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体系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体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体系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监督的含义: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
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保证公司的各项政策更好的在各区执行和提高销售,为公司创造更
高的利润。同时也是为了公司能持续的超越更高目标;持续的盈利;持续的发展,为每
一位蝶安芬的守护者提供持续的发展平台,特制定本监督体系。
第二条适用范围:KA事业部总部和外区各分公司
第三条岗位要求和职责:
市场督导
职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熟悉KA门店、连锁超市的相关操作流程,1年以上快速消费品行
业销售或市场等相关行业经验,有市场督察或市场督导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2、熟悉促销员管理,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性别不限,年龄要求22--35岁之间;
3、良好的沟通及人际关系处理技巧,良好的心态,能承受工作压力,能适应定期出差
4、为人正直踏实,有责任心,原则性强,能认同本职位要求,并期望与企业共成长
工作职责:
1、定期督察终端门店的产品表现(包括上架率、排面、特殊陈列等)、卖场促销员表现、终端形象展示等;
2、监督各区执行促销员管理体系、部门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公司绩效考核标准定期出
具工作检查报告。
3、协助和监督开展促销员管理培训及促销员日常管理工作。
督导经理
职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熟悉KA门店、连锁超市的相关操作流程,3年以上快速消费品行
业销售或市场等相关行业经验。
2、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16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3、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良好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性别不限年龄要求22--35岁之间。
4、为人正直工作细致、严谨,有责任心,原则性强,开朗乐观及能承受一定工作压力,能适应定期出差。 工作职责:
1、落实各区促销员管理体系执行,按培训计划组织和监督开展全国促销员培训工作。
2、按监督管理体系的标准,不定期抽检各区域门店检查报告,监督各分公司和四大项目组对总部政策执行。
3、根据公司绩效考核标准定期出具区域检查报告、终端工作标准考评报告,根据公司要求的工作标准,提出终端管理改进建议,并监督执行。
第二章监督检查组织与方法
第四条监督检查组织:由总部督导部进行组织,区域经理、KA总监、外区总监不定期参与区域监督抽查工作,总部督导部对各区域监督检查每月不少于20天,每天(同城市)不少于6-8个店,区域检查完成后次日提交<监督检查报表>给直接上司,漏交一次检查人成长20元/次,费用报销需附上直接上司审批过的检查报表,否则不给予报销,报销标准严格按照财务部报销标准执行。
第五条 监督检查方法:督导部区域检查报表由直接上司审阅,批阅后把需要对接各区/各分公司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形式通知各区区域经理/区域总监,督导部跟进调整执行/表彰的结果。如发现各区没及时按公司政策及时调整落实,每项区域经理成长20元/次,直接上司连带80%责任。
第三章监督检查内容
第六条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出差标准、陈列维护、促销员管理、赠品或其它支持门店落地、活动推广、KA总部政策、发/退货预计、各部门标准流程等。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第七条工作检查流程图
区域门店检查流程
步骤
第①步
事项
内容
监督类型 成长条例
第②步
↓
绩效挂钩
第③步
↓
监督,敦促
第④步
↓
监督,敦促
跨部门工作检查流程
步骤
第①步
事项 内容
监督类型 绩效挂钩
成长条例
监督,敦促
第②步
↓
第③步
↓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第④步
↓
监督,敦促
第四章监督检查标准
第八条 监督检查标准:总部督导部对各项工作检查,都应有检查和评分标准,具体标准分为外部的区域门店检查标准和内部的夸部门工作检查标准。
一)区域门店检查标准:
1、销售人员出差标准:销售人员应携带公司统一公文包及备忘申请相应所有配置、按计划巡场路线安排每天出差行程。如违反一项成长10元/次,直接上司连带80%责任,同一伙伴当月两次以上违反,双倍成长,双倍连带。督导监督不力双倍成长。
2、门店陈列检查标准:各区门店陈列应按照公司标准要求陈列公司的产品,包括产品上架率、DM陈列、非系统促销陈列、生动化陈列等。
陈列检查标准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评分等级标准
3、促销员门店检查标准:各区门店应严格按照<蝶安芬促销员管理体系>执行对促销员的管理,促销员最基础的管理包括:岗前培训、技能指导、系统产品知识培训、实际出勤等。如发现有违反,按<促销员管理体系>成长制度执行,督导监督不力双倍成长。
4、其他:各区门店应按照公司相关制度对赠品使用情况、门店给到我司支持的落地(比如长期促销桶、铁架陈列等)、公司活动推广执行的落实。
二)跨部门工作检查标准:
1、KA总部政策执行:各分公司/各区域应根据公司总部下达的各项政策落实执行。督导部每次对相关政策执行检查需次日出具<工作检查报告>如实提报给直接上司抄送KA总监/外区总监。
2、各卖场发/退货预计:各部门应按<各卖场发/退货预计表>按时如实填写对应事项,如没按时提交,相关人员按各卖场发/退货预计表制定的成长制度执行,督导监督不力双倍成长。
3、各部门标准流程:KA事业部各部门应按各部门既定的标准流程开展日常工作,如发现没按流程开展一项成长20元/次,直接上司连带80%责任;同一伙伴当月两次以上违反双倍成长,双倍连带。督导监督不力双倍成长。(督导部需对各部门标准流程存档并学习)
4、其他:如各部门有需要督导部监督的事项(不在以上流程范围内的内容,比如短期的整改整顿等),请做申请书面通知督导部,督导部有责任和义务监督过程和结果并如
KA事业部监督管理体系
实反馈给相关部门。统一格式:<新增监督模块申请表>
第九条以上制度,从5月1日生效!请KA事业部各分公司严格执行!
2011
KA总监: 公司副总:
总部--督导部
年5月6日 董事长审批:
KA
第二篇:测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汇报
今年5月开展管理评审以来,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如下:
1、5月14日我公司召开了本年度管理评审会议,一致认为: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完成任务,各项管理工作基本有章可循,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形象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有效,具有一定的持续改进能力。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体系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认识不强,内部沟通不畅;内部机构人员调整没有在文件中加以体现。
2、针对上次管理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随着ISO9001:2008版的临近,要以此为契机,通过体系升级和调整机构职责,不断提高体系的协调能力,保持体系与标准的一致。
3、本年度中,我公司派员参加了ISO9001:2008版标准的培训,了解了最新版与原版的区别和要求,同时也培养最我公司的内审员队伍,保持其持续的适应性。
4、自下半年起,我公司组织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部门单位进行了调研,结合标准的要求提交了初稿,并在各部门进行试用,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至年末形成的最终稿。随着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的调整的部门职责的归并,体系文件也跟着进行了调整,在春节假期上班的第一天就颁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C版,本版本是原B版基础上的升级,也是按最新国票编制的第一个新版,文件充分体现了ISO9001:2008版的要求,具有继承性和前瞻性,随着新文件的实施,我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5、对方针目标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我公司制定的“依靠科技创新,坚持持续改进,为顾客提供完善的服务和优良的产品”的质量方针,是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也是我公司测绘工作的指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我公司制定的“测绘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0%;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90%。”是充分总结了我公司近年来测绘工作所取得胜利的成绩,全面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同行的整体水平所提出来来的,目标要求高,责任重,但只要做好我们的工作,达到目标要求也是能够的,这充分体现了我公司的质量方针,是方针的具体数字化。通过评估和分析,我们认为,我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适宜的和充分的。
6、今年初,我公司对部门和职责进行了调整,总工办和质量安全部合并成技术质量安全部,将原总工办和原质量安全部的职责进行了归并,全部转为技术质量安全部;将经营部更名为生产经营部,将原属于总工办、质量安全部和一些不明确的测绘生产职责转入新的生产经营部;物业部并入办公室,将物资的采购、工作环境等职责并入办公室; 同时领导层分工也发生了变化,也按要求进行了调整;其他部门则按标准要求进行了修改。
7、加强文件管理。体系文件由技术质量安全部负责,外来文件由办公室进行分类处理,所有文件均执行编、审批流程,文件(包括质量记录)控制有序,管理有方。
8、严格合同管理。在投标时就对测绘项目进行了评审,征询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95%。部分因不可抗力,经双方友好协商也确定了新的交付日期。
9、加强质量管理。通过建立技术质量管理网络,设立质量技术负责人,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学习辅导和不断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等,我公司的测绘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的提高,2009年,我公司的测绘工程合格率为100%,大型重点测绘工程的优良率超过90%,全面实现了质量目标。
10、严格采购、检验程序,对采购物品和分包方进行了评价,保证了采购产品的质量和分包方的能力。对测绘生产中的进货设备全进行了检验和试验,所有采购产品均达到合格要求,不合格的也进行了退货处理。
11、强化技术管理。项目做到先设计后生产,先培训后作业,先检查后提交。严格按设计书要求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的监督。
12加强质量管理。大型重点项目的检查交数有所增加,对过程检查实行了监督和指导,全部产品经检查评分修改彻底后交付。
13对产品全过程进行了控制。在产品的形成至交付过程中,我们对测绘生产的全过程的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后进行了控制,所有产品从生产到交付使用均进行了标识,产品的追溯性大大提高,也没有出现不当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错误或问题的发生。
1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做好职工培训工作。我公司现有员工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达到了岗位技能要求,每年除技术培训、质量、安全培训外,还在年末收测进行学术交流以、技术比武和岗位竞赛,开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学习,员工素质逐年提高,为测绘生产完成和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15做好年度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从5月超,我公司开展了内部审核,通过内审,初步反映了我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次内审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不合格项,但也存在较多的一般不合格项,有的在内审时就已提出,有的已当场改正,以后要强化内审,严格按要求办事,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管理评审的目的就是对本队体系的修改和补充,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由于本次是对体系文件的第一次评审,会上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认真分析,进行调研,提出来管理评审报告,使体系更趋完善。
第三篇:四川省测绘资质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办法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一、总 则
1.1 为促进测绘资质单位(以下简称测绘单位)建立健全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省测绘单位技术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测绘成果质量,规范对测绘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测绘局《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1.2 测绘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甲、乙级测绘单位应当进行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鼓励丙、丁级单位开展质量体系认证。
二、基本规定
2.1测绘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是指从承接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成果检查与验收直至成果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有关技术与质量的管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人员、设备等的管理。
2.2 测绘单位应贯彻“质量第
一、注重实效”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2.3 测绘单位应经常进行质量教育,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不断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岗位技术培训,实行岗位管理。
测绘工作人员应持有测绘作业证,应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质量检查人员应持证上岗。
2.4 测绘单位必须健全技术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应包括:各级部门职责、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测绘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测绘合同管理、技术设计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成果自查互校及两级检查、成果交付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等)、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及岗位管理、用户服务、质量奖惩等规章制度。
2.5 测绘单位所使用的测绘计量器具,必须按照有关计量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送法定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定期检定或者校准,建立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周期表,保证测绘计量器具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在测绘生产中使用的非商业专业软件应进行验证或鉴定。
三、技术质量管理机构及检查人员
测绘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机构和专职质量检查人员应根据本单位的资质等级和业务量按需设定。
3.1 甲级测绘单位应当设立负责技术质量管理或质量检查的机构,专职质量检查人员不少于3人;
3.2 乙级测绘单位应当设立负责技术质量管理或质量检查的机构,专职质量检查人员不少于2人;
3.3 丙级测绘单位应有专人负责技术质量管理;专职质量检查人员不少于1人;
3.4 丁级测绘单位应有专人负责技术质量管理;有质量检查人员。
四、技术质量管理岗位职责
4.1 测绘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单位的第一质量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本单位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制定、签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本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为保证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配备必要的资源(人员、设备等);对提供的测绘成果承担质量责任。
4.2 测绘单位的技术质量主管(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及质量检查人员应由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质量主管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实施,签发有关的质量文件;组织编制、负责签发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书或作业指导书,并对设计质量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质量争议;审核技术总结、最终检查报告;审定测绘成果的交付验收和对外提供。
4.3 测绘单位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查机构及质量检查人员,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负责质量管理、检查的日常工作。负责编制质量计划,贯彻技术标准及质量文件;对作业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处理质量问题;组织实施内部测绘成果的质量检查工作,对其所检查的成果质量负责,并编写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
4.4 测绘单位可以按照测绘项目的实际情况实行项目质量负责人制度,项目质量负责人对该测绘项目的成果质量负直接责任。
测绘单位的项目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助理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五、测绘生产过程技术质量管理 5.1测绘单位应根据有关要求和单位业务情况,在规章制度中规定需签定合同及合同评审的范围。
测绘合同应采用行业通用的格式,并符合测绘资质规定的业务范围。合同评审(或计划任务评审)结果作为技术设计的一项重要依据。应规定合同评审的职责、程序及记录格式。
5.2测绘生产必须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用户有特定需求的,必须在测绘合同或经用户认可的技术设计书中补充规定,并按约定的标准执行。
5.3 基础测绘项目和其他重要测绘项目应进行技术设计。测绘单位应根据有关要求和单位业务情况,在规章制度中规定需进行技术设计的范围,确实不需进行技术设计的,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编制作业指导书。项目的实施必须坚持先设计后生产,禁止边设计边生产、没有设计进行生产。技术设计书应经过审核批准,方可付诸执行。
5.4 测绘项目实施前,测绘单位应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技术设计书、作业指导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岗位的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照技术设计书或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对其所完成的测绘成果的作业质量负责。
5.5 测绘单位应加强工序管理,制定完整可行的工序管理流程表,明确各工序的工作内容、方法及质量标准,有效控制影响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生产作业中的工序成果必须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经作业人员自查、互校,如实填写质量记录,达到合格标准,方可转入下工序。
5.6 对检查发现的不合格成果,应及时进行跟踪处理,作好质量记录,采取纠正措施。不合格成果经返工修正后,应重新进行质量检查;不能进行返工修正的,应予降低等级或报废并履行相关手续。
5.7 成果质量记录、质量体系记录等各种记录应规范、清晰、准确、及时,质量记录应统一归档保存。
5.8 测绘单位必须建立内部质量审核制度,对测绘成果实施自查互校、两级检查。作业小组实施自查互校后方可提交过程检查;通过过程检查后的测绘成果才能提交单位质量检查机构或质量检查人员最终检查,评定质量等级,编写最终检查报告。两级检查应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
基础测绘和其他重要测绘项目完成后,应按照有关标准编写测绘技术总结。
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及质量评定,应按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测绘单位自行制定的检查规定和质量评定标准,不得低于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六、成果交付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6.1测绘单位必须保证向用户交付合格的测绘成果。
6.2 测绘单位应当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主动征求用户对测绘成果质量的意见,不断实施质量改进。
6.3 测绘单位应当及时、认真地处理用户的质量查询和反馈意见。
七、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
7.1 省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并承担全省甲、乙级测绘单位资质管理中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工作。市、州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丙、丁级测绘单位资质管理中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工作。
7.2 测绘资质管理中测绘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应进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
(一)申办测绘资质证书;
(二)申请测绘资质等级升级;
(三)测绘单位重组、改制、成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等需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的其他情形。
7.3 考核内容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管理职责、管理制度、体系运行。
7.3.1 管理职责考核:主要对照本办法的要求审查申报材料,对申请单位的质量管理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核实。
7.3.2 管理制度考核:着重检查申请单位建立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测绘行业特点,是否与申请单位的规模、人员素质、业务范围等相适应,是否符合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7.3.3 体系运行考核:重点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测绘单位办理上述7.2条第(一)项业务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办理7.2条第(二)项业务时,考核测绘单位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及体系运行;办理7.2条第(三)项业务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考核的具体项目。
7.4 考核方法 测绘单位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的考核一般进行文件审核,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考核;体系运行必须现场考核,结合测绘单位的主要业务范围的测绘生产过程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质量记录评价其有效性。
7.5 考核程序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测绘资质申请材料后进行书面审查,必要时结合实地检查,确定考核结果。
7.6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7.7 测绘单位应提交的考核材料(电子和纸质):
甲、乙级:
1)本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情况简介;
2)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
3)质量管理或检查机构、质量检查人员配置证明文件;
4)本单位现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
5)执行的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目录(含标准名称、标准代码或编号、制定或发布部门、实施时间);
6)本单位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有关记录。
丙、丁级:
1)本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情况简介;
2)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未认证的不提交);
3)质量管理或检查机构、质量检查人员配置证明文件;
4)本单位现行的质量管理制度;
5)执行的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目录(含标准名称、标准代码或编号、制定或发布部门、实施时间);
6)本单位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有关记录。
7.8 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测绘单位,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应覆盖与测绘生产相关的所有部门和测绘资质证书规定的测绘业务范围。
7.9 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及体系运行的三项考核按百分制表征,详见附件:《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内容及分值》表
一、表
二、表三。三项得分均大于等于60分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合格;其中任何一项得分低于60分者体系为不合格。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其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不合格: 1)机构与人员设置不符合本办法相应资质等级要求的;
2)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本办法2.5条规定的;
3)制定的检查验收规定低于有关标准要求或未实施两级检查制度的;
4)使用失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对用户特定需求未进行有效约定,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5)在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中,出现不合格成果且未进行有效整改的;
6)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未能采取有效纠正措施的;
7)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整体的、重大的偏离或出现严重影响测绘成果质量行为的;
8)与委托单位串通编造虚假测绘成果,未经有关管理部门处理的。
7.10 申请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经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出具考核合格的证明文件;测绘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不合格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一次性告知测绘单位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测绘单位应认真进行整改,待整改结束后重新考核。
八、附则
8.1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8.2 本办法由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原大化甲醇事业部能源管理体系第二季度工作任务
1、事业部执行CX-01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获取更新程序:收集整理下载通用节能法律法规,建立起事业部级法律标准库。包括基础通用类、政策类、综合标准类。
2、事业部执行CX-14能力、意识与培训控制程序:事业部组织给各分厂培训《企业节能量计量方法》、《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
一、
二、三批)》、《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氧气站能耗分等
3、各分厂执行CX-01程序,整理适用于本分厂的标准规范
例如:动力厂的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空分的压缩机能耗分等、给水泵能耗分、企业供水电耗分等
4、各分厂执行CX-12信息交流与沟通控制程序:各分厂制定专人负责与事业部管理者代表黄斌对接沟通,各分厂制定专人与电气对接,监控所属分厂主要设备的电力消耗情况
5、各分厂执行CX-14能力、意识与培训控制程序;技术总工及相关技术负责人收集所属分厂主要节能技术,并对一线班组成员开展培训
6、各分厂执行CX-06能源管理记录控制程序:修缮各分厂定额考核报表的完善度,进行各分厂的能源数据统计
7、各分厂执行分厂技术员CX-09能源因素识别控制程序第一阶段:查找各分厂所有跑冒滴漏的点,形成统计报表
8、各分厂执行CX-16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解决企业跑冒滴漏问题
9、各分厂执行CX-07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执行收集各分厂主要耗能设备运行现状,形成监控报告
10、统计各自分厂电、煤、汽、水计量器具的配备情况
11、事业部执行CX-04能源管理定额考核控制程序,根据四月份试运行节能情况,定额考核各分厂,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
12、总公司执行CX-12信息交流与沟通控制程序,协调各分厂与电气分厂的信息沟通协调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探讨
甘肃省会计高端人才二期培养班学员作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
张宗东
【前言】2014年10月8日-16日,本人参加了甘肃省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班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集中培训,期间有幸聆听了财政部会计司王鹏处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范》的解读,深受感触。在从事财务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己先后在企业的记账员、分厂会计、主管会计,行政机关的国资局企业科、财政局监督办、局机关经费会计、教科文科科长等多种岗位工作,一直致力于发挥财务会计职能,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在建立和完善单位内控体系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都是一些片面的、浮浅的认识。听了王处长的解读,感觉豁然开朗,对内控体系有了系统的认识。培训结束后,就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文中从建立内控体系的重大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内控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正文】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自成立起,就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以使各项政令畅通,运行安全且富有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3年2月,制定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了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对指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控系统,保证单位安全运行各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保证国家资产安全完整,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探索的过程,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领导与职工的认识、岗位的设置、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指针,不断探索完善配套制度,强化学习教育,加强单位管理,规范业务流程,使内控系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人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的财务人员,就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了思考。
一、强化学习教育,充分认识建立单位内控体系的重大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保护财物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善的内控体系,能够对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在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会计法》中明确要求,各个单位应该构建起科学、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增强单位内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保证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要想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实现单位内部的依法、科学理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地内部控制体系,利用严谨的工作处理程序与科学的岗位职责分工,促使经济业务活动在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形成,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保证各项经济活动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与准确,真正做到让单位的经济活动工作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与收支活动的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行为的随意性,遏制贪污、腐败、非法挪用等经济犯罪类行为的发生,为保证单位内部依法理财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内控建设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大对领导和干部职工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的意义和作用,使内部控制的作用传达到各个职工,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氛围。
二、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直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围绕加强单位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强单位管理、规范办事流程、夯实资产家底、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单位防控意识不高、内控系统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防控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内部控制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和企业相比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大部分比较薄弱,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单位很多员工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 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
(二)资产总量家底不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目与实物不符的问题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增不及时入账,减不及时消账。许多事实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有的资产已报损报废,却未及时消账,账面上反映的仍是原始购入价值,造成虚列资产。在会计核算时,将个别购置固定资产支出从费用中列支,却未计入固定资产,或将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许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历年没有核对调整而无法确定,导致单位资产家底不清,无法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是不科学、不完整、不系统的。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内控制度,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不全面,且制度相互之间不相协调配套或流于形式。
(四)对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重要决策, 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经济业务活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单位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财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与业务控制相互脱节,行政事业经费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的支出,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
(五)财务基础工作欠规范。一部分单位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财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符合要求,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多职一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岗位之间难以形成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财务人员的态度不严谨,重形式轻内容,原始单据、会计档案和财务资料保管不规范,没有及时分类归档,并保留凭证、账簿、报表;设置的会计账簿不符合国家相关财经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很多没有季度、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六)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但是,许多单位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大多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 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出现管理漏洞。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合理的业务流程,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流程,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 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 缺乏事前控制程序,费用开支实行事后“实报实销”,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
三、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因此,内部控制应当考虑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由于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控制的难点是约束适当。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同时兼顾运营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同时,应考虑内部控制设计的复杂程度,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与单位的规模、职责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能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如果仅从控制的角度考虑,单位参与控制的人员越多,控制环节越复杂,控制流程越明晰,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但相应的行政运行控制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单位在设计内控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恒量控制投入和产出效益比。对涉及全局性、重大的、经常性的经济业务活动,应进行必要的投入,进行严格控制。对仅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力较小、不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可不必投入过多的控制成本,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耗费。
四、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应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认真梳理经济业务活动,制定运行图,找准防控风险点,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一是合理的岗位设置和权限划分。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权限分配,严格做到不相容职位之间的分离,在各个岗位、各个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目的,保证岗位和部门设置的合理和有效性。二是全面梳理经济业务活动。要结合单位职责和工作实际,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紧紧围绕问题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领域,开展清权确权,梳理工作流程,排查风险。全面梳理单位内设机构工作职责,锁定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确定重点风险防控环节。三是找准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要针对查找到的风险点,在认真分析梳理汇总的基础上,按照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轨迹,制定风险信息目录、工作责任分解图、权力运行图。征对梳理结果和确定的风险防控点,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单位内控配套制度。根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本单位议事规则、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公务接待、财产管理、出差管理、办公耗材购置管理、干部请休假等机关日常管理制度。制定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对制定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修订,形成本单位一套符合单位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制度之间相互协调、内容全面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财务管理,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为内控提供坚实数据保障。精细化、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保障。单位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财会法规要求,认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督促财务人员从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要加大财务人员培训,不断丰富财务知识、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内控意识。建立依法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进行责任追究,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到位和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四)加快单位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类信息共享。根据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财政大平台、审批网络化等专业管理软件数据共享,做到内控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功能的相互衔接,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息系统中,实现对经济活动情况实行常态化网络管理,及时监控变动信息,准确掌握各类经济活动分布、运行状态,实现动态管理,以信息化推动控制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
(五)建立单位内控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完善长效机制。对内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对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力度,做到监督与考核并重,真正让内部控制发挥出它监督和制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