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第一篇: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外语学子展风采 新生力量秀自信——外国语系第一届“新生杯”口语演讲大赛(记者 赖晓颖)为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给热爱英语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

第一篇: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

外语学子展风采 新生力量秀自信

——外国语系第一届“新生杯”口语演讲大赛

(记者 赖晓颖)为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给热爱英语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5月10日晚七点,我院外国语系在11栋214教室举行了第一届“新生杯”口语演讲大赛。现场座无虚席,外国语系主任郭本元、韦成锋等老师担任嘉宾并进行评分工作,总共十二名选手参加比赛。

比赛分为两轮进行。第一轮是命题演讲,十二名选手分别按顺序上场,自我介绍后以“Youth and future”为题进行演讲。接着的第二轮图片描述,选手们抽取题目后对相关图片进行描述,并接受在场嘉宾的点评和提问。这一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些选手以流利的口才,敏捷的反应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比赛,吴志强同学以601.8的高分获得了一等奖,陈桂清、赵睿清两位同学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则由刘少珍等三位同学获得,其他六位同学也都获得了鼓励奖。赛后,选手之一的田晓燕同学说,虽然只拿了鼓励奖,但这次比赛给了她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大众面前自然地表现自己,以后将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第二篇:我眼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古代到现代,国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奔入小康阶段,文化自信是一个我们国家或是个人对自己充分肯定和对自己的认知。中华民族的坚毅和自信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或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国家屹立不倒的根本,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重要基础。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其自身的建设,成立,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联系,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多年,我们的祖先通过他们伟大的思想,行动,勤劳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关键。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穷无尽,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所要珍惜的根本,是我们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做到“扬弃”。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不仅要从以前的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文化的改进与创新,让我们继承的文化拥有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要有新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从自身做起,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每个人做到就是在促进社会的文化改进与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今应该继续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壮大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文化竞争力,为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坚持发展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要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身生命力充满自信。我们要坚定的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继续发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中华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坚持树立,坚持保持好所有的优秀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繁荣;坚信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保障我们的文化安全,我们传统文化容纳百川,中国文化,更要拥有文化自信。

继续发展中国文化,就是我心中的文化自信,我心中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体现在我们周围的文化熏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其他人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我们本民族人的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孕育到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弘扬和发展,继续繁衍和发扬新的生命力。

第三篇: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坚固底色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一,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

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历史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然而,它也有其历史局限,突出地表现为不能将封建礼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区别开来,不能将作为封建统治工具的儒教同作为中华思想文化遗产的儒学科学地区别开来。对此,我们既不能苛求前人,也不能忽视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

特别到了今天,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财富之后要着力补齐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短板,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国家硬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后要着力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短板,就必须开启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寻根之旅”。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

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既来源于人民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在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根本性命题,并赋予这个命题以“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含义。

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不能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第三,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靓丽而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正处在国内国外各种思潮碰撞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学派流派进行引领式包容性发展;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重构重建、核心价值观重构重建历史进程的继续和延伸。要看到,西方国家从资产阶级革命起,确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不需要这样漫长的时间,但也要看到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反复性和艰巨性。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唤起全民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还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最好继承与创新。

(作者李捷 求是杂志社社长,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第四篇:文化自信的内涵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内涵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就要坚持“四个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经济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在东西方的比较和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沦为弱势。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总书记从来把文化放在该在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因为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不管是考察还是出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闪耀着中国智慧,一言一行都充满着自信。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2014年3月27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

2013年12月26日,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同时,我们需要吸引世界眼光的大国实力。

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一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毫无疑问,“讲清楚中华文化” ,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个整体;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既包含着历史,也涵盖了现在,更指向未来。

“讲清楚中华文化” ,还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与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互为借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当年,莱布尼茨受《易经》的启发发明二进位制,而二进位制最终演变出当代计算机技术,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能够摩擦出惊艳的火花;曾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显示出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革命文化,让世界惊叹不已;如今,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令世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巨大潜能。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2017年08月14日08: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由“三个自信”增加到“四个自信”,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因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自信是人相信、信任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的一种意识状态。自信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人的自信意识蕴含着人的信念和信仰,寄托着人的未来和希望,激发着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基本信念、精神支柱和精神源泉。矢志不移、果敢担当、坚毅从容、百折不挠、宠辱不惊、自谦包容等都是人们自信的表现。

自信作为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其固有的属人特征和生成变化规律。自信发生于自信主体对自信客体的信任性评价,自信主体、自信客体、自信评价是自信意识生成更新的三个基本要素或环节,也是区分自信形态的三个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指“中国人”作为国家的主人对“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这个自信的主体是“中国人”,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主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主体的最高概括。从客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经济自信、政治自信、文化自信、社会自信、生态自信的有机统一,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这两个“有机统一”不是彼此并列而是相互交织的。从评价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评价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深刻汲取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客观辩证的自信评价,从而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本质。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故步自封,而是内含着科学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坚定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论述表明: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精神自信。文化的本质是“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肯定性评价与执着的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是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基本更广泛、更深沉更深厚、更持久更稳定的力量。

从文化精神的永恒性看,精神是人的意识,特别是指人的意识中的思想精华。人的意识、思想、精神的形成和升华,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用大脑思维、抽象概括,从思维对象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偶然中找到必然,个别中发现一般,易变中锁定永恒。精神就是人对变化着的事物的本质性认识,具有永恒性、稳定性;文化精神就是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文化现象中穿越时空的永恒。总书记在兰考视察时指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精神的永恒性特征,从而直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沉性持久性稳定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从文化精神的层次性来看,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不同侧重、不同层次的精神内涵。文化精神的层次性是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意识反映文化对象的抽象程度和深刻程度有高低深浅之分,其中,高一层次的意识总是比低一层次的意识更深刻,更具本质性、精神性。由此,不同层次的文化精神就有着高低不同的境界,其最高的境界就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说就是哲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直接文化内涵,侧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层面的界定与诠释,对“三个自信”的更深入解读,则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层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精神提升到民族精神、革命精神、道德精神和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使之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需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许多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总是围绕坚定“三个自信”并归结到坚定“三个自信”上来。这表明,文化自信不是在“三个自信”之外,而是在“三个自信”之中,是对“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从文化精神的主观形式看,文化精神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它归根到底是依赖于个体人脑而存在的。换言之,文化是生长在人脑中的东西,只有深入人心、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精神;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信赖和寄托。从这个角度看,“三个自信”主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政治宣示,体现党和国家领导层的政治导向;在它没有成为民众个体的文化自信之前,对于民众个体而言,它还是外在的。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非社会主义文化和反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思潮不断变换手法、变本加厉,严重伤害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动摇党和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人的个体文化自信亟待重塑。因此,需要把“三个自信”转化为文化自信,把党和国家的政治信念、政治理念转化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文化自信、理论文化自信、制度文化自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全民族精神力量”,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信的积淀和升华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到文化自信时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这段论述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信的历史延续和升华。

从联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积淀和延续。总书记从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由远及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追根溯源”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更体现了他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的思想。中华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所以能够融入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传承至今,根本在于它是在中华文化流变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从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革命文化的洗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以及其他相关讲话中多次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揭示出“古为今用”的文化规律和对待历史文化的科学态度。如同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一样,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中有相对、永恒中有流变、传承中有发展。从中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延续,也是中华文化自我扬弃、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是这个过程的结晶。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充满自信,包含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阐述、新论断。在初步学习中,由于所从事的工作,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文化自信”在最高领导人面向全党全国的重要讲话中被提了出来,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

记得2014年初,习总书记回陕视察时对陕西工作提出五个“扎实推进”,其中第三个就是“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并讲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由此可见,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一个民族,只有她的文化存在着,这个民族才存在着。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总书记这段话强调了文化的基础性作用,阐述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坚持文化自信其实就是要打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推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万人民、为伟大的祖国鼓与呼。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文、反对八股文,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主张,直接促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的蓬勃开展,《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血泪仇》等文艺作品的面世,激励着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和提升各类博物馆、传习所建设,让文物活起来,让民间技艺传承下去,发掘和讲好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之光的中国故事,运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多种形式,弘扬其中国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也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违反党纪国法,实在触目惊心。因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刻不容缓。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时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开拓创新,繁荣我国文艺,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就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作品。在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发现人间真善美,创作出讴歌奋斗人生、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的文艺作品。其次要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第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加大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第四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加强新人培养,增强文艺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学陕军、影视陕军、戏剧陕军、美术陕军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化自信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携手共进,搞好文化工作,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

文化自信的力量

——黄平县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卢秋米

文化遗产保护,把根留住。

也许,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一片碎石、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几片絮语就是一个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要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为明天的辉煌贡献力量。

“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文化遗产的‘使者’和‘捍卫者’。”在黄平县文物局,每个人都坚定而执着地追求共同的理想。

在这份执着自豪、奉献骄傲的事业中,黄平县文物局干部职工历经了挫折、辛酸和磨难,但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不低头、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干”字当头 临危受命建铁军

熟悉的人都说,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有凝聚力、有战斗力。

然而,他们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从组建到现在还不到五年时间。

这支年轻的队伍,就是2008年4月组建的黄平县文物局。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让大家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团队中积聚,这股力量来自对文化的自信,对搞好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执着。

2006年前,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承担,当时文物管理所办公条件差,办公及业务经费困难,办公室曾设于县城外12公里处的东坡飞云崖古建筑群长达26年。

在2005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这支队伍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绩来证明了他们的实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赞誉。

2008年4月,黄平县文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适应黄平县经济社会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标志着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下子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杨德是黄平县文物局第一任局长,虽然现在是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但他对这项工作仍充满感情和激情。 “我们现在这支队伍都是年轻有为,勇于拼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头人和领路人。”黄平县文物局现任局长陈兴夫介绍说。

近年来,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黄平县文化遗产事业更快更好、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11年3月,县委书记吴克组织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负责人一行到省文化厅、文物局进行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专题汇报。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对此深为感动,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通过上下互动,不断地增强了上级对基层工作队伍工作情况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精神鼓励。

4年多来,临危受命的黄平县文物局团队骨干基本上均参加过国家、省、州文博系统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他们培训回来后,在繁忙的工作实践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很快提高了全局职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业务水平,使这支新生的文博队伍在短时期内走向成熟,并能胜任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务。这支能征善战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团队,就是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各项优越成绩的根本保证。

一步一景皆文化、一路走来见精神。走进黄平县文物局,时时处处感觉到每个人对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干劲,大家都说:“在辛勤拾回‘沧海遗珠’的环境中,让人总是有一种只争朝夕、向上攀登的渴望,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战场上的“尖兵”。

“敢”字为先 攻坚克难齐奋进

在乡村田野、阡陌小巷,在每一个文化记忆被发现的背后,总有他们忽明忽暗的背影,或深或浅的脚印。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踏遍面积1668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

自2005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黄平县文物局在时任局长杨德的带领下,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连续作战。

他们,用汗水和执着去打开文化记忆,用认真和专业去守护历史传承。

有人说,他们是“工作狂”;有人嘲笑,这是“一群疯子”。

但,他们却总是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在发现和调查周瑛墓过程中,为有效鉴定和甄别周瑛墓,该县全国文物先进工作者,退休老干部,80多岁高龄的解培九主动请缨前往现场参与调查。

由于周瑛墓坐落在半山腰上,山路小道,崎岖难行,解培九行走极为困难,为保护解培九安全,普查队员杨德毅然地主动背起解培九来回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周瑛墓的田野调查任务,谱写了一曲爱老敬业、团结互助的动人乐章。

在“大关岩洞穴军事设施遗址”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更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

大关岩民初洞穴军事设施遗址,为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口距地面垂直距离150余米,洞口处于悬崖绝壁之中,独一崖壁小径可达,陡峭处需匍匐爬行。当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到大关洞洞前观望时,大家顿时面面相觑,人人生畏,如何完成大关洞内的调查任务,是摆在队员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面对如此险峻的环境,出于安全考虑,普查组组长杨德召集大家现场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最佳方案。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议,没有主持人,没有办公桌,大家席地而坐,议题就是要不要进洞考察取证?如果进去,又采取那些措施保障安全?

最后讨论决定:进!

队员们自告奋勇,经过商议,由胆大心细、经验丰富且无恐高症的当地向导和队员罗朝凤、潘盛宇、姚元祥四人执行大关洞内的调查采集任务,其余人员作好安全警戒、应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短暂的,可是对于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执行任务的四位队员来说是漫长的。

“小心点,注意安全啊„„!”队长杨德手心全是汗,他知道,如果中间出一点问题,队员就可能坠入百米深的谷底,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队员们忍着全身关节疼痛、指掌起泡的痛苦,到达洞内完成了调查采集任务。

“那是一段难忘的探险历程,是勇气、力量和责任感的考验与比拼。”后来队员们在回想此事时,人人都还心有余悸,感慨不已!

在调查刘伯龙“澄清环宇”摩崖过程中,同样经历过一番惊心动魄、别开生面的惊险历程。“澄清环宇”摩崖处于一陡峭的崖壁之中,距地面高度50余米,崖壁藤萝盘绕,灌木丛生,给普查队员的测绘、拍摄等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弄清摩崖内容,队员们用镰刀劈荆斩棘,开出一条通往摩崖之“路”,在实施摩崖测量时,杨德、陈兴夫、杨光景三人利用藤条帮助,全身匍匐于壁,双脚几乎悬空,犹如高空杂技演员在进行高难动作表演一样,惊险至极!在拍照与摄像过程中,队员陈兴夫、盛国建分别爬上摩崖对面20余米高的树干枝桠中进行冒险拍照与摄像作业。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些勇敢的普查队员的敬业精神喝彩。 象这样的生动实例,在黄平县的“三普”工作中实在太多太多,为了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的发现和保护,为了普查工作者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工作中哪怕再苦再累,再险再恶,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历史重现世人面前,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欣慰的时候;

每当看着从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快乐的时候。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是勇者的表现——黄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勇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感受到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

“拼”字求胜 蓄力砥砺铸丰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涵养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源泉。

“跋涉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道出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造福千秋万代。”在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杨德看来,做不到“五千”,就做不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黄平县文物局在多年来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与一切文物违法行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他们依靠文物法、刑法等法律法令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一些破坏或影响国家文物安全的事件。

瓮湄桥又叫瓮埋桥,亦称乌梅桥,位于县城西南的上塘乡乌梅河村,桥为双孔石拱桥结构,为滇黔古驿道的重要桥梁之一,由清初当地邰姓义士以大铁链扣右肩骨募化修建。 1989年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来,当地村民们视桥为命,爱桥如家。 2007年4月,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准备在乌湄河新建一座桥梁,以解决一些交通隐患问题,可能在建桥选址上,基于经济条件考虑,决定拆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瓮湄桥,利用其桥墩基础新建公路桥。

当年6月,在工程队进场开始拆桥施工时,引起当地村民百姓强烈反对,并自发组成护桥队于瓮湄桥两端排列,坚决阻止工程队拆毁该桥,同时将这一情况紧急电告县文物管理部门。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拆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并及时收集现场相关材料,迅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到现场调查核实后,认为县文物管理所汇报情况属实,应停止施工,支持文物保护。

经县委、政府研究后,作出了“保护古桥,新桥择址另建”的决定。县委、政府的正确决定,使“瓮湄桥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仁寿宫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安万寿宫被他人长期占用经营和居住,致使这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产权难以落实,对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造成极大的障碍。对此,黄平县文物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之相关规定,反复耐心地对占用住户进行解释和说服,最后,成功地促使了这些占用住户主动地搬出了仁寿宫和万寿宫两处文物保护单位,圆满地完成了依法保护文物安全的工作任务。

如今,保护下来的古桥成为当地百姓纳凉闲谈之地,修缮的仁寿宫已免费对外开放,当地群众在闲暇之余,充分享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这,就是黄平县文物局在工作中所倡导的: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主人翁,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受益者。

文物是一种文化的具体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失去了文物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将失去应有的依托。黄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存丰厚,文物勘探、发掘、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件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风雨烟云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遭到损毁、破坏,变成永远的遗憾。

黄平县文物局局长陈兴夫一直这样认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而且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完成了341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文物调查和登录上报工作,其中新发现文物258处。由于成绩突出,受到省、州、县各级主管部门的多次好评。

根据田野调查资料,黄平县文物局汇编出版《黄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汇编》、《黄平县民族文化村寨》、《黄平县文物分布地图集》、《黄平县新发现文物画册》、《黄平文物》(第一集)、《黄平县枫香革寨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报告》、《黄平县“三普”工作简报汇编》及《黄平县“三普”工作制度》等成果专辑。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将新发现的《重安江三桥》、《岩门土司城》、《重安江水碾群》、《岩灰洞大跃进冶炼址》及《黄平旧州飞机场遗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派员参与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仁寿宫抢险维修方案的编制与维修管理工作。仁寿宫抢险性维修工程,是贵州省人民政府2010年10个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是省内文物古建修缮样板工程, 2011年贵州省文物局将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资质和个人职业资格培训拿到黄平县办班,并将仁寿宫作为范例供学员学习。

这是一群记录历史、追寻文化记忆的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

这一刻,他们在追寻和记录着什么?

追寻且兰古国的城垣巷道、飞云崖的历史及风貌,记录黄平这块神秘美丽富饶土地上的人和事„„。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力量!

这股力量将把所有记录和记忆连起来,形成一部读不完的史书,留给子孙后代!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