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的管理方案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重耐药菌的管理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的管理方案
多重耐药菌的实验室检测
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报道“超级细菌”引起感染病例报道引发公众的极度关注,多重耐药菌也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此,卫生部发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医疗机构通过强化多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做好多重耐药菌所致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指南》要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要求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耐药菌的监测工作,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前提,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做好多重耐药菌检测试验的标准化工作,为临床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准确的依据。现将2010年CLSI标准中有关MRSA、VRE、ESBLs、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标准发给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仅供参考。
产NDM-1细菌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筛查、表型确认和基因确证三个步骤。
(一)表型筛查。
在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中,以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纸片法(K-B法)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酶情况进行初步筛查,如果达到以下标准,需要进行性表型确认。厄他培南特异性较低,不推荐用于筛查试验。
1.K-B法:美洛培南(10μg纸片)或亚胺培南(10μg纸片)抑菌圈直径≤22mm。
2.MIC测定法:美洛培南MIC≥2mg/L时;或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和肠杆菌属MIC≥2mg/L。
(二)表型确认
双纸片协同实验:采用亚胺培南(10μg)、EDTA(1500μg)两种纸片进行K-B法,两纸片距离10-15mm,在含EDTA纸片方向处,亚胺培南扩大,即可判定产金属酶。
采用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纸片,进行K-B法药敏试验,复合纸片比单药纸片的抑菌圈直径增大值≥5mm;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E试条协同实验测定MIC,单药与复合制剂的MIC比值≥8时,即可判定产金属酶。
(三)基因确证
采用NDM-1的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确定菌株是否携带balNDM-1基因。 各医院对阳性结果须加以复核,同时将菌株送有条件的参考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确证。
第二篇: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
目前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控制不当极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刻不容缓。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控制模式 ,进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管理,通过动态连续的调查、整改、提高 ,建立起医院感染管理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院感控科监测资料显示,ICU的多重耐药菌阳性标本排全院第1位。以此数据为基础,选择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的ICU作为研究对象。
1 临床资料
回顾2012年1月~12月感染监测数据,选择我院ICU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目标科室。目标人群包括院内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入院时已存在的社区获得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2 方法
PDCA循环模式PDCA循环模式,又称为"戴明环",在推行质量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 。PDCA的含义如下: 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2.1 P计划阶段
2.1.1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为找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对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的相关内容,对ICU进行了现场查看。查看内容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单间隔离措施、医疗废物处置、个人防护用品应用、消毒隔离、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等共六项内容。
通过现场查看,发现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医院感染相关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手卫生依从性低;未及时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被服未单独处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不及时、送检率低,未及时按药敏调整用药,经验用药普遍等现象发生。
2.1.2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及处置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及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管理;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科室联动感控科对全科医护人员、卫生工人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强化培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并使其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严格管理,实行接触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在病房门、住院患者一览表及病历夹等处放置醒目的接触隔离标识,做到全科医务人员均对本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动态心中有数;针对手卫生依从性低,加大手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强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考核办法;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月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依从性。
2.2 D执行阶段
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感控科专职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视。
2.2.2 加强知识培训为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对临床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同时科室进行深层次再学习及考试,使广大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提高了工作的依从性。
2.2.3加大手卫生考核力度感控科制订手卫生考核办法,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单独考核,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给予奖惩。
2.2.4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临床药师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使用检查,每月由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促使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提高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及时按药敏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2.2.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不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1]。
2.3C检查阶段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感控小组每周进行自查,感控科专职人员每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每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监测,并不定期到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月对各项内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医务科、药学部每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感控科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整改,感控科复检,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4A行动阶段感控科对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至科室,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资料汇总分析、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院内通报》的形式通过OA系统下发。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感控科每月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3 结果
通过引用PDCA循环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及消毒隔离意识;能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手卫生依从性增加,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临床医生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达到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保障了医疗安全。
4 体会及总结
多重耐药菌传播控制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执行力,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是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本院通过使用PDCA循环模式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并将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执行力大幅提高,达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
编辑/王海静
第三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MDT(multi disciplinary team )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同样适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同样需要运用MDT理念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强化管理是院感科所面临的新课题。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因此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决定建立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具体方案如下
1、在院感委员会下设立多重耐药菌管理组 组长XX 成员XX XX XX
2、由院感科制定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以后编入《XX区人民医院制度汇编》并要求相关科室执行。
3、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主要由院感科牵头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协作进行。
4、检验科负责多重耐药菌的诊断和监测在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须标记“多重耐药菌请接触隔离”的字样并同时告知院感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5、医务科主要协助院感科督促医生落实《XX区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在检验科报告多重耐药菌后主管医师必须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20120116
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5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对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及耐药细菌的分离率进行分析,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趋势、院内流行等重要信息;
2.通过分析耐药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针对医院细菌耐药情况,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二、监测项目
主要监测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场球菌(VER)、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多重耐药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三、监测调查对象
所有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标本
四、监测方法
1.临床医生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备注“多
1
20120116
重耐药菌/ESBLS/MRSA/VER”,将阳性患者信息予以登记存档备查。每日检出多重耐药菌阳性信息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通知相关临床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监测反馈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主管医生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接到微生物室上报信息后,一方面督导临床科室落实多重耐药菌相关制度、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进行相应处臵。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共居一室。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
2
20120116
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臵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或输液架上挂上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将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
3.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5.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6.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7.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 8.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3
20120116
9.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臵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臵尿管、放臵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科室和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2.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
4
20120116
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考核
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多重耐药菌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2.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科室承担相应责任。
六、监测资料汇总与分析
1.药剂科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并发布在当季《医院感染简报》。
2.感控专职人员及时整理、汇总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并采取改善措施。
七、监测信息反馈
1.每季度将监测信息发布在当季的《医院感染简报》,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将监测的资料与相同等级医院、省内或全国监测资料进行比较,多重耐药菌显著增高,应查找引起原因,避免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或流行;如显著降低,应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细菌耐药监测方案及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的措施等。
5
第五篇:多重耐药菌管理
**院感科每天登录LIS系统,查看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有多重耐药菌,会记录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登录HIS,了解病人基本情况、有无下接触隔离医院以及用药记录;
**与药学部临床药师一起到多重耐药菌检出科室督查;看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并和管床医生沟通用药情况;临床药师会在这张督查表上写上用药是否合理;
**如果隔离措施落实到位、用药合理,就不会写反馈单,只要在督查表上记录上并签字;如果措施落实不到位或者用药不合理,就会写张反馈单,写上存在问题及建议交给临床科室;科室会写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院感科和药学部再下病房时会去这些科室复查,看整改情况。
因为我们医院多重耐药菌相对不是很多,MRSA和VRE必须单间隔离,几乎都能做到。其他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末端”隔离。院感科和药学部能够做到对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督查和用药指导。这一点得到了三甲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尤其是临床药师参与到了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的督查中。
这和以前不同,以前我们医院只是我们院感科去看隔离措施有无落实,只是“指手画脚”,临床科室有时比较反感。现在,因为更多的是参与到多重耐药菌如何用药的问题上,也为临床医生解决了麻烦,所以科室都很欢迎我们去检查指导。
另外,从今年9月开始,我们医院对多重耐药菌病例每个月进行一次MDT,和医院感染病例MDT一起进行。一次MDT,可以普及耐药菌很多知识,包括如何用药。临床医生都非常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