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第一篇: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计划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复习内容
1、 第一单元 《电》
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点亮我的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电路出故障了》
4 《导体和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5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油菜花开了》
2、《各种各样的花》 《花、果实和种子》
3、《把种子撒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
4、《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一天的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
2、《营养要均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
3、《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2、《岩石的组成》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3、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
四、复习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特别关爱。
2、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增加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兴趣,正规地、系统地引导学生复习科学知识。
3、着重进行感观训练,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按顺序地复习。复习内容以实验课培养的动手技能为主,锻炼他们对知识的应用,从而巩固所学习的新旧知识。
4、由于学生有两极分化现象,再加上学习任务重有些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相当不够。对他们的复习应因材施教,做好系统观察和定量观察的指导。
五、复习课时安排
1、《电》1课时
2、《新的生命》2课时
3、《食物》1课时
4、《岩石和矿物》 1课时
第二篇: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教案
【设计思路】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第三篇: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贵峁完小 高娟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的《科学》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进行了学习/交流。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第四篇: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1身 体 的 结 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过程与方法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曾经初步观察过人的身体,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究身体结构的奥秘。板书课题:身体的结构 齐读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1.我们曾经观察过身体的外形,你还记得哪些知识?
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来看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指给大家看。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
A 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
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出示相应幻灯片。
B 这样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我们来进行两个比赛,进一步体会对称的身体的好处。
第一个比赛: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 他为什么会赢?
第二个比赛: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比赛。
C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为什么?
3.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播放幻灯片)
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
(二)身体的内部
科学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顺序的,刚刚我们观察了人体的外部,现在该观察什么了呢?板书:身体的内部 1. 怎样才能知道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2. “解暗箱“游戏。师出示一个档案袋,里面装半瓶矿泉水,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看、、摇晃、听、摸、捏) 3.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个袋子,外面包裹着皮肤,不容易看到里面,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呢?
4. 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小组内指定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5. 汇报:看:血管 (外耳道、咽、瞳孔)
听:心脏、肠
呼吸:器管、肺
摸或捏:肌肉、骨骼、(血管,脉搏的跳动)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准备眼耳鼻手的粘贴图板书。出示幻灯片讲解:
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
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
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
注意评价学生的发现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方法、是否是真正看到、摸到、听到和感受到的,要把想象到的和真正观察到的区分开。
6. 小结:通过看、听、摸、捏、呼吸感受等方法我们知道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三)身体的工作
1. 首先我们要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咱们班谁最会跳绳,请你到前面来跳绳。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你自己也要注意感受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气泡。)
在跳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活动,(边说边连线,形成气泡图)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气泡图。在这个图中以“跳绳”为中心词,把与中心词有关联的、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填写在它周围的气泡中,就形成了气泡图。 2.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气泡图,现在在小组内确定一个活动,最好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注意辨析哪些身体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学生活动。
3.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汇报,他们的气泡图贴在黑板上。)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
活动的?
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
玩溜溜球——手、胳膊、眼、脑、心脏、肺
跑步——胳膊、腿、脚、心脏、脑、肺 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比如:大脑,大脑在不同的活动中是负责什么的?——指挥人体工作
肺,肺在不同的活动中是份额则什么的?——呼吸
胳膊、腿、手、脚——运动
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
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
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指挥协调各部分的器官。 板书——功能: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运动、神经
5.以上这些身体构造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的一系列活动。
三.总结归纳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1.知识方面:身体结构划分的两种方式
2.学习方法: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科学课中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使用)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科学观察要认真,合作要讲究方法,有分工,有合作。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四.拓展
在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陆续学习到身体各部分器官是如何分工合作的,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五.板书设计
身 体 的 结 构
一. 身体的外形 三.身体的工作
头、颈、躯干、四肢 气泡图 气泡图
气泡图气泡图
二. 身体的内部
看:血管
听:心脏、肠
呼吸:气管、肺
摸或捏:肌肉、骨骼
教学反思:
4.2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2、不同的运动方式需要三者的不同组合。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用科学知识进行健康生活,加强体育锻炼。
[教学重点]肢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教学难点]记录和描述肢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如何协调、配合。
[课前准备]骨骼模型、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人体肢体的简单运动。
二、学习新课
谈话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骨骼系统及其作用
谈话:人体要运动,需要哪些结构来参与?(板书:骨骼、关节和肌肉)
1、出示人体骨骼图:我们的体内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2、提问:人体骨骼由多少块骨头组成?(有206块骨)
3、摸一摸,并说说骨骼的结构与什么相似?
4、骨骼在人体中有哪些作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进行运动、塑造体形、)
(二)寻找人体的关节
(谈话骨骼由206块骨组成,那么,骨之间是怎么连接成支架?)
1、利用骨骼模型讲解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紧密连接、关节)
2、谈话:上课前,我们做运动的时能灵活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猜测一下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3、探究活动一
相互找找四肢上的关节(找出4处或以上),并用圆圈在人体图上圈出你所知道的相关的关节。看看能否写出关节名称。
2、学生探究活动二:活动关节与运动的关系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人没有关节,你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 (1)猜测如果没有肘关节,能否将食物直接送到嘴里? 并做一做,验证你的猜测。
(2)猜想:如果人没有关节,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写出你的感受,活动后,讨论并在汇报。 (如果没有关节,人就会像木头一样僵硬,)
3、小结:关节起到连接骨的作用,并可以使人以多种方式运动。
(三)、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提问:有了骨骼和关节是否就能进行运动?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手臂弯曲?(学生讨论回答,)
2、提示人的肌肉大约有600块左右,并介绍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谈话:骨骼、关节和肌肉到底是怎样相互协调、配合,一起运动的呢?现在,我们就以我们的屈肘动作来研究。)
3、 学生探究活动三:观察体验上肢的屈肘运动 (1)、猜测并画一画:骨骼、关节和肌肉到底是怎样连接来相互协调、配合,一起运动的呢? (2)教师演示:(右手用力握紧拳头,做曲臂、伸臂动作)用左手分别轻压右手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及肘关节体验,反复三次,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提示:(1)、把袖子卷起来,人人参与,反复做几次。 (3)、活动后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肌肉的变化和手臂的一屈一伸有什么关系”“手臂伸屈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有怎样的关系”进行讨论交流,突破难点,并将结果填写记录表。) (4)、教师展示小吊车模型,提示学生与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进行类比。(并用类比的方法把相似的地方用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演示,与屈肘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进行对比。 并得出结论 总结:
1、骨骼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骼的运动要靠肌肉的牵引,关节的转动;
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四)做个运动小健将
(谈话:看来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在运动之前做好准备运动,并注意均衡营养。)
三、我们来用知识 根据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我们人类创造出很多便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物品的哪些地方与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相似?
四、作业:
收集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对方进行修改补充。
五、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三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肢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4-3运动动起来会怎样
(一)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体会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变化。
(3)理解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呼吸,得到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
(1)孩子通过从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掌握正确的测量的方法,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认识到耐心、细致、严谨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三、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小木棒,小碟子。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5分钟)
(1)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所以有一点紧张,同学们能不能帮帮我?(深呼吸)演示深呼吸,恩,不呼吸的时候多难受啊!人类离不开呼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 (2)揭示课题:(板书:人体的呼吸)
2、认识呼吸器官:(8分钟)
(1)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它会经过哪些器官,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是这样的吗?(出示人体器官图)
(3)引导:我们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气管,通过支气管最后进入肺。
(4)刚才我说了吸气的过程,谁说说呼气的过程?(学生回答)我们把这些参与呼吸过程的器官,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5)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部分。让我们再做三次深呼吸。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体验和猜测的基础上,观看直观的“呼吸器官图”,从而有效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落实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的教学目标。再呼吸三次让学生深刻体会一次完整呼吸的概念。]
3、体验空气变化:(7分钟)
(1)过渡:这些空气一吸一呼,完成了我们体内的一次“旅行”!通过这次“旅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是不是一样的呢?(学生回答)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教师演示过程)
(3)交流感受。举手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很难受,很热„)后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4)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板书 可能)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产生疑问,为后面的火柴检验气体做一些铺垫。
4、检验空气变化:(10分钟)
(1)猜测一下空气什么成分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人的感觉往往带来错觉,需要科学实验验证。 (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③怎么办呢,我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 ④收集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 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5)加深理解:(板书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了,到哪里去了?(被人体吸收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哪里来的?(我们呼出来的)。哦 我们呼吸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5)概括:(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6)看来我们的预测的正确的!(在黑板上可能上打钩)。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
气的变化,加强知识建构。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8分钟)
(1)呼吸为我们提供氧气,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 测量的时候要注意(1.不能刻意控制呼吸2.强调呼吸的完整概念。)(完成后汇报)
(2)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记录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3)组织交流,并在课件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为什么?(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游戏:请两名同学吹气球,看看在一口气情况下,气球的大小。提问:为什么气球大小会不一样呢?提出肺活量的概念,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
6、总结延伸:(2分钟)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七、板书设计: 人体的呼吸
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 吸入的空气 呼吸 呼出的空气 (可能)
氧气 ====== 氧气 (减少)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 (增加)
教学反思:
4-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教学目的】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3)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4)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5)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7)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
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教学反思: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排出体外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 (4 ) 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教学反思:
4-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
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4-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难点: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主要器官卡片图、画图纸张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引入
讨论:我们每天要做哪些运动?进行这些活动时有哪些器官参与? 谈话: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思考:前面几节课中所学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述你身体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可以用图示和简单的文字在科学记录本上进行描述,也可以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3)小组活动:分组边交流边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循环反复)(板画: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关系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明确一个要表达的关系线索,提出初步的设想。
●将这个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元素主要是以名词表现的,如心脏、氧气等。
●逐个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输、提供等。
●将各个元素用圆圈或者其他图形表示出来,画入图中。
●将各个元素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向,在线上对此关系作简要描述。
●通览全图,修正、完善。
3.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1)学生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2)谈话:前面我们用图示或卡片表示了人体内一个系统中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大家想想这些系统在人体内是独立工作的吗?你是怎样想的? (3)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通过交流让你学生丰富自己的想法,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
(5)引导:刚才我们用图示或卡片进行了描述,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
(6)学生活动:用比较复杂的图示和文字对人体主要器官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提醒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联系进行反复思考,找到最适宜的表述方式。并适当对学生进行画图指导。)
(7)全班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4.健康生活。
(1)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为了让它们能更好的为人体工作,我们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呢?
(2)交流汇报。
(3)小结: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5、作业:
把我们的图画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看看还需要做哪些修改和补充,下次再进行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协同工作 (板画: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互相联系 (板画: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
第五篇:2018年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填空: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有些种子太小,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5、种凤仙花的方法:①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③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④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6、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7、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8、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9、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由种子的子叶发育而来的。以后长出的叶子是由叶芽发育而来的,它们是不同的。
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1、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
12、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公式: 阳光
二氧化碳+水 ------------ 氧气+养料
13、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光。
14、植物体内有叶绿体,因此大多数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6、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7、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18、凤仙花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的形状是椭圆形,里面一般有十几粒种子。
19、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0、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21、凤仙花又叫指甲花、芨芨草、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22、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节在某些植物的茎上很明显,如玉米、甘蔗;但很多植物茎上的节并不清楚,如杨树、柳树等。
23、像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做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二、问答题:
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有关系吗?
2 答: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2、把一只老鼠和一盆花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罐内,放在阳光下,小老鼠为什么没有被憋死?
答、玻璃罩中的盆栽植物能利用小老鼠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供玻璃罩里的小老鼠呼吸作用,所以小老鼠短时间不会被憋死。
3、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答: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植物根浸入水中,2.在水面滴些植物油,并在水面处做标记。3.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 减少 )。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 具有 )吸收水分的作用。
4、怎样证明茎能运输水分?
答、①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②将芹菜放入烧杯中,观察芹菜的变化
③芹菜的茎变红,说明茎能运输水分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填空:
1、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
3、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皮。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要蜕皮4次。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5、蚕的外形是白色,圆筒状,有头、胸、腹三部分。在吐丝前就不吃桑叶了,身体发黄发亮。
6、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7、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制品。
8、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9、蚕蛾是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蛾交配后会产大量的卵。刚产下的卵是白色的,后来又变成了浅黄色。
9、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10、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1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1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蚕蛾四种形态。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所以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
13、蚕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4、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常见的昆虫: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蝴蝶、甲虫、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等都属于变态的。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
4
15、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16、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17、在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20岁间。
17、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2、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共20颗,一副恒牙,共28颗-32颗。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
答:①因为小蚕要呼吸。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③蚕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怎样测量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
答:首先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然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了。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答: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①卵:圆形、黑紫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5 ②蚕(幼虫):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7厘米长到8厘米左右;爬行;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33天-35天。
③蛹:椭圆形,酱色;一般不动,受刺激会动;会吃食物;10天-13天。 ④蚕蛾(成虫):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足,长出翅,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不吃食物;6-8天。共计49天-56天。
4、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要经历变态,哪些不经历变态?
答:蝴蝶、蜻蜓、蟾蜍等要经历变态,是变态动物。鸡、鱼、羊、熊猫等不经历变态,是不变态动物。
5、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
答:蝴蝶、蜻蜓、蟾蜍、鸡、鱼等是卵生动物;羊、熊猫、牛、兔子、狗等是胎生动物。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一、填空: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温度的高低:(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23℃ 高于 18℃
-23℃ 低于 -18℃
2、25摄氏度写成25℃, 零下10摄氏度写作-10℃,
32℃读作32摄氏度,
-8℃读作零下8摄氏度。
3、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4、液态的水降到0℃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6
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6、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7、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入空气中。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8、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9.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10、水在自然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液态、固态、气态。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1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12、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3、英国医生阿尔伯特为了测定人体的温度,发明了体温计。专门用来测定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由于人的体温变化有一定的范围,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14、云、雾、露是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冰、霜、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15、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成液体。
二、问答题:
1、使用温度计前要弄清的几个问题?
答:①这是一支摄氏度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②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③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7
2、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答: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抢救无效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冰在什么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怎样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答:冰在环境温度高于0℃时会融化成水。把冰块放在阳光下晒;把冰块放在温度最高的地方;用手把冰块焐热,都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4、水在什么温度会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答: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6、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答:水在平常温度下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等都会使水蒸发得更快些。
7、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冰糕会“出汗”?
答:这是因为装冰糕的塑料袋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在它上面形成了小水滴。
8.水和冰的比较:
不同点 水①会流动 ②无固定形状、柔软 ③温度高
④重(相同体积的冰和水)
⑤(相同重量的冰和水)水占据的空间小
8 冰①不会流动 ②有固定形状、坚硬 ③温度低
④轻(相同体积的冰和水)
⑤(相同重量的冰和水)冰占据的空间大
相同点 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有重量,能占据空间
第四单元
磁铁
一、填空:
1、磁铁有许多种形状,如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块形磁铁、圆形磁铁等。
2、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3、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
4、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有时会往一块吸,我们叫它们相互吸引;有时会往两边推,我们叫它们相互排斥。
5、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做同极,不相同的有磁极叫做异极。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6、把两块相吸的磁铁吸在一起,磁力的大小会增大;把两块相互排斥的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会减小。
7、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8、很早以前,人们发现了一种能吸铁的矿石,他们把这种矿石叫做磁石。
9、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放在一个光滑的铜盘上,铜盘上刻着方向,轻轻转动勺子,当它停止转动后勺柄总是指向南方,人们称它为“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了。
9
10、到了900多年前,人们知道了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方法,制作出了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
11、后来,我们又把磁针和方向盘结合在一起,制造了叫做罗盘的定方向的仪器。有了罗盘,航海就不容易迷失方向了。
12、指南针由磁针、支架、方位盘、盒子组成。
13、人们很早发现,铁钉、钢针被磁石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还发现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人们逐渐掌握了用摩擦的方法制造小磁铁。
14、400多年前,英国医生吉尔伯特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有磁性的物体,也有南北两极,所以能与指南针的两极相互作用,使指南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在地球北极附近的地磁极应该是南极,在地球南极附近的地磁极应该是北极。
15、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相同磁极相互排斥的磁力悬浮起来的。
二、问答题:
1、说说我们在什么地方发现过磁铁?
答:如文具盒、门吸、磁性白板、话筒、扬声器、冰箱里的封条等都用了磁铁。
2、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更可靠些?
答:用磁铁吸来辨认铁制物体更可靠些。因为能被磁铁吸到的物体大部分都是铁做的。
3、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怎样检验你的观点? 答:磁铁能吸铁、钴、镍等材料制成的物体,不能吸引其他金属和塑料、木头、纸、陶瓷、橡胶、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物体。 我们可以用磁铁吸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我们的观点。
4、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挂起来,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时的位置,反复几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
10 答: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一个磁极指南,一个磁极指北。
5、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磁铁,如何知道它的两极? 答:方法一(悬挂法)
将这块磁铁横着悬挂起来,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时的位置,反复做几次。指南的一端就是南极,指北的一端就是北极。 方法二(磁铁接近法)
准备一块标明两极的磁铁,用它的南极去靠近被测磁铁的一端,如相吸,则被测的这端就是北极,另一端就是南极。如相斥,则被测的这端就是南极,另一端就是北极。
6、如何用指南针定方向?
答:①把针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②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向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③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7、怎样制作一个磁针?
答: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同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次-30次,钢针就变成小磁针了。
8、磁铁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答: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我们可以用来定方向;磁铁有吸铁的性质,可以用来辨别铁制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