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对策探讨
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对策探讨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讨
摘 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中,掌握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被列在首位。而其中,概念是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的各个支点,是稳固整个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部位,只有把握好概念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搭建起高中生物学的知识架构。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学生知识学习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将决定学生能否更好地深入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概念的教学是重中之重。结合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概念;教学;合理性;有效性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所谓事物的本质特征,指的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相对的,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含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的质,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是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概念的掌握就是要在事物的众多特征中,准确地把握本质特征,认识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的外延。最终使学生能够超越感知觉的范围,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概念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怎样获得概念的。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呈现例证、假设―检验、提供概念的原型等等方法。以上方法都可以作为概念的文字说明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一个新概念。比如,在讲到细胞的渗透作用时,可以举例腌萝卜可以使萝卜变皱,把腌萝卜放清水里又可以恢复饱满,让学生能迅速联系实际理解新的概念。假设―检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概念的相关假设,一起检验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在无法很好地形象描述一个概念时,提供一个概念的原型,是最迅速和直接的方法,洋葱鳞片叶表皮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就是渗透作用的一个原型。
概念的同化是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生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奥苏泊尔把概念的同化分成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是学生已经获得了概括程度较低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抽象概括性程度较高的新概念。比如,学生已经学了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之后,给学生提出反馈调节的概念。下位学习是在获得了一个抽象概括性程度较大的概念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一个下位概念。比如,先介绍了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再来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就是下位学习。组合学习是指学习的新概念和学过的概念有并列结合的关系。比如,用孟德尔的豌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杂交试验解释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之后,再去学习水稻的有芒抗病和无芒不抗病的杂交,就是组合学习。
二、概念的强化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进行错误概念的转变。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多知识经验,其中有的是正确的,而有的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当学生的原有概念不符合所要学习的概念的科学定义时,转变错误概念尤为重要,因为通常学生的错误概念会非常顽固,直接影响到后面对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有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对知识和学校的态度、学习动机等等。教师要能准确发现学生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所在,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策略。
下图形象地描绘了学生概念转变的条件,只有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概念是错的,并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同时新概念是合理有效的,才有可能真正接受新概念,避免以后再次弄混。
■
让学生接受新概念,摒弃错误概念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比如植物的向性运动,定义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植物体”而不是动物,“单一方向”而不是多向的,“定向运动”而不是任意方向。把握了关键词,有助于概念的记忆和准确掌握,对学生的概念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概念巩固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概念巩固主要通过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主要的方式就是练习和实验。教师要注意筛选,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练习,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巩固新知识。实验中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认为只是好玩而忘记了教学,练习也不应太过多而不精,应当给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教会学生练习成果的自我反馈,及时弥补查缺补漏。
四、促进概念教学的技巧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自主地对概念进行鉴别分析,最后真正接受概念。
学习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来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在新知识的作用下来调整原有知识。
首先,要有开放而包容的课堂环境,探索发现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要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是对与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抓住学生理解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开放的氛围也鼓励了学生大胆思考,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概念,诱导学生表现出先前经验中获得的一些错误概念。比如,讲到种群的概念时,让学生尽量多地举出种群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不予干涉。教师注意发现其中学生的表述,如有不符合的地方,可以最后总结时指出,这样有助于更多地发现学生理解中潜在的问题。
其次,提供正例和反例。提供正例有助于学生总结体会概念的规则,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的情况,而提供反例有助于学生排除概念学习中的无关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编辑 薛直艳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学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不管多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而不变化,学生也会厌烦,就像一首好歌百听不厌,但听千遍可能就没感觉了,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进行教学,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讲授历史必修—第24课巩固新生政权中的抗美援朝,导课时我采纳了一位学生设计的话剧。该话剧的大意如下:美军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很快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麦克阿瑟(学生扮)拿起望远镜观察前方,然后手指着前方说:“我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西点军校校长、常胜将军。看,前面就是鸭绿江,过两天我们就回美国过圣诞节”。说完后表现出高傲的神情,这时跑来一名士兵(另一位学生扮),立正、敬礼并说:“报告总司令,前面发现共军”。麦克阿瑟傲慢地说:“共军,统统消灭”。并做杀头手势。再过一会儿,又跑来一名士兵,立正、敬礼并说:“报告总司令,共军已打到汉城”。麦克阿瑟听完后就像泄气的皮球说:“唉,想不到我一世英名,竟然败在朝鲜”。然后灰溜溜地下场。这一短剧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了解朝鲜战争的兴趣,起了很好的导课作用,同时这一短剧又是学生自导自演的,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有关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文本、声像、网络、报刊等)进行课堂教学 多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从中找出有利于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料,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好的教学方式,如在讲授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我刚好看到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宏维教授发表的有关缠足的评价文章《残忍的小脚“美”》,文章详细介绍中国女性缠足的起源、原因、发展及评价。讲不缠足运动时,我把此文引用进来,加深了学生对缠足这一陋习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参观、考察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上选修课校本教材时,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离狮子岩风景区(包括马坝人遗址、石峡文化、佛教文化—招隐寺)较近的优势,组织学生到狮子岩风景区进行参观,让学生感受古人类—马坝人生活的艰难环境,并了解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人们的生活情况—石峡文化,及有关我国佛教禅宗的知识—招隐寺(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此隐居)。让他们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此学生印象深刻,并反馈说老师讲十遍不如他们来一次,还要求我们今后要更多地组织这样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说这次活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进行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注重利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新课教学。现在,有不少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满堂灌”,都是不可取的,新课标就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现代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各有优点,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有些历史知识难度较大,单靠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此时教师就必须讲授清楚。常言道:兵无常法,水无常形。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主要强调个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学习,而忽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离不开团结合作,合作可以让我们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各种任务。如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系列飞机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独占鳌头,这与波音公司强调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波音公司生产车间遍布世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科技界精英,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样学生学习也非常需要合作精神,他们需要共同研究,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过程、体验、感受,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促进社会发展。
六、教学中注重集体备课、集体交流
我们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同科组教师间经常相互交流、讨论这一节课应该怎样进行教学,用什么方式来教,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集体备课、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教学过程中,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对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摘要]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大胆探索和实践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呢?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方法
创新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及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本学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勇于怀疑,勇于批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教授对杂交水稻育种获得的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按照传统的育种理论,水稻是没有杂交优势的,可他将选出的一株非常好的水稻种子种下,得到的却是高矮不
一、稻穗大小不同的水稻,出现了分离现象,按常规实验失败了。可他以实验为依据,勇于怀疑,对传统的理论提出批判,不惟书、不惟上、大胆提出假设一水稻有杂交优势。以此为前提,揭开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源泉,连续攻克杂交水稻育种难关。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预想不可能,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的途径,鼓励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想、善思,坚忍不拔,求真务实,给创新插上理想的翅膀,尝试把童话变为现实。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谈到创新,多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从而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著名心理学家奥托曾经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据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成规,而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属于创新。教学中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的新成果,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创建新理论、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例如:大家熟知的遗传病,往往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如果能采用巧妙的技术手段,把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遗传病就能够根治。湖南医科大学的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就是靠大胆设想、大胆创新而成功的克隆了由高频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耳聋基因。这一成果的取得就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最好例证。
3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应试”思想的支配,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人脑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积累经验的“容器”,不给学生以实际体验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方法进行训练。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沉棰的巨人。”它不但有不可思议的储存能力,而且有一个相应的以新的方式重组信息――创造新的思想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提取所学知识的未知部分,进而向学生授予揭示未知部分的步骤和方法。即:
3.1布置研究课题。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布置一些研究课题让学生完成。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发育”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采集青蛙的受精卵,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用这种方式是为了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
3.2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掌握创新性的思维方法,例如让学生学会系统思维、辨证思维,逆向思维、顿悟思维、发散思维等,结合学习内容尝试运用。
3.3构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影响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发展;让学生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让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学会生存。按照上述思路,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探索领先,学与导结合、优化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中去,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够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情景,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真正做到润五细无声。只要老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质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
第四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第一篇: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教学实践探讨1.导学案的制作要立足于教材的校本化
制作导学案的原则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简练、严谨、科学语言给出知识、素材或结论的工具。教材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旧知识的再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点知识的互动探究等。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将教材这一国家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校本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为课堂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导学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1课标、考纲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
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学习行为名词的界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等。除此之外,并将每节课教学内容给出明确说明。还要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告知学生,即“记忆、理解、反思总结”等。
1.2本节学案必备的预备知识和体验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现有的知识和体验,为了使学生生成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学案中必须包括本学科相关知识回顾、必备的知识背景、材料和相关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等。涉及生活实践和能够课前完成的简单实验一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
1.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有效预习是最关键的,而教材对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导是简洁、规范的,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导学案中过渡性的问题设置,无疑成为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使导学案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课型,问题设置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基本概念较多和理论性较强的课型,为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注重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理论形成过程的引导,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变成有型的物理事实。
2.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进一步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探索、拓展和有效应用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课堂的构建
“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构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备课素材,二是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相比,备课的素材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较好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预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行为范本,其设计理念应该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行为设计方案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考总结、纠错提升”等。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为保证行为的有效,问题的设置(也就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拓展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递进性设问,引导学生剥茧抽丝,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2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有了精准的素材和科学的设计理念之后,如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课堂高效呢?
2.2.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好能够学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贯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学不懂,这是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进步来源于兴趣,兴趣起源于成就感。为确保“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持续顺利进行,最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并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仅是应用概念和规律解题,还应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而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认为学生听懂了就算会了,会解题了就是会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会与不会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么会,什么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目标,“少教多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2.2.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结果性错误是过程性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只注意学生结果性错误,错了就讲,给出正确的解法,就认为学生会了。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疏于思考,被动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可能,勇于把讲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给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善于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演算、分析过程,引导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却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再有教师的适时鼓励,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
2.2.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纠错,使学生得到真正提高。学生最直接的进步,就是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不再重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的正确解答是不够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具有典型、规范的特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初学者的试探性思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和错误,以学生的问题和错误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允许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共性的错误展现出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新、完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
2.2.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表表达习惯等。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规范性强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缜密,缜密规范的思维必将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为“少教多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思维过程的再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本文不再阐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板演模式必须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约“多学”的又一因素。需要计算和板演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错误的予以纠正,正确规范的给予鼓励。
3.课堂教学反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不是简单的问题解答和检测,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不是某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对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虽然学生总结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备,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针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种反馈方式是课后限时作业,“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后限时作业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是课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主观性,很难达到学生“多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多学”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命制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强化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重复和再现。对于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降低难度、改变方法的措施进行弥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少教多学”的核心是“多学”,“少教”是相对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单一讲授方式而言的。要想真正做到“少教”,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都要改变,从观念上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承,而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判断及整合,探究学科发展规律,初步形成学科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变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机会和平台。“多学”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复制”和“方法的再现”。而立足于知识的探究和主动生成,也就是说预习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课堂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探究方法,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课后练习和总结立足于初步形成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第二篇: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引言
所谓合作学习,即通过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猜想,并通过适当的探究以及验证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了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在具体教学中具有着关键的意义,需要教师在做好物理实验内容积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保障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人格修养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途径。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对学生主体能动性进行提升的同时获得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加,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发挥自身能力良好平台进行提供的同时使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因此获得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教学主体,而是在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恰当的指点以及引导。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具有着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做好学生生活关注的同时形成自信心的树立,在对师生关系进行改善的同时获得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现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层合作学习的方式
3.1构建物理情境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理情境建立中,要做好学生特点的把握,即在对学生目前所具有技能、知识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借鉴、实验演示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导入到实验学习当中,以此使学生能够在更为主动、活泼的情境当中做好物理现象的大胆质疑,在主动、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向。如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由于学生在微观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且在思维品质锻炼方面所获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对此,教师则可以先对适当的情境进行建立,通过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对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当学生接受该问题之后,在进行一定的思考后则可以大致确定了该问题的解决方向:菜籽的体积较小,要想对一个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可以说是非常难的。而如果对多个、比如100个菜籽直径进行测量,则可以说是该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角度。此时,学生则能够获得了问题解答的思路,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提出:方案一,用量筒对100个菜籽进行取出,根据个数同体积间的关系对直径进行获得;方案二,在完成100个菜籽体积的测量之后,则可以对其进行平摊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具有规则特征的长方向,在对其长度a或者b进行测量的同时对100个菜籽的平铺面积进行获得。之后,则根据d=V/S这个公式获得该厚度就是菜籽的直径。在学生对两种方案进行提出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即讨论哪一种方案最适合该问题的解决。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以及操作过程中,学生则可以了解到,第二种方案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此时,教师则可以将问题再一次转移到本实验的重点当中,即让学生对油酸分子的直径进行测量。由于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情境铺垫,在面对该问题时则会感觉较为轻松、并不觉得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因此开展相关实验的操作。
3.2倡导自学质疑
在课堂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此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及时间对新学习到的概念进行了解,并做好事物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即要求其能够以独立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一开始,要从较为简单、容易的角度入手,并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对问题的难度进行逐渐加大,使学生在形成阶梯型思考的同时在同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获得问题的提出,并能够形成与同学进行交流的意愿以及欲望。如在“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速测量”这个实验中,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对速度相关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在题目提出之后则可以安排学生先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学习以及操作,使学生在独自对打点计时器原理进行研究的同时通过说明书以及相关内容的阅读研究对打点计时器不同零部件的名称、原理、内部结构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则能够从研究当中了解到,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应用中所使用的为交流电源而非直流电源,能够更好的对其周期频率进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对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实验原理的掌握。在具有这部分基础的情况下,其则能够在后续纸袋分析工作中较为清晰的对已经编号完成的纸袋进行分析,在同相关原理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对即时速度以及平均速度进行计算,不仅对该项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实验操作中的要领以及原理具有较好的掌握,且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小组合作探究
在物理实验中,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前独立学习展现出的特点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选择,以此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借鉴、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相关操作进行完成。如在“电源电动势及电阻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方式开展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学习,并在实验活动开展之前为学生对充足的实验器材进行准备:包括有开关、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导线等。之后,学生则能够在对自身实验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的方式对实验原理、电路图设计以及相关数据的处理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学生间一定时间的合作交流,则能够在不同的小组单位中形成自身的要点以及提纲,并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对后续实验开展步骤进行一定的罗列,为后续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验中,不同小组也对积极的热情进行了较好的表现,以更为融洽、有序的方式开展实验,在不同小组间都对巨大的潜力进行了发挥,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制作:有的小组对伏阻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伏安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公式法进行了应用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体现除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在相互间对框架实验报告进行建立的同时对其中相关原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且在数据采集方面也以细致的表格设计对其进行体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清晰的掌握,并因此获得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效果。
3.4展示评价方法
在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时,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做好协调以及主导工作,即在将不同小组实验情况进行积极汇总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小组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对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建立。在评价工作开展中,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引起重视,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方式的应用对不同该小组存在的不足以及优点进行正确的指出,以此帮助学生在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时能够对其他小组、成员的长处进行认真的学习以及借鉴,并因此获得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合作技能水平的提升。如在“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描绘”这个实验中,在完成小组实验操作之后,则需要由不同的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及时的上交,并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评价。对于不同的小组来说,需要派出代表对本实验的原理以及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结果以及误差做好分析工作,而在具体试验中,如果哪一名小组成员出现操作方面的失误、或者设备等发生故障问题,也需要及时做好分析。当实验完成、且小组对相关内容完成阐述之后,教师则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自评以及互评,在对对方优点、不足进行指出的同时对改正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说,通过该种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不同小组学生对组内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发现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问题的把握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根据焦耳定律,如果灯泡通过电流的数值较小,灯丝热量则不足以提升其温度,也不能够使小灯泡发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通过对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改变形成对电表读数规则的了解,并作出了详细的数据记录,通过该种相互交流方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形成物理知识、方法以及相关事项的正确掌握。
4.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应用,为学生物理实验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上文中,我们对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合作学习开展中,教师要注重不应当将其建立在形式上,而需要在伸入学生内部的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学习,和学生一起深入的揭露现象背后的实质,建立对知识清晰的认识。
第三篇: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物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让他们在主动操作、加工、探索和体验中进行分析思考。
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与气氛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物理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活泼的活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地展露才华、自在地发挥特长。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活动井然有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从毒性、排放物以及价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对,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的社会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从环保视角进行分析,有的从经济角度进行比较,还有的则从热值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一方面以社会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宽松的探讨环境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迎合教师和教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
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运用物理课堂上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比对和验证,在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内化。教师要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观察内容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经历各种操作过程,从而在真切的体验中凸显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体验意识。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电池所带来的污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手机电池的再利用”这一课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结合活动实践加深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他们的操作实践机会,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①制作利用手机旧电池的手电筒;②改装一个用手机旧电池的小闹钟;③把手机旧电池安装在电动小玩具车上;④手机旧电池并联,给二极管输电,制作应急小台灯;⑤宣传手机旧电池的再利用方法,为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活动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电压以及电池容量的方法,理解电池的放电特性;也在各种亲手实践中学会自主设计电路图测量电压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注重要求的灵活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并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活动目标的机械和生硬,而是要制定具有弹性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也适应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新时期教学理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属于个体的收获中体验自己的主体地位。如在设计关于“摩擦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力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并赋予了不同水平的活动要求。如在“小课题”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①竹筷与钢筷夹球比赛;②猜想,没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样的?③讨论,如何测量最大静摩擦力?这其中既有感性的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竹筷与钢筷的摩擦力不同;也有理性的发散性讨论,巩固了学生对“留迹法”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从而在对摩擦力的理解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物理学科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物理学习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各项知识技能。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它深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次研究说明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强化物理课堂教学的预备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虽然物理教师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但是这种预习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是否预习了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料;二是教师无法即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科学地做好课堂设计;三是教师不能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果,因此必须花费课堂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克服以上的教学弊端。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奥斯特实验的视频。该视频上说明将指南针放到直导线附近时,磁针对偏转,可见该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奥斯特实验的全部过程。当视频播放完毕以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以上的视频说明了一个什么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的规律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Word文本上,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里。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抽象、艰涩的物理文字,却比较喜欢看直观的、生动的多媒体视频,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观看了多媒体视频以后,可以应用课外的时间预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做教师布置的物理习题。当学生做完习题以后,教师可即时地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并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应用高效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充分地预习,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二、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会用静态的PPT教学方法或动态的绘图法引导学生学习。PPT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看静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动态的画图法是指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一边给学生讲解物理问题。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不足。PPT教学法的图片由于是静态的,它不能动态地展现物理现象,因此不够直观;动态绘图法会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基于此,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突破以上的教学弊端。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物理教师要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讲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这个环节的教学比较复杂,应用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会出现所说的教学弊端。现在有一名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视频首先展现出螺线管的绕法,又展现出螺线管导电的电路图。该多媒体生动展现了螺线管通电以后产生的磁场、未通电时磁场断掉的情况、把螺线管绕组反过来以后磁场的变化……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直观且具有动态性的动画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了这一环节的知识。当多媒体播放到一个段落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当前螺线管的左边是S极还是N极?当学生选择了答案以后,教师可迅速得到反馈,然后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交互性能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具有强化物理教学直观性的特点,物理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
三、强调物理课堂拓展的项目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为学生布置综合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而不能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这是因为过去网络不够普及,学生很难找到大量的物理学习资料,所以教师只能为学生布置具有综合性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这种物理教学方法效率不高,综合性不强,不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于是教师的项目任务教学法就拥有了可以实现的基础。有一名物理教师就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做奥斯特实验的报告书,学生必须在报告书中详细地说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全部流程、实验说明的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被应用的范围,表1为某学生总结的螺线管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的异同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搜集资料、可根据项目任务整合学习的资料、通过分析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项目任务形成物理知识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下,教师可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物理学科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实验观察法、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法,三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思维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它包含着多种教学方式,如探究性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以及分层式教学,等等。纵观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可见,物理教学内容过于逻辑性和理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比较大,难以提高的学习成绩常常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现代化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型课堂教学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充分展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一、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导入
提问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之一,提问可以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先用提问的方式将思维型概念引入课堂,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促使思维型物理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进行提问:“当一颗苹果掉到你的头上,你会想到什么?”在没有明白教师提问含义之前,很多学生回答“疼”。这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也觉得非常好笑,继续提问学生:“那么,一颗苹果砸在大科学家牛顿头上,他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万有引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进行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可否认的是,万有引力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截止到目前,人类天体研究事业已经如火如荼,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位先驱,他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功臣。在学生对万有引力和牛顿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本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促使学生继续深思,从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中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提问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现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用衣服摩擦塑料尺子,然后用尺子去吸碎纸屑,发现碎纸屑都被吸到尺子上。在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进而引入了本章主题“静电”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列举出了非常多的例子,如冬天脱衣服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音,梳头发时头发粘在梳子上,手碰手时出现的触电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静电”。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生活案例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迅速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这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是课堂教学小结的主要目标,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以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依然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时,采用了思维导图和提问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然后由教师根据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对于本章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呢?”学生根据学习过程回答教师的提问,并提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疑问,由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为学生创造反思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反思学习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因此,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探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然后通过思维型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第六篇: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实验教学
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二、培养组块思维
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要在学生形成知识组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问题的类型、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结论;注意新旧问题的比较和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问题;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训练快速、正确解决问题并进行组块思维的习惯。实践表明,通过物理系列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对训练学生的组块思维,提高快速解题是有利的。
三、教学行为多样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当多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表现出一种惯性,那些不适应这种条件的学生就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学习者”。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能为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减少“边缘学习者”出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惯性化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积极性、思维参与水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教师使用某种教学行为学生必然以某种相应的行为去应对,其中各种积极、消极的因素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即使优秀学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发展水平也是相对确定的。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师生双方近乎凝固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
四、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五、结合生活实践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要树立脑中无物,难以树理的观念。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发生形变的跳板弹起的跳起的跳水运动员,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你的心电图、地震仪的记录图、太阳能热水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总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根本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使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乐园。
第七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当前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现今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以教材理论知识结合课堂实际操作,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课件制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涵盖以往固有的物理教学和当代物理教学,对于中学物理课件制作的设计原则与一般流程作出概述,以获得课件制作存在的优劣势的相关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实效,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达到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固有的物理教学
在以往固有的物理学科教育当中教师的教学,较多的关注于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教授知识系统的结构和逻辑性;以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并以习题练习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加深记忆,强化理解所学过的知识。此类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知识体系及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获得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计算技能。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大多会注重传递式的教授和灌输知识,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复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大量的做习题练习,因此会形成与生活实际、当代科学技术的脱节;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经过的过程,较少有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生唯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创造性思维方式难以得到发展。
(二)当代物理教学
伴随着当前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方式,显示着我国当前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育以计算机作为核心形式,使得我国教育导入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新的活力,提供给学生较好的个人学习环境,可以做到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给予了有利的帮助。
(三)当代信息科技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1.利用当代媒体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物理学作为广博深奥、具有逻辑思维推理的自然科学,使得较多学生认为难以学好物理,特别是对文科感兴趣的女生,其多具有形象思维,对于学习物理大都会产生学习的畏惧心理。因此,提升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要将知识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的声音、光谱、色彩、形体、影像、动画等多元化功能,来创设物理的教学情境,将物理的抽象化概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物理影像,促进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因为受限于时空等条件和实验仪器,有部分实验的成效不佳。倘若应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辅助物理实验,能够具备直观显示、生动传神、由小及大、由远及近、改变时空、动与静的变动、快与慢的调适、重复播放等诸多功用。
3.利用现代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进行物理课外活动可以较好展示学生的自我特长,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充分运用。倘若在课外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必然会较好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将学生学习到的微机理论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中学物理课件设计原则
课件即为特定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软件,是由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按照教学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教学任务编制的程序。教学课件的两大基本特性即是教学特性和软件特性,课件设计应立足于自我的客观特性来开展。教学课件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在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之前,需要客观地思考在教学时所运用课件,是否可以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使用课件的效果如何?其判定的标准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应该选准最佳的用途和用途时机,必须具备实用性。
(二)启发性原则
应用课件的目的即为革新以往固有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倘若使用教学应用课件,则教师尽量少讲课与不讲课,但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时,需要较好的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适当的对教学材料进行取舍,并让保留的材料自身具备启示性,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深刻性原则
课件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性研究,掌握教材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考虑怎样应用课件来处理此类重点问题,显示出课件的实效性。
(四)正确性原则
课件是直接服务于教学目的所用的,需要在制作与应用课件时做到正确无误。制作课件应达到:1.内容正确。2.合理制作。3.适合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原理及客观规律。总之,在物理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较大提升,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在应用当中也不可完全否定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要使二者相辅相成,方可使物理教学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第八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实践与思考
伴随着当前新兴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学校内也相应地出现了深远的新型变化,信息技术为各学科的教学开启了全新的世界,当代教育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其发展核心,能够对于教与学的信息传播进程进行优化。变新以往固有的教育模式,以帮助确立当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予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多元化及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也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制作课件的流程
(一)选题
一般而言课件是教师为教学而使用的,应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正好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综合媒体功能,互动特点等。选题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课件制作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确定,并对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需要涵盖学校当前具备的软件和硬件。通常而言,课题只要具备下列特点,才可适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讲授:
1.教材诠释的是生动具体的物理事物或是产生的物理变化过程,但是教材只是文字表述和平面的图片。例如高中物理教材的《曲线运动》,涉及到平抛运动的分解或速度变化进程的知识点。
2.教材知识点较为抽象化,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机械波与电磁波》,以多媒体对处于动态的声波传导定律来进行展示。
3.教材的知识点在生活当中不能够实际看到,因为涉及到多维空间。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磁感应》,即为磁场和电场此类不可见的物理现象,而且判别定律还涉及到三维空间。
(二)脚本的设计与编撰
脚本设计是制作教学课件的关键点,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分布结构的构造,人机界面的形式,画外音文字的撰写,背景音乐的形式等作为认真细致的思考和周详的布置。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脚本编撰中,教师不但要全面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卓越表现力,以此来提炼出完美的可行性企划案,又需要对教学目的和教学腹案具有全面的了解,熟知学生这一教学目标人群的学习心理特点。脚本的创作一般按照两步进行,首先是创作文字稿本,也即为创作A类脚本。由教师来编撰文字稿本,编撰时,需要依据教学知识点的关联性联系和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对于相关的画外音和影像的素材划分出主从,合理地布置,改善教学知识点。其次为编辑稿本的编撰(B类脚本),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要形象具体地设计出每一个页面,此即为教学软件制作的直接基础。
(三)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即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应用到的各类视听材料,也即为多媒体课件中,用来表述一定思想意识的各类元素,涵盖图案、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
(四)制作合成
制作合成是多媒体课件关键的环节,中心任务是按照脚本的需求及目的来设置教学课程,编辑各类多媒体素材,制作成影像唯美,视听效果一流,操作便利,互动性强的教学课件。
(五)测评和评价制作课件结束后,要经历多次测试、评价、改进的过程,以对课件的质量进行确保。完成每个阶段后,也需要有评价和改进的这一必要阶段。
二、课件制作的思考
(一)主与次
在运用CAI作为物理教学时,应该首先对于主次的关系处理好,必须认知到教师依然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CAI只是起辅助作用,用来打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有趣,促进教学效率。虽然其在部分地方具有较多的优越性,但也应该看到,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多情感互动及世界观的构建。此为CAI不能做到的,并且CAI对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及应对变化的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因此应该区分出主次从属的关系。
(二)虚与实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的CAI应用,较多是作为模拟化教学(物理实验的模拟),此即需要较好的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行处理。用计算机来虚拟物理实验,有助于实验的明晰讲授和深入剖析,可是其毕竟是人为设计与制作的,一方面学生不能认知到以往的人们在各类实验设计中所显现的物理理念的成就,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此就会和物理教学的要求相背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所以,在进行CAI教学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身的体验。
(三)容量与效益
CAI教学和常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区别,即为能够在一节课的授课之时进行多个演示实验,教学内容完成较多,增加了课堂授课量,提升教学的效率。此为其一大优点,但应该处理好容量与效益的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事物的接受,人们通常都需用一个阶段的时间来适应,不可能立即接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也同样会如此。教学内容的大容量讲授,一定会形成不求甚解,如此就难以获得学习的高效率,只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选择和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顾及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将抽象思维最大化地转变成形象具体。同时,适当掌控时机,梳理和固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关联性,有效规避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突出其主导性,而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具来进行应用。教师需要用心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具有创意性的物理演示实验,让各类教学设备及现代化教学辅助方式可以较好地显示出自身的效用,方可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高中物理有效备课的策略探讨
张耀春
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中发现, 尽管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高中物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困难的一门学科。而且,江苏新课程08年高考模式要求理科必选“物理”,这样,迫使半数以上学生要学习物理学好物理,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同学们的物理学业成就,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地升学,讨论和研究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本文仅就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备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更应该分析和熟悉学生情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一点一滴地启发,确需综合考虑的问题,教师要作好铺垫,多设计一些台阶,避免跨度太大。通过提问使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而言,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笔者在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中就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取得较好效果。复习初,首先对全体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习惯上的差异。问卷内容为整个高中物理的38个知识点以及解题习惯、数学运算能力等。要求学生按掌握情况好坏以A、B、C、D作答。比如“摩擦力”这一知识内容,掌握情况好回答“A”;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一些不解回答“B”;掌握情况一般,有点似懂非懂回答“C”;掌握情况糟糕,几乎不懂回答“D”。最后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就可以清楚知道每一位学生各个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运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而不是简单笼统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印象。这样,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在复习某些知识内容环节中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提问、板演、督促和鼓励。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
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黑板上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教师越讲水平越高,学生越学越没信心。教师抱怨学生笨,学生佩服教师“水平”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重教”向“重学”转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一下,课堂的时间都被你教师占用了,学生练习、体验的时间就没有了。毕竟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化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对白天课堂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也为他们完不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提供了机会和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讲-练-讲”或“练-讲”或“讲-练”的模式,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保证教和学的有机同步进行。
其次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力学重点内容时,引导学生清楚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向心力?进而如何推导万有引力?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动能定理?进而如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能熟练推导完成。通过推导定律、定理的过程,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更加清楚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的内容。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发展。相比之下,如果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最后要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真正来做实验,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而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教学效率低下。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有的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其实不然,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怎么办?你以后还得反复讲。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另外,实验操作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多年前出现物理系的学生不会换电灯泡,高中毕业生对游标卡尺、多用电表不会使用,但愿现在和将来的学生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否则真是教育的悲哀!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受“重结论轻分析”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忽视情景分析,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凭大概套用某个物理规律,导致解题失误。所以,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新高考,解题过程中思维重点要前移,引导学生重视情景分析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题,说题,分析习题中的情景特点,以及满足的规律。
另外,由于有些习题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解题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要求学生将物理情景构建成对应的物理模型图,包括过程图、状态图、示意图、图象等,将物理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应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画图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时虽然强调了画图分析很重要,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解题时偷懒不画图,为此我提出:“无图不讲课、无图不解题、无图不答疑”;要求学生做到:“无图不提问、无图不答题”。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刻意在黑板上规范画图、板书相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要求学生作业时必须在作业本的左侧三分之一区域内画图,并以“十分制”对学生是否画图或画
图是否规范进行评价,采取分数刺激的办法来达到规范画图的目的。
其实,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是密切联系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情景分析清楚便于画图分析解题,而恰当的图示分析反过来也促进了情景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提高,有了流畅而准确的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物理规律的运用就显得顺理成章。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情景分析和画图分析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家长教小孩儿经常收拾房子进行内务整理一样,物品有序摆放,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上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具体操作是分阶段培养,第一阶段是高一新生大约在前两个月的物理教学中是我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补充完整;第二阶段大约从《牛顿运动定律》开始,每一节课结束时找一个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我来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同学模仿总结;第三阶段大约是从《机械能》教学开始,每上一节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自己归纳知识点,相互交流补充完整。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这项工作分两步走,高一的前两章《力》和《直线运动》是我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画出知识结构图,学生点评;后来每上完一章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交我点评和补充。将优秀作品张贴出来进行表扬,并号召同学们向画的好的同学学习。在注重章节小结归纳的同时,还注重滚雪球似地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高中物理学习结束时要能拿出一张物理知识结构简图,简图中要能有机地补充完美的“枝叶”。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