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集锦)

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集锦)

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第一篇: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班主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作者:邹文悦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机会随时随地都有,就看你是否发现了并及时地抓住并利用这个时机。智慧的班主任能不放过任何教育机会。讲桌前面的一堆废纸,有的老师看到了可。

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

第一篇:关注细节抓住教育时机

班主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

作者:邹文悦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机会随时随地都有,就看你是否发现了并及时地抓住并利用这个时机。智慧的班主任能不放过任何教育机会。

讲桌前面的一堆废纸,有的老师看到了可能会十分生气,认为是学生搞得恶作剧,因此而大发雷霆,发一顿火,弄得老师生气,学生认倒霉,师生在紧张的环境中整节上不好。也有的老师则视而不见,心态很好,不发脾气不上火,该怎么讲课就怎么讲课,其最终结果是讲不下去课,因为今天学生在讲桌上给你弄一堆废纸你不言语,明天他就敢给你弄个笤帚摆在讲桌上,后天就有人在讲桌上放上个癞蛤蟆,大后天就会大摇大摆地在你课堂上走来走去,你的课怎么能讲下去呢?还有的老师面对讲桌上的这堆废纸,会借题发挥,带领学生产生很多联想:讲卫生的问题、尊敬老师的问题、随手乱扔的坏习惯的问题、节约用纸的问题、班集体中有没有人做好事的问题、班干部的榜样作用问题、良好公德的问题、人生小节(细节)的问题。

对学生的表扬也是一种机会,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重细节。具体人具体分析,采用具体的不同的方法。比如一贯表现不好的学生,偶尔受到表扬或者得到了一个奖状或奖品。除了颁发奖状外,发晚了奖状要及时地找这个学生天一次话,进一步的鼓励希望他能在改掉点毛病争取再进步一点点。(班主任工作

)还可以当着这个学生的面给舰长打电话向家长报个好消息,在家长的配合下,某某在那些方面有了进步,如果再能做到什么会更好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一次表扬可以鼓励两个人的作用,特别是无形中向学生传达我找家长不全是给你告状这样的信息。

对于小组哪项工作做得好而受到了表扬,如果只是以表扬就过去了,谁也不提什么了,这样对待受表扬的和没有受到表扬的似乎欠缺什么,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表扬之后可以让小组成员思考点什么,如果其成员不主动思考(大多数是不主动思考的)老师可以通过让其成员将将受到表扬后的感想或者在小组取得成绩中个人的做法等等。这样的一到其思考也能使一次表扬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犯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很多人都怕学生犯错误,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讲所有老师和家长都不希望孩子犯错误,但是事实上一个人不犯错是不可能的。犯错反而是正常的。犯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在成长道路上会有很多“石头”,有的人被“石头”绊倒摔了跟头,有的人绕过“石头”;有的人责把“石头”垫在脚下,使自己站位更高。

教育在无意中进行。有心栽的花不一定能活,甚至活了也不一定开花。无心插的柳枝反而都能发芽。

第二篇:抓住时机理论学习总结

抓住时机、潜心研修——脱产培训第一学期学习体会

由于学校处于非常时期,我这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些已经不算年轻的教师共同组成了培训3班,重新坐回教室做一回学生。心里有着一些无奈,更多是彷徨和担忧,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受。非常害怕两年时间只是听讲座而不接触实际教学,会荒废自己的教学生涯。于是,在忐忑不安和猜疑中,我们开始了这学期的与专家教授同行的学习之旅。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的课一转眼就过来了,不但带走了我原有的困惑,更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收获。我欣喜地发现,我们所听到的讲座绝非泛泛而谈的理论,它们从各个角度对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内涵进行了理论的剖析和探讨,让我非常明确的了解到自己已有教学心得的理论基础及科学解释,这些心得只是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些积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讲座内容对我来讲如同“及时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很多困惑问题。做讲座的这些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性格迥异,研究方向大相径庭,感受却是共同的:理论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思路宽阔,生活经验丰富,对自己所教内容理解深刻。这些特质让我反省,更让我反思,让我似乎知道了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也让我慢慢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如果说我将来要成为一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我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克服职业倦怠感,树立职业信仰

作为工作了10多年以上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是很正常的,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程式化,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学思想僵化的现象。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烦。14中王建宗校长做的《做一名享受教学快乐的好教师》系列讲座中,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案例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教育的关注、挚爱、对教育工作的信仰及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朱红杰副院长解读《教师专业发展》,使我们明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种种现象都是正常的,是教师职业发展期的必然经历。由崚老师所作的《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更是融入了他本人对教育的理解,言语间流露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关心和对教育后辈的希望。作为教育者,这些专家们一定是有信仰的,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一份热爱和尊崇,并且时时刻刻向他人传递这份热爱。我很爱我的职业,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可当周围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或学生颇有微词的时候,我一般选择了沉默或附和,因为我也有同感。现在看自己是错误的。每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不但心中有崇高的信仰,更要随时把这份信仰感染给他人。

二、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很少关注其他的学科和周边的人与事,觉得搞好自己的教学、管理好自己的学生就行了。至于说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法规之类的好像与我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我教出好成绩,我的学生不出事就一切OK了。工作中,我总觉得自己很忙。因为忙,我很少阅读理论书籍,因为我要把时间花在自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教材的研究,作业的批阅,

备课上课等等。我一直以忙为理由,让自己成为一个固步自封,观念陈旧的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几年发现这样的我非常难受,因为越来越感觉教学的不易和工作的难做。

通过听杨春茂老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冯辉老师《教育法规基础》系列讲座,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意义,对教育的理解也与时俱进了。以前混淆的教育法规也清晰了。两位老师在讲座中所呈现出来的开阔视野触及了我:他们不但对自己的专业的东西研究得很透,他们在讲述专业知识的时候都无不例外地旁征博引其他的知识,这种融会贯通使他们所讲述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再如齐宪代教授为我们所做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讲座,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学生发展多样性。不以成绩论学生成败的理性分析。基于这些理论的学习,我知道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更新知识的迫切性,转变理念的必要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程张教授的《中华传统文化概述》讲座,他在讲座中留给我的印象是:知识面宽泛,视野开阔,专业精深。这些特点让他在娓娓阐述他的观点时,让人信服,让人羡慕。特别是他主持的雍和宫游学活动让我看到了情景教学方式的运用,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佛教的精神、佛教在教化方面的理念,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神圣肃穆的环境-雍和宫来宣讲,再借助建筑如空门、多重殿堂等来宣扬具体的教义,借助一尊尊有故事的佛像来教化苍生,借助一株株植物或其他人文景观(整根高大楠木雕成的大佛,几百年风吹日晒却毫不生锈的神武铜狮,雍和宫正殿院甬道上雕有三个小狮子顽皮戏耍透露出温情的青铜鼎炉,乾隆母亲孝圣皇太后亲手用几千块各色绸缎贴补而成的绿度母佛像等)宣讲其神秘、神圣和美好,让我对情景教学和情景学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我想,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接触。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学习各种知识一定会让我的专业素养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会让我发展之路更好走。

三、树立研究意识,走好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自认为:认真、勤奋、善于反思是我的特点。我喜欢钻研教材,用自有的方式去处理一个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因自己突发的灵感或想法而改变设定好的教学;对某些常规的僵硬的教学法颇有微词。也写过一年半的教学反思。一度认为自己是个有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有反思意识的老师。通过顿继安教授对《对有效教师反思的认识》的解读,让我彻底推翻了原来的自我印象,我可能有点儿反思意识,但我根本不具备真正的反思研究能力。真正的反思研究者是什么样的?她给我们讲了很多的实例,特别是用她学员的实例告诉我们如何进行自我反思。给我的启示是: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随身携带一些可做记录的纸笔,有点滴体会就要随时记录,否则很多想法就会稍纵即逝。要做个有心人,对自己的资料进行理性的整理分析,提升经验总结的质量,经验不在多、不在大,而在于切合自己的实际,确

实是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具有可借鉴性、模仿性、学习性,总结经验有助于个人经验的推广和价值的更大实现。要做好读书的工作,为自己的经验寻找理论的依据。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因为理论书籍肯定没有小说、散文来的有趣,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有型的资料积累。作为任课教师最好的一种积累材料的方法就是坚持写教学反思,因为写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既可以提高教学能力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一举两得的事情值得去做。

教师的专业发展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能完成授课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做课题研究,刘欣杰主任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讲座、张爱兰老师的《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讲座、蔡歆老师的《如何做好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课题研究做了解读,使我对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学习对课题研究的感受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课题,题目不要过大,要小而精,要有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具有本人和本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专家们的讲座是精彩的,我们培训班内部的讨论则是热烈的。老师们的发言积极踊跃,看法独到有新意,认识问题深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同学科、不同个性教师身上的长处,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今后要不断的吸取他人的经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应该说本学期的内容安排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想来,每次活动都具有针对性是经过认真准备的。这体现了教委和分院老师们对我们的精心和重视。我在聆听这些教授们精心准备对专业有益的学术报告时,也不自觉的在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和他们交流探讨,让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条路上开始启程,有了教授专家的引领,目标更明确,思考自己的发展阶段,努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反思自己的不足, 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前行。借歌中所唱:“点亮智慧人生,点亮希望的灯,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徐学军2013年1月8日

第三篇: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 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年度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 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 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推荐]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这是建国以来差距最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对农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建议每年全国人大的例会审议财政预决算报告时,专题审议财政支持农村预决算执行情况。各级人大例会也照此执行,使财政支持农业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力争在近年内将财政支持农业资金量由现在的占财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第三,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管理体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的需要。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乡镇政府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义务,官僚主义、机构膨胀、收费欲望强烈,因此必须重新构筑乡镇治理机制。现在有一种建议,撤销乡镇政府,从基层的实践来看,这种建议不现实。目前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突出,城乡人口比例4:6,城乡收入比例4:1;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大。加之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农村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脆弱,防灾抗灾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机器和政治动员能力,需要基层政府行使职能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乡镇治理机制如何设计?中央党校曾业松教授提出的“建立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的构想,很符合农村实际,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方行政自治的思路和原则,使行政体制和自治体制结合起来,使乡镇政府具备更多的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四、解决农业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规律正确认识农业是一项产业。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的确是不少地方的实践,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微观层面,还没有从宏观上将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从产业政策上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更应该把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这个产业不管是弱势产业还是强势产业,还是传统农业状态下的小农产业,它毕竟是一个产业。大部分国家,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从农业起步的。我们应在认识上树立农业是一个产业的概念,从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角度来研究农业。

正确认识国家农业直补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对农业的直补政策,是对农民“多予”的一个直接体现,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这只能是暂时性的措施,从长远考虑,应该研究直补资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国家从总量上拿出了一大笔钱,但具体到每个农民头上,补助效益如何,值得深思。农民一亩地国家补上十几元,农民也很高兴,一家三四亩地得几十元补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许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能力和资金来解决,比如灌溉用的塘湖堰渠的修缮,农资市场的假冒伪劣整顿与治理等等,若政府在这方面对农业产业扶持就大有作为。

发展农业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与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基本农田的治理和保护、旱涝保收田的建设、蓄水和灌溉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机耕道路的修建、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再如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在注册、保护和申报农业产品等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这些资金补助和政策性支持并不是对哪一种产品进行的,而是对整个产业进行补助。

发展农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解决全国2.3亿户农民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产业化把农民组织起来,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农产品“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产业的“蜂窝型”才能“板块化”。在过去我们对于产业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和干涉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化;二是把产业化限定为农特产品的经营,忽视了对大宗农业产品的发展。所以,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首先应考虑传统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性特产,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适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的,也是后来推广发展成本最低的产品。所以,应从传统优良产品入手,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具有比较经济优势的优良产品,迅速整合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比如说山东的蔬菜、沿海的渔业,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等优特质产品。

其三,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比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的产业化,应迅速用政策催生一部分龙头产业。同时,农业产业化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业化只存在于城镇,而且普遍认为乡镇企业已经垮掉了,工业化道路没法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怎么走呢?有三条路径:做大做强现有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从提升传统农业入手,走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的工商业。如果在农村也搞高科技,这是一个指导性的误区。应着力发展一头在田间,一头在工厂,产品进商场的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都能上的工业产业。

五、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城乡统筹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农民的市民待遇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的入手处,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这也是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也就清除了。第二,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民占总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家庭的规模虽然逐渐变小,完全核心户不断增多,理论上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养老仍以家庭为主,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迁徙。农村若建立像城市一样的养老体系,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有个人部分,有集体部分,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7285万60岁以上老人承包的责任田的使用权的若干年抵押给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既经营货币又经营土地),获取社保资金。如果使用权按15年抵押,每年使用费按300元计算,可以一次筹集近4000亿;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的有声有色,国家应该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在解决了低保和养老问题后,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考虑自筹资金,国家适当补助的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银行为农村金融输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金

抓住最好时机破解三农难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抓住时机以情动心教学随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妈妈·老师》中的《鲜花爱雨露》一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引导出我们爱老师的主题,歌词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我认为这首歌曲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蕴含了深厚情意,很容易感染他人,打动儿童的心灵。在实验3班上午第四节课教学中,正遇中午的瓢泼大雨,音乐教室里亮着灯,学生们刚好唱会了这首《鲜花爱雨露》,这时他们的班主任(以后统称王老师)正好走进音乐教室站在门口,等着送学生放学,他的出现给了我灵感,我立即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我们把这首歌送给王老师好嘛?”“好──”随即歌声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尽量地表现着自己,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很真挚。当教学进行到以小组为单位,用《鲜花爱雨露》这首歌曲做题材,

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不教了”只是一场虚惊,那只是老师在生气时的一句玩笑话,谁会想到孩子们竟如此认真了。通过这件事,他们师生的感情更加融合。

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利用所有的偶发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学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教材,给了老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就地取材,适时取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