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大全)

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大全)

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第一篇: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第一篇: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3、宋何罪之有? (

)

4、战于长勺。(

)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7、异哉,是鼠之黠也。(

)

)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应为:世悲哉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应为:吾与谁归。我和谁一起相处。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句型:“中心词+定语+者”

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句型:“中心词+之+定语+者”

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句型:“中心词+之+定语”

应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处远之江湖,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省略:投之以骨。

状语后置:以骨投之。(屠夫害怕了,)用骨头扔(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应为:于长勺战。在长勺交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应为:以尉首祭。用尉官的人头祭天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 《桃花源记》

问(别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AE

) 《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3、宋何罪之有? (

C

) 《公输》 宋有何罪?

4、战于长勺。(

F ) 《曹刿论战》 于长勺战。

在长勺交战。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D

) 《陈涉世家》

其尝与佣耕者故人闻之。

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B ) 《周处》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7、异哉,是鼠之黠也。(

G

) 《黠鼠赋》 鼠之黠是异哉。

这只老鼠的狡猾是多么令人惊异啊。

第二篇:【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应为“回也,贤哉”。 【宾语前置】

弗之怠。应为“弗怠之”。 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其此之谓乎。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冷光之乍出于匣。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更有痴似相公者。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相与步于中庭。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善泅者数百。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 其两膝相比者。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介词结构后置】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第三篇: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2、在了解句式特点、用法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倒装句句式特点及用法的前提下,准确通顺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句型特点及用法的教学。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来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翻译的有关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按照学者的总结,就是“信、达、雅”三字。 “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二)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首先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作翻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直译严密,才不会错过重点字词,导致失分。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能翻译得通俗明白。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型,有关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前几节课已作了复习,词语解释对于句子翻译固然重要,特殊句型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忽略。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两种不能简单直译的句型——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讲授新课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专题例释: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四篇:文言文省略句倒装句

省略句

(省略了什么成分、补出来、翻

译)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1、主语的省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对话时可以用非主谓句,省略主语;如:(见到老熟人)问:“吃了吗”答:“吃了。”陈述事情的时候却要用主谓句,是主谓句就要有主语,文言文因为种

1 种原因,常常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一般应将它补充出来。

示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 (《曹刿论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有些句子如果补了反而显得啰嗦、累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面已经有了主语,后一句虽然少了主语,也没必要补充了,这样看起来更简练。

2、宾语的省略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动词宾语的省略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之”的省略。

3 示例:

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备酒杀鸡款待他。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伤仲永》)

(2)介词宾语的省略,如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之”。 示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别人。

4

①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谓语的省略 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一个句子用了某个动词谓语,后面相同的动词谓语可以省略。这一类句子也较少。

示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练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5 而改之。(《论语》)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量词的省略 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示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6 练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译:

5、文言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示例: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小石潭记》)译:„„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7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

8 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9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

10 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11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12 第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13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①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14 (余唯视利)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2、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

15 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16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

17 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

18 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19 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

20 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3、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1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22 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23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24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5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26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

27 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28

第五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何陋之有?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或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