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论文(全文)

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论文(全文)

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论文大学生曾经贵为“天之骄子”,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大众化, 大学生社会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情况也越发突出。调查显示, 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5年开始上升, 特别是随着1999年。

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论文

大学生曾经贵为“天之骄子”,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大众化, 大学生社会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情况也越发突出。调查显示, 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5年开始上升, 特别是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 大学生群体在人数增加的同时, 违法犯罪的数量也明显增加, 比如2001年比1995年增加了54.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大学生犯罪问题也由此备受重视, 针对大学生犯罪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近些年来, 随着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大学生严重刑事案件的相继发生, 大学生犯罪问题变得更为社会所关注, 认真梳理已有的大学生犯罪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对大学生犯罪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述评, 以期把握大学生犯罪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讨大学生犯罪研究存在的问题, 明确大学生犯罪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犯罪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体而言, 大学生犯罪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三项内容展开。

(一)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综合有关大学生犯罪特点的研究, 可以看出, 大学生犯罪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 大学生群体绝对人数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犯罪的数量以及犯罪类型都有所增加, 表现出广泛性的特征。

2. 隐蔽性

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较高, 因此, 较之普通人群的犯罪, 大学生犯罪往往更具技术含量, 更不容易让人察觉, 表现出一定的隐蔽性。

3. 突发性

除个别蓄意犯罪之外, 大部分涉罪大学生的犯罪往往不是有预谋、具有充分准备时间的, 很多涉罪大学生因自身问题临时起意而犯罪, 突发性的特征相对比较明显。

4. 智能性

作为高知阶层, 大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在信息主导的大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信息化技能, 而其犯罪特征也会因此表现出智能性。

5. 贪利性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 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更为现实化, 贪利性在一些大学生侵财犯罪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6. 凶残性

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具有社会轰动性的大学生大案要案, 其中的涉案大学生思维相对极端, 行为更为凶残, 对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7. 知法犯法性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 较之常人, 更知法懂法。但是, 很多犯罪的大学生并未因此而洁身自好, 而是知法犯法, 误入歧途。

(二)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整合既有研究, 大体可以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个体因素

大学生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涉及人格、情绪、挫折承受力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大学生正处在成人前期, 心理特征呈现出不稳定性、冲突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一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一些心理发展缺陷, 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抗负性情绪干扰力差、耐挫力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狭隘、疑心重等。如果这些心理缺陷处理得不及时不得当, 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轻则危害心理健康, 重则违法犯罪。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起点。研究表明, 家庭的经济地位、家庭氛围、家长做派、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具体包括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行为不端,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野蛮, 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放任自流, 经常打骂或过分溺爱, 从小灌输自私自利思想甚至反社会的思想意识等情况。

3. 学校因素

高校扩招, 资源分散, 使得对大学生的关注度相对降低;高校管理制度不严易造失控, 使大学生犯罪有机可乘;法制教育欠缺造成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 直接引发大学生犯罪;心理健康教育乏力, 易引发心理问题, 是大学生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缺少人文教育, 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滑坡, 易引发违法犯罪问题。

4. 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其发展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社会日渐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和心理, 文化冲突、社会规范与价值导向紊乱、个别社会行为失范等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三)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大学生犯罪研究的题中之义, 总结大学生犯罪研究中的预防策略发现,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预防

大学生个人要树立法律意识, 要戒除侥幸心理, 知法守法, 远离不良事物 (事件) 的影响;要提升自己道德修为的境界, 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方法;当面对困境时, 要积极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之道, 必要时求助他人。

2. 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来讲同等重要, 父母要有责任观念, 要对孩子有心理养育意识。对于孩子的道德和法制教育要一以贯之, 配合学校进行孩子的全人教育。家庭教育要符合家庭规范, 要在协调好家庭关系、建立和谐家庭氛围的基础上, 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进行积极的三观教育, 这将会对孩子的思想品质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会为孩子以后的人生提供心理免疫力。父母要以身作则, 注意细节, 防止对心理不能完全调控的大学生子女带来负面影响。

3. 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从制度层面促进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预防。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充分认识德育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础性引导作用, 提高德育实效;要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能够直面心理问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 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 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要实现家校联动, 合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社会预防

要通过治安综合治理, 配合学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减少歌舞厅、游戏厅、黑网吧等场所对于大学生的直接影响, 创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要通过发展经济,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疏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创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减少其因就业压力造成的违法犯罪问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限制不良思想影响, 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关机构, 比如政法机关, 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推进安全校园建设。

二、大学生犯罪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犯罪研究植根实践, 但理论探讨居多, 应用研究较少, 既有的大学生犯罪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研究范围广泛, 缺乏系统分析

大学生犯罪研究涉及内容广泛, 包罗学科众多, 但是很多研究都是本学科内的一家之言, 缺少学科间的互动, 缺乏综合的系统分析。

(二) 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研究思路单一

大学生犯罪的研究主要遵循现象论、原因论和对策论的宏观思路, 忽视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深入探讨, 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三) 侧重理论探讨, 缺乏实证研究

大学生犯罪研究或者是理论层面的讨论, 或者是一般性的调查研究, 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不利于对于大学生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解, 限制了研究实效。

(四) 注重理论价值, 实践应用乏力

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 缺少有效的针对实践的应用研究。对于大学生犯罪这个现实性问题, 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研究。

三、大学生犯罪研究的发展方向

时至今日, 大学生犯罪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这给大学生犯罪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犯罪研究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一) 加强实证研究, 提高研究科学性

客观化的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要加深对于大学生犯罪实质的认识, 就需要在利用既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 提高大学生犯罪研究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既能保证大学生犯罪研究的科学性, 又能检验研究的有效性, 是一种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理想研究方法。

(二) 深化研究力度, 促进分层应对

大学生犯罪涉及侵财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多种犯罪类型, 犯罪群体也存在性别差异、学校类型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和城乡差异等。因此, 为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人群的大学生犯罪, 可以在考查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 对各种大学生犯罪类型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发掘其各自规律, 实现分层应对。

(三) 促进学科联合, 拓宽研究视角

不同学科对同一学术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 大学生犯罪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考查。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某一学科的视角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学科内思考, 缺少系统的整合意识, 因此, 为更全面地考查大学生犯罪问题, 需要进行学科联合, 从多个视角进行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应对。

(四) 理论与实践结合, 推动应用研究

目前所做的大学生犯罪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现象描述, 缺少有实际效用的实践研究。在将来的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促进司法机关、高校、社区和家庭等的联合, 在整合资源基础上, 构建一个集犯罪预防、控制和干预于一体的大学生犯罪实践研究体系, 从制度、方式、方法等多个层面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摘要:我国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主要围绕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等内容展开。大学生犯罪研究一方面为更好地应对该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因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实用价值。未来的大学生犯罪研究可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并举。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与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2, 03:39-40.

[2] 刘忠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吉林大学, 2005.

[3] 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正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01:55-60.

[4] 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 2006, 03:54-61.

[5] 林凤章.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界, 2007, 01:112-113.

[6] 何宏莲.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及预防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126-129.

[7]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 杨先永.从高校层面预防大学生犯罪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 05:14-18.

[9] 魏丽.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预防[J].河北法学, 2005, 07:154-15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