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文马鞍山市第八中学目录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 合作。 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 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 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 ( )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 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 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 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 (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 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 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

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 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 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 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

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

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 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 。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 ) 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 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 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 原因是 。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 。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 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 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 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 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 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

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

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 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 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 (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 (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 ,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 。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 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 (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 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 ,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 的速度。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 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 (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 (填 “大”或“小”);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 ,像变 (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 小结

1.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3.现象解释。 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像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凸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像是倒立的)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第六章《电压 电阻》

一、电压

1、电压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电压用U表示。电压的单位:伏特(V),1kV=1000V,1V=1000mV 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照明电路的电压的220V,安全电路的电压36V。

2、怎样连接电压表

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测量。

电压表的连接:a电压表要与被测量的元件相并联;b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c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测量时,必须明确电压表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小于15V,可以用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小于3V,为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可以用最大测量值为3V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3、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①确定电压表的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读数时,必须明确电压表的量程。

②确定电压表的分度值,根据电压表的量程确定分度值,即每小格的电压值。

二、研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并联电路干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三、电阻

1、电阻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R。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电阻的单位: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1MΩ=1000KΩ 1KΩ=1000Ω。

电阻器:电子技术中常用到的,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也叫定值电阻,简称电阻。符号: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四、变阻器

1、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滑动变阻器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2、变阻器的作用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①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②数学表达式:I=U/R(符号的意义及单位:I—电流—A,U—电压—V,R—电阻—Ω)。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它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阻值的倒数之和。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方法: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

2、原理:I=U/R。

3、注意事项:电路闭合之前要把变阻器调到使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的位置。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险

加在人体的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危险。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2、断路和短路

通路: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流不流经用电器,而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我们就说电源短路。

3、注意防雷

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 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1、电能

电灯泡把电能转变为光能,电动机把电能转变为动能,电热器把电能转变为内能。

2、电能的计量

电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千瓦时,通常叫做度,符号是kW·h。 1kW·h=3.6×106J 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可以通过电能表(也叫电度表)计量出来。电能表上“220V”、“10(20)A”、“50Hz”、“600revs/kW·h”等字样,分别表示:该电能表应该在220伏的电路中使用;该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应用时电流最大不能超过20安;该电能表在50赫的交流电路中使用;接在该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二、电功率

1、电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用P表示,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1kW=1000W。

电功率的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s内所消耗的电能。 公式:P=W/t 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W—消耗的电能—焦耳(J),t—所用的时间—秒(s)。

2、“千瓦时”的来历

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3、额定功率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电灯泡上标有“PZ220V 25W”字样,表示电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25W。

3、电功率的测量

理论分析证明:电功率P和电流I、电压U的关系:P=UI 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P—功率—瓦特(W),U—电压—伏特(V),I—电流—安培(A)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①原理:P=UI。

②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③所需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小灯泡、导线。 ④实验电路图: ⑤实验注意:电源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与电流的热效应有关的因素: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流、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2、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计算公式:Q=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Q—热量—焦耳(J),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t—时间—秒(s)

对于纯电阻电路Q=W=Pt=UIt=U2t/R=I2Rt 实验采用煤油的原因: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得快;煤油是绝缘体。

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由于各种用电器都是并联的,供电线路上的电流会随着用电器的增加而变大,不要让供电线路上的总电流超过供电线路和电能表所允许的最大电流值。

2、保险丝的作用

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的作用。

注意:过粗的保险丝不能起到有效的保险作用,更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

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2、火线和零线

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用试电笔可以判断哪条是火线。使用时,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经过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氖管就会发光;如果笔尖接触的是零线,不能形成闭合电路,氖管中不会有电流,也就不会发光。

3、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三线插头其中的一条接火线(通常标有L字样),一条接零线(标有N),第三条(标着E),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插座上相应的导线和大地相连。万一用电器的外壳和电源火线之间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就会流入大地,不致对人造成伤害。插座的接法:“左零右火上接地”即面对三孔插座正面(不是面对有接线孔的背面),左面一个插孔当接零线,右边插孔接火线,上边的插孔接地线。如是两孔插座,常规上左边接零线,右边接火线。

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漏电保护器就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4、两种类型的触电

①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人体、导线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

②人体同时接触火线和大地,人体、导线、大地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

5、触电的急救

如果发生的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必要时应该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通知医务人员抢救。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磁体上吸引钢铁等物质能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磁体有两个磁极,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化: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叫做磁化。 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二、磁场

1、磁场

磁体周围存在着能使磁针偏转的物质,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磁场的方向:放于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 磁场的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的带箭头的描述磁场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时,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说明:

①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②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③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④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⑤磁感线不相交。

⑥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2、地磁场

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是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

三、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螺线管的N极。

四、电磁铁 电磁铁

把一根导线绕成螺线管,再给螺线管内插入铁芯,当有电流通过它时有磁性,没有电流时就失去磁性。这种磁体叫做电磁铁。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插入铁芯电磁铁的磁性会更强。

电磁铁的应用: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

五、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1、电磁继电器

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扬声器

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

六、电动机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

2、电动机基本构造:定子和转子。

3、生活中的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电动机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靠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来转动。

七、磁生电

1、电磁感应

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2、发电机

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发电机发电的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方向不断变化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是50Hz,周期0.02s,电流方向1s改变50次。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

2、为了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号码。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拆开。在一台交换机与一台交换机之间连接上若干对电话线,两个不同交换机的用户就能互相通话。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传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显像管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与固定电话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通信

微波是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105M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光波,大致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所以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卫星通信

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叫做同步地球卫星。在一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纤通信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

一、方向高度集中。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

4、网络通信

将数台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组成了网络通信。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因特网(Internet)。它使用最频繁的通信方式是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传递信息既快又方便。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以下是小编带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1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 、 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 、 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 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5-

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

1、

2、

3、

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功》教案

屏山县书楼中学:熊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用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通过观察ppt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分析什么力做功,什么力不做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并会计算功。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具准备:ppt课件、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景:车陷雪地里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从有无成效方面分析力是否做功?。。。前面的实例归纳得出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何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

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2)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得出以上三例中都不做功。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例:教材P105例题,学生读题后提问:

(1)马运货物时拉力方向、重力方向各是怎样的?

(2)货物运动距离是多少?货物运动方向与什么力方向一致?什么力在做功?

(3)货物匀速运动说明拉力与摩擦力有什么关系? 弄清以上问题后,学生阅读书上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力所做的功只跟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跟拉力方向、物体运动状态(匀速、加速或减速)等其它因素无关。

3功的计算的课堂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

.五、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1功

1、力学中功的含义:“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1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2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套(通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