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大全)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大全)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总结

农村产权纠纷现状调查报告与农村低保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产权纠纷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村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特别是因农村各类产权纠纷而引起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显现,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这类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类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现状

1、农民土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补贴的不断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因而衍生相伴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土地矛盾纠纷。少数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承包地由村或组集体安排给他人造林,现要求将林地收回;二是五保老人死亡,其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引发纠纷;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少数村组干部或农户私自将土地出售给他人建房,由于未规范征地,少数农户没有权力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待遇;四是在承担农业税费期间,由于少数抛荒地无人承担税费,只好找人代耕,现抛荒人要地,代耕人不愿归还;五是农户间为便于耕作,自行将承包地互换,互换的土地被征用时,补偿费发放发生争议。

2、农民宅基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法治村与村规民俗、历史现状的冲撞,农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或多出一个边、多占一个沿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三是城镇周边村庄“外嫁女”不走,要求宅基地产生的纠纷;四是农村宅基地多未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证,拆迁安置和置换城镇住房缺少依据。

第 1 页 共 7 页

3、林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村民与乡镇村的纠纷,主要是渠道、公路边的树木,曾经有(路、渠)树随田走的说法,但是有的乡镇或村是集体安排专人管护的,在采伐时就发生了争利问题;二是农户与农户的纠纷,多是由于林业“三定”时期工作不细,造成边界线模糊,权属不清引起的;三是抛荒地退耕还林的纠纷,主要是原承包者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施退耕还林者具有林木所有权,原承包者要求收回土地时,林权处置难。

4、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有些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但大多所有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工程更是无人问津。二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责任主体不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理应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并不明确。我县的小型水利工程分别由水务部门、镇、村或农户管理使用,难免出现放公家水灌私家田、重使用轻维护的局面,导致这些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有人受益无人担责。三是农村小型水利承包产生的矛盾,塘坝承包存在养殖与农田用水的矛盾,电灌站承包存在供水与收费、供水不及时的矛盾。

二、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以土地承包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 第 2 页 共 7 页 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芒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甚至酿成严重事件。有的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态度强硬,作风蛮横,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4、解决“三农”问题的惠农政策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山林、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三、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政策法规教育,使农村干部能依法管理、依法自律,广大农民依法参与社会事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三是要规范干部行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规范其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杜绝滥用职权、违法行政、违规办事、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切实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广泛征求和听 第 3 页 共 7 页 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

3、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一要建立调解组织。组建有村组干部和“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族长、老军人)参加的村级调解委员会,县、乡都要成立服务中心,确立专门办事机构和人员,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因被征地、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权属和小型水利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经常深入村、户,认真排查摸底,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并探索新形势下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三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各级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力量和第一道防线,特别是村级调委会要立足广大农村,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4、健全超前联动机制。一是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访和司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及时掌握苗头动向,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二是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三是调处机制。要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和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实行综合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内部。四是包案机制。要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

5、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各类社会 第 4 页 共 7 页 矛盾纠纷的出现和发生,都与本单位、本部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辖区内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依靠富有正义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以及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出现在不同单位和部门间的纠纷要搞好相互协调与配合,主动沟通情况信息,共同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于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退耕还林土地及其林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规划部门要在全县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尽快形成村庄建设平面图和说明书以及统一住宅式样,为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奠定基础;国土部门要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落实乡镇、村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责任,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批宅基地,处理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水务部门要做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工作,明确其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主体,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水利设施产权和供用水方面的矛盾纠纷。

6、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矛盾纠纷发生地的责任,并相应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负总责。对责任心差、作风浮夸、敷衍了事、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或不良影响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模、提拔任用和晋升晋级资格,并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

第二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在农村务农已经不再是我国广大农民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走出了农村,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谋发展。2006年河北省承德市启动了“承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更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针对当前偏远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缺信息、乏技术、少资金的实际情况,平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摘自《河北劳动保障网》)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以便完成调查并且希望帮助有关部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笔者借过年期间农村劳力返乡回家的契机,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及周边地区(笔者故乡)走访了20户农村家庭,并对这20户农民进行了典型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状况,年均收支概况三大部分。

在所调查的付家营子村20户村民中大体分为三类:

一、 在家务农型。

二、 个体经营型。

三、 外出务工型。

在此,笔者分别对三种类型选择三户实例进行详细报告。

一、 在家务农型。

户主:刘振国,男,47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村民,务农。家庭成员:妻子李氏45岁,务农;大儿子刘国军24岁,未婚,外出打工;二儿子刘国民22岁,未婚,务农。笔者从对话中得知,刘振国家共有田地6亩,除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外,剩余3口均以务农为生,田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间或种植大豆红薯,自家庭院内还有园地半亩,种植白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以供自给。家里年均田地收入4200-5000元人民币,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年均收入

4000元人民币,合计年均总收入近9000元。支出方面,粮食基本自给,主要支出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支出,基本上年均1000元每人,年均总剩余为4000至4500元人民币,生活总体水平为温饱。在对话中笔者问到:“三大爷,您在未来的几年内有什么打算么?”刘振国说:“眼下儿子都大了,该说媳妇了,现在家里也不富裕,这几亩地顶多养活家里人啥钱也挣不着,我寻思着过了年带着你大哥出去干点活,家里地就让你三娘和你二哥种着,这么着挣得兴许还多点,尽量早点给你大哥盖间房再娶个媳妇。我现在可是想明白了,光靠种地富不起来,还得想办法干点别的挣点钱。”

二、 个体经营型。

户主:刘国权,男39岁,个体经营者,户籍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现在东临的双河乡开养鸡场,经营家禽养殖业务。家庭成员:妻子李彩霞,40岁,柳溪乡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鸡场;父亲刘振才,63岁,现在平泉县城里女儿经营的门窗厂当门卫,有工资收入;儿子刘洋,9岁,在双河中心小学读二年级。刘国权家在周围是小有名气的成功个体户,2003年禽流感来袭,我国部分省区遭受了很大损失,一时间禽蛋市场崩塌,虽然河北北部农村并无病例,但是人心恐慌还是使得农村禽蛋市场的暂时冷却。一年之后全国禽流感趋势总体缓和,刘国权一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在毗邻的双河乡办起了自家的养鸡场。虽然第一年生意并不景气,但刘李夫妇并不气馁,仍然勤勤恳恳,苦心经营,终于在次年年末夫妇二人就已收回了投资,并且收获了不错的盈利。之后的三年(06年至08年),刘家的鸡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在采访中笔者问:“大哥,现在鸡蛋的销量怎么样?”刘国权答:“现在鸡蛋的销路已经很稳定了,起初的时候你嫂子我俩一边担心着子鸡的状况还一边为销路发愁,第一批蛋出产后我们找不到大的销路只能批发价卖给村里的居民和“倒蛋的”(用自行车载鸡蛋在乡间零售的商贩)。现在就好多了,有了三四年的经验后鸡的健康和蛋的产量已经都有保障了,销路方面咱家现在在街里(平泉县城)有11家饭店每天来进货,这就占日产量的80%多了,剩下的在自己家零售,反正基本上每天都能卖个差不多。”笔者问:“那收入方面怎么样呢?”刘国权答到:“收入嘛,按近年来说这一年销售额是9万多,刨去今年的所有支出净收入能达到7万左右吧。”

三、 外出务工型。

户主:姚占忠,男41岁,平泉县七家岱乡杜岱营子村村民,现在陕西省定边油田钻井队务工。家庭成员:妻子,刘国聪,40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人,务农;父亲,姚德全,72岁,务农;母亲陈氏,70岁,务农;女儿,姚英楠,15岁,黄土梁子镇中

学学生,初中二年级;儿子,姚英博,3岁。据笔者采访了解,姚占忠2001年开始外出务工,先后去过甘肃陕西等地的油田从事钻井劳动,之前在家务农。2004年达到陕西省定边油田工作至今。在对话中笔者问:“大姐夫,最初你是怎么决定外出务工的?”姚占忠说:“当时考虑的也很多,一是你大爷大娘岁数大了,地里活也慢慢的干不动了,我只有五个姐姐没有兄弟,养老方面任务比较重,加上孩子长大上学也需要钱,光靠你大姐我俩种这十好几亩地,劳累不说,收益也不高。我就想还是趁着自己还能干些年头出去转转吧,营子里有个表亲就在甘肃油田干活呢,每年回来都挣不少钱,我最开始就是跟着他去的。”“第一年感觉怎么样?”“刚去的时候感觉累啊,比种地可累多了,而且开始我也觉得很危险,施工危险,下井更危险。不过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只要注意安全生产,危险也就小多了。”“那收入方面怎么样?”“收入倒是还不错,第一年在甘肃挣了3万多回来的,等到了陕西在定边油田,开始当小工时也就挣

3、4万这样,后来一直做到队长现在就挣的多点了,今年回来就拿回了9万多,在那就是一点好,没什么开销,大荒野的想花钱都没地方花去,又包吃住,所以挣着点钱就都给你大姐拿回来了。”“呵呵,尽管条件艰苦点,不过收入上也真不错。那咱们家原来十几亩地怎么办了?”“嗯,我走之前就把地卖给别人种了,要不你大姐一个人也顾不过来,而且卖那点钱第一年时也能帮家里度度日。”

报告小结:

根据假期深入农村家庭的走访,我实地的了解到了农村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的变化,由于调查时我侧重了考察农村劳力的现状,经对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只有5%的家庭全体成员都在家务农,有15%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从事个体经商业,而剩余80%的家庭都有成员外出务工,其中仅一人外出的家庭占55%,另外25%的家庭有两人或以上劳力外出务工。

另一则数据显示:走访的20户家庭中,未脱离温饱的占5%,中等水平的占55%,小康家庭35%,富裕家庭占5%。

所以笔者得出结论:近年来农村的发展趋势是,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外出务工已经成了一条致富的道路,但劳力的流失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土地的使用率降低,农民正在从观念上改变一直以来“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生活模式。另外,务工和经商的兴盛侧面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后记:很荣幸接受了学校下发的这样一个有关农村方向的调查,使得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了对我所生长的农村进行一次真实、全

面、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根据地正是调查者生长的故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这个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为本次调查的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确保了真实性。

最后,感谢村委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谢谢!

报告人:刘文龙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07广电1班

第三篇:农村普法现状调查

实践地点:湖北省保康县两峪乡 实践人员:马栋 实践时间:2008.8 近年来,“普法下乡”的呼声在全国各地一直是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在我国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法律知识仍需普及,法律意识仍需提高。在今年暑假,我跟随保康县普法工作组进入两峪乡,通过法律宣传和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的普法现状。本文就当今农村的法律普及现状及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调查情况:

1、调查地点两峪乡概况:

两峪乡 乡政府驻两峪,人口11253人,面积157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两峪、长冲、麻坪、长河、东湾、胡家台、程岐、百庙沟、枫香坪、芭桃、王家坡。人口成分以农民为主。农民人均收入4000余元。

2、雪野镇普法落实情况 :

①“普法下乡,服务农民”宣传活动。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两峪乡的长冲、麻坪、长河、东湾等地开展了“普法下乡,服务农民”的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普法传单,向他们介绍相关基本法律常识,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有关法律常识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两峪的广大群众很是尊重法律,甚至是畏惧法律,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不了解法律,有的甚至是对法律常识一无所知。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们了解到,法律在农村中几乎没有市场,人们遇到纠纷,首先想到的不会是法律,“打官司”在他们意识中是一件丢人的事。通过我们几天来的详细讲解和交流,我们发现当地农民对法律常识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并且他们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宣传能够多一些。

②关于普法问题的问卷调查。在普法的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共向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0道题,其中9道是选择题, 1道问答题。9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6道答案不定。

③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三个问题)。问题如下(可多选) 1)您认为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是: A道德 B良好风俗 C法律

2)当您遇到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您会通过什么途径加以解决? A.与侵害者协商私了 B.求助于政府 C.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法律? A.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条令 B.村规民约 C.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良好风俗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题: 约52%的人认为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是道德,约有43%的人认为应该是良好风俗,只有24%的人明确表示是法律。

第二题:约27%的人认为与侵害者私了,约有61%的人认为应求助于政府,只有约35%的人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三题有47%的人认为村规民约就是法律,有61%的人认为是政府条令,有34%的人认为是良好风俗。

④调查分析:我国目前有9亿左右的农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约3/4的国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的稳定对于我国的发展异常重要,而稳定是要法律来做保障的。一直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与素质也普遍不高,有些政策传达到农村时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相对于被制度与法律时刻关注的城市而言,农村在其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有着太多的隐患。在今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在这个新时期,特别是在党中央极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展,而同时农村原先所隐藏着的各种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农村基层干部强行征地、干群矛盾激化等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农村法律现状令人担忧可见一斑。从笔者的调查问卷数据上可以看到,在两峪乡有约40%的农民对法律表示陌生,约25%的认为法律不可信,20%的认为在走投无路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求助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只有15%的农民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侵害时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对法律的陌生使他们对身边的制度产生了迷惑,有47%的农民认为村规民约就是法律,仅有43%的认为不是,且不说村规民约是否完全体现了缔约者的真实意思,但这组数据却真实的表明:农民对“法”的产生程序是陌生的。因为陌生,所以心存畏惧,所以难以接受。综合笔者半个月来的社会调查和所见所闻所感,并结合个人所学知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认为法律在农村达到普及还有一定的距离:

1、法律与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裂缝。我国自古以来以礼立国,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沉淀影响着很多国人,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民。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部分“传统道德”在农村依然大有市场,封建礼教、宗族观念等依然还是广大农民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在农村,由于缺乏“法治”的经济基础,法律进入农村和在农村的传播更多地表现为蛮横的移植和强制的灌输。这样被传播的法律势必是无法与农村实际完美结合,结果,“法律”不仅没有给农村秩序和稳定,反而破坏了原有秩序,打破了原有平静,带来了人心惶惶。由于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在意识上、表现上等与农民的素质水平、农村的现实环境相符合,农民反而更愿意接受传统道德、风俗习惯的管理约束,而不习惯于服从法律。从本次调查的数据上看,约52%的农民认为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是道德,约有43%的农民认为应该是良好风俗,只有24%的农民明确表示是法律。

2、法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脱节。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上,整体贫困;精神上,整体贫乏。农民的生活节奏缓慢,思想上与外界接触较少,而作为现代文明的法律则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才能大展拳脚,落后的农业经济决定了法律所倡导的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在农村将被抵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大多农民只是单纯的注重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而忽视乃至漠视对村委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农民依然习惯着对权力的绝对服从,这些都是因为贫困落后的经济。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铸就相应的健全完善的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法律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取得发展,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距离法律所需的实施环境尚还差着很大距离;同时多年的农村建设现实也让我们看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与重视,由此可想而知作为高层次精神文明的法律文明,其在农村存在和发展是何等的举步维艰。此次在对处于两峪乡的长冲、麻坪、长河、东湾的调查走访,证实了一个观点:离城市越近,交通越方便,经济越多样化,农民越富裕的乡村,其村民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高,法治的进行也相对的较好。

3、法治与人治间的对立。法治在农村的实行是举步维艰。在农村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人们更愿意去信仰一尊神,尊崇与服从一个被神化了的人。中国历来是实行人治的,讲究的是服从,历史上的法律大多都是只设定义务而极少设立权利,几千年的传统中,法律只是一个维护统治者统治秩序、保障“人治”的工具,而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立足点与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以实现有效统治为既定目标,而忽视其公共管理职能,将法律的权威牢牢地与“统治者”的德行与威信捆绑在一起,法律似乎忽视了“法律该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效,农民得不到政策法律的实惠,只会让他们对政策法律产生厌倦情绪。

⑤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

⑴针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裂缝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法律与道德都是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完全可以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法律的有力助手,做到“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作为法律而言,也要做到遵循公序良俗,不能破坏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道德和风俗习惯,只有如此,才会从根本上避免蛮横的移植和强制的灌输法律给农民的情况,这样才使的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时有一个磨合过程,才能使法律真正地灌输到农民的思想里。 ⑵针对法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脱节和法治与人治之间对立的问题,我认为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立法来调和的。既然中国在很多领域一向实行城乡分治的做法,为何司法就不能借鉴一下这种方式呢?将更多的法律关怀给予在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同时,在司法执法上,对于那些并无太大恶劣影响的涉农案件,能否向农民一方稍稍倾斜?就如同法律更注重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样,对农村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多一些人文关怀。使农民对法律怀有感情,在法律上找到归属感,使法律赢得民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治流毒得以根绝,才能从根本上,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真正树立起法律的威信。这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法制、民主、自由法治解释成和农民们密切相关的能给他们权利、给他们尊严、给他们发展机会的东西的话,那么我相信农民们是不会那么冷漠的。”

结束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广大农村的发展以及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否则依法治国就无法得到全面落实,“法制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人口是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改善农村的法制环境,其意义与责任是十分重大的。我认为应该早日摆脱目前农村法制建设中所存在的法律与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裂缝、法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脱节、法治与人治间的对立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将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将阻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摆脱这些困境,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改善我们的法制环境,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让法律意识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思想。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改善农村的法律现状,农村的法制建设一定会得以顺畅、快速、高效的进行!

第四篇:农村快递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

2014年12月22日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对农村快递市场现状进行了分组问卷调查,根据全体同学的调查结果得出以下报告:

一、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我们一共完成问卷376份,从我们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来看,使用农村快递市的男女人数基本相同,分别为189人和187人;年龄以<=25岁的青少年为主,为265人,其次是26-35岁的人群和36-45岁的人群,为51人和38人,>=46岁的人数最少,人数为22人。调查问卷中显示,有164人居住在农村,119人居住在县城,93人则居住在镇/乡。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为259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的人数分别为16人、47人、54人。在这376人中,有286人有外出务工或求学经历,80人则没有外出务工及求学经历。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228人选择家附近有申通快递公司,212人选择圆通,176人选择邮政,150人选择中通,151人选择韵达,还有69人选择其他快递公司。有305人选择知道申通快递,305选择知道圆通快递,325人选择知道邮政快递,270人选择知道中通快递,251人知道韵达快递,还有129人还知道其他快递公司。在被调查者所在区域中快递网点的数量的问题上,有121人选择有1-3个快递网点,139人选择有三个以上快递网点,27人选择没有快递网点,而89人选择不清楚快递网点的数量有89人。有201人选择最近快递点的距离在2公里以内,88人选择最近快递点距离在2-5公里,56人选择距离在5公里以上,而34人则选择不清楚。在所有被调查人中,有30人每年不使用快递服务,96人选择使用1-3次快递,350使用3次以上的快递服务。有35人反应快递从发货至收货需要<3天,285人反应需要3-5天,55人反应需要大于5天时间。被调查者能接受快递到货时间2-3天的有163人,3-7天有204人,7-10天的有5人。在完成的调查问卷中,大家普遍能接受10元以内和10-20元的快递费用,只有18人选择可以接受20-50元的快递费用。在使用农村快递服务中,被调查者大多有快递价格不规范、货物损坏、时间长等不愉快快递经历,还有一部分人有没有及时的短信通知和其他的不愉快经历。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快递公司的标准为服务、速度、口碑和收发件距离近。大多数人都有网购经历,只有38人从来没有网购经历。有网购经历的人每年花费低于500元的有146人,500-1000元有117人,高于1000元的有105人。

在被调查人员中有217人来自河南,24人来自重庆,26人来自安徽,1人分别来自上海、山西、甘肃、辽宁、贵州、天津、吉林。湖南20人,2人分别来自山东、青海和广东,四川9人,云南7人,河北38人,江苏11人,新疆5人,宁夏4人。

二、经营现状

(一)乡镇覆盖较广。随着乡镇农村快递业务需求日益加大,乡镇农村快递业发展迅猛。调查显示,当前乡镇快递业务覆盖较广,90%以上的乡镇有规模大小不

一、经营模式多样的快递经营机构,包括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取得营业许可的快递企业及下属分支机构和未在相关部门注册备案的快递代理点。

(二)业务数量较小。调查显示,当前乡镇农村对快递业务需求还相对较少,在走访的乡镇快递中有80%的收发件平均每天不足30件,发件数平均每天仅为几件。

(三)预期信心较强。尽管目前乡镇快递业务数量较小且面临诸多难题,但绝大多数从业者依然看好乡镇农村快递行业。他们认为,虽然当前业务量较小,但呈上升态势的可能性很大。由于乡镇农村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且受地理区位限制,乡镇农村部分商品实体店覆盖率较低,使得乡镇农村居民对网购的依赖高过城市居民,随着国家出台的快递下乡、西进等政策地推动,发展乡镇农村快递已是大势所趋。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不够规范。调查显示,虽然当前绝大多数乡镇有快递经营机构,但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取得经营许可的数量很少。乡镇农村快递很少办理营业执照和取得经营许可,且其从业人员多数是在经营其它业务的同时兼营快递业务,也无专门的店面和快递员。

(二)服务质效不高。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快递为节约运输成本,有时几天才收发货一次,而乡镇快递除店主外基本没有专职的快递员,且很少提供派送上门服务,需消费者自行前去提取,收到件后也不能保证第一时间通知提取,使得本应快捷、高效、便民的快递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三)成本压力过大。当前乡镇农村快递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县城到乡镇的运输成本、通讯费、房租等,其中县城到乡镇过高的运输成本是制约乡镇农村快递发展的关键。据调查,乡镇到县城的运输成本动辄几十上百元,而一天的业务量就几十件,一些偏远乡镇连油钱都不够。调查中,一乡镇快递营业部负责人反映,该店每月营业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平均每天运输成本就达60至70元,运输成本占营业收入50%左右;而一些业务量较小的乡镇快递运输成本远超过这个比例。

(四)行业竞争力较弱。乡镇快递从业者反映,目前乡镇、农村居民对于乡镇快递还不够信任,一些人在选择乡镇快递服务时较为谨慎;部分乡镇农村居民认为乡镇快递经营尚不规范,服务质效还较差,缺乏有效监管,一旦出现快件损坏、丢失现象,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更愿意选择速度较慢、收费稍贵的邮政或县城一级快递。

(五)市场需求不旺。乡镇农村快递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人口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线路长、单位运输成本和派送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当前,选择乡镇快递较多的人群基本为乡镇医院、学校、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其他人群鲜有涉及。一是受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金融服务限制,还有部分乡镇、农村居民不具备网购、网上支付条件;二是由于乡镇劳务输出量大,乡镇、农村的居民主要是妇女、老人、儿童,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网购意识淡薄,对快递业务需求较小。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快递下乡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发动引导快递民营企业向乡村发展;研究探索符合乡镇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快递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完善乡村特别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乡镇农村居民有条件享受便捷的网购服务。

(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构建以村委会、农家书屋、农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农村综合服务站等为载体的乡村快递服务平台,并对所有快递企业开放,实现“一店多家”经营;整合乡村各种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客运班线、货运车辆搭载快件,促进乡村快递同交通运输部门合作;研究推广“快递智能箱”提供收发快递自助服务,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三)强化行业监督自律。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农村快递业务的监管力度,定期走访了解乡镇农村快递经营发展情况,全面掌握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受理、迅速查办;加强对乡镇农村快递从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引导树立诚信自律意识,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快递服务质量。

五、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到目前为止,企业发掘的农村快递市场利润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农村快递市场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快递行业目前发展现状因地制宜、防微杜渐,以期求得快递行业在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成为快递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次问卷调查涵盖内容也有不足之处,调查项目也不够完善,需要后来者进一步改进。

第五篇: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加粮食,蔬菜,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村上卖地收入的利息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调查报告《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发帖际遇:乱云飞渡074从广西进了点槟榔芋来卖,赚了5个小米椒。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我认识很多农村的相对富裕的家庭的人花钱比城里人大方比城里人懂生活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你这报告很假。很多数字经不起推敲。至少,你的调查是片面的,代表不了广大农村也代表不了宜宾的农村你就是五毛发帖际遇:飞驰从成都市坐成南高速回南充,花了8个小米椒。尽是看这里看这里究竟看哪里?我一直就没有看懂。楼猪写地这个情况绝对属实,死娃子说半句假话哈哈楼猪地贴子太逗了建议版主加精只代表条件好的地方的农村,很多地方主城建得像纽约,农村的一些地方像欧洲但是更广袤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像非洲。极个别,极个别!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