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精选)

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精选)

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第一篇: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摘要:针对企业变革中存在的成功率不高,员工抵制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变革类型的研究,认为企业变革中存在文化变革与行为变革这两个相互影响的方面,企业文化变革存在于。

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

第一篇: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

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

摘要:针对企业变革中存在的成功率不高,员工抵制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

变革类型的研究,认为企业变革中存在文化变革与行为变革这两个相互影响的方面,企业

文化变革存在于企业变革的始终,并对企业变革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

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变革各阶段的特点和实施要点,力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变革的

顺利进行。

关键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变革

前言

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其被管理者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形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那么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是有效实现企业自己身份的保证。企业的身份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实体它有经济性,要生产财富;作为社会的一员它有社会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内涵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两个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身份,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浪搏击的风口浪尖。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辅佐其乘风破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极有好处。

第三,企业要搞好管理、做好员工的培育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对外,管理是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内,协调好内部的供产销的连接和人际关系工作,都对企业树立企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使优秀的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设备、顶尖的企业人才能完美而 和谐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产生物质利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石。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为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1.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关前提理论

1.1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和穆顿两个人在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他们提出,应该避免企业领导人在工作中趋向于极端的方式,即或是科学管理,或是人群关系管理;或是以生产任务为中心,或者以职工为中心;或者采取X理论,或者采取Y理论。他们认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综合领导方式。他们以对生产的关心为横轴,以对员工的关心为纵轴,每根轴线为9小格,共分成81个小方格,代表各种不同结合的领导方式。他们认为,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对员工的高度关心结合以来的领导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如何才能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对员工的高度关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呢?

布莱克和穆顿认为,为提高管理人员个人与部属打交道以及整个组织的有效性,必须使组织文化本身发生变化。他们说,管理是在一定文化中进行的。最终控制着人们行动的是传统、先例以及过去的实践,而不是情况的需要或是人们的个人倾向。这个传统的思考、感受和行事方法最终支配着人们下列个方面的态度,如对利润率、债务与资本筹措及现金流、存货控制、生产计划、广告销售、雇佣与晋级标准等。他们认为:对于组织文化控制个人行为程度的强调只是最近的事,但无论如何,组织文化必然是任何变革努力的中心部分。

1.2“决策人”理论

此后,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决策人”理论。西蒙认为:传统组织理论的目标是建立旨在确保效率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原则,而现代管理目标是建立旨在确保合理地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任何作业,在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决策。决策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业的最终结果,传统的管理忽视了决策是组织的统一概念,这是因为,传统管理把决策局限为最高领导机关的观念。其实,不仅是最高管理层次要进行决策,组织的所以层次,包括作业人员都要进行决策,它贯穿在整个组织之中。所以,管理就是决策。最高管理人烟决定经营目标和总方针,中层管理人员贯彻执行目标和总方针,决定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再传达给下级。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决策和作业的界限越不明确,两者的结合就越紧密。

西蒙认为决策有两个前提,即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所谓事实前提,是对能够观察的环境及环境的作用方式的说明。所谓价值前提,就是指企业的宗旨、经营方针、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个人价值等。他在研究决策的价值前提时,提出“对组织忠诚心”的概念。也称为同组织一体化,它指用组织目的代替个人目的的过程。组织目的或价值逐渐地被内化到成员的心理和态度之中。这样,即使没有形式权限等外部刺激,成员的决策也能自动地和组织的目达成一致。这是确保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合理地进行决策的重要内在标准。

1.3“7S”管理模式

3个要素属于硬管理要素,它们是:战略(Strategy),指分配企业有限资源的计划或措施;结构(Structure),即组织结构,指企业所采取的组织结构方式,分权、集权和分权集权兼而有之;制度(Systeme),指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假如把组织结构比喻成企业的骨架,那么规章制度就是充实骨架的肌肉和器官。这些要素可以通过分析、定量、逻辑予以掌握。

4个要素属于软管理要素,它们是:员工(Staff),指企业职工成员及其素质;作风(Style),指企业主管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性格,包括企业的传统作风;技能(Skill),指企业员工或整个企业所持有的工作能力;最高目标(Super ordimate goals),指企业所奉信的并灌输给企业成员的知道思想和共同价值观。这些要素与人相关而且很难通过分析、定量、逻辑予以掌握。

1.4“Z”理论

日本在战后形成的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中整体至上主义价值观作为企业管理的知道思想,把培育员工热爱企业的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此来带动企业的制度建设、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是“Z”理论中的“企业文化管理”。

要向Z型组织靠拢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

2. 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3. 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

4. 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

5. 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6. 能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7. 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8. 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9. 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10. 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11. 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2. 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13. 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14. 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15. 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这些理论都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对战略、共同目标、员工、制度的不断深入的理解使得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得以浮出水面,从而为企业管理展开了新的篇章。

2.企业文化改革分析

2.1促进企业文化变革因素

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其被管理者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形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那么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是有效实现企业自己身份的保证。企业的身份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实体它有经济性,要生产财富;作为社会的一员它有社会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内涵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两个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身份,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浪搏击的风口浪尖。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辅佐其乘风破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极有好处。

第三,企业要搞好管理、做好员工的培育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对外,管理是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内,协调好内部的供产销的连接和人际关系工作,都对企业树立企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使优秀的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设备、顶尖的企业人才能完美而 和谐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产生物质利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石。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为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企业管理理念在近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它是随着企业管理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发展的。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管理理念必然要有所改变。我国的企业在几年内的变化,可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在几十年内所经历的。而我们国家的企业为了要在加入WTO以后能不被世界市场所淘汰,顺利地适应世界环境的竞争,就必须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强制性”地完成管理理念的变革。

在这种条件下,推行企业文化的变革,才能保持与世界发展合拍,与国际接轨!

2.12人的因素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必须具备四种文化意识和能力:

是敏锐的文化洞察意识和能力

是深刻的文化体验意识和能力

是全面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

是灵活的文化变革意识和能力

2.13企业文化的内部原因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更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力度,理由有两点:

一、知识经济是全员性创新经济,创意往往只有少数人提出,但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创新工作,则必须是集体行为,就必须建立在全员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

二、知识具有“隐秘性”特征,而知识经济社会必须实现知识的“共享性”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而依靠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就可能解决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隐秘性”和“共享性”的矛盾,使知识经济个性化与集体智能化高度统一起来。

2.2如何变革

2.2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下列因素: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按行业划分,可分为攻坚型文化,强人型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等四种,各自特点

2.22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

2.2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效用。

2.24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行为实施强化时,要注意几点:

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

应考虑反馈的获得,也就是预测强化的盗用。

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及时强化,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以强制性措施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化剧烈,企业员工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3.结束语

每一个表现卓越的企业,都有一套强劲的企业文化在指引企业的成长。 企业是由“人”组合而成,且这群人必须有共同一致的目标才能凝聚成一股使命感,而产生同舟共济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这正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由上到下共同认知和奉行的人生和工作价值观,把它称之为企业最珍贵的资产——“企业文化”。 工程的重要不在技术,而在如何管理技术,也只有仰赖管理,才能将技术力量发挥出来。这种能把抽象的

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落实为具体的文字规章和制度,其对企业造成的最大利益应来自当企业遇上不景气时。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社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受欢迎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Cahill,D.J.《Internal Markering》,2006

[2] 马仲良 ,赵弘.《现代企业 观念创新》2004.9 第一版

[3] 余易.《企业文化新绿》1996.10 第一版

[4] 企业文化网,2006,12,29

[5]《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5期

[6] 孟凡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文化》2005年,第10期

[7] 孟凡驰 吴建明.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8] 于国祥 陈家振.国内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年

[9]Jennifer M. George Gareth R.. Jone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2005

[10] 汪丁丁《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

[11] 魏 杰.《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报》

[12] 晓东.《企业文化的力量——对文化型企业的思考 》中国经营报,2004

[13] 韩庆祥.赢得信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自评评语:

该文研究了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关前提理论以及企业文化改革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写作规范通顺,结构严谨,符合论文写作要求。但仍有不足:对企业文化与发展不够透彻,专业性不足,对现实企业文化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详尽。

第二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性竞争环境。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诸如BpR(业务流程重组)、CRM(客户关系管理)、ABC(作业成本管理法)、6Sigma、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从而使公司整个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这些基于西方文化发展起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本土企业使用过程中,有时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先进的西方管理工具与传统的东方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冲突逐渐凸现。如何在变革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变革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高层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RobGoffee和GarethJones的观点,企业文化根据社交性和目标性,可分为四种:社交性和共有性都很高的共有型,社交性高而目标性较低的网络型,目标性高而社交性较低的图利型,以及社交性和目标性均较低的散裂型。各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

共有型的特点

利于组织高效运作,能够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员工对流程和结果都很重视,但容易导致员工与家庭成员的疏远、忽视竞争和对顾客的教育,以及领导风格的发挥过头

网络型的特点

具有友好的氛围和文化,但可能导致派系生成,另外绩效突出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公司对表现不佳的员工的过度容忍而感到不公和愤怒

图利型的特点

更多地使用明确的目标标准而非笼统的方向性描述,但可能导致仅注重短期目标而舍弃长期利益,并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过度竞争

散裂型的特点

员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可能导致个人的自私傲慢,不利于信息沟通和团队学习

中国的大多企业处于网络型中社交性偏低的一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人治”超越了“法治”。员工不习惯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当员工与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时,他们习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抵抗领导的决策。通过行动上的敷衍了事,阴奉阳为来拒绝接受新的工作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西方管理工具基于的文化却是属于一种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性和标准性较强的“图利型”。在这种文化下,一旦企业制定了清晰的管理制度,员工将严格遵守,并自觉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公司倾向于按员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付酬和激励。而员工也乐意接受有建设性的、与目标相关的意见和方法来解决冲突、达成目标。管理工具在这种员工标准化操作下,能发挥出极大的效果。

基于西方理念发展而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运用时“水土不服”,管理工具实施困难、效果发挥缓慢的现象,不得不归咎于隐藏在工具背后的文化差异。中国企业要通过管理工具的更新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考虑在进行企业变革的同时,引入文化变革,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从而保证变革达到真正预期的效果。

基于近年来对中国企业文化变革的研究和在中国企业进行变革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文化变革必须通过以下步骤、有计划的自上而下进行。

1.首先必须清晰的界定驱动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外部因素

导致企业文化变革的因素可以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全球化、企业合并等都可能引起企业战略发生变化。企业战略的变化会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网络型文化中更注重成员间和谐的关系而非明确指标的倾向将不能适应注重目标导向的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其次根据变化,明晰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

根据来自社会、市场、经济、法律、企业自身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未来战略,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战略目标。

3.诊断现有企业文化

在进行文化变革之前,我们必须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组织研讨会、员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如企业成员的沟通方式、时间管理方式、空间布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方式等信息,以及员工对领导关系、员工管理、成功标准等方面的描述)评估企业文化现状。即搞清楚“我们现在在哪里”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化分析,大致了解未来文化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助力。

4.明晰对未来企业文化的期望

弄清了“我们在哪里”后,就要确定“我们要去哪里”。未来的企业文化首先应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需求,遵循公司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且必须与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工具在文化上保持趋同。

5.分析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间的差距

明确了“我们在哪里”和“我们要去哪里”后,就要判断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一阶段中,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讨论沟通确认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的差距,进而明确当前与未来期望的员工行为表现的差距,以确保未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性和员工对其的理解和认同。

6.制定并执行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

在明确企业现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判断并确定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我们认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从领导承诺、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与交流以及绩效管理四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共同作用,才能在推动员工行为转变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成功的企业文化变革首先需要得到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

企业文化变革方案的落实必须有来自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可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研讨会等形式首先获取高层对企业文化变革内容和必要性的共识。然后通过组织变革领导小组的形式,让中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到变革方案执行过程中。借助其领导的个人管理权力和技巧,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指导、帮助员工更快地认同并接受新的行为方式。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降低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

企业应为文化变革搭建多渠道的、双向沟通机制,可通过企业内部刊物、广播、电视、网站,会议、文件

等多种渠道、配以知识竞赛、征文等各式活动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倡导的未来文化内容,明晰的告知员工企业进行文化变革的原因、变革的方式、变革的参与者、变革对员工个人的影响以及要求等信息,从而避免由于员工对文化变革的不了解而产生了疑虑、谣言等现象,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促进员工对变革达成一致,使之成为变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共同塑造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培训提升个人和团队能力

企业文化的转变需要培养个人和团队新的能力或对现有的个人和团队能力进行调整,从而鼓励人人参与变革。如当A公司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战略时,企业文化需要向鼓励创新、打破常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来提高个人和团队整体的能力。

-通过绩效管理确保员工和团队的转变

绩效管理是推动员工和团队表现转变的最直接方式,结合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能够明显地促进企业员工行为向新的企业文化方面转变。

在文化变革过程中,为了确保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符合,需要设定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绩效考核指标,来对员工表现进行衡量。例如设定部门合作满意度和内部满意度指标,促进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定期审视评估基准点并鼓励互评,扭转员工自满情绪,鼓励积极行为。

当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应该充分结合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对企业核心价值的遵守情况进行考虑。对绩效表现好且遵守核心价值的优秀员工配合薪酬管理,进行奖励。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奖励措施,有效避免人才流失。而对两方面均表现不好的员工要进行惩罚甚至解雇。

7.文化变革管理和评估

在企业实施文化变革的整个过程中,领导层或变革领导小组需特别关注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意见,并据此不断的修正完善文化变革行动方案。通过充分运用有效的变革模式,来巩固变革的成果。

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能为企业管理变革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员工转变了原有的态度和想法,行为向企业倡导的方向转变,结合个人和团队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引进的先进管理工具的作用能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向目标导向、资源共享、效率优先的成功转变,可以推动原来只限于小范围沟通的信息得到及时共享,消除员工为保护个人或局部利益采取消极敷衍的行为,加强业务流程中采购、销售和财务间的联系,达到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同时企业文化的转变又会对企业管理工具产生调整需求,因为此时的管理工具中如果还蕴涵原有的企业文化特征,将对新的企业文化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企业文化退回到原有的状态中。

例如,在企业文化向鼓励创新转变后,势必需要在提升个人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需要对个人和团队进行一定的授权,并允许其在创新过程中发生小的错误。这时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此,文化变革也可能引起企业组织架构、运作流程、管理制度包括绩效管理的调整,通过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二者的结合,真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变革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及企业管理对实现企业文化变革的促进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众多的企业领导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如果文化不随着管理的变革而变革的话,将会影响到管理变革的顺利推进,从而开始关注文化变革如何去配合企业的管理变革。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变革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企业文化变革管理的研究和实施虽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我们仍将以探索者的身份继续前进,并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变革。

第三篇:浅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刘宁

(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摘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创建鼓励员工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员工管理。

1. 引言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一个组织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领导和员工来共同打造。在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企业文化发挥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要树立“诚信立本,质量优先,务实为基,创新为辅”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既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关注到个人的价值,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共赢,同时可以升华企业文化,变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为员工的自觉性行为,真正将企业是为自己的家。

2. 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作为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论和方法,企业文化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表现如下:1.企业文化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只有少数人注意到,并且理论与实践上严重又是偏颇,重理论轻视实践;2.企业文化还没有被真正纳入管理的行列,它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3.很多人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从企业的长期目标来着眼,因此认识不到文化发展建设的长久性和艰难性;4.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没有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弱化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正是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人们对企业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

3.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构起合理的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企业文 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才会让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互敬互爱,并且有竞争上进的趋势,只有真正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发展前途,才会有更强势的企业。

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种。硬文化,是指企业人员本身的文化行为;软文化,则是指企业中应用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其本身就是运用软文化为企业服务的一种表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的一种综合体,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使得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做才能符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会违背企业管理的宗旨和目标。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组织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

5.总结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不能缺了谁,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让公司有更好的发展,而好的企业管理也让企业文化更加稳固与深入人心,渐渐变成一种自觉遵守的文化,而不是靠冷冰冰的制度与条令让员工变成机器,好的企业就是一个家,是一个大家,是一个能留住的家。

参考文献:

[1]朱长春.公司治理指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郑兴山.跨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旭,程玲云.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陈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赵顺龙.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苗成栋,王喜雪.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以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例 摘 要

企业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现代企业品牌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危机。品牌危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品牌危机管理的关键是要树立品牌危机管理意识。而企业文化对企业危机管理意识的形成和品牌危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作用机制。然后,以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光明”事件引发的品牌危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引发品牌危机的原因,指出企业文化是预防和管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企业品牌危机的根本。最后,从企业文化角度阐述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如何预防和应对品牌危机。

关键词: 品牌危机管理 企业文化 光明乳业

Title

Corporate Culture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Brand ---- A Study on Bright Dairy Co. Ltd

Abstract Corporate br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t the modern enterprise brand is constantly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crises. How to extricate enterprise s from the threat of brand crisis and how to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brand crisis, has posed a great challenge to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We analyze the enterprise brand crisis of Bright Diary Co. Lt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f enterprise brand crisis and corporate culture, discover the causes of Bright corporate brand crisis, deno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corporate culture and brand crisis, and consider how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Bright corporate brand crisis from the angle of corporate culture.

Keywords Brand Crisis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Bright Dairy 目 次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

2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定义 2.2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3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理论分析 3.1 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

3.2 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 3.3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4 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 4.1 光明乳业的概况

4.2 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的背景 4.3 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的成因

4.4 企业文化在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意义4 4.5 光明乳业应对品牌危机的企业文化建设6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品牌自身具有的虚拟性和信息性的特点使其很容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或我们很难控制的一些情况,破坏品牌形象,甚至使企业进入困境导致最终的破产。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品牌危机事件如: PPA遭禁事件(2000)、南京冠生园陈馅风波(2001)、安利钙镁片风波(2001)、光明存奶事件(2005)等等。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品牌危机,如果企业处理不好,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 使灾难在与该企业相关的各领域出现“连锁反应”( Pearson,1993)而摧垮企业。但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面对近乎一样的危机时,有些企业从容而过,而有些企业却从此销声匿迹。如品牌危机的经典案例“泰诺”事件不仅没让其消失反而是让消费者对其有了更深的信任;苏丹红事件一过肯德基依然人潮如海;可口可乐在品牌价值一度贬值的情况下通过努力重新树立其汽水市场第一品牌。反观一些企业,一些看似小问题却由于处理不得当最终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如三株因为一篇似乎不实的报道而最终从市场上消失;光明乳业由于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总在为自己找借口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残酷的现实告诫我们,品牌的危机管理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大部分企业品牌形成的时间都很短,因此他们更多经历过的是品牌的成功,而对于品牌危机却少有经验。而品牌管理中,没有经历过危机的品牌称不上是成功的品牌,所以品牌危机管理是中国企业品牌管理急需补上的一课。由于我们对品牌危机管理的理理论与经验都不足,导致我们的品牌危机管理多是借鉴、生搬国外企业的做法,而有时忽略了我们的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了许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陈春花,2003)。品牌危机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对企业文化与危机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探找一条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危机管理方法,减少企业品牌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1.3 文献综述 在企业危机管理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危机做了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Steven Fink (1987)对危机管理下的定义是“对于企业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消除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险与机会的组合。这里所指的机会,不仅是指隐含存在脱险的机会,或降低危机爆发时的可能不利效应,更意味着如果危机处理的好还可以获得额外更多利益的机会。

品牌危机是作为企业危机的一个部分和最终体现,它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不正常运行,造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不良影响,使企业的品牌价值受损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程劲芝,2004)。这一切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很难加以控制。

品牌危机管理就是对品牌危机进行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指挥协调调动各种资源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和对已经发生的品牌危机进行处理,使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小。

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欧美,最初是运用于外交、军事等公共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的也日益增多,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危机管理真正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源于 “泰诺”胶囊危机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需要在危机管理方面有所准备,美国和日本的学者们就企业如何预防企业危机和如何应对危机作了进一步研究。

很多学者也针对危机管理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方法与原则。芬克主要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三阶段模型从确定危机到隔离危机从而管理危机。Robert Heath(2004)博士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理论。我国的一些品牌和危机管理研究学者也提出了如5P模型(叶桂楠、庞亚辉,2005)、6F原则(滦福田,2006)等管理方法。也有学者通过研究与危机相关的因素找到危机发生的因素,量化危机的影响,为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丰富的指导。如Thierry C. Pauchant(2006)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危机管理进行解释;沈云林(2005)、王改现(2006)强调危机管理应从利益相关方对诱发品牌危机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相应策略。 纵观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多是从一些操作性的地方进行分析研究,并没能从根本上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对危机进行根本性的管理。品牌危机的根本还要回归到企业文化上来,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建立运营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同样企业文化对品牌危机的预防与管理也有着重大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杠杆和关键,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分析如Robert Heath(2004)认为企业文化对品牌危机预防起关键作用,田西杰(2006)认为品牌危机是考查企业文化管理的难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

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作用机制。然后,以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光明”事件引发的品牌危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引发品牌危机的原因,指出企业文化是预防和管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企业品牌危机的根本。最后,从企业文化角度阐述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如何预防和应对品牌危机。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 2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定义 品牌危机管理,即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对企业的品牌进行管理,让品牌资产保值增值。品牌危机管理可分为品牌危机预警和品牌危机处理两类。前者是在品牌危机未发生时,未雨绸缪,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因为除具不可抗力的因素外,任何危机往往都是有征兆的,所以,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必不可少,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品牌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危机,并在其中预先做好预防的准备;后者指在品牌危机发生后如何处理应付品牌危机。实践证明,一个组织如果在品牌危机处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

[1] [2] 下一页

本文选自591论文网591LW

第五篇:企业运营与管理

1、企业的定义?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国际上通常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是什么?

答: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3、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程序是什么?

答:

1、发起人发起并签订设立协议;

2、订立公司章程;

3、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4、办理公司设立前置审批;

5、出资验资。

4、什么叫企业管理?什么叫经营?经营与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更具企业内部条件和外界环境确定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并对人、财、物各要素,供、产、销各环节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营目标的全部活动。

经营是指企业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优势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方向和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及全部过程。

经营侧重于:对外经济联系、确定经营目标、预测与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侧重于:企业内部经济协调、组织生产服务活动、指挥控制实施、提高生产工作效率。

5、什么叫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三种状态分别是什么?

答: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

1、拓展性战略;

2、稳健型战略;

3、收缩型战略。

6、企业战略发展内容是什么?

答:企业经营战略、计划与决策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筹划与安排。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的决策者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确定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资源的重点配置,制定战略规划并执行战略规划的过程。

7、什么是企业组织结构?金字塔形的机构包括哪些类型?

答: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

1、直线制,

2、职能结构,

3、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

5、模拟分权制

8、什么叫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职能包括哪些?

答:市场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

职能包括:

1、商品销售,

2、市场调查与研究,

3、生产与供应,

4、创造市场需求,

5、协调平衡公共关系。

9、什么叫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特点包括哪些?

答: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特点如下:

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10、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包括哪些?

答:

1、确定投资目标

2、选择投资方向

3、制定投资方案

4、评价投资方案

5、投资项目选择

6、反馈调整决策方案和投资后的评价。

11、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包括哪些?

答:

1、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工作

3、岗位分析和工作设计

4、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

5、雇佣管理与劳资关系

6、入厂教育、培训和发展

7、工作绩效考核

8、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设计

10、保管员工档案。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

答:

1、物质刺激方面:

一、加强劳动报酬管理,搞好按劳分配;

二、关心员工生活,加强福利工作。

2、精神鼓励:

一、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企业意识;

二、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员工的进去意识;

三、充分理解员工,增强员工自尊意识;

四、充分信任员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有机结合起来。

14、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包括哪些?

答: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15、企业文化的功能包括哪些?

答: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1.

2、企业目标的指引。

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2.1、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2.

2、道德规范的约束。

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5、调试功能

6、辐射功能

16、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包括哪些?

答:

1、强化以人为中心;

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

3、注重个异性;

4、不能忽视经济性;

5、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