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精选)

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精选)

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第一篇: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

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

第一篇:粮食生产情况回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季粮食生产情况汇报材料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回旋余地小,夺取秋粮丰收,需要抓好生产生产上的每个环节。尤其是秋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也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夺取秋粮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超千亿斤的重要举措。为搞好秋粮生产,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物资配备等方面作了精心筹划和布置,为秋粮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县秋粮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秋粮生产情况

为了解今年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县农业局于6月23-25日组织科技人员对我县10个乡镇区秋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今年县秋作物总面积为100万亩,其中秋粮60万亩,比去年减少3.5万亩,减幅4.7%;在种植的秋粮中,玉米40万亩,比上年减少4.5万亩,减幅5.3%;大豆和红薯与上年基本持平。在种植的经济物中,棉花8.0万亩,比上年减少8.3%;花生10万亩,比上年增加4.3%;蔬菜和瓜类20万亩,比上年增加10.4%。

从上述调查情况看,我县秋作物种植面积是:粮食作物面积略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具体分析:在秋粮内部,玉米面积略减,大豆、红薯略增;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棉花因费工费时投入大,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加上今年价格回落面积减少。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红薯、大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二是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时,农民能外出打工多。三是畜牧业的发展,粮食作物中玉米面积稳定。因近两年花生增产,价格上涨,而且国家实施了粮油陪增计划,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面积增加。蔬菜和瓜类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连年持续走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二、秋粮主导品种推广情况

根据种子管理站部门掌握的品种销售情况,种植面积较多的品种名称及面积分别是:郑单958种植面积20万亩,蠡玉16种植面积4万亩,先玉335种植面积4万亩。其它品种占12万亩。

三、秋粮生产与管理情况

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造成秋作物播种较常年略偏晚,加上近期病虫危害和高温干旱等诸多因素,对秋作物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夏”生产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保证了“三夏”生产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秋作物做到了适期播种,为夺取秋季丰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降雨持续偏少,致使部分秋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县干旱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秋作物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杞县引导群众及时进行了中耕、追肥、化学除草、浇水以及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切实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秋粮田间管理工作,由于今年小麦收获期推迟,收获进度慢,杞县农民抓住时机,收获一块,播种一块,浇水一块,人停机不停。截止目前,已累计中耕85.3万亩(次)、追肥55.1万亩(次),化学除草40.4万亩(次),浇水130.0万亩(次),防治病虫害30.5万亩(次)。现在秋粮大田整体长势较好。

(一)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县农业局充分利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把农业技术人员分成5个技术服务小组,分乡包村,解决农民在秋粮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抓好抗旱播种,及时查苗补种。秋作物播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秋作物缺苗断垄现象,我们及时宣传、组织群众抓住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抓好秋苗补种工作。

2、适时定苗,确保合理密度。今年秋作物出苗后,我局分片包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调查,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指导农民及时进行了催芽补种。对缺苗20%以下的地块,玉米在4-5叶定苗时,去弱留壮,剔稠补稀,就近留双株补缺;大豆在第一对真叶出现时,结合定苗,对缺苗断垄地块进行带土移栽补缺;红薯用原始预备苗浇水移栽等应变措施,确保种植密度。

3、全面中耕,铲除田间杂草。我县秋作物大部分为铁茬播种,苗齐后普遍中耕了一遍,能有效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持土壤墒情、铲除田间杂草、培育壮苗。

4、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防治玉米各种病虫害的措施中,重点做好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由于上两年大蒜茬玉米大面积发生粗缩病,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到未雨绸缪,县农业局及时召集植保、农技、种子等农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20多人,召开了玉米粗缩病防治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今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宣传共识,形成了县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印发3万余份进行宣传。又在县电视台作了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讲座,要求农民选好种子和错期播种并密切注意灰飞虱迁灰规律和及时防治。

5、科学追肥,促进增产。我局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喷施微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玉米施肥要分次科学施肥,严禁施肥“一炮轰”。在施好种肥和苗肥的基础上,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适时、适量、合理追施肥料。大豆在定苗后,结合中耕,亩追施10-15公斤磷铵,花期喷施硼、铜等微肥。红薯苗期结合中耕,亩施磷铵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团棵期亩追尿素8-10公斤。花生在始花前,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30-50公斤。提倡肥料深施,严禁在对作物施肥时进行丢施或撒施。

四、积极推广四大技术措施

1、配方施肥技术

不同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需肥特性,并且在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及养分配比都有不同。因此掌握土壤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营养供应量,对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过少或过多造成的养分失衡均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今年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化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万亩示范方进行重点取土化验,共化验土样余份,根据化验结果配方施肥,避免了施肥的盲目性,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

2、化除化控技术

化学除草具有省时、省工、高效的作用。化控能防止作物旺长,促使秋作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减少养分过分消耗。目前,全县大部分秋作物都进行了化除化控,化除化控面积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

3、玉米“一增四改技术”

一增: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改变了过去农民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密度增加了,据调查今年玉米种植密度比去年增加550棵以上。“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

五、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好秋粮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细,确保抓出成效。为此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夺取秋粮丰收任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为秋粮丰产丰收作贡献。财政、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大力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气象部门加强天气预测预报,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抗灾夺丰收搞好服务。供销、石油、电力等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供应工作,保证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农资充足供应和用电需要。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联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事件,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确保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六、问题与建议

1、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秋粮作物管理粗放,如玉米、大豆不进行人工间苗;玉米施肥不科学,撒施肥料比重过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个别农户病虫防治不及时等。

2、乡级农技人员匮乏,县级科技服务手段落后,秋粮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较低。个别农民对玉米品种稀植密种,密植稀种,造成减产或产量不高。

3、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秋粮生产的重视程度与夏粮相比,相差甚远,包括农民对秋粮生产也存在误区,对秋粮重视不够。

4、目前干旱问题突出,井灌条件有限,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建议:秋粮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重视秋粮生产,改善农业技术部门服务手段,强化技术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秋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大有希望。

第二篇: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工作情况及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

2009年2月24日

在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成立了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六名成员,现将我组近期到东富镇开展 技术服务工作情况及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体成员于2009年2月18日上午到达东富镇政府进行工作对接,就市委、市政府、市委办公室的三个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向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作了汇报,见到了办公室主任阳自更同志,详细介绍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

2月18日至2月22日粮食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6人利用5天的时间下到全镇25个村就各村农业生产现状、今年种植意向及备耕情况走访调查了500位农户,2月23日全组成员到镇农技站就各自调查情况汇总,并向新任镇农业主管领导阳自更主任汇报了当前粮食生产情况,交换了农业生产意见,向镇政府递交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意见。

二、东富镇农业基本情况:

东富镇地处我市东南部,有320、313两条道路贯穿,由老枧头洲乡和东富乡合并组成,25个行政村,水田面积为30856亩,重点治理区域有水田面积1万4千多亩,涉及到11个行政村。该镇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距醴陵市区较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或在乡镇企业上班,在家种田的很少,种田的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或者是利用工余时间兼种,2008年有东富村茅山下组村民王九凡入选全市种粮大户。

三、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根据我们几天的调查主要情况是:

1、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的有芷泉、东富、石坝上、西林、北冲、小洞塘6

个村,早稻种植面积为85-95%,晚稻种植面积达100%;

2、 抱观望态度犹犹豫豫的有凤仪塘、包冲、立新、新莲、花木、龙源冲、桐桥、楚东桥、

四杨9个村,早稻种植面积在50%左右,主要是种植一季晚稻;

3、 老枧头洲10个村,早稻种植面积难以达到10%,基本上是一季稻,抛荒的700多亩田

也在这10个村中的潭湾、荆潭、莲石、建新、狮湾等村;

4、 走访调查500户,没有一户准备好了水稻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涉及五个村7千

多亩水田无一人准备种植早稻。

四、当前种粮存在的问题:

1、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渠道不畅通,酒埠江灌区的水无法到达东富镇,原来靠酒埠江水灌溉的水田基本上就成了天水田,这部分区域就基本上只种植一季稻;

2、电排电灌:由于沟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电排电灌路程较远,平均每亩水费高达120元,而且各家各户难统一,你家抽水他家甚至几家放水,抽了几个小时水还没多少到达自家责任田里,造成种粮成本太高甚至亏本,就是想种田的人也不敢种了;

3、山塘年久失修,严重淤积,漏水严重,蓄水能力不强,蓄水量少,勉强能够保证一季水稻生长的需水要求。

4、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务农劳力不够;

5、粮食价格低,农药、肥料、种谷价格高,牛工、机械耕田收割太贵,种粮没钱赚,还不如打工;

6、双抢劳动强度太大,农民认为只要粮食能保证自给就行了,对于种田没什么积极性。

五、当前形势:

1、建新村下湾组村民邓元金牵头在本村成立一个种粮合作社,免费承租不愿耕种的村民的

责任田,各项农业补贴归原承包人所得,面积为90-100亩,全部种植双季稻,到镇农技站统一购买种子、农药、肥料,镇农技站免费提供整套技术服务;

2、芷泉村、东富村村级领导各扶持本村三个种粮大户;

3、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由于缺水,立新村早几年都以一季稻为主,今年镇政府要求以村长、书记牵头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村民种一季,合作社种二季,同时欢迎有种粮积极性的村民踊跃加入。

4、四杨村咀上组村民张竹华准备以互助组的形式承包全组责任田全部种植双季稻,保证该组不出现抛荒和双改单的现象;

5、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持观望跟风态度,大家种,他就种,或者说有水他就种双季稻。

五、镇政府对于今年粮食生产准备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镇政府将定于2月26号召开村支两委会议。要求村级召开组长会议,组上召开户主会议,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

2、加大宣传力度:

在2月26号的全镇农业工作会议上,把《醴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的通告》印发8000多份,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发到各家各户,每个村以固定的横幅在村民主要经过路口、集中活动场所悬挂标语5条,辅以多张大红纸张贴标语,用三天的时间出动宣传车在全镇宣传一号文件,对各项良种补贴坚决实行“谁种田谁受益、多种田多补贴、少种田少补贴、不种田不补贴”。

3、实行奖励政策:

镇政府在今年财政收入紧缺的情况下拿出5-8万元奖励种粮先进村、种粮大户和经作大户。

4、在全镇扶持芷泉、东富、建新三个种粮先进村、7个以上种粮大户;

5、鼓励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

六、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手段将市委、市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做到家喻户晓;

2、建议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立即实行督查制度,重点督查乡镇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落实早稻种植面积情况;

3、对于目前早稻种子严重不足的情况,希望尽快落实实际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备足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一个喜人的景象;

4、建议政府加大水利方面的投入,象修公路一样兴修水利,为粮食生产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保证。

第三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 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 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 今年, 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第四篇:**县粮食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面积,制止耕地抛荒,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全县粮食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9.4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16.2万亩,中稻7.2万亩,晚稻17.5万亩,旱粮8.5万亩,实现

粮食总产21.9万吨。目前已落实早稻面积16.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中稻面积7.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旱粮面积6.8万亩,完成计划的80%。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廖桂生任组长,副县长李长清、陈占华任副组长,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办、农经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物价局、粮食局、农开办、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孙社生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粮食生产的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和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县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县长和乡镇长为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分别在月日和5月15日先后两次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全县粮食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各乡镇也召开了两次以上会议对辖区内粮食生产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在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出台了相关政策。我县将国家十项惠农政策内容张贴到了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使国家惠农政策达到家喻户晓。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农村直补政策资金2692.1万元在规定时间内全部落实到位。在认真宣传和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我县还制定了系列倾斜政策,县政府规定对种植粮食3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县财政每亩奖励100元。各乡镇也出台了相应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目前,农户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据统计,种植50亩以上的有380户,其中三星镇白泉村农户邓利祥,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稻80亩,并购买了耕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种田机械化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四是建立了奖惩机制。县政府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书,明确了奖罚措施,并将粮食生产工作列入对乡镇综合考核指标。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要乡镇向县政府说明原因。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防死守,坚决制止耕地抛荒

一是建立了责任机制。我县认真贯彻执行《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的若干意见》(郴政发[2008]5号)文件精神,并将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就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进行了电视讲话。乡镇与县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制,即乡镇长对县长负责,村长对乡镇长负责。因工作不力,造成连片抛荒面积超过5亩的乡镇,对乡镇长进行戒勉谈话。二是建立了监管机制。县政府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由县农业局牵头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底子,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实行一月一报,随时掌握耕地抛荒情况。据目前统计,全县耕地抛荒面积204.28亩,其中稻田抛荒167.4亩,旱地抛荒36.88亩,抛荒原因主要是干旱缺水不能耕种和劳力外出务工。对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的耕地,要求所在乡镇采取措施,筹资筹劳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创造条件进行复耕。对因弃农经商或外出务工无力耕种的耕地,要求乡镇督促耕地承包户及时将耕地转包与他人代为耕种,并逐步推动土地流转。三是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县共投资18万元用于防汛工作,投资355万元用于改善稻田水利设施。现冬修水利重点工程龙虎洞右干渠李屋段整修工程、龙虎洞干渠清淤扫障工程及两个小ⅰ型病险水库修复工程已全面完工。全县中型水库蓄水60%左右,小ⅱ型以上水库蓄水50%左右,耕地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提高了耕地地力。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全年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万亩,推广配方肥1500吨。目前已对全县4028户农户的施肥情况展开调查,取回土样4626个,取得化验数据28462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通过项目实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4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50元以上,耕地地力有效提高。

三、坚持标准,创建粮食高产示范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我县将2008年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

农业的副县长陈占华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孙社生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推广站、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员为成员。制定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同时落实了项目经费1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今年我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推广超级稻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计划全县推广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达到6万吨。今年我县重点推广了超极稻和中档优质稻,推广品种以y两优1号、y两优7号、准两优527等组合为主,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6.7%。推广秧盘和无盘抛秧、超级稻三定栽培法、改良型水稻强化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12项,先进技术应用面积在85%以上。三是认真办好示范样板。县农业局牵头以三星镇为中心创办了1个万亩连片高产示范片,在附城廖家村创办了1个亩产900公斤百亩攻关示范片。示范片内实行专人负责、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每个乡镇创办了1个千亩示范片,每个村创办了1个百亩示范片。全县共创建大小示范片300多个,通过县、乡、村层层办点示范,在全县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示范网络。

四、强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病虫防治指导,为粮食安全生产提拱技术保障。我县地处湘、粤交界处,是两迁害虫易发地带。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我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防治工作。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抓了抗病虫品种的推广、种子处理和加强田间管理等几个农业防治关键环节,在各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带队到各乡镇重灾区进行调查、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及时为广大农户解决病虫防治中遇到的各种新、疑难问题。到目前,累计下乡指导病虫防治365人次,解答1.5万人次的咨询,发放防治技术资料1.2万份,在各乡镇窗口、农药销售点及各订单农产品生产区出防治技术墙报、黑板报260余期,县乡两级贴防治宣传标语560多条,为我县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全县农用物资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对全县110家化肥、农药、种子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未经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10个3160公斤;没收禁止销售的高毒农药60公斤;查封含量未达标的复合肥30吨;依法查处农资违法案件6起。全县农资市场秩序良好,为全县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粮食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了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了粮食精深加工的水平和能力,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其中龙峰公司每年可加工粮食3000吨,年产值127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5000亩,带动发展种植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存在困难和问题

1、粮食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由于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而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效益较高,在利益的趋动下,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农户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蔬菜,不同程度的存在“双改单”的趋势。

2、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难度大。元月份我县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全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财产造成了特别重大的损失。全县受灾人口达27.9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37亿元,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入春以来又有南洞、永丰、益将等乡镇遭受冰雹和暴风雨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作物及农业设施损毁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紧缺,任务艰巨。

六、下段工作打算

1、加强跟踪督查,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继续加大对基层粮食生产工作的跟踪管理力度,全面落实晚稻和秋季旱粮作物面积,严格按照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的《2008年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督查。

2、加强生产指导,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做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继续搞好粮食生产技术指导,特别是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丰产稳产。

3、加强市场监管,全心全力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大对涉农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的相对稳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七、请求解决的问题

1、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我县建设成为粤、港、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县计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现县政府已完成规划建设用地、机构设置、经费配套等系列工作,请求省厅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列入部级申报项目予以扶持。

2、我县具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生产春兰、寒兰等上百个品种,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由于人为破坏等因素,现在逐步减少,一些品种已濒临灭绝。为保护野生兰花品种资源,我县计划建立野生兰花资源保护区,请省厅立项支持。

3、我县临近广东,利于“两迁”害虫的入侵。为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两迁”害虫,在我县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区域站对我市及我省病虫害监测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请求省厅将我县列为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区域站。

二oo八年六月十日

第五篇:息县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大户情况

调查汇报

一、息县粮食生产概况

息县位于豫南东部,信阳市东北部,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6镇14乡1区,343个行政村、总人口9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息县是适合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种植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4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29万亩。 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8937万公斤大关,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9769万公斤大关,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作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产粮大县,200

6、200

7、2008还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奖励。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125.16万亩,总产小麦43.0170万吨,平均亩产344公斤;水稻种植面积67.21万亩,总产稻谷37.3636万吨,平均亩产555公斤。息县从 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8年4月份被省政府定为河南省第二轮(200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9年2月份息县被评为2008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二、息县种粮大户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县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呈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效益持续“四增”,同时,粮食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据初步调查,全县现有粮食种植大户(100亩以上)78户,面积25974亩,占全县面积的1.76%,户平333亩。其中100—150亩的大户31个,150—200亩大户15个,200—500亩大户24个,1000亩以上的大户4个,分别是彭店乡张庄村柳学友7100亩,路口乡岳庙村胡德华1368亩,杨店乡街村裴其华2200亩,项店镇邵楼村项广永2782亩。通过调研发现:从种植品种看,种粮大户多以种植优质小麦和水稻为主,从单位亩产效益看,规模种植效益高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从对信息、科技和农机的应用程度看,种粮大户普遍高于一般农户。可见我县种粮大户的发展,既是对粮食生产模式大胆创新,也是对土地经营机制大胆探索,不仅稳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从调查统计分析看,我县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1.76%,规模种植户小麦平均亩产430公斤左右,高出全县平均亩产25%,个别种植户小麦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因此,规模种植的亩产明显高于全县平均亩产。我县实行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有五个优势,一是便于粮食种植新技术和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粮食品质和粮食

2 单产的提高;二是种植大户实行大田耕作,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和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将小块田地种植整理为大田种植,拆除小块田埂和不必要的乡村小路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提高了粮食种植面积;四是可以让农业技术人员有用武之地,发挥农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更加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五是种粮大户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粮食种植技术,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从种粮大户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县中北部平原粮食主产乡镇。其中,种粮大户较多的乡(镇)为:彭店乡(8户)、项店镇(8户)、杨店乡(7户)、路口乡(7户)。种粮最多的大户为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目前共承包土地7000多亩。2009年2月7日,柳学友做为信阳市种粮大户代表,参加了在许昌召开的种粮大户座谈会,受到了国务院温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得到了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赞扬;2月25日被评为“河南省种粮大户先进标兵”;2月29日市委书记王铁带领四大家领导到柳学友家进行调研;3月20日又应邀参加了财政部召开的农村经济发展调研会;4月28日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其次,是我县项店镇邵楼村的项广永,今年共承包耕地2782亩,是我县第二粮食种植大户,他懂科技、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他是目前我县呈现出来的唯一的一个科技种田的全能种地大户,2001年

3 他成立了信阳市第一个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2003年他又成立了豫南第一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防队,2006年在我县他首先带领农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2007年11月向工商部门注册息县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我县农民中农业技术职称最高的农业技术人员(2008年6月被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为农民高级技师职格),2008年2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农民致富能手”,2008年他所负责的合作社与县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完成的《珍稀水稻品种香稻丸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又获得了信阳市2008科技进步奖,他研究开发生产的息香牌(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香稻丸系列产品被作为难得的珍贵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和高贵宾客,该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台湾、上海、北京等地区和大中城市,产品数量供不应求,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来源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利用村组早年撂荒地和机动地。2004年以前部分乡镇村的一些撂荒地和机动地,通过村级集体组织发包给农户种植;二是租赁种植或将部分村庄旧宅、荒地等改种粮食。三是耕地流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农技人员、乡镇村干部等,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进行承包。四是承包或跨区域承包农场、林场土地。如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将彭店部队农场3400亩土地进行承包,今年又先后与驻马店五

4 三农场、县林场签订了4000亩土地承包合同,力争到年底达到10000亩,自己购买了耕整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流转和承包费用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许多乡村的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为50—100元/亩,今年,土地流转承包费用进一步上涨,目前最高达到600元/亩左右。如:项店镇项广永,承包群众撂荒土地1500亩,2004年-2007年每亩每年60-100元/亩;2007年续包时,通过竞争,价格涨到140元/亩;2008年冬季承包部队农场三分场和五分场耕地1000亩,承包费用430元/亩;2009年初又承包本村乐庄村民组土地282亩,承包费用600元/亩。

三、种粮大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小麦抗旱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今年的小麦生产投入增加。受去冬今春小麦严重旱灾和物价上涨的影响,种子、农用柴油等价格上涨,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投入。据种粮大户反映,按照正常的生产水平,今年种植1亩小麦,要投入种子、肥料、农药、抗旱等物化成本在450元左右,比上年小麦生产增加投入80元,增加了22%左右。据调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5月上旬,化肥农药与去年同期略有降低或基本持平,但去年10月份小麦播种时种子、肥料价格较高,目前机械作业费与农

5 村雇工价格均有上涨;另外,去冬今春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也是导致小麦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与去年同期相比,小麦的价格涨幅只有12%,由于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和急需生产投资将刚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部卖掉,家中存粮很少,现在农民家中早已无余粮可卖,没有享受到目前粮价上涨的实惠。对今年的农资价格、农业机械作业、农村雇工价格、抗旱浇麦投入等情况综合分析,今年生产1亩小麦的成本将比去年增加80元左右,增幅在21%左右,而收益却减少了70元/亩,减幅达10%。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种粮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优先安排支农贷款等。

2、种粮大户没有真正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一是粮食生产补贴按照原来的计税面积进行登记发放,新增加旧宅、荒地、林地等改种粮食地亩不属于计税面积,因此没有全部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如彭店乡的种粮大户柳学友承包村里的400亩农场荒地,这部分种粮土地国家种粮补贴未对他进行补贴。二是承包别人流转的土地,粮食补贴按原承包户进行登记发放,补贴款归原承包户领取,实际种植者没有真正得到补贴。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的发放政策,按实际种粮的农户和种植面积进行发放。或者提高粮食价格,通过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的多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来体现补贴政策。

3、分散经营和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影响粮食规模化生产。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部分流转大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穿插在其他农户的田中,不便统一布局和集中管理。特别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现象普遍,种粮大户田块周边的田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给大户的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机械作业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前许多地方的农田基础设施已经退化老化,沟渠排灌不畅、机泵不转、机耕道不通等等,严重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正常生产作业。如去冬今春抗旱浇麦时,许多种粮大户的水利设施几乎没有,要渠没渠,要井没井,要电没电,无法抗浇小麦。

建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机耕道的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改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协调大户的耕地布局矛盾。

4、土地承包方面: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之间仅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种粮大户的土地承包难以长期化。农民守地意识较强,尤其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即使老弱病残的农民粗放经营也有利可图,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承包期限短而

7 不稳定。合同大部分(含口头协议)一年一订,大户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极差,短期行为明显,不愿购置大型农机具、改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粮食生产中的大型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土壤改良基本都需要长期性投资。四是个别大户种植的承包田块难以集中成片,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生产成本。

我县人多地少的现状,农业生产人均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舍不得进行生产投入,小面积的粮食生产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建议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搞好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整不合理的种粮补贴方式,加大国家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从

8 而消除部分农民“种地不收一粒粮,也能拿到国家每亩近百元补贴”的念头,给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我们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和产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和产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或收益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农业生产投入高而效益差的现象,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息县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

9 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冷库)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特色农业以品种特有稀有为优势(如香稻丸、小香瓜等),实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和品种特有,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5、市场价格风险方面。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粮食价格受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种粮大户对以后各年的价格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粮价的不稳定、农资价格的高涨、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期的因素,极大地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严重制约了种粮大户的长期粮食种植决策和投入。

为促进种粮大户种粮投入,降低种粮大户的粮价风险,建议国家粮食收购部门每年应和种粮大户签订粮食收购合

10 同。这样不仅可以使粮食收购企业有足够的收购对象,而且将粮食价格确定下来后,能让种粮大户做到种粮收益和投入心中有数。另外,粮食收购企业可以采取在签订收购合同时首先预付一部分粮食收购订金,解决种粮大户急需资金困难,保证种粮大户足够售粮和收购企业足够收粮,达到双方互惠共赢。

6、种粮大户自身素质方面。个别大户文化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制约个人经营能力,许多种粮大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和经营能力不高,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后备力量不足,对种粮大户梯队建设提出了挑战。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上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干部等进行大面积土地承包经营,要避免因盲目搞土地流转而导致的“土地流转了,粮食无产了,经营者倒闭了,老百姓傻眼了”的现象发生。对现有的一部分土地流转大户要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农业、农机、科技、农经等部门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培训,让他们都能拿到最低是农民技术员的绿本本。对那些无技术、思想落后、年老没文化或文化功底浅的种地大户要少发展或不发展为好,确实需要的也要给他调配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或干部协助其经营管理。不

11 然的话,如果因其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个种粮大户可能要承包几千亩或上万亩土地,一旦出现大面积土地不收或减产,将严重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粮食安全。

息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5月13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