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案
第一篇: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案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
一、虎门销烟
.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
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
(1)爆发:
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中国被迫开放
、厦门、
、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
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1858年)和《
》(1860年)。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
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
[情景剧场]
场景一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场景二
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场景三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这段话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哪一因素?
场景四
下表是某同学找到的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对比。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100米、射速/分钟
射程200米、射速/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
火药
硝含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
标准火药配方
由此分析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与根源。
场景五
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到:“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他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场景六
XX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法国拍卖行称愿通过拍卖助圆明园兽首回归中国,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买家买走。对此,中国方面表示强烈反对,中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附录:根据按照国际战争法规定,“无军事上的必要,非法和恣意地广泛破坏和侵占财产”属于战争罪。它和一般民、刑事案件不同,战争中掠取的赃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也不受刑法中的时效限制。一切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其掠夺的财产不管藏在哪里都必须追回。也就是说,这些文物的所有权理应属于中国。
[辩论比赛]
关于鸦片战争,不同的人占在不同的立场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1)“陈腐世界的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对联式悲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观点二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2)费正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观点三
材料一
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3)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观点四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促使中国走出落后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化。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第二篇:第15课 北伐战争教案
一、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右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正文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材料二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
教师:(总结)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自己的孤单;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自己的弱小。那国共两党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国共两党都需要合作。 教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了。
1 教师: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教师:在此基础上,国共携手,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2.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展示幻灯片)
教师: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那你知道政治部主任是谁吗? 学生:周恩来。
教师:领导人的组成说明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 教师:(总结)国共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成立为国民革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黄埔军校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这六期的学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后也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四人出自黄埔军校。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国共携手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黄埔群英创建的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教师:(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 教师:(总结)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代表性战役有哪些?
学生:(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阅读教材“北伐胜利进军”一目)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 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 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
教师:(补充)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先锋作用的是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这是一支大部分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队伍。
教师: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了吗?
学生:北伐军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所以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教师: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
2 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过渡)北伐战争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了武汉。就在北伐战争将要继续北上消灭张作霖的时候却风云突变,阴霾突降!那么北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设问:(1)1927年4月12日发生了什么事件?(2)结合上面的两幅图片,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P73本目第一段,回答)国民党右派突然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大肆屠杀工农群众。
教师:(补充)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历史上国共的第一次握手仅仅持续了三年,便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宣告终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3本目第二段,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人物、性质和统一全国) 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由蒋介石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二)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四、板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北开始
伐
对象 战高潮:北伐胜利进军主要战场、战役争成果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3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前提黄埔军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3)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浅显,但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PPT出示词语:吩咐、尝尝、便宜、石榴,请四个同学读,注意读准轻声。
2.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居然”,并造句。
三、重点感悟
1.抓重点。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收。) 下面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写了哪几件事儿?(尝花生,板书:尝。)课文中那里是写尝花生的?(课文最后一句话)还写了哪件事?(议花生,板书:议。)种、收、尝都是几句话,而议花生用了10多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议花生是课文重点) 看来,我们今后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不是重点的内容写得简略,板书:详写、略写)
2.学重点。
(1)朗读课文。从第4自然段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边读边思考,有什么疑问。
(2)读后质疑。次要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提出重点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引导学生靠自己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T友情提示:
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a.围绕问题读第10自然段,把自己的想法简要批注在旁边。
b.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4)反馈学习情况:
a.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b.学生读父亲说的话。
c.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截然不同的生长特点跟花生对比。
d.学生带着对这种品质和精神的钦佩读这段话。
e.指导朗读,反复读,并告诉学生课后把这段话抄写下来,背一背。
(5)深化主题。
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那是在说什么?(做人的道理)父亲的哪句话是明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生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既然是做人的道理,那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老师引导。) 作者也是这么理解的?(或少年时的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出示PPT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里边有个词语“体面”,能说说什么是“体面”吗?
看PPT再读这句话,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老师也想举个例子,出示关于许地山事迹的PPT。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确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6)拓展提升。
孩子们,课就要结束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感觉真好。老师这里有两个事想拜托大家。大家从中选择一件帮帮老师。(出示PPT)
【板书设计】
(略写)
落花生议:默默无闻 „„(详写)
借物—————→喻人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三峡》教学案及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三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1 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知识要点整理
一.原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注释;①自:在
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③阙:同”缺”,中断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原文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隐,蔽:遮盖
③自:如果
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
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原文: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
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顺流而下;
④溯:逆流而上 ⑤绝:断
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2 原文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
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③虽:即使
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
⑥疾:快
翻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原文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
③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原文6: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②飞。飞泻
③漱(shù)冲荡
④其,它们,指怪柏
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⑥良:实在,的确
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原文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肃:寂静
③属:连续不断;引:延长 ④响:回声
⑤转:同”啭”,声音曲折 ⑥绝:消失
翻译: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原文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故:所以
②渔者:打渔的人
③三声:几声.三,不表示确数
翻译: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 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二.常识
作者简介:
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关于课文
2.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是注解《水经》的,但本身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风格的著作。它不但补充了我国水道情况,也记载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迹、景物、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 阅读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第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第4段、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山高峡长, 清幽秀丽,
3、全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全文从山、水两方面来写。
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
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山峡的水又是最具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这里字字扣山、句句写峰,只字未提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涵盖了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5、文章写水为什么不按四时顺序来写?
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先春冬合写,后单写秋天,也是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合情合理。
6、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同时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1)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2)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文中也可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1):水流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昔日美丽的三峡,如今更加闻名,并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三峡欢迎您!
10、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写长江的诗句。
(1)山随平里尽,江入大荒流。(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7)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语言品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通过侧面描写,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夏日江水的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林木山石)的影子。两句动静结合,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色彩鲜明,“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
4、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1: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2: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 “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示例3:课文的描写手法美,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五、总结建构
1.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壮丽的风光。
5 2.写作特色:
(1)布局:独具匠心。(详见“课文分析”5)
(2)全文描写注意动静结合,节奏有张有弛。文中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有动,从文中局部来看,也是动静结合。 (3)语言简练、生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文中从正面写山高峻、挺拔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附:文言现象总结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二、一词多义
1、绝:
①沿溯阻绝(断)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澈)
4、其:①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或: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五、特殊句式:
1、互文句
①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 ②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③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
2、并提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3、省略句
①飞漱其间(即“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②有时朝发白帝(即“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介词“于”)
第五篇: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
山 东 冯 静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
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
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