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抓好扶贫和新农村建设
1. 抓好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市“十二五”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深入扶贫点和新农村联系点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和掌握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完善帮扶计划,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落实帮扶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多极支撑、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2. 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和“三个入”活动。在局各“四群”工作点深入落实“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各“四群”工作队成员,要按照局“四群”教育工作方案的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把领导蹲点到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四联户”制度落到实处。要突出领导带头、驻村联户这个抓手,抓住促进当地收入倍增、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个重点,务求取得实效。
3. 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志做事、用心工作。提倡讲实话、讲短话、办实事。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倡导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实施工作成果点逼,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升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结合“四群”工作,局机关、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个
月;局领导每年不少于10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0户,局属单位班子成员每年驻村不少于15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5户,每位领导干部要撰写或发表1至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4. 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全局各窗口单位要以“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工作效率”为主线,以争创“群众满意服务单位”为目标,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真正让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只开一次口、只找一个人,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没有设置服务评价器和电子显示屏的窗口单位,要加强对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为民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5. 着力平安和谐昆明建设。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调处和风险评估,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约访和回访活动,建立分管领导牵头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工作机制,对行业管理中出现的热的、难点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问题进行排查梳理,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打车难、乘车难和停车难问题,交通运输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整改一批管理上的隐患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维护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6. 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大力推进
交通文化课题研究,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文化、系统文化和专业文化,努力形成具有浓厚交通行业特点、体现交通行业精神内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路文化、车站文化、运管文化、路政文化、海事文化、廉政文化等,作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增强文化影响力,增进文化认同,形成各个子系统独具特色、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文化体系。
7. 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基层党支部做到“十化”,即:组织设置规范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办公场所规范化、党员教育规范化、党员活动规范化、党务公开规范化、工作流和规范化、考核管理规化。
8.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对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基层单位,采取与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的方式,增加党员的归属感,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夯实基导党组织工作开展的组织基础;积极探索在出租汽车地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党员信息库建设和管理,准确掌握党员信息。
9. 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力建设。结合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情况,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薄弱单位,要加强指导,帮助整顿后进党员,结合
工作需要,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培训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10.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党代表选举制度和任期制度,积极推行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三联系”制度。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
11.开展年度承诺。根据“争先进位、执政为民、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四项主要任务,每年年初对“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基层党组织和局管党员领导干部的年度承诺要报局党委备案,市管党员领导干部的年度承诺要按干管权限报上级组织部门。今年的年度承诺要在4月10日前完成。
第二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
驻村工作队队员管理办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坚持每月集中学习1—2天,做好笔记。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学习党的农村工作政策,特别是各级党委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关文件,学习党建业务知识、农村管理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及农村法律法规知识等,不断提高政策、法制、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牢记宗旨,改进作风。要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办事要与群众商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要建立联系户制度,每个队员至少联系1户科技示范户和1户贫困户。
三、加强联系,接受指导。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争取支持。积极主动向挂点领导、后盾单位领导汇报,坚持重大问题及时请示。加强与区委基层办的联系,取得指导。各工作队要建立工作月报制,按月汇报工作。区委基层办将3个月召开一次队长会,半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市委基层办也将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通知与不通知的形式下村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健全组织生活,发挥表率作用。按照党章规定,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内组织生活,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加强调研,提高水平。坚持调查研究,勤于思考,认真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水平。每个工作队全年要向区委基层办上报调研文章和信息材料20篇以上,区委基层办将把信息调研材料的上报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六、坚持制度,严格考勤。工作队员每月出勤不得少于22天(住村时间不得少于15天),出勤天数达不到要求的,年终不得评优。严格请假制度,5天以内由工作队长批准,5天以上(含病假)本人报告,工作队签署意见,报区委基层办审批,否则按旷工处理,全年请假20天以上(含20天)者不能评优。休假由队长统一安排,轮流进行,确保村里有队员值班。工作队员的出勤补助报销要由队长签字,再由区委基层办签意见后方可报帐。
七、从严要求,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清正廉洁,带头做到“六不准”:不准接受群众礼物;不准低价
收购及索要农副产品;不准酗酒闹事;不准在工作时间打牌下棋;不准用公款进行高消费;不准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谋取其他私利。驻村期间,伙食费按标准支付,不得拖欠,更不得要村里出钱或挪用从上级部门争取到的扶贫资金用于补贴队员伙食费及电话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务不清的,一律不得评优;有问题的,交由有关部门查处。
八、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各后盾单位要对派出的工作队员严格管理,单位领导要了解掌握工作队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区委基层办和后盾单位要不定期地对工作队员进行考察,年终进行考核鉴定。考核表进入人事档案,作为表彰、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工作成绩突出,条件比较成熟的工作队员,要优先提拔使用,区委基层办将负责向区委和有关单位推荐。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委 *****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9日)
尊敬的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省扶贫办一行领导:
在这万物竞发,生机无限初夏时节,各位领导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在此,我代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140余万各族人民 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给予威宁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这次调研的要求,就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地域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全省唯一以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民族自治的县,俗称“贵州
1 屋脊”,荣膺“阳光城”美誉。全县总人口140.2万,其中农业人口133.7万,占总人口的95.4%;少数民族人口35.2万,占总人口的25.1%。全县辖35个乡镇,609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1214个,其中党委39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1139个,农村党组织651个、占总数的57.2%;现有党员24702人,其中农村党员20814人、占党员总数的84.3%。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之一,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35个乡镇中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609个行政村中有36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威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省、地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范小建主任还亲临*****调研指导。
近年来,在中央、省、地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级
2 党组织按照省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的要求,立足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围绕县委确定的“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主基调,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派驻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扶贫工作联系点、开展党建“1+1”结对帮扶、“春晖行动”、“四帮四促”等活动,采取开发式、搬迁式、救助式等扶贫措施,通过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集团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六种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以来,共下达财政扶贫资金21903.7万元,项目812个,其中:种植业资金6880万元,项目267个;养殖业资金11171.2万元,项目365个;基础设施资金2560.14万元,项目108个;其它资金1292.31万元,项目72个;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568万元,涉及项目33个。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93亿元,同比增长26.16%;财政总收入实现6.42亿元,同比增长27.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5
3 亿元,同比增长27.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59元,同比增加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同比增加51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4.3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881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8.489万人(按照国际惯例96元贫困标准计算),为历年来全县增收最多、贫困人口降幅最大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党建扶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意见》、《关于选派县乡干部到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村任职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狠抓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96.5%,带头创业致富的从2008年的58%上升到92%;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注重将带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带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2008年以来,已经吸收1435名农村带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把431名带富党员培养成了村干部,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组织班
4 子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县乡机关选派了115名干部到一类贫困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派了46名大学生“村官”、72名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志愿者到村工作;与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对320名科级干部进行了扶贫开发专题培训;组织600多名科级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4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广西那生屯学习,组织180多名村干部赴区内先进县市学习,对3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全面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村干部每人每月可领到400—16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按照县财政承担12%、村干部个人承担8%的比例,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健康检查制度,每年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二是狠抓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投入600万元资金,对19个乡镇危旧办公楼进行了新建好和改造;投入1400万元资金,新建、改扩建1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1个新建活动场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5 在35个乡镇机关开展了“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即一个食堂、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淋浴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娱活动室),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威宁村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行政成本高的实际,在35个乡镇下设了109个党的片区(社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目前,已在3个产业链、28个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把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掀起“责任风暴”,实施“三治”(“头脑风暴”治庸、“效能风暴”治懒、“问责风暴”治散)行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狠抓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结推广了“四议两公开”、“三会”制、“一箱三卡”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了乡镇政务公开、村
6 务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规范了“一事一议”程序,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二)开展智力扶贫,增强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群众培训规划,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一是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对1.8万名农村党员、0.43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和16.3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培训。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乡镇和99.8%行政村的优势,积极开展“支部+协会+远教”、农村党建远教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绿色证书”等模式,利用“12316”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和“96188”信息服务热线电话等信息网络平台,切实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着力组织实施了“一户一技能”工程,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08.2万
7 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0.8万人,涉及计算机、服装、电气焊、电工、电子技术、家政等多个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0余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不少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开展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一是加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力度。按照县委“扶植一个支柱产业、带富一个村”的工作要求,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烟草产业、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推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反季节蔬菜、烤烟、茶叶、核桃、精品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半夏、魔芋、党参、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种草养牛、种草养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力推进了产业化扶贫。目前,累计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26754.85万元,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建设项目934个,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5.57万亩、核桃等干鲜果种植4.94万亩、中药材种植3700亩、大棚蔬菜种植485亩、养牛8800头、养羊9.49万只(种草9.93万亩)、养猪16.8万头、养
8 鸡10.78万只、养鹅3470羽。二是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对187个贫困重点村(全县362个贫困村已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以通村公路、村级学校、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家园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大对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三个重点村投入力度,2010年分别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项目21个,目前已完成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80万元。
(四)开展集团扶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我县在集团式帮扶工作中,以帮助脱贫、增收、摘帽为目标,采取单位帮扶、干部帮促等措施,整体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建立省、地、县集团式帮扶点。县委、县政府将县直81个单位组成了17个集团,定点包村帮扶4个乡镇32个村,同时,省委还派出了3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3个乡镇,地委派出2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2个一类贫困乡,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集团帮扶。二是开展党建“1+1”、“N+1”结对帮扶。集团帮扶活动中,每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个以上重点企业、工业园区或者重点项目,1个贫困村,4户
9 贫困农户。据统计,41位县级领导干部共联系35个贫困村、140户贫困户以及3个工业园区、5个重点项目、35个重点企业,带动105个部门联系3个工业园区、4个重点项目、37个重点企业,并与70个贫困村、210个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省直46个单位和地直46个单位还结对帮扶迤那镇14个村。县四大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万名领导干部大帮促”活动,帮助基层发展。单位部门各司其责,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集团式帮扶和“四进四帮”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找准帮扶方向,解决发展问题。集团帮扶单位结合村情实际,解决村里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和种植、养殖、加工业等经济发展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以主导产业为主,实行一村一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式,大力发展经果林、脱毒马铃薯、特色农业和能繁养殖(牛、羊、猪)转变为商品养殖,着力增加农户收入。同时,各集团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和业务实际,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项目的出项目,能出主意的出主意,充分发挥集团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各方面资金、人力、物资向帮扶地聚集。据不完全统计,各集团帮扶单位为帮扶点已办好事、实事30余件,出资金或引进资金1200
10 余万元。集团帮扶单位发挥集团优势,为帮扶村积极争取项目276个,争取资金3.98亿元。其中省、地、县各集团帮扶部门到迤那镇表态支持的项目222个,帮扶资金达3.7亿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9个,已经启动实施的项目69个,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89个。
(五)开展金融扶贫,推进党员创业带富。积极探索农村党建扶贫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一是优化创业政策,营造带富环境。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县扶贫办、县信合联社等11个部门及时优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党建系统统筹、资金整合安排、业务部门实施、基层组织发动、骨干党员带动、专业人员指导、党委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统筹整合到“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整合创业资源,形成带富合力。县委党建办根据各部门提供的项目、资金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去年以来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197万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服务业等领域。每年从实施的涉农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对创业党员进行扶持。从解
11 决农村党员创业资金筹集难题着手,出台《关于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鼓励党员创业带富的意见》,整合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贴息资金、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资金和团员创业资金等专项资金,为农村创业带富党员提供贷款贴息。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设立村干部扶助基金,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设立党内关怀帮扶基金,对有特殊困难的村干部酌情给予扶助。2010年,共整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225万元,扶持450名农村党员贷款创业;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中安排15万元资金为48名农村党员贷款贴息。三是注重创业带动,强化带富引导。建立24个“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基地,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党员大户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引进龙头企业3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培养党员大户1430户,为“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注入新的活力。全县2874名有带富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8257户贫困农户,共计34145人中,目前已带富了5808户,23591人。
(六)开展社会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一是加强宣传动员,深入挖掘社会潜力。从宣传动员、感动社会,建设网络、提供服务,政策引导、舆论鼓励三方面
12 为有志于扶贫开发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和多形式的奖励办法。适时组织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及时捕捉线索,挖掘、宣传典型,搭建社会扶贫的网络平台,方便社会群众了解、参与社会帮扶并查询帮扶情况。二是政府努力搭台,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创造条件。为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搭建快捷高效的捐赠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人士到贫困乡村参观考察,联合有关部门和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当地情况,触发他们的捐资热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参与扶贫。按照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事业化管理的要求,围绕人才联姻互补、组织联动互商、信息联享互通、基地联建互惠、文化联乐互融等,加快全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建立贫困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贫困农民创业试点工作;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加大对口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仅2010年,深圳市对口办无偿援助我县资金140万元,援建项目3个;深圳市南山区援助我县资金150万元,援建项目3个;国家招商局集团对口帮扶资金228万元,
13 援建项目5个;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资金1700万元,项目64个,项目涉及9个乡镇、7个村、4所农村小学,含盖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在2012年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一是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繁重。我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5.881万人,一旦国家新的贫困标准提高,我县的贫困势必将大幅增加,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二是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减少的基础还很薄弱。贫困群众因灾因病等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弱,自主创业致富的能力差等等,巩固扶贫成果、抑制返贫的任务艰巨。三是扶贫资金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物价的上涨,目前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标准过低,项目实施难度大。就整村推进来说,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300万元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而2008年以前每个村只投入25万元,2009年才提到50万元,对已实施过整
14 村推进的村还急需追加投入,全县还需投入的扶贫资金量巨大。四是劳动者素质与加快脱贫步伐的要求还存在巨大差距,扶贫队伍现状与担负的任务还不相适应。
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面临很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为威宁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9个部委进一步加大对威宁的扶持力度,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省委省政府、省直各厅局高度重视威宁的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倾全力支持威宁发展,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四是去年9月20日,新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亲临威宁县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一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同时为一个县的发展如此关心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寻找突破,提出了威宁特别是逶迤要紧紧围绕“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控人口、惠民生、保生态”十八字方针来统领全县工作,为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五是地委行署无时无刻都牵
15 挂着威宁扶贫事业的进展,地委秦如培书记、张吉勇专员、安金黎副书记、杨华昌部长等领导将威宁多个乡镇作为“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帮助我们做规划、上项目、争资金,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保障。六是国务院扶贫办将我县作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来推进,是我县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威宁试点”协调小组和省、地“威宁试点”领导小组的是我县扶贫开发攻坚坚强的领导,国家各部委和各民主党派及国家招商局集团、深圳南山区对口帮扶将持继加大对威宁的投入,使我县获得了“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四、下步工作打算
接下来的两年,既是我县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实现“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战略部署的加速期,更是扶贫开发的攻坚期。我县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巩固完善扶贫开发模式,以强化基础、发展产业、农民增收、减贫“摘帽”为重点,以全县26个贫困乡(镇)、362个村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实行整乡、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深入推进“威宁试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努力探
16 索具有“威宁试点”模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主要目标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努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按照国家扶贫标准(1196元),到2011年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万人以上,16个贫困乡镇率先摘帽;到2012年底,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力争在转变扶贫方式上取得突破。一是在扶贫战略上,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二是在扶贫方针上,坚持开发式扶贫,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在扶贫对象上,在对五保人口、没有劳动能力人口等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扶贫标准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在扶贫目标上,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力争与全区、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改善贫困乡村发展条件上取得突破。一是以交通、水利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通村油路、
17 连户硬化道路、农村信息化、农村文化室、农村有线电视、黔西北民居、农村能源等“八个覆盖工程”,通过2年的努力,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和部分覆盖,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二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贫困乡村综合发展能力。着力实施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等,以治山、改土、引水、修路为重点,努力建设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加大退耕还林、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按照“五园新村”建设目标,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真正达到“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三)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力争在持续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和示范带动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行点面结合的区域性连片“威宁试点”模式。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三镇三村(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为重点,立足
18 实际,全面规划,综合配套,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威宁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大力推行产业化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各乡镇要认真组织、科学编制、按时完成上报“十二五”扶贫规划,按照规划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四大产业”和七大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品共生”的产业格局。要千方百计把91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确保扶贫项目取得实效,实现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三是大力推行劳务经济带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为原则,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变我县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力争到2015年,劳务经济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30%左右。四是大力推行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的“威宁试点”模式。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拉动扶贫开发,切实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矿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非农
19 产业收入成为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五是大力推行“大扶贫”格局的“威宁试点”模式。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不断完善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继续定点扶贫,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整合对口帮扶资源,加强与九三学社中央、深圳市对口办、深圳市南山区和国家招商局集团等的联系沟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动员民营企业、扶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威宁试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威宁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源强力整合、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六是切实做好两项制度衔接试点。目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要充分运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调查取得的成果,根据国家新标准和相关政策,认真测算我县实际贫困人口数量,摸清分布状况,适时完善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科学扶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分类扶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四)着力实施集团帮扶工程,力争在提高社会扶贫效果上取得突破。实施集团帮扶,是集中优势打好扶
20 贫攻坚战的有效途进。迤那镇和海拉乡要不遗余力地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实施好已经到位的项目,其余各乡(镇)要以实施集团帮扶为抓手,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各集团帮扶工作队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全县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帮扶乡村的扶贫开发,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集团帮扶工作队及队员所在单位实行“不脱贫、不摘帽、不脱钩”。通过集团帮扶,帮扶点乡镇要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五)着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在提升贫困农民素质上取得突破。我县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劳务收入的路子。因此,要大力推行科技扶贫的“威宁试点”模式,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力争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针对威宁重点贫困村群众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缺乏的现实状况,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村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三位一体”、“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初级技工培训、农业产业化培训
21 和扶贫干部培训等项目,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省地的要求,今年必须确保完成5000人的培训任务,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和就业能力。切实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探索完善威宁与深圳等异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定向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努力建设使用好迤那镇扶贫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全县劳动力培训转移的起飞塔。
(六)着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力争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突破。一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创新工作措施,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逐步提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威宁试点”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
22 式扶贫“两轮驱动”。四是注重抓好医疗卫生工作。要规范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广大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防止脱贫群众因病返贫。
(七)着力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在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上取得突破。一是要完善“减贫摘帽”机制。要支持条件较好的贫困乡(镇)加快脱贫步伐,对在2011年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乡镇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照一类乡镇20万元,二类乡镇15万元,三类乡镇10万元的标准执行。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区域性连片、非农产业助推、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化扶贫、劳务经济带动、城镇经济带动、农村能人带动、社会帮扶、科技扶贫等扶贫开发模式。完善集团帮扶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协作扶贫机制,创新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扶贫资金滚动扶持机制、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市场化扶贫机制、农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开发自然资源机制、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民主管理机制和整合资金信贷扶贫机制,率先闯出一条具有“威宁试点”模式的、能有效解决农村脱贫问题的新路子。
23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
近年来,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认真制定《大桥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沂洋村为带动点,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结合本镇产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坚决取缔银耳熏磺,捍卫了古田银耳“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在10年经济危机、出口不利的大环境下,全镇食用菌销量仍达5642吨,增长8.5%,其中银耳4096吨;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群众的生产技能。据统计,全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年收益4251元,增长5%。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实现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村民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完成了二中综合教学楼建设和中村小学建设;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
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村级民主化管理。我们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为重点,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让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在规范村务上积极运作的四项制度:即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联系制度,干群交心议政制度,提高了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推行公开透明,监管审核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让广大村民对本村财务运作方面有充分的知情权,强化了村级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同时在村民当中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引导村民以法律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民自主维权相结合的权益保护机制。
四、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我们利用各村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积极做到:
一、以提高村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技水平,法制意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电教、宣传单、学习文件等方式,在各村广泛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恶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二、在各村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竞赛活动,提高村民争先争优的热情,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先后在横洋等15个村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并以此带动全镇各村实施了此项行动,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通过以上三点,大力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二)整村扶贫开发工作
目前我镇有溪源里、筹洋两个扶贫开放重点村,我镇在扶贫开放工作中,将对这两个村的工作统揽全镇扶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根据上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实现全面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抢抓“海西发展,环三先行”、“古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的,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倡导,力争扶贫工作“相对稳得住,努力不返贫”。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具体工作:
一、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镇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我镇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促进我镇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
二、依靠科技扶贫,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我镇认真开展扶贫培训,把非农技能培训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努力通过培训输出提高非农收入。一是将扶贫培训工作建立在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入户的基础上将非农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积极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进行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通过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非农收入;二是加大镇、村干部的扶贫知识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调动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树立新的扶贫开发观念;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确保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农村群众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市级扶贫村筹洋村完成了通村和村内水泥路、自来水等一批工程建设,并兴办了银耳烘干厂、实施了竹山垦复等群众增收项目,为该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谋划古宁路沿路发展带,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机遇。
古宁路建设对我镇的扶贫工作来说,是个大机遇。我镇牢牢抓住不放手,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好,严格按照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形成发展的雏形,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宁古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在完成好b1标段征地拆迁扫尾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全面完成大桥境内其他标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宁古路大桥段建设顺利实施。二是坚决打击乱滥建行为。沿路发展带沂洋、苍岩两村一体规划即将完成,下一步我镇将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力争把这一片区建设成库区新农村示范点。在规划未实施前,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乱滥建。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宅基地管理,引导村民按规划兴建住宅。
五、加大帮扶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镇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前,覆盖全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镇农民“新农合”参保率83.1%,截至12月,全镇参保农民共报销医药费47.41万元,登记居民医保387人;享受农村低保五保待遇共1424人,全发放保障金18.2万元;农村农民的住房得到省财政扶持的投保,住房重建资金及时发放到位;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得到后期扶持,年发放补助金380.64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免费培训,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改变了病无所治,老无所依,生无所保的状况。在“环三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我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又迎来了“古宁路建设”这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切实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建设步伐。
第五篇:在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大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 努 力 构 建 和 谐 新 石 泉
——王彪同志在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4月 20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6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表彰2006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安排部署2007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签订2007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目标责任书。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分别讲几点意见:
一、2006年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简要回顾
2006年,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新启动8个重点村和实施14个续建重点村的项目,完成新修和改造村组道路37公里,建园2900亩,建家350户。二是新建了饶峰镇光明村等8个扶贫移民集中安臵点,安臵贫困户120户500人。三是组织输送3批、共600名学员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四是完成5%农村特困人口的摸底调查,制定出5%农村特困人口综合救助工程实施方案。五是积极主动联系省级12个“两联一包”帮扶部门,争取17.8万元的帮扶资金。六是发放6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帮助贫困农户发展蚕桑等主导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2006年,我县启动了城关镇堡子村、红岩村、上坝村、新堰村,池河镇五艾村、谭家湾村,中池乡裕民村,饶峰镇新华村,两河镇童关村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建设目标,突出抓好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1 民居改造、精神文明四个方面。全县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新建高效密植桑园2400亩,推广省力化养蚕台110台,发展骨架大棚260亩,建果园550亩,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2户;硬化通村水泥路25.65公里,建人饮工程7处,电话入户227户,电视入户1200户;新建民居135户,改建民居373户。
二、调整工作思路,力促扶贫开发迈向新的台阶
(一)正确分析我县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县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战场,狠抓了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六年,全县共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个,搬迁贫困人口 人,实施劳务技能培训和输出安臵 人,解决了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
贫困人口脱了贫。这些成绩不仅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的扶贫开发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按照《石泉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六年,全县还有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尚待实施的重点村有 个,尚未搬迁的贫困人口有 人,分别占《规划》目标任务的 %、 %、 %。要在剩余的四年内完成超过 的扶贫开发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加之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的中高山区,他们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滞后,发家致富的路子不多,脱贫难度非常大。这些地方是扶贫开发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全县还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长期在贫困线上下浮动,生产和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 持续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四是少数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有所淡化、弱化和边缘化。对扶贫问题思想麻木,对扶贫工作存在着信心不足,在安排项目时,没有向边远地区倾斜,检查调研走川道,看路边,扶真贫、真扶贫还没有落到实处。目前,扶贫开发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爬坡阶段。
在这种严峻而紧迫的扶贫开发形势下,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清醒地加以认识,要以贯彻落实中、省、市扶贫开发精神为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开拓创新,确保如期完成《石泉县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完成 2007年是我县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一年。主要目标任务是:新扶持建设7个扶贫重点村和3个特困村,做好15个扶贫重点村的续建工作;新建扶贫移民安臵点9个,安臵贫困户120户500人;输送600名学员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发放600万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要完成今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必须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1、积极实施整村推进,进一步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贫困现象明显缓解,更多的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就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基本扶贫措施,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一体两翼”中的主体。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个重点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因此,在重点村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
3 合开发、整村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上,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要求,整合资源,捆绑相关涉农资金,统筹安排;在建设内容上,要加强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加强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实现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在目标对象上,要瞄准贫困群体,坚持先难后易的原则,优先安排建设最贫困的村,到户项目要向贫困户倾斜;在建设方式上,要把重点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移民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结合,把政府主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在项目建后管理上,要注意创新思路,明晰产权,引入市场机制,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保证建设项目的永续利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关系,重点村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平台,新农村建设是整村推进的方向,在重点村搞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决不能以新农村建设代替重点村整村推进,避免造成工作中偏离了扶贫开发的根本宗旨。
2、稳步推进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人居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臵”的原则,以集中安臵和分散安臵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政策标准,稳步推进移民扶贫。今后要进一步强调,移民搬迁的对象必须是是生存条件恶劣或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贫困农户;移民搬迁的标准要严格按照省、市“1+5”的扶贫移民建房补助标准的规定;移民搬迁的方式主要是移民新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户建为主,量力而行。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切实落实有关责任,认真落实移民新村建设“五到村”的政策,必须做到水利部门饮水到村,电力部门送电到村,计划、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到村,邮政、电信部门负责邮递、电话到村,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到村。
4
3、推进贫困乡村产业开发,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产业化扶贫是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重点村工作“一体两翼”中的两翼之一。要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通过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一要有效利用贫困乡村多样性的农业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应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和提供相关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效益高的生产项目。
4、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加强贫困乡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快贫困乡村发展,实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科技培训,提高贫困乡村群众的内在素质,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一要坚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切实抓好培训、就业、维权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市场需求,尊重本人意愿,确定培训内容,在提高培训能力上下功夫。三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采取科技下乡、专家授课、农技推广等多种形式,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5、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合力推进贫困乡村发展
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始终坚持且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继续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 一是要认真搞好定点扶贫工作。按照帮扶到村、惠及到户的要求,着力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户解决交通、饮水、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子女上学、群众就医等主要问题。二是要加强联络、协调和服务,争取省、市国家机关定
5 点帮扶单位更大的支持。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民间社团、慈善机构、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参与到扶贫帮困活动中来。
6、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管理和使用好扶贫资金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证。一是要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更大扶持,投入更多的扶贫资金。二是要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使用扶贫资金,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把与扶贫开发相关的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向贫困乡村集中倾斜。财政扶贫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检查和审计力度,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纪从严惩处。三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扶贫的新路子。
(三)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把扶贫开发作为的中心任务,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
2、确立一盘棋思想,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加强部门间配合协调,加大资源整合,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重要保证。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项目安排、产业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投放等方面给予贫困乡村更大的支持。积极统筹部门扶持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成效。
6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贫困村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加强对贫困村村级班子主要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充分调动贫困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克服投入不足等种种困难,提高扶贫开发效果。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实施参与式扶贫,让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的确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各个环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4、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建设,不断改进干部作风
扶贫部门是扶贫开发的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扶贫开发业务水平,增强扶贫部门动员社会资源、协调多方支持和组织扶贫开发的能力。扶贫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总结新鲜经验,解决突出问题。
二、加大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扎实开展了以“产业建园”、“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和“社会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以城关镇堡子村,池河镇谭家湾村,饶峰镇新华村为代表的民居改造建设亮点纷呈,形成了整齐集中的“石泉特色”民居风景线;以蚕桑产业为突破口的栽桑建园工作已全面掀起高潮的同时,堡子、上坝水泥骨架大棚已具规
7 模;各示范村道路硬化基本完成。在此同时,村风民风得到净化,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在农村形成气候。2006年,共完成投资2700余万元,可以说,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基础较好、群众积极、发展很快的良好势头,是我县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亮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对我们来说,由于我县属陕南山区省级贫困县,财政异常拮据,加之近几年灾害频发,村民群众家底空虚,自身发展能力极弱,在新农村建设投入上,由于经济薄,无论是县财政,还是村积累,都拿不出很多钱来投入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奖补为辅”的投入机制,在关键时期可能因此而影响总体进程。
2、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合力尚未全面形成。一些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模糊。对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主动性不强,畏首畏尾,等待观望。工作安排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时紧时松,顾此失彼。少数包扶单位履行新农村建设工作职责不够,浮在面上,沉不下去,没有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起来。
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靠思想仍然存在。
4、管理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村庄建设布局凌乱,管理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屋里似宾馆、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
我县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村,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不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就是要从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入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注重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程度
8 的提高,引导农民告别贫困,迈向文明,走向现代化。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符合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突破。今年我们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激发了广大农民改变环境的强烈愿望,为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动农民,依靠农民,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把这件大事办好、办实。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度
2007年,我县要在继续抓好9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新启动3个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
一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下真功夫,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蚕桑、畜牧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我县的蚕桑产业来讲,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重点抓好栽桑建园、老劣桑改良、省力化养蚕、方格簇推广、桑植食用菌开发以及蚕桑专业村、养蚕大户建设,尽快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畜牧产业要继续实施畜牧强村大户战略,坚定不移地发展以养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着力壮大养殖基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机构,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要依托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大力推广水泥骨架大棚蔬菜瓜果、稻鸭共育、优质莲藕、花卉苗木等项目,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在搞好村庄规划管理上下真功夫,不断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目前,全县12个示范村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效果图已全部完成。但大部分自然村至今尚未编制规划,新建房屋凌乱,朝向随心所欲,高低错落无致,房屋之间
9 不留道路,房屋式样单调老套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开展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高起点、高水平抓好村镇建设规划设计。3年内要基本完成全县乡镇和全部村庄的总体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努力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要使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村镇生产、生活区,努力实现生活服务设施与功能基本配套,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划管理。今后,各村建房要统一户型,做到整齐划一,凡未进行规划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规划一经确定,就不得擅自更改,要严格执行新村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庄规划的落实。同时要下功夫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重点抓好9个示范村的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要组织村民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信用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以“乡风文明”促进“村容整洁”,以“村容整洁”带动“乡风文明”,真正起到“示范村”的引导作用,带动我县其它村的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三要在“五通一气”和“五改三建”上下真功夫,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这既是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证明,抓好了“五通一气”和“五改三建”,农村面貌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农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观。各示范村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一项一项认真抓好落实。要结合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沼气池建设等“五通一气”建设项目,全面推开“五改三建”加强对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划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场或堆放场。
四要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真功夫,不断优化村风民风。稳步推进社会主
10 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要着力抓好思想道德教育,逐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组织科技下乡、创业致富科技培训等形式,使农村读书看报、学科学、钻技术成为一种新时尚,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两门以上的致富技术。要积极倡导文明新风,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明村落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深入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合时宜的、不健康的旧风俗、旧习惯。要建设好综合性的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要在健全民主管理上下真功夫,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示范村规划建设方案应当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涉及需要农民出资出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并实行公示。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理政,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力。
六要在拓宽筹资渠道上下真功夫,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从我县财力来看,在短期内对新农村建设的大量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首先要有序整合部门资金,集中财力搞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捆绑管理和使用,综合配套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活动所需资金要坚持“一
11 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决定,可以采取集体积累出资、村民共同担负、出义务工或集体积累出资、不足部分村民负担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县直驻村帮扶单位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帮扶驻点村镇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之,要开动脑筋,多腿走路,逐步走出一条“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部门帮扶为辅助、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的路子,切实解决好资金问题。
(三)加强领导,强化合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具有群众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发扬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务求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开展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责任也在于领导。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切实避免一般号召,避免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各乡镇、各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慢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
(二)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越深,参与度就越高,效果就越明显。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宣传发动工作摆上首要位臵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新闻媒体要“聚焦”新农村建设,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每天要有新闻,要有宣传标语。对新农村建设活动,既要宣传好典型,又要对落后进行鞭策和曝光。为烘托新农村建设气氛,要在县城制作几块新农村建
12 设标语,各乡镇和各村委会也要制作
一、二条永久性宣传标语,并利用墙报、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方式,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宣传到每个农户家庭。每个试点村都要层层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总之,要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使县委、县政府的良好愿望成为广大农民的自愿行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建设合力。各乡镇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来抓,在引导农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上下功夫。交通、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倾斜政策,在村镇规划、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积极帮扶。卫生、城建、农口部门要着力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科技、劳动、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要在农民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公共设施建设上献计出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广大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工作最辛苦,待遇又不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农村环境状况脏乱差是长期形成的,集中整治不易,巩固成果、长期保持更难。要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度机制、督查机制、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硬化的道路、建成的工程设施怎么维护,解决后的卫生环境如何保持
13 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同时,要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采取理事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形式,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保证长远效益。要组织村民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信用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
三、关注弱势群体,启动实施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农村特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中最困难的群体,迫切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县农村特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居住在偏远山区、生存条件比较差、水电路不通且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3741户7705人尚处于特困状态,生产生活极度困难的特困人口实施温暖救助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程抓出成效。
其指导思想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减压、输血、造血、保障”的工作思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搭建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平台,确保救助措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实施石泉突破发展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目标任务和救助措施
通过减少负担、资金援助、产业扶持、生活保障等救助措施,用1-3年的时间,使特困户达到“四个有”的生活标准:(1)有一套土木结构,人均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2)有一定粮桑种植面积,从事养殖或务工技能;(3)有一个安全、卫生、畅通的饮用水源;(4)人均每年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救助措施:
1、实行特困人口分类救助。民政、残联、扶贫部门要以户为
14 单位建立包含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脱贫愿望等内容的档案(台帐)。实行统一管理,分类救助。
1、五保户由民政部门统一救助;
2、长期救助户,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力(含因灾、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又没有纳入“五保户”的由县民政局和县残联牵头实施救助;
3、短期特困户,即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因病残、因上学、因生存环境恶劣、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年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由县扶贫办牵头救助。
2、着力解决特困户吃穿、住房、就医、上学等问题。“五保户”由民政部门制定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全部纳入集中供养,确保“五保户”达到“五保”标准要求;长期救助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缺衣少被的,由民政部门按需要予以救济,从2008年起,将这类救助户按贫困程度,逐步纳入集中供养;短期救助户,主要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劳务输出等办法,使其能稳定的解决生活问题。特困户的就医、子女上学等问题,要在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补助比例。住房根据实际情况解决。
3、落实帮包责任,包扶到户。短期救助户,实行县直部门、驻石单位、乡镇和省级“两联一包”部门包扶到户的工作办法,落实帮包责任。根据部门和乡镇实际情况,每个单位落实5—30户的特困户包扶责任,县政府与包扶部门签订责任书,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继续帮扶,直至脱贫为止。
4、加大涉农项目向特困户倾斜力度。部门在农村实施的“东桑西移”、“富民强县”、退耕还林、安全饮水、良种推广等项目,项目涵盖区必须首先保证特困户的栽桑养蚕、退耕、人畜饮水和优良品种种植。通村公路、便民桥、慈安桥、水窖工程、沼气建设、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等项目,包括省级“两联一包”安排的项目都要以促进农村特困户的发展为出发点,统筹安排项目,尽量照顾到特困户的利益。
5、保证特困人口救助资金投入。农村特困人口救助资金,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主要由财政预算,民政、扶贫、计划、教体、卫生、农业、
15 林业、科技、蚕桑、残联、红十字会、老促会、慈善协会等部门筹资和社会捐助三部分组成。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残联每年年底前根据救助对象的数量、救助任务测算所需资金,提出下一的救助资金计划,经县政府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和各部门筹集,由牵头单位统一管理,财政局监督实施。
(三)切实加强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
1、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5%农村特困人口温暖救助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各乡(镇)要把完善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扶贫专干、民政助理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及时安排和组织农村特困人口生产、生活和协调帮扶部门的帮扶工作,确保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顺利开展。县委、政府将特困人口救助工作纳入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评优、提拔的重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
2、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认真落实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民政、扶贫、残联等牵头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救助职责,组织落实好对特困人口的牵头救助工作责任。财政、计划、人劳、农业、林业、水利、广电、文教、卫生、科技、国土、工商、税务以及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切实做好业务范围内的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工作。各乡镇要在抓好自己的特困户救助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本辖区内帮扶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同志们,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县委的领导下,按照中、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以及这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不断夺取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胜利,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