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大全)

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大全)

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第一篇: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高中。

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高中生文言文结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温州中学 罗进近

课题成员:洪秀善 刘伟 虞黎明 郑艳丽

摘要: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古老”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 创新教学 教法 学法 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

一、引言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实施新课程目标,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 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 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 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 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 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3、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1、 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 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诗歌故事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 《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熟语提问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 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编舞台剧融洽和谐。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课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 学生表演编排的剧本)。例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还剩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热情高涨地再现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情节。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台下学生目不转睛,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是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其中民族性是在新课改中被重新提到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按说《课程标准》提的要求并不高,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也在课内,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如: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文篇目,错别字很多;断句加注标点有误;不能结合语句分辨通假字、解释关键性的实词、虚词;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初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急需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究初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设法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唤醒文言文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文言之美,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4年9月—10月

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填写申报表,完成小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

选定试验班级,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理论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文章。主要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这几个话题,认真学习了钱梦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王传文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以及新课程的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文章。通过理论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

编制调查问卷,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我在实验班发放课题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我还对我们语文组教师发放课题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和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情况,找出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调查报告。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认真上好实验课,并邀请本组教师听课交流,不断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编写文言文简易学习教材及课外练习材料,增加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数量,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我选择编写了一些简易、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宋人疑邻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免

鹬蚌相争等。将这些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材料,定期布置任务,定期检查落实,并利用配套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鼓励和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等文白相间的文学名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阶段:2015年5月—6月结题阶段

1、2015年5月: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

2、2016年6月: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学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我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授之以渔,交给古文翻译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先将课文重要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问题,课堂小组合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合作解决,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解决。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还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我不断开发各种文言文教学资源,使得文言文学习形式多样,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了许多。如:古诗文教学采用朗读比赛形式进行,文言文故事采用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从敬畏到不害怕,再到喜爱,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朗读由以前的没有节奏感到会断句了,能带着感情去读文章了。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要重视积累,拓展迁移,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文言文,亲近文言文,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存在问题及改进】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和摸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们依旧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学校以考试成绩考评教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我担心课题研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影响成绩。所以,课题研究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又加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尝试不够大胆, 思维不开阔,有时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的实效;有时为了学生掌握的牢固,形式又不免刻板;有时两者兼顾,课堂时间又不允许。因此,在文言文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上,依旧需要时间进行不断的摸索。

2.由于个人能力,学校财力的支持投入不够,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效。又有“教无定法”的约束,不是人人都用一个模式,文言文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研究过程 中,很多时候,我因为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同行们意见难达成统一,或者很难对我的研究成果有个很好的界定。

第三篇:《初中学生文言文背诵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文言文背诵的研究

摘 要: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训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学生感悟力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对这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背诵课文时,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无疑是摆在初中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孔之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初中学习文言文,重在字词语句的积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正是如此,初中学生原本文言底子薄,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初涉文言文,文言语感差,再加上时代距离远,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因而初中方言教学要在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锻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及毅志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诵读法是背诵文言文的准备阶段,可分这样几步走:

一是诵读前的准备:

1、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扫清语言障碍。

3、正确的诵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

4、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二是诵读的形式: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达到口熟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举纲张目法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

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写景,先总写北国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接着用“望”字总领的内容,是实写,最后展开想像,想到天晴后的美好景色。这样理解后上片就能很快背出来了。下片同样如此,是来论史。先用一个过渡句过渡,再来评论五位帝王的共同的不足,最后揭示词的主旨,赞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果这样理解了,这一首词要背出来是很容易的。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课文的记忆。

三、接力训练法

为了培养兴趣,增强效果,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可开展背诵课文的接龙比赛。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一人一句,依次进行,先背诵完的小组获胜,下次比赛,以此小组为“擂主”,其他小组可“攻擂”,擂主可争取“卫冕”,此法可在背诵课上进行。这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学生背诵效果的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分“部”完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或者是单元课文的整体背诵。具体操作如下:每一组同学负责一段,规定完成的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还可让每一组负责一篇课文,适当放宽背诵时间,然后交换。这种方法可以和举纲张目法配合使用,检验时可用接力训练法,此法的好处在于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不致于产生厌烦情绪。

四、再现情境法

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如《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

保留终生呢?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率为58%,反过来遗忘率是42%,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即一周至一个月以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通过这个曲线,我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巩固识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天,以后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所以以下我再简单介绍几种巩固背诵的方法。

五、课堂设问法

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具体做法有:个人和集体背诵;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默写法: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的方法,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师生(生生)问答法: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固再记忆的好时期。

六、课前听读法

这也是加深学生记忆的方法之一。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课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一举三得。

七、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各个击破,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比如背诵《桃花源记》,可以先背第一段“发现桃花源”;之后再背第

二、三段,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最后背后面,离开桃花源。

八、角色背诵法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曹刿论战》一文,可

由三们个同学分别模仿同乡人、曹刿和庄公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训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没有丰富的、熟练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以产生新的思维;没有丰富的、熟练的词汇就难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力;继承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体悟民族文化的优美。通过背诵,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词汇,在平时,学生讲话和作文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文学造诣就高。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说的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第四篇:高中生早恋现象研究结题报告

伊海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一) 研究背景

8月20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增加了有关未成年人“早恋”内容的规定。条例中规定,父母或者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早恋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 。此条例成为全国早恋立法的开端,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社会热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被利用来做好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针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班主任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有效预防和解决早恋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只有做好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正 确的对待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及生理上的变化,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才能让中学生既做到男女学生的和谐相处,又能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早恋现象,让他们的中学生活既丰富多彩而又不留遗憾;同时也能够在处理早恋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班风,学风,和师生关系,给“兄弟姐妹”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如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伦理观念,以便于自己顺利走进中学生的心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他们早恋的缘由。

2.网上调查:通过上网了解当代中学生喜欢看的书籍,影视节目,心中偶 像,从而了解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了解促使他们产生早恋心理的社会根源。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式调查学生对异性及两性问题的看法以及中学生中 存在的早恋现象,对自己生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早恋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教师, 家长防范和制止早恋现象的措施的看法。

4.走访:走访学生家长,老师,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不断总结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完善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对我校203名同学做了调查,调查问卷如下:

1. 你在18岁以前有过恋爱或类似的经历吗?

A.有过B.没有C.只有朦胧的情感体验D.这不是恋爱,是寂寞

2 .你是怎么看待早恋现象的?

A.支持,早恋是青春期正常需求

B.反对,不要迷恋早恋,早恋只是个传说

C.无所谓,早恋可以成为美好回忆,但要三思而后行

3 .你认为早恋会影响学习吗?

A.有益于学习,如写情书能提高作文水平

B.不利于学习 ,会使成绩下降

C.不会影响

4 .你身边的同学早恋的多吗?

A.多B.很少C.没有

5. 当你看到身边的人早恋,你的感觉是?

A.嫉妒B.鄙视C.羡慕D.无所谓

6 .你认为什么时候恋爱是合适的?

A.13-15岁B.16-18岁C.18-22岁

调查结果如下:

支持:67(33%)

反对:61(30%)

无所谓:28(13.8%)

不正经(选择非常规答案):47(23.2%)

四、调查结果分析:

由此可见,我校同学对早恋大多持赞成态度,但仍有许多同学选择了非常规选项,可看出同学们仍不想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所以保守估计,不赞成的人应达到至少70人左右。因此,在传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同学们思想普遍随从社会潮流,持一种半开放的观念,既想体现自己的开放,却又用戏谑或不正经的言行进行掩饰或为了不丢失面子说出于内心相背的话。因此,同学们本质上还是持一种模糊偏向保守却对早恋充满好奇而部分憧憬。

五、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1.为防止进入大学后被嘲笑而被动的进入朦胧的恋爱

2.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3.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或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产生的早恋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并能保持长久。

4.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5.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

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6.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六、研究结论:

经研究讨论后认为:尽管早恋也能带给极少部分学生上进的动力。但是,有更多的事实证明早恋会带给学生许多弊端。(虽然和调查结果有些出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你是否在这个上面花费多少,都是牵撤到你的精力。

2、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和长身体的时间 ,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才是。

3、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个环节,如果,这里是假设成了,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过早的踏入人生的某个环节,而真正有些属于你的东西,真正有的环节肯定会丢掉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时会感觉很后悔的。

4、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步,那么虽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说人的成熟,必然会造成两人的分歧,那么分手是必然的结果。

5、青春是美好的,这段时光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研究,我们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开始的分工不是很完善,开题报告中我们对此次调查的可行性考虑的不是很充分,以至于在具体的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改变了部分原来的计划,在问卷中:我们没有把男,女分开。问题的涉及没有全面。问题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将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们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的改进。

第五篇:高中生消费状况调查结题报告

一、确立研究方案人员: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确立研究方法及步骤,指定活动计划,确立开展的活动。

二、工作分工:

王皓,王亦爽设计调查问卷,并发给各年级的学生。王浩宇上网查找资料,主要在网易、新浪、搜狐、百度等网站搜索有关资料,进行下载和整理,钟诗媛负责上图书馆翻阅查找。杨芃文统计调查问卷,并做出分析。江欢,写调研报告,并记录每次活动过程。罗颖制作电子课件并在全班做结果展示。

三、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金钱观.价值观.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校高中生几乎是纯粹的消费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费。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消费观。作为一名高中生,该怎样合理的消费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我们获得的50份有效问卷中,获得了一下信息:

在高中生中,每月零用钱在50元一下的约占30%,50-100元的约占20%,101-150元的约占30%,150元以上的约占20%。可见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多少不等,在不同的金额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没有特别的集中的数目段。

同时对于高中生的零花钱来源进行了调查,一中来自父母的约占80%,来自亲戚的约占18%,而其他渠道的仅占2%上下。可见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比较依赖父母。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她们的疼爱亦是捧在心窝上,零用钱便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

在消费的观念上,有75%的同学认为钱该花就花;6%的同学认为应尽量节约,省钱;只有7%的同学是“小光族”(校光族)。在个人消费上,有80%的同学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这些数据反应了受访同学大部分的消费习惯.前提。

对于消费的因素,有66%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30%的非独生子女表示受家庭经济影响最大,而这一比例在独生子女中仅为%,这说明在一自己实际情况为主导的消费前提下,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强的家庭观。

就理财能力而言,有50%的同学能节制地使用零花钱,有%的同学对人用零花钱有一定的计划,其中有%的同学可以坚持计划。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理财能力较高,普遍能较好的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也能对零花钱的使用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与节制。

在零花钱的用途方面除日常饮食。42%的同学将钱花在零食,16%的同学花在衣着服饰上,22%用在学习方面,15%花在娱乐休闲方面。这反应了食品开销仍在高中生消费中占主要地位,而学习开销在当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说明高中生还是比较注重知识与课外知识方面的消费。

四、高中生研究性学习问卷

独生子女是()否()

1. 每个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零用钱(四星期)

A 50以下 B 51-100 C 101-150 D150以上

2. 你的零花钱的主要来源( )

A来自父母 B来自亲戚 C其他________

3 你的消费观念( )

A有钱尽管花 B该花就花 C自己实际需要

4 影响你的消费的最大因素

A家庭经济状况 B父母消费观

念 C 自己实际需要

5 你对零花钱的使用

A有计划并坚持 B有计划但很难按计划实施 C无节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