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明与语文“溯源教学法”论文
所谓语文“溯源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中是语言、文学、文化现象阐述其来源、由来、历史或流变情况的一种教学方法。 “溯源教学法”是由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首创的。 1983 年,彭小明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浙江伏布中学和云和中学任教《语文》。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彭小明老师不断实践、研究、提炼,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溯源教学法”理念和模式。 现对彭老师“溯源教学法”进行概括归纳、简要诠释。
1溯源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可以找到它的理论依据,溯源教学法也不例外。 下面就其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论三方面依据作简单阐述。
1.1 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 好奇心常常会导致探究、研究行为,派生出认知内驱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多次强调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而“溯源教学法”正是基于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之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追根溯源的办法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2 教育学依据
溯源教学法属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探究式教学实施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溯源教学法”就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具体实施,在鼓励学生追溯根源的同时,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3 语文教学论依据
语文教学论认为,要把语文教学目标转化为切实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这个中介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内容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 “溯源教学法” 立足于教科书,深挖教科书,超越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对一些关键性语言、文学、文化内容阐述其来源、历史或演变情况进行探究,这些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课外自觉地去研究相关的资料,在追根溯源中以求创新。 这些探究能引导老师大量的阅读了解教学参考书以外的文化信息,以此来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2溯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溯源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可以说任何年级、任何课型、任何文本、任何领域皆可用之。 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彭小明老师认为,溯源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 语言溯源
现代《语言学》把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言语是指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 语言溯源就是对语言和言语溯源, 即对字词句篇、 语修逻文和听说读写的溯源。
如字词溯源。 语文科是母语教育课,既然是母语教育,就要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 故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便显得格外重要。 释词有许多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等等,溯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不管是字词全捏在一起讲解,还是在串讲课文时讲解,“溯源法”皆能用之。 字词溯源更有利于古文教学,如苏轼《石钟山记》云“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莫”溯其源,为暮本字,其意为日入草丛中。 后代为了区别被借用为不定指代词“莫”,人们在莫字下又加一“日”字。 字词溯源包括字、词、成语、熟语、外来语等等,对其掌故、典故、由来的探索,其乐无穷。
2.2 文学溯源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溯源包括文学史、文学体裁、文学理论、作家与作品等内容的溯源。
如文学形象溯源。 林冲、林黛玉、孙悟空、狂人、阿Q、孔乙已、于勒、韩麦尔、玛蒂尔德……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往往有生活原型,作者通过“典型化”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语)。 比如阿Q的原型,据考,清末的确有一个叫谢阿桂的人。这人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门里。他还有个弟弟叫何有,两人都是流浪汉。 为生活所有逼阿桂成了小偷。 后来又因为实在无法付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没地方去,就住在土谷祠内。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一度活跃过,从土谷祠跑到大街上大声嚷道:“好了!好了!到明朝,房子有也哉,白米饭也有得吃了! ”嚷完,他又“得得,锵锵,得得锵”地唱起来。 ……这样讲阿Q这个形象的来路,使学生不感陌生,不感神秘莫测,不可捉摸,容易被接受。
2.3 文化溯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 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溯源包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溯源。 文化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科技、艺术、节庆、风俗、体育活动……这方面的溯源,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博大精深,无所不包。 如《范进中举》的科举制度、《火刑》中的宗教裁判所、《核舟记》中的微雕、《口技》中的口技表演、《社戏》中的社戏、《折杨柳歌辞》(诗)中的折柳送别风俗等等,不胜枚举。
3溯源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彭小明老师认为, 溯源教学方法主要有说文解字、 追根溯源、梳理源流和探究典故四法。
3.1 说文解字法
所谓说文解字法就是对文字进行解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 从此,“六书”成为专门学问。几千年的汉字流传至今,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每一个汉字的造法、演变都是有根据的,中国汉字迷人的地方也就在于此。传承这些中国特有的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领略中国汉字的魅力与文化。如《左传》“止戈为武”“人言为信”,《韩非子》“背厶为公” ……
3.2 追根溯源法
所谓追根溯源法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追溯一些语言、文学、文化等现象的源头、由来。 比如我们都知道“足下”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于“您”。“足下”一词来源于“火烧绵山”的故事。绵山,又名绵上、介山,位于山西介休市东南20 公里。 故事见刘敬叔《异苑》:“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 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 ’足下之称始此。 ”“足下”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敬重的人的称呼。学生在了解一些文学现象的源头之后,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这种文学现象的理解,便于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3.3 梳理源流法
追根溯源法重点在于追源,而梳理源流法重点在于梳流,即追踪、梳理一些文学、文化现象或者词语等的发展过程、演变源流。 比如梳理对联起源(秦汉桃符),形成(五代孟昶),发展(宋、元、明),鼎盛(清)历史,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对联由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发展史,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
3.4 探究典故法
所谓探究典故其实就是刨根问底,通过提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这主要是运用于文学文化习的过程中。如古代诗歌散文中会大量的引用典故, 学生只有了解了典故的由来,然后与文章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或诗歌的意思。比如 《窦娥冤》(关汉卿)【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如果不了“解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就理解这一曲子。
4溯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及步骤
我们常说,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是对教师使用教学方法的一个辩证认识。任何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或模式都有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 溯源教学法也是也不例外。彭小明老师认为,溯源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步骤可分定点———溯源———整合———表达四步。
4.1 定点
所谓定点就是要确定话题,也即“溯源”对象的定位。一节语文课的内容是很多的,并不是每一个点都要拿来溯源,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如果想要使用溯源教学法,首先要帮助学生或者和学生一起确定溯源的目标,即“溯什么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开展溯源。 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没有解决的点就可以留给学生课外自己解决, 老师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溯源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老师交给学生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受用一生。
4.2 溯源
所谓的溯源就是搜集资料,探究其源与流。这是溯源教学法的基础、条件。 在找到溯源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个点来搜集资料。要真正的溯到这个点的“源”、阐述其“流”并没有那么容易,它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注意资料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对确定的溯源点进行深挖细挖,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溯清源头。搜集资料是溯源教学法实施的一个关键的环节,资料搜集出了问题,溯源法就缺乏科学性。
4.3 整合
所谓的整合就是合作讨论、综合材料,这是溯源教学法的核心。在找到溯源点并且搜集到相关资料之后,就是要进行资源整合,探索研究。 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搜集的资料可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把大家的资料整合一下,辨析一下,精选组合一下。 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合作讨论,对资料进行研究探索,理出资料的头绪,全面地梳理溯源点的源头、发展演变的过程。 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结果的正确性和可信性。
4.4 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陈述交流, 这是溯源教学法的目的。 经过定点、溯源、整合这一系列过程之后,最后要做的就是将整合的结果形成语言表达出来。这个环节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它要求老师或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否把已获得的知识、信息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这点决定了溯源教学法的成败。 因此这个环节不容忽视,最后能够形成完整准确的表达,讲清楚溯源点的来龙去脉,整个溯源过程才算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才算结束。
溯源教学法一般来说就是这四个步骤, 但是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老师在熟练掌握之后可以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5溯源教学法的功能价值
彭小明老师认为,溯源教学法有利于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5.1 有利于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溯源教学法可以通过追根溯源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5.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溯源教学法满足了学生刨根问底的欲望,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拨开语文的表面深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语文的人文意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溯源教学法对汉语字词、文学现象、文学常识等进行溯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研究能力
5.3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人文素养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 其实人文素养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语文课程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老师则是其中的关键。在实施溯源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溯源教学法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整个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让老师和学生都动起来,研究起来,老师和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深的学问,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摘要:“溯源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对教学内容阐述其来源、历史或流变的一种教学方法。“溯源教学法”由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首次提出,它的提出有其心理学、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论的依据;“溯源教学法”主要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探源;溯源教学方法主要有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梳理源流和探究典故四法;“溯源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分定点——溯源——整合——表达四步;“溯源教学法”有利于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溯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