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说课稿
第一篇:八上历史与社会说课稿
八上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它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三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学说在开放时期下各放异彩的这一主题,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本课教材在本节《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由于处于春秋战国各诸候争霸的情况下,各国都想笼络有才能的人士,都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因此各学派能够大放异彩,同时为后米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由于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孙子等有所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同时学生对孔子、孟子这些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教学难点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八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书指导、讨论、比较,能够深刻地了解各家学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教师个人风格而选择如下教学方法: 比较法:通过学生分组了解各家学派的学说主张,然后通过比较,突出各家学说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法,让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从教材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以一下学法: 讨论法: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 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法:收集两会剪影等材料、孔子等人物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料中米集有效信息,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山自身观点,。懂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评互判,从互动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山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构想的最佳算途径。因此围绕上述构想,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为4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课件呈现材料:两会剪影温家宝总理的文学素养深厚,每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球,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关于温总理讲话的新闻节选: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控制物价增幅问题时,温总理说道: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我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文中括号里文字的含义是什么?反映了哪个学派的思想?学生思考后回答,我归纳:出括号里文字的含义是统治者应该关心和爱护百姓,反映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此时,我顺着学生的话题,引出课题:百家争鸣。 (板书) (设计意图:呈现两会剪影以沟通历史与现实,该导入能体现“凝神”的效果,能够激 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所呈现的内容主要是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 过师生互动努力营造_种和谐、活跃的氛围。) (二)新课教学. 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1、百家争鸣的原因(板书) 先让学生看书3-4分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在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垄断在 手中?但后来因政权的复杂。哪些有学识的士人们的地 位怎样?他们处于那样的地位,并没有消沉下去,而做了什么? 估计学生看书后,能从课本P76找出答案:春秋战国时时期,文化教育垄断在贵族手中。有学识的士人们形成了一个文十阶层,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多从书本中获知.培养学生的看书分析能力)
2、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板书) (1)展示表格 学派 ┃代表的思想家 ┃所处的时代 ┃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填写表格。学生经过认真看书讨论 后,估计基本上都能填出:如:儒家的代表思想家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主张有: “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教等。道家的代 表思想家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主张有:“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 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等。 (设计意图:用这种列表的形式,十分简洁明了,便学生疏导整理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制图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突破重点) (2)展示图片 我用课件展示孔子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评价孔子? 我把全班同学根据男女性别分成两组,要求男学生找出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要求女同学找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概括山:孔子他既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教育家。在思想方面的主张有:“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等。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精点讨论 课件展示材料:当时各派思想家都四处游说。孟子到处劝说诸侯实行仁政,争取民心,结果,同孔子一样,始终未被重用。而法家却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青睐。 然后用课件在材料下面出示两个问题:
问题1:这些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为什么? 估计学生根据材料很快能回答出儒家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原因估计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后能讲出:当时处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政”和“仁爱”思想的儒家思想所以没有得到重用。
问题2:哪一学派的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想一想,为什么这一派思想在秦国会受到重视? 我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让一些学生各抒己见,我概括出:法家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法家思想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的原因是: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而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和社 会秩序的稳定,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 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设计意图:讲授思想方面的知识,有些抽象,仅对课本上的有效知识讲解是不足的, 通过这二个问题抛出给学生,可能有点难,但在教师指导下,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二个问题)。
3、百家争鸣的影响 课件展示问题:“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联系实际,找出这此思想对今大社会的影响。 前面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看书,估计学生都能找到“百家争鸣”的影响:各派不仅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还相互批判、借鉴,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后面这个问题有点难,最后在我的指导,我用课件展示出: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一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本节课的知识以外化转化为内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合作、交流与对话,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各学派的主要人物和思想主张,更让我们了解了百家争鸣对当时利后世的影响,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通过叙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节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知识的掌握。) (四)作业布置
一个人因为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请你扮演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这一窃贼,会采用什么措施? ( 我这样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超越和延伸,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文士阶层的出现/社会动荡和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特点:板书比较概括、简单,同时也能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定向,提高他们理解,记忆的效率)
第二篇:八下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说课稿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屈辱的岁月》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一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重大历史事件,“大踏步”勾勒出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有着辉煌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国,进入了一个艰难求索、曲折发展的时期,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性思维弱,因此通过电影、图片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这段历史更多的感性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感觉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使命感。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列强对中国的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理解中国在近代工业大潮中落伍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能力目标
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图片和资料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国百年屈辱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理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
采用以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问题情景法: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新课程理念,将历史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对比能力。
③小组合作法:设计依据,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学教方法]
1.教法选择: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针对本课特点,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阅读、角色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学教预设]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本课设计为以下五大环节: (1);(3)小组合作,验证历史;(4)角色体验,情感提升;(5)巩固总结,延伸教学。(板书)
第一环节: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为什么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如此的屈辱?”这一问题,但不需要学生马上作答,从而迅速承转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2)层层质疑,探讨史密;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问题。 (1)刚才视频1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 (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
(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视频2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影片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利益领导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
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为了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图册资料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找出两项,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里,借鉴了第二环节的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如会审公廨证明了中国司法权的丧失等。另外,呈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并加以介绍,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知道近代中国屈辱不仅仅限于课本。(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个环节一结束,我随即说出过渡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从而承转到第四环节。
首先,进行历史反思: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为了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从中西双方分析,并展示两组分别反映西欧国家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加以提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总结
1.以一首名为《屈辱的岁月》的歌谣作为小结,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约;丧权辱国家难进,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作业本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一)课前探究
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推荐血铸中华和民族魂等网站。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记录片或电影,如《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探索.发现—北洋水师》等。
(二)图片和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四)师生互动
一、【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
以悲怆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录象内容适当拓展教材,让学生对近代五次侵华战争有个线索性了解,对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有个大致了解。
二、第一展厅【鸦片战争】
创设情景:展示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鸦片实物的图片。
学生探究: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
教师提示:结合阅读卡内容说出虎门销烟的目的、地点、领导人物及历史意义。两国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命名法,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
创设情景:地图展示《南京条约》内容,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内容引出《会审公廨》。 学生探究:分析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以及会审公廨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交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为分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作铺垫。学生;割地赔款,任人宰割。
教师:很好。那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中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板书) 出示《南京条约》内容(有条件的可借助多媒体)
[承转]:鸦片战争爆发后其他国家有什么举动呢?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第二展厅【中日甲午战争】
创设情景:展播一组日军在中国暴行的图片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并介绍其他两次侵华战争。
教师提示:联系日本修改教科书的实际,回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侵华道路的历史。
课外拓展:在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至今仍长年在此展出。日本人将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今天依然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 设计意图:增强时代感,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联系现实,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要铭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生探究: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学生学会分析其程度的加深。 教师总结: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承转]:《鸦片战争》的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活动:比比看——出示《时局图》请学生结合教材地图,来看《时局图》中的熊、蛇、青蛙、狮子、鹰分别代表哪个国家,说说各的势力范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生生互动。
五、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个侵略中国的国家——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帮助学生采用谐音的方法去 记忆。即: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学生探究:读漫画和《辛丑条约》内容,比较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师总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感受屈辱:总结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由“开始沦为”到“大大加深”最后再到“完全沦为”这条线索,使学生对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条约影响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过细化、简化问题,补充资料及学法指导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反思厅【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教师提问:近代中国怎会一次次地遭受外辱,被迫签订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如何避免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再重演?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等。
教师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四个展厅内容的总结,再次梳理本课线索与主线,突出本课主题,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
七、课堂总结
国耻回顾——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 幻灯片展播国耻纪念馆的四个展厅主题以及三次侵略战争的相关图片,最后打出“亚西亚的孤儿”的歌词,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耻纪念馆内容的回顾以及历史的再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十个血色大字——“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和歌曲“亚西亚的孤儿”的内容更是将学生引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四)课后探究
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写一份读后感。 (1) 小组自由交流 (2)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
(3) 结合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师总结/提问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是我展示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曾获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革命”和“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基础上安排的,反映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课堂内容多,系统复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么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标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都得到启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情景—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堂内容都设计成一个“国耻纪念馆”的形式:国耻纪念馆大堂—第一展厅(鸦片战争)—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第三展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第四展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思厅,共六个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
创造情景(进入国耻纪念馆大堂)——通过前言部分的一则“笑话”(《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导入,播放录象《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使学生整体感知近代中国社会。从而将学生引入国耻纪念馆中来。
课堂实践(参观第一展厅—第四展厅)——这是课堂内容与师生活动的主体部分。四个展厅分别是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八国联军入侵与辛丑条约”。三次侵略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四个展厅展示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将老师的课堂角色转换为一个纪念馆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学生的课堂角色也转换成了纪念馆的讲解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其中再适当的安排一些分组讨论、课外拓展、教师提示等环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中接受本课教学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中,不失时机的开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学环节,对本课的主线,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四个展厅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串连和梳理,使整课显得散而不乱。
创新升华(面壁反思厅)——课堂的尾声部分,设置问题:“如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学生在畅谈对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感想升华,达到本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灯片“国耻回顾”的形式(背景配以罗大佑的“亚西亚的孤儿”音乐)对本课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归纳,而且更让学生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做到“知耻而后勇”。课件打出“国耻不能忘,民族当自强”的血色大字来渲染本课的主题思想。 教学心得体会:
在深入挖掘教材,对课堂内容进行细化的同时,我还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化,增加了一些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第二展厅——甲午战争的教学中,我拓展了今天被改装成咖啡桌的定远舰舵轮和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内容,课后实践的结果看来,将过去的历史同今天的历史以及将来的历史联系起来,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把握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热情,活跃了思维。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在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使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略显仓促。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改的教学实践中以后仍需要仔细探索和改进的地方。
说课案例: 中学语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课 哈尔滨市第49中学 党方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的重点篇目,也是《水浒》的精彩篇章之一。《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它的故事产生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成书于明代,距今久远。明代的小说拿到今天的课堂上来学,让学生学什么呢?不是像古人一样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写起文章来半文半白叫人晦涩难懂。而是要学习前人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古人之书皆为我物,惟我所用”的地步。
初三学生平均年龄16岁,男女各半,对江湖恩怨、打打杀杀,男同学有极大的兴趣,女同学则不以为然,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的。他们又有共同之处,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喜欢看精彩的故事情节,普遍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就应抓住主要情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些同学可
能会对鲁提辖的行侠仗义行为暗生崇拜,甚至盲目效仿,教师都应正确引导。
通过教材、学生分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认识恶人横行欺压百姓的封建社会;领会课文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欣赏主要情节细致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欣赏小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提倡见义勇为,反对江湖义气。
教学重点:分析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分析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为什么单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呢?因为他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出场都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服务的,次要人物出场只起到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另外鲁提辖正因为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才会有激怒郑屠、拳打郑屠的言行。他的性格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反映了北宋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因此把分析鲁达的性格作为教学重点。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的。作品把鲁提辖、郑屠、金家父女等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课文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介绍,只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真实地再现北宋的社会环境。一个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
于从优秀作品的描写中了解社会,初三学生没有阅读经验,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我把通过人物遭遇来理解对封建社会的现实作为难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切入法”作为教学方法。即从课文最重要的内容——高潮入手,分析课文,直接切入主题。我为什么从“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切入呢?第一,它是故事的高潮,是小说最扣人心弦的部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最能突出鲁提辖嫉恶如仇、勇而有谋的性格特征。对表现主题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从高潮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设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禁要问:打得结果怎么样?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呢?第三,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一堂课的前1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听课效率最高的时间,切入重点,放在开头来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录音机、投影片等电教手段。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明确训练重点、课文分析、讨论问题、小结、练习巩固等六个环节。
一、导言:《水浒》的人牧塑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它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拓形象,鲁达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一个。作者是如何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光彩夺目的呢?导入文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投影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该掌握什么,以便有针对性的听课,有的放矢的解答疑难。
三、课文分析:采用切入法,从情节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三拳”,在课文中的17—20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最好找一位表达能力强,能伴以简单的武打动作的(可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这样课堂的气氛能马上被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在这部分里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几段文字从几方面描写了主要人物鲁提辖的活动?(语言、动作、心理)
2、具体分析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能反映鲁提辖什么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勇而有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如果让我们同学来写,恐怕有的同学只能写出一句话“鲁提辖只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要是《水浒》作者施耐庵也这样写的话,读者肯定会感到没意思。这一情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不但写出了怎么打的?打在什么地方?打得结果怎样?连挨打者郑屠的感觉也都一一写出来了。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精雕细刻,细节描写可使文章生动传神。
其次,分析“三激”郑屠这一情节。也请一位同学来复述,把如“臊子”等词改用现代词语。“三激”郑屠写在“三拳”之前,如果说“三拳”突出了鲁提辖的勇,那么“三激”则突出了鲁提辖的“谋略”,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三激”郑屠是为拳打郑屠作准备,迫使郑屠就范,使鲁提辖处处占有主动。至此,主要情节已经分析透彻了。
再次,请同学找出除了主要情节外的另一情节——救助金氏父女的情节。找到后让学生听这段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鲁提辖是怎样救助金老父女逃离虎口的?(借钱相送,亲自掩护)
2、借钱相送可看出鲁提辖什么性格?(慷慨大方,重义轻财、屿弱者)
3、这一部分写了鲁提辖的言行,还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颇有心计、粗中有细)
4、写李忠、史进的作用是什么?(衬托鲁提辖的慷慨大方) 救助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就要讲镇关西的罪恶和金氏父女的遭遇。
再次,请同学朗读
2、3自然段,即酒楼听诉部分。讲述这部分让学生认识到:这两段正面写了金氏父女的遭遇,从侧面表现了镇关西的罪恶,使学生得出“镇关西实在该打,鲁提辖打得好”的结论。金氏父女的哭诉,反映了北宋社会暗无天日、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社会现实,也说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正义性。
以上我们分析的情节,都体现了鲁提辖性格的闪光之处。课文中有没有表现他性格中的另一侧面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粗鲁暴躁),并请学生举例来说明。鲁提辖是作者极力歌颂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还要写他粗鲁暴躁的一面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是人不是神,他身上也有缺点错误,这样写,人物才血肉丰满,真实可信。)这一问题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设置的。学生在写人的时候,往往爱绝对化。写一个人好,就说他毫无瑕疵;写一个人坏,就说他一无是处。
作品在对主要人物浓墨生彩的同时,也对次要人物做了蜻蜒点水
般的勾勒,次要人物是烘托主要人物的,不能不写。
四、讨论:在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恶人横行,好人受欺,只能寄希望于鲁提辖这样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今天该怎么认识呢?(社会与时代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就不一样。今天,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应该提倡的;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胁插刀的行为是不足取的)。通过讨论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小结:我们在为鲁提辖击掌喝彩的时候,也为他捏了把汗,打死郑屠以后鲁提辖的命运怎样了呢?原来他为避灾祸逃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取了个法名叫“智深”,就是我们听起来非常耳熟的花和尚鲁智深,再后来呢?这就要靠大家自己去读《水浒》,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六、练习巩固。运用电教媒体,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重点的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附练习) 阅读课文后填表:(括号内文字为填表答案) 三拳 部位 角度 喻体 本体 修饰语
第一拳 (眼睛) (视觉) (彩帛铺) (眼睛里的光线) (红的、黑的、紫的)
第二拳 (鼻子) (嗅觉) (油酱铺) (鼻子里的滋味) (咸的、酸的、辣的)
第三拳 (太阳穴) (听觉) (全堂水陆道场) (耳朵里的声音) (磬儿、钹儿、铙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板书、讨论问题、写作指导、运用电教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
做到教与学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结果与过程、方法相统一,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教促学。 教学效果预测:预计100%的同学都能充分活动起来,85%的同学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还有15%的同学需要进一步复习巩固。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向文瑛
[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
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说课的意义及作用
说课是教师经过备课,在一定的场合下,把所备章节的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主要设计意图,根据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地向其他教师及有关人员表述的过程。
说课是有理论、有实践的备课表述过程,是非课堂教学的一种教http:///mobile_web/index.jsp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对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研究教材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说课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备课能力就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传统备课多是教师封闭式的个人备课,由于个人的文化水准、认识能力、教学经验的差异,其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同,致使教学班质量不平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很不利。 说课将传统封闭式的备课开放化,理论化,实践化,同传统封闭式的
备课比较,主要有三点好处:
⑴使备课更全面。传统的备课是教师自己备课完毕,就直接走进课堂进行教学,因此有很多不周到之处。说课则是备课后先对老师们说,不仅要说过程,还要说教材分析、学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意图、理论依据。说课后众人共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经过充分全面的准备后,再走进课堂,效果必然好于前者。 ⑵使备课更精深。说课多了一个备课的深加工过程,能明显提高备课质量。
⑶对备课更重视。因为说课是面向同行,所以说课者非常重视。在备课时要学习很多知识、方法、理论,要细致地钻研教材,分析学况,精心准备说课,反复推敲教学设计,甚至还要多次请教他人。
2、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课堂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说课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去研究内容、方法、过程。这里所说的教学理论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论基础。
说课对教学过程中重点环节设计意图的表述,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内容。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明显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让一个后进生回答他感兴趣的问题;某个道理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些虽然是方法上的问题,但也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方法才能奏效。备课、说课、上课没有理论基础就会一团糟。没有理论指导,教学就没
有高度,就不会吸引学生,成为无源之水。
教师可以多形式、多层次地组织说课,如让教师轮流说,大家共同议,取长补短,使认识统一,知识统一,进度统一,达到备课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也可以把说课列入计划,形成制度,作为全面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第三篇: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大隐镇中心学校 俞丹培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在上学年的基础上,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在我执教的公开课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与社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得到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无论今后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四篇: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把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要求、意义等。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确认识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有人说:“英雄造时世”;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说明理由。
◇探究提示:观点一:是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因而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在肯定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才能成为英雄,所以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观点三:正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①“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②“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④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⑤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课堂练习: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2、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3、人民群众的作用
◇课堂探究:没有普天下的劳动者,吃啥?没有劳动者,你喝啥?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美啥?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说明了什么?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列事件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有(
) ①曲辕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②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 ③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广泛流传④孙中山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封建帝制 A .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莫言:“每年秋收的季节,我都会回老家写稿,与父老乡亲生活,感受有激烈变化的乡村生活和农民心态。”而《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高密人民种了红高粱千百年。是红高粱养育了我和高密人民。“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每一个讲述故事的肯定要添油加醋。所以200年前一件普通事,经过口口相传,到现在肯定了不得了(成为优秀的作品)。 ”
莫言的话体现出什么哲学道理?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课堂练习: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B.物质生产产生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C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材料三: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练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播放视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 (1)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合作学习:你在实践活动中是如何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课堂练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
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③一切向群众负责④一切依靠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D
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年级:高二年级姓名:王京萍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尊重与理解》说课稿
《尊重与理解》是义务教育辽师大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一、 说教村材
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尊重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和邻里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的追求。这节课,我打破单
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邻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多为他人着想,理解邻居,和邻居和睦相处。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如何与邻居相处,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课后调查:了解自己与邻居的关系。一开始我就将调查结果引入课堂,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经过调查,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其中有11人与邻居相处融洽,有12人与邻居有矛盾,有17人与邻居不认识!我们怎么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具体的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邻里,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邻里之间的故事、事例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同时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畅谈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邻里之间的烦恼?你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等,从而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
3、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生生互动:(活动一)祝福邻居
学生自由将祝福送给其他邻居等,让其他学生来扮演他们,相互赠送祝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群体互动:(活动二)特别行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过邻居节”等,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主题,再进行准备,制定计划或排练小短剧。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应用现代教育方法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