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及其解决途径
第一篇:南海争端及其解决途径
南海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论文大全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
赖宇轩 20113008802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第一部分 概述
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南海问题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南海问题的历史
自古以来,南海从来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二、中国南海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南海概况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 1 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
(二)南海问题的界定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
(三)中国南海问题
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三、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 2 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 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3 第二部分 感想
我认为,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加大力度发展经济,巩固国家根基。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
(二)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其次,积极谋求和台湾达成谅解,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通过谈判解决,这种方法是当今世界的趋势--和平与发展,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的问题,必须收回主权,但可以在南海共同开发。临近国家可以在那里投资开发,共同获得资源利益,但我国必须有明确的政策和条例来规范开发秩序。
(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控制力度,利用综合国力压制对方。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快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
(四)积极准备,以待时机。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武力驻军强行解决。我们国家是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可以在南海修建永久军港驻军,以保护我国渔民或船只为由与某个或某些国家发生纠纷,诱其引发冲突升级,最后我们被迫开战,解决被占岛屿和海域,同时向 4 国际社会声明我国恢复主权和保护我国主权的正义性。之后,我们在与该国谈判从法律上让其承认我国对岛屿和相关海域的主权。但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我们期望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但从不放弃南海的相关主权。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一个中国人,我必须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自己学业以及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准备为国家的主权维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同时,我们学生不能太过激进,要听党和国家的指挥,在现阶段我们要努力完善自我的修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主动的关注国际局势发展和国际动态以及我国的一系列南海举动。支持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臵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中菲南海争端
背景:中国自古对黄岩岛拥有主权
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黄岩岛海域是传统捕鱼场所。自古以来,中国渔船就经常赴黄岩岛海域进行渔业生产活动。
中国地图的右下角,都附有一个南海诸岛的小地图,这个被海洋工作者常常提起的“九段线”分布着南海周边国家争夺的岛屿和海域。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
依次列出南海群岛既得利益者的名单:越南派兵抢占29个南沙岛屿,是最多的。菲律宾是8个,马来西亚是5个,文莱是2个。
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 总概:菲律宾海军最大一艘军舰“德尔皮拉尔号”巡逻舰10日闯入中国黄岩岛海域,并在“维护主权”的旗号下对避风停靠在黄岩岛的12艘中国渔船进行袭扰,以涉嫌非法捕捞为由对中国渔船进行所谓“执法”,企图抓扣中国渔民,被两艘中国海监船成功阻止,继而引发双方舰船在海上对峙。中方就此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 对峙第1天:
4月10日,国家海洋局派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编队赶赴黄岩我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
对峙第2天: 中方表态:
4月11日,中国外交部举行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方不要制造新的事端。
4月11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表声明,要求菲方立即停止其非法行为,并且撤出该区域。 菲方表态:
4月11日,菲律宾称,菲军舰在黄岩岛海域与两艘中国巡逻船发生对峙。 对峙第3天: 中方表态:
4月12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要求菲军舰立即撤离黄岩岛海域,菲律宾在黄岩岛袭扰渔船侵犯中国主权。 菲方表态:
4月12日,菲律宾同意用外交方式解决中菲船只对峙,称不相信中菲船只对峙会擦枪走火。菲律宾称不会放弃黄岩岛,不诉诸暴力,不求助美国。
对峙第4天: 中方表态: 4月13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方已在北京和马尼拉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中方向黄岩岛海域派遣公务船是正常的执法活动,也是为了保护中国渔民和渔船安全。
菲方表态:
菲律宾外交部13日称,中国派驻在黄岩岛海域的三艘海监船中的一艘已经驶离,此举表明菲外交部与中国大使馆之间的谈判“实现突破”。
对峙第5天: 中方表态:
4月14日,护送中国渔船离开的中国海监船重返黄岩岛水域。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对媒体表示,在已经形成了中国的渔政船和菲律宾的海外护卫舰一对一对峙的情况下,过了不到几个小时的时间,中方又重新派了一艘渔政船回到了对峙的海域,中方还派去了一架飞机在菲律宾的海岸护卫舰的上空盘旋。
4月14日,护送中国渔船离开的中国海监船重返黄岩岛水域。 对峙第6天: 中方表态:
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第一次紧急约见菲律宾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就围绕黄岩岛海域出现的紧张局势提出交涉。
4月15日,中国渔政44061船4月15日从湛江港出发,前往南沙海域开展为期50天的维权护渔巡航任务。执行任务期间,船上渔政执法人员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认真观察海空情况。
对峙第7天: 中方表态:
4月16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言人就黄岩岛事件答记者问时表示,菲方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无效的,菲应该回到承认和尊重中国对黄岩岛领土主权的原来立场上来。并敦促菲方立即将所有船只撤离黄岩岛海域,恢复该海域的和平安宁状况。
菲方表态: 4月16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表示,菲方不会因中菲舰船在黄岩岛的对峙事件而同中国交战。阿基诺三世还表示,为了解决双方的争端,菲方将继续同中方展开对话。此外,他还引用丘吉尔的名言说“吵吵总比打打好”。
4月16日,阿基诺三世就说,需要重新审慎的考虑菲律宾驻中国大使的人选,而民众对于这样的一个做法也是比较关注的,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好的菲律宾驻中国大使,将会有利于改善中菲之间关系,并且对于他们自己国家的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4月16日,菲方16日向冲突海域派遣了一艘考古船,并称遭到中方舰船和飞机骚扰。中国驻菲大使馆发言人稍早前介绍说,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为避免事态扩大,中国渔船于13日全部撤离,但菲方停留在该海域的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所谓的考古船上更有若干菲海警人员,菲方这些扩事态的举动,令中方对局势的走向高度担忧。
4月16日,“肩并肩”美菲联合军演开始在菲律宾举行。尽管菲方极力强调这次军演与时局无关,但分析指这一敏感时刻的举动无疑会让本已紧张的南海局势有升级危险。
演习的分析 美国和菲律宾举行的“肩并肩”2012联合军事演习正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以西海域上演。“肩并肩”演习是美菲之间年度例行的军事演习,今年是第28次,但今年的军演无论是演习地点、军力规模,还是演习课目设置和参演国家范围,都有变化和升级。虽然两国宣称军演旨在加强两国在应对恐怖主义、海盗、走私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合作,但分析人士认为,美菲两国借军演搭台唱武戏,意在彼此借重、相互拉拢,进一步搅动南海局势。
细看今年的美菲“肩并肩”演习,较往年有诸多明显变化。从双方投入兵力上看,菲律宾作为东道主出动了2300人,而美军参演兵力多达4500人,是美国参加历届“肩并肩”联演出动兵力最多的一次,足见美国的重视程度。从演习地点来看,“肩并肩”演习的两栖作战等实战课目安排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以西海域进行,逼近中国南沙群岛,属于争端频发区域。从演习课目来看,今年的演习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栖作战,还包括一项所谓“反恐”性质的油气平台攻占演练,可谓贴合南海主权争议的“现实需要”。而从参演国家来看,此次联合军演突破了以往单纯美菲合作的框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军队将参加桌面模拟演习,来自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代表将参加模拟指挥演习。
不难看出,这次美菲联演,菲方大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图。搅动南海局势、提升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恐怕是美菲双方最大的契合点。对于菲律宾来说,通过演习借助美国的军事力量“撑腰壮胆”是其首要考量。过去一段时间,菲律宾挑动中国南海主权利益的敏感神经,并不是有恃无恐。在自己既不占理、自身实力又不足的情况下,菲律宾迫切希望拉上超级大国美国来为自己撑腰,谋得南海问题上的先机。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德洛萨在演习启动仪式上就意有所指地说,“演习凸显了强大的美国对弱小盟友的支持。”菲律宾希望通过在军事上得到美国“肩并肩”的支持,从而扩大菲方在南海以及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菲律宾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正中急于重返亚太的美国人下怀。
美国在这次军演中卖力地既派重兵,又拉别国,不仅仅是为了给菲律宾“撑场面”,更是出于其重返亚太战略的需要。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军事重心转移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中国与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主权争议就是其最好不过的战略抓手之一。菲律宾的迫切恳求和由来已久的美菲“肩并肩”演习,恰好成为其当下借势搅动南海局势、演练军事介入的便捷途径。通过操纵演习扩大升级,美国企图拉着更多国家搅乱南海局势的意图展露无余。
但是,美菲两国的如意算盘恐怕难以实现。明眼人早就看出来,这种演习背后代表的思维将会把南海问题引向军事对抗、武力解决的歧路。美国方面的插手和介入,只会将整个南海局势越搅越乱,势必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极大影响。这既不符合各当事国的利益,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演习前期,菲律宾国内民众反对“肩并肩”演习的一次次抗议活动,以及东盟主要国家对军演冷眼旁观的态度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对峙第8天: 菲方表态: 4月17日:菲律宾外交部长德尔罗萨里奥发表声明,称“要和中国一同到国际法院寻求解决途径”,并表示“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究竟谁拥有对这一争议水域的主权”。
4月17日:菲律宾北吕宋海岸警卫队的护卫舰“埃德赛”号已进入黄岩岛海域,替换了自上周起就加入对峙的 “巴拉望”号,菲方停留在黄岩岛海域的各类船只仍有20余艘。政府要求其必须升起白旗,以表示想和平解决此次对峙的意愿。劳尔表示,正与中国大使馆交涉,以其尽快就和平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对峙第9天: 中方表态:
4月1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第二次约谈菲代办。傅莹指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菲方对黄岩岛的权利要求没有任何依据,中方不能接受,也不存在提交国际海洋法庭的问题。
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希望菲方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恪守双方达成的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行动的共识。
4月18日上午10点30分,中国渔政310船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海执行维权护渔任务。中国渔政南海总队此次派出执法船为国内最先进执法船,曾赴钓鱼岛等多处海域执行过护渔任务。
菲方表态:
4月18日,在黄岩岛海域与中方船只对峙的菲律宾考古船已离开这一海域。 对峙第10天: 中方表态:
4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渔政船系前往南海执行例行巡航执法。
4月19日,曾被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泻湖内袭扰的中国12艘渔船之一的“琼?6?1琼海09099船”再赴黄岩岛从事渔业生产活动。
菲方表态: 4月19日,菲律宾外交部表示,菲律宾政府将继续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黄岩岛中菲船只对峙事件。菲律宾军方19日证实,在黄岩岛海域与中方船只对峙的菲律宾考古船已于18日离开这一海域,而“埃德赛”号海岸警卫船仍然与两艘中国海监船处于对峙状态。
4月19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劳尔-埃尔南德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菲律宾的近邻,是菲律宾的朋友。”他说:“我们不希望加重紧张局势。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保持地区和平稳定。并期待得到中方积极回应。”
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演习
4月21日,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杜希平少将(前右)在码头迎接俄方官兵。当日,参加“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演习的俄方参演舰艇,陆续驶入青岛某军港,海军北海舰队在码头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共识,中俄两国海军舰艇编队定于4月22日至27日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2”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演习主要课目包括联合防空、海上补给、联合反潜、联合搜救、解救被劫持船舶等。
这次联合军事演习,中俄海军都派出了主战舰艇参加。中方参演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综合补给舰、医院船等水面舰艇16艘、潜艇2艘。俄方参演兵力包括巡洋舰、反潜舰、补给舰等水面舰艇7艘。此外,为执行海上联合反恐、护航等特殊任务,双方还派出作战飞机、直升机、特战分队等兵力参加此次演习。
中菲南海争端——历史追溯
1950年,民间人士进占南沙太平岛及其他诸岛,大肆盗采磷矿。
1956年,自称所谓的探险者,登上了南沙。
1971年,声称8岛为卡拉扬(Kalayaan)非属南沙,也非为任何人之主权,据以划定领海线。
1972年,指定属巴拉望省。
中菲黄岩岛之争
对于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的立场,菲方过去从未表示过异议,但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实施来,菲方突然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借口,先是宣称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后公开叫嚷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据统计,从1997年以来,菲在黄岩岛抓捕和骚扰我渔民的事件平均每年二三起。每次事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抗议和交涉,但菲方充耳不闻,侵犯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呈变本加厉之势。 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图中将黄岩岛,甚至整个南沙群岛列入了菲国版图,将地图送往了4万所公立学校图书馆。更为严重的是,菲政府竟然企图把南沙群岛是菲律宾领土列为修宪的内容,妄图以法律的形式进行领土扩张。
菲律宾参众两院2月正式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列为菲“所属岛屿”,该法案最后由总统阿罗约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
菲律宾参议员劳萨斯更是嚣张地表示:“别太把中国的抗议当回事。” 而美国已公开由它的智建议,说不用管中国的相关的法律或者中国的抗议,美国会承认或支持菲律宾的占据岛屿行动。
菲律宾为何敢如此在南海频频对中国出手,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菲律宾在南海的强硬立场,和美国的支持是脱不了干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是制造南海危机的幕后黑手。第二:和中国的国家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就开始与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十六字方针,之后在与其他周边国家发生领土争端之时,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越过这一政策,一直对外采取忍让的策略,但是这种政策给其他周边国家一个错觉,使他们认为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从而纵容了他们在南海嚣张的气焰。第三:由于多数东盟国家都与中国有领土争端,他们在南海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在南海应对中国的时候,逐渐采取联合的手段,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向抗衡,再加上日本和印度逐渐插手南海,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助涨了菲律宾在南海的气焰。第四:南海海底储存着大量的油气资源,菲律宾在占领的中国岛礁附近,与其他国家大量开采油气资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菲律宾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南海利益,不得不对华采取冒险的行为!
总结:
于南海问题,中国要捍卫自己的主权无可非议。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我们需要以全局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被“一叶障目”。 近些年,东海和南海出了那么多问题难以解决,究其原因是台湾问题的牵制。如果中国完成了台海统一,台湾岛和海南岛之间就会在中国东南经济黄金地带前沿形成一个宽阔的拱卫海区,这样南海的其他岛礁问题放到下一阶段解决也就相对容易得多。
中国的“苦情”外交应适可而止,历史上我们帮助了多个国家却没有收获友情,最终“反目成仇”,无非是利益面前无朋友。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首要做得就是自强。
第三篇:“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在奔赴“中国梦”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重视起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去解决。虽然“三农”问题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三农”问题不会像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样棘手,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数和中国一样达到9亿,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比例像中国那样高达三分之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议中国梦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当今,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关于“三农”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几点建议。
二、 “三农”问题简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
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 农业问题
建国以后,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作了很大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经过20多年,先后取得了198
4、1990、1996和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一万亿斤,其它主要农产品也大丰收,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改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形成了常年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因为我国的农业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供养了占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世界总人口达到65亿,中国是13亿多,已经不足21%。因此,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 农民问题
农民众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低下,贫穷落后是我国农民的几大问题。世界上
的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是减少的,农民是减少的。但是我国工业化了60年,农民反而越来越多。13亿人口,9亿农民,因此,农民众多是一个大问题。关于受教育程度,2004年有个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学历状况相比较,城市居民的高中学历是农民的3.5倍,中专为16.5倍,大专为55.5倍,大学本科为281.55倍,研究生为323倍。当年,10000个农民中,只有2个本科学历,而在10000个居民中则有563个,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之低,受此影响,文化素质低下就理所当然了。据2005年的统计: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共103617.3亿元,其中农户储蓄18177.7亿元,占17.5%,人均1986元。⑤而城市居民户存款85439.6亿元,人均22677元,相差10多倍。收入方面,从1978年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从不到3:1增加到超过了3:1,而且还以较高的增速扩大。
(三) 农村问题
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聚居的社区。国际上的现代化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一般都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等到城市化搞起来了,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反过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兴办社会事业,搞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如农村的道路、电讯,农村的地下排水等,基本上与城市没有什么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回事,包括水利、道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农民自己筹资出力出地建设的。农村修路是自己出地、自己出工、自己买炸药,等到道路建好后,却收归交通部门管理。农村、农民用电,变压器、电线和电线杆子都需要自己出钱买,建好以后却都属于电力部门,而且电力局照样收电费。尽管现在国家通过改革把电价降下来了,但这对农村、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公平的。当前我国的政策,对城市和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一套政策。其根据就是所谓的户口制度,如果是农业户口是这样一回事,如果是非农业户口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这些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分割的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的还越来越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是城里的建设是一个样,农村的建设却又是另一个样。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有收入消费差距悬殊,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匮乏,水平落后,社保不健全,以及农村基础社建设不到位,尤其是农村住房问题非常严重。
从上述存在的这些城乡差别的状况看,农村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是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还没有进行应有的改革的结果。说到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存在着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
三、 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一) 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为党和政府的战略性目标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
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二) 深化体制改革,给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要着力推动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的改革。因为户籍制度不合时宜,改革户籍制度能够使农民有进城当工人、当市民的权利,恢复农民本来有的国民待遇。对于土地,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有长期保障的体制。土地承包权也是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侵犯,保护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国策,要落到实处。1994年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财权事权不相称,对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县乡太不公平,是造成目前县乡村三级机构巨额债务的主要原因,所以财政体制也需要改革。
(三) 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公共服务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上述“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国家财政下拨款项落到实处,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反腐工作,防止公款被挪用、滥用或者中饱私囊。基础设设施建设着重确保农民的住房、医疗、教育受到充分的重视,住房问题是大事,一定要及时完成危房改造,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开保障房的分配程序,最大限度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及时帮助家庭贫困的农户修建住房,将扶贫款花到点子上。医疗方面,农村的乡镇医疗机构设施不健全,专业医疗人员缺乏,各级政府应该适度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输送一批有经验、有技能的医疗队伍,提升农村医疗机构专业水平。教育方面,与医疗同样,向农村输送重点高校毕业生作为教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四、 结束语
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因为中国农民人口之多在世界上史无前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
键转型期,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气候不一,所有这些都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点,但是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不管有多困难,中华儿女都会为之做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我们终将会实现全民皆富,社会和谐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汪玉琦:《中国现代化与三农问题》,《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21~24页
[2] 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7~21页
[3]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2年8期第175~185页
[4] 韩俊:《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改革》(京)2012年11期第19~24页
第四篇:美国为何频频介入南海争端
近年来,我国在周边海域与邻国纠纷不断,尤其是在南海地区。越南国内对中国在西沙军演及设立三沙市举行过示威,菲律宾悍然将黄岩岛及南沙群岛划入版图,马来西亚也蠢蠢欲动。然而,南海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和对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小动作”或明或暗的支持。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在《盛世危言:远观中国大战略》中指出:美国对中国未来国家地位的战略定位,认为中国综合国力正在迅速增强,对美国全球龙头老大的地位构成了威胁,这一层战略盘算可能是华府在南海问题上施展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绝技,对中国间接地施加压力的根本因由。
美两国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紧迫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可是,时间将会证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仍然会遇到多次严峻挑战。
美国对南海主权争端的立场,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度变化,逐渐变得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此处不赘。
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表示,南海纷争涉及美国国家利益。同年9月,奥巴马总统声明,强调“海上安全”、“自由航行”的重要性,这是华府向中国发出的最强硬的信息。
其后,希拉里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指出,南海主权争端各方必须遵守国际法,拿出有力的法律依据,证明自己的主权要求,而不仅仅是依据历史先例。她说:“依据国际法,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的唯一依据,应该是根据地貌特征(land features)提出的合理要求。”这个观点无疑对中国宣称对南海的主权要求构成了挑战,因为中国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事实。
希拉里关于地貌特征的说法不足为训。地貌特征并不足以说明某国对于某块土地是否拥有主权。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称福克斯群岛)距离阿根廷近500公里,距离英国远达13000公里。按照“地貌特征”的说法,马岛同英国风马牛不相及。英国于1832年和1833年先后出兵占领该群岛的西岛和东岛,设置了总督府。美国及国际社会从未对这一现实提出异议。关键在于,至今英国仍对马岛实行有效的统治,而且绝大多数岛民是当初英国移民的后裔。笔者在前边指出,在领土主权争端中,现实必然重于历史。症结即在于此。
倘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一直对南沙多数岛礁实施了有效的占领或控制,时至今日,美国想必对此也无异议。台湾对太平岛实行有效的占领,已逾半个世纪,美国也从未提出异议,即是一例。
总之,2010年以来,美国声称南海问题“攸关美国国家利益”,开始以强力介入南海问题,且反复强调“反对任何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反对任何国家损害美在南海商业利益”,其明显将矛头对准中国,威慑中国的意味呼之欲出。 当然,美国的政策是随时准备以变应变的。这一届政府宣布的政策,未必为下一届政府遵循。即如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有不少已经被奥巴马政府的新政策取而代之了。换言之,美国领导人关于南海、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政策性宣示,未必就是持久不变的。
2010年以来,在马岛周边勘探和开采石油的问题上,英国和阿根廷发生了激烈争论。2010年3月1日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远赴阿根廷总统府做客时表态,美国要介入两国在马岛主权归属上的争端。她指出:“美国政府认为马岛问题应该由阿根廷和英国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美国政府愿意为促成双方谈判发挥作用。”英国首相发言人旋即回应:“美国没有直接参与的必要性。”3月3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表示,英国永远不会谈判马岛主权归属。可见英国并没有受到希拉里表态的束缚。
相比之下,美国对南海纷争的决策背景就复杂多了。近年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贸融合开始出现了以中国为最强大经济引擎的新局面。美国正处于经济复苏欲振乏力的关键时刻,未来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亚洲,自然需要加大在亚洲的战略投入,以巩固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何况,若干与中国在南沙发生主权争端的东盟国家,也希望借助美国之力,以制衡中国,于是有意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彼此一拍即合,于是在今年出现了南海纷争尖锐化的趋向。
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欧、美久久不能摆脱困局,甚至在财政上出现每况愈下的窘境。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假如参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的标准计算,则中国骎骎乎直追美国龙头老大的地位矣。
此外,据估计,美国对中国未来国家地位的战略定位,亦即认为中国综合国力正在迅速增强,对美国全球龙头老大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此定位可能已经介入其对中国方略的决策过程中了。这一层战略盘算可能是华府在南海问题上施展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绝技,对中国间接地施加压力的根本因由。
几年前笔者已经撰文指出,美国战略方向已经东移至亚太地区,重点防范中国,美国一旦从阿富汗、伊拉克两个战场撤军,腾出兵力和资源,则会对中国加强遏制和防堵的力度。这可能就是未来亚太地区情势演变的主要动向,会变得相当惹人注目。
美国参联会主席马伦访华时指出:“中国已经不是崛起中的大国,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了。”这句话几乎凝聚了华盛顿政、军两界高官的共识。概言之,今后美国要以准超级大国对待中国了。
华府视中国为准超级大国,则中国的处境会尤其被动。假如华府不视中国为准超级大国,则不会整合国际力量对付之,中国也不至于沦为众矢之的;倘若华府把中国视为超级大国,则超级大国之间自有相处之规,在对方核心利益面前,不会越雷池一步,在决策上必然有所忌惮,不至于无所不用其极。鉴于此,中国被定位为准超级大国,可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况。 世界进入新世纪以后,中美关系迭经风波,一路踉跄走来,至今仍然维持在“斗而不破”的状态。中国处于较弱的一方,腾挪移身有方,能始终保持这种局面,实属不易。时届中国崛起的关键节点,环顾周边,四处但闻狼嚎,岂能不朝干夕惕,忧惧谨慎乎?
一言以蔽之,今日西方国家甚至包括日本、印度,都是从全球战略格局的角度,看待南海局势演变这一地区性主权争端的。有鉴于此,中国朝野岂能囿于主权、国家安全利益及民族尊严等层面,孤立地看待南海主权争端呢?
第五篇: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作者:杨清涛 来源:《市长参考》 添加日期:10年03月20日
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最终动机和目的,社会中种种关系都受利益关系所决定和制约。干群关系,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以往党群、干群之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情感关系成分相对多一些.尽管这些关系也体现了利益关系,但毕竟是间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利益观念的强化,在党群和干群的多重关系中,利益关系变得更为突出。相当多干群矛盾的发生、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一部分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蜕化变质,官僚主义严重,贪污腐败,严重脱离群众,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且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必然会大量地反映到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于群利益矛盾表现出来。近年来,上访、告状、请愿、示威甚至暴力冲突之所以逐年增多,十群利益矛盾和冲突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可以说,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中的突出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实际占有和支配着大量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而人民群众除了名义上拥有最终的所有权之外,实际上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因此,一般而言,在干群利益矛盾中,领导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的紧张程度。对此问题,刘少奇早在50多年前就曾有过明确的阐述,他说:“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基于这种认识,从干群利益矛盾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当前干群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干部队伍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必然会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是我国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顽症。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江泽民曾经做过深刻分析,他说:“搞形式主义,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比如,有的干部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能深入基层;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评比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而“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把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概括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等等。执政党的地位给了我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更容易使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沾染官僚主义习气。列宁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在当前,的确有少数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对群众的疾苦和呼声漠不关心,甚至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还有的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为了自己的官位和利益,捞取所谓“政绩”,搞“盆景工程”、“马路工程”,虚报产量、产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不仅损害群众利益,也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2.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按照
市场规则从事经营活动,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商品和服务,既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实践证明,市场是一种比计划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为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作用,客观上就必须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种职能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领域,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第二,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从过多地关注效率,转变到在确保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合理分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由此导致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市场权力和政府权力之间的边界模糊,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强劲,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淡漠。尤其是少数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基本丧失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权力主要用于维护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部门利益化问题。每年的“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中央各部委严重存在的资金违规、违法、违纪问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2008年8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做工作报告时披露,“53个中央部门存在问题资金近300亿元”,一些部门“数以亿计的救灾资金被挪用用来发放工资、盖家属楼,甚至炒股、炒楼”。从中央到地方,有些政府部门用违规资金建超豪华办公楼和其他楼堂馆所的违纪案件不时被曝光,奢华之风触目惊心。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款旅游的“三公消费”可谓是愈演愈烈,有专家估计每年这三项经费总额在6000亿—9000亿元之间。过高不合理的行政费用,必将大大增加国家财政开支,使得社会建设事业投入不足。为了维持过高的行政费用,有的政府部门把服务功能变相转化为“创收”功能,导致纠正行政性“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举措收效甚微,政府部门收费服务、不收费不服务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大量存在,以至于老百姓把一些地方政府称为“罚款政府”、 “收费政府”,而不是服务型政府。还有的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自己或通过亲属开办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他们“下海”不“弃政”,以权力进入市场,在官言商,官商不分,既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又是市场经济的“运动员”,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当然也就损害了包括其他生产经营者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利益。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当下某些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以履行职权为名,行与民争利之实,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恶化了政(党)群、干群关系。
3.部分官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过程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对权力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使得一些党政官员把权力市场化,利用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进行权力“寻租”,搞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实质上是一种权力腐败,而且这种权力腐败在社会转型期一直呈泛滥之势,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谁利用价格双轨制,获取价格差,牟取暴利?1992年,在我国确立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后,是谁利用制度的漏洞和经济秩序混乱状况,通过市场权钱交易,进行权力寻租?到90年代中后期,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又是谁利用制度漏洞和监管缺陷,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是一些手中掌握并滥用权力的党政官员,即腐败分子,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与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有一些不法商人,通过权钱交易,实现了原始积累,成为改革开放中的非法暴富阶层。腐败行为已经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分配公平,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利益的“失衡”和“断裂”,激化了社会矛盾。从本质上看,腐败行为并不能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它只是利用公共权力对现有的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增加少数人财富,恶化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扩大收人差距,加剧社会不公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明显上升,其中不合理收入和非法收入是造成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官员的腐败行为本质上无异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强盗式掠夺,是对全社会劳动的无偿占有,所侵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最具对抗性的社会利益矛盾关系。虽然腐败分子是少数,但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极为紧张,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现对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具有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做如下分析: 1.干群利益矛盾整体性质仍然是非对抗性的 正确认识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的性质,就是要弄清它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我们并不否认,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关系的严重性,集中表现在少数腐败官员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矛盾的对抗性;但是从整体上看,干群利益矛盾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虽然干部队伍中出现了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挥霍浪费、吃喝玩乐现象,造成了对群众利益的侵害,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严重的腐败现象,形成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的对立,但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干部始终能够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因此,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虽然存在着局部的对抗性,但在整体上仍然是非对抗性矛盾。 2.干群利益矛盾地位的突出性
一是在我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当中,干群利益关系是基础的关系,干群利益矛盾是社会转型期最主要的社会利益矛盾,直接关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和制约着人民内部其他矛盾的解决。二是在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利益关系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益关系不断复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领导者、管理者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同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便成为一切社会利益矛盾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各种利益矛盾往往通过干群利益矛盾表现出来,虽然有些社会矛盾并不直接表现为干群利益矛盾,但这些矛盾也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加以处理和调解,期间出现偏差是难以避免的,这也会间接地表现为干群矛盾。再加之目前部分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蜕化变质,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极大损害了群众利益,更加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干群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系统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问题,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3.干群利益矛盾表现领域的普遍性及其复杂性
干群利益关系是我国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干群利益矛盾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利益矛盾,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上到中央机关,下到村民自治组织,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群利益矛盾问题。而且干群利益矛盾也有相当的复杂性:既有个别单位的具体的干群利益矛盾问题,也有干部与群众作为两大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既有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导致的,也有领导者工作失误造成的;除了干部是主要的责任因素外,也有群众不合理利益要求方面的因素;作为领导者来讲,既有主观上以权谋私、专横跋扈而造成对群众利益的损害,也有出于为群众谋利的动机,但因方法不当、经验不足造成对群众利益的伤害;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整体上属于非对抗性,但又存在着局部的对抗性。 4.干群利益矛盾成因的多重性 干群利益矛盾并不是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现象,它之所以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得较为突出,在整个社会矛盾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其一,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和改革中干群之间利益的分化。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现实社会中还必然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分工,有分工就会有差别,有差别就会有矛盾。在劳动仍然是谋生(谋利)手段的当代社会,在干部与群众这一社会分工当中,领导干部是居于谋取利益的有利一端。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并非神造之物,它并没有公正无私的天性,政府也是一种人类组织,其中决策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自利的本性,他们也会追求个人私利,甚至有的人为了集团和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这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考察政府及个人决策行为的观点,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它却有助于我们破除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理想化的假设。尤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党政部门及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利益化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利益化倾向,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包括官员为了自己升迁,去追求一些劳民伤财、加重群众负担的所谓“政绩”。同时还必须看到,在改革所引发的利益关系调整与分化过程中,各级官员是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群体之一。相对而言,广大工农群众则受益较少,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因利益受损而成为弱势群体。干部与群众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干群之间有较大的利益差别,加之市场化背景下党政部门及干部的逐利倾向强化,才是干群利益矛盾发生的社会性原因。
其二,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在部分干部身上之所以出现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难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去正确行使权力。各级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行使者,他们行使公共权力的价值目标本来应该是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监督机制弱化的情况下,如果领导者个人“官德”水准低的话,就会造成公共权力价值目标的扭曲,即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干群利益矛盾和冲突。制度(体制)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我们推进政治制度改革、完善政治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化的制度(体制)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即从政行为、领导行为),来保证广大群众对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政治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是基层民主还不成熟,广大群众还难以通过行使选举权、罢免权、监督权来对干部权力进行有效制约。这正是部分领导干部政治行为不规范、损害群众利益以及干群利益矛盾长期存在和突出的重要的体制性原因。
其三,思想观念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干部与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当前干群利益关系、加重干群利益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而言,现实的情况是,确实有一部分人背离了党性和人民性,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满脑子是“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残余思想,是“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捞一把的思想,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缺乏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奉献精神。领导干部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轻者为了私利不惜侵占、损害群众利益,为了“政绩”不惜加重群众负担;重者则导致滥用权力,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堕落为腐败分子,完全站在了人民利益
的对立面。同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而言,群众中绝大多数人是好的,他们奉公守法。但群众中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的人政策观念不强,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长,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的人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遇事往往采取过激方式或违法行为。群众中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干群利益矛盾。从上述可见,干部与群众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是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产生的重要的主观性原因。
三、正确处理干群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1.以深化利益关系调整为切入点,充分兼顾和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
干群利益矛盾的实质是干部与群众利益关系的不平衡性。如上所说,改革中干群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差别,是我国现阶段干群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的社会背景,因此,处理干群利益矛盾要从调整干群利益关系入手。但是这种调整,不是要减少或降低干部群体的利益水平,而是要按照统筹兼顾、利益协调的原则,在保证干部群体正常、合理的物质利益增长(包括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同时,更好地兼顾和满足以工农基本群众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加大其利益保障力度,对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给予相应的利益补偿,真正使普通百姓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 2.以教育和管理干部为重点,继续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江泽民指出:“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因此,在处理和解决干群利益矛盾时,要把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上。通过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了解决和满足群众的实际利益问题去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干部也应该有自己物质利益上的考虑,也可以有功名方面的追求。但是这种考虑和追求,是要通过自己辛勤工作,通过做出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让群众满意的、真实的业绩来实现;而不要做表面文章,图一时风光,更不能弄虚作假,以牺牲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来换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即所谓“官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谋利行为),既要重教育更要重管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群众评议为主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包括干部廉政考核、政绩考核等),建立和完善干部的奖惩制度,尤其对弄虚作假、决策失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干部实行严格的问责、惩戒制度,来实现对干部的制度化管理,从而为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调整干群利益关系、化解干群利益矛盾提供制度性基础。在重点对干部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使广大群众提高对党和国家有关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教育群众增强政策观念、法律意识,在政策和法律的范围内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根本点,不断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当前的干群利益矛盾,从根本上讲,应靠推进政治改革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靠加强群众对权力的监督来解决。只有不断地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实现广大群众对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使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真正地为人民利益去工作。大量事例充分证明,导致当前我国干群利益矛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一些干部滥用权力并造成对群众利益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干群利益矛盾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不断改革政治体制和扩大群众的民主权力,保障党和国家机关的人民性和公共性,保障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性质。因此,要围绕着如何加强群众对权力的监督,确保干部正确行使手中权力这个重要问题,来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干部的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建立良好的公共权力的赋予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让干部
知道权力是群众赋予的,理应对群众负责和为群众服务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改变有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群众负责的现象。二是不断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民主对话与协商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积极扩大群众参与决策的范围,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更要广搜民情、广听民意、广集民智,以提高政府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水平,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三是实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包括党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各级各类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大大减少干部不适当利用或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不能任意运作,才能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再仅仅是我们的领导机关和干部们的一种口头承诺,而是有切实的制度保障。 4.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点,减少干群利益矛盾的对抗性
正因为腐败行为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严重侵害,才造成了少数腐败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引发了包括干群利益矛盾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处理当前日益突出的干群利益矛盾的突破点。只有反腐才能得民心,只有廉政才能顺民意,才能顺利处理好干群利益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第一,要走制度反腐的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不断推进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财税管理、投资体制、国企改制、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漏洞,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第二,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当前,尤其要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司法、企业改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对一些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大案要案坚决查处,从重严惩腐败分子,这不仅可以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社会震慑力,更可以彰显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提升广大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第三,反腐败斗争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反腐败既要依靠专门机构,更要依靠群众,加大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参与度。正如上面提到的,必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赋予群众以切实的民主权力。只有将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加以制度化,自上而下的专门机构监督才是可靠的、高效的;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党所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