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精选)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精选)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第一篇: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李昊引 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第一篇: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李昊

引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文化强省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新初同志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上要求,开展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行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1]。那么在实践运作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群众娱乐文化系统的建设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以下本文以在名山县的农村实地调研情况为例,通过对其当前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和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四川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1 名山县基本情况

四川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距成都90公里,是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水禽养殖基地、粮油生产重点县、发展草食畜禽试点县和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县,素有雅安“粮仓”之称。2006年又被列为“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全县幅员614. 27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村、1244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26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3. 36万人,航测耕地39. 5万亩。

2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1 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名山县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大体情况类似,文化设备简陋落后,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正常的办公经费,无法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大多数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基本上形同虚设,而村一级基本没有文化活动场馆。现有20个镇乡文化站,基本上每个文化站都配有至少一名文化专干。但是由于文化专干多为各乡镇自行聘任,属于非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一般较低,且大多都为兼职干部。

2. 2 文化消费和活动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名山县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娱乐活动方式日益丰富。各村基本都有文化宣传队,以及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表演队,除常见的秧歌队、舞龙队、篮球队之外,部分乡镇还有铜管、电声乐队。当地农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形式仍以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麻将纸牌等为补充。平时喜欢看的书刊分别是医疗健康类(48. 89% )、农业技术类(42. 22% )、休闲杂志类(33. 33% )、法律规章类(31. 11% )。在购买书刊的人群中,有64. 29%的人表示买书的目的是为了学点技能。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入,农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一技在手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生活,自发地为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努力,文化活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代表了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状态。

同时,农民群众用于文教娱乐消费的比重也在增加。有43. 48%的人每年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在100~400元,有26. 09%的人支出在600元以上。可见当地农民对于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也愿意为改善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花钱。

2. 3 几个重要文化工程建设情况

(1)“村村通”工程

名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综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电视是农村基层群众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和本地政府规章制度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渠道。因此“村村通”工程的畅通也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执行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但是这项便民工程仍存在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难题:

第一,广电系统改革以后,权利和权益不再由县级基层管理分配,而省、市又各自为政,于是出现了分工不明、管理混乱,遇到问题被各方当球踢的局面,这种权责不明直接导致了基层工作的管理困难。

第二,财政投入不足导致铺点缓慢。名山县是人口大县,按照目前的财政拨款很多地方都无法配套,僧多粥少,也影响了“村村通”的进程。

第三,后期维护存在困难。改制后广电工程不由基层负责,但后期维护却需要各村镇负责,上级部门只管安装,日常维护包括工作人员都是由基层另行解决,而基层没有广电收益,承担这些费用难免力不从心,铺点越多,反而给基层增加了更多压力。

第四,农村存在大量自行安装“锅盖”的不良现象。虽然铺点到位了,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目前尚不能做到户户通,而农民无法承担单独架设光纤到户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都选择了私自安装非法接收设备“锅盖”。甚至很多农民为省掉光纤费用,也选择花几百元钱一劳永逸地安装“锅盖”。可以说,由于基层无执法权限,而上级部门也无人来管,当地“锅盖”泛滥,成为一“景”。更为严重的是,农民就通过这些设备接收到了部分未经审核过滤的卫星电视节目,其中负面消极的新闻节目就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判断,甚至有时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政府产生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名山电影公司自2002年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自“2131”工程实施以来,县政府和主管局都予以了重视,目前基本上保证了每年每村都至少能放映一次电影。但是困难仍然不少:

首先,经济投入尚有缺口。国家只负责拨给放映设备,以及按放映次数拨款。片源、放映员、交通设备都需要各基层自行负责解决,中间的缺口部分仍把压力下放到了基层。

再次,片源限制。国家下拨的影片陈旧,不受群众欢迎,目前片源主要靠向省公司或者外县电影公司租借解决。另据了解,今年内国家还计划拨放数字放映设备,但是据我们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农村群众更倾向于看胶片电影,并不喜欢数字电影,而且一旦换为数字放映,那么片源如何解决将又是一大问题。

最后,技术人员缺乏。目前农村电影放映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缺人,现聘的2人均为60余岁的退休人员,而年轻人嫌待遇低不愿意从事放映工作。最重要的是,编制问题无法解决,甚至电影队进人都要通过常委开会讨论。

(3)“万村书库”工程

名山有3个试点,在乡是“农村书社”,在村是“农村书屋”。据我们实地走访情况,这项工程其意义是深远的,有助于农村下一代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但由于是试点工程,也存在部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比如在书源的提供上,国家统一调拨书刊寄放于书屋出售,但这些书刊大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并不适合普通农村群众阅读,而受农民青睐的农业技术、医疗健康等实用技术性书刊数量有限,而且目前书价即使8折出售,相对农村群众而言仍然偏高。相比之下,由书屋承租人根据农村实际市场情况而自行购买用于出租的部分书刊更受欢迎。

2. 4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短效性

文化基础设施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2]。总体来说,名山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目前只完成了上级指示的基本设置任务,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而图书馆、文化馆等重要文化活动阵地设施设备陈旧简陋,现代化设施缺乏。这一方面固然与当地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有心无力的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整个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的思想意识有联系。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建而不设”,如果不能从长远的眼光和考虑出发,如果不做好这些基础设施的后期巩固和长效管理问题,也许它们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此以往,这些设施将会被淘汰[3]。如何避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短效性,如何巩固维护,都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资金扶持。

(2)资金投入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名山县的文化建设整体面临着断资的窘迫局面,从县一级到乡镇、村社,财政拨款仅仅能勉强维持办公之用,经费困难是人才缺乏、设施落后、活动受限的最重要原因。而政府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上也表现出局限性:重城乡文化,轻农村文化;重乡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目前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乡或一些较大的场镇,而边远农村的农民群众则难享受到文化服务。

无论是在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才资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这种差异性都非常明显。地方政府的倾斜性投入也加大了城镇与农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差距,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经济投入欠缺,先进文化也难以普及[4]。

(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断层和流动性

农村文化队伍中文艺骨干的奇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乡镇文化专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力量,但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文化专干“不专”,待遇不能保证,流动较为频繁,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加上经费短缺,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4)文化活动方式的传统性和相似性

名山县的农民群众平时的文化活动不外乎电视报刊,参加村上的文艺团队,而各村镇文艺队也基本上是传统的秧歌队居多。实际上,农村文化建设目前整体上都是模仿和相似的较多。有71. 74%的群众所理解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是电影电视一类,其次是群众性文体活动(58. 7% )和棋牌(39. 13% )。如何走出传统文化活动的圈子,挖掘农村潜在的民间特色文化,根据不同村镇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农村文化向多元化、特色化的繁荣道路前进,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3 当地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3. 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养文———名山茶文化的品牌打造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有助于西部农村将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名山素有“仙茶故乡”之誉,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名山县充分发挥茶产业优势,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目前全县已建立了45个标准化无公害生态示范茶园, 85%以上农户种植茶叶, 2005年仅茶叶人均纯收入就达333元,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农村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其来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社会进步。配合茶产业,文体部门也积极塑造名山茶文化的品牌,在去年,名山文体局就举办了茶叶产业会专题文艺晚会、万亩茶园“茶歌茶技茶艺”表演、皇茶采制大典等大型活动。

不过,名山的茶文化打造还有不足之处。虽然名山“仙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很少为外界所知,颇有养在深闺之势,在市场上价值也远逊于龙井、铁观音等。不过,最近县政府已与某普洱茶产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投资2~3亿元,在蒙顶山打造一座茶文化艺术中心。这也是名山政府在不断提升蒙山仙茶品牌形象上的决心和努力,争取做大做强川茶龙头企业。在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方面,名山的茶产业和茶文化不断地进行着“以文养文”的探索之路。

3. 2 重视发展企业文化,以文补文———三旭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发展新农村文化,也要重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的建设,探索“以文补文”之路。名山县三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我们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该公司定位于家族式的管理,组建了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宣传文化、企业形象文化四类文化载体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每年公司都会组织中型的竞技比赛活动,内部的春节晚会以及各种小型球牌棋类活动。公司没有专业的文艺技术人才,所有的文化活动全靠员工自发摸索进行,几年下来,已成立了一支半专业的企业文娱演出队伍,与县文体部门都多有合作,每年都出色地承办或协办了市、县政府的几个重要节庆大型文艺演出。除此之外,公司每年都举办了大型的对外助学活动,同时还不定期地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到蚕农中。

类似三旭公司这种既无先天的专业队伍,又无后天的专门培训机制,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组织力量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建设形式,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当地政府由于资金人力等缺陷而造成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这种“以文补文”的模式值得借鉴。

三旭公司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点:首先,负责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员工的文化活动,光在演出服装上公司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50万元,平时对于员工各类比赛、演出排练、获奖等都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几个负责人也热爱文艺活动,甚至是目前演出队伍的骨干力量。其次,公司竭力塑造“内凝人心,外塑形象”的企业理念,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激励了员工的奋进,公司不但有自己的企业之歌,还经常组织表现优异的员工出去活动,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培训,这种企业文化更近乎于宗族文化。农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土地文明,它与工业文明下的文化建设有所不同,重要的就是靠类似血缘关系维持下的那种大家族理念,人人有责的认同意识尤为重要,而三旭公司在精神凝聚上是成功的。这些先进的经验也为我们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如何因地因势探索前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 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

4. 1 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

目前政府投入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是说说而已。政府不仅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且要尽量做到对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财政单独拨款,最好专款专用。设立文化站专项活动资金、购置图书专项资金、文化工作人员的专项办公经费等,为文化事业和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财政保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此外,名山县自身也要注意开源,广开渠道,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捐资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像三旭公司这类大力扶持文化建设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来。

4. 2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繁荣农村文化,可在创特色和塑品牌上做文章。名山县除了茶叶,蚕桑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个性,不能只注意短期收益,要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工夫。我们调研过程中看到某些村镇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茅河乡就利用其当地文物资源丰富的特点,计划打造具有唐宋风格的本土品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提倡鼓励的。

4. 3 调动农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归属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为农民群众提供设施和各类文艺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树立主人翁的归属意识,促使他们自发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的蓬勃事业中来。名山县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文化群众基础相对是较好的。我们在车岭镇调研时发现,当地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高,归属意识强烈,文化建设也相对较好,甚至该镇还自编有镇志,这也是我们所有调研地区唯一无任务指标而自发编写的文化材料。农村文化应该是一种土地宗社文化,培养群众浓烈的文化认同精神和归属感,要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政府再给予一定的重点扶持,使农民群众不再认为“文化建设只是政府的事”,而是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这种凝聚力,是我们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问题[5]。

4. 4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文化工作人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羊,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编制,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文化工作人员都属于事业编制,由地方财政拨款,而大部分乡镇自身财政都紧张,有时自然无法保证下属文化人员的基本待遇。如果改为行政编制,无疑是对整个文化工作人员的鼓励,至少生活保障了,其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以前那些兼职现象也会相应的减

少,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展开。农村文化队伍也要加强建设,对兼职其他行政职务、转业干部和驻村干部等并不从事文化工作而又占用编制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清理。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经过严格考核才能进入文化队伍。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加强自身业务修养,巩固和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另外,政府可以考虑鼓励艺术类专业的大中专生下乡实习,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这也可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断层的饥荒。

4.5 尽快恢复农村广播系统,及时传达国家和当地政府方针政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另一问题就是,本来以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农村广播系统,实际上目前还具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当恢复并维持下去。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反映,很想了解国家和本地政府的政策、新闻,过去通过广播可以听到上面的声音,现在95%以上的村广播已完全停止播出,结果使得群众离政府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农村,除了电视,广播的正面宣传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块阵地不应该放弃。如果目前要恢复原来的有线广播,成本较高,建议可以借鉴大学校园的无线广播模式,成本相对要低,使用时限也较长。

5 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目前西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的状况下,文化建设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但是,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和作用[6]。

首先,文化建设可以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社会文化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它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撑,最终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之帮助农村文化的进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理念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促进了经济的进步。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打造发展,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产生经济价值,推动西部经济增长。

其次,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提高西部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素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愿意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同时,科学文化技术又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这也促使农民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在被调查者中,有53.85%的人表示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多地获取市场信息,还有38. 46%和15. 38%的人选择了“促进生产”和“帮助就业”。而深受农民欢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种养殖技术(84. 62% )、市场营销(46. 15% )、外出务工技能(46. 15% )、农产品加工(38. 46% )。这也反映了当地农民正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型农民向多元市场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转型过渡。而这一切都为今后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给。

6 结 语

名山县是四川农业大县,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但是经济不发达,这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先进经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借鉴参考,调整方针政策,提供对策建议,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搞好西部建设开发。

注:本文修改自《雅安名山县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现状调研报告》一文。

作者简介:李昊(197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助理研究员,对农村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牟德刚.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J].中州学刊, 2004(5). [2] 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 郫县课题组.对成都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察[R].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7(1). [4] 苏红.论西部开发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4(3). [5] 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EB/OL]. (2007-02-27) [2007 -09 -26] http: //www.wanggm. cn/onews. asp? id=206. [6] 叶中锋.对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4).

第二篇: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徐州铜山区教育工会王兆义

“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业余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

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构建教师的业余生活显得犹为重要。

了解农村教师当前业余生活的现状,对缓解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构建教师业余生活,开发教师业余生活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教师成长也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铜山区中小学教师的业余生活状况,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师业余生活调查表》进行了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匿名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3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中学教师180人,小学教师130人;男教师200人,女教师110人。

一、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教师业余生活与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教师的工作时间固定,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各种活动设施配备齐全。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加上中学普遍是住宿制学校,早晚自习,拉长了教师的在校时间,使得教师的业余时间收到压缩。同时各种活动设施较少,书籍、体育、文体、阅览室等活动设施少甚至没有,限制了教师的活动范围。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给教师业余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质量提供了各种可能。而农村相对比较闭塞,现代活动地点和设施基本没有,限制了教师的业余生活的质量

(二)、业余时间界定模糊、活动时间随意性强。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但事实却并非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你每天拥有多少业余时间”这个问题中,农村中学老师80%选择了3小时以下。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外界人士总是不解,老师每周十几节课,每天也才三节左右,为什么那么忙呢?。

其一,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农村中学多数是寄宿初中,学生每天5:45起床,20:40熄灯,早晚自习,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管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余生活和业内生活并没有多大界限。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事件、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良心”工作,不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就属于自己。

老师的工作性质比较繁重、琐碎,这决定了他们难有大块的业余时间,而且教育的这种 “忙碌”现状,估计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彻底改变。因此,在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有限的业余时间对老师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身心的补充和调整。

(三)、教师业余时间利用缺乏计划性,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除寒暑假外,由于教师业余时间不固定,导致教师业余时间缺乏计划性,表

现为随意支配和散漫。调查显示,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17%,很

多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从而导致某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

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在回答“你的业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时,做家务、上网、看电视,占据前三

位,分别为家务59%,上网57.5%,看电视44%。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

读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其中女老师业余时间花费在家务上的比例远高于男老

师,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

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家务及网络休

闲上。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知识面不宽,业余时间释放工作压力的渠道

少。

老教师家庭、工作的两副担子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与多姿多彩有一定距离。

年轻教师虽然家庭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

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出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工作之余,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这也促使教

师们应该“慢”下来思考:如何提高业余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缓压防病,

愉悦身心。

其二,“宅”文化延伸。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时间少。

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

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

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市教师的距离。但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是显著的,在调查中,回答“你每周体育锻炼几次”时,高达62%的老师,

每周体育锻炼最多一次,其中0次的占到20%,天天锻炼的仅为8%。即使进行

锻炼,形式也比较单调,以散步、跑步等个体性运动形式为主,而跳舞、球类、

文体活动等集体性运动较少。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年轻老师的锻炼时间远不

如中年以上的老师多。

三、教师课余阅读时间偏少,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回答“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看书”时,超五成老师选择“不到一小时”。

仅有30%的老师选择“一小时到两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5%的男老师表示

基本没时间看书。“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时,数据显示,休闲娱乐、

教育、文学类的书籍是中小学老师们的最爱,分别有63%、57%、52%。在这

个问题上,男女老师的差别不是太大,女老师更偏爱休闲娱乐和文学的书刊。

阅读使人身心“放假”。读书能缓解老师工作中的压力。老师要快乐一点、

幸福一点就应该多读书。不要功利地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

丰富自己,都可以涉猎。阅读应该成为老师丰富业余生活的常态。

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

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

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对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老师来说,

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如何

妥善安排工作与业余生活,活出富有个性的自我对老师们来说仍然是一道必须琢

磨的“课题”。

(四)、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项目单一。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所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很少,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

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是众所

周知的事实。资源有限,校园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比如,校阅读

室本应成为师生共阅的精神场所,而在调查中,几乎没有教师是在校阅览室进行

阅读。其中原因无外乎是阅览室空间狭小,书籍陈旧破烂,甚至有的就是纯粹为

了应付检查的。

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

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

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

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婚姻状况等对教师的业余生活也有很大

的影响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业余爱好集中在用上网、游戏、体育锻炼、棋牌

和阅读,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逛街、做家务、看电视、阅读为

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在年龄方面,40岁以上的教师业余时间

从事家庭或其他劳动的较多;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业余生活应该休闲娱乐。认为业

余时间应该“从事第二职业和其他劳动”的男教师远高于女教师,其原因可能是

农村男教师承担更大的生活工作负担。

第二职业和商务活动也开始走入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这在青年教师中有很

大的市场。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从事家教、课余辅导、网店甚至打工

等各种商业活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具有股票、基金等高端理财能

力的老师较少。

(六)、教师对自己业余生活的满意度低

在“你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的问题中,7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业余

生活“一般”,2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不满意”,只有10%的老师对业余生活“满

意”。男女老师也有较大差异,男老师觉得不满意的有34%,女老师为16.3%。

原因在于其

一、由于社会生活成本增大,男教师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要么从事

第二职业或其他活动,缺少休闲的时间和精力,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消磨时间,但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二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

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其三,被调

查教师教龄在50-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职称也较

高,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

不少还是学校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他们操持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

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

好等活动呢。

(七)、教师渴望的业余生活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务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在“你理想的业余生活

是怎样的”这道开放性问题上,大部分老师希望业余时间能更多一些。同时,他

们希望每天按时下班,不带工作回家,有较充裕的时间看书、看电视、健身、与

朋友聚会。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

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从事第二职业,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

间少之又少;近几年,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波及到教师,挣钱、攒钱;买房子、

置家具、买车、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等,那还有“余”进行休闲旅游呢。

三、思考与建议

(一).唤醒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还停留在生存需要或

享受需要,远没有达到休闲需要,我们认为应热情关注教师业余生活质量,唤醒

农村教师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老

师业余时间不在于多和少,关键在于有节奏地去主动参与、安排好每一天。教师

成长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老师业余时间使用的差异。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和专

业素养的提升是可以一起完成的。过好业余生活,不仅是工作外的休闲,还是对

身心的补充和调整。业余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一种心态—如何去创造丰

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教师工作中的每一个愉快的早晨是学生的需要;每一个轻松的夜晚是家人的

需要;每一个自主、充实的周末是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的氛围

如何让教师在匆忙中稳步发展,如何让教师挺起脊梁,享受职业的快乐,

这也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课题,更是我们对教育应该履行的责任。

因为,健康在,快乐在,幸福在,事业才成功。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

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追求。

教育本身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它需要教师精神的关照和灵感的滋养。学校

要帮助教师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

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

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教师要

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

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

这次的问卷调查基本上反应了农村教师业余生活情况。教师业余时间少,

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在无法改变工作环境和工

作强度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业余生活与工作有机地融合。

总之,智慧的教师善于生活,享受生活需要生命智慧,教师唯有用智慧才

能书写属于自己美丽而丰富的幸福人生。

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定的调查表

一、基本信息(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前中打钩“√”)

1、性别①男②女

2、教龄①1-3年②4-6年③7-25年③26-33年④34年以上

3、职称①中二②中一③副高④高级

4、婚姻状况①未婚②已婚③其它(离异或丧偶)

5、是否担任班主任①是②否

6、是否带毕业班①是②否

7、一周课时①10节以下②10-15节 ③16节-20节 ④20节以上

二、选择题(您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在选项

框中打钩“√”)

1、您日常有哪些类型的爱好

①体育类②棋牌类③书法美术类⑤音乐类⑥手工类⑦技

术类⑧阅读⑨其它

2、您平时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有计划吗?

①经常计划②很少计划③没有计划

3、您认为您的业余生活时间

①严重不足②不足③一般④充足⑤很充足

4、您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质量对自己的教学质量的影响

①影响很大②影响一般③影响很小④无影响

5、您觉得业余生活应该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多选两项)

①休闲娱乐②工作和其他劳动③家务④进修学习⑤其它

6、在学校时,您在课下时间一般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处理班级事务②备课、批改作业③研究教研教改

④辅导学生⑤其它

7、您在业余时间选择什么方式休闲(最多选两项)

①上网②看书③书法等艺术类④看电视、打牌等娱乐

⑤体育锻炼⑥家务⑦逛街⑧其它

8、您业余时间使用电脑主要做什么?(最多选两项)

①观看影视剧②浏览新闻③玩游戏④聊天⑤购物 ⑥查

资料⑦看小说⑧其它

9、周末时间里您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备课②走亲戚③看电视打牌娱乐等④照看孩子⑤家务

⑥体育锻炼⑦阅读书籍⑧上网休闲⑨干农活⑩给学生补课○1

1其它

10、寒暑假你经常处于那种情绪状态

①忧郁②平静③无聊④快乐⑤充实⑥没感觉

11、暑假您一般都做些什么(最多选三项)

①单位组织培训②自我充电③给学生补课④旅游⑤干农活

⑥走亲戚⑦打牌、看电视⑧体育锻炼⑨其它

12、您每周体育锻炼( 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几次?

①0次②1次③2次④3次⑤几乎每天

13、您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可多选)

①散步②跑步③球类④跳舞⑤钓鱼⑥没时间锻炼

⑦其它

14、您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是

①没有时间②太累③没有必要④身体不允许

⑤学校没有配套设施⑥其它

15、您每天花多长时间阅读

①半小时以下②半小时-1小时③1-2小时④2小时以上

16、您一般在什么地方读书看报

①办公室②家中③校内图书室④网络⑤其它

17、您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可多选)

①小说文艺类②历史传记③学科相关类④科技类

⑤生活励志类⑥杂志报刊类⑦其它

18、您最近几天在读的书是

19、本学期学校组织多少次集体活动?

①0次(跳过20题) ②1次 ③2次 ④3次 ⑤4次及其以上

20、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有哪些?(可多选)

①体育赛事②才艺展示③读书活动④户外旅游⑤没有⑦其它

21、您理想的业余生活是怎样的?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对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不仅为扩大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而且会有力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

1 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易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生活中表现出不思进取。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武装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缺乏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的态度不积极。而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农业生產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

第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

3 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第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据统计,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仅读完初中、高中。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第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第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

4 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第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

5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農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

6 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第四篇:农村物流现状分析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我国对农村物流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物流产业,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

解决农村物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是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物流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但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处在供应链上游的农村,农产品无人问津、低价出售,供应链下游的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这种现状致使农业生产收入微薄,丧失生产积极性,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

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消费者中介组织餐饮业加工企业

我区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1、我区农村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还是农村主要经营方式。无论是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还是当地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都处于比较涣散和落后的阶段,功能相当薄弱。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也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化知道都还处于萌芽阶段,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的实际需要。农产品大多数还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超市、连锁店、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等进行周转,几乎没有十分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结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就更没有了。物流标准化的运作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协调性差,依然还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另外,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滞后,同样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2、物流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的信息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向导,虽然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远不够健全缺乏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而且农村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标准的信息队伍,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无法真正到达农业生产者,农业物流的流向、流动都有很大的盲目性。

3、宏观调控和物流政策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缺失,很多地方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物流作业无法规范,物流需求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物流企业对物流外包的盈利难以预期,市场难以达成物流合约。而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农村物流的发展,当前措施还比较模糊,加上农村物流市场尚不成熟,多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层出不穷,正规的农村物流企业在市场中无所适从,也得不到政策的有效保护,从而制约了农村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金融等服务尚未健全。

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物流需求点多面广、规模小,面向农村物流的金融等服务容易出现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都比较高的问题。因此对农村物流的金融等服务容易出现交际成本和交易风险都比较高的问题。

5、农村物流技术落后

我区农村物流现在通常还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大多数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使大量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严重,成本增加。据统计,在缺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情况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竟然高达25%-30%。大量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蔬菜水果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6、农村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

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及以下

长期以来,我区存在重物资生产轻物资流通的现象。近几年虽然也培养了不少物流人才,但相对还很贫乏。真正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熟悉农民贸易习惯和现代农村物流特点的人很少,更别谈能够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并系统规划的人才了。在目前我区物流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农村物流环节上的缺口严重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农村物流的网络建设、区域合作、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科研管理管理层面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逐步开展。

农村物流具有散落性、差异性、特殊性、自然性和边缘性,它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农产品流动,而是涵盖了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一系列经营链的总称。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美国又是现代物流高度发达的国家,早已实现了物流现代化。在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 论指导下,我区也要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畅通、复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如图所示。 批发市场之外的批发商农产品生产者超市连锁店产销售直挂中小商店消费者批发市场餐饮业

(1)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在国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已经广泛普及,通过网络,农场主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农产品期货价格、市场供求信息、气象资料等情况,还可以进行网上交易和咨询等 活动。可是在国内,在我区范围内,农业信息体系还比较欠缺,需要对农业信息工作加以重视,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举措,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信息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路子,目前我区基本形成了基本的信息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外销、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之路。下一步我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建设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依托平台,积极探索信息进村入户途径;三是利用平台,广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

(2)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服务产业,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尤其熟悉相关法规,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分布、农产品企业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具有综合能力的高层人才。因此要加强我区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制定农产品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采用多种途径引进掌握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我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可以聘请各方面的农产品物流专家组成物流专家组,在整体农产品物流规划、重点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委托大专院校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尤其加大创新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与建立示范性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积极开展农产品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选择那些岗位接近和 知识结构接近的职工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办短期学习班、进修、业余学习等形式,尽快培养出一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急用人。

(3)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

不断推广农产品物流管理,努力扩大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技术,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鼓励企业改造农产品物流流程,政府给予企业释放农产品物流业务服务费用一定比例作为补贴,将农产品物流组织和管理活动从企业核心经营活动中分离出去,积极采用农产品物流服务外包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培育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为专业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条件。

(4)推进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专业化

加快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对其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专业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其上规模、上水平。争取两年内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质 量好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例如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多式联运、甩挂等,加强协调和联合各种运输方式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强低成本、安全、高效农产品物流系统建立,以便把网络化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提供给企业。联动发展农产品企业与农产品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供应链各环节,为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

(5)建立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

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臵性审批。在为农产品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发布的规定外,其它不必要的、对行业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有阻碍作用的前臵性审批项目一律取消,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幵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开放农产品物流市场,通过强化市场竞争解决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鼓励外资和民营农产品物流企业到佛山市创业。

(6)加强组织和协调,确定政府对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

农产品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具有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特点。为加快发展我区农产品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协调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由交通局、规划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常设办事机构,统一运筹、规划、协调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 同时机构明确分工,加强各镇街、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实现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7)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升级

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贷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采用农产品物流的规范与标准,充分运用农产品物流技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延伸拓展服务范围,加快向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升级。传统运输企业升级,要树立主动服务于工商企业的观念,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利用本土优势和人力成本低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参股、互为代理等方式与国内外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在合作实践中学习先进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共享农产品物流资源,完善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组织再造、流程再造和网络再造,实现从单纯运输到综合农产品物流服务的升级。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升级

第五篇:农村公共支出现状分析

(一)现状。

1.农村公共支出的增长与变化。国家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口径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财政部农业司提供的财政农业投入总额数据的口径比上述口径宽泛一些,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15项,实际上相当于农村公共支出。由图1可对比两种财政农业投入口径数据。 两种财政口径图片

上述两种口径的数据虽然有差别,但反映了同一种趋势,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高速增长的台阶:一是1993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由于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二是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规模空前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也出现高速增长格局;三是从2001年起,“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层的关注,国家开始着力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力度。与此同时,为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央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农村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从统计年鉴反映的财政支农结构来看,财政支农结构变化不大,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这两项支出所占比重2005年均保持在90%以上,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增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补助村民委员会支出等支出内容,上述支出结构才有所变化(见图2)。

从公共支出运行来看,农村公共支出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投入比重大幅度增加。表现为基本建设投资和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1996年,这两项支出仅为141.5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828.68亿元,占财政支农总投入的比重由18.28%提高到27.85%。1998-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284.38亿元,其中国债投资3622.59亿元。如果加上这一期间水利建设基金168.16亿元,投入总量达到4452.54亿元,平均每年投入636.08亿元。资料表明,2001-2004年,中央已经投资约8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470多亿元)用于“六小工程”建设,累计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2

亿亩,完成草场治理面积1.9亿亩。农村电网改造也取得明显进展。2000-2005年,农网和城网改造资金24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35.42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21.05亿元。除了直接支持外,财政通过为电网公司提供资本金的形势支持农村电网建设。

2)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中央政府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和卫生的支出大幅度增加。1998年,中央用于这两个方面的支出仅为9.39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144.69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相应由0.81%提高到

4.86%。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1998年,农村中小学教育支出为8.84亿元,到2005年,这一支出增加到106.69亿元。从全国财政支出结构来看,2000年到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投入从604亿元增加到1325.88亿元,5年时间增加1.20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由,3.80%提高到4.65%。在卫生领域,公共财政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2005年,中央财政拨出5.4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如果考虑到地方财政对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支持,2005年这一项支出超过45亿元,2006年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补助村民委员会支出达300亿元。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看,2000-2006年,国家财政对县及县以下剧团、剧场、图书馆、文化馆(站)的投入从10多亿元增加到40亿元左右。

(3)用于农村社会稳定的支出占一定的比重。从中国农村地区的情况来看,农民负担沉重对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少取”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为了促进农村的稳定,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从2000年起,中国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全国人大废除《农业税条例》,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彻底结束延续几千年的种粮必须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中国政府近年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投入,中央财政专门增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支出项目。这项支出从2000年的11.5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62.04亿元。到2005年,为了缓解农村税费改革对财政困难县造成的财政压力,还增加了55亿元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这两部分资金,主要是为农村社会稳定服务的。2005年,这两项支出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达到了24.10%。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