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及资金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和资金规范使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自身扶贫驻村点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地方精准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政策落实和资金使不到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很多贫困户因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脱贫致富主观意愿不强,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田不种、有事不做,等救济、靠救济、要救济,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二是识别困准。精准识别是保证扶贫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扶真不假的重要前提。但现行的识别标准是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定,而可支配收入的渠道和途径多而杂难以核算,且有的农户是因懒致贫,不是因病、因残等特殊情况致贫,造成了识别困难。 三是自身不力。贫困户大多老弱病残,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部分贫困户虽有五保金或低保金,但如果不组织创收仍达不到脱贫目标。而组织创收,又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不能增收,脱贫难度大。 四是制度缺陷。有的扶贫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监督管理等方面没有作出具体要求,导致资金和项目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或者撒胡椒面,未能瞄准靶心,效果差。
五是投入不足。制约脱贫的因素很多,如水、电、路、技术、市场、信息等。虽然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和改善薄弱环节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六是统筹不力。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二、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送政策、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只有切实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机制。专项扶贫措施,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通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点菜式”扶贫、“一户一策”,并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切实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三是加大投入。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促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项目资金到村到户要精准,专门瞄准贫困人口,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完善信贷。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脱贫增收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是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贫困户自身努力结合,汇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六是扶持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龙头,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探索“企业+贫因户”、“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实现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种植、养殖、特色业态旅游等增收项目,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 七是保障扶贫。建立健全面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将中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作精神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八是加强监管。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将扶贫资金的管理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九是夯实基础。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贫困户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危房改造向贫困户倾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第二篇: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摘 要: 精准扶贫是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该理念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我国扶贫和治贫工作开展主要指导思想,对帮助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最近几年,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难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全新解决路径。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精准扶贫的难点和扶贫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仁怀市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63-01最近?啄辏?仁怀市进一步细化帮扶内容,帮助理清思路、制定脱贫致富目标和计划。帮助引进资金和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产业调整,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户组织实施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帮助培训转移,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让每户掌握1至2门农业适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有条件的可帮助其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帮助增加收入,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达到当年脱贫标准。帮助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念。
一、精准扶贫的难点分析
1.贫困人口识别难题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要确定扶贫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在确定过程中常常存在问题。首先,贫困人口排斥问题。现阶段,精准扶贫并不是按照贫困人口数量划分,而是按照比例制造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和实际的人口数量必将存在的较大的差异性;其次,贫困人口区域性排斥问题。现阶段,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一些分散的贫困户排斥在精准扶贫体系之外。导致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扶贫效果,在一些非贫困地区开展集中连片的扶贫。
2.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存在较大难度
首先,精准扶贫措施不详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降低工作强度,不少扶贫措施被简化,直接是体现为扶持资金,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项目,虚拟配套挪用其他资源,减少扶贫资金投入。此外,一些项目需要农民群众用资金或者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很多贫困户无法承担而放弃;其次,扶贫项目和贫困户需求不匹配。在开展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重视产业开发,针对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对于沟渠、道路、水源等基本生产资料需求不重视。导致精准扶贫出现偏离,一些项目无法真正体现出产业发展规律,只注重生产,忽视经营管理,给产业发展造成致命威胁。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
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当前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碎片化和分散化,这就使得精准贫困人口识别变得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建立一种动态化的调查跟踪机制,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相应的识别依据,也为科学衡量脱贫目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逐渐将占人口10%的最低收入群体纳入到统计范围中,同时,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整合并共享各部门的有效信息,共同形成一个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快速、便捷、准确、动态把握贫困人口特征提供高效服务。
2.快速找到精准扶贫路径
当前,要想更好实现精准扶贫,在路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结合地区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结合不同人员的致贫原因,制定适合地区扶贫措施;其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等同于有政府全部负责,要结合特征的社会制度抽检,市场力量帮助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完成;最后,动态扶贫。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标本兼治,消除贫困户,阻断新的贫困产生。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切断根源。2015年,仁怀市围绕“七个一”“五个有”精准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措施,选优派强小康驻村干部帮扶基层群众,实施民生项目415个,争取资金1.04亿元。实施“双创双带”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兑现56个创带项目贷款贴息5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9998.77万元,夯实了基层脱贫攻坚基础。同时,以清单式交办、项目化方式精准列出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小康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党员蹲村“四个责任清单”,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传递压力。
参考文献
[1]何得桂,党国英,张正芳.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移民搬迁中的非结构性制约[J]. 西北人口. 2016(06)
[2]姚树荣,龙婷玉.基于精准扶贫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1)
[3]马耀峰,刘军胜,白凯,庞玮.我国旅游扶贫对象、主体、规划、指向和效益的审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4]杨丹丹.农村水库移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究――以浙江省T市为例[J]. 辽宁农业科学. 2016(05)
[5]韩然然,张志玉,任路遥,王煜珊.基于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宿州市灵璧县实地调研为依据[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0)
第三篇: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产业扶贫项目营运绩效,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产业扶贫是支撑持续、稳固脱贫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户的收入显著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壮大。以笔者所在的区为例,对贫困户,扶持小型生态特色种养殖项目,经济收入立竿见影;对村集体,依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效果明显;对农业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近2年来,通过XXX个产业扶贫项目8XXX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巩固脱贫成果已经初见成效。
一、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审计情况看,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项目规划不科学、申报不规范、实施进度慢等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有的产业扶贫申报项目为“村湾出行道路”,与扶贫关联不大;很多申报项目都是生猪、鸡鸭养殖,明显属于落后的养殖行业,其中有的申报规模还比较大,后续污染缺乏相关处置措施,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成冲突。
(二)申报不规范。有的项目申报的虽然是产业扶贫项目,但建设内容把车间、机械等都列入扶持范围,明显超出财政资金支持范畴;有的申报程序不规范,没有经过村民代表评议等环节,项目申报书上村民代表、村委会、扶贫工作队、街道各个环节签字、审核等要素不全。
(三)扶贫效果不明显。有的项目效益没有受益到贫困户,有的项目申请投资近XXX万元,带动贫困户却没几个;有的项目如仔莲种植是一次性项目,不能持续实现收益;有的投资XXX万的项目,集体年收入却不到5万元,投资与收益明显不匹配。
(四)技术含量不高。在项目策划上囿于地域、资源、技术、资金、政策等限制,项目策划普遍以技术含量低、效益相对较小的种养殖类为主,占全部申报项目的XX%,档次不高、规模不大。
(五)建设推进不力。从脱贫贫困村看,有个别项目没有如期完工;有的项目已经完工,但未及时投产;有的项目没有如期动工。此外,对扶贫政策执行的“高压线”过于敏感,怕麻烦,怕做错事,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积极性不高,致使产业项目资金结存、结余,扶贫资金不能及时发挥使用效益,影响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对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科学谋划好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是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产业扶贫要达到有效性、持续性的目标,就必须做到项目精准、效益长远。特建议:
(一)项目建设要有科学性。所选定的扶贫项目要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环境评价以及效益分析,还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避免仓促上马,盲目投资。
(二)项目投产要有效益性。既要算当年账,也要算长远账,当年账是要与贫困村脱贫出列挂钩,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XXX万元,长远账是要考虑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要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保证财政资金发挥效应,长短结合,统筹考虑。
(三)产业项目要有普惠性。不管是委托业主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还是入股经营等,都要与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切身利益联接起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成果,使贫困村与贫困户同步脱贫。
(四)产业项目要有规模性。当前产业扶贫项目过于分散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同的产业、相近的产业、关联性的产业分属各村。可以研究把几个村的扶贫资金、连续几年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打包,做成一个相对大一点的项目,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放大规模收益,再按村、按扶贫资金比例进行分成,追求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第四篇: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农村扶贫问题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突出短板,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扶贫”是我国的特有名称,是通过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制定特有的规划,提升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改贫困户的穷困面貌。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问题,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形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贫困人口连年下降,新增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从微观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基于此,准确识别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解决贫困问题也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做好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国及时结合当下实践,更新、调整扶贫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及时、准确将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最新扶贫政策传递给目标人群,让贫困户充分理解国家扶贫政策是扶贫政策宣传的重点任务。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宣传推广乏力,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宣传途径单一,政策传递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发展滞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能及时获取并准确理解现阶段的国家政策,大大降低了贫困户对我国相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同时,受村两委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无法及时将相关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大大制约了相关扶贫政策应有的效应。
2.精准识别标准滞后
贫困户的识别与认定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贫困户识别标准仍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指标。尽管各地扶贫部门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贫困标准线,更新识别标准,但部分地区贫困线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同时,仅仅以贫困标准线为划分标准,无法准确区分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只关注贫困现状,忽视了致贫原因,很容易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再次论文贫困人口。
3.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
政府是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主要力量,也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主体。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的相关补贴和政策扶持,自我造血能力欠缺。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健全扶贫工作参与机制,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高,直接制约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与此同时,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普遍偏低,“等、靠、要”思想普遍,甚至存在搭便车现象。
4.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
在农村扶贫工作的攻坚阶段,尚未脱贫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然而无法在短期内脱贫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特困群体。有的贫困人口年龄较高,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无法从事生产活动,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收入来源。这部分人无法在经济上实现自我补给,依赖于相对稳定的扶贫政策支持,一旦失去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脱贫后返贫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利于从根本上降低贫困人口的贫困水平。
5.贫困户自身脱贫意识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脱贫工作过分依赖政府的“输血式”扶贫资金投入,从而实现短期脱贫。然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自我改善现有生活的意志和信心,甚至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善现状。有的贫困户的子女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为了最大化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故意与父母分离户口。为解决此问题,部分地区的扶贫部门针对贫困户开展了教育活动,提升贫困户自身的脱贫意志。然而,大多教育活动都浮于表面,并未从根本上提升贫困户的思想认知。
三、优化农村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1.弥补小农户经营规模的不足,破解小农户的农业现代化装备的难题
小农户小块土地规模偏小而分散落后,为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传导效率,提升政策目标人群的响应度,应进一步健全农村扶贫工作宣传体系。各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喇叭”、宣传栏等宣传途径,安排专业的扶贫干部采用定期宣讲与不定期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最新的扶贫政策向全体村民传达。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针对一些贫困户必须了解并掌握的基本政策和知识,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户群体,通过一对一政策宣讲、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向贫困户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贫困补助申请方式、贫困户认定标准及相应的补助额度等基本知识,使贫困户能够真正理解国家相关扶贫政策,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和不了解相应的申请程序导致的瞒报现象。亦可通过举办扶贫知识问答等形式,鼓励贫困户广泛参与,及时检验贫困户对政策的理解力,并结合当地的经济能力向积极参与的贫困户发放物质奖励。针对基本知识和政策掌握扎实的贫困户发放额外的奖励,提升贫困户学习基本知识的积极性。
2.强化产业扶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
产业兴旺能够为脱贫攻坚提供更厚实的载体和财富基础,是政府救助的补充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兜底力量。针对目前部分地区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应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动员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村两委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引导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和省级社会组织参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府应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协调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使政府扶贫与社会力量扶贫工作相得益彰。政府应制定并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元主体参与体系,重点做好总体上的协调和规划工作,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志愿服务,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弱化行政职能。加大扶贫帮扶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对帮扶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其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推广其帮扶、引导贫困户自我造血的经验。针对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偏低的问题,应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参与当地的扶贫开发项目,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在做好政策宣讲的同时,应进一步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的计划,为我国扶贫工作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3.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产业扶贫的关键性环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进地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扶贫的落实。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数量层面开看,农产品产量已经远超市场需求量,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但从质量层面来看,供给与需求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为此,政府要转变农业的工作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将工作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领域,从重视产量提升到重视区域特色化品牌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农村贫困地区应做好种植选择第一关,重点培育比较价值高、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逐渐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比例,降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例,释放产业扶贫的活力。政府应引导当地的龙头企业实现与农村贫困户的对接,实现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等进行“接二连三”,通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
4.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针对目前贫困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相关扶贫部门应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由传统的包办式扶贫向保姆式扶贫转变,提升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去。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首先应利用典型引路扶志。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应注意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的培育,积极宣传其通过自身努力和打拼实现脱贫致富的经验。并定期组织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开办经验介绍会,介绍自身脱贫经验,并动员全体贫困户前往学习。邀请当地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使致富模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其他贫困户提供致富信心与脱贫实践指导。其次,应加强培训扶智力度。完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教育体系,为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提供必要的生产指导。针对贫困的兼业户和非农户,应做好养加、电器、月嫂、土建工程等农村基本工作技能的培训工作,为贫困户的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应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实现自我脱贫。近年来,各地在扶贫实践中逐渐开发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扶贫模式,如: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国家也大力提倡这些扶贫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使扶贫政策成为群众脱贫的助推器。各基层扶贫干部应及时学习并掌握最新的脱贫政策,并及时向贫困户传达,使贫困户能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进而想脱贫、会脱贫,持续性实现自我脱贫。
第五篇: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问题,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富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基层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查,并积极与各联村单位衔接,抽调联村单位干部参与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全面采、惠农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教育信息管理、社会救助、卫生扶贫、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精准贷款等10项信息,准确掌握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并对信息进行了审核,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思维,集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实时更新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数据基础。
第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盘活贫困地区资源,授人以渔。政府应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农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和新型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将农业现代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实现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专门的扶贫指标和奖励措施。在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明确提出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提供者。
第三、精准扶贫与创新考核机制相结合。立科学考核体系,抓紧制定贫困县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精准扶贫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改变由主要考核地区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坚持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创新考核方式,采取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把扶贫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绩效挂钩;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对扶贫攻坚贡献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引导干部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对扶贫进展迟缓的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个人进行批评直至追究责任,严格奖优罚劣。
第四、运用“互联网+”思维,搭乘电商经济,脱贫致富。网络电商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建议针对部分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进行精准扶贫,展农业电商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商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通过“鼠标+大白菜”式营销,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从而实现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