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通用)

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通用)

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第一篇: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陈爱君学好语文最关键是要读书。这样的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当然,这里的读书不单单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朗读,更是指对语文教材之外的各类书。

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

第一篇:让孩子享受劳动的乐趣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陈爱君

学好语文最关键是要读书。这样的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当然,这里的读书不单单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朗读,更是指对语文教材之外的各类书籍的阅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鲁迅、巴金、冰心„„没有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才能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语文能力。

然而,我们的学生似乎不太爱读,也不大会读。尽管原因种种,但课堂上缺少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表有情的朗读是事实;回家后,由于缺少了家长的督促,孩子很少主动读书,这也是事实。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爱读、会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些年,也想了一些办法,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读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读书的兴趣,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营造读书环境

环境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为了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我和学生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开辟“请您欣赏”专栏。“学习园地”更是学生的成长乐园,里面的内容与学生阅读悉悉相关,如读报栏、名人读书介绍等等。此外,还发动每位学生收集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贴于书本一角,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2、构建读书平台

有了一定的读书氛围,还需构建一定的平台,确保学生读书的时间。为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学校设置的每天的拼拼读读,每天还利用一定的时间师生共同阅读。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模仿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如果老师喜欢阅读,那么就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所以,在师生共同阅读的时间里,有时,我们各自手捧自己喜爱的书籍静静地阅读,当然,课后自然有一批好奇的学生走过来看看老师在读什么书,

哪儿买的。有时,则由我为学生读书,我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读书的语气,通过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读来牵动孩子们的心。每每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显然,孩子们是被故事吸引住了。渐渐地,他们感到单听老师读不过瘾,自己得找书读一读„„久而久之,学生一有空就读书的现象多了起来。

3、丰富读书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读的趣味性,我常把个人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互读、角色补读等形式揉合在一起进行,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朗读的氛围。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尤其是定期开展的朗读小考级,更是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纷纷准备,谁也不肯怠慢,就是那些朗读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因为大家都清楚,与其说这是朗读考级,不如说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只要比过了自己,就可以拿个好分数,比原先进步得越多,得分就越高。这诱人的果子只要你跳一跳就能摘下来,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呈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语感。

二、结合文本教学,注重读书体验

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有人曾说,作者写出的文章就是作者说话给我们听,我们通过放声朗读就好像听到作者的声音,才能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例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和大师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体验。

1、读出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它们字字如珍珠,且读来琅琅上口,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像这样的一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桂林山水》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孩子们反复地朗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更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以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

2、读出真情

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似其中”,与言语对象的那一颗心发生共震,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如《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文章,字里行间既渗透着居里夫人对老师充满了敬佩感激之情,又洋溢着居里夫人尊师爱师的拳拳之心。其中有这样动人的一幕:“大会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走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里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中学时代的欧班老师”。教学这一段时,在学生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体会居里夫人对欧班老师的深深情意。听完后,教师紧接着用尊敬的神情,深情的体态语言,饱含激情地说:“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了这段话的录音,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接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吟诵那段话。这样,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氛围,从多种感官入手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相应情绪反应。学生朗读时自然而然地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读出个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专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边体会边画句子,并把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回答交流“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大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奇特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茂盛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生机勃勃的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满怀欣喜,作为教师则充分肯定、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同时,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由于每个人思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因人而异。 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不仅读出了对文本的感受,也读出了作者对榕树的热爱和赞美。

三、开拓阅读渠道,加强读书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学习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1、结合课堂教学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于是,我总是布置一些“源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延伸型”作业。如学了《惊弓之鸟》之后,推荐读《成语故事》;学了《武松打虎》之后,推荐读《水浒传》;学了《赤壁之战》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尽量把学校图书馆现有的一些经典书籍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逐步让学生去读。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对课文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同时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2、结合读书活动互相推荐阅读。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收益。为了让学生不仅好读书,而且读好书,在班上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课上,有的同学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读给大家听,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同学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有的同学有感情地把自己喜爱的诗歌诵读给大家听。每次活动后,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建议学生互相交换书籍阅读,资源共享。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读书的快乐和分享别人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保持了课外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不断地去读更多的好书。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读书氛围,立足课内,着眼课外,那么学生也自然能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

第二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科学的乐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科学性﹑生活性﹑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体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来,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着力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探究的氛围。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

1 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新事物的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认识“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玩”的情境:准备两根塑料鱼竿,一根头上有磁铁,另一根头上没有磁铁,一些鱼嘴上挂有铁环的“鱼”,让两名同学一人拿一根鱼竿进行“钓鱼”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钓上的“鱼”多。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鱼竿上的秘密,提出“为什么有磁铁的鱼竿就能钓上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体验成功喜悦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能在解疑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应急于解惑,而应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去探究,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实验﹑交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中获得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混合与分离》时,教师混合醋与小苏打时,学生会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会不会是空气”,进而让他们思考﹑讨论如何证明这些气泡是否是空气,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火柴燃烧来检验。学生用火柴检验后发现火柴会熄灭,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在不断产生新问题的推动下纵深发展。通过质疑﹑解疑﹑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还培养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想法、疑惑和收获,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如四年级上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设计出的实验方法有: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把充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等。

3 在开展观察和实验的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嗅一嗅等方式感知物质的多样性,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如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中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产生的想法,在自行实验﹑汇报中,既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使其探究活动在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要使科学探究活动具有科学内涵,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探究,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或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探究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麻雀和蜻蜓》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和麻雀翅膀的放大图片﹑蜻蜓和麻雀外形的放大图片后,可以引导学生小

4 组合作﹑交流讨论,将蜻蜓和麻雀翅膀、外形的不同之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等方式,对麻雀和蜻蜓的翅膀﹑外形特征予以归纳概括,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内在的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享受科学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陆建凤)

小学语文科学术论文

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把单调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活动学习。

关键词:体验 享受乐趣 增强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所谓“体验”,就是由身体性活动或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他们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他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验学习。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要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从而产生我要学习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思维还比较幼稚,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应以鼓励性的、启发性的语气为主。如:你讲得有点道理,请继续;你再好好想想,呆会儿老师请你好吗?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愿意去体验知识的形成,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努力挖掘和营造适合教学的生活情境或仿真情境,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实践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体验热情。生活情境可以涉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校生活话题等;仿真情境则可通过语言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和思考:学生最需要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探究的是什么?并善于将学生的体验兴趣引领到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之中。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划船”的情境: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悠闲地划着船在河面上,缓缓地前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划船。同学们真的好像自己划一样,非常兴奋,我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河水,有的说看到了花儿,有的说看到了一棵大榕树,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看到大榕树上有小鸟,我还听见鸟叫。”我立刻表扬了他:“你真能干,不仅看到了树,还听出有鸟叫。”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情绪积极,通过自主、开放的观察、交流、相互启发,就把单调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活动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二、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低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都很强,但同时也贪玩好动、天真活泼。如果教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动手和互动的活动中,让他们真切的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就像给学生注射了兴奋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和研究的欲望,对学习充满了向往,兴致勃勃地想从课堂中获得成功和创造的喜悦。

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荷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学习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要努力挖掘、拓展教材内容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再创造”活动中深刻体验。如我在上《种子》这一节课时,我先出示两包不同的种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一会儿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包的种子很多;一包的种子很少。”有的说:“这两包种子中一包的种子还不成熟,一包的种子颗颗都饱满、成熟”;还有的说:“这些种子颜色不同”;„„学生观察得很仔细,说了很多很多。然后,我问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又提了很多的问题,有的问:“这两包种子是谁采的?”有的问:“它们为什么不同颜色?”„„之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就高了,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惊讶的是,学生观察如此细致,想象力如此丰富,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那一双双争先恐后高高举起的小手,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孩子的潜能和才华,使他们在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小组交流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参与活动越充分、越主动,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再创造”活动中享受乐趣,体验成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2、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多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新知,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交流体验中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适当的评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在教育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带来乐趣。在教《钓鱼》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你的表现如何,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吗?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这样在评价中,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理念,让学生体验到了如何去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平时在作业评价时,我也一改往常常用的批改符号,对于错题,我会在下面画一条线,并针对错因在旁边写上“再想一想”、“再检查一遍”、“请看清楚题目”等批语,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对于有创意、做得好的题目,在题目旁边我会在旁边画上笑脸、大苹果,卡通形象,或根据特点,写上“好”、“肯动脑筋”、“你很聪明”“你真棒”等评语,肯定他们成绩,鼓励继续努力。这一个个苹果、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把老师的关爱、期待蕴含在批语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想法存在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思考、探究和体验,那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学习,就像一支支兴奋剂,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一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

第四篇:让孩子感受“识字”的乐趣

当今社会是个高速发展、信息膨胀并飞跃变化的社会,对于任何人而言,要想在芸芸众生之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能力之外,必须不断学习,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信息,其中通过阅读文字的方式来获得知识是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识字”是正确阅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信息,理解所看内容,感受语言之美,享受文字之乐,而且也为将来升入小学,进行规范书写、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平面化的方块图形文字,主要以象形字为主流,做到了音、形、义的三者统一。大多数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图像,方便于儿童的辨别识记。儿童时期不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词汇量

一.家园合作,共同创设适合孩子阅读“识字”的环境 在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作为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班,师生共同布置了“开心字宝宝”的区角,在漂亮的心形周围贴有小朋友识字活动的照片,中间是日常教学中的关键字卡,每周一换,方便孩子复习、巩固。在家长的帮助下,区角的柜子里有适合孩子阅读的配有简单文字的图书、人手一本的“字宝宝”书及配套的磁带、录音机、幼儿名字卡片,还有许多扑克牌字卡、字卡小沙包(四面可以插小字卡)、棋卡等,同时对于班上物品进行分类,逐月增加新字卡,并贴在旁边。例如从单个字“门”“窗”“桌”“椅”到多个字“教室”“洗手间”,逐步过渡到室外“滑梯”“转椅”等。在班级的主题墙中,教学主题的线索、分支尽量用简洁的孩子易认易记的文字, 在孩子的作品旁要贴上名字卡、相应的图片,照片也要写清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最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开心字宝宝”专题活动中,我们按月给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识字情况,包括目前“识字量”“识字用途”“新增加的字”及对识字活动的兴趣等。同时也对家长提出要求,并反馈意见。如请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陪孩子一起阅读识字,每周或两周逛一次书店,每月为孩子增加一本新图书,要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家长在家中,也可以贴许多字卡,陪孩子在街上时,引导孩子认读周围的字,在电视上、报纸上也可以找一找认识的字,让孩子经常反复地接触汉字,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孩子增加对汉字的亲切感。 二.将识字活动融入日常活动,运用游戏的方式,增加“识字”的趣味性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在日常活动中,要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和孩子共同游戏时,引导孩子把兴趣转移到识字活动上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主要有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 在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同时将一些识字卡片恰当地融入其中。实践证明,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便于理解,而且对于相关字词也很容易记忆。例如在大班故事教学《种金子》中,老师准备了故事的题目“种金子”的字卡,阿凡提的画像和字卡“阿凡提”,国王的画像和字卡“国王”,教师讲述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分别出示相应的字卡,阿凡提的字卡下有“种”“长”“分”的字卡,国王的字卡下有“半信半疑”( )“哈哈大笑”( )“气急败坏”( )字卡和表情图,这样孩子很容易掌握故事情节,故事发展顺序一清二楚,在随后进行的“字卡对对碰”的游戏(根据读音找相应的字卡),“字卡找朋友”(同伴之间找相同的字卡)的游戏及故事表演、复述故事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的异常活跃。 除了语言活动,在计算活动、社会活动、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其它活动中,都可以和识字活动相结合。例如在体育游戏“小动物捉迷藏”的游戏中,老师把许多动物的字卡藏到操场各个角落,孩子四散去找,找到哪个小动物就表演出来让大家猜,字卡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动作类,“跑”“跳”“走”“爬”等,也可以是交通工具等,孩子们对此类游戏是乐此不疲,效果也很好。 其实,幼儿园必须进行的创造性游戏、生活活动、家园活动等,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穿插一些“识字”游戏,如:散步时可以进行比赛指认幼儿园各处的文字活动,让孩子体会成就感。在运动会上,孩子们玩“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联欢会上表演唱“字宝宝”的歌曲,家园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玩1分钟字词搭桥游戏(孩子拼词,另一家长记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使“识字”变的趣味无穷。 三.鼓励和奖励相结合,保持孩子“识字”的热情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人都有被肯定被欣赏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喜欢做被别人夸奖的事,赞美的语言会使他们自信心倍增,可以鼓舞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识字活动中,我们会经常性地给予孩子一些赞扬“你真棒”“这个字念得真好听”或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小玩具、小贴画、小红花等,我们每月会进行一次“开心字宝宝”的星级评选活动,每个小朋友根据在园、在家表现分别得到一到五颗星,五颗星的小朋友戴上“小博士”帽,授予“小博士”的称号,班上每个小朋友都想拥有这一光荣称号。雯雯是第一个被授予“小博士”称号的小朋友,她不但会念图书上90%的字,而且能看懂报纸上的内容了。看到孩子的进步,是家长和老师最开心的事了。

四.鼓励孩子在和同伴游戏玩耍时,不忘结伴学习“识字” 随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结交同伴,乐意与同伴游戏、玩耍,并相互帮助、合作等是他们的需要,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具有恋群性,单个玩乐时不如和同伴一起游戏兴趣浓。“开心字宝宝”活动同样如此,聪聪小朋友一个人在玩“字宝宝”扑克牌游戏很快厌烦了,凡凡小朋友和他一起用“字宝宝”扑克牌玩“猜一猜”“钓大鱼”的游戏,两人却玩了半小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常常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的效果。 五.及时巩固,反复练习,学会拼词造句,增加“识字”量 孩子学过的字、词语一定要及时地加以巩固,并反复练习。在每次学习新的“字宝宝”的基础上,都不能忘复习一下以前的,可以把相关联的或造型相似的字放在一起比较记忆, 否则就如同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同时在认识一个单个的字后,可以尝试着将熟悉的字进行一些组词游戏,再用一些词说一句话。例如“草-小草-绿色的小草-春天里绿色的小草-我喜欢春天里绿色的小草”,逐步让孩子理解口语与文字、词语与句子的关系,逐渐养成孩子用语言连贯表达的习惯。 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如电视、电脑、录音机、电话等,帮助学习“识字”也是很好的方法。

通过画面、色彩、音乐、声音的多方位刺激,全面调动孩子视、听、触觉感官,发挥多元智能,吸引孩子注意力,提高识字效果及记忆广度、记忆深度等。 总之,对孩子进行“识字”教学,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急功近利,过分地追求识字量,重要的是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循序渐进,在轻松而又愉快的氛围里,培养孩子对“识字”的兴趣,真正感受“识字”的乐趣,同时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第五篇: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乐趣

飞飞妈妈:

我有一难题,想问问大家的高见。是这样的F女儿4岁,昨天从幼儿园回来,告诉我说,班里的小朋友请她吃糖了,因为当时我很忙,也没多问,今天早上,女儿又说,妈妈我想去超市买好吃的,我以为女儿乱要什么东西,就说不能天天去超市的,妈妈没有那么多钱。今天我看了网站上她班上别的小朋友也有回家和妈妈要糖的,去分给小朋友吃,我才意识到可能女儿吃了别人的糖也想买点好吃的给别人吃,所以我很后悔,女儿当时说的时候没问清楚,我和她爸爸商量也给她买点好吃的,让她也分给小朋友们,体会分享快乐。爸爸怕这样引起女儿的攀比心理,或是让她觉得通过分好吃的才能交到朋友等类似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很急….又避免孩子的攀比意识。

我觉得可以这样做:就是让分享受得无意。

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吃小饼干,觉得很好吃,可以建议孩子:“真好吃,明天拿去给同伴点儿尝尝,你要不要带点儿去给小朋友尝一尝?”但是不要硬让孩子分享,更不要用这样的语言:“你看人家都给你吃了,你也得买点儿给人家吃。”这样不利于孩子对分享产生快乐的体验。

活动既然已经过去了,当孩子再说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体会与分享给她带来的乐趣:“别人和你一起分享,你是不是很开心?”

当然,可以分享的可不止是好吃的。比如好听的故事,比如好看的书,都可以带去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分享……

只是,刚刚接触分享的孩子;请不要让他们分享玩具,他们很在意自己的玩具,因为那是唯一,分享了就意味着他自己没有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