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13年真题
第一篇:考研政治马原13年真题
2015考研政治 真题中的马原选择题
http://
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马原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分值共计12分。其中,单选题的第2题、第3题、第4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第20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容易。单选题第1题、多选题的第17题、第19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答案,属中等难度。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A
考查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爱迪生认为自己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并不是失败,而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认识中所获得的阶段性的相对真理。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C
考查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
A. 劳动补偿
B. 价值补偿
C. 实物补尝
D. 增殖补偿
答案:B
考查点: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企业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中公考研 http://
http://
17. 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示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考查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选项A前半句不严密。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选项C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BD正确。
18.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
A. 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 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 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考查点: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但是,并非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杰出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C为错误选项。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贮藏手段
答案: ABC
考查点: 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本题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 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B. 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C. 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D. 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AC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故AC正确。
中公考研 http://
第二篇: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马原真题
一、简述题:(15*5=75分)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2、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有哪些基本形式?会产生哪些社会经济后果?
4、论要回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二、论述题:(75)
一、联系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国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45分)
二、联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谈谈你对列宁“只有以先进理论作为指南得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的理解。(30分)
第三篇: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考研的几百个知识点中梳理出最核心的通关必背、提纲挈领的知识点,对于广大考生的复习大有裨益。近期将陆续更新考研政治几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敬请大家及时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考研政治试卷占22分。根据所占分值情况将核心必背考点梳理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分析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度;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4、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和属性;实践的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意义;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建议,广大考生以上面例举的通关必背的知识点为纲,回归到冲刺讲义,精准强化记忆重要的马原考点,助你轻松拿下考研政治分析题。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教育人生网 2012/3/11 17:12:47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1.5日更新)
形势与政策 综合辅导
马思 历年真题
毛概 预测试题
近现代史纲要 热点预测
思修与法基 时事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时事政治热点(1-11月)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 2012考研时事政治词解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补充材料 时事热点:1月24日-2月13日
热点预测:法律热点追踪 热点预测:人 权问题 热点:大国关系
热点问题解读:道德建设
热点预测:天宫一号 时事政治(10年7月-11年7月)
2012考研时政热点(2011年8月) 热点预测:道德模范 WTO十周年相关考点 解读两会之政府工作报告 重要命题点:南海争端
热点预测:纪念建党90周年 时事热点: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焦点关注:辛亥革命
胡 锦涛建党90周年讲话全文考点提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马原考点预测
《哲学》常见知识点精析
《当代世界经济》必背知识点 时事焦点关注汇总
任汝芬哲学讲义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各题型命题特点及考点预测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 哲学基础概念及原理背诵83条 阅卷老师:如何突破马哲难点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 考试特点分析及复习要求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马哲知识点分析 哲学重难点解析 马原基础知识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常考25篇著作(详解) 分析题万能句和答题技巧总结 近10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题目 《毛泽东思想概论》超级笔记 易考的毛泽东有关经典著作 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
新东方终极笔记:毛概 考前必背:毛中特考点 毛中特复习三条黄金法则 《毛概》知识点汇总 任汝芬:邓小平理论讲义 21篇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近1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题 史纲复习方法脉络
必背:近代史纲要考点 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串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考点总结 重要考点总结:思修养与法基
复习攻略 复习方法归纳
综合辅导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考点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 陈先奎:最可能考的30道题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备考精讲
近现代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共诞生”复习知识点
超清晰毛概总结 毛中特重点关注 毛中特复习方法精析 《邓小平理论》精华笔记 重点难点总结:毛中特
视频:赵宗元指导考前备考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分析题 考研《政治》出题规律 政治重要理论问题精选50题 考前20天如何对待政治试题 必看:21个答题注意事项 关注新增考点 结合时政
总结:政治考点背诵篇命题题型及特点分析 三大科目理论框架详解 经典材料分析题及详解汇总 如何答好试卷压轴题 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攻略 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解读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
不可不知的五大重点 经典背景问题解析 常考会议总结
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冲刺计划及重点全攻略 政治答题顺序及技巧
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汇总
[下载版]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2考研政治预测试题
分析题考前狂背(终极18题)新大纲时事部分习题 孙占河:分析题预测(四套)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2) 《政治》考前压题(1) 肖荣秀终极预测试题四套(1)
2012考研政治模拟题(1-8套) 2012考研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近现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3) 《政治》考前压题(2) 2012考研政治命题人5套卷
《政治》预测题及答案大全 思修与法律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4) 《政治》考前压题(3)
第四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
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五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二)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12年的考生们注意。为了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目的重难点,以供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
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
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4.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5.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六、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的特点。其中,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