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精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精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第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高淳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案例城市实践案例(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背景1、高淳历史文化资源概况高淳县地处“吴头楚尾”,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们繁衍生息。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第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高淳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案例

城市实践案例

(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背景

1、高淳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高淳县地处“吴头楚尾”,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们繁衍生息、创业奋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具有吴风楚韵特色的灿烂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淳大地留下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2009年底全县共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481处,主要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记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等5大类。2009年10月,我县调整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计87处117点。其中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向好发展过程中,我县围绕打造“文化灵秀之城”的目标,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社会各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彰显。2007年县淳溪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高淳县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

2、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文物资源安全形势较严峻,古建筑等文物由于年久失修,面临损坏甚至倒塌的危险,田野文物由于处于野外,无专人看管,面临被盗、被人为损毁的危险。

(2)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缺乏阵地; ( 3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4)因资金缺乏,文物资源利用率偏低

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

1、实施主体和部门

1 为加强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县成立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镇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各镇成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镇内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开发,另外,为切实加强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县成立老街管理委员会,负责老街日常管理和开发任务。县文广局作为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负责文物维修的向上申报、维修方案审查和维修过程监督。

2、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过程及所采取的措施

(1)编制名城保护规划

2007年以来,在省市住建、文物部门指导下,我县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镇名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列为全县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由县委、县政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淳溪镇和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老城区是名城保护的重要区域,以保护县域范围内各个时期留下的珍贵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先后制定《高淳县淳溪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高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高淳老街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

(2)制定保护管理规定

2007年3月,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多方面提出保护名城、名镇名村各项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根据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点加强对历史建筑、古建筑、古遗址、历史街区等保护,特别加强对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工作等。

(3)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普查结果基础上,对2009年 2 调整公布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配合,对全县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进行了逐处划定。2011年全部完成了87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的竖立工作,在划定薛城遗址保护范围时,还新增竖立了保护界桩,界限分明,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保护作用。对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一名责任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补充、完善和规范,并制作标准的档案文本。对历史建筑登记挂牌保护,并建立古建筑巡查力度。注重激励引导,拉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物修缮和开发,鼓励兴办民办博物馆。

(4)大力开展非遗普查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江苏省民间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自2005年以来,我县开始全面、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立了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县非遗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全县非遗普查和保护工作。先后安排30多万元专项经费,全县各镇每年也分别拿出上万元资金,用于非遗普查工作,配备了电脑、相机等一整套设备。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县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东坝大马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目前高淳是南京市唯一的非遗生态保护区。

3、资金来源和保障

我县遵循“全面保护,适度开发,分期实施,永续利用”的原则,严格按照制定的保护规划措施,以保护名城山水、生态及传统民居特色和传统民俗文化等要素为重点,在向上积极申请经费补助的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加大文物修缮保护投入,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我县重要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保护利用的成果

1、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07年以来,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的保护,先后维修的省级保护单位有吴家祠堂、薛城遗址、沧溪戏楼、东坝戏楼、刘家陇戏楼和保圣寺塔; 2011年,县政府安排重点文物维修经费用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泉寺、永庆庵,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等三处文物的修缮。经过维修,一些不可移动文物恢复了旧时风格,整体焕然一新。文物保护维修具体变化见插图一。

文化遗产保护——保圣寺塔维修

文化遗产保护——周氏宗祠维修

(插图一)

2、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高淳老街充分挖掘明清历史古街文化特色,积极开发老街旅游,带动旅游业、文化休闲产业和特色商业 4 的发展。老街开放的文物点有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杨厅、中街古井、耶稣教堂、新四军办事处旧址等,在这些文物点中,长年展出有《革命文物陈列展》、《砖雕石刻展》、《道教神像画展》、民俗文化活动展等特色展览。此外,薛城遗址成立“金陵第一古村落”出土文物展,保圣寺塔园成立明清时期石刻展。文化遗产对外开放见插图二。

文化遗产对外开放

(插图二)

3、广大群众反映良好。一方面,我县将文化遗产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量持续增加,市民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我县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2010年11月,我县桠溪“生态之旅”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慢城”。我县为进一步丰富慢城内涵,结合区内人文历史文物资源如永庆古寺等,不断加大整合力度,打造生态文化之旅基地。2011年我县举办首届国际慢城大地艺术节 ,期间开展跳五猖、舞狮子、大小马灯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举办“乡村—花海“摄影书画展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全国各地游客来淳,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

4、社会各界高度评价。2008年,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薛城遗址,举办“金陵第一古村落”出土文物展并设立公众考古站,成为我县又一处对外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视察薛城遗址展览馆,并给予较高的评价。2010年,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视察我县文化工作,对高淳老街的保护开发表示赞赏。2011年,国家文

5 物局局长单霁翔视察我县文物工作,在参观保圣寺塔和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后,对我县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社会各界的评价有效提升了高淳的知名度,文化遗产成为我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意义

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使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形态与风貌得以维护和延续,名城整体格局和传统空间特色得以保持和继承,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得以有效体现。我县将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为建设幸福高淳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文明史已延续5000多年,文化遗存丰厚。几千年来,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碰撞、揉合、衍生、演变与发展,积淀成了以楚汉文化为基础和代表的区域性特色文化。而今,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书画文化等交相辉映,形成了徐州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文化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徐州市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徐州市文化投入明显增长,文化建设明显加强,文化发展明显加快,文化地位明显提升。那么面对如此丰富而又悠久的文化遗产,我们除了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法则外,还应该结合徐州市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保护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认真执着的追求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普查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基本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这些都为徐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 才能进一步保护?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成立了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对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做了一定的调查了解,并出版了一批文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后,我市在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自2005年以来,徐州市政府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宣传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筹划,统一部署,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截至2009年7月底,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已累计下拨专项资金360余万元。仅徐州市人民政府5年内就划拨专款240余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徐州市出台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文化局还专门将原云龙区文化馆办公楼无偿划拨给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办公场所,并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保护中心购置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非线性视频编辑机等“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数据库建立所需的先进设备。仅市文化局每年拨付给保护中心的日常办公经费就达5万多元,有效保证了日常运行经费开支。2009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还专门下拨了“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专项经费。各级的财政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是高质量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有效指导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市 “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共组织普查培训班56期,培训人员达2525人次,参与的社会力量达到32000余人。仅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先后派遣21人次参加了省和国家组织的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选派周光雷同志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学习锻炼5个多月。仅市文化局组织全市的业务培训班就达8期,并召开了3期现场会,共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册。

与此同时,市文化局还可以经常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和老艺人授课,现场指导工作。先后多次邀请了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 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和省文化遗产专家徐艺乙教授为我们授课;2008年4月,市文化局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

庆善同志,就文化项目申报工作实施了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带。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学习、适时组织业务考核、不断组织业务培训,全市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实施科学指导,提高工作实效。为扎实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徐州市文化局一方面注重树立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另一方面加强跟踪调度,搞好督察指导。为顺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市先后召开了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等。

2009年4月,徐州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采取了分片包干、分项会审等方法,积极组织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一社、不丢一类一项”。仅巡回检查、辅导各县(市)、区普查资料汇编工作,平均每个县 (市)、区达到4次以上,并先后举办了3期辅导培训班、召开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现场会、组织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书稿会审和多次调阅修订。徐州市“非遗”普查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 10月,江苏省文化厅在徐州市邳州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徐州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广。

五是,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2006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举办各类“非遗”项目的展览、展演等活动,并把“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指导 “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2005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绝技展上,徐州市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青睐和好评,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优秀设计、创意奖;2008年,组织全市71件摄影作品参加江苏省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获得了2个银奖,5个入选奖。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曾被上海电视台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剪纸艺人张丽君曾获得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还有剪纸艺人陈永年、石雕艺人岳喜明、“中华巧女”张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国际大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的作品不计其数,为省和国家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此外,徐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原则。

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作为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可以让徐州这个城市拥有他独特而又悠久的记忆,使这个城市存在着古韵古香。让这个城市生动起来,不会带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才能让人们爱上徐州

第四篇: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白万勤同志文物保护先进事迹材料

白万勤同志,男,汉族,1959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米脂县银州镇杜家沟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8年调至米脂县东街小学任校长至今。

米脂东街小学位于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 举世无双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东街内。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元代米脂的学宫,先后称“成德书院”、“圁川书院”、“圁川小学堂”、“国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56年定名为“米脂东街小学”至今。

白万勤同志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很高的教育专业水平,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998年以来,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米脂作为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文化源远流长,虽为山区小县,但从炎黄文明的萌发阶段起,她即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以其独特的贡献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米脂境内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文物形势比较严峻的地方之一。

白万勤同志自1998年上任校长以来,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内心有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是,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曾为米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处在“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内,学校的现有校址上,有米脂文庙(圁川书院的附属设施)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是“米脂县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这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米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自己能来这所学校工作,是一种极大的缘分。责任感是,作为如此地位重要的学校,绝不能让她落后于其他的学校,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使学校的发展始终能走在全县的前列。更为重要的是,白万勤同志身处这条古色古香的古老大街上,看到文物受到破坏,他更是看在心里,急到心上,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文物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多年来,白万勤同志不计报酬的为米脂文物保护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谱写了文保工作动人的乐章!

一、强化舆论,加大宣传,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白万勤同志对于米脂东街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遭到人为的破坏,深感惋惜和痛心,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文物保护,传承米脂优秀的文化遗产。

白万勤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对小学生从小灌输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自发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力量,通过他们对各自的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对保护文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白万勤同志常在师生中宣传米脂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和校史教育,并且自己主动利用自习课时间,挨个到各班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米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常说的话是,我们东街小学不同于全县的任何一所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米脂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承点,其他学校和她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应深感骄傲和自豪!

米脂窑洞古城是米脂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对于建筑学、文史学都有极高的保存研究价值。米脂窑洞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今年,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名列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

十余年来,白万勤同志每年都利用学校的各次会议,不厌其烦地宣传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文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文物。同时利用学校的大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作为一个内容进行宣传,通过,张贴标语,书写固定标语等,大造文物保护的声势,使文物保护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狠抓巡查,注重落实,确保把破坏文物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白万勤常讲,谁来米脂东街小学当校长,不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视线之中,谁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如果在他的任期里,如果听之任之,使文物遭到破坏,那就更成为了一个“千古罪人”。白万勤教育师生,重点对校址内的两处文物即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严禁人为的破坏,一经查实将严格处理。并且把对两处文物的保护作为各班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状,他决定,由高年级的同学组成“文物保护小分队”,特别是放节假日期间重点防护。除了对本校院内的文物切实加强管理外,还对整个“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文物进行日常巡查,一经发现,逐级上报,然后由学校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十余年来,历届小分队发现违法修建破坏文物的案件十余起,经过文物部门的协调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现在东街小学的文物保护已经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搞。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文物巡查小分队”,和文物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同破坏文物的行为做斗争,使米脂的优秀文化传承得到应有的保护。

白万勤认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用制度来落实,不论谁来当校长,都不能把这项工作给落下的。

三、晓理动情,据理力争,制止乱修乱建的破坏文物及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风貌的行为。

米脂窑洞古城被外界称誉为陕北黄土地上的奇葩。米脂古城,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形若凤凰单展翅,众多的窑洞院落工艺考究独特精美,古朴的历史街区可与中国许多著名古城街区媲美。古城在如今县城的东南一隅,与现在的县城融为一体。

现在的老城,居民结构复杂,大部分是打工者和供孩子上学租住的,房子的主人都在城里买了单元房。有的房子都不住人了,堆放的是一些杂物。

如今的古城,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离开窑洞,搬进楼房。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

一些外来租住户,随意搭建棚舍,甚至一些老住户随意修建一些建筑,对古城的风貌是极大的破坏。每当学校的小分队或者是其他师生发现类似情况,白万勤便会第一个赶到现场,对违建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通过妥善的办法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米脂县政府出台了 《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后, 白万勤与当事人讲道理,摆事实更是有了充分的政策依据。 十几年来,白万勤先后说服教育了乱秀乱建户8户,有的是彻底制止了,有的通过协调,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建和改建,特别是临街的2户,白万勤不知跑了多少次,给当事人出谋划策,怎么按原来的古建风格进行返修出了不少点子,也维护了古城的风貌。

四、争资立项 ,维护抢修,使文庙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状元阁恢复昔日的风采

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都曾是米脂圁川书院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圁川书院唯独得以保存的两处遗迹。作为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至今相对保存完好。

白万勤同志1998年来东街小学时,对于学校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多时,便对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对现有保存下来的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的现状十分的忧虑。这两处古建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的破坏,现在仿佛风烛残年,破败不堪,目睹这一现状,谁都会伤感。作为规模和影响十分大的圁川书院,仅仅保存这么两处古建,已是十分的可怜。还有的一点是,作为学校的中心的两处建筑,对学校的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众所周知,白万勤是个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米脂人,有义务和有责任为米脂文物的保护尽一己之力,同时也为把安全的一个隐患完全排除,他决定说干就干。

资金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县一级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增资十分困难。他决定把目光放在省上和市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关系,积极的增资。他跑各个部门,给人介绍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争取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白万勤争得十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两处古建筑。古建筑的维护,不同于普通的工程,必须得专业的工队。完全专业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请不来,不懂专业的又怕搞不好。他几乎限于两难境地。为此,他几乎他跑遍了榆林的各个地方,还四处托人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给别人说好话,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别人。公司的问题解决后,还有个材料的问题。大成殿在1966年的破四旧中,顶部的龙脊兽物全被捣毁,他从网上调集资料,往回调货,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复。最起码从外貌上看起来来比较有气势。经过修复的两处古建筑,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为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争了光,添了彩!

2004年,白万勤考虑到作为文物古迹,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决定延请米脂本埠的著名书法家李勇先生和李利春先生为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学堂分别提上“大成殿”和“状元阁”的木制匾额,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历史韵味。 白万勤同志坦言,作为一个米脂人,为家乡历史的保存,留住古代的记忆,对文物工作做出贡献,是每个米脂人应该尽得一份责任,只要有机会,只要需要,他将在教学工作之余,继续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第五篇: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看看下面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抄报哦!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1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2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3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4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

5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6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7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8

手抄报保护文化遗产9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引为骄傲的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国专门设立了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

中国文化遗产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7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17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中国文化遗产日是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