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第一篇:怎样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企业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企业人力资源部目前最头痛的问题便是: 招聘时很难招到优秀人才,而招来的和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又最容易流失。一个企业只去计算人员流动率是不科学的。流动率的高低固然是一个考量的因素,但另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优秀人才的流动率。大多数企业流动出去的都是较优秀的人才,而留下来的都是一般的人才。正所谓“该走的不走,该留的却走了”。若企业的优秀人才流动率高,即便总流动率低,结局也是可怕的。因为时间一长,有作为,有上进心,有能力的人才都走得差不多了,剩的都是一些得过且过的平庸之辈,这样的企业的生命力便开始枯萎了。
在当今企业中,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优秀人才?企业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 怎样识别优秀人才 什么人才可定义为企业中的优秀人才?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经营理念不同,企业文化氛围不同,对优秀人才的定义也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有的人才在某些企业中是优秀人才,而换一个企业又便成了平庸之辈,这就是优秀人才的特殊性,但大多数优秀人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普遍性。
首先,优秀人才必须心理健康和有正常的人格。他们应有积极的人生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能够面对和承受挫折,他们应该对自己和他人有责任感;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不断创新;他们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规律,尊重知识;他们应该有克己修身的人格品位;他们应该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他们应该设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生涯规划。具有以上特点的人才,只要给予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便可成为优秀人才。
人才的价值观应与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同或相似。才能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而成为优秀人才。人性化管理的企业比较容易吸引和培养出优秀人才,而管理观念落伍,追求短期行为的企业则较难吸引和培养出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分为显露型和潜在型两种,对于前者,大多数己有工作成就,比较容易辨认,但此类人才因受大家注意不易招聘或招到易被其它企业挖角。而后者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吸引和培养的人才,看出这类人才的潜质。
二,怎样吸引优秀人才
首先,企业必须追求卓越,追求永继经营,提倡人性化管理(参见本人拙文《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一个连企业高层领导都不是优秀人才的企业,一个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是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的。
企业的文化必须是提倡“人与企业共同成长”,应该营造一种公平竞争,鼓励人人向上努力的氛围。必须制定一整套激励优秀人才成长的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企业的高层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和正确的择才观念。企业中应该是人际关系和谐,沟通渠道畅通。这些都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在薪酬方面,应该对本地区和本行业的薪酬进行调查后合理确定基数。尽量使企业的薪酬保持在中上水平,除薪酬之外,应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去缩短工作时间,让员工享有更多的休闲或学习时间。每年一定时间的带薪假期和适当的福利都是吸引人才的好方法。
在升职加薪的制度上,应以能力和工作业续为主要考量因素,避免因籍贯不同,年龄不同,资历不同等等的歧视行为。同时应提升那些靠自己努力工作,用正当途经取得工作业续的人,而抛弃那些走弯门歪道,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的人。对于一些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之人,必须有降职降薪的处分。这种奖惩分明的公平透明的制度才会对人才形成吸引力。
企业还必须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除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对员工实施品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个人生活规划和现财等全方位的教育。详情可参阅本人拙文《企业中非专业技能和技术知识的教育训练》,使员工真正体会到企业对他们成长的真心关怀,才能收到吸引人才的效果。
三,怎样留住优秀人才
择才难,尽才和留才更难,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束手无策,眼睁睁看到优秀人才流失到其它企业中去。
很多企业认为留不出人才的主要原因是报酬低,福利差,当然这也是留人住人才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一个低报酬,低福利的企业是没有资格留住优秀人才的。但是不是只要有较高报酬和福利便可留出优秀人才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些,报酬和福利很高,但是缺乏人性化管理的企业的人才被挖角也是常事。特别是高层次,高职位的优秀人才,他们追求更多的不是报酬,而是能否有充分发展自己潜力的空间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和谐的企业中的上下级关系。要留住优秀人才,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了钱也不是万能的。情有时会比钱更有力量,中国人在世界是最有人情味的民族之一,在留住优秀人才的竞争中唯有情是万能的。
当然这份情不是靠施舍一些小恩小惠拢络来的,是靠企业和BOSS对企业人才的真心实意的爱护和培养(包含严格要求),经过长时间考验换来的。企业与人才的关系类似于婚姻关系,都是靠情来维持,只有互相真心相待,并相互容忍,才能长久相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便是要培养这种人对企业的感情,仅仅将人力可做与财,物一样的资源来利用的企业,是培养不出这种感情的,现在世上的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培养出人与企业的感情,所以尽管在待遇,福利等上施尽“十八般武艺”试图留住人才,结果都是事与愿违。
企业必须在人才一进企业就给他灌输企业文化,教育做人的道理,帮助他制定正确,可行的个人生涯现划和理财规划。并在今后的日子里,为他提供良好的环境,适当的压力和严格的要求,使其能接时完成其生涯规划,鼓励他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可以跟企业讲,而企业应随时开导他,帮助他排忧解难,让他觉得自己的上司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企业就会像温暧的大家庭,这时即使外界有一些诱人的诱惑,也很难将他吸引离开企业。
企业要留住优秀人才必须要有本身就是优秀人才的BOSS和人力资源主管。还要重视人力资源工作。并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应教育和培养所有部门的主管,让他们都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让每一部门的主管都像人力资源部主管一样去进行人力资源管
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对人才的关怀无所不在,一个不是优秀人才的主管手下的优秀人才的流失率应是最高的。
随时观察和了解企业中优秀人才的思想动态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些专门的人才,应有专人(一般应是顶头上司)负责观察。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位人才在决心离职前一定会有一些征兆和异常,细心而有经验的主管应尽早发现,而及时予以解决,这样也会留出一些优秀人才,当一个人己将离职报告递交上来时再去挽留,一般情况是为时己晚。一些优秀人才的离职是因为平时一些小问题的积累而得不到解决,日长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爆发。一些企业BOSS对下属熟视无绪,平时不注意不关心,让下属有一种企业多我一个也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的感觉,于是萌发去意。
企业必须关心和注意每一位员工,每一位主管都必须具有这种观点和心态,才能将企业对员工的关注落实到位,一位受不到上司关注的干部,也不会去关注他的下属,于是从BOSS开始,从上至下,建立一种关注关心链,让每一位员工都感觉他在这个企业中地位是重要的,都有人不停的关注他,爱护他。这时即使赶他走,可能他也不愿走。
即使是优秀人才也有犯错的时候,企业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并且明确的告诉他处罚他也是为了他好。一个不敢严格要求人才的企业,会宠坏一些本来是优秀人才的人。他们会稍有不顺和受挫折。便会离开企业。对人才成长要求严格,让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和一些无法教育的差劣员工离开企业,也会让优秀人才感到公平,有的企业一味对员工宽松。出现错误,没人承担责任而被处罚。不辞退员工。以为这样便令员工比较安心,没有危机感。结果,企业中鱼龙混杂,优秀人才比例减少,最终反而促使一些优秀人才离开企业。
选择适当的人才去从事适当的工作,小材大用会影响工作业续,大才小用也会使一些优秀人才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离开企业。
当一个较优秀的企业会吸引了较多的优秀人才时,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公司内不可能无限制的提供其成长的空间,而让部分优秀人才在成长到一定职位后离开公司,这是一种正常人才流动现象。因为他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己对公司付出了许多,而当公司没有更多空间让他发展时,让他出走。还可引入新人来继续培训,优秀的公司会不断的吸引一些有潜力的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优秀人才,而留下一批较优秀者,而让其它优秀者离开企业在自己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为其它企业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结束语 优秀企业比较容易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普通的企业也只能端正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从头做起,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逐步的改进不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引进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逐步的增强自己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留不住优秀人才的企业必将在今后的企业竞争中落败,这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必须选择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否则,只要经济一发展,企业和优秀企业数目增加会导致人才争夺的加剧。企业中略为优秀的人才将会流失殆尽,到时再想补救己经无济无事了。
第二篇:数学顶尖人才
11月6日,北京市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数学学校校长、华杯赛主事委员陶晓永亲临学而思,并受聘为我校顾问。受聘仪式在学而思总部中鼎大厦举行,校长张邦鑫、人事总监于莉、常务副总裁石鑫杰、高中部负责人白云峰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陶晓永教授为学而思的教师们做了现场报告。他说:数学培养了一个人的思维,通常数学超长的学生其它学科也都会超长。所以,在倡导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下,我们需要用具有一流素养的师资队伍来引领那些中小学的数学精英们。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不错,这几年在精英教育上的成绩也反映出了学而思教师团队的良好素养。学而思的团队是专门做中小学精英教育的,这对北京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为北京教育再做点更上一层楼的工作。
此次受聘是陶教授与学而思正式合作的开始,这将对加强学而思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之后,学而思网编组就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对陶教授进行了交流。
内容导读:
● 对数学特长生的培养,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 学而思专业打造中小学精英教育,在教学上不仅对精英学生有好的教材,而且还要求老师具有一流的素养,我之所以选择与学而思合作,就是我们相信,我们一起努力,能够为北京精英教育的发展作出个更多、更大的贡献!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陶教授,您好!刚刚听了您的讲座,对北京数学特长生的培养有了一个颇为深刻的认识。
陶教授:你好,有幸能和学而思的精英教师团队一起探讨和交流。
记者:刚刚您在讲座中提到奥数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这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数学特长生的成长和进步,不仅和学生本身的素养有很大关系,而且还和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那么,您觉得教师对于数学特长生发现和培养的关键在于什么?
陶教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是一种个性教育理念。从现状上说,现在聪明的孩子非常多,而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流的素养。简单的说,这就是教师发现和培养数学特长生的关键所在,可现在有一些老师却并没有很高的素养,这就导致一些聪明孩子的智慧难于发挥。我刚刚在讲座中提到了,数学培养了一个人的思维,王寿仁老师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超长的孩子其它学科都可以超长。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校都很看中奥数的一个原因。
记者:确实是这样,要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就一定要有一流的素养。那么在教师高素养的引领下,学生的潜能与智慧如何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陶教授:至于学生潜能与智慧发挥到最佳效果,我觉得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应该会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来,学生平时在学校所接触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平民式的教育,这样对于有数学特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在课堂内往往会吃不饱,这样,即便是学校教师的素养再高,他也不可能将知识拔得太高,因为知识拔得太高的话,那些不拥有数学特长的孩子就很难把握知识了。如此,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也就很显而易见了。个性化教育就是这样,不仅要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且要培养孩子的特长--特长孩子的知识需求在课内得不到满足,就自然要在课下得以补充。也只有这样,孩子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他们的教师都非常有素养,而对学生的培养,也切实地立足在了个性化教育这一理念上,他们对学生有专门的教材,这些教材变的非常好,适合不同级别的学生。这些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数学特长生的发展很有帮助。有了课内知识做基础,再有课外针对性很强的知识拓展,这样,学生的潜能与智慧自然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当前中国科技落后、顶尖人才缺乏的真正原因
偶尔上网一查才知道,中国科技落后、顶尖人才缺乏的问题被称作“钱学森难题”或“钱学森之问”。因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不否认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只是感慨:同样一句话,由名人来说就意义深远,而由一个无名小卒来说就会随风而散。这不得不使我担忧:虽然我能够解答钱老的疑问,其实包括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我自信也是可以解答的,但仅仅因为我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我的识见也会如我的身分一样地一文不名。这正是我在本书题记中所担忧的。只希望那仅仅是我的担忧而不是现实。
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比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差了一大截,十三亿绝顶聪明的国民却连一次诺贝尔奖也没有„„凡此种种,使得有识见的国民耿耿于怀,在忧心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同时,也在拷问当前的教育。其爱国之情关爱之心令人敬仰,但若将问题的本质归之于教育,则本人实难苟同。先看看我摘自网络文章《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中的话吧:
“正因为雅典民众在最好的时代里享受着不受国家限制的极大自由,所以他们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比其它时代其它国家的人更加出众的才能。不可否认,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众多智力卓越的人存在,而不单单是古代雅典人特别聪明。之所以古代雅典人能(在思想文化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同样的情景也曾在中国发生过。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国思想文化最可骄傲的是两个时期:春秋战国和五四时期。这里有着同样的道理:并不是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人有着特别伟大的才能,而是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环境适宜于中国人本性中天才成份的发挥。这两个时期最大的共同点是,动荡混乱。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刺激了人们的思维和思想,另一方面使得专制统治对于民众思想和人身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从而给予了民众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想象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见解的士人们吧,正是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促成了‘百家争鸣’,才有了诸子百家的兴旺,才使中华文明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而他们之所以能‘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能随意‘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完全得益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混乱但自由的社会环境。在秦朝建立至清朝灭亡的两千多年里可曾有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社会环境?直到五四时期,外辱内患把中华民族逼迫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封建极权制成了人人唾骂的对象,社会存在着强烈的变革愿望,正是在此背景下(
一、封建极权制对民众人身的思想的束缚极大地削弱了;
二、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刺激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又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相反地,在一个大一统的相对平和的中国式极权专制社会里,统治者对于民众无论思想的还是人身的束缚都是极其严格的,同时人的个性心理中对于和平的渴望又会促使人们阻止任何的社会变革,这些都极大地扼杀了中华民族个性中的天才成分。虽则在春秋和五四之间也存在着众多的混乱时期,但那些时期并不是真正的混乱。即便皇权的统治是衰弱的,但以家族制为基础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并未稍稍减弱,个人自由与民众思维依然受到着严格束
缚。正如专制虽然带来了秩序,却扼杀了人们的自由与创造力,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一样,中国的封建家族制在给予了人们所必需的家庭温情和更多生存保证的同时,却在另一方面通过连坐、保甲等措施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极大地加强了封建专制对于民众思想与人身行为的束缚。中华民族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优越的聪明才智,这已被众多事实所证明了。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却被极权专制扼杀了,以至于东方文明大大地衰落了。历史告诉我们,只要环境适宜,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人类极致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政治与思想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抵触的:政治在提供必要社会秩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天才成份造成了扼杀;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一种近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而过度的自由又往往会危害社会秩序。政治上的大一统也许对经济发展有利,但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是有害的。伴随政治统一的,往往是思想上的统一。邦国林立不仅刺激思想学术的发展,而且还使得研究学术的人们有了躲避政治迫害的机会,中外历史上因此而保全的学者是不可胜数的。无政府主义是缺乏秩序的,混乱的,让人不可忍受的;但对人身自由与才智的过分压制同样让人难以忍受,还会对社会进步造成严重阻碍。纵观整个的西方历史,专制与自由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妥协状态。他们一会儿面临的是由于过分强调自由而导致的无政府主义,一会儿又面临因为过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力而导致的极权专制;不仅极权专制被极力反对,无政府主义也同样可怕。相对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的繁盛证明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首先是人身的思维的自由与解放,其次才会有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然后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解放。”
——把中国顶尖人才缺乏、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原因归结于教育,绝对是无知的可笑的,甚或是别有用心的人们找的替罪羊。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和顶尖人才缺乏的根源,必得首先到包括体制、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中去寻找答案。而结果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本就遏制了顶尖人才的发展与出现。
第四篇:老板们,为什么顶尖人才总是离你而去?
老闆們,為什麼頂尖人才總是離你而去?
你是否注意到,儘管很多老闆花了很多時間來談論人才,他們還是再三犯同樣的錯誤?在商業界,很少有事情像優秀人才意外離職這樣讓企業付出高昂的代價,造成嚴重的破壞。所有人都在強調領導力培養,而讓有趣的是,許多公司似乎都在努力挽留他們的頂尖人才。這篇文章是一些防止企業人才流失的研究、觀察結果和見解,希望對這些渴望挽留住人才的老闆有幫助。
詢問任何一位老闆,他們是否有挽留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對方會很快做出肯定的答復。他們會立即說出一連串簡短的理論,關於他們人才計畫的品質、人才九宮格的巨大潛力等等。就像企業界的大多數事情那樣,這些方法大多建立在理論基礎上,並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
如果你想觀察任何組織的人才,要考察他們的企業文化,而不是華麗辭藻——要考慮實際的結果,而不是對潛力的評價,儘管坐在角落辦公室的經理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我們對他們的員工進行了調查,下面就是他們的看法:
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在12個月內到別的地方工作。
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並不尊重他們彙報工作的上級。
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與雇主有不同的價值觀。
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職業目標與雇主為他們制定的職業規劃並不一致。 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感受到雇主的欣賞或重視。
因此,對於所有自認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雇主來說,你最好開始重新評估人才計畫。有句老話說得好:“員工不會因為公司而辭職,而是因為他們的老闆而辭職。”無論是任期、職位還是職稱等原因,那些自願離職的員工通常都是因為在某方面與領導存在著分歧而決定離開。
實際上——那些(在情感上、智力上和經濟上)接受挑戰、受到接納、獲得重視和得到回報的員工很少離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非常出色的工作表現。但是,如果你在這些關鍵領域的任何方面有所疏忽,他們決定離開公司只是個時間問題。下面是頂尖人才離你而去的十大原因——聰明的領導者不應該犯這些錯誤。
1. 你沒有釋放他們的熱情:
明智的公司會讓員工的熱情與企業追求的目標保持一致。人性讓我們很難離開那些傾注熱情的領域。如果無法理解這一點,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鼓勵員工到其他地方尉找他們的熱情。
2. 你沒有挑戰他們的智慧:
聰明人不喜歡生活在一個光線昏暗、無聊煩悶的地方。如果你沒有挑戰員工的思想,他們將會因為其他人或其他地方而離開你。
3. 你沒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偉大的天才總是對改善、提高和增加價值感到興奮。他們生來就是為了改變和創新。
第 1 頁 共 2 頁
他們需要通過實施自己的規劃來作出貢獻。聰明的領導者不應該把員工約束在框架裏——而是讓他們擺脫桎梏,如果你不讓一匹賽馬奔跑,那麼要它們有什麼用呢?
4. 你沒有發揮他們的才能:
領導力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連續統一的過程。無論一個人多麼聰明睿智,多麼才華橫溢,他總是有成長、發展和不斷成熟的空間。如果你限制人們的成長能力,他們就會為了其他不做限制的人離開你。
5. 你沒有給他們發言權:
天才總是有出色的想法、創意、見解和洞察力。如果你沒有傾聽他們的看法,我可以向你保證,別人會傾聽他們的高見。
6. 你並不關心他們:
當然了,人們是為了薪酬來上班,但是金錢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實際上,許多研究表明,薪酬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沒有從人性角度和情感層面上關心員工,他們最終會離你而去,不管你支付了多少薪水。
7. 你領導不力:
企業不會失敗、產品不會失敗,專案不會失敗,團隊也不會失敗——但是失敗的是領導者。只有在缺乏領導力或領導力有限的情況下,領導力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好的證明。如果你領導不力,員工就會到其他地方尉求領導力。
8. 你沒有認可他們的貢獻:
最優秀的領導者不必接受稱讚——他們會稱讚別人的表現。不承認他人的貢獻,不僅是傲慢和虛偽的做法,最終的效果就像請求別人離開一樣。
9. 你沒有增加他們的責任:
你不能對人才加以限制——如果你打算這樣做,你要麼讓人才退化為庸才,要麼迫使你的頂尖人才尉找更加肥沃的土壤。人們會很高興接受重大的工作,只要他們在履行和執行這項工作的同時能夠相應地增加其責任。
10. 你沒有實現自己的承諾:
許下承諾毫無價值,但是恪守承諾卻非常寶貴。如果你失信于你領導的員工,你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領導者如果不能對他們的員工負責,最終將被員工追究責任。
如果領導者花更少的時間來挽留人才,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在他們身上投資,更好地領導他們,那麼完全不必為挽留人才而擔憂。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第 2 頁 共 2 頁
第五篇:韩国如何吸引人才
韩国是如何吸引人才的(2007-10-18 15:52:39)
韩国这些年来的发展,与韩国重视人才有关。韩国早年的人才外流,主要是由于大批留学人员学成不归而引起的,这一点与中国类似。1946年,韩国留学人数仅有16名,到2003年,则增长到了近16万人。20世纪50-70年代中的14年中,韩国留学生回归率仅6%,1968年,韩国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成不归者甚至达到八九成。[1]就美国而言,自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第一次将韩国人列入亚洲人集团起,到1980年,韩国人数从
7.1万增长到35.7万,以400%的高增长比率成为增速最快的移民群体,而韩国总人口也仅有5000万左右。1985-1987年是韩国人的移民高峰,每年到美国的韩国人有3.5万之多,此时只有墨西哥人和菲律宾人处于这一水平。到1990年,美籍韩国人口在10年中再次迅速增长,增长率超过124%,人数达到80万。目前,韩国人是在美的第五大亚洲人集团。[2]
近年来,为吸引人才回归,韩国所实施的措施非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1.建设科技基地,制定各种科技计划
20世纪70年代,韩国建立了韩国科学院,各理工科大学和研究生院也掀起了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的热潮。同一时期创建的大德研究城,则吸引并容纳了大量科研人员,仅海外归来的博士就有两千多名,被誉为“韩国科学技术的麦加”和“韩国的硅谷”,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基地。这些研究院或研究城,在人才吸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充分利用海外高级人才、提高本国科技水平,韩国政府实施并资助了“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归计划”、“外国学者访问计划”以及“科技工作计划”等。政府管辖的一些战略性科研机构也纷纷制订了吸引人才回国的计划。在韩国制定的众多科技计划中,最值得一提的是“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它旨在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这一计划确定14项技术为主攻目标,在10年间投资62.5亿美元,以确保到2000年使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员,其中10%具有世界最高水平。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又及时推出“两万美元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对策”,立项培养1万名新一代成长动力人才。2004年,韩国更是举行了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科学韩国”活动。
2.建立国际高层次人才网络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陆续从国外回归,为韩国提供了科学技术界有关权威信息。以此信息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教育部在美国和欧洲组织了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80年代又在日本和加拿大成立了类似协会,80年代末又把这些协会扩张到中国和俄罗斯。
在这些组织成立前后,韩国政府都给予了大力资助和支持,每年还帮助组织当地韩裔会员召开研讨会等。在政府支援下,这些协会在德国和美国还购买了办公楼。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又建立了海外人员数据库,这些个人资料对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公立和私立)开放,据此,大学或机构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锁定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才专长。总而言之,这些组织不仅是未来人才回归的人才库,也是国际联络的联络站,还是科学技术信息的交换场所。
3.贯彻研究人员优先原则,重视科技奖励
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韩国在实践中贯彻研究人员优先原则,近几年逐年增加科研开发经费。此项经费所占GDP比例,已从1995年的2%提高到2000年的5%,2010年还将提升至6.7%。
韩国重视科技奖励,设立的奖励制度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以“总统奖”和“韩国科技大奖”最具权威性。每年总统会亲自颁发4项“总统奖”,即科学奖、技术奖、技能奖和科技服务奖,奖励对象广及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1986年,每项奖金就有500万韩元。1985年设立的“韩国科技大奖”,对有重大发明者,除给予荣誉表彰外,还发给奖金3500万韩元。同时,任命获奖者为终身研究员,保证其研究所需经费,每年允许其参加一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本人和家属还可享受医疗、就业、就学等多种特殊待遇,甚至还将其事迹拍成电影,以褒奖并激励他人。韩国科技部在1996年设立“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奖励理工科研究领域35岁以下、成绩突出的青年研究人员。门类众多的科技奖励,极大地激励着留学回国人员为国家而努力工作。[3]
4. 吸引方式灵活,或定居或暂居,或合作或信息交流
对所要吸引人才的标准,韩国作了明确规定:具有韩国血统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并至少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过去5年内至少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韩国对回归人才界定虽然严格,但吸引他们回归的方式却灵活多样,显示了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将目光瞄准了居留海外的韩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其设定的吸引方式灵活多样。回国人员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可长或短,允许永久定居,也可暂时回来;同时允许海外人才回国后保留外国国籍;对暂时不愿回国的学者,则动员其回国搞短期科研项目,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为韩国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由此,保证更广泛地利用各领域人才,使其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5.加强科技外交,推进国际合作
自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就不断加强科技外交,以推进国际合作。一是与外国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二是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三是吸引外国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 1989年韩国同美国建立了“研究共同体”,1992年又与美国签订了新的科技协定和“保护专利秘密协定”。同年,还与美国建立“韩美科技财团”,以支持双方的科技合作,并确定了7项共同研究课题。除每年向美国派遣大批留学生外,韩国还有目的地选送专家和教授到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在与外国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或在合资经营的同时,派出大批科技人员向转让技术的有关国家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训练在本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韩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研究中心,大学优秀研究中心也在海外设立了科学合作中心。这些设在外国的工厂、公司和研究机构,尽量聘用外国专家和在国外的韩国人才,成为韩国吸聚人才的中心。2004年2月,三星公司在杭州宣布,将在中国设立芯片研发中心,计划在中国雇用100名高校毕业生。
另外,韩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在韩建立研究机构。
2004年3月8日,美国英特尔公司声明已在韩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以开发无线通信技术和数码技术的相关产品。时任韩国信息通信部次官的金彰坤同一天表示:“年内计划引进6家国外IT一流企业到韩国开设研发中心。”2004年4月,巴斯德研究所(法国最大的生物研究所,国际医药巨头)在韩国举行揭牌仪式,从下半年开始,招聘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技术工作者,采取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方式开展具体的科研工作。为了促进世界著名跨国企业在韩国设立研发中心,韩国2004年计划成立专项“国际共同研发基金”,投入上千亿韩元,以便让外国IT企业与国内企业及研究所进行共同研究,并承诺外国企业单独开发的知识产权将100%归外企所有。
6. 向海归提供优厚物质待遇
在经济激励方面,韩国还向回国人员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在政府支持下,韩国科技研究所大胆地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回国人员每月可得到250-400美元的工资,在当时韩国人均月工资只有50美元的情况下,这个数字极具吸引力,虽然远远比不上海归人才在国外的收入,但却高于某些国会议员和政府部长的收入。有些私人企业给予回国人才更高的报酬,除基本工资外,还设立博士津贴、硕士津贴等,此外,还向回国者提供回国所需的搬家费,提供免费住房、子女教育津贴、国内交通津贴,并允许海外自由旅行,等等。
7.出台一系列法律,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韩国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推行相关法律保护,创造与吸引人才大主题相配套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此,韩国政府相继出台了“韩国科技研究所援助法”、“科技成就法”、“技术开发促进法”、“工程技术人员晋升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将保护与促进科技、人才发展上升到法律高度,从宏观环境为争取科技人才回归创造了动力。
根据荣邦松(Bang Soon Yoon)的研究,韩国人学成归国的原因是:韩国政府“改善了经济条件,扩大了就业机会,以及扩大了政府行为”,“为回国科学家建立了新的机构,并为他们提供享有声望的政府工作和研究自治权”。[4]在经济发展、政策吸引、环境优化以及社会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韩国人才外流趋势出现逆转,韩国留学生中60%学成回国,每年有5000多人获得学位后回国工作。这些海归人才为韩国发展贡献了巨大能量,有评论家称,在半导体技术方面,这些人才帮助韩国把落后于美国的差距缩短了5年。如今,韩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电子产品生产国之一,其半导体出口跃居世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