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高中学校课程管理方案
高中学校食堂管理方案
高中学校食堂管理方案
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工作是保障食堂供给、满足师生饮食需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多元化服务的核心。下面带来高中学校食堂管理方案。
高中学生食堂如何管理
一、餐具洗消程序
公用餐具、容器、用具在使用前应当遵守国家制订的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严格按照洗消程序进行消毒:第一步是用热水洗去食物残渣(水温以50~60℃为宜);第二步是清水洗净,去除残留油脂等(水温以30℃左右为宜);第三步是消毒,可采用物理的或者化学杀灭发杀灭餐具上的残留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等);第四步是冲洗,即用清洁卫生的清水冲洗掉餐具上的残留药物;第五步是保洁,即将洗净消毒后的餐具、容器、用具移入保洁设施内备用,以防止再污染。
二、餐具洗涤消毒人员应掌握的常用消毒方法
餐具如何进行消毒呢?目前国内外餐具消毒方法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物理消毒法,即利用热力灭杀原微生物,常用的有煮沸、蒸汽、红外线灯;另一类是化学消毒法,就是利用化学消毒剂灭杀病原微生物。但后一类有一定副作用,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国家对于用于餐具的化学消毒剂实行严格管制,必须经省以上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审查批准方能生产、使用。目前,经国家批准常用于餐具的消毒剂有灭菌片、Te-101片、84肝炎消毒液等。其中,灭菌片有含氯量高、稳定易保存,入水后易崩解等优点,成为餐具消毒的首选消毒剂。以上两类中,以物理消毒法最理想。
几种常用餐具消毒方法的主要卫生要求:
(1) 煮沸消毒法。消毒锅应呈桶状、锅底稍平,水量适度,以竹篮盛装餐具,当水沸时,将餐具放入其中,待水再沸时,取出备用,就是沸进沸出。
(2) 蒸汽消毒法。这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法多种多样,有简易蒸汽消毒法、锅炉蒸汽法、电热消毒蒸汽法等,一般要求消毒温度在80℃上,保持30分钟即可。
(3) 灭菌片或Te-101片消毒法。按每片药物兑自来水0.5公斤的比例配置消毒液,然后将洗净的碗盘等餐具放入消毒液内,浸泡3-5分钟。
(4) 84肝炎消毒剂消毒法。用自来水配置成1%84肝炎消毒剂(即每公斤自来水加入84肝炎消毒剂10毫升),将洗净的餐具放入消毒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备用,配制均用自来水,不得用热水。
三、加强餐具洗涤消毒工作的管理
食堂指定人员负责餐具容器、用具洗涤消毒工作的日常管理,做到消毒经常化。并通过以下检查方法检查其工作质量:1)感官检查。首先检查洗涤人员是否按程序操作,有无弄虚作假,省略消毒程序;2)检查消毒设备是否正常,如消毒池是否漏水,有无消毒液,消毒柜的温度等;最后检查备用餐具的卫生质量,一般来讲,卫生质量较好的餐具应当是内外壁和底部无油腻,呈现本色。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为此,特制订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政治思想好,心理素质好,有健康的身体,责任心强。
二、食堂从业人员有学校一年一聘,学年初,学校与食堂从业人员签订聘任合同。
三、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有效健康证明持证上岗,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到法定机构体检一次,体检符合要求,有疾控中心发给健康证,方可从事食堂工作。
四、食堂从业人员一旦患上传染性疾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成渗性皮肤病等),不得从事食堂食品加工和销售工作。
五、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应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从业人员不能穿拖鞋上岗,不能戴首饰上岗。
七、每天早上上岗前由学校行政领导或食堂负责同志对从业人员进行认真检查,凡是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上岗。
高中学生食堂如何管理
(一)原料采购卫生要求
1、必须确认食品经营者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感观检查食品卫生质量。禁止采购腐烂变质、酸败、污秽不洁、有异物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或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也不得采购超过保持期、标签、标识不完整的包装食品。
2、采购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食品的,还应索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进行登记。
4、相对固定食品采购单位,并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以保证供货质量。
(二)食品贮存卫生要求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30厘米为宜)、离地(不小于20厘米)存放。
3、定期检查库存食品,遵循先进先出、易腐先出的原则,新鲜的原料辅料尽快使用,变质和过期食品及时清除。
4、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⑴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在同一冰室存放,冷藏、冷冻柜应有明显区分标识;
⑵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
⑶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⑷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柜,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三)粗加工及切配卫生要求
1、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3、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4、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根据性质分类存放,且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四)烹调加工卫生要求
1、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严禁配制凉菜。
2、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
3、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销售。
4、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
5、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
6、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五)供餐卫生要求
1、供餐前应清洁双手,并不得用手直接取食品。
2、供餐人员应认真检查供应食品,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
3、注意防蝇、防尘,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4、在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食品再加热卫生要求
1、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高于10℃、低于6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要充分加热,并确认加热前食品没有变质。
2、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并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
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食堂不断提高自身卫生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市工作任务目标和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现依据《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和《**市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在我县学校推行规范化管理,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全县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及幼托机构的食堂.
二、规范化管理内容
(一)基础卫生设施要求
1、食堂的设施布局合理,周围二十五内无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的非水冲式厕所、垃圾场(堆)等污染源,符合生进熟出的流程,避免交叉污染,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场所(主食仓库、副食仓库、杂物库)、食品加工操作场所(粗加工间、切配间、烧煮间)、食品出售场所(备餐间)、餐具清洗消毒场所、用餐场所及其它辅助用房(男、女更衣间)等.
①粗加工间应有基本的防蝇防尘设施,设有三个以上水池,做到荤素食品分池清洗,洗涤拖把等清洁用品与清洗食品的水池分开.并配备足够数量的货架或放置食物的货橱,与其它功能间分开.地面、墙裙应采用不透水材料筑成,地面及排水沟有一定坡度,下水道通畅,便于冲洗排水.排水沟出口和排气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网罩,以防鼠类侵入.
②切配间应有专间,地面要用不透水材料铺砌,并有一定坡度,便于冲洗清扫.墙裙应贴有白瓷砖,并无污渍和食物残渣;墙壁、天花板无脱落、无霉斑;室内设有洗手池,下水道通畅,案板表面采用不透钢皮包裹,设有足够数量的净菜架、食品冰箱(冰柜)和带盖的废弃物箱(桶),冰箱(冰柜)应及时除冰,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加工下来的废弃物及时倒入箱内,当日清除.配菜结束,应及时做好冲洗、清洗等清洁工作,以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③烧煮间: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地面应用不透水材料铺砌,但不应太光滑.灶前墙壁及灶面应铺瓷砖,灶台有一定坡度的排水沟,保持不水道通畅,灶台上应有排烟气罩,以煤、柴为燃料的烧煮间应设烧火间,烧火间宜于下风侧,并处理好进煤、出渣等问题.灶面及灶台墙壁经常洗刷,做到无油污、无积灰、无食物残渣、排气罩不滴油,工作结束做好地面、灶台、操作台和工用具的清洗、洗刷,保持加工场所清洁.
④备菜间:应密闭,应设有保温设施,每10一15平方米安装一盏30w带有金属反光罩的紫外线消毒灯,距工作台面上方1.5米或距地面2.5米为宜,开关置间外.
⑤餐具洗、消间:应与切、配、烧煮间分开,以免交叉污染.设有专用洗刷、消毒池和足够数量的保洁设施,采用化学消毒的必须具备3个以上的水池(直径大于0.8米),提倡设置4个专用水池,分别用于为餐用具初洗、清洗、浸泡消毒和消毒液残留冲洗,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并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设施混用.消毒后的餐具必须存放在餐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具贮存柜上标注明显标识.餐具保洁柜应定期清洗、保持洁净.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有固定的存放场所(橱柜),并有明显的标识.
⑥用餐场所设有供用餐者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
(二)日常管理卫生要求
1、卫生许可证的管理
①必须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②卫生许可证悬挂在食堂的醒目位置,亮证经营.
③不得超出卫生许可范围经营.
④每年按卫生许可证的发证日期提前一个月办理年度复核或换证手续.
2、从业人员管理
①建立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按档案化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基础档案.在餐厅设置食堂从业人员监督台、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公示栏、食品卫生警示标语.
②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上岗.
③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操作前洗手,操作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出售饭菜时戴口罩,头发不外露,不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饰物.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采用白色布料制作,定期进行更换,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的工作服每天更换,不穿戴工作衣帽上厕所.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带入食品处理区.在食品处理区内生活不得有抽烟、饮食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行为.
3、制度及标识
①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并统一设计、制作,张贴在相对应的各功能用房内.
②各功能用房与标识相一致,标识醒目,采用统一的材料制作.
③设置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栏,每月更新一次宣传内容,宣传资料小样齐全.
4、原料采购与贮存管理
①不得采购《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②大宗食品原料定点采购,采购时索取食品及其原料供货单位的卫生许可资质证明及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购货凭证,台账齐全.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作好记录.
④食品库房清洁、通风良好,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灭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⑤食品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使用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除过期变质食品.
⑥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保持霜薄气足.
5、加工过程管理
①按照卫生许可审查时功能用房的定位进行食品加工操作,不得随意变更,不交叉使用.
②加工后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在相应的食品架上,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避免污染.砧板立式存放.
③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区分标识.
④食物烧熟煮透,中心温度不低于70℃,烹调后至食用前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
④隔餐隔夜的熟食品食用前充分加热,剩余饭菜及时处理,不得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⑤备餐间配备专用的留样冷藏冰箱,标志明显,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每餐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
6、餐用具清洗消毒管理
①餐用具严格执行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制度.
②热力消毒按除渣、洗涤、清洗、消毒的程序进行,保持100度10分钟以上.
③化学方法消毒后必须用洁净水清洗,消除残留的药物.按除渣、洗涤、消毒、清洗的程序进行,使用浓度应含有效氯250mg/l以上,餐用具全部浸泡入液体中,浸泡5 分钟以上.
④消毒后的餐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保洁柜有明显标识.餐具保洁柜应定期清洗,保持洁净,不得存放其它物品.
7、档案资料管理
按规范化要求建立食品卫生管理资料,建立建全二本账.
①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台账.1)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内容包括:学校名称、学校地址、学校类别、邮政编码、在校人数、法人代表、分管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职能机构名称、职能机构负责人、卫生管理员、联系电话、食堂数量、食堂性质、食堂负责人、食堂卫生许可证号、就餐人数、从业人员数、商店数量、商店性质、商店负责人、卫生许可证号、从业人员数等.2)上级及相关部门的文件、会议材料、通报等.3)相关管理部门各类检测报告,现场监督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等.4)学校相关文件通知、卫生管理组织及相关制度,每学年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5)食品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内容包括:从业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码、学历、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工种、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的号码与发证日期等.6)从业人员学习培训资料(每学期至少一次).7)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小样(每月至少一次).8)餐用具清洗消毒记录.9)卫生检查记录.10)食品留样记录.11)学校平面图等.
②食品原料采购台账.内容包括采购品种、数量、日期、批号或生产日期、保质期、商标及合格证、采购人、验收人等.
三、工作目标
(一)20xx年直管学校食堂卫生规范化管理率达60%以上.
(二)20xx年度经市教育局、卫生局评定的a级学校食堂卫生规范化管理率达100%.
(三)从20xx年起,新、改、扩建学校食堂基础卫生设施规范化率应全面达到本方案要求.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培训阶段(20xx年4月底前)建立组织、制定方案,召开专业工作会议.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6—11月) 各有关学校按照滨海县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力争达到规范化管理的各项指标.
(三)总结阶段(20xx年11月底前) 对照本方案的要求,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联合对辖区内学校食堂卫生规范化管理监督评估,总结经验.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实施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是贯彻落实《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有关学校要成立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将该项工作与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相关工作,明确职能部门,落实专门人员,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成立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业务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各学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一方面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加深对学校食堂实施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理解,通过培训达到能够准确掌握学校食堂实施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员和食堂负责人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强化自律
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自身建设.
(三)加强指导,防止走样.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各学校的指导工作,要指导到位,在实施规范化管理工作中,要帮助各学校切实解决好卫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
(四)加强监督,确保实效.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督导,各有关学校要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学校食堂实施规范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实施一阵就放松了或不搞了,要坚决防止走过场.确保我县学校食堂逐步纳入卫生规范化管理.
第二篇: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媒体解读】新安晚报: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学咋调整?安徽省教育厅给指导意见
明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学生,将会面临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学模式调整。有别于当前的文理科分类,改革后学生可将学科自由组合参加高考,选考比重大大增加。同时,现在的行政班教学模式也将改为走班制。昨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今年秋季开始,所有高中学校都要制定方案开展试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新高考改革下的课程教学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学生拥有选择权,选择科目时可以个性化组合,而不再是传统的文科、理科两大类。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既要合理安排课程修习,还要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高中学校今后将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禁止学校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
科目自由组合让学生的选择多了,但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有的学校可能会因为师资或者教学等方面的不足,限制学生选择的范畴。省教育厅对此明确表示,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普通高中学校要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分层教学逐步推行学生全员走班
和当下的行政班教学不同,新高考改革后的高中教学将采取分层教学,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学校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
针对很多学校存在的校内教室资源不足的现象,省教育厅建议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办学规模上按照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
打造智慧校园让教学更加智能化
新高考改革下的课程设置对教学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智慧校园将是高中教学的趋势和主流。要通过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同时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
随着选课走班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将随之改革。省教育厅要求,学校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精神,适应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要求,根据《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皖政〔2016〕84号),现就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稳中求进、内涵发展为工作总基调,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
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分类指导各地、各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工作。
3.统筹兼顾,合力推进。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统筹利用教育资源,重点建立教师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按照优先补齐急需急缺的原则,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 4.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主要目标
通过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以培养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每位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2017年秋季所有学校都要结合实际,根据指导意见,制定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破解改革难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实施,积极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各地要借鉴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学校课程修习、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2.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普通高中学校要切实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3.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普通高中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严谨地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4.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迫切需要。各地要指导学校建立学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学校要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二)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普通高中学校,认真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根据需求测算情况,结合正在编制的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制定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划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统筹本区域内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年度建设计划,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财政保障力度,满足改革后实际教学需要。
1.加快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的师资配备机制。各地要根据统一的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结合测算得出的刚性需求,制定普通高中三年教师补充计划,分年招聘到位。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区域内教师的调配调剂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统一调配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鼓励以多种方式来缓解教师配备的学科结构矛盾,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建立有效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2.探索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配备标准。各地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按照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要立足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调研和试点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不同规模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标准,保证每一所普通高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的、统一的配置。按照学生的选科情况,按需配置。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配置。
3.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各地要围绕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结合我省即将下发的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和基础环境建设指南,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要不断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学校要重点发挥好省资源平台各项功能,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学校课程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基础数据整理应用工作,学校要以应用为核心,指定专业人员负责,严把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第一手数据采集关,为数据共享、应用拓展、教育决策等提供服务。学校要善于应用省教育管理公共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和常态业务数据,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分析模型,对本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学校要积极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学习分析,实现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全过程学习测评,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各地要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和运维管理工作,要求学校要有机构分管,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随着选课走班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之改革。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要针对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现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积极探索与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变革。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要加快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探索区域内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各市要成立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基础教育、民办教育、纪检监察、招生考试、教科研、电教、教育装备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
(二)加强培训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普通高中学校调查研究,共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高中学校制度,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典型,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三)强化督导考核
建立工作报备与督查制度。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汇总各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研究方案,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于今年10月底前报送本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含学年度教学计划安排表案例(省示范、市示范和一般普通高中各1所)。省教育厅将定期对省示范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和教学安排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辖区内的市示范和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抽查,并将抽查及处理情况报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育厅将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2017年对各市基础教育重点考核内容。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大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地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安徽省教育厅 2017年9月8日
【部门解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为积极应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日前,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就《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组织保障等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精神,我省从2018年秋季高一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高考综合改 革试点。在充分调研、认真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制定了《指导意见》,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改革的衔接。《指导意见》符合《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定和要求。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工作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三个全部”的工作目标:一是教学环节要全部覆盖。通过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二是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以培养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每位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改革试点要全部铺开。从2017年秋季开始,所有学校要制定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破解改革难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三、《指导意见》的主要措施
重点强调“两个层面”——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和行政部门层面的资源保障。 ——教学改革,就是要统筹实施,积极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重点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安排、选课走班制度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建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健全上做文章。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和实施力,加强必修、选修课程规划设计,完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需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课程教学安排要在均衡上做文章。学校要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均衡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开足开齐课程,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三是选课走班探索要突出选择性。学校要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引导学生有序选择。要充分挖掘资源,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四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要突出系统性。各地要指导学校建立学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开发完善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学校要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帮助学生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资源保障,就是要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重点做好师资配备、设施设备、智慧校园和管理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师资配备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各地要制定普通高中三年教师补充计划,分年招聘到位。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探索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二是在办学条件配备上制定标准、补缺补差。各地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解决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要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各地要研究制定不同规模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学校要合理配置功能教室。
三是在智慧校园建设上系统设计、强化应用。各地要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学校要重点发挥好省资源平台各项功能,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基础数据整理应用,充分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各地要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和运维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在管理制度建立上多元评价、质量监管。学校要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加快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探索区域内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指导意见》的组织保障 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各市要成立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
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强调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高中学校制度,加强业务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典型,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强调各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报送市级实施方案。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定期进行抽查和通报。省教育厅将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2017年对各市基础教育重点考核内容。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强调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地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
2018-01-18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有关情况。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以及王湛、田慧生、韩震等专家出席发布会。
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一起来看:
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 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 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 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努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 坚持继承发展
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这次修订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 广泛深入调研
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课程实施情况调研、国际比较研究等,特别是委托有关高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具体化、细化,为课程修订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先后形成20余份专题报告,500余万字。
● 精心组织修订
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遴选260多位专家成立修订组,承担具体修订工作。加强统筹谋划,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16次全体会议集中修订研讨。在全国选择了19个省(市)4万余名学生对课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测试。
● 广泛征求意见
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务院等16个部门以及课程教材专家征求意见。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后,于2017年7月底将课程方案和标准送委员进行审读。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 落实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之后,专门召开修订组会议,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 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把关
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完成后,按规定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查。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正式印发实施。
课程修订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审议组,对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审议把关。
课程方案审议组由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数学等学科领域的40余位学术造诣深厚、熟悉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学者,包括院士和资深教授组成。审议专家在个人审读的基础上,听取修订情况介绍,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审议意见。此外还邀请了国内德高望重的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审议。审议结论认为,修订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审议组由179位专家组成,每个学科一个审议组,同时专门设立综合审议组。学科审议重点对课标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综合审议重点对相关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还组织对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审议组认为,修订工作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兼顾了全面。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修订后的课程是如何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的?
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等。
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语文、历史、外语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在地理、生物、化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此外,在有关课标中还体现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对课标中一些提法和表述也根据十九大报告做了规范。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
●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比较关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什么?
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这次新课标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这次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衔接的?
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
● 把准两个方向
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 统筹两项改革
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
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
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 抓好一个关键
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朱昌球
一、定位及目标
制订本方案旨在规划、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总结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二、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1、‚书册阅读‛部分
人物传记类 围绕立志成材、心理辅导、发明入门、学习方法等主题,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一学期的‚领袖人物‛和‚科技精英‛的人物传记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参观游览活动。
科技专著类 围绕‚观察与发现‛、‚发明与革新‛、‚实验与探究‛等主题,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一学期的‚中国科技‛和‚世界发明‛的科学专著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学习小报展示活动以及小论文评比活动。
文学鉴赏类 围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配合新教材的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学‛的含量),在高中
一、二年级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鉴赏活动。
2、“研究性学习”部分
初、高中课内开展主题阅读研究。 初、高中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和开发
初一上学期,现代诗文,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编写好《毛泽东诗词导读》和《现代科技散文导读》;
初一下学期,古典诗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艺术情趣”的感悟,编写好《〈论语〉导读》和《唐诗宋词导读》;
初二上学期,科普专著,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科学理趣”的培养,编写好《〈梦溪笔谈〉导读》和《〈海国图志〉导读》;
初二下学期,名人传记,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了解,编写好《〈名人传记〉导读》和《“领袖传记”导读》)。 高一上学期,《〈论语〉新释》;
高一下学期,《〈老子〉导读》;
高二上学期,《〈易经〉导读》;
高二下学期,《“四大名著”导读》。
(三)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课型的建设和开发 具体开设以下四种课型:
1、诗歌诵读课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
诵读课是从第一学期起学习诗歌和开展诗歌诵读活动必须开设好的课程。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必须诵读好一百首诗歌(一天一首)。通过诵读课的开设,落实书册阅读‚诵读‛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为下一步的‚解读‛活动奠定基础。
2、散文解读课
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科学理趣”的培养。
‚解读‛,顾名思义是解释、阅读和阅读、讲解。它是借鉴语文常规教学中的‚讲读‛课型而建立起来的书册阅读中的一种新课程。
3、小说品读课
古典小说和文学评论,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人生真谛”的了解。 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三口为品。品,是品味,品出滋味——人情世故的滋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品读小说的情节、形象、环境的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小说阅读‚一品为‘情’(人物的心情、心理特征);二品为‘性’(人物的性情、性格特征);三品为‘态’(世态炎凉、时代精神)‛等‚三品‛目标。
4、戏剧赏读课
现代戏剧和古典戏曲,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艺术情趣”的感悟。
赏读课可以分为‚鉴赏‛和‚赏析‛两种课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试题中对‚鉴赏‛和‚赏析‛的要求不尽一致,评判标准也不尽统一。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从体裁上看,戏剧融合了诗歌、散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形式。戏剧中的对白,就是小说中很好的人物描写、语言刻画;戏剧中的旁白和独白,就是很好的叙事散文或抒情散文;戏剧中的唱词,还有什么诗歌比它更讲究声韵美、意境美、艺术美呢!戏剧的确是综合艺术,阅读戏剧,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赏读——在诵读、解读、品读的基础上来鉴赏或赏析。
三、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研究网站。
(二)开展中学语文教师网上“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研究的交流活动。
(三)一年一次“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研究成果展示。
四、研究成员及其分工 (待定)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高中新课程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的、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民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和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指导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集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社会实践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一)社会实践
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学校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等。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或组织学农工商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护绿保洁等其它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到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广播室成员、校内小记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7、其它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组织实施
(一) 组织机构
学校由德育处和团委负责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 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5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学雷锋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登记表》。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学分认定
(一) 社会实践
1.学分设置:三年共6个学分。
2.时间要求:一学年内必须参加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采取集中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集中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集中安排一周社会劳动实践。高三分散参加校内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不少于36课时。
3.认定方法: 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劳动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少于36课时的最多可获2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二) 社区服务
1.学分设置:三年共2个学分。
2.时间要求:高
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4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3.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德育处或团委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