蛮力征服了女人,同时也在暴力与杀戮中昭示着对女人的极度恐惧与占有的心理,表现了一种极度腐朽落后的封建意识。 思考题

1、《水浒传》如何描写了英雄起义的合理性。

2、人物描写的特色。

3、小说的结构艺术。

4、语言特色及对后世小说发展的意义。

《西游记》

一、 作者、成书及版本

1、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

现存《西游记》刊本,以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为最早,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后来版本,或有误署丘处机(元代道士)的,未有署吴承恩者。

 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著作,有《西游记》一书,清人吴玉搢、阮葵生等据此推断吴承恩即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

 后经鲁迅、胡适的肯定,此说被普遍接受。  有研究者认为,《淮安府志》所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是否今存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尚需证明。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以文名著于乡里,却屡试不中,中年后补为岁贡生,授长兴县丞,不久辞归。  所著诗文大都亡佚,后人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 故事的演变过程

 《西游记》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演变而成。

 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取经的史实。 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为追求佛教真义,不顾朝廷禁令,只身赴天竺取经学习。  玄奘(620—664)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士子家庭。

 他徒步数万里,历经百余国,历时十七载,到天竺学习研究佛教经典。

 玄奘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  弟子慧立、彦悰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大师的形象及经历,已有了明显的美化夸张。  对取经事迹的叙述,作了夸张描绘,渲染了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插入了一些带着神话色彩的故事。

 慧立等带着对玄奘大师的崇敬之情,记述中有意识的渲染神化之,使得这个本来就充满传奇的故事更富于了神奇的色彩。

 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元末

明初已出现,原书佚失。

 元人《西游记》已具相当规模,奠定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基本骨架。

二、主题思想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 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说内涵之丰富。

1、游戏之说。清焦循《剧说》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 鲁迅承其说,指明游戏中又兼以讥讽世态。  林庚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

2、寓意说。在中国历来注重教化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对作品作出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8 《西游记》是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神话小说,不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 读者从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

小说的趣味,反映一定的社会氛围与人生喜好;抛开生硬的理性观念写作,其反映生活愈是自然真实。 没有特别深隐的寓意,不是与现实人生无关。

《西游记》的形成过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最后完成的明嘉靖中后期。

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社会开放、思想活跃,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状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其趣味与背景关系甚大。

古代浩瀚的文学之林,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几乎没有为儿童创作的作品。

 《西游记》童心童趣的表现向往,正是成人在龌龊复杂的世界中难以泯灭的本性流露。

 它所展示的神奇瑰丽、自由天真,让我们暂时忘记现实,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自由本性。

 它追求自由,回归童真的可贵精神,与时代密不可分,与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们的反抗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

 通过诙谐、幻想的童话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融铸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人们崇拜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结合。  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对于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和希望。

 唐僧的坚定不移、虔诚软弱,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的性格特征。

 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短浅,则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  沙和尚勤恳依顺,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准确地概括出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西游记》的杰出就在这里,以老少皆乐的童话,在诙谐浪漫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真实。

三、《西游记》内容

《西游记》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闹天宫、西天取经。

 第一部分:大闹天宫——取经的准备。  第二部分:西天取经——主体故事。

 小说中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

 对孙悟空难以拘束的一面表现得更多,表现了作者在感情上对人性向往自由的更大兴趣。  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 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

 玉皇大帝懦弱无能、太白金星迂腐而故作聪明,观音菩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  西天佛地,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唐僧只得以紫金钵盂交换。

 佛祖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以庸常的观念看待神圣事物,透露出商业社会的气息。

 《西游记》立足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描绘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 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缺陷,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一旦摆脱思想拘禁以后所产生的活力,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 

四、 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 最显著的特色,是主要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的社会性、动物的生物性及神魔的神奇性有机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加上

9            浪漫的想象,奇妙而融洽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及唐僧等的独特形象。

2、情节和结构的特色

情节紧张曲折,精彩尖锐;故事生动有趣,又互不雷同,摇曳生恣,引人入胜。

结构上由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两部分组成。闹天宫为取经中悟空的非凡事业做了铺垫。两个母题,统一在孙悟空的形象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虽由众多零散故事汇聚而成,每个故事又有一定独立性,有其连续性和一贯性,形成结构的完整性。

3、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首先,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其次,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主要人物身上,寄托了人性的美好愿望与要求; 最后,神话小说又表现出一定的真实性,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同一性”特色。

4、诙谐幽默、乐观开朗的风格。

5、明快流畅、洗练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 直接推动了神怪史话小说的诞生,如《封神演义》等;

 其朦胧的寓言性和讽刺性被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等。

 思考题

    

1、《西游记》的作者、故事演变过程。

2、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3、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及意义。

4、《西游记》的结构特点。

5、两大内容体现的意义。

10

第五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李白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李清照

1《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3《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渔家傲》: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孤雁儿》: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7《凤凰台上忆吹箫》: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8《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鹧鸪天》: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1《蝶恋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江城子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声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声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花草虫鸟1.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18.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3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四.时令节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五.爱国忧民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歌》 2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六.述志抒怀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见日俄战争地图>> 七.乡思离情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八.愁恨悲欢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九.友谊爱情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十.学问成才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十一.事理哲理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十二.关于写作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李白--蜀道难

噫吁唏。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人物, 还看今朝。

宋词经典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西夏不敢进犯,说:“范老头子胸中有数万甲兵”,范老头子胸中也有绝妙好词,也有“燕然未勒”的悲慨苍凉之情。

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首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后来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场作了环境的铺垫。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让我们明白范仲淹不仅仅是贤臣、是武将,也是平凡人。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太平宰相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美酒弦歌之后,晏殊就挥毫填词,旋即粲然词章就诞生了。《浣溪沙》正写如此生活,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道尽了古今人心。

4.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词写闺中人秋日怀思,没有锦绣铺排,但却深婉含蓄,风流蕴藉,读之幽怨袭心,余韵萦口。

5.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词中善写“影”,故号“张三影”,这阙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噪一时,王国维评价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6.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此篇,因篇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句用一极俗之“闹”字却展现杏花满树锦簇花团生机盎然的盛景。

1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么凄美深切的感情,难怪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