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集锦)

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集锦)

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第一篇: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浅谈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刘远石(通信工程 1312402-11)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而通信技术方面的技术变革,更是站在当今发展最快的技。

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

第一篇:5g技术综述及发展前景

浅谈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刘远石

(通信工程 1312402-1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而通信技术方面的技术变革,更是站在当今发展最快的技术变革行列的前茅。4G移动网络是我国当前正大力推广的移动通信技术,现已发展的十分成熟,而5G移动网络则是面向2020年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很多国家自2013年起就开始研究5G移动网络,目前我国5G移动网络正处于探索阶段。文章根据我国5G移动网络应用现状,对5G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5G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有突飞猛进饿进步和发展。从2G到3G,再到当前的4G,短短几年移动通信技术有质的飞跃。不同类型的通信技术具有各自的发展阶段和技术特点。接下来的通信技术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什么创新技术,这些都是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期望和关注点。5G通信技术是接下来发展的趋向,也将成为新一代的的移动通信系统。每一代网络的出现与应用都是对移动网络技术进步的充分肯定与证明。为进一步促进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加快新一代5G移动网络的来临,有需要对5G移动网络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关注与分析。5G是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在2020年以后将成为第五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根据以往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分析,5G应具有着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及利用能效,在传输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将比现今的4G技术有一个高度和质的提升,在其无线信号的

[1]覆盖性能、传输时效、通信安全及用户体验方面也将会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5G移动通信技术和其他无线移动技术有着深入的联系和结合,形成了新一代的全面性的通信网络。满足未来十年互联网移动通信网速的1000倍要求。未来5G移动通信还须很强的灵活性,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调整。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5G移动通信提供了动力基础。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各种技术的基础性平台。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技术将成为5G通信系统的基础,但有着更高的通信传输质量和系统效率的要求。未来5G技术的发展方向将在三个方面得到提升:(1)无线传输效率;(2)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和系统吞吐率;(3)无线通信频率资源。当前科学信息技术处于新的发展和变革时期,5G技术的发展将有这样的特点:一,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提高和改善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吞吐效率及3D等下能力,将成为5G性能的重要指标;二,完善和健全网络,实现多点、多面、多用户多无线,提高系统性能;三,5G技术将实现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覆盖,优化系统的设计目标;四,充分利用高频段频谱资源,实现5G的普遍广泛应用;五,可灵活化的配置5G移动无线通信网络,相关通信运营商科根据实时的流量动态调整网络资源,降低成本和消耗。

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全球性研究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会得以明确,在未来几年,该技术会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即标准化的研究与制定阶段。同时,5G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也会大大提升,其途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变革网络结构、开发并利用新的频谱资源等。2013年初,欧盟等国家的第7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关于5G的研发项目,共有29个参加方,我国的华为公司也参与其中。随着该项目的启动,各种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组织应运而生,如韩国成立的5G技术论坛,中国成立的IMT-2020(5G)推进组等。目前,世界各个国家正积极的就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需求、关键技术指标、使能技术、候选频段、发展愿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讨,以期在2015年召开世界无线电大会时达成共识,在2016年后积极启动关于5G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行业标准进程。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各种新兴业务的基础平台,目前现有的固定互联网络的各种服务业务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后台服务及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势必会对5G移动通信技术系统提出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系统容量要求与传输质量要求上。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目标主要定位在要密切衔接其他各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上,为快速发展的网络通信技术提供全方位和基础性的业务服务。就世界各国的初步估计,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在内的无线移动网络,其在网络业务能力上的提升势必会在三个维度上同步进行:第一,引进先进的

[2]无线传输技术之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将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至少10倍以上;第二,新的体系结构(如高密集型的小区结构等)的引入,智能化能力在深度上的扩展,有望推进整个无线网络系统的吞吐率提升大概25倍左右;第三,深入挖掘更为先进的频率资源,比如可见光、毫米波、高频段等,使得未来的无线移动通信资源较4G时代扩展4倍左右。为了提升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业务支撑能力,其在网络技术方面和无线传输技术方面势必会有新的突破。在网络技术方面,将采用更智能、更灵活的组网结构和网络架构,比如采用控制与转发相互分离的软件来定义网络架构、异构超密集的部署等。在无线传输技术方面,将会着重于提升频谱资源利用效率和挖掘频谱资源使用潜能,比如多天线技术、编码调制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等。

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热潮,加快5G技术的研发应用,力求在5G通信领域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各国信息领域发展的重要任务。5G移动通信技术,必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并给社会的进步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1

2、5G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2.1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非正交多址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发送,主动引入干扰信息,在接收端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接收机实现正确解调。NOMA的子信道传输依然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子信道之间是正交的,互不干扰,但是一个子信道上不再只分配给一个用户,而是多个用户共享。同一子信道上不同用户之间是非正交传输,这样就会产生用户间干扰问题,这也就是在接收端要采用SIC技术进行多用户检测的目的。

2.2 高频段传输技术

移动通信传统工作频段主要集中在3GHz以下,这使得频谱资源十分拥挤,而在高频段(如毫米波、厘米波频段)可用频谱资源丰富,能够有效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现状,可以实现极高速短距离通信,支持5G容量和传输速率等方面的需求。[3]高频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业界对此高度关注。足够量的可用带宽、小型化的天线和设备、较高的天线增益是高频段毫米波移动通信的主要优点,但也存在传输距离短、穿透和绕射能力差、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等缺点。射频器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2.3 超密集组网技术

超密集网络能够改善网络覆盖,大幅度提升系统容量,并且对业务进行分流,具有更灵活的网络部署和更高效的频率复用。未来,面向高频段大带宽,将采用更加密集的网络方案,部署小区/扇区将高达100个以上。与此同时,愈发密集的网络部署也使得网络拓扑更加复杂,小区间干扰已经成为制约系统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极大地降低了网络能效。干扰消除、小区快速发现、密集小区间协作、基于终端能力提升的移动性增强方案等,都是目前密集网络方面的研究热点。

2.4 大规模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

现有4G网络的 8 端口多用户MIMO不能满足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数量级提升需求,而大规模 MIMO系统可以显著提高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大规模MIMO 技术是MIMO技术的扩展和延伸,其基本特征是在基站侧配置大规模的天线阵列( 从几十至几千) ,其中基站天线的数量比每个信令资源的设备数量大得多,利用空分多址原理,同时服务多个用户.此外,大规模 MIMO系统中,使用简单的线性预编码和检测方法,噪声和快速衰落对系统的影响将逐渐消失,因此小区内干扰也得到了降低.这些优势使得大规模 MIMO系统成为5G 的一大潜在关键技术。

3、对5G的看法

目前,5G标准正处于技术研究和评估的阶段。2016年,产业界将进一步遴选出5G采用的技术,进行单一技术的仿真与验证,开展系统性的仿真工作及原理验证工作。同时,5G在网络架构上也将产生深刻变化,SDN/NFV技术的引入,将使5G网络能够更灵活、更智能地适合应用需求。5G是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演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以“人的体验”为中心,在终端、无线、业务、网络等领域进行融合以及创新。同时,5G在用户感知、获取、参与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影响。5G网未来将会结合蜂窝网和局域网的优点,形成一个更加智能、友好的环境。

4、总结

根据移动通信发展规律和本文对5G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来看,5G移动网络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实现商用,以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用户和移动互联网业务飞速增长的高需求。虽然我国关于5G移动网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研究力度与深度的逐渐加大,今后几年时间里我国5G移动网络研究工作将进入技术研究的关键时期,从而为5G移动网络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尤肖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2014(5) [2]唐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J].江西通信科技,2010(2)

[3]孔令兵.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 通信电源技术,2015,04:124-125.

第二篇: 编译技术发展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1302 蔡元昊 1311611517

引言:编译程序构造的原理和技术一直属于最近公布的核心知识领域,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编译程序的构造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分支,也是最早获得成功的分支之一,他所建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摘要: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之一,是掌握计算机理论和软件技术的关键知识,编译原理合计数为人们理解计算机语言。创造优秀的软件奠定了理论基础。扩展了视野,开辟了捷径。编译原理和技术可以应用在其他诸如软件建模语言、硬件描述语言。脚本语言等的翻译方面:在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以及软件安全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编译原理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开发以及人机工程的研究和发展。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一、早期编译技术的发展

编译器是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计算机程序。编译器将源程序(source language) 编写的程序作为输入,而产生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编写的等价程序。通常地,源程序为高级语言(high-level language ),如C或C + + ,而目标语言则是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 (object code,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machine code )),也就是写在计算机机器指令中的用于运行的代码。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源程序→编译器 →目标程序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冯·诺伊曼在存储-程序计算机方面的先锋作用,编写一串代码或程序已成必要,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执行所需的计算。开始时,这些程序都是用机器语言 (machine language )编写的。机器语言就是表示机器实际操作的数字代码,例如: C7 06 0000 0002 表示在IBM PC 上使用的Intel 8x86处理器将数字2移至地址0 0 0 0 (16进制)的指令。

但编写这样的代码是十分费时和乏味的,这种代码形式很快就被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 )代替了。在汇编语言中,都是以符号形式给出指令和存储地址的。例如,汇编语言指令 MOV X,2 就与前面的机器指令等价(假设符号存储地址X是0 0 0 0 )。汇编程序(assembler )将汇编语言的符号代码和存储地址翻译成与机器语言相对应的数字代码。

汇编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的速度和准确度,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着它,在编码需要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简洁程度时尤为如此。但是,汇编语言也有许多缺点:编写起来也不容易,阅读和理解很难;而且汇编语言的编写严格依赖于特定的机器,所以为一台计算机编写的代码在应用于另一台计算机时必须完全重写。 发展编程技术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以一个更类似于数学定义或自然语言的简洁形式来编写程序的操作,它应与任何机器都无关,而且也可由一个程序翻译为可执行的代码。例如,前面的汇编语言代码可以写成一个简洁的与机器无关的形式 x = 2

第一个编译程序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多数早期的编译工作是将算术公式翻译成机器代码。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编译程序能完成的工作十分初步,如只允许简单的单目运算,数据元素的命名方式有很多限制。然而它们奠定了对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FORTRAN等一批高级语言,相应的一批编译系统开发成功。随着编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编译程序需求的不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编译程序的自动生成工具,提出并研制编译程序的编译程序。它的功能是以任一语言的词法规则、语法规则和语义解释出发,自动产生该语言的编译程序。目前很多自动生成工具已广泛使用,如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LEX,语法分析程序的生成系统YACC等。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人使用自展技术来构造编译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征是用被编译的语言来书写该语言自身的编译程序。1971年,PASCAL的编译程序用自展技术生成后,其影响就越来越大。 随着并行技术和并行语言的发展,处理并行语言的并行编译技术,将串行程序转换成并行程序的自动并行编译技术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另外嵌入式应用迅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交叉编译技术的发展.还有系统芯片设计方法和关键EDA技术的研究,也带动了专用语言VHDL等及其编译技术的不断深化。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项目都贯注于编译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动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代码生成。这些尝试并未取得多少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操作太复杂而人们又对其不甚了解。 编译器设计最近的发展包括:首先,编译器包括了更加复杂算法的应用程序它用于推断或简化程序中的信息。其次,编译器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窗口的交互开发环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编辑器、连接程序、调试程序以及项目管理程序。

在九十年代,作为GNU项目或其它开放源代码项目标一部分,许多免费编译器和编译器开发工具被开发出来。随着芯片研制,国内还有若干单位也在开展基于GCC生成面向特定芯片的编译器工作。编译器包括了更加复杂算法的应用程序它用于推断或简化程序中的信息;这又与更为复杂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于函数语言编译的Hindley-Milner类型检查的统一算法。其次,编译器已越来越成为基于窗口的交互开发环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编辑器、连接程序、调试程序以及项目管理程序。这样的IDE标准并没有多少,但是对标准的窗口环境进行开发已成为方向。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在编译原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编译器设计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大约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们的一个工业化的并行化优化编译器Pro64的源代码,后被全世界多个编译器研究小组用来做研究平台,并命名为Open64。Open64的设计结构好,分析优化全面,是编译器高级研究的理想平台。 3.编译器的种类

编译器可以生成用来在与编译器本身所在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相同的环境下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本地”编译器。另外,编译器也可以生成用来在其它平台上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器在生成新的硬件平台时非常有用。“源码到源码编译器”是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输出也是高阶语言的编译器。例如: 自动并行化编译器经常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转换其中的代码,并用并行代码注释对它进行注释(如OpenMP)或者用语言构造进行注释(如FORTRAN的DOALL指令)。 二.编译工具

1.C语言对应的编译器——VS2008 C语言对应的编译器可以用VS200

3、 VS200

5、VS2008 、TC等,以最新版本的Visual Studio 2008为例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 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创建高质量、用户体验丰富而又紧密联系的应用程序,充分展示了 Microsoft 开发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构想。借助 Visual Studio 2008,采集和分析信息将变得更为简单便捷,业务决策也会因此变得更为有效。任何规模的组织都可以使用 Visual Studio 2008 快速创建能够利用 Windows Vista™ 和 2007 Office system 的更安全、更易于管理并且更可靠的应用程序。

Visual Studio 2008 在三个方面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关键改进: 1.快速的应用程序开发 2.高效的团队协作 3.突破性的用户体验

Visual Studio 2008 提供了高级开发工具、调试功能、数据库功能和创新功能,帮助在各种平台上快速创建当前最先进的应用程序。 2005 年,微软发布了 Visual Studio 2005。.NET 字眼从各种语言的名字中被抹去,但是这个版本的 Visual Studio 仍然还是面向 .NET 框架的(版本2.0)。它同时也能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如开发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的程序等。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软件,甚至包含代码测试功能。

Visual Studio 9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支持建立于 DHTML 基础上的 AJax 技术,这种微软在

Visual InterDev 时代提出的基于异步的客户端动态网页技术在当年并没有像微软预期中的那么流行起来,反而随着 GMail 等应用而东山再起,渐渐成为主流网络应用之一。同时 Visual Studio 9 会强化对于数据库的支持以及微软新的基于工作流(Workflow)的编程模型。预计为了保持与 Office 系列的统一,Visual Studio 9 的名称为 Visual Studio 2008。

2. C++语言对应的编译器——Microsoft Visual C++ 6.0 Visual C++是一个集成环境的C++编译器,功能很多。还有 Borland C++ Buider C++编译器,比较小巧实用。 C++ Buider 也是C++编译器,是另一个公司的产品。

Microsoft Visual C++ 6.0功能特点:

几乎所有世界级的软件,从业界领先的Web浏览器到面向任务的企业应用,都是使用Microsoft Visual C++开发系统来开发的。要用C++来开发Windows和Web上的高性能应用程序,Visual C++是效率最高的首选工具。Visual C++ 6.0在不牺牲灵活性、性能和控制力度的同时,给C++带来更高水平的生产效率。除了IntelliSense Technology(智能感应技术)和Edit and Continue(即编即调)等显著缩短开发时间的新特性外,Visual C++ 6.0还为Web开发和企业开发提供更良好的支持。Microsoft Visual C++ 6.0专业版的健壮的构件开发、强大的数据库工具和完备的Internet支持将使您从中受益,创建出策略性的商务解决方案来。

有了这些显著缩短开发时间的新特性,您可以享受到一种全新水平的工作效率。编码所费的时间减少了,编译所费的时间减少了,调试所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一句话,创建应用程序所费的时间减少了,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构件重用。 获得令人目眩的速度。本已是速度的标准的Visual C++如今更上一层楼,Visual C++ 6.0在多处进行了最优的调整,这样的结果是:开发者可以创建出可能范围内的最小最快的构件和应用。 3.JAVA语言对应的编译器——eclipse JCreater 、JBuilder、eclipse、myeclipse、netbean这几个是主流,eclipse和myeclipse(eclipse的扩展功能更多)是主流中的主流。

JBudler Eclipse 属于IDE,是集成开发环境(IDE)!IDE是集成了编译,检错,自动查找错误,深度反检查功能的辅助开发工具。就是说,只要属于java的IDE,都会把sun的编译器集成到它里面来。而JBudler与Eclipse 等这些开发工具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不同层面java开发提供了不同的强大功能。比如:MyEclipse强势在web开发的便捷。JBudler对GUI更强大。 eclipse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成开发工具,其自身功能强大而易用。更为重要的是,软件本

身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项目,由一个国际组织进行管理,很多大公司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包括IBM和Borland等著名的软件开发商,事实上,eclipse本来是IBM开发的工具,是由IBM将其贡献给开放源代码社区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eclipse开发环境,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eclipse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其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扩展能力,事实上,eclipse可以被称作一个开发平台,它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可以扩展其本身。eclipse本身是使用Java开发的,开发人员可以简单的按照其规范开发eclipse的插件,就可以在eclipse平台上增加更多的功能。大量的开发人员基于eclipse开发了插件,比如C++开发、UML设计、J2EE开发等都有相应的插件。事实上,包括IBM在内,很多大的软件公司基于eclipse开发了其自己的软件产品,这无疑得益于eclipse良好的结构。

三、编译原理的近期发展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讯和其它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嵌入式系统己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到处是嵌入式系统设备的身影,如手机、PDA、智能家电以及汽车电子等。随着国内外各种嵌入式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嵌入式技术和人们的生活结合越来越紧密,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终将不可避免地逐步改变,嵌入式产品正在逐步形成时尚,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嵌入式系统一般指的是非PC系统,它包括完全植入嵌入式硬件内部的为特定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应的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的,它的软硬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裁减,以此来适应目标系统对外形尺寸、功能、可靠性、成本、功耗、外部接口等方面的严格要求。简单地说,嵌入式系统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硬件于一体,具有软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要求实时和多任务的应用。

由于嵌入式系统资源有限,一般无法提供编译、汇编、链接等工具,同时也很难提供高级调试功能,因此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软件一般不能直接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而需要在交叉编译环境中开发。也就是说通常是在另外的开发平台上开发的,一般这种开发平台由通用的计算机系统和专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组成。

编译实现方式的发展主要分一下五类:手工、机器语言、汇编、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自动构造工具lex yacc gcc。推动编译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范型(计算模式)、计算机体系结构语言范型主要包括:命令式(imperative language) 、应用式(applicative) 、基于规则的(rule-based)、面向对象的(object-oriented)、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 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万诺曼机体系结构、并行体系结构、嵌入系统。编译程序执行环境主要包括:批处理、交互环境、嵌入系统环境、并行编译技术、交叉编译。 编译程序在一个机器(宿主机)上运行,产生另一个机器(目标机)的汇编语言。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程序正是借助这样的编译程序生成。 目标处理器MIPSX是MIPS系列芯片的种,属于RISC体系结构,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MIPS计划。由于该系列CPU不是采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SC窗口技术而是采用消除流水线各级互锁的微处理器MIPS(MicroprocessorWithout Interlocking Pipeline Stage)技术,因此而得名。MIPS是将IBM公司对优化编译程序的研究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思想结合起来的产品。

由于RISC指令集的简单和整齐,为了达到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性能,MIPS系列芯片中很好地应用了流水线策略。流水线是现代各类微处理器都采用的指令执行技巧,即将若干条指令的取指、译码和执行过程部分重叠在流水线中同时执行。以前在CISC计算机中,由于指令多而复杂,处理每条指令的所需时间不固定,当后面指令需要前条指令的结果时,往往造成指令互锁,因此无法实现流水 线。而斯坦福大学的MIPS计划就是在编译的过程中,利用编译程序优化处理器的流水线以求提高处理器流水线的效率。由于采用了硬件连线控制来执行数目不多的简单指令,而且还能重组软件流水线,这样就减少了硬件复杂性。 “编译原理”课程分析编译原理课程一般利用常用软件如C,Pascal等来构建编译的各部分程序,编译原理的构成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程序设计语言的设计和实现有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有助于快速理解定位和解决在程序编译、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编译程序规模大。由于编译原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程序规模大,将它肢解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理论知识抽象。要完整地构造一个编译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具有较完备的软件知识,并需要掌握现有的软件工具的使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硬件系统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功能。算法的理解和实现。编译原理这门课包含许多理论知识和算法,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其中理论知识包括:词法分析器的构造,语法中各种分析器(LR,LL,SLR,LALR等)实现与完成。

在编译原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一本本课程教材接踵而至,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名书”。编译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龙书,20年后终于出新版!这是一个延绵30年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龙书的传奇!最新版本,增添三章节内容,使龙书地位更权威! 1977年,Alfred V. Aho 和Jeffrey D. Ullman 出版《Principles of Compiler Design 》,封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只恐龙,因此第一次被人称为龙书,但因为那条龙是绿色的,所以称为绿龙书。过了9年,1986年,原来的两位作者加上Ravi Sethi, 升级了前一本书,书名改为《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封面依然沿用骑士和恐龙,那头龙是红色的,因此被叫做龙书二或者是红龙书。又过了一个9年,又一个9年,编译领域的巨无霸--龙书始终都没有升级。终于在2006年年底,龙书升级了。作者又增加了Monica S. Lam,名字沿用《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封面依然保持恐龙和武士的设计,但这次的龙是紫色,因此叫做紫龙书。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定义和语法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大量的实例。与上一版相比,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系统及参考文献。本书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极佳参考读物。Alfred V. Aho是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ence Gussman计算机科学教授。 Aho教授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哥伦比亚校友会颁发的2003Great Teacher奖和电子与电器工程师协会的Jonh von Neumann奖章。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ACM和IEEE的会员。Monica S. Lam是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她曾经是Tensilica 的首席科学家,并且是moka5的创建者和首席执行官。她领导了 SUIF项目。该项目开发了最流行的研究性编译器之一,并首创了很多在工业界得到应用的编译技术。Jeffery D.Ullman是Gradianc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Standford大学的StanfordcW.Ascherman计算机科学(名誉退休)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库理论、数据库集成、数据挖掘和利用信息基础软件的教育技术.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的院士,ACM的会员,并且是 Karlstrom奖和Knuth奖的获得者。

我对编译技术发展的总结:

编译原理是门实用的科学性的学科,当今世界发展离不开编译的进步,正是考虑到其重要性,中国乃至世界都应该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中国的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不像美国,日本,甚至印度都很注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都很注重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所以今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开发者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希望中国编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

第三篇: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发展综述

孙新学’苏曙’荣茜’朱靖,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2)北京916”部队

摘要简要回顾3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发展的几个时期.指出了障阻工程机械液压

技术发展的几个问题.概括了液压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地位及发展前景.

关健词工程机械;液压技术;综述

中图号TH 137

由于液压传动具有功率密度高.易于实现直线运动、速度刚性大、便于冷却散热、动作实现

容易等突出优点.因而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目前95%以上的工程机械都采

用了液压技术.工程机械液压产品在整个液压工业销售总额中占40%以上.现在采用液压技术的

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1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发展的几个时期

工程机械最初引用液压技术是为了解决车辆转向阻力问题.以减小司机的劳动强度.在转向

系引用了液力助力器.由于液力助力器在应用过程中显示出的突出优点以及人们对液压元件、液

压系统研究的深入.液压技术很快在工程机械其它动作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

以下几个时期.

c1)初期发展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人

们摸索着将简单的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应用到工程机械上来解决其它方式实现比较困难的问题

(如执行元件的直线运动等).这一时期.液压系统压力很低.一般在2MPa-- 7MPa.

(2)高速发展时期.工程液压技术应用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液压

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高速、高压化.系统压力提高到了20MPa.系统压力的提高使得液压传动功率

密度大幅度增力。(如液压泵功率重量比由5。年的告KW/Kg提高到了2KW/Kg)、液压元件的重量明

显下降.液压技术的应用逐渐由工程机械工作装置扩展到转向系、行走系、传动系和制动系.在这

一时期.人们研制出了全液压挖掘机和全液压叉车等工程机械.液压技术趋于了成熟化.

(3)重视环境时期.由于泵的工作容积与吸、压腔的转换会导致容腔压力急剧变化.而这个 变化传给泵体就形成噪声.因此.高速、高压的结果必然导致噪声.试验证明,液压泵压力或排量

每增加一倍.其噪声约增加3dB(A);泵转速每增加一倍.其噪声约增加6dB(A).因此液压系统噪 声限制了液压传动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工程机械液压技术研究主要

围绕降低液压系统及整机的工作噪声.

(4)重视可靠性时期.由于工程机械大多数是野外作业的施工机械.其液压系统经常受到尘

埃、振动、高低温、风雨雪、臭氧的侵袭.造成液压油污染,引发故障.据统计.工程机械液压系统

发生的故障的最大原因来自于液压油的污染(约占液压系统故障的70%-85%).因此在20世纪70年

代后期.降低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提高系统可靠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

(5)电子、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技术结合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 本文收稿日期:2000-04-20 第一作者:男.1964年生,讲师.张家口市、075024

第四篇:文献综述-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研究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

起迄日期:

一、前言

海洋通信在海洋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艘艘船舶航行在茫茫大洋上,随时可能遇到危险需要救助,这时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就发挥重大作用,就体现出了海洋通信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报通过点火花式发射机产生高频振荡电波向外传播,开创了现在海洋通信系统的新创元。海洋通信系统传递的信息内容和技术手段,与陆地的其他通信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获得的数据,要技术传送到数据中心(包括海洋资料中心和海洋预报中心)②海洋预报信息要适时地传递给海上活动的船只、平台和其他海上活动人员,以避开恶劣海况,保障安全。③对海上船只和其他海上设施调度指挥信息的及时传递。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海洋通信系统也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

二、主题

此次设计主要是通过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海洋通信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未来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方案。所以通过网络(http:// .cn

/Article/CJFDTotal-GLKW199606255.htm)和刘国平老师编著的《船舶电气与通信》、《船舶无线电通信和安全航行设备》、《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找到关于其中海洋通信、船舶通信的部分并认真研读,仔细发掘其中关于海洋通信发展的历程和设备及技术的变迁。然后根据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提出未来海洋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设备发展的方向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实用性分析,最后定稿。

三、总结

对于本毕业设计,首先要海洋通信的概念和海洋通信的要求、作用和设备以及其利弊,还要熟悉各个时代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对海洋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以培养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为自己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国平.船舶电气与通信[M].

[3] 交通部船舶检验局.船舶无线电通信和安全航行设备[M].1998.

[4] 刘国平.海洋渔业船舶GPS导航通信系统[J].渔业现代化,1997(6)

[5] 张乃通,张中兆,李英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6] 曹志刚等,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文献综述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

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综述

一、中国蚕业发展历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养蚕取丝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蚕丝科学知识,蚕丝业本身的产业特点使之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从而形成基础和应用学科齐全,理论和实践体系完整的专门科学,对发展世界蚕丝业和发展生命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之一。

出土文物证实我国南北方养蚕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出土绢片说明,当时养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事业。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动人描述了蚕、桑、丝、绸,“帝躬耘,后亲蚕”成为历代王室的大礼。那时已有高大的乔木桑和中低干成片桑园等不同的栽培、剪伐和收获形式,发明了复杂精巧的织机,动用不同蚕品种和合理的印染技术制造出似彩霞、似鲜花的美丽丝绸。

到了秦汉时期,蚕丝生产已遍中华大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岛、新疆。《齐民要术》记载了人工控制化,实行1年养8次蚕以及许多蚕的类型或品种。

隋唐时代,蚕丝生产日趋发展,“忆昔开元合盛日,男耕女桑不相失”便是蚕丝业在当代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写照。蚕丝业进一步扩大到辽宁、西藏、安南,桑树嫁接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养蚕和丝绸生产进一步发达。

中国养蚕和丝绸外传——丝绸之路开辟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蚕种和养蚕技术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日本,4世纪传入中亚、伊朗,6世纪传入欧洲。

进入20世纪,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世界纤维产量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以“纤维皇后”著称的蚕丝产量始终占世界纤维总量的0.17-0.2%。70年代以来,世界对丝绸需求量稳步上升,至今不变。从此,亚、非包括印度、巴西、印尼、泰国、越南、阿富汉、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土耳其、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种栽、养蚕、制丝的“丝绸热”。这期间,1980-1990年中国蚕茧和蚕丝产量翻了1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对桑蚕业的发展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我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着重讲述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以及统治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蚕丝业,最后讲述蚕种改良的得失。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江浙蚕学馆与中国近代蚕业科技的发展》,文章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和

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对浙江蚕学馆在蚕丝业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方面提一些建议,但没有深入系统研究。国际上对蚕丝发展研究也很先前,如日本研究蚕种改良方面已经是世界的领头羊,其次是俄罗斯的蚕丝研究,中国的很多优良蚕种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同时印度近几年来发展的也很快,产量仅次于中国。综上,目前中国对桑蚕业的发展力度还没有完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产业,它的兴与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云南对桑蚕的研究还很滞后,那就更不要说系统的对技术改良史方面的研究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篇论文,特别对陆良地区桑蚕技术发展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极少且不系统。

三、现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蚕丝业发展的最好是日本和韩国,80年代后蚕桑产业逐渐衰退,而落后的中国、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起来了。而国内桑蚕业从发达的江浙想西部内地转移。自2006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桑蚕产业的重点省份之一,特别是陆良地区的桑蚕产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怎样调整区域蚕丝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农业内部资源竞争;尤其是桑蚕技术发展改良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桑蚕管理者和研究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当前陆良与云南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以及云南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找到适合云南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在眉睫。

四、云南桑蚕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试图从历史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和政治学等多角度论述云南地区桑蚕技术的发展史,还从比较效益和蚕丝业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云南桑蚕业发展的缺陷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因此为未来云南桑蚕业更好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首先;从总的趋势来看云南桑蚕技术改良中存在一下的问题:

1、桑蚕业是一个不稳定产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有起有伏,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律,通过技术革新,走出具有地方特色之路?可以说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云南省栽桑历史悠久,每个乡镇、村都在栽桑,但由于认识不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栽桑养蚕的态度也就不同,加之整体规划缺乏,规模连片种植面积少,集中经营规模小,栽桑养蚕零星分散,种植不规范,一旦市场波动就毁桑弃蚕,或放弃对桑园管理,造成生产不稳定,质量、效益难提高,形成“好时就赶、不好就挖”的不良发展循环格局,未把蚕桑产业真正看作一个长效产业来认识发展。这一产业发展历程中反复出现的栽栽挖挖,

至今仍然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县委政府始终需要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好的思想认识问题。;

2、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桑源需求不稳定,由于全县耕地少,粮、烟、桑用地矛盾大,桑园基本都是在陡坡、山地里,立地条件差。由于各级对发展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多数桑园还未配套管道和水窑,仍有相当一部分桑园无灌溉条件,影响了蚕桑的效益和农户的积极性。蚕农普遍存在小蚕共育室简陋,蚕室条件差,缺乏消毒池具,蚕具不配套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养蚕户存在人蚕畜同室,粮、药、物同置的情况,给养蚕无病高产带来直接障碍。;

3、技术研发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蚕种品种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来,日益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从有限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扶持,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由于蚕茧价格的频繁波动,劳动力、生产资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大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放松,一些蚕农只求产出,只采叶不管理,甚至出现有的农户可养少养或不养现象,全县有3555户栽桑不养蚕,致使桑园病、虫、草害得不到及时治理,桑树长势差,产叶量较低,2009年全县产茧522吨,按12478亩投产桑园计算,平均亩桑产茧水平不到42千克,仅发挥三分之一的丰产水平,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是亩桑产茧50千克,而广西亩桑产茧超过100千克,姚安县3.3万亩桑园中亩桑产茧水平低于42千克的面积占60%以上,中低产桑园面积较大,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把桑树挖掉改种其它作物。从蚕桑加工业来看,姚安县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经营产品单

一、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无力抗御市场风险,蚕茧外流现象依然突出,私收乱抢现象没有得到彻底遏制,2007年收购率达到85.5%,2008年收购率下降到70.8%,2009年收购率仅达54.8%,收购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若丝厂满负荷运转,就2010年而言,80%以上的原料还需外进;

4、产业转型的影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当前出现,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尤其是包括真丝绸在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经历大幅度下滑后依然低迷,茧丝绸出口仍然处于滑坡状态.全国丝绸产量的80%左右用于出口,蚕茧是所有农产品原料中与国际市场接轨最紧密的商品,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茧丝价格暴跌时,农民大量毁桑,不仅给行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危及到丝绸业健康运行,目前云南还未建立蚕茧收贮应急预案和价格形成机制,丝价不稳带来负面影响,

5、没有形成理论化体系,纯属经验操作;

6、当地人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不善于沟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五、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乃至国外对桑蚕产业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来探讨一下,本人自己的以一些看法:

1、国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健全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预警机制;

2、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对集中的桑蚕产业带出现;

3、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引进国际及东部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力度 ;

4、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云南产业的分布格局,完美的实现产业转型;

5、蚕桑具有综合开发潜力构建理论体系,培养专业型知识人才;

6、产业具有绿色发展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交流,增强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蕴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10),.

[2] 毕书定. 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D].浙江大学学报, 2008,(03) .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 [J]丝绸 2008,(05)

[4]许才定孔,育国. 由世界丝绸大国建设成丝绸强国 [J]. 国外丝绸, 2007(02) .

[5] 沈正伦,李永谋. 云南蚕丝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J]. 中国蚕丝 , 2004,(02)

[6]屈达才,宋桂荣等. 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与展望[J, 2009,37(10)

[7]罗昆,朱树贞.徐明等。云南山地桑蚕业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

[8]陈松,罗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云南农业科技,2003,(01)

[9]周围, 江宏飞. [9]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丝绸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J]丝绸 2007(03)

[10]蓝广芊,吴大洋. 中国丝绸产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03)

[1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 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年02期

[12] 陆琳;;培训创新 蚕业增效[J];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01期

[13] 陈志诚;江凤潮;;浅谈蚕桑综合经营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年01期

[14] ;基地建设显成效蚕农增收稳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15] 马骥;茆顺河;张永辉;;宿豫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16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在广州圆满召开[J];蚕业科学;2010年01期

[17] 余勇;;打造“蚕业强省”:广西桑蚕成就惊人[J];中国纤检;2010年05期

[18] 韩红发;安太成;张洁花;鲁文庆;;山西省新发现的古桑树考察[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19’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议在广州召开[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20] 肖丽萍;祁广军;;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21] 储一宁,余茂德;云南省桑属植物种质资源分类及生态分布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22] 胡乐山,韦波;近年来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蚕业;2003年01期

[23] 罗坤;徐明;;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24] 陈志辉;徐旌;张佩芳;康晓峰;;退耕还林对云南山地利用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6期

[25] 熊超;胡兴明;;湖北蚕桑生产60年成就与启示[A];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6] 唐谋;侯攀;;对加快营山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7]4余荣峰;;浅析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8] 蔡宝成;彭昌家;黎德富;杜晓宇;;加快丘陵地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培育的战略措施探索

[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三)[C];2008年

[29] 敖健;;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做贡献[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0] 陈雪峰;;保山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1]杨春玲;范国明;;隆阳区蚕桑产业发展观状及对策[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2] ;普洱市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3] 杨鑫;;对鹤庆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4] 陶光德;永仁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0年

[35] 李琳 王景瑞;洛南 凝心聚力抓落实[N];商洛日报;2010年

[36] 通讯员 王洪宝 张会军;石泉县借力聚力加速突破发展[N];陕西日报;2010年

[37] 通讯员 杨海 郑清伦 记者 秦顺福;黔江石会着力打造五个品牌[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8] 记者 潇湘 通讯员 田晓杏;围绕中心 建言献策 再立新功[N];湖北科技报;2010年

[39] 本报记者 冯永强 通讯员 肖颖;秦岭景色好 发展观念新[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0] 本报记者 刘文龙;喜看山乡换新颜[N];广元日报;2010年

[41] 本报记者 白里呷;金阳:蚕桑生产上台阶[N];凉山日报(汉);2010年

[42] 周俊佳;宁南:着力构建“中国西部蚕都”[N];凉山日报(汉);2010年

[43] 记者 欧维佳;整合资源 促进蚕桑产业协调发展[N];南充日报;2010年

[44] 齐永红;山西省蚕区农户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5] 边剑锋;千阳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6]刘强波;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7]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茅盾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05年

[48] 蔡月祥;东台市蚕桑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9] 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0] 苑朋欣;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政和农业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1] 赖作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