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通用)

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通用)

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第一篇: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并有。

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已成为所有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并有不少心得体会见诸报刊、杂志,供史学界同仁们互相学习,相得益彰,无疑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笔者有幸作为湖北省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育课题的参与者,就历史创新教育的试验已进行了将近两年,那么,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评价创新历史教学?下面我结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望同仁专家斧正。

一、中学历史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学?

第一、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严重弊端。

创新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而言的。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弊端表现在:教学观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老师难教,学生厌学,重知识轻能力,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忽视历史教育的资政功能,育人功能,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时代的要求,呼唤历史教育必须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不期而至,而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升级换代的经济。21世纪的科技是以探索和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探索是发现新知识领域的过程,创新是扩大知识利用,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知识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任何高科技术也都失去了意义;反过来,知识经济又是一切为了人的经济。如果说农业经济是为了吃饱穿暖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保证衣食住行,提高基本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则是建立在人的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是满足更多层次的精神需要的,它需要更加透彻地了解人、人性和人的需求。工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统一性,知识经济则是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可见历史教育必须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第三、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谓“素质”,有两各理解,一种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通过遗传获得,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或叫禀赋。这种遗传素质不?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解释,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原影响下形成,那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②等(柳斌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用心爱心专心 1

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可见,要真正推行、落实素质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中学历史教学必行创新,那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点呢?

二、中学历史创新教育有何显著特点

所谓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出新的③,创新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见,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创新人格。因此,历史创新就有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参与性特征。

传统历史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而创新教育它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主参与、教学过程中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协作者。 第

二、历史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这里的开放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环境的开放,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教材观点)的开放,传统历史教学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封闭式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以教材为准,不得突破教材的观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作业就是重抄教材相关段落的内容。而历史创新教育虽也离不开课堂,因为现实中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但不再唯一的阵地,学生可以深入社会实践,参观历史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一些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持不同意见,比如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它造成了中国落后,这一点置疑是对的,但我们也认为它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科学制度、洋务运动等的评价问题均鼓励学生突破教材观点,大胆创新。

第三、历史创新教育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传统教学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在书上,教在书上,学在书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努力划杠杠,“背多分”,上大学,成为教学模式。而历史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既有理论,又能实践,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而历史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决定了这里的实践不是要求学生重造历史,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是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去解释、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三、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怎样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至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于探索、尝试阶段,笔者结合两年的实践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进行历史创新教育的关键。 时至今日,当创新教育大旗招展于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创新教育是搞花架子,走过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看几场电影,组织几次活动,这其实是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曲解,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地历史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尽快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教学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由、“知史应试”转变为“励志发展”,由“高分升学”转变为“学会学习”,由“老师灌输”转变为“学生体验”由“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平等”,由“分数至上”转变为“全面衡量”,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观念。

其次,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是进行历史创新教育的载体。 历史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尊重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具有既往性、情景性、多样性、发展性、因果性,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本课题组探讨了四种创新教育模式。

启发创新:是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思索和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力,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范例创新:以知识迁移理论为主要依据,用系统方法整体地研究历史教学,以个案为起点,拓展到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类比,举一反三地学习,从而形成对同严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

模拟创新:是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进入历史情境,生动参与,体验与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

开放创新: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探索发现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欲望,使学习成为自主的事情。

由以上四种基本模式可以深化出多种历史创新教学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史论故事法。由于历史具有情景性,在教学过程中抓这一特征,利用形象生动的历史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例]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恰当引用雨果的描述导入新刘要,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胜利者把箱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嬉嬉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学生的思维由远及近,学生的情感由表及里。

2、启发讨论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以及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广泛,因为它具有问题式教学,形式式教学方法等诸多优点,一般步骤是:引导-辨疑解唯-释疑巩固。

[例]冯玉祥“北京政变”是属于军阀内部争权压利还是革命行为?表面上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是军阀之间的内部矛盾法制化的结果,无革命性而言,但从影响和实质上看,他的这一行为具有革命性。

3、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法,是指对一个问题从多视角探寻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察问题的能力。

[例]中共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三个方面得到答案,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又是什么?教思维可得出: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各地资产阶级团体广泛建立。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为创新教学方法亦如此,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横向联系法、情景迁移法、图表法等,限于篇幅不在此――赘述

其三,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进行历史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创新教育应该课堂与课外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对教材合理置疑。

就教学手段而言,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为了更好地、高效地进行历史创新教育,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

四、创新型评价机制是推行历史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要使历史创新教育得以顺利推行,必须建构创新型历史评价系,着眼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型的评价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第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是学生或是家长,或是学生本人。

第二、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评估,它包括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学习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情况,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

第三、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历史创新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它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点和改进教学行为,需要我们每位历史工作者本着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认真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有党史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一定会把历史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创新的关键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课创新——观念的转变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如何把这种新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应包括

(一)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字: 创新观念转变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软件的现代化。对于历史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现在许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本人认为,历史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援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缘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历史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历史课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思想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历史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已成为目前思想历史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

题。面临困境的历史教师若不改革课堂教学,历史课的实效将难以落实,历史教师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要使历史课真正受学生欢迎,历史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历史课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从何入手呢?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

1 用心爱心专心

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历史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历史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制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不要板着脸走进教室,应面带微笑,保持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和学习氛围,这点我感受颇深。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应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对待学生就应与对待自己的子女,弟妹一样可蔼可亲、可爱、可敬,要亲近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适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不能对他们有偏见,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因此,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比如说,课间时间,我都会以朋友、大哥哥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聊天、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尽所能帮他们排优解难,接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畏怕、顾虑,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我的,许多学生课间都爱找我聊天,有一些心事或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或问题也会找我谈心,找我帮助、解惑。所以,我相信,教师只要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一般不会居高临下地训学生,而是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觉得这种做法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老师如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也会赢得学生对你的理解、支持。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鼓励、赞许更能增添人的自信心。孩子的身心毕竟是稚弱的,倘若总是加以指责,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之,稍加以鼓励,他们会为此兴奋不已,增强自信心,更加努力,发奋图张,不断发展进步。俗话说得好:“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欣赏、鼓励、表扬,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幸福喜悦的滋味。所以,在教学中,我总会有意地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提

些难度稍低的问题,让他们尝到能回答问题的甜头,从而建立了他们应有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进入了良性的循环。那怕是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也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的眼光给他们树立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励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进步。比如,初二(1)班有位男同学,虽说非常主动回答问题,但有时回答的问题根本牛头不对马嘴,同学们常会说他,他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但我经常鼓励他、表扬他、使他兴趣不减,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同学们不由自主的掌声。在我的鼓励、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下,自信心增强了。有一次他还主动举手要回答问题,令我很惊喜,同学们也投去了惊讶、支持的目光,他的回答结果令同学们刮目相看,非常精彩,赢来了响亮的掌声。而且下课了,我在班上呆一会,与学生聊一聊,对他们笑一笑,说句:你今天在课堂上发言了,好棒啊!继续努力喔!哇!你今天的回答好有创意啊!也可以摸摸他们的头,和他们说上几句贴心话,然后和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快地大笑一场;还可以为学生整理一下凌乱的领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就融洽了。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在初一(4)班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唐都长安及玄奘鉴真的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时一位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男同学第一个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了。大家鼓掌鼓励,我也很高兴,而这位同学讲述时是手舞足蹈的,很开心,我们也分享了他的快乐。因此,我觉得只要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不怕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相比较而言,现行初一教材浅显易懂、可读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特别是初一(4)的学生,热情很高,都是抢着发言的,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口,提高认识,受到启迪,获得感悟。如在讲“统一国家重建”一课时,我针对这一课跨度较大、容量大的实际,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谈一谈“中国历史上几次统一局面”,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在教师讲解中结合练习,学生谈„„。在议练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且,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

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初一的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就能解决学生实际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情绪不良、心理障碍等。(许多同学课后也经常向我咨询)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

面对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要求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强调课堂的支配权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负责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给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尚需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本》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第三篇: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

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质疑问难,促进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唯权威.如讲述《张骞通西域》一课后学生问:“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有学生问:吴广是怎样被杀害的?是谁杀害的?甚至还有学生质疑教科书上的内容,如讲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吗?我看应该是他的儿子启才对。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育论文,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三、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思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可能多多启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单一的教材中走出来,把历史学活学好.

http:///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标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和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的巨变。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的史实。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身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中国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体视频、图片;设问:这首歌是为了纪念谁?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课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时间 政策或措施 人民的积极性 1950-1953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1958年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人民积极性

教师解释:以上这些措施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探索中前进,其中“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这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继续探索,在1978年,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片。

4、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5、活动二:

(1)、教师准备习题,学生答题:(多媒体展示) (2)、我能动动手,翻一翻:

6、出示课内练习: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分裂(苏联解体)。

⑴、说出材料中“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的史实各一例。(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⑵请你举出中国在清政府时期也出现过改革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⑶解答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科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视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7、活动三:七嘴八舌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列举出一些这样的事例?(如社会、学校、家庭、家乡等)

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村村通工程;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社会零售商品丰富多样;等。

8、活动四:请你写一写。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难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9、课堂总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把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我为你喝彩!中国,我为你骄傲!

(八)、教学评价设计 :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7、教学反馈设计。(有些世界史的内容学生不熟悉,老师要设计低要求。)

第五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之体会

通过在网络上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有利于搞好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也结合平日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反思,结合平日自己所做的教学设计,我发现有几大问题:

1.把 “对话”变成 “问答”:把传统的 “满堂灌”变为 “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 (师生之问、学生之问、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 “就范”才肯罢休。

2.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 “教育”出来的,而不是 “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3.把 “自主”变成 “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时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 “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 (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 “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 “动中学”,这种 “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达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注重适应性,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创新型人才。后的教学中我定会不断探索,力争把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做到最好!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