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历史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课程报告
克孜尔千佛洞介绍
学号: 20101002166 班序号:073102—15 姓名: 李光冬
专业: 自动化
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2012.05.1
2一、石窟简介
1.地理位置
克孜尔千佛洞(维吾尔语:Qizil Ming Öy),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 其间 有渭干河蜿蜒流过,东距库车县城约 69千米。 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 2.石窟概况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 3.洞窟形制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
二、艺术宝库
克孜尔千佛洞被誉为“艺术宝库”,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和游客。
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石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公里,艺术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多为描绘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传教故事。虽然艺术的主体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平方米。 1.多彩壁画
“中国第二敦煌”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 10000平方米,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
“故事画之冠” 进入有 “故事画之冠”的17号洞,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 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 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 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 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开它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与佛教僧徒的密切关系。
音乐窟
克孜尔千佛洞中第 38号石窟,被称为音乐窟,壁画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 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或脚尖着地,舞姿优美,柔若无骨;还有一处舞者已经化好妆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回眸一瞥那种神态可谓栩栩如生。从这些壁画上可以想象,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繁荣的景象。
本生故事画
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它不仅艺术水平高,别具一帜,而且数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龙门、云岗 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菱格构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敦煌千佛洞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 ( 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画),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而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
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着曲折过程的故事。画面上,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 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奔驰,衰竭的体力很快将支持不住,却转面焦急地顾盼稚弱的猴子。这幅画把猕猴王舍生忘死,关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绘得活灵活现。
描写这个故事的16开杂志大小佛经有200多页,这里却把这个长长的故事概括在一个画面里,实在令人叫绝。
凹凸画法
这里的壁画还有一绝。它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 “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 2.艺术价值
壁画中佛像线条圆润,表情生动,从衣饰上明显可以看出受印度画风的影响,形成了龟兹壁画的风格,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用色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壁画内容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代表了龟兹石窟艺术深远的意境美、强烈的感染美、真实 的生活美、生动的形象美、完满的和谐美、深遂的神密美。
在克孜尔千佛洞中壁画中同样可以看出龟兹石国当时多民族、多人种的生产生活状态。专家认为,正是由于东来西往的多种文化艺术在西域地区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画的艺术水平达到如此灿烂的境界。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都对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文史价值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克孜尔千佛洞集中了最多的佛教本生故事和姻缘故事,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克孜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群芳之冠;而壁画中每个菱形格就是一个佛教故事,体现了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过程,是研究佛教历史不可多得的信息源。
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 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主要记录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新疆地区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它对研究龟兹社会历史、佛教文化及中西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历史
1.初创期
其初创期大约为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中叶,存在壁画的有效洞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大像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壁画人物,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 2.发展期
发展期大约从公元4世纪中叶到5世纪末,此时就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态,此时画风为晕染法,菱形格构图,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佛本生故事是讲解迦加牟尼生前许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据 “轮回转生”理论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个场面的体现,而不是取卷轴连环画的构图形成,且绘画于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 3.繁盛期
再往后到了公元6-7世纪,为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属于这个时期建筑而成的,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金箔敷贴。在此方形窟中因缘画较为突出.建筑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在第8窟的菱格因缘图画的是猴子奉蜜于佛,佛云有虫,猴去虫又奉之,又曰太浓,猴便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众弟子饮了,猴很开心,一高兴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过佛,来生生于富贵人家做了富人。
此类因缘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种上千幅,但内容较难识辨,其种类数量却属国内罕见。 4.衰落期
克孜尔千佛洞衰落于8-9世纪。克孜尔石窟的衰落与战争有关,据克孜尔石窟佛塔下一个断为两截的唐开元三年(715年)纪功碑可知,公元8世纪初,此地曾为大破吐鲁番的一个战场。在克孜尔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战图可以看出,此图下部还刻有“来俊俊”三字可能为人名,大约为当时士兵对战事的描述。
四、文物保护
1.疯狂掠夺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被称为“孔雀洞”的76号洞,高大的石窟里曾以绘有众多孔雀而知名。但打开洞一看,不禁大失所望:不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旧洞上的孔雀画面也刀痕累累,疮痍满目。但从残存在洞顶上的几只孔雀来看,无不翎羽艳丽,栩栩如生。仿佛只要稍的惊动,她们就会振翅飞走。
这些浸透着古龟兹人血汗的惊世之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却屡遭外国考古学者和探险家的窃取。甚至在 “取”不走的时候,这些“文明人”还进行丧心病狂的破坏。在克孜尔千佛洞,他们不仅盗走了众多雕塑,还用胶布粘走了大量壁画。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达上百箱。英国的斯坦因等,也来疆盗走大量壁画。
西洋盗贼疯狂的掠窃,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惊世遗憾。一位西方学者感叹,这里的每一种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在这里即使随便捡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 2.自然因素
与中国大多数现存洞窟相同,克孜尔千佛洞也建在一座山壁上,这座山属于砂岩,山体松软,易受大风和雨水的侵蚀。
此外,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采用矿物颜料绘画而成的,颜料中铅含量大,在洞窟内湿度较高的时候,矿物颜料就会发生氧化,使壁画变色。有些棕红色的壁画现在已变成了黑色,壁画面目全非。
对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构成致命危害的另一个因素是起甲,由于空气干湿度的变化,有些壁画受潮后开始一块一块起甲脱落。
3.保护策略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设立保护所开始对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保护。到上世纪70年代,因为壁画脱落现象严重,不少洞窟墙壁出现大片空白,再加上洞窟处于地震多发区,窟内出现很多裂缝。当时受人才、技术、资金等制约,保护人员简单地用水泥涂抹了洞窟空白的墙壁,这对克孜尔千佛洞是一次很大的保护性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1986年,克孜尔千佛洞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还成立了龟兹石窟研究所,加强研究和保护。又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加强了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第二篇: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告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 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 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2.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达岭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达岭长城。对内在景区职工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并组织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法律、法规和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举办知识竞赛和保护遗产征文演讲等普及遗产保护知识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3.发展旅游 促进保护
自1981年成立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以来,特区办事处在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为加强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遗产管理工作,设立文物管理科,负责辖区内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维修出现险情的墙体、敌楼、更换磨损的马道砖,对破坏文物保护标志和乱刻乱画等行为进行制止。专职管理机构的设立,使遗产保护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他们对长城两侧建控区域进行严格控制。拆除了长城附近大型商业设施22个、长城沿线设置的商业摊点60余个、大型构筑物2处、违章建筑6处,为此,八达岭特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通过引进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管理队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科学地保护管理八达岭长城打下基础。
保护是核心,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只讲保护,不讲利用,保护就失去了为人类社会造福的意义。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将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达岭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人与日俱增,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在积极恢复长城原貌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景区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控制长城两侧建控区域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为保护和宣传八达岭长城,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在游览长城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长城知识。1990年和1994年,特区在景区内远离核心保护区的地方,先后建成开放了展示长城历史和风貌的“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国影院”、水关长城、夜长城、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等长城文化旅游景点,更丰富和突出了长城文化和特色。 4.制定规划 持续发展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1992年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总体规划和1998年八达岭特区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规划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规划,制定出八达岭大景区总体规划,突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的保护目标和商业区外迁、突出文化氛围、过境路改线、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多项措施。
在规划中,对商业区、办公区、游览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以奥运为契机,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新理念体现于八达岭长城的发展之中。现位于商业区的办公楼已迁至景区以外,腾出核心区的土地,用于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而将重点文物核心保护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迁移到建控地带以外,实现文物保护区内的高度净化,突出长城的历史文化氛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按照植树种草、间缝插绿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美化,为游人创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生态环境。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舞台,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中外游人了解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课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的时期,长城有了新的内容,握手和平,传承友谊,世界瞩目八达岭。长城、和平、友谊的和谐乐章在八达岭长城上奏响。
二:颐和园
1.颐和园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的一种杰出表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噪音源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世界几大文明的象征代表来描述颐和园的价值,使人们对颐和园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颐和园的管理者从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加强管理与研究提出了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延续历史文脉
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合昆明湖为主题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涵纳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给予了生动的展现,颐和园的保护活动,就是要注重发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均有出处的原则。
并且,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护历史,这无疑要求我们要保护这些文化古迹。 3.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国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内涵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戏曲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立体锦集,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及原则,高大伟)。 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颐和园方面就是可视性景观环境的保护,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了颐和园的周边的建设规划,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也极力避免对环境视觉的破坏。 4.文物的保护
颐和园的所有物质实体均可视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59万平方米,为实现古建的可持续利用颐和园建立周期性维修制度,年度投资额度超过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千万元,为保护古建,削减核心景区70%的商业网点,撤除了园内所有外设商业摊点。改革开放后,颐和园严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施工程序,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缮力度,恢复东宫门广场,北宫门广场,长廊沿线,动地沿线等处的青砖甬道及路面,丰富 和完善了园林古迹景观。
颐和园园藏文物四万余件,品类包括铜,瓷,玉器,家具,杂项等,以晚清工艺为特色,其中也不乏历代文物之精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颐和园先后举办了清华轩和文昌院“园藏文物精品展”,澹宁堂“园藏宫庭家居精品展”,开辟了德和园“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寿斋“中国太监历史展”,“赅春园遗址展”等展览。
颐和园内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陈设的铜器等文物众多,颐和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以保护。为减轻酸雨等环境污染对露天陈设,石质文物的损坏,持续开展防腐蚀实验研究,1999年投入80万元全面整修了环湖望柱,修复破损栏杆。 5.与社会发展协调
保护的目的是更长久的利用,把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适当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要”,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园林代表作,以旅游为手段,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周边则找出保护地带,控制,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质,色彩上的谐同,甚至园林绿化也尽量使用传统造园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 6.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保护
保护遗产及所处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始和传统,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促进,颐和园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检测颐和园保护的各个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方法。 7.旅游适度开发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颐和园的文化旅游活动是一项文化-经济事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要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检验,衡量,确定颐和园的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以保护好颐和园文化-风景自愿为前提,发展适度的文化旅游。
8.可持续利用
颐和园的管理实践在原真性实体保护的前提下,重视遗产与历史环境,社会发展,园林旅游的关系,坚持规划,推动政府借助科技手段促进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文物以及园外借景环境的保护,构建出完整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是这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并能传承后代,永续利用。 三.文物保护的方法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弃历史,抹杀城市的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
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北京的现代都市沙漠。
无论是中国的文物,还是外国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北京的古建筑园林,还是其他地区的文化瑰宝;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还是闻名中外的颐和园。都是我们现如今应当重视与保护的东西。并且,在保护之中我们有应当合理的利用它,当然,我们现如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从八达岭长城和颐和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名胜古迹基本的保护方式就是静态保护,并且多数古迹都以修复为原貌为基础,实行适度开发旅游的政策。以一个较低的姿态让人们进行参观,但同时又保证其环境效益不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受伤害,保持旅游效益和古迹保护平衡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展资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在保护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1]百度文库,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2]《中外造园史》,张健
[3]《颐和园的保护原则及其实践》,高大伟
第三篇: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调查报告
班级:1106姓名:叶靓靓学号:25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针对历史文化所作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议题。针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我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敦煌文化展开了此次社会实践。
通过统计,多数人的家乡属于历史文化古城,经济欠发展地区。虽然有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开发出来,不能很大程度上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大多数人外出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交通和时间。在这中间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是被价格因素所限制,其次才是交通问题。而往往上班族是被金钱和时间问题所限制到。28%的人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不好,不满意,而72%的人则认为一般。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和口耳相传等方式来了解历史文化遗产,并且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貌,通过历史文化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当地旅游产业,改善当地生活和环境。
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间的历史,是民族的本源。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
制品和文化空间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象征,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今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于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被接天山、准格尔盆地,南接青藏高原、祁连山脉,西接塔里木盆地、中亚。东接河西走廊、关中、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交通要冲。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对中西贸易、文化交融起到了桥梁作用。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精髓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传入、发展的重要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经统计,56%的人喜欢佛教文化11%的人了解佛教文化,44%的人不喜欢佛教文化而且大多数人也不了解佛教文化。有67%的人曾有意识的去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其余的人则没有。只有少数人了解过有关敦煌文化的历史知识,而多数人几乎是不了解的。人们认为莫高窟的现实意义在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缩影,能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是一把文化与精神财富留给人们思考,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多数人并不认为有必要学习敦煌文化,态度不积极。人们赞成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开放旅游景点的同
时,严格限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素质,政府出资维修保护,修建博物馆。在多数人看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政府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不够重视等。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尽量维护遗产的原状,不要改的面目全非在保护的前提下,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做好系统的规划,统筹兼顾,不造成资源浪费。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不要破坏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敦煌文化遗址,保护我们民族的瑰宝。敦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明,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爱它,更要保护它。
第四篇: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2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汉都长安城建立在秦咸阳城遗址东南,别称“凤城”,又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称作“斗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唐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区的街道布局。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为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超过1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并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保存了众多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可省庄遗址等人类活动遗址;周丰京、镐京遗址、秦咸阳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等城市遗址;阿房宫遗址、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等建筑类遗址;以及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等陵寝类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1]。针对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现状,政府、民间实际上都在不断努力进行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已公布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而西安鼓乐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保护体系和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西安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街区、博物馆,并且在大遗址[2]保护中将建设遗址公园和民生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这些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利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政府近几年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了完善了保护规划并且建立了保护体系,但由于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研究都相对较晚,其保护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并不高,对它的利用和开发更是少之又少,整体保护状况仍然堪忧。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必然要求城市进行不断的改变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而城市的变化将会对城市的原有空间结构、用地功能、社会组成和生活环境带来冲击。这些冲击都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及问题——只孤立地保护却缺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3]。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得到长期的保护,必须有完善的城市环境作为其保护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体和历史环境的同时,还要对其周边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更新,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再次破坏。如西安市的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古建筑、民族文化、历史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其周边交通状况和居民生活设施状况却没有随着城市发展而得到改善,使得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持续保护。
由于受到规模、保护的难度、等级性质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否则既无法对遗产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也会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如位于西安市南门内书院门步行街上的关中书院,其作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位居西北四大书院之首,是为数不 4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多的关中学人的遗址之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中书院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关保护,但保护程度和影响力仍然较弱。书院遗址现在还是西安文理学院和书院门小学的办公地点,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和光大关中学派、展示陕西文化名人风采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存在形态的限制,其保护和发展更加需要外界环的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众多现实的困境。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和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出和传承人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造成了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传统习俗的消失。这些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3.解决对策
循序渐进的保护过程与灵活多样的更新模式历史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科学艺术等信息。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地不断加深。而相应的保护理念、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 1)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既当做一种文化事业,也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利用多种手段、多方资源进行保护。近几年完工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就是一个典范[4]。大明宫的所在地,以前是一片一下雨就涝的棚户区,是一片脏乱差的城中村,建设涉及5个村子的拆迁。在对大明宫进行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它对遗址区和周边区域的居民拆迁安置,然后建设遗址保护公园、重现历史胜景,提升周边地价,以遗址公园外围的土地开发收益支付拆迁安置和公园建设的成本。 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先行者,大明宫见证了我国“大遗址”保护融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景区为一体理念的成功,深刻传达了文脉相承的重要性与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意义。
2)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变化而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步进行保护。如西安秦兵马俑在发掘之初,陶俑由于不适空气等环境而造成“失色”。盲目“发掘保护”的结果只会和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只有在条件成熟或者新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后, 5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应根据保护的需要合理选择城市发展的模式,以灵活多变的发展方式,科学严谨的规划理念,使得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三、文化价值的传承
3.概述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文物古迹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文化遗产价值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这是需要引发人类思考的。
2.如何传承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更应该做到传承。延续古都文脉,对历史建筑做好修复工作,认真研究古韵与新韵的同一,继承和发扬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时期所展现的优秀传统风貌是传承西安文化的重要途径[5]。
文化传承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经济状况较差,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将文化传承下去[6]。
文化价值的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文化价值不是药丸子,人类也不是机器人,所以我们的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的过程。也就是说,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宣传,不是简单的观察一下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需要营造“古都气象”,更需要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只有如此,历史文化遗产才有传承的生命力。
四、结语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西安,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既保存了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又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 屈盛瑞.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融汇[J].古城新韵,2011,4:P74 [2]马耀峰.大遗址旅游规划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规划与设计,2013(6)
[3] 张楠,张红娟.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4]王西京.大明宫遗址与周边地区的保护改造规划[J].建筑文化,2008(3)
[5]刘彦成,张迪妮等. 建筑遗产的保护[J].时代文学,2010(10) [6]单杰,李红梅. 陕西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第五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
班级:12届工程管理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18317713728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
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工程管理2班 张建华 吴海洋 陈童 翟帅克 等)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安阳市 文化遗产 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
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今年7月13日,是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两周年,也是第二个"安阳文化遗产日"。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为做好今年"安阳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安阳市文物局精心组织,积极筹备,结合奥运主题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举办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庆祝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 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
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 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 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措施:
(一)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
限性,现今阶段安阳的古城保护对象仍以文物保护为主,使很多非物质文化濒临绝迹。如何让安阳老城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如何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安阳老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
3、传承文化边缘化,在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今天,处在落后地区的文化处于渐渐式微的状态,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逐步失去。
4、经济化的现代社会,驱使人们去追求利益,确忽略了文化追求,自然失去对文化遗产保护关注。
5、传承人老龄化等。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对策
1、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2、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新年、态度等的差异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核查一下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言,以教育战略培育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3、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
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已实施经营战略是必须估计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4、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对全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
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五、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许多城建部门忽略城市文脉的保护,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遗产保护防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同步发展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他们就会悄然逝去。安阳文化遗产是安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应该肩负起保存,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成员对本次调查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那些支持本次调查的同学和人员。
附: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1. 您是否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常关注 □一般 □不关注 2. 您对安阳地区文化遗产了解多少?
□非常了解 □基本了解 □不了解 3. 您对安阳地区文化保护现状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4. 您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吗?
□非常有必要 □一般 □ 没必要
5. 您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主导作用 □辅助作用 □不起作用 6. 如果有宣传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一定会 □会 □不一定 □不会
7. 您觉得如今安阳地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如何
□很好 □一般 □ 有效果但是不显著 □没有效果
8. 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怎样的保护政策
□鼓励当地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相关活动,加大宣传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活动,并予以奖励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9. 在宣传方面,您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排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
□举办各种活动 □加大教育力度,从小培养文化保护观念 10. 您觉得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 □缺乏资金
□缺乏有效传承机制 □传承人老龄化
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非常感谢。
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18317713728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