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集锦)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集锦)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第一篇: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城关二小 丁玲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第一篇:有余数的除法认识课件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城关二小 丁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及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 )盘。 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课件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总结: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的意义: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 )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 ,2个2个地圈。 23个 ,3个3个地圈。 圈了( )组, 圈了( )组, 剩下( )个。 剩下( )个。 17÷2=□(组)……□(个) 23÷3=□ (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 )支,还剩( )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 (3)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填写记录单: 记 录 单

1、用11根小棒,摆 ,能摆( )个,还剩( )根,算式: 。

2、用11根小棒,摆 ,能摆( )个,还剩( )根,算式: 。

3、用11根小棒,摆 ,能摆( )个,还剩( )根,算式: 。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师:我们今天仍然学的是平均分,只不过平均分时没有分完,还有剩余。我们把剩余下来的数叫做余数。这样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 1(个)余数

第二篇: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棍10根一捆若干捆。有余数除法的课件

老师发现,同学们坐的可真端正。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 同学们好(说完弯腰鞠躬) 请坐(伸手示意)

一:引入:同学们,今天咱们上课跟以往有些不一样,老师准备了奖品,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奖品是什么呢?恩,是铅笔。老师这一共有十只铅笔,谁觉得自己能得到这个奖励?恩,大家都举手了,看来对自己很有信心。那咱们评出几个优秀学生?每一个优秀学生分几只铅笔比较好啊?同学们帮帮老师好不好?

二:新授:(认识余数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袋里的小棒当做奖品铅笔。老师想把10枝铅笔奖励给几个小朋友。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同桌说一说。(下台看:恩 分出了一种 很好 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呀)

2、同学们太棒了,很快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最后那个男生,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说。哦,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5个人。板书:10÷2=5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哦 每人分五只,可以分给2个人。很好。

3、建立余数概念。你眉头紧锁,似乎有话要说。哦,你们小组每人分3枝,但是怎么分都会余下几支。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那每人分4枝、6枝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摆一摆、试一试把分的不同情况记录下来。下台:

同学们讨论的真热烈,看大家坐的这么端正,相信你们都讨论地很好了。哪个小组来说一说?第二小组讨论地最热烈,你们先来说。哦,请看大屏幕,每人分三只,可以平均分给三个人,但还余一只铅笔。很好那同学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啊?10÷3=3(人)还剩1枝.....1(支)这个1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余数。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还有哪个小组来补充?第四小组你们来说:恩!补充地很完整,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是不是也是这么填的呀?那你们能把每人分四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你的小脸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你来说?哦,(板书)10/4=4(人)......1(支)同学们也在课本上填一填

4、(1)分小组观察黑板上的四道除法算式。根据分的结果上面的算式可以分为几类?你想来说一说。哦分为两类:正好分完的没有剩余 还有分完后有剩余10÷2=5(人)10÷5=3(人)10÷3=3(人)..1枝10÷4=2(人)...2枝

恩 ,同学们掌握地很好,现在请看大屏幕:这两道题,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你的小手举得最快,恩,8/3=2...2 很棒 请同学们跟大屏幕对照一下自己做的对不对?

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少用几个小棒能摆出一个正方形啊?哦 有的同学说了,四根。那老师来试一试,同学们也自己摆一摆。哦,真的是四根。那你们想一想,如果有八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自己动手试一试?谁来说一说?你来,哦,八根小棒能摆出2个正方形。那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分组讨论,摆一摆然后把书本上的算式和表格填写出来。下台,你摆出了3个正方形,结束了吗?数一数剩下几个小棒还够不够摆出一个正方形? 同学们都做好了?是不是都讨论好了。哪位同学先来分享?恩 很好 12根小棒可以摆出4个正方形。那你的算式是怎么填的呀12/4=3。还有没有同学来补充?红衣服的女生你来说,你还想说。恩 都不错 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这么填的呢?

5、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3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些算式的余数和除数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余数可能是1.2.3但不可能是4.数学课代表你还想补充?哦你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 那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他的除数小啊?咱们翻到第一小节 同学们来验证一下。哦 果然再除法算式中,余数比除数小

三: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你来说:我们知道了平均分有时会有余数,哦这个时候计算的话就叫有余数的除法。你还想说:哦 我们还学会了怎样发现、推导的方法。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完了 课后请你们把练一练在作业本上完成。好,下课(鞠躬)

第三篇:有余数的除法反思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一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在信息窗2中,教学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在这里重点是使学生明确: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结合具体实例请学生明确“12只小熊,平均分成3行,每行是几只?”算式是:12除以3。“除以3”就表示“平均分成3行”。再以多个例子强化这种认识。另一种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这样请学生理解。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图画意义的完整叙述,并及时用算式表示。在练习包含分的习题时,因为数都很小,学生往往会把除数和商写颠倒。应加强训练,如:12个西红柿,每3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其中“每3个为一份”就“除以3”可以得到4份。如果是每4个为一份呢?就除以4,可以得到3份。这样在后面的信息窗4中在教学“除法的应用”时,学生就会轻松一些,同时巩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五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第四篇: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

13、

4、

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为下一步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2)继续板书 :“4表示每4根一组。“

”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书写除法竖式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知书写除法竖式的方法,深入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学习除法试商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多让学生说一说,有利于培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把1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有余数的竖式书写迁移到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在竖式计算中,避免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情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三道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正确的书写除法竖式。】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第五篇:有余数的除法练习

有余数的除法

找出每组题的联系

96÷3=

86÷4=

32×3=

21×4+2=

知识扩展:

★例1:一个数除以5,商是123,余数是3,这个数是多少?

〖思路点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考考你:

1、同学们做纸花,每6朵扎成一束,一共扎了103束,还多5朵,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

2、国庆节到了,学校要在6条走廊上挂彩灯,已知每条走廊上挂的彩灯一样多,且彩灯的总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挂完后还多出3盏,问每条走廊上挂了几盏彩灯?

★例2:算式□÷6=□……□中,不告诉你被除数,商是多少,你能写出它的余数有哪几个吗?

〖思路点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试试:

1、算式□÷7=□……□中,你能写出它的余数有( )个,最大的余数是( ),最小的余数是( )。

2、算式□÷9=5……□中,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3、算式□÷□=13……8中,除数最小是几?被除数最小是几?

4、23÷□=□……5中,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5、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商是最小的两位数,除数是最大的一位数,被除数和余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例3:有一袋桃子,如果每次拿5个,最后余下2个;如果每次拿7个,最后余下1个,这袋桃子最少有( )个。 ◇我最棒:

1、一堆橘子,如果每次拿走3个,最后余下2个;如果每次拿走5个,最后余下4个,这堆橘子最少有多少个? 你会灵活运用吗?

一、填空:

1、下面算式中的余数可能是几?□÷5=□……□ (

)

2、要使商和余数相同,被除数是哪些数?□÷6=□……□ (

)

二、判断题:

1、在算式23÷□=□……5中,除数可能是3,商可能是6。(

)

2、某一个数除以5,所得的商与余数相同,这个数只可能是6。(

)

4、在算式□÷□=25……3中,除数最小是4,被除数最小是103。(

)

三、解决问题:

1、一个数除以5余2,除以9余5,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课堂学习我也棒

列竖式计算(前两道题验算)425÷3 560÷4 927÷3 456÷9

1、有一堆围棋子,按“二黑三白”排列起来●●○○○●●○○○……,想一想,第21个棋子是白子还是黑子?第53个棋子呢?

2、有100朵花,按3朵红花2朵黄花的顺序排列着,最后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3、学校买来452本练习本,每位同学发6本,可以发给多少位同学,还余多少本?再买几本就正好发完了?

4、李老师买来258枝花,每8枝花捆成一束,最多可以捆几束花?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