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第一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我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匹小马的苦恼,小马哭丧着脸心想:“我只想做一匹普通的马,父母却希望我成为“小神马”。每天把我圈在。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匹小马的苦恼,小马哭丧着脸心想:“我只想做一匹普通的马,父母却希望我成为“小神马”。每天把我圈在家里,给我“讲道”,他们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一味地禁锢与约束,恐怕我连一匹普通的马都不如了”。漫画下面的注释是:当代中国学生。

在我国,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 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和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就必然受到忽略,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为此,我们不禁会想到,到底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人才吗?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协作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封闭禁锢环境中,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失去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权利,所以创新能力不强。在外国人家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中国的儿童却只是在书上得到知识。所谓的好成绩只是在片面的成绩,这种成绩是老师把一大堆的笔记抄在黑板上,下面的学生只是不断的抄,不断的记,然后不停的补课上补习班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好成绩只会大大的降低我们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到了最后,学生只知道书上的知识,离开课本就像什么也不懂一样。人家外国人学习都是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每天上学晚放学早但成绩却不比我们差。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吗?教育到底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不仅关系孩子的学业和将来就业,而且直接关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我们天天说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重视考上名校的人数。于是我们作为学生的只能整天埋头于书堆,试卷堆之中,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就算是大学的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大学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区别,我们很多学生都戏称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比如说大

一、大二的课程中很多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知识点,在考试当中超越知识点的个人发挥一律被考试判为错。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当中,我们怎么能够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甚至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呢?

还有,在大学里我们实际上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很少很少,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如一个中专生。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只是一部读书的机器而已,在实际社会中干不了什么大事。

当前中国的这种教育现象与我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由很大关系,但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慢慢改善!

第二篇: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定义有点抽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一些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对当下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类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呢?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大学文化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来讲。笔者查过很多关于大学文化描述的资料,基本都提到一点: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大家都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此,当你进入一个大学后,你自然而然要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你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就要体现出那样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大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只需要去观察里面的教授、学生、管理者他们言行举止。当然,要详细地了解有关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仅凭以上的介绍还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不是本文的要讨论的重点,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大学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足够了,这也是笔者写上述内容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到中国大学的建设上来。近年来,中国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1.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参与者都在做些什么?我们的教授在忙些什么?

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中,作者对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不仅如此,通过这几年一些媒体的曝光,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我们知道了原来教授也抄袭论文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我们的学生在忙些什么?

“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这是李开复对话大学生时说的一段话,这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在《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中,李开复有这样一段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描述——“在你经历的大学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

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一年、两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段话具有多大的适用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忙些什么?

对一个大学来讲,笔者认为,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要重要得多,然而,似乎有不少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赞同。还是引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例子——“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其实,岂止名牌大学如此,普通大学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严重。面对着这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弊端。由此看来。中国大学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我们的制度是否出现问题?

这个笔者暂时无法讲的太深,就只能简单地再次借用一下《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一段话——“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总之,中国大学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诸多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建设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关键。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学中建设更加优越的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笔者坚信,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我们从迷茫的现状中走出来,向着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

2010年04月16日 08:3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

249条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长江日报》4月15日)。许智宏的这句话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偌大中国,人口几乎要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也马上变成世界老二了,竟然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当人家把诺贝尔奖一个个拿回家的时候,我们还是零,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名校百强排名,北大排在第52

位,清华第56位,中国这两所首屈一指的名校连前五十强都没进。无独有偶,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排出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无缘世界大学学术前200强。

笔者身在高校,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人越招越多,高楼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大学好比一个身段很好的模特,可谓有模有样。可是,有长相没文化,没精神,没气质,成不了世界名模。笔者也认识一些教授专家,可是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许智宏提到,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然而,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人家发达国家更不缺钱,但是建筑有的是几百年历史的,教学设施堪称陈旧、落后。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知名德国学者说,在德国很多亚洲的留学生看到他们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走了。可人家在软件上绝对是世界一流,其学术成就也不是那些只有良好硬件设施的高校所能比的。

与我国那些三流学校几个合并起来争个重点大学名号的做法不同,那些世界顶尖名校规模很小,很少有人数超过一万的。反观中国的名牌高校,个个都人高马大,光鲜亮丽,

可不乏素质不高的蛮汉。建校约900年的牛津大学,虽然陈旧,可人家个个都是精英。牛津产生了至少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北大培养了几个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中国人始终心比天高。就在2月28日,科技部还召开发布会,说要在2020年前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再次暴露无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长期奋斗,要得到世界的公认,不是想什么时候建成什么时候就能建成的,更不是自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待中国能有杰出的大学,可目前看来,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第三篇: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摘要: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彩重抹的一笔,主要以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三个方面,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新型人才,派遣了国内最早的官费留学生,较为系统地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有传统向现代迈出的第一步,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它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腐朽的封建教育的否定。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教育打开了缺口,“中国近代化教育正是由此产生,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进程也正是从这里起步”。【1】 关键词:洋务教育 现代化 影响 当代思考

一、洋务教育的概述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轰开了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2】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再也无法沿着老路走下去了。可以说洋务教育是在外力逼迫下,清朝统治者自强御辱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而兴起的。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一书中认为洋务教育是指在19世纪6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洋务派推行的旨在拯救清朝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推行的一些教育措施。洋务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并未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戛然而止,其影响依然存在,如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管理上都明显带着洋务教育的特色,可以看成是洋务教育的产物;清末新政中颁布的新式学制、教育方针等,都明显体现了洋务教育的基本精神。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开办到1903年癸卯学制的建立,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萌芽、发展和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时期。这个时期包括洋务教育、戊戌维新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三个阶段。洋务教育阶段是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是清末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延续时间最长、最艰难、也是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洋务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思潮的核心,主要内容体现在三大领域: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本论文主要以此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印发当代思考。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具体影响

(一)洋务学堂的主要办学特征及其影响 洋务教育的开始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标志,它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始。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从1862年至1898年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为了“欲悉各国情形”在交涉中“不受人蒙骗”【3】而创办的外国语学堂,如同文馆和方言学堂;一种是因为军事工业的发展,设有军事学堂,如武备、水师、陆师学堂;一种是因为引进机器设备,解决所存在“本原无有洞彻,曲折无以自明”【4】的弊端,为“久远计”和“无求于西人”,而设置一批科学技术学堂,如船政、机械、电讯学堂。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中体西用 ”宗旨下的洋务学堂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程设置、教师任用、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都贯彻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中学 ”,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 是不可变的。“西学 ”, 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中体西用 ”论就是以“ 中学”中传统的文化制度为根本,以“西学”中的技术为辅助,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内部的政治伦理和体制的前提下,引用西方科技文明强大自己。

与传统教育培育封建士大夫和进行人文教化不同,洋务学堂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的要求,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工艺知识的技艺性人才。由此形成洋务学堂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许多特征:

1、 “中道西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传统教育以培养儒学知识分子为主。“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是传统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5】技艺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是被鄙视的,没有地位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洋务派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有了充分的领教。现实是他们认识到,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而传统教育所培养的士大夫又根本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形势。要摆脱西方的威胁,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方今万国盟聘,事变多日,洋务最为当今之急”。【6】由此,洋务学堂确立了迥然不同与传统教育的技艺人才培养目标。如外国语学堂培养的是懂得西语、熟悉国际公法和各国政情的人才;技术学堂则培养工程制造、矿冶、交通、电讯等方面的人才。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2 、短期应急的教育价值追求

洋务学堂是以巩固传统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以求强御侮为现实价值目标的。因此,它在办学的具体举措上是短期应急的。

其一,学堂种类主要集中在解决紧迫问题的语言学堂和军事学堂。洋务学堂就仅被当做一种临时性的举措,对外交往的急迫需要,催生了一批语言学堂;保卫国防的需要,促成了福建船政学堂和一批水师学堂。学堂的开办全依据各地洋务运动的需求和办学者的主观意志,缺乏全局的安排和长远的计划。

其二,从学堂的管理看,在洋务学堂办学的30多年间,清政府始终没有设置全国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学堂实际上总理衙门等新设的洋务机构或举办洋务的地方督抚管辖。

其三,从学习内容看,对西学的学习仅限于器物的表层。由于强调短期效应,强调实用,重视操作,所以洋务学堂不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3 、办学的基本要素向现代教育转换

布新不除旧,新旧并存是洋务学堂的又一办学特点。正是这种新旧并存使洋务学堂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教育的某些特征。如德行与技艺的双重培养目标;儒学士大夫与洋教习并存;传统的官学管理与西方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同时实行等。正是这种新旧并存使洋务学堂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教育的某些特征。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洋务学堂办学的基本要素逐步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换。

洋务学堂无疑应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正是洋务学堂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最初的领地,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逐步解体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中国教育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和中国近代首次教育价值与道路选择,洋务学堂以缩影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国人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初级阶段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它的办学得失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乃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洋务学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传统书院进行改造;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避免了殖民化的前途,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等。洋务学堂尽管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变器不变道”办学思想的支配下,洋务学堂仅仅是引进了西方的工艺技术,却失掉了作为技术根本的科学精神;试图保持传统的人文教育,但事实上却僵化和削弱了人文教育,这些都引导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走进了狭窄之路。

(二)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之先河。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经费制度、录用和奖励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不可避免,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沟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李鸿章在1872年一份关于《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中认为,设立学校和派出留学生两项措施可以收“远大之效也”,同时,李鸿章还认为:“此率为造就人才,渡图自强之至计,关系甚大。”所以,他建议选派幼童出国之留学。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一批海军人才和一批文教人才和外交大臣。

(三)翻译西书及其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企业的兴办和外交活动的展开,迫切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料和国际法律知识。洋务派从1862年起开办的三十多所新式学堂,又急切需要从国外引进教科书。于是,翻译西书便成了洋务运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少洋务企业、新式学堂都设置了翻译机构,像北京同文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学堂、开平矿务局、金陵机器局、北京海关税务司等都集中人力,设法译书。但成效最大的是北京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时期究竟翻译了多少种图书,现已无法精确统计。但从有关资料分析,不会超过一千种,数量虽然不多,但引进了不少新型学科,尤其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开拓作用。【7】

三、洋务教育“中体西用”的当代思考

从洋务派“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确立及其指导下的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深入的思考:

( 1 )新时期如何更加卓有成效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发展留学教育既可以 利用外国教育资源,真正体验并领悟外国先进的教育念,又可以在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加 深中外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有助于我们从世界教育的大潮中看到差距、明确定位,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8】

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留学早期化浪潮。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家对国内教育现状和教育质量不满,宁愿花高昂的学费送孩子出国学习。如果说能学有所成,这钱花得值问题是到了国外以后,真的就学到了“ 真经 ”?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出国学习实 在是为时过早。它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语言障碍、民族心理弱化、亲情淡漠 、管理失等 。而且,就去美国而言,多数中国孩子就读的为公立学校,这样的学校教育质量差,校园暴力、酗酒、吸毒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还是大学毕业至少是高中毕业后出国较好. (2)如何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留学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外流,并使留学归国人员归国后能够真正有其“英雄用武”之地? 还有,如何建立起一种能够吸引外国优秀人才的开放的教育机制,使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在晚清,由于中国缺乏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教育非常落后,派出去的学生学成归来却在 国内派不上用场或不能得到重用,有很多人只能到外国在中国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直接为 外国人服务,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现阶段,我国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国际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今天,我们的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 ( 3 )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把握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对此,我们再也不能犯简单化的错误。历经15年的艰难历程,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我们要树立持恒的民族自信心和耐心,勇敢地迎接这一深 层次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痛苦与震荡。我们既不能把优良的传统抛弃,走“ 全盘 西化 ” 之路,也不能把国外的东西拿来加以装饰,走“中体西用”之路,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把文化教育真正引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注释

【1】金林祥.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p108 【2】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同上p37 【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p154 【5】同上p291 【6】同上p3241 【7】李喜所.《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史学月刊》1987年03期

【8】杨军红.《对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热”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03期

第四篇:对中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一点思考

对中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一点思考 徐卫萍江苏省扬州职业大学225000 ,,对中国旅游及旅游企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政府在改 革开放以后为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采用 积极的扶持政策,各地的旅游资源相继得到了 开发,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比较广泛。旅游 业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社会和人民财富的 增加,意味着旅游事业大发展事机的到来,也 意味着更高品质旅游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六大 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 对旅游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这里援引2000、2001年的统计数字,来说 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2000年我国各地接 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数为3112.35万人次,同 比增长24.7%,其中外国人1467.99万人次,增 长22.3%;港澳同胞1

世界旅游组织曾经预测,到2020年,中国 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位的客 源国。

这样看来中国旅游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就 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可谓形势喜人。但我们 在高兴之余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国内旅游企业, 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形势并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他们在经营中还 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失误。

面对新形势,中国旅游企业集团面临的困 和问题主要是:全国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尚未 成,旅游企业集团的网络化发展举步维艰;旅 企业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不尽如人意;人 资源开发及与此相关的投人、产出机制,激 机制还尚未成熟;参与国际化运营的核心竞 力还相当薄弱;市场竞争中企业行为还不够 范、诚信度不足、市场秩序不稳定等。同时, 企业的集团化建设上,产品市场的扩张性限 ,

要素市场的流动性限制,集团内部的制度 限制等也制约了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进程。 这些综合因素都表明中国的旅游市场前景 好,中国旅游企业施展拳脚的空间很广阔,但 们必须首先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有一个清楚的 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的 展。

2,目前中国旅游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 .

1,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按照我国政府人世的承诺,根据协议,不迟 2003年12月31日,外国企业在我国经营酒 店、餐馆等将不再受企业设立和控股约束;不 迟于2003年1月I日,允许外资控股旅行社; 不迟于2005年J2月引日,允许外资独资设立 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取消对 合资旅行社不能建立分支机构的限制。换句话 说,一旦期限到来,国外的跨国旅游集团将携 巨资、先进的管理方法、经验和相关旅游资源 的优势大举进军中国旅游市场,形成国内市场 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严峻局面。也就是 说国际上的大型旅游企业将对国内旅游企业的 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他们一旦进入中国 市场,将会与中国的旅游企业争夺市场。失去 了国家的政策保护,中国旅游企业将面临严峻 考验,将会进人一个全方位的市场竞争阶段。 更为伤脑筋的是外国旅游企业如果进人中

国,可能会以高薪从中资企业挖走人才,这样势必会导致中方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造成企业 的内部瘫痪。国内最大的民营旅游企业春秋国 旅就曾经遭遇过这样尴尬的事情。1996年春秋 国旅与国外著名的罗森布卢斯合作。合作进人 到第二年,企业的赢收入由第一年的20多万增 加到了400万,合作事业正处于日上中,但 这时春秋国旅的骨干们却被人用高薪、留学等 优厚的条件给挖走了,使得原来愉快的合作只 好作罢。这应该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2.2,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竞争力较弱。 2.2.1,资金短缺。中资旅游企业就实力而言 除国旅、中旅等老牌企业外,一般实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那些中小旅游企业更是资金缺乏,信誉度不高,他们由于资金薄弱,一般不会同时介人多重业务,这样就导致企业业务面狭窄。在今天这样一个旅游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势下, 旅游企业,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饭店其单体

生存都是没有保障的,企业自身的规模将直接 影响到他的信誉。大批财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的 进人对于原来资金就很松散的中小旅游企业而 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小旅游企业在某种程度 上来看就是旅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如果从 道德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值得同情的,但“商场 如战场”,这里的弱者只可能被强者吞噬。 2.2.2,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旅 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对于国内游客而言,他们现阶段还属于初级产 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 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 的需求,他们的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 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而我国在发展旅游业之 初所设计的大部分旅游产品是为境外旅游者制 定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对象的问题,因为随着 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收入已成 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亮点,不容忽 视。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旅游业的总体投人 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 这就与国内旅游者对时间和费用支付上的要求 产生矛盾。换句话说,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所提供 的产品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局面已很难适 应我国日益活跃的旅游市场的发展了。而与此 同时,外资旅游企业将大举进人中国市场,这无 疑会给原本发展就不健全的中国旅游企业造成 极为被动的局面。

2.2.3,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体制极 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旅游企业纷纷败下阵 来。以南京国际大酒店为例,该饭店是1993 年由江苏省中旅、香港中旅和中旅总社分占40 %、25%和35%的股份,于1994年破土动 工的。三方自筹资金及向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贷款,共计投入9000万美金,总投资超过1 亿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13亿多。就是这样 一个耗资十多亿在南京盛极一时的国际性的高 星级饭店及其所属地产在2002年12月29日被 公开拍卖,原因是经营严重亏损。该酒店在 后期经营状况不堪理想,一直处于高投人不产 出,连年亏损状态,给投资方背上了包袱, 截至2002年底,该酒店已欠银行本息约6.5亿 元人民币。业内一度甚至有一天亏损一辆桑塔 纳的传闻,酒店几部运营的三菱电梯也由于债 务问题几度封停。其实面对市场、面对竞争, 许多的老国资旅游企业管理也是极为混乱,内 部论资排辈、管理松散现象极为严重。特别 是一些机关下属的旅游企业,他们原来靠的是 “等饭吃”,根本不习惯于自己去“找饭

吃”,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内部

庞杂的人事和机构制度也使得他们很快落人两 难的境地。

3,中国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有鉴于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旅游企业在面

对WTO,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能够生存并发展 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正,对自己企业在市场上的实际状况和发 展方向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定位。这一点我 国的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已经着手实施。以中国 中旅(集团)为例,2002年,中旅集团彻底扔

掉了“等靠要”的思想和依靠企业经营积累缓步 发展的传统模式,确立了通过资产运作,实现超 常规跨跃式发展的新思路。经过三年的努力,目 前,中旅已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实现对13家地 方旅行社的资产重组;在整体收购瑞典中国旅 行社的同时,与德国TUJ公司在北京成立合资 旅行社的协议将签署;中旅的企业改制、筹组上 市方案已经确定,即将进人全面实施阶段。 由此可见,中旅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其 他旅游企业也应该紧跟其后,把对企业的改制 纳人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轨道上来,只有 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3.2,要注意利用资本经营方式发展旅游朴。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利用股票上市、资产重组、并 购和资本剥离、分立等手段实现对企业经营的 有效管理。之所以提倡这种经营方式是因为我 国旅游企业目前基本上还呈现出“小、弱、散、 差”的现状,要想推动旅游企业和旅游业的进一 步发展,采用资本经营方式可以很快理清旅游 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和促进旅游产品品牌的推 广。当然要真正实现资本经营方式,需要各个部 门协调一致,特别是要依赖干各级政府和各级 部门着手未来,抛弃眼前的局部利益,消除各种 行政干预,,真正进入全市场化的经营状态中。 3.3,要树立品牌意识,建设具有企业特色 的旅游产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仅要努力的 创立品牌还要能守住原来的老品牌,只有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这一点,我 (下转第78页) 一72一

第五篇:-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纵观中国社会,其曾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王禅哦更替的规律变化为中国社会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但西方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后迅猛发展。在其为自办主义扩张自办,采取殖民统治的时候,中国社会结束了平稳的发展与进步。西方的坚船利炮开启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走向了风雨飘摇的80年。回顾中国近代史的80年,粗了我们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民族矛盾的反思之外,我个人认为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我们思想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时因虎门销烟而被远放伊犁的林则徐已经认识到本民族的缺陷,并亲自学习西方文化,翻译西方著作。他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更加肯定了他敢于创新,敢于学习,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进步思想。身为士大夫却不自持清高,不以天朝大国的姿态藐视西方世界。故我个人认为中国社会的觉醒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突破和创新。

在西方的侵略下,中国士大夫中义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虽其本质目的为富强清王朝,但我们并不可抹灭其中所含的创新学习精神。如果说中国在外国的大炮下蹒跚前进,那么中国也同样在外国的逼迫下走向了学习,觉醒的时代。

腐朽破败的清王朝就像只剩下木架子的破屋子,洋务运动无法使它真正的富强。在社会矛盾的几句恶化之下,只能各国人民开始反抗,或许可以说中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王朝更替中已形成来了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能忍则忍。社会已经容纳不下他们,他们就只能打破这个社会,清王朝已经把他们逼到了忍耐的极限,他们只能选择反抗。虽然其目的非常简单只为好好的生存,但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我个人更加注重清王朝对农民思想意识上的催化作用。中国在自后风云变幻的80年中,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动力,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奏响了开端。

在洋务运动之后爆发的两次弄明奇异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运动虽均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矛盾,思想方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们均为农民阶层人民的思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史法杖至此,清王朝以已腐败不堪。但是人民的力量正在愈演愈烈,改革也应运而生,维新变法为清王朝提出了一条出路,但我个人认为知识分子思想深处的清高与其在追求仕途中所缺乏对人民群众的了解,致使他们的变法过于急切,他们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动了整个民族积累了千年的矛盾。我们无法否定康有为等人敢于变法的勇敢,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在实施中思考的欠缺与行为的过激。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实际,以务实的思想态度应对各种问题。

在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下,革命以及洋务运动所培养的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拯救民族,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临终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后辈仍需努力。”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追悼孙中山先生时,我们无法掩饰历史的残酷,他忽略了孙中山先生先前领导的多次革命起义。在抨击历史的无情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它们没有撼动那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我们在这里也有同样地缺点,也是因孤立人民群众的不足。如果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那中国的崛起不是眼睛的睁开,耳朵的运转,更应该是整个身体的跳跃,而中国的农民阶级就是那整个身体。领导者清楚地知道底层人民的渴望,但正是这种明晰使他们过于激进,我个人还是比较注重务实态度的作用。

人民总说“如果毛泽东没有出现,那中国社会会出现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中国。”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并无可厚非,我们无法排除机遇的缘故,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初步形成了挽救中国民族的思想。

而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中为什么共产党成功。我想更重要的是党的领导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所在,他们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把握住人民觉醒的思想。

中国社会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受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人民的觉醒代表着民族的觉醒,就我个人观点我认为提高我们的综合实力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繁荣,更在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以上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简单思考,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中国的富强更加需要全民学习来巩固。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1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2张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