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大全)

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大全)

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第一篇: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生育报销及待遇申领流程(一)围产期的产前检查费用[交人事](社保每月1-20日受理)(1)材料(原件及复印件):①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蓝)②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红、街道发)[外地户口由街道办事处。

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

第一篇:生育报销待遇申报流程

生育报销及待遇申领流程

(一)围产期的产前检查费用[交人事](社保每月1-20日受理)

(1)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①北京市医疗保险手册(蓝)

②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红、街道发)[外地户口由街道办事处开具《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留存复印件)]

③婴儿出生证

④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学诊断证明书(可提供复印件)

⑤原始收费凭证

⑥医疗费用明细单、处方

⑦《海淀区生育保险费用手工报销审批表》(一式两份)

⑧《北京市生育保险手工报销医疗费用申报结算汇总单》1份

(2)流程:

收集所有材料,产后3个月内报单位人事部->单位填写《生育保险费用手工报销审批表》《北京市生育保险手工报销医疗费用申报结算汇总单》,所有票据按发票附处方明细样子粘贴在审批表后,每月1-20日到社保报销->社保将报销款打入学校账户->到帐后单位将报销费用发放到个人

门诊部分实报实销最高报销1200元

(二)生育津贴及晚育津贴待遇[交人事] (社保每月5-25日受理)

(1)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①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红、街道发)[外地户口由街道办事处开具《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生育服务联系单》(社保必须留存原件)]

②婴儿出生证

③医院诊断证明书

④结婚证

⑤外地户口提供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⑥《北京市生育保险申领待遇职工登记表(生表一)》

⑦《北京市参保职工生育津贴支付月报表(生表二)》

(2)流程:

收集四证(原件和复印件),3个月内报女方单位人力资源部->女方单位人力资源部填写《生表一》->个人执此表到爱人单位人力资源部盖章并双方本人签字,返还女方单位人力资源部->女方单位每月5日-25日报社保申报->到帐后发还本人。

生育津贴=本人生育当月的缴费工资基数/30天*产假天数

注意:如果女方未参加生育保险,男方参险,则只可以享受晚育津贴。这时,到男方单位人力资源部填写《北京市生育保险申领待遇职工登记表(生表一)》,同样双方签字、双方单位盖章后返还男方人力资源部,男方申报领取。

(三)计划生育手术(包括因计划生育需要实施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引产、绝育及复通手术)费用(原件和复印件)[交人事] (社保每月1-20日受理) ①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学诊断证明书

②单位的计划生育证明

③结婚证

第二篇: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申报流程

生育保险申报程序流程单

一 申报条件

1、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时,应当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规定。

2、并且用人单位为其连续缴费满6个月以上的。 二 申报材料

(一)生育登记 (温馨提示:请在员工怀孕初期办理登记手续) 本地居民医保生育: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一式2份

2、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5、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本地职工生育: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一式5份

2、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4、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异地职工生育: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 金保网下载 一式5份

2、《武汉市生育保险长驻外地人员就医登记表》(表3) 金保网下载 一式2份

3、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5、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二)人工流引产登记 (温馨提示:请在员工流产手术之前办理登记手续)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一式3份

2、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4、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5、医院出具的怀孕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计划生育手术登记 (温馨提示:请在员工计划生育手术之前办理登记手续)

1、《武汉市生育保险计划生育就医登记表》(表2)

2、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社会保障卡原件及复印件

4、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5、申请取出宫内节育环必需持街道以上计生办部门批准证明,申请输精(卵)管复通术须县级以上计生部门审批证明。

(四)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温馨提示:此项报销请于员工休完产假之后的次月办理) 申报对象:(1)职工紧急抢救或经市工伤生育保险中心批准转诊转院 (2)异地生育且办理了异地生育相关手续

1、《武汉市生育保险现金结算申报审核表》(表5)一式2份

2、发票原件

3、医疗费用汇总明细清单

4、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出院小结或出院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6、《武汉市生育保险长驻外地人员就医登记表》(表3)

7、本人的二代医保卡或中心城区的银行卡(中信银行除外)复印件(附上开户行六位数行号、开户行信息、用户名) ※生育费用报销单位所提供的发票(产检、住院)均需药品明细单、检查单或者出院小结。

(五)生育津贴、护理假津贴申请(温馨提示:此项报销请于员工休完产假之后的次月办理,流产需要结婚证复印件) 生育津贴: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护理假津贴审核表》(表6) 一式2份

2、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出院小结或出院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4、《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 流引产津贴:

1、《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护理假津贴审核表》(表6)一式2份

2、《武汉市生育保险生育就医登记表》(表1)

3、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4、流(引)产的门诊需提供门诊病历原件及复印件、住院的需提供出院小结或出院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5、手术当天的手术记录单原件及复印件(自然流产且无手术记录单的,需另外提供医生建议休假的假条并加盖医院公章)

第三篇:┃生育医疗待遇费用报销

办事指南 表格下载 在线咨询 在线投诉

一、享受条件

参保人享受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待遇,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㈠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

㈡参保人在流产、引产、产道分娩、剖宫产之日(以排胎或新生儿出生日期为准),已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满6个月以上(含本数)。

二、 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待遇

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医疗费用,按以下定额标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流产的,一次性支付300元;引产的,一次性支付1500元;经产道分娩的,一次性支付3000元;剖宫产或多胞胎的(含多胞胎剖宫产),一次性支付4000元。

参保人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不满6个月的,不能享受生育医疗待遇;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满6个月不满12个月的,按以上定额标准的30%支付;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满12个月以上的,按以上定额标准的100%支付。

三、业务所需材料

女性参保人应当在生育后12个月内,持有关材料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医疗待遇申领手续。申领生育医疗待遇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㈠已婚未育的流产

1、《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

2、户口本,若户口本内有相应年龄段小孩导致不能明确其未生育情况的,还需提供相关的计划生育证明说明其生育情况(原件和复印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4、医疗收费收据(原件);

5、住院的,提供出院小结;门诊的,提供费用明细清单或手术记录(原件和复印件);

6、本人社会保障卡(原件);

7、参保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若是代办,需增加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8、参保人中山本地农业银行的通存通兑活期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9、经参保人所在辖区劳动保障分局备案登记,同意其在市外异地流产的,应提供有效的《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生育备案登记表》(原件)。

㈡已婚已育的流产

1、《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

2、 提供计划生育部门开具的流产前已经采取“上环、节育、皮下埋植”等方式进行避孕或医疗机构出具的“暂不宜上环”的医学证明(原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4、医疗收费收据(原件);

5、住院的,提供出院小结;门诊的,提供费用明细清单或手术记录(原件和复印件);

6、本人社会保障卡(原件);

7、参保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若是代办,需增加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8、参保人中山本地农业银行的通存通兑活期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9、经参保人所在辖区劳动保障分局备案登记,同意其在市外异地流产的,应提供有效的《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生育备案登记表》(原件)。

㈢引产

1、《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

2、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开具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同意引产”的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3、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4、医疗收费收据(原件);

5、住院的,提供出院小结;门诊的,提供费用明细清单或手术记录(原件和复印件);

6、本人社会保障卡(原件);

7、参保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若是代办,需增加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8、参保人中山本地农业银行的通存通兑活期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9、经参保人所在辖区劳动保障分局备案登记,同意其在市外异地引产的,应提供有效的《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生育备案登记表》(原件)。

㈣顺产或剖宫产

1、《结婚证》(原件和复印件);

2、提供《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省、市、县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3、《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4、疾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和复印件);

5、医疗收费收据(原件);

6、本人社会保障卡(原件);

7、参保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若是代办,?

8、参保人中山本地农业银行的通存通兑活期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9、经参保人所在辖区劳动保障分局备案登记,同意其在市外异地分娩的,应提供有效的《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生育备案登记表》(原件)。

四、业务办理流程及办结时间

参保人到其参保所在辖区的劳动保障分局办事大厅交齐所需资料,前台工作人员对其所交资料核定准确后,即时办结相应待遇发放手续,应支付费用即时划入参保人银行存折。

五、注意事项

㈠《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中府[2010]52号)实施前已参加我市原社会生育保险且符合领取原生育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在2010年6月30日前生育的,按原生育保险办法有关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在2010年7月1日后生育的,按《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中府[2010]52号)规定的定额标准享受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待遇。

㈡属于党政机关、由财政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的编内人员,在2010年6月30日前生育的,按《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妇女生育医疗费报销管理的通知》(中卫〔1999〕75号)有关规定执行;在2010年7月1日后生育的,按《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中府[2010]52号)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待遇。

㈢因特殊原因需在市外生育的,在生育前填写《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生育备案登记表》,到其参保所在辖区的劳动保障分局前台办理申请手续,经备案登记后方可享受异地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待遇。如自行异地生育,其费用不予报销。

第四篇:申报生育保险待遇说明

一、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请认真学习《关于印发东营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贯彻东营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

二、申报生育保险待遇所需资料在《申报生育保险待遇资料》文件夹中,请按《东营市生育保险待遇申报告知书》的要求,根据不同待遇的要求准备材料。

三、申报待遇人员在生育之前生育保险缴费必须满一年(单位初次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并缴费,缴费不满一年的除外),生育后各项保险费必须缴满6个月之后才能申报。

四、东营区的生育定点医疗机构是东营区人民医院、东营市人民医院、东营鸿港医院,除在以上医院生育的需填报《东营市生育保险就医申报表(定点医疗机构)》外,在其他医院生育的需填报《东营市生育保险就医申报表(非定点医疗机构)》。

五、注:所有发票及收据整齐地贴到A4纸中间,其他证件复印件一律用A4纸复印。用统一的档案袋装好,档案封面分类登记好材料名称及张数,写清生育职工姓名及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必须由单位统一申报。

东营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生育保险股

二〇一三年三月一日

第五篇:生育保险待遇核定申报材料

生育保险待遇原则上由参保单位和女职工分娩的医疗机构向市医疗保险局申请支付,特殊情况下参保人员持单位证明也可直接申请支付。 ㈠申请产假生育津贴时,须提供以下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1份:女职工生育服务证、身份证、结婚证、婴儿出生医学证、生产出院证,填报《女职工生育保险产假生育津贴申领表》一式二份;

申报计划生育手术费时还须提供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病情证明原件、门诊票据原件及相关附件,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申请男职工配偶生育医疗补助时还应提供男职工配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1份、男职工配偶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出具的男职工配偶未就业证明,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㈡本市定点医疗机构申请结算分娩医疗费时须提供;分娩女职工《妊娠登记表》、产前检查收费票据、分娩住院结算票据、收费清单、复式处方,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医院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医院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参保单位申请报销市外异地工作、居住、学习期间女职工生产分娩医疗费时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应提供生产分娩医疗机构为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证明,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近年来,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文明办的指导下,抓实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推出亮点工作,下大力气积极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残疾人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从各个方面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康复、组织建设、扶贫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XX县残联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真心实意为残疾人服务

(一)狠抓理论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共识和力量。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广大干部集中学习,制定并完善了学习计划和制度,把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牢思想基础。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县残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员干部中提出了“十个不准”,坚持做到“八个坚持”,建立了“一把手”两手抓、班子成员分管齐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从组织和领导上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强化措施、突出特色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XX县残联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开展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一)加强组织宣传,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一是制订实施方案,对残联承担的测评项目、创建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订了具体工作措施和详细的推进方案,明确任务和目标,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XX县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丰机作办2011]24号文件转发了我们的做法。二是向全县残疾人发放倡议书,激发和调动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来,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强化工作机制,完善创建资料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资料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XX县残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完善台账资料。一是按照要求逐条逐一整理,分年度、分类别统一归档。二是在确保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大胆创新,体现自身工作特色。

(三)加大承包区域整治,提升文明形象。

主要负责人坚持每周六带领全体人员到清洁区打扫卫生,受到效能办、督查室多次《简报》和短信表扬。一是重点开展承包片区内违章摊点、店外经营整治。二是协同城管、环卫工人对巷道及门店外墙的乱贴乱花、野广告等进行彻底清洗檫除。

(四)认真做好省考核组验收期间的保洁和综合治理任务。省考核组验收期间,适逢大雨。县残联全体人员在主要负责同志的带领下,冒雨坚持岗位,坚持标准不走样,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县电视台做了专门采访。

三、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落实助残实事工程

XX县残联履行职责,加强管理,量化目标,强化责任,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

(一)以康复工作为抓点,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是6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结合XX县实际,制定了《XX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XX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领导小组。近年来,对全县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筛查,确定对象,全年共安排200多名贫困残疾儿童免费进入康复机构训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县残联积极XX县卫生部门组织白内障复明对象筛查核实工作,确定了87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晶体植入率达98%,脱残率100%。

三是实施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与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根据《关于做好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工作的通知》(苏残康〔2011〕

11、14号)文件要求,注册成立了XX县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启动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与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覆盖全县14个镇区,惠及贫困残疾人960户。

四是深入开展“三助一给”项目。“三助”项目:根据众多贫困残疾人康复器材需求,县残联积极想办法,向省市残联争取及筹资购买康复器材,免费为10名聋哑残疾儿童安装助听器,为3名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为39名下肢缺失者安装假肢,为36名残疾儿童安装矫形器,为404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广大受助者深受感动。“一给”项目:按照上级康复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精神病康复工作,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审批求助对象。三年来,共资助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400例、免费住院7例。

(二)以惠民政策为依托,扶贫解困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重度一级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下发了《XX县对生活不能自理贫困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实施办法(暂行)》,按照城镇每人每月100元、农村每人每月50元发放的标准,发放重残护理补贴733人。其中,城镇66人、农村667人,目前全部打卡发放到位。

二是高中及高中以上残疾学生教育专项补贴发放工作。按照高中阶段每人每年1000元、高中以上阶段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教育专项补贴13.7万元、110人。其中,高中学生56人,高中以上学生54人。

三是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等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发放工作。发放非低保特困残疾人生活救助三类对象984人、143万元。其中,特殊困难残疾人中低收入重度残疾人救助对象396人,一户多残救助对象529人,依老养残救助对象59人。

四是推行护理补贴金、重残补贴金保障制度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向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金工作的通知》,73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护理补贴金,2848名重度残疾人领到了重残补贴金。 五是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扶贫工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高校残疾考生录取率保持在90%,对贫困失学残疾学生全面救助,确保上得了学;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0多人次;登记求职残疾人1600人次,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698人,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380多人,扶持发展盲人保健按摩8家,安置27名盲人就业;累计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救助1723个家庭。

四、抓阵地,送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一)XX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顺利推进。XX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是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项目占地13亩、综合楼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全部按照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标准设计,交通方便,绿化新颖。建成后的托养中心设置床位121个,设有教学室、训练室、康复室、工疗室、活动室、食堂、生活庇护室,是集收养、教育、培训、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保障机构。

(二)镇残疾人托养所全面落实。县残联坚持因地制宜与按需建设相结合,采取项目化的动作方式,已建成镇级残疾人托养所10家。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托养所有效整合资源,依托社区敬老院实施管理,工作人员及各种设施资源共享,既防止了资源浪费又丰富了服务内容。镇级残疾人托养所集收养、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每处可接收15名以上残疾人,有效解决了听力、语言、智力、轻度精神及肢体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三)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该项目占地3.6亩、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的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获得县发改委立项批复,图纸设计已完成,计划于2012年6月动工,2013年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康复中心设有康复门诊、康复咨询室,康复训练室(pt、0t)、引导式教育训练室,感统训练室、游戏活动室、生活辅导室、个训室,培训教室,残疾人辅助器具展示厅、辅助器具租借、出售、维修服务处等。

(四)残疾人扶贫和农疗基地建设。在残疾人托养中心西侧租赁土地50亩,聘请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进行了设计,建设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康复”、“庄园托养”、“农家乐”式的省级或市级残疾人扶贫和农疗基地,将充分发挥扶贫基地农疗工场、技术培训等功能,组织和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产劳动,达到农疗康复和脱贫致富的目的。

近年来,XX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残疾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县”和“白内障无障碍县”,县残联多次被省、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网站和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维稳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分别荣获“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XX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残联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先进单位”、“镇级残联专职理事长配备工作特别奖”。XX县残疾人陈家振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和全省“劳动模范”,刘景全被评为全省“自强模范”和“劳动模范”,贾保卫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美发组第一名,并获得“阳光青年”和国家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

总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XX县残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和机关作风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工作中,XX县残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巩固、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近年来,安平县公路管理站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文体活动,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干群素质、工作效能、生活质量和文明环境明显提高,实现了全站综合形象的持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20**年,该站被评为衡水市2009-20**年度文明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建氛围。

文明创建工作贵在持之以恒。对于文明创建工作,该站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将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来抓。该站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创建工作,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文明创建目标、任务、举措,使全站干部职工明确了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站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创建保障。

该站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结合点,贯穿于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勤廉教育。近年,该站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为重点,注重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学理论、筑防线,查漏洞、健机制,树新风、创业绩,促进了机关管理全面提升。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科教兴路”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职业素质。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职工的岗位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三、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创建水平。

该站始终将落实各项载体活动,提高创建水平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着力点,以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核心,实现干群素质、文明程度和工作成效有明显提升。一是开展“从细节入手、从我做起”活动。该站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以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在业务大厅使用文明用语,门口贴有“小心防滑”,在卫生间贴有“讲究卫生、人人有责”、“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提示标语,进一步提升文明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优秀养护工、文明班组、文明家庭的评选,在全站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三是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建设,参加了义务植树和义务献血等活动,还积极为帮扶村捐书建书屋。四是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诸如乒乓球、拔河、跳绳、歌咏比赛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广辟活动载体,多方搭建平台,增进思想交流,加大沟通认识,既丰富了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增强同事之间亲和力,提升单位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单位和谐发展。

四、公路工作协调共进。

开展创建以来,该站将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动力,围绕工作目标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公路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整个中心工作同步发展,协调共进。

在公路建设上,该站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公路建设速度,强化工程建设质量,打造了一批惠民工程、强县工程。实施了保衡路安平县城区段拓宽改造项目、正港路安平县城至饶阳中修项目等系列工程,极大提升了安平县城市品位,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缓解了保衡路交通压力,方便了全县人民出行。

在公路养护上,该站围绕“洁美绿畅安”,着力提升公路综合服务质量。实施标准化养护,推行养护分段承包考核,保持公路良好路况和养护质量;加大对省干线公路实施美化绿化工程,创建绿色通道,投资60多万元购置清扫机等机械,采用机械与人工不间断清扫,保持路面无杂物、无积尘;对危桥进行加固改造,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完善公路标志标牌,优化公路环境,打造公路文明,全力让全县人民和广大车主行走得舒心、行驶得安心。近年来,干线公路技术状况全部达到优等,实现干线路面无坑槽无车辙,公路管养跃至全市领先水平。 近年来,该站在建设公路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该站将继续把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努力推动全县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人,不仅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体育传统大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需求的原则,积极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体卫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体文结合等,着力为广大百姓提供低廉、便捷、有效的大众健身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杨浦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区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还被纳入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单位等,积极创造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新经验、形成新亮点。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管理网络 一是区级层面,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并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每年定期召开例会部署和研究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已有培养注册指导员2117名,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我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

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设1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12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针对监测对象、数量、年龄段情况,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向“服务”转变,对1200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由20**年的90.7%上升至20**年的94.1%;第三个“12”是指在全区12个街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个国家级,8个市级。

三是居民区层面,在286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积极推进体育社工进社区工作,建有792支社区健身团队。

(二)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综合体育运动场地。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2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1900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

二是打造5分钟健身服务圈。建成19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个社区健身苑和439个小区健身点;完善12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健身设施,在2个社区文化中心试点配建300㎡以上的百姓健身房,做到居民出门5分钟内有健身设施;以“绿色体育”为理念,积极打造“一园一步道”,建成社区健身步道15条、公园健身步道7条,总长度达7020米。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我区每年投入专款对健身器材进行更新调整,并建立区、社区、小区的分级管理网络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器材完好率保持在96%以上。三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我区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了健身步道、“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60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让全民动起来”,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四是建立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我区与上海体育学院联手共建上海首个区级体育场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囊括区内体育场地、健身场馆和活动项目等信息,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示,市民登录区政府门户网站快捷方便地搜寻。

(三)探索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

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建设模式。发挥政策撬动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活市场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区在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放弃高收益的商业房产项目,由区城投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占地36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有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年内,黄兴体育运动公园二期、占地200多亩地包括高尔夫发球、射箭等项目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 二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我区2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目前,全区93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100%,总面积达38.2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二军大、94826等部队将操场、游泳池、训练场地等逐步开放,每年有百万人次市民受益。围绕场地开放中“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我区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业管理公司对开放场地进行管理。如,同济一附中、上音实验学校将游泳池开放工作委托具有游泳培训专业管理经验的上海美再晨体育培训咨询公司运作;探索风险补偿模式,各街道镇还与保险公司签订社区综合保险合同,有效消除了场地开放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予开放学校物耗补贴经费和奖励,以奖代拨促进学校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防控改造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已对4所中学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的物理隔离、封门改建工程,将逐步在全区推开,积极构建场地开放的安全、长效机制。

三是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规范化建设试点,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类是建有区体育总会、足球、风筝、网球等14家体育社团,每年举办数百项活动。第二类是建有1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成立了由街道、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第三类是多个特色俱乐部,如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建有7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新“校企联办、多方参与”模式,建立上理工附小棒球俱乐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走多元办训之路;积极发挥名人带动效应,上海首家丁俊晖桌球俱乐部、倪夏莲乒乓球俱乐部落户。第四类是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我区建立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也是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已吸引一兆韦德、巅峰减重等40余家优质健身休闲类企业入驻,不仅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赛事活动策划等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资源。第五类是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互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横滨、大阪、中国香港等地的青少年极限足球、田径、游泳等社会团体开展经常性交流合作活动。

(四)贴近百姓生活,开展普及型、常态化的体育健身活动

一是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我区成功举办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杨浦接力、中国壁球公开赛、澳式足球表演赛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极限运动锦标赛获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特别贡献奖、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优秀组织奖,我区成为国家极限运动副主席单位;以赛事举办为契机,我们着力促进商旅文体融合互动,连续六届的上海极限运动挑战赛、极限音乐狂欢节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号召力,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活动。牢牢把握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积极组织各类常态、长效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参与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万人健步跑等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广泛开展社区健身项目,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在各街道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推进“万名市民学习‘易筋经’操”政府实事项目。开展职工体育,在企业推广工间操和球类比赛活动,建立区企业工会体育干部联谊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区机关综合运动会,大力实施“二三三”工程,即建立乒乓球和桥牌两个体育兴趣小组、开展太极拳、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体育技能培训、举办乒乓球、桥牌、体质监测三项体育比赛。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设小学、昆明学校、同济一附中等近20家对口学校与区青少年游泳、足球学校开展联合培养,为体育后备人才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推进少体校专业教练员进学校工程、体育教师“双师型”试点;建立辖区高校体育部联谊会,加强与区域内高校运动队合作衔接;抓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普及型竞赛和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等体育活动品牌,鞍山初级中学获得上海首届“校园足球”赛冠军。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假期时间,开展“阳光体育”、体育夏令营、学生肥胖干预等活动;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免费培训课程,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

(五)加强政府保障,夯实人、财、物多方位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坚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区体育发展五年规划、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制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每年围绕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相关事宜召开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体育局等各类专题会议50余次;“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近10项体育健身相关区政府实事项目,涉及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建设、人人学会游泳、万人学会易筋经操等。

二是加强财力保障。区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的投入逐年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方面经费1792万元;用于场馆改造、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用于体教结合、学校体育场馆改造等经费近5000万元;用于竞技体育经费投入2776万元;全区“十一五”期间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经费共计约1.26亿元,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新设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为区体育部门引进优秀教练员等提供优惠政策。将区少体校由科级升格为处级单位,做大做强业余训练规模,进一步强化

三、四线业余训练、学校课余训练等队伍衔接和项目布局,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建有3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基地数属上海各区县之最,人才输送率持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严明勇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这也为全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保障。

二、下一步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抓住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的契机,加大力度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体育强区”进程。一是设立“杨浦区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职能,有效管理和处理体育公共服务各项事务。二是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建立区体育健身场馆智能信息系统,市民通过“智能卡”进出学校和各类体育场馆,便于政府及时掌握了解市民需求和各健身场所人流量。三是重点推进职工体育,建立健全区域大型国企民企等职工体育服务组织网络体系,丰富职工体育活动载体。四是整体规划和积极拓展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普及项目,发挥“体教结合”作用,普及足篮排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竞赛与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等学校体育特色品牌。五是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增加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50个小区健身点、50条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做到全覆盖,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优化健身场地资源。六是探索社会组织和体育类社工服务工作新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完善市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