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通用)

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通用)

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第一篇: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方法》的通知((90)交计字58号1990年2月4日)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

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

第一篇: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布局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交通部关于颁发《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方法》的通知

((90)交计字58号1990年2月4日)

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现发布《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强化港口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宏观控制,健全港口建设的科学管理机制,使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方法科学化,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建设前期工作和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制订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方面的有益理论和经验,结合当前我国港口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是根据全国资源、生产力布局和港口自身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制订的布局性规划。它是港口建设管理大系统中决策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属港口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中长期建设规划、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是确保港口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重要手段。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属港口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充实、完善。

第三条 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充分体现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的方针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牢固树立全局观点,使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战略、总目标,服从于全国运输网和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妥善安排港口的集疏运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港口工程有关的经济、技术标准。

第四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深入剖析港口现状,研究港口发展中的问题,揭露存在的主要矛盾;要通过定量分析,论证港口的经济腹地,预测规划期的发展需要;确定港口的性质与功能;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各得其所的原则,做出港口所在城市辖区的不同岸线、不同水域、不同港区的合理布局和全港的水、陆域的总体布局,明确不同港区的具体功能;划定港区水、陆域界限,标明港界坐标;根据发展预测提出分期实施的建设序列。

第五条 制定港口总体布局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一切要从国情、港情实际出发,放眼未来;既要吸取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和技术,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规划方案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水域、陆域规划需具备必要的钻探、测量资料,要通过多方案比较,优选最佳方案,妥善处理各类港区,各种码头泊位的布局。

第六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港口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要通过历史发展的分析,认识特点,提示矛盾,提出问题;要通过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论证港口的性质与功能,确定港口的经济腹地;要通过多种方法科学预测未来港口的发展水平,分析发展特点;要从港口的货源特点和自然条件出发,进行到港船型的发展预测;根据岸线和水陆条件,结合客、物流特点及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做出包括岸线利用、陆域布局、水域布局、港区划分、港界划分、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在内的总体布局规划;反映实施总体布局规划所安排的建设序列;提出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并附有反映规划方案的有关图纸(详见附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第七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由港务局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必须由拥有经济、营运、工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凡没有专门规划工作班子的单位,属大、中型港口可委托持有甲级设计证书的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和规划院承担,地方小型港口可委托持乙级设计证书单位承担。大中型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就后应由港务局先行组织预审后再上报交通部一式三十份,同时抄报所在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地方小型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就后应由地方港航部门先行预审后再上报省、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抄报交通部。内河港口同时抄报所在的水系规划办公室。

第八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上报后,大、中型港口由交通部与所在省、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进行联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港务局根据审查意见,组织修改后,由交通部与所在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审批。地方小型港口的总体布局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交通部交通部授权的水系规划办公室派员参加,审查后的总体布局规划由省、市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文件。审批后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未经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任意修改。

第九条 凡港务局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总体布局规划事前要签订合同,要明确具体要求,规划报告经主管机关审查如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时,规划设计单位应负责限期完成修改补充任务。

第十条 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规划报告、规划图纸、主要附件等。规划报告的外形尺寸按十六开(210mm×297mm)装帧,规划报告要与规划图纸合并装订,上报文件封皮为浅兰色,审批后颁布文件的封皮为湖兰色。

第十一条 本办法对海、河港口,新港口、新港区开发和老港口技术改造的总体布局规划均适用。地方小型港口,各省、市可根据本办法基本原则,结合各自情况适当简化,制订补充规定。

第十二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交通部。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0年二月四日起施行。

附件: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Ⅰ.封面格式

××港总体布局规划

××港务局

年月

Ⅱ.扉页格式

××港总体布局规划

编制单位(盖 章)

单位负责人(签 章)

总工程师(签 章)

项目负责人(签 章)

主要专业负责人(职务或职称)

参加单位(盖 章)

主办人(职务或职称)

参加人员(职务或职称)

Ⅲ.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自然条件

第三节 现状

第四节 评价

第二章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一节 经济腹地

第二节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三章 性质和功能

第四章 船型发展预测

第五章 岸线利用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节 岸线利用规划

第六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节 陆域布局规划

第三节 水域布局规划

第四节 港界

第七章 配套工程布局规划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节 规划港区的环境现状

第二节 规划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第三节 港区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

第四节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规划和治理措施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第九章 规划的分期实施

第十章 问题及建议

附图

1.经济腹地形势图

2.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图

3.港口现状图

4.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图

5.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图

6.港口水、陆域界限图

附件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报告

Ⅳ.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前言

一、概述港口的历史发展沿革和编制规划的依据(包括主要参考文件)

二、规划目标、原则和方法

三、规划期限

第一章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现状及评价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概述港口的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全面地概述现有港区及规划发展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地震等的基本情况和江、海岸线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现状

概述现有港区陆域、水域的基本情况;码头岸线、泊位、库场、装卸线、配套设施及其能力;上一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前一年的客、货吞吐量;重要公用设施、各种集疏运方式(水路、航道、公路、铁路、管道)的布局、线路长度、技术标准、能力等基本情况。

第四节 评价

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状的分析,综合评价港口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发展条件;提出港口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第二章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第一节 经济腹地

阐明经过论证后的经济腹地(包括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与毗邻港口经济腹地的关系。

第二节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分析论证经济腹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规划期内二000年与二0二0年的货、客吞吐量预测水平。以附表说明各规划水平年主要货种的进出口、内外贸及各种集疏运方式的客、货吞吐量。详细调查、分析、论证报告作为附件。

第三章 性质和功能

阐明港口的性质、功能,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四章 船型发展预测

根据预测货种及吞吐量、流向、港区自然条件等,确定不同港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货种的代表船型。

第五章 岸线利用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根据港口的地位、作用、性质和功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岸线资源特点,提出具体的岸线利用规划原则。

第二节 岸线利用规划

根据海(江)岸线的实测资料,结合自然条件和利用情况,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通过方案论证,提出公用码头、工作船码头、货主码头区、沿海(沿江)工业区、旅游生活区等各类港区岸线利用规划方案及远期预留岸线。

第六章 总体布局规划

第一节 规划原则

根据港区特点和发展要求,按照功能并举、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集疏运畅通、互不干扰的原则,提出规划期限港区总体布局规划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陆域布局规划

根据规划期限的吞吐量、货种和船型,确定不同性质的港区;根据自然条件、港区性质,确定各港区的平面布局和高程规划;核算确定各类港区所需的生产、生活、安全、公用设施所必需的陆域面积和陆域纵深(商港陆域纵深原则上按不少于1.0—1.5公里考虑);规划港区陆域。

第三节 水域布局规划

根据到港船舶所需的确保安全的锚泊区和进港安全航行需要,结合水域条件,提出水域(包括航道、锚地、抛泥区、港池掩护、助导航等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节 港界

根据港区陆域、水域的布局规划,阐明港区水、陆域范围和界限,并计算出轮廓线控制点的坐标,及为将来发展预留港区的位置及范围。

第七章 配套工程布局规划

港口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疏港公路、内河、公路、管道和给排水、供电、通信导航以及安全监督、救助打捞、港作船舶、航务、航道等,应分别分析、阐明各个规划阶段其能力和需求的适应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布局规划。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港区规划中货种的流量和特点,重点研究港口水、陆域的主要污染源,制定各个规划阶段的防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以及港区规划绿地的平面布局。主要内容有:

第一节 规划港区的环境现状

第二节 规划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第三节 港区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

第四节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规划和治理措施

第五节 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

第九章 规划的分期实施

根据各个规划阶段的吞吐量发展水平和水、陆域平面布局,提出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分期实施的、相互衔接的建设序列。

第十章 问题及建议

主要反映总体布局规划中有待进一步科研、论证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需要上级主管机关解决的重大问题。附图

1.经济腹地形势图

2.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图

3.港口现状图

4.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图

5.港口集疏运通道规划图

6.港口水、陆域界限图

附件

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报告

第二篇: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产业发展与布局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七)产业发展与布局

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城市服务,充分利用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花卉苗木、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

主城主要职能及产业空间分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补充,优化改造传统工业,限制、转移高消耗、重污染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战略性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优化和提升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第

一、二产业的渗透,重点培育和发展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的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服务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完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都市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区重点布局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第三篇: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南北朝时,开始建造“塔院”和“石窟寺”。塔院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廊、殿等建筑的寺院形式。石窟寺是以石窟为中心,在石窟内雕塑佛、菩萨像等,在石窟左右两壁开凿僧房或在石窟前修建殿堂的窟寺一体的寺院形式。

隋唐时代,供奉佛、菩萨的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有的寺院则在寺的一侧造塔。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大都沿用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1.山门和山门殿

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

山门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长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两侧各塑造一尊密迹金刚,造型为手执金刚杵的力士。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依据佛经的记载只有一个密迹金刚力士,到了隋唐时期,为了迎合中国讲求对称美的习俗而凑成两位。左尊是怒颜张口,右尊是忿然闭唇。明代以后,山门殿中的力士由《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形象所代替,逐步汉化。

2.弥勒殿(天王殿)

山门殿后是一座长方形的弥勒殿。殿中供奉弥勒,故称弥勒殿。殿的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称天王殿。弥勒背面隔板后塑韦驮像,与之背靠背。弥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守卫寺门。石狮外侧有一对石灯柱,底座为须弥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灯。 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规模较小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

(一) 弥勒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弥勒是姓,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悲”。他出生于南印度贵族,后来出家成为佛的弟子,却先于佛祖圆寂。佛祖曾预言弥勒4000年后继承释迦而降世成佛,号称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

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并非弥勒佛的本像。中国佛教寺院的弥勒大多是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大肚罗汉形象。这是源于五代梁朝时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形象。布袋和尚法名契此,身材矮胖,笑口常开,常背一个布袋化缘,点化世人,预测人间吉凶祸福。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转世,开始按照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像,供奉于天王殿。

(二)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也称四大天将或四大金刚。他们是:

1、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守护东方。白面,穿白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执琵琶是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

2、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青面,穿青色铠甲,手执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执宝剑是为保护佛法,也代表挟“风”。

3、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绕一条龙或一条蛇。“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手缠龙(或蛇)意思是群龙之首,龙蛇也可喻为绳索,对不信佛者将用绳索捆来皈依佛祖。

4、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指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宝伞、银鼠,代表下了“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法、护僧、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四大天王表示“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灭祸,众生平安。

(三)韦驮菩萨

弥勒背面隔板后的面朝大雄宝殿的是护法天尊韦驮。他戴盔穿甲,手持降魔金刚杵,巡视东、南、西三洲,面对佛祖。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佛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成为寺院守护神。

3.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该殿的主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因此,称该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雕塑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一)主尊塑像

大殿正中的莲花座(或须弥座)上供奉主尊佛像。主尊佛像类型多样,有设一尊、三尊、五尊几种情况。

1、塑一座主尊佛像:通常是佛祖释迦牟尼。有坐式、立式、卧式三种造型。卧像一般指释迦牟尼涅盘时的形象,故又称涅盘像。寺庙中一般不供奉卧像。

2、塑三座主尊佛像,有四种类型:

(1)横三世佛像:正中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竖三世佛像: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是“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是“来世佛”弥勒佛。

(3)三身佛像: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是应身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

(4)其他类型:在部分净土宗寺院中设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左)、弥勒佛(右)或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左)、弥勒佛(右)。

3、塑五座主尊佛像:此属于佛教密宗供奉的佛。正中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左第一位是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或叫宝相佛,表示德福),左第二位是东方妙喜世界的阿闪chù佛(表示觉悟),右第一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表示智能),右第二位是北方莲华世界的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

(二)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

大殿东西两侧配置的塑像通常有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种类型。

1、十八罗汉:大殿东西两侧各九尊,具体是:

(1)举钵罗汉,名迦诺迦跋厘隋阁,原是托钵化缘的和尚。

(2)伏虎罗汉,名宾头卢尊者,曾降服老虎。

(3)喜庆罗汉,名迦诺加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与人论“喜”“庆”尤其有名。

(4)看门罗汉,名注荼半托迦尊者。

(5)长眉罗汉,名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6)静坐罗汉,亦称为诺距罗尊者。是一位大力罗汉,过去曾是位战士,所以虽静坐,仍有力士体格。

(7)挖耳罗汉,名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静”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8)骑象罗汉,名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9)乘鹿罗汉,名宾度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宫劝国王修行。

(10)开心罗汉,即戌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知内惟有佛。

(11)探手罗汉,又名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毕常双手举起伸懒腰,故有此名。

(12)托塔罗汉,名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3)芭蕉罗汉,又称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下修炼用功。

(14)过江罗汉,名跋陀罗尊者。

(15)布袋罗汉,名因揭陀尊者。

(16)降龙罗汉,名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17)笑狮罗汉,即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向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18)沉思罗汉,名罗怙罗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2、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

大殿东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大梵天王;(2)阎魔天王;(3)散脂大将;(4)鬼子母神;(5)韦驮天神;(6)星光月天;(7)臂不动天;(8)大辨才天;(9)月宫天子;(10)娑羯龙王。

大殿西侧自南而北,依次是:(1)帝释尊天;(2)魔首罗天;(3)紧那罗王;(4)大功法天;(5)诃利帝王;(6)坚牢地神;(7)金刚密迹;(8)魔法支天;(9)日宫天子;(10)菩提树神。

3、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他们内藏高佛道,外现凡人相。

东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文殊菩萨;(2)普眼菩萨;(3)弥勒菩萨;(4)大势至菩萨;(5)净业障菩萨;(6)圆觉菩萨。

西侧自南而北,依次为:(1)普贤菩萨;(2)金刚藏菩萨;(3)清静慧菩萨;(4)观世音菩萨;(5)普觉菩萨;(6)贤善首菩萨。

(三)大殿主尊佛像背面的塑像

大殿主尊佛像背面隔板后的塑像有两种类型:

1、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像,佛教常将这最有名的三位菩萨合称“三大士”。

2、最常见的是塑大型海岛观音群像。由以下几类塑像组成:

(1)观音塑像。观音菩萨设在海岛群像中心,常见的形象有:

A、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赤脚踏于鳌鱼背上,手提鱼篮。足踏鳌鱼,意思是在茫茫苦海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B、杨柳观音,大士手持净瓶和杨柳枝。意思是“普洒佛法”。

C、洒水观音,也叫滴水观音,右手持净瓶洒水,或滴水,或泻水。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

(2)观音左右侍从金童玉女像。金童善财和玉女龙女是观音菩萨的胁侍,设在大士的两侧,作拱手呵护状,是十余岁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3)五十三参禅塑像。即善财童子先后参拜53位“善知识”,最后参拜普贤菩萨,“即身成佛”。大型海岛群雕中塑造了53次参拜时的图像。

(4)在观音塑像上面,有的还雕塑有地藏菩萨像,再上面还雕塑有释迦在雪山上修行时的饥佛像。

大雄宝殿前的大院正中摆设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的寺名。大殿前左右有一对旗杆,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逢佛教重大节日,将升起“六色佛旗”,它是佛教九大标志之一(其余八大标志是塔、法轮、莲花座或须弥座、光相、佛祖胸前的卍、念珠、菩提树、袈裟或佛脚印)。

4.本寺主供佛菩萨殿

大雄宝殿后面是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名称直接冠以佛菩萨称号或法号。如福建南普陀寺,中轴线大雄宝殿之后是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河南洛阳白马寺,大雄宝殿之后是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接引超度世人到他们的极乐世界。

供奉本寺主供佛(菩萨)的殿堂也有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殿、普陀山法雨寺的观音菩萨殿就都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此外,也有在天王殿后不建大雄宝殿,而只造本寺主供佛菩萨殿的,如普陀山普济寺就是在天王殿后建造圆通宝殿。还有相当多的寺院只有天王殿和大雄殿,而无主供菩萨殿。

5.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等等。法堂中央设一座台,安放讲台和法座。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把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小一点的寺院不专设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内占用一侧,或在藏经楼内设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6.藏经楼

在本寺主供佛(菩萨)大殿之后,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用来存放佛经。 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

7.配殿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这里只介绍伽蓝殿和祖师殿。

1、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伽蓝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这是父子三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是守护、保佑“僧伽蓝”(佛教徒修行的场所)的十八位伽蓝神。禅宗寺院以本山土地为守护神,也称“土地堂”。

2、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左侧。以禅宗寺院为例,祖师堂通常正中塑初祖达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或该寺开山祖师,右塑百丈大师或该寺贡献突出的的祖师。

8.钟(鼓)楼

为禅宗伽蓝七堂之一,作为寺院报时,集众敲钟所设,最初位于法堂的东北,与经藏遥相对称。宋以后钟楼的位置渐渐前推,常常置山门或天王殿的东侧,与鼓楼遥遥相对。鼓楼悬鼓专作报时用,楼高二至三层,鼓置顶层,第二层用作藏经,底层供地藏菩萨,故又称地藏殿,木结构钟(鼓)楼顶层空透,底层外墙常用砖砌作券门。

9.禅堂(斋堂)

是禅僧坐禅修行以及休息用的场所,也称僧堂或云堂,是禅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除了方丈高僧之外,一切僧众都应住进禅堂,他们的位置依受戒先后安排。堂中除了设合供奉圣僧像外,就是长连床,衣架之类的生活用具。有的禅堂还兼作斋堂,丛林制度发达以后斋堂与禅堂分离,并且禅堂在西,斋堂在东成为定制。

2.佛殿尺度

佛殿是寺院中重要的建筑,在寺院中随其地位的不同、寺院规模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在以佛殿为主体的大型寺院中,佛殿可达9间。如义县奉国寺大殿,内供佛像最多者5尊,通面宽达48.2m,通进深达25.13m,面积1211mz。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也是九开间的大殿,通面宽53.7m,通进深27.44m,面积1474m2,是现存早期佛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中型佛殿以七间五间居多,七间者面宽在40m上下,进深在25m至30m。中型佛殿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图12a、b)。

小型佛殿则为三开间建筑,面宽多不过10余米,进深也在10m上下,平面近方形,如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但这些佛殿建筑不论大小,普遍不设回廊,皆以门窗装修封于檐柱间,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气氛。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禅宗”宗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

“禅宗”的修行原则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

“顿悟见性”是“禅宗”的中心内容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

菩提达摩(月冈芳年 1887年) 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山林地区兴建寺庙不同于平原城镇,虽然也强调中轴线,尤其在山门以内, 已中轴线对称的方法构成严整的布局,突出佛教的主题,但山门以外的前导部分并不一定遵 循这样的格局。 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 地形地势起伏变换, 寺的前导部分往往顺应自然环境,

方式灵活,成为山林佛寺布局的一种特色。

在北京郊外西山的碧云寺是敕建寺院的另一典型。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建筑处理的手法和市区佛寺的处理手法也就很不相同了。碧云寺所在的地点是北京西郊西山的一个风景点,这里有甘冽的泉水,有密茂的柏林,有起伏的山坡,有巉岩的山石。因此,碧云寺的殿堂、廊庑的布局就必须结合地形并且把这些泉水、岩石、树木组织到它的布局中来。沿着山坡在不同的高度上坐落一座座的殿堂以及不同标高的院落。在这个组群中可以突出的提到三点:一个是田字形的五百罗汉殿,这里边有五百座富有幽默感的罗汉像,把人带进了佛门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罗汉堂的田字形平面部署尽管是一个很规则的平面,可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迂回曲折难以捉摸,无意中会遗漏了一部分,或是不自觉地又会重游一趟的那一种错觉。另一个突出点,是组群的最高峰,汉白玉砌成金刚宝座塔。从远处望去,在密茂的丛林中这座屹立的白石塔指出了寺的位置,把远处的游人或香客引导到山下山门所在。让人意外地发现呈现在眼前的这一座幽雅的佛寺。关于这座塔,在另一段中将比较详细地叙述,在这里就不必细谈了。另一个突出点,是以泉水为中心的庭园,在这里有明沏如镜的放生池,有涓涓流水,在密茂的松柏林下,可以销除任何人的一身火气,令人进入一个清凉的境界。总的说来这个组群是在山林优美地区建造佛寺的一个典型。浙江杭州的灵隐寺,以及江西庐山很多著名的寺院,都有相同的效果。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水泉院是碧云寺内风景清幽的好去处,院内松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株较奇特的古树,柏树中套长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株楝树,现在楝树仍旧活着。院中还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碧云寺建筑的主要特征:

1. 平面组合的独特:元明时期前汉寺“伽蓝七堂”,清代后喇嘛教金刚宝座塔 2. 寺庙中建造园林:园林水泉院 3. 金刚宝座塔:两层台基,35米

1.寺庙建筑

梁思成《中国佛教建筑》:佛寺布局,一般说从山门起,在一条南北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一座座殿堂,周围廊庑,以及一些阁楼把他们围绕起来。这些殿的尺寸,规模随着他们的重要性而逐步加深,往往到了第三或者第四殿堂才是寺庙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2.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

伽蓝七堂建制:四进院五殿宇

P14 轴线组合

古代造园名著《园冶》:“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在地势,气候,风向,阳光,水,林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完美的环境中,寺庙得以流芳百世。

寺庙园林功能介绍p16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一章 禅宗与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宗的兴起与禅门的独立

一、佛教禅宗的兴起

二、禅宗在南方的发展

三、禅门的独立

第二节 江南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江南的发展

二、江南文化的鼎盛时期

三、江南佛教的传统

四、江南禅寺的兴盛 第三节 五山十刹与江南禅寺

一、五山十刹建置

二、寺格变迁

三、五山十刹的地理分布 第四节 宋元江南五山十刹

一、五山

二、十刹

三、甲刹

第五节 从五山十刹到四大道场

一、禅寺世俗化及诸宗混融

二、佛教四大名山的兴起 第二章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宗寺院 第一节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寺渊源

一、南宋禅的东传

二、日本禅寺渊源

第二节 五山十刹图??日本宋风禅寺的蓝本

一、入宋求法日僧的巡访图录

二、南宋江南禅寺的仿写移植

三、日本禅寺的源地祖型 第三节 日本禅寺的兴盛与发展

一、日本禅寺的兴盛

二、日本禅宗五山十刹

三、日本近世黄檗禅寺与建筑 第三章 禅宗寺院的布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禅寺布局的源流

一、新兴禅寺布局的形式与特点

二、禅寺的改制与转型

三、初期禅寺基本格局

第二节 江南禅寺布局的基本格局

一、江南五山大刹的布局形式

二、南宋禅寺布局的基本模式

三、南宋禅寺廊院形制

第三节 伽蓝七堂之制与日本禅寺布局

一、日本宋风伽蓝布局

二、禅寺伽蓝七堂之制

三、日本禅寺布局的特点及比较

四、黄檗寺院布局 第四节 江南禅寺布局特色

一、山地寺院与禅寺境致

二、以楼阁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三、规模形制的鼎盛与完备 第四章 禅寺建筑的形制与特点 第一节 关于禅寺建筑

一、禅寺建筑的性质与特色

二、五山十刹图所记禅寺建筑 第二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一)

一、佛殿、法堂与方丈

二、僧堂、众寮与库院

三、山门与回廊

第三节 禅寺殿堂寮舍形制(二)

一、东司与宣明

二、伽蓝堂与祖师堂

三、钟楼与藏殿

四、水陆堂及其它

第五章 江南寺院建筑的样式与技术 第一节 宋元江南建筑技术

一、时代与地域特征

二、技术体系与样式风格

三、建筑形制及特色

第二节 宋元江南寺院殿堂的形制与特点

一、殿堂平面形式

二、方三间殿堂平面特征

三、江南厅堂造梁架特征

四、江南间架构成特色

五、五山殿堂形制与祖型 第三节 江南楼阁建筑技术

一、江南楼阁建筑的特色

二、逐层副阶作法

三、楼阁平座形式 第四节 日本禅寺唐样建筑

一、唐样的缘起与性质

二、唐样建筑的形式与特点

三、唐样遗构与文献古图

四、唐样建筑的源地祖型

第五节 江南建筑的地域作法及其特色

一、江南建筑的地域特色

二、《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三、构架形制

四、细部作法

五、江南斗拱形制

六、江南建筑的尺度与规模 第六章 寺院家具与小木装修 第一节 寺院家具的性质和特点

一、家具与小木装修的传统

二、宋代小木技术的发展

三、寺院家具及小木装修的特色 第二节 江南寺院家具及其比较

一、五山十刹图所记江南寺院家具

二、分类比析

三、形制风格

四、装饰作法

五、尺度问题

第三节 江南寺院小木装修及其比较

一、寺院小木装修的内容

二、门窗形制

三、木作法器

四、佛帐与经藏

图4寺庙的基本模式“伽蓝七堂制”,是用七堂前后围合成三个院落

如此(图3)。寺庙的基本模式“伽蓝七堂制”就是用七堂前后围合成三个院落(图4)。传统的山岳环境,譬如佛教或道教旅游景区也都是由线性串联起来的几组建筑组成。入口处的山门景区多为三合院的形式,中间经过一个或数个合院似的寺观到达山顶,山上的“金顶”,或是“罗城”、“紫霄殿”等也都是呈合院格局,如武当山,云南宾川鸡足山等。

第四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十年发展,成就辉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格局。这是较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传统格局的质的跨越,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中国实际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五位一体”、“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转化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科学发展观有机地切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探寻符合人民群众发展模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自己所预想的目标,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也仅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民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通过科学发展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努力实践,把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它不但充分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总之,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体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2]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1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顾海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5]赵海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11

第五篇: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思考

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并从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为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要一环而颇具时代特征,这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辩证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最后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经济建设是根本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党的正确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上。综观我们党的奋斗征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党走过弯路、走过曲折,但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发展路线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户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没有改变,要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不断的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大,才能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厦奠定根基。

二、政治建设是保障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政治建设,让更多的人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合理地处理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及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加强政治建设,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只有加强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是引领这个民族经历风雨、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的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起止,是激励各组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只有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把文化建设成为亿万人民凝聚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工程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

四、社会建设是条件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指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它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其原则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期、频发期,各类社会建设的问题从不不穷,我们面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很重。因此,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为十多亿人民提供良好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建立一个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现实条件。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心态,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生态领域的综合体现。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往往忽视了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造成了发展环境的

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之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带来阻碍和困难。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更加突出生态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更加强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唯此才能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包容性的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人的政治权利无法保障,人的精神容易空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容易紧张,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最终经济的发展会不可持续。反之,单纯追求其他任何一个方面,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撑,最终也不可能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考虑到经济基础,又考虑到上层建筑;即考虑到生产力,又考虑到生产关系;既考虑到社会环境,又考虑到自然环境;既考虑到物质文明,又考虑到精神文明;既考虑的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要考虑到人的生存环境需要,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必须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