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精选)

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精选)

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第一篇: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云安全建设中,充分利用云端的超强计算能力实现云模式的安全检测和防护,是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建设以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目前,虚拟化已经成为云计算服务商提供。

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

第一篇:安全防护工作解决办法

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云安全建设中,充分利用云端的超强计算能力实现云模式的安全检测和防护,是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建设以虚拟化为技术支撑的安全防护体系

目前,虚拟化已经成为云计算服务商提供“按需服务”的关键技术手段,包括基础网络架构、存储资源、计算机资源以及应用资源都已经在支持虚拟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只有基于这种虚拟化技术,才可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存储计算及应用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利用虚拟化实例间的逻辑隔离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安全。安全无论是作为基础的网络架构,还是基于安全即服务的理念,都需要支持虚拟化,这样才能实现端到端的虚拟化计算。

建设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安全—体化防护体系

为了应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流量模型变化,安全防护体系的部署需要朝着高性能的方向调整。在现阶段企业私有云的建设过程中,多条高速链路汇聚成的大流量已经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安全设备必然要具备对高密度的1OG甚至1OOG接口的处理能力。无论是独立的机架式安全设备,还是配合数据中心高端交换机的各种安全业务引擎,都可以根据用户的云规模和建设思路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考虑到云计算环境的业务永续性,设备的部署必须要考虑到高可靠性的支持,诸如双机设备、配置同步、电源风扇的冗余、链路捆绑聚合等特性,真正实现大流量汇聚情况下的基础安全防护。

以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应对无边界的安全防护

和传统的安全建设模型强调边界防护不同,存储计算等资源的高度整合,使得不同的企业用户在申请云计算服务时,只能实现基于逻辑的划分隔离,不存在物理上的安全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基于每个或每类型用户进行流量的汇聚并部署独立的安全系统。因此安全服务部署应该从原来的基于各子系统的安全防护,转移到基于整个云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建设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以适应这种逻辑隔离的物理模型。云计算服务商或企业私有云管理员可以将需要进行安全服务的用户流量,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引入到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完成安全服务后再到原有的转发路径。这种集中的安全服务中心,既可以实现用户安全服务的单独配置提供,又能有效地节约建设投资,考虑在一定收敛比的基础上提供安全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云安全模式加强云端和客户端的关联耦合

在云安全建设中,充分利用云端的超强计算能力实现云模式的安全检测和防护,是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与传统的安全防护模型相比,新的云安全模型除了要求挂在云端的海量本地客户端具备基础的威胁检测和防护功能外,更强调其对未知安全威胁或是可疑安全威胁的传感检测能力。任何1个客户端对于本地不能识别的可疑流量都要第1时间送到后台的云检测中心,利用云端的检测计算能力快速定位解析安全威胁,并将安全威胁的协议特征推送到全部客户端或安全网关,从而使得整个云中的客户端和安全网关都具备对这种未知威胁的检测能力,客户端和云端的耦合得到进一步加强。基于该模式建立的安全防护体系将真正实现PDRR的安全闭环,这也是云检测模式的精髓所在。

第二篇: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报告

关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近几年来,因为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

的焦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危害人们的健康。比如前两年出现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毒害了那么多的儿童;今天地沟油遍布市场,已经全面影响到了人们的饮食健康;还有人们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有人竟在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使面粉和粉丝增白,有人胆敢把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掺和其中;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陈大米抛光上腊充新大米出售,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所以我们要时刻关心食品健康问题。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一)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诚信道德低下。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唯利是图,置法律、道德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且手段不断翻新。

(二)一些地方和部门监管缺失,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使食品领域违法犯

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源头监管薄弱,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的食品安全案件,大多发生在食品生产源头和初加工环节。

(三)体制调整尚未完全到位,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些环节监管缺失。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在发生问题后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四)法规和标准不健全,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从国家层面看,一些监管工作方面需要的法规、规章和制度还存在空白。从地方层面看,应由地方制定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

(五)检验检测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监管工作效率。

二、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一)、 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1)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

(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弄虚作假、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3)生产者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淡薄、规范操作能力差等极易造成食品污

染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二)、 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食品在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1)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

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

题。

(3)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表明,食品

工业用的黑曲霉、米曲霉等也会产生霉菌毒素而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保

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

也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三)、 食品流通环节的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

柜达不到标准,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

败变质的食品。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进入店堂出

售。

(四)、 由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问题

由食源性污染产生的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中国公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

一。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我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上报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有较大的上升。

(五)、 卫生执法部门存在的问题

(1)食品卫生执法与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

(2)以科学为基础的立法及执法模式未完全建立,执法力度需要加大。

(3)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4)全社会食品安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食品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其引发的有害效应对社会和经济的

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涉及的利益主体有广义的消费

者、生产者、政府3个方面。

(一)、 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二)、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

(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不断发生的食

品安全问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中毒、死亡

及其他事件,也会激发受害者与国家政府机关、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

不稳定问题。

四、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

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

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

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

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应从3方面着手加强对全民的宣传教育: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

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

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

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

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研

究并提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

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

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

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

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

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行业协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和政府,研究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

(五)、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六)、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与国民的健康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广大人民的饮食健康安全。

第三篇:浅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应着重加快建立健全五个体系。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大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很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1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

近年中国卫生部每年接到食物中毒报告一二百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77人死亡;人们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感染的禽肉而广泛发生于学校、家庭、公共餐饮单位的食物中毒多起,其中不乏有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微生物性危害已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1.2化学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1.2.1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源头污染

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中国每年氮肥使用量达2500万吨,农药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过量的使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亚硝酸,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滥用或残留同样会造成对人体的巨大危害。200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的9个蔬菜品种中的9种农药和14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定点检测,总体合格率仅为54%,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31%。同时,因售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经人们使用后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和疫病的增加。

1.2.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江河、湖泊以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有850条河流、130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手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花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的重要案例。含氮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以及其它工厂的排放废气物、焚化炉燃烧废气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 1.2.3

生物毒素的污染

生物毒素污染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两个方面。细菌毒素可直接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与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使人产生严重的呕吐和神经中毒症状。长期食用低含量的被霉菌污染的饿食品能引起慢性事物中毒,严重的可引起癌症。

1.3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1.3.1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问题

如在我国,建国初期普遍使用的--萘酚、奶油黄等防腐剂和色素后来被证实存在着致癌作用,不少地区曾因使用含砷的盐酸、食碱,或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漂白剂、色素等而发生过急、慢性中毒。各国均有不少添加基因被证实和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远期危害而禁止使用。近年来我国添加剂引起变态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如糖精能引起皮肤瘙痒症、日光性皮炎,香料中很多物质能引起呼吸道炎症、哮喘、口腔炎等。还有脂溶性添加剂在体内积聚效应,使维生素A、维生素D、等过量摄入有慢性中毒的危险。某些添加剂共同使用时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也受到人们和政府的关注。 1.3.2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生产,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毒理学的食品安全评价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于转基因技术食品。1990年召开的第1届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议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方面迈出了第1步。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基本上可归为以下3类: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过敏原,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致命的);这种食品可能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产生变化,使人体出现某种病症。植物遗传工程是把一定的遗传信息通过一定的分子操作导入植物体内,使该植物获得某种特性。这一过程中,受体植物、导入的遗传信息和分子操作都有可能产生以上危害。一般来说,导入的遗传信息和受体植物带来的危害是已知的、明显的、可以解释的,而分子操作因其部分机理尚未明晰,带来的危害较难预见。

1.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视生产轻视卫生,滥用食品添加剂,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也非常严重。此外,生产者素质较低,规范操作能力差的等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毒的发生。

1.5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以科学为基础的立法及执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执法力度不够,市场监管不严,基层检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2.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总体框架

2.1食品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保障,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2.2食品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 2.2.1以科学为基础

以科学为基础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强调风险分析。 2.2.2立足当前与预见未来相结合

从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入手,以大宗和出口优势产品为监管重点,集中力量、下大力气解决好植物源性食品的农药残留超标、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鱼药)残留超标、食品微生物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充分考虑采用新技术、新资源、新材料对食品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预测未来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要求,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预见性。 2.2.3食品供应全过程监管

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覆盖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的所有方面。根据这一原则,应当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四个关口前移”,即从市场监管向产地监管前移,从销区监管向产区监管前移,从消费终端监管向生产源头监管前移,从流通监管向规范生产监管前移。 2.2.4预防原则

由于对于一些新产品和技术的安全性不能确定,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采取预防原则。任何新产品和技术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后才能上市。 2.2.5可追溯性原则

食品的可追溯性是指食品和原料在流通中应保有它们的溯源,在需要情况下,可为有资格的机构提供溯源相关信息。当食品发现存在危害时,可以及时从市场召回,避免流入市场。 2.2.6透明原则

消费者有权获得清晰的食品质量、构成成分、营养物质含量、营养物质功用以及如何合理均衡膳食等方面的信息。法律法规、标准的修订与执行应在公开、透明、互动的方式下进行。

2.3食品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

2.3.1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突破食品安全中科技“瓶颈”的制约

根据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要求,积极追踪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分阶段、有选择、逐步深入地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控制技术,使中国食品安全科技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食品安全科技体系。 2.3.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力争在2010年前,在加强统一管理并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的基础上,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在各标准起草部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标准之间必须配套形成体系的原则,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真正做到食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

2.3.3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定位要准确;“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管理;管理机构要精干和高效;各方职责要明确;有充足的资源;在中央政府层次上有一个权威声音对食品安全负责,并拥有在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国家行动中贯彻中央政策的权力和资源。

2.3.4建立统

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相互协调、分工合理、职能明确、技术先进、功能齐备、人员匹配、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检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及加工过程、流通全过程实施安全检测的需要,并重点加强对生产源头检测手段的建设。在检测能力上,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在技术水平上,国家级食品安全质检机构应符合国际良好实验室规范,达到国际同类质检机构先进水平,部级质检机构应达到国际同类质检机构的中上等水平。 2.3.5建立统

一、规范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

为加强全过程安全控制,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企业中,大力推广HACCP体系和GAP、GMP等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行为。 2.3.6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食品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影响的区域非常广,涉及的人员也非常多。如果没有高效的应急机制,事件一旦发生,规律难以掌握,局势难以控制,本质难以判断,其损失难以估量。目前,建立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已经成为国际惯例。中国也应该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机制,建立预设方案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2.3.7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以现有国际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已有法律法规体系;赋予执法部门更充分的权力;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

3.当前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下大力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从过去多头监管向现在的集中统一监管,从过去重视食物链的重点环节监管向现在的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等的总体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应着重加快建立健全五个体系。

3.1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现有的国际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建立以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的多层次的专门具体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一是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在基本法中,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做出原则的规定。该法应当明确以危险性评估为基础来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各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责任;明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协调办法和协调机制;制定与政府实施相关的基本方针;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其他相关者在保障食品安全过程中的权利和职责;确保制定政策过程公正性和透明性;明确应付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紧急事态的体制;对食品标签制度进行规定等。二是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基本的原则是根据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食品安全的需要来专门制定单一的法律,如农产品安全法、市场准入制度法、植物检疫法、转基因产品管理法、认证法等,并根据法律的需要出台相对应的制度,细化法律条文和技术性规定。特别是要修订补充《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食品安全惩戒的条款,加重违反食品安全法规者的处罚力度,对食物中含有有害成分短期内虽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不明显但损害长期存在的同样要进行处罚。三是赋予执行部门更充分的权力,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执法部门检查权,包括检查食品生产和销售记录;强制受管理企业把有关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食品信息向管理机关通报;要求有关组织提供农药、兽药使用的记录;要求食品企业向食品管理部门登记并报送产品清单等。当前,还要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的打击力度,对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经营者要从严进行惩处。

3.2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美国在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基础上,1998年专门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达八九个,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建议我国尽早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二是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小的调整,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卫生、农业和质检等部门研究制定分工方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二是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对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具体的监管部门。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应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网。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并将垂直管理部门改为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加强地方政府的工作手段。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标准上要保持协调。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档案和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信用网络体系。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相互沟通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食品安全活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3.3建立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在检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及加工过程、流通全过程实施安全检测的需要,并重点加强对生产源头检测手段的建设;在检测能力上,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一是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在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及各地方已经建立的检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条块结合的方式实现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中央各部门机构之间、针对国内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二是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先进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重要人兽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和相关设备,并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建立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网络,形成多部门有机配合和共享的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实现监督管理快速反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仪器检验检测队伍。三是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测检验对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食品行业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我国现有的检验监测体系以政府机构为主,今后应注意加强企业自检和以行业监测为代表的中介组织监测。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应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标准规定,对其自身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设备、人员、环境和有害物等进行自我检测,尽最大可能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四是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对化学和生物污染物进行连续主动监测,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强化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准确诊断和快速溯源能力。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建设,建立符合国际规范、高效的兽医实验室体系,完善的诊断标准体系,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快植物检疫监控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病原体进行严密监测,为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提供基础数据。

3.4加快完善衔接配套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到位。一是改革标准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跟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有关,因此必须对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标委会等部门进行合理分工。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成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CAC)的模式,由农业部、卫生部和质检总局三方共同组建食品安全标准或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与协调。二是增强制标过程的科学性。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适应健康保护和WTO要求的现状,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开展设限研究,为制定食品中重点有害物质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协调,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配套,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基本吻合的食品工业标准新体系。要在及时吸收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标准、与WTO/TBT、WTO/SPS规定相符合的基础上,解决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设置不合理、重要标准短缺等问题。

3.5加快建立安全可控性强的食品供应组织体系。

一是“抓龙头,促源头”,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分散狭小,户均经营耕地7.94亩,户均出售粮食1047.3千克,猪肉97.62千克,禽蛋55.48千克,是“全世界最小的农户”。在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下,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我国情况来看,“公司+农户”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龙头企业能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导入农业和农民之中,并对种植、加工、包装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规模和质量。二是改进和完善生产与加工方式。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不断提高食品企业素质和产品安全质量水平。要建立统

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为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规范认证行为,确保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

3.6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从关键检测技术、危害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是解决“科技瓶颈”的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使中国的检测能力得到国际的认可。 3.7加大检查打击力度。

卫生监管和质检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违反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者的查处力度,依法对制假贩假的企业、个人进行坚决的打击,构成犯罪的要交送司法部门从严处理,从而对违法犯罪分子产生震撼作用和阻遏作用。要采取严厉的手段岁其进行毁灭的打击,防止起死灰复燃。

3.8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十五"期间,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从客观要求来看,"十五"期间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的投入,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9民众必须谨小慎微。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要转变的是公众的素养。专家的“含苏丹红的咸鸭蛋每天吃1000个才会致癌”的说法,就是今天“小恶无妨”的翻版。那些生产和经销食品药品的造假者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理直气壮的理由,反正又吃不死人,放一点有害材料到食品中不会出现大问题。只有在观念、行为和制度设计上进行全新的转变,并且抱着踏踏实实,一点一点改进的打持久战的信念和做法,中国的食品安全才会出现转机。

4、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中国食品出口。我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被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技术贸易壁垒中,食品安全卫生又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保障,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第四篇:关于安装农行安全控件而无法使用键盘的解决办法

只要在电脑的C盘里面搜索PECKP 删除掉搜索出来的那个系统文件 重启电脑就OK了

Xp,win7 32

64位

应该都可以

第五篇:会务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重宾接待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1.考察路线和时间安排过于粗略

重宾接待工作中,应将所有的停留点、考察点的停留时间和往返所需具体时间细化到分钟。如:

9:50 在XXX迎接,前往XXX(行车10分钟)

10:00 抵XXX(考察15分钟)

10:15 离XXX,前往XXX(行车10分钟)

2.接待手册制作不规范

“A

4、32开”为省委办公厅接待手册标准尺寸,大小合适,便于携带。

3.陪同领导过多

考察就餐过程中应尽量精简陪同领导,在汇报会时,可适当增加参会领导或部门主要负责人。

4.陪同车辆过多

应尽量压缩陪同车辆,或者安排大车。

5.迎送地点不对

一般情况下,重宾接待任务中,区县(市)陪同人员一般无需到交界处迎送,在考察点等候即可。如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在益考察时,区县(市)陪同人员一律都在考察点上迎候。有必要在交界处迎候时,见牵引车后立即带路前往考察点。

6.所到之处卫生城管秩序标准不高

城区、考察点、住地、会场、洗手间等所到之处,均要高标准搞好卫生秩序工作。

7.迎送之时,过于简单

如有必要,安排礼仪小姐赠送鲜花表示欢迎;设立重宾休息室,休息室大小合适,室内灯光温度适宜,备有电视报纸,整齐摆放鲜花、欢迎(欢送)卡、地方特色水果小吃、热茶、矿泉水、毛巾。

8.路线选择不够妥贴

路线选择应把握几个原则:有利于安全顺畅到达,能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尽量不更换交通工具,不重复行车路线,如行车时间较长应考虑在途中安排休息时间。

9.重宾乘坐的交通工具上所需物品不够齐备

中巴车越野车配放纸巾、矿泉水、接待手册、随车用品盒(内装小零食、牙签、晕车药等)、雨伞、草帽、套鞋等,若时间较长,防汛指挥船还可配放水果小吃等。

10.选择考察点不够妥贴

确定考察点时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安全,符合检查、考察意图,体现地方特色,社情平稳,行车路线便利。

11.考察点简介不够准确详细

考察点简介要体现自身特点,基本数据要准确,有说服力,现场解说要与简介口径一致。

12.考察点准备工作不够精细

考察点常规基本准备工作如下:

通过摆设欢迎标语、鲜花等营造合适氛围。

车队进出时,考察点大门提前打开。

明确考察上下车地点,重宾上下车地点与考察点陪同人员迎候地点,与车队停车地点不能错位;若是水路停靠要确保过渡船、跳板等宽敞干净安全,停车点清爽,与任务无直接关系的人和物尽量避免出现。

考察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陪同人员在车队停车点迎候,工作人员着装列队鼓掌迎送,明确熟悉情况的专人负责解说,视情况配备扩音设备。

考察点现场整洁清爽,一般情况下无需在考察现场发放资料、矿泉水等,如需换服装要提前准备。

摆设产品展示台,展示台高低合适、铺有桌布、摆有产品说明铭牌。

除非重宾临时要求,否则在考察点的考察路线务必按踩点路线行走。

如重宾向考察点一线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应先站立微笑问好再礼貌回答所提问题。

13.会场准备工作不够精细

会场常规基本准备工作如下:

视情况适当营造欢迎氛围。

会场进出通道安全顺畅明亮,如会议室所在楼层过高则应安排专用电梯。

室内整洁灯光温度适宜。

悬挂会标。

明确会议主持人、汇报人,协调并印制与会人员名单和会议议程,摆放座位牌,可恰当摆放规划图、汇报材料等相关资料,会议资料逐页检查,如需播放多媒体则事先调试好。

摆放茶水、纸巾,可摆放鲜花,不可摆放水果、小吃、香烟等,配备足够数的话筒,话筒高度合适。

安排专人记录并对重宾讲话录音。

设有卫生间,洗手液、纸巾、梳子等日常物品齐备洁整。

14.合影准备工作不够精细

合影常规基本准备工作如下:

选择合适的合影背景。

参加合影人员着正装。

一般情况下,第一排设座位,严格按有关顺序在座位正面上方粘贴竖向座位牌,后排站立,应事先印制站次表发给后排人员。

参加合影人员提前按指定位置就位,重宾一行在本级主要领导陪同下,与参加合影人员握手后就座。

照片冲印时,应在照片上方题写主题、时间。

15.住地准备工作不够精细

住地常规基本准备工作如下:

住地内外整洁,设施完好,安全、清静。

住地如有喷泉、彩灯等,可视情况适时开放。

重宾第一次进入住地时,视情况铺红地毯列队欢迎,送鲜花,上下进出有专用电梯。

安排高素质服务人员对重宾一对一服务。

房间各类设施设备、用品完好整洁,温度湿度适宜,电视提前打开,房门提前打开。

配备鲜花、欢迎卡、洗漱包、矿泉水、地方特色水果小吃、香烟、热茶、报纸。按要求开通长途电话、为客人提供叫醒服务。

16.医疗保健没有事先做好准备

医疗常规基本准备工作如下:

视情况成立保健小组。

视情况安排专门的保健医生、护士备有常规和指定药品待命或低调随行。

视情况在合适的医院安排专用病房,进出安静便捷,房间内灯光温度适宜,铺设新的床单、被套、枕头、拖鞋、茶杯、洗漱用品、鲜花、报纸等。

17.有关存档档案工作被忽略

对每次任务所形成的正式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都应存档。

18.保密意识不强

应尽量缩小任务知情范围,参与任务的工作人员要严守保密规定。

19.重宾接待任务的组织协调层次过多过于零散

重宾接待级别高、任务重、变化多、要求严,要有一专门机构甚至一位专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项任务分工不宜过散,参加人员不宜过多。

20.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主动的不厌其烦的做好工作

做好重宾接待、会务工作第一位的是态度问题,要摈弃“ 无所谓”、“过得去就行”、“没有必要”、“不具备条件” “太苛刻”等错误观点;对于每次任务每个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尽全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个性化、精细化做好服务工作”,对工作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要环环紧扣,不能有一丝毫的失误。

二、会务工作常见差错与解决办法

1.通知发放后反馈不够,参会单位没有按有关程序向领导请假,没有按会议通知指定人员派出参会人员,随意代会。

各与会人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会,要根据有关规定向有关领导书面(口头)请假,并及时反馈会务组;会务组对到会情况及时督查,并发出通报。

2.会场没有营造氛围

根据会议性质,视情况通过鲜花、气球、拱门、标语、电子屏幕适当营造氛围,但必须得体,紧靠主题。

3.没有悬挂会标

一般情况下,会议都要悬挂会标;会标一般悬挂在主席台上方,或者客人席后上方。

4.会场外秩序比较混乱

与会议无直接关系的车辆、人员、物品都应清理,会场内外干净整洁,要为重宾车队留出停车位,进出通道通畅。

5.会场布置不够精细

会场内适当摆放鲜花、植物,准确排摆座位,放置足够话筒,摆放热茶、矿泉水、纸巾、专用纸笔;洗手间清洁干净,摆放洗手液、纸巾等;室内温度灯光适宜,音响、话筒、桌椅等完好。

6.会议资料不齐备

除了汇报材料外,还应该有与会人员名单、请假人员名单、会议议程等。

7.汇报会会场座位摆放不对

会场座位如果是“对开型”,客人坐在进门的内侧;会场座位如果是“口字型”,客人坐上席,汇报人坐下席,客人右侧为其随行人员席,汇报人的右侧为其随行人员席。

8.会场摆放水果、小吃

会场是研究工作的正式场合,除特殊情况外不要摆放水果、小吃,只需摆放矿泉水、茶即可。

9.摆设不够精致

会场里的桌、椅、座位牌、纸、笔、汇报材料、纸巾、话筒等横向、纵向、侧向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座位牌、会议材料、纸笔居座位中轴线,话筒居左侧,茶杯、纸巾、香巾居右侧,茶杯杯柄朝内;主位和领导席相对保证宽敞。

10.座位排序错误

座位排顺序的基本原则:同排座位总数为奇数,则中间位为主位;同排座位总数为偶数,则居中两位中的右侧为主位,然后按照“以左为大、左右左右”的原则依次排序。

三、领导同志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文件保管不到位

经手的各类文件要视性质分类保管,对于涉密等重要文件尤其要注意保管,谨防丢失。

2.领导批示件处理不到位

领导批示应统一归口,由专人登记复印,原件交送,复印件存档,对于主要领导批示件要建立专门档案。

3.领导意图了解不准确

应结合平日观察和各方信息努力把握领导的准确意图

四、值班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1.值班记录不够规范

应制作专门的值班日志,值班日志要分栏注明日期、值班人员、活动内容、办理结果等内容;凡值班室知晓、经手、协调、承办的一切大小政务活动都按日记录。

2.全天候值班不到位

值班电话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值班室24小时有人值守;节假日要安排好同级党委值班工作。

3.值班电话接听不及时,态度不够礼貌

一般情况下,电话铃声响起三声内,值班人员要接听电话,使用礼貌用语,语气热情,回答准确简洁。

4.接发通知过于简单,不够准确详细

接发通知时,除了对活动的时间、地点、流程、参加人员准确知晓外,还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对活动的其他注意事项详细了解,充分掌握活动的各种信息,力求做到上传下达时随问随答。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