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教学设计广西合山市岭南初级中学凌茂娟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教学设计

广西合山市岭南初级中学

凌茂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三、教学过程:

(一)引言

当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让学生讨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看那一个小组说的最多。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学生举例说明)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老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教师总结发言:

对于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全面,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 “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5.受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有“反正子女交给你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好就行了”的思想作祟,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同样重要。有些地方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

6.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由于“留守家庭子女”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学生讨论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对待留守儿童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该用爱心去帮助他们,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五)总结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第二篇:关爱留守学生 关注心理健康

关爱留守学生 关注心理健康——洋湖乡中学召开留守学生大会

为了更好的关注留守学生,解决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生活、生理、心理等问题。洋湖乡中学从我乡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出发,3月2日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召开了由学校领导班子、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全体留守儿童参加的每学期一次的留守学生大会,学生们聆听了德育主任刘玉峰老师的专题讲座,讲座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介绍了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校长李振华最后做了《对留守儿童多一份关爱》报告。使大家感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对留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通讯员:史付亮杨新顺刘金强)

2009年3月10日

第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别样的青春,同样的精彩

——我留守,我成长,我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别样的青春,同样的精彩,我留守,我成长,我快乐。在我开始演讲之前,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你了解什么是留守儿童吗?你是留守儿童吗?父母外出打工多久了?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你们愿意吗?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出去打工?你们什么时候最想爸爸妈妈?想他们的时候你们会想些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孩子和你们一样被迫留守,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听歌《留守的孩子》,释放孩子压抑的情绪。

是啊,都说爸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可是我们的爸妈总是远在天涯。每当看着同龄的其他小朋友能够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们只能独自长大。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吗?爸爸可能现在正冒着严寒酷暑,顶着寒风烈日,在工地里、隆道里从事危险的职业。妈妈可能在狭小的车间里,从早做到晚,为了能多挣些钱,而天天加班,不能好好休息。每次爸妈回来时都给你们买零食、买新衣服,给你们零花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爸妈在外面工作辛不辛苦,有没有给自己买一两件新衣服。

爸妈在外工作是相当的不容易,白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苦劳作,当他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下来时,空闲下来的头脑里出现的会是什么呢?这是一位在外打工的妈妈的日记,我们听听这位在外打工的妈妈一旦有时间心里想的是什么。( 终于下班了,站了一天,腿好胀痛,疲惫的我回到不到10个平米的小房间,一头栽倒在小床上, “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妈妈您辛苦了,您喝茶吧!”我腾地翻身起来,是我的宝贝女儿吗?“宝贝,宝贝。。。。。”我惊喜地喊着,可是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只有我孤单的身影在地板上晃动。女儿,妈妈想你呀,多想看看你长高长胖了的样子,多想看看你穿着裙子的漂亮模样,多想听你在妈妈怀里娇气地喊“妈妈”,多想去你学校亲眼看到你领回那张奖状„„每当一个人端着盒饭时,多想能和你、爷爷、奶奶一起围坐一桌,开开心心吃着自家做的饭菜„„)这位妈妈的日记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他们最放心不下的是我们,他们日日夜夜思念牵挂的还是我们„„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挣钱,不但要养活我们,还要养活爷爷奶奶与他们自己,他们的肩膀不但要承担工作的重负,他们的内心还要倍受亲情的煎熬,我们父母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倾尽所有,不求回报。他们暂时的离开并不是不要我们而是为了想更好的爱我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那我们在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可以做些什么呢?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生活更应自理;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学习更应自觉;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更应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管理好自己的财物,合理地开支,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为自己的父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自己遇到烦恼,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向亲人、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想念父母,可以定期打电话给父母,告诉父母,你们在外面辛苦了,我爱你们,我想你们。

父母的远去是暂时的,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天。请同学们不要忘记:你们还有一个大家庭,那就是镇南中心小学,这里有你亲爱的同学和老师,让我们一起奉献快乐和幸福,分担苦恼与忧愁,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我们的青春同样精彩!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培训目的:

1.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教育与鼓励,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对他们进行照顾。

3.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培训地点:青云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身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诚然,这样可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二)了解留守儿童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1)缺乏父母亲情之爱(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有效监管。

2、学校教育不到位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老师与班主任对学生更注重“优生”、“尖子生”,而忽视了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学生。普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应该是一个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这样就显得学校教育苍白无力。

3、自身原因(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发展不协调。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三)活动主题:关爱留守儿童。

(四)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五)活动形式: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

(二)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2、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三)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图片)

1、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2、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3、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4、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五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今天这次活动学会了怎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希望大家能正确地面对,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记住一句话:不论美丑,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第五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曹学东 时间:2014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家都对洛虹满怀信心时,她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正好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考试,她仍坚持来校参加了全部考试。由于身体不好,复习准备不足,加上心情紧张,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不仅史以来第一次掉下前十名,而且数学甚至才七十几分,给她以一记学生打击。这次前所示有的失利使洛虹变得沉默寡言、定神萎靡、情绪低落、食量也大大减少,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发展至整天躺在床上,再不愿去上学了。家长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只是一般地安慰她几句。直到后来见她不愿去上学,他们才着急起来。问孩子究竟怎么了。洛虹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流眼泪。父母把她带到医院作检查并无身体异常。其实,她的这种行为表现可以判断是抑郁症了。直接原因是由于是她考试失败后自觉大失面子,精神受到严重挫折而造成的。而促发其发病的根源还在于她人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生活一帆风顺,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造成的。可见,情商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成度对一个人的影响多么重要。

由此可以联想到马家觉事件。甚至学生的自杀、出走等等事件。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环境千万的,有的是教育方法千万的。有的是社会影响的等等。比如一个小孩长期在棍棒下长大的。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或造就有爆力倾向的性格。其实每一个问题学生,造成这个样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实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智障到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是极少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学生,普照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自信心的培养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注意力的培养。其实这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围而属于心理训练的范围。希望能有点用。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上课时老师给我讲的,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我没当过班主任,对于班主任怎样教育学生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我曾是学生,就说说作为一个学生的感受吧。我记得我上学时最爱学的是语文课,而且我的作文几乎是满分,常做为泛文在年级中传阅。语文成绩也总是数一数二的。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这么好,是因为的语文老师曾在我写的一篇作文上写过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议论文,观点独特论据充分语言流畅。。其实这几句点评很平常,这不算什么,很多老师都这样点评过作文。重要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他说“泽,溪之水也,如能汇入大海必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之彼”。这个作文本我一直保留着。这句话让我如沐春风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文学潜力的学生所以对语文我一直就自信。我甚至现在都用这句话鼓励我自己。其实在影响学生方面老师的力量是大于家长的。有时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生。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差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

对于学困生的问题本不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的问题即然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对不对的大家多提意见。我也许太理论话,太理想话了。因为我没真正做过,也许没有说话的权力但我总认为学困生还有救。造成学困的原因是长期的过程主要应该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行,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肯本不有动机。使成绩慢慢排在班级的后面。然后学生会瞧不起他,他自己没有在这方面了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失去兴趣然后越来越差。学习不好,精力用在其它上了,所以纪律也不好。最后导致失去自信。如果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好的学习方法。给他们贴好标签我想会有效果的。大家不防回忆回忆咱们学校的好学生和学困生是不是我说的标签效应还有点道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马虎。我们总说的是这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这话听起来其实没有太多责备的意味。我们虽然知道马虎不好,但并不认为他有多严重,以为大了就好了。学习这么久之后我才知道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种习惯,当一个毛病成为习惯就比较可怕了。什么是马虎?不认真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马虎即然是习惯那就可以养成不马虎的习惯。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作题或作业后检查的习惯,在学校如此在家也必须如此。自己先检查然后老师家长再检查有错时不告诉他具体错哪了。划定范围让他自己的再查。另外在学习时不能让孩子有分心的因素。由其在家别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边。别开电视,小声说话别有事没事地问一句饿吗?渴吗?难吗?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六天。可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金红梅 时间:2014年5月8日

同学们:

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如果大有有兴趣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

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嘀嗒。”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二、视觉想象训练:

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疗程为7天。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巩固)

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

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这是几个训练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可以试一下,试时别忘了告诉我。我还想检验一下行不行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刘建平时间:2014年6月3日

同学们: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麦正科时间:2014年7月3日

同学们: 你们好!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

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我放松;(在音乐伴奏下,选择一个舒适的位臵坐下,依次用力将拳头握紧后再放松——牙齿紧后再放松——皱眉后再放松——脖子挺硬后再放松——下肢用力伸直后再放松。每次练习半小时,直到能够随意将身体的任一部位放松为止。以后再有焦虑情绪时,就可以这样慢慢地放松,这样焦虑就可以慢慢地得到缓解。)

(2)转移注意力;紧张和焦虑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某一事物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可以通过听相声、看小品、听音乐等办法,来把我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放出来。

(3)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小学生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培养自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因此立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硕果。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能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光彩的法宝就是自信心。缺乏自信,变得不相信自己,那后果怎样,别人叫你唱支歌,你却说:“我不行,唱不好。”不管什么事,你都不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不相信你能够胜任这件事。而自信的人,别人叫他弹首曲子,他大胆地走上前,充满自信地弹出优美动听的歌曲,遇到任何事,都相信自己能行。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张海迪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获得硕士生学位,她不是天生就聪明,那她靠什么,自信。如果她没有信心,会去参加高考么,没有信心参加高考,又怎么能获得硕士生学位呢?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拥有自信心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勇于胜任老师交给的任务,勇于担当任何职务。自信心可使我们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我们同学交流的活动空间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其他同学解决,要给缺乏自信的同学机会,鼓舞他(她)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们就可以赞扬那个同学,他便会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臵,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市。一个星期天,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路上行走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在散步,那小孩有点顽皮,不小心掉进路边的泥沟,泥沟里没有什么水。中国留学生想冲上去把小孩救起来,这对年轻的夫妇却阻止了他们,并且说:“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结果,小孩通过多次努力,终于从泥沟中爬了起来。

这个故事里的父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一个3岁的孩子掉到泥沟里,自己不去拉他上来,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拉他上岸,也有人认为这似乎有点太残酷。但是,这正是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再给讲一个故事:

一次,拿破仑外出打猎,刚走到一条河,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扑腾,但却不往岸边来,而是马上举起猎枪瞄准他,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我就开枪打死你。”

那人听了,吓得忘记自己不会游泳,使劲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那个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岸上。一上岸,他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你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我?”拿破仑从容答道:“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如果不用枪瞄准落水者,那落水者的后果怎样?大家肯定会说,如果岸上的人不去救他,他肯定会淹死——因为他不会游泳。那个落水者一开始为何只在水中扑腾,但却不往岸边来呢?因为他对自己救自己没有自信,他照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不会游泳,怎么能爬上岸呢?后来又怎么能爬上岸来的呢?拿破仑的枪口激发了他求生的欲望,也激发了他的自信——一定要逃离枪口,否则将被打死,他的本能和自信,使他爬上了岸。这里拿破仑的一句话很有道理:“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一个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要充满信心。这种信心要靠平日的培养。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在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自信能孕育信心,你能通过充满信心的活动使别人对你和你的意见产生信心。其实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困难,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你的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心态,增强你进取的勇气。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麦正科时间:2014年9月12日

同学们: 你们好!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如何培养自信心,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2.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

6.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只要去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让我们大家都充满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它就是登山的阶梯,过河的木舟;自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因为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当流星划过,我们都许下自己美丽的愿望:我能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任奎时间:2014年10月13日

同学们: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是2290.4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任奎时间:2014年11月5日

同学们:

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是2290.4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15岁的初三学生张志刚,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8年之久。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尉氏县蔡庄镇中学初二四班有26名留守学生,只有一位家长曾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周俏春等在《13岁孩子当妈妈》一文中报道: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三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是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唐东升时间:2014年12月5日

同学们:

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关爱留守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各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酝酿,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中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计划投入一定资金资助这些孩子。 其次,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再次,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农村社区承担起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可以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通过“两免一补”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免除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儿童,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儿童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整个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唐东升时间:2015年3月10日

同学们: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儿童能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儿童应在一个充满快乐、爱和了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据有关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1、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有被遗弃的感觉

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村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对比,而这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照顾的不一样,别的儿童所得到的关爱以及其完整的家庭,也往往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和自卑的缘由。特别是有的孩子长久没与父母联系,生活学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时,往往有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

4、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甚至故意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到了内心的孤单与忧虑,并且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很多留守儿童常常感觉到父母的陌生和遥远,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情感上的隔膜和疏远。

5、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与人谈话时易掉眼泪,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苦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有人加以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远离他们,往往缺少了与父母直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因而也就感到柔弱无助。

6、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徐萍时间:2015年4月6日

同学们: 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给予关怀,下面谈几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3、平等对待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

4、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教师应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5、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许小华时间:2015年5月8日

同学们: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小建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总是一脸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小建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的到大家的关注。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五年级的小强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寄住在大姨家,每个月父母给他20块零花钱。每次犯错误被老师教育时,他都大声顶撞:“你有、又不是我爸妈,我不爱学习你管得着吗?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三)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

心理承受能力差。小丽是一个中学生,一个看上去 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同样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长大。由于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希望开导开导她,让她打开心结,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但是在办公室里,她一直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绞着手指。没说几句话就红了眼睛,泪珠直往下掉。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四)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

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柏顺勇时间:2015年6月8日

同学们: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调查小组在湖南省8个先得留守初中生中随机抽取看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一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就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就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个小时,最后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斌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

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时才会和父母亲说话。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监护现状甚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张景华时间:2015年7月3日

同学们: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

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

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

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张俊林时间:2015年9月12日

同学们: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父母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文飞时间:2015年10月12日

同学们:

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

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留守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会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实现梦想,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温暖的关怀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 蒋小飞时间:2015年11月3日

同学们: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的机械化程度也日趋得以发展。把一大批农村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于是,一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新的社会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臵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笔者根据我国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农村现有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两千多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 ”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在心理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据全国妇联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终生,但是由于这些“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非常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这些孩子也大多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特别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一些所谓的监护人不敢管也没有能力管的情况下,加上在学校受到教师的轻视和与同学们的歧视,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逐渐产生厌学、逃学、以致于走进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沉湎于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和思想寄托与慰籍的那些虚幻飘渺的世界,结果引起行为上的偏差,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