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篇: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政策扶持下,绿色建筑行业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迅猛。企业间的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绿色建筑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绿色建筑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绿色建筑行业中的翘楚!
《2013-2017年 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绿色建筑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采用与国际同步的科学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背景;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规模与项目认证;中国绿色建筑主要需求领域与规模;中国重点区域市场绿色建筑投资潜力;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策略与项目案例;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策略;中国绿色建筑行业成本与收益比较;中国绿色建筑行业领先企业经营状况;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策略;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绿色建筑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绿色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绿色建筑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绿色建筑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绿色建筑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绿色建筑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绿色建筑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绿色建筑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绿色建筑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绿色建筑工业协会、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特别感谢!
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大量市场数据,特别是企业排名数据,仅供企业经营参考用,望客户不要用于企业广告排名比较。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前瞻资讯将不予承担!
特别提示:忽视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某些细微征兆,不能及时地随着环境变化而更新战略决策,最后导致竞争优势丧失。真正成功的企业,都自觉不自觉的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制定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经营战略!
前瞻真诚的祝福每一家志向远大的企业都能制定出高品质经营决策,从而有效规避行业风险,不断获得成功!
资料来源:《2013-2017年 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二篇: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王保伦
会展旅游的出现及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的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别。从产品的角度讲,会展旅游属于旅游产品中的公务旅游;从其特征来看,会展旅游兼具旅游业和会议展览业之共性,具有引发性、边缘性、综合性、依赖性等特点;从经营现状来看,会展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具有行业规模和产业特征,只是介于旅游业和会议展览业之间的衍生产品。因此,研究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和运作模式,必须将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本文也将围绕界定范围之内的内容展开论述。
1.会展旅游的界定
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外围服务。无论从会议展览的历史沿革,还是从会议展览的具体活动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而且,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因此,为保证会展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加强对会展旅游这一尚未深入开发的新兴产品的认识,有必要参照国际通行提法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实际,对会展旅游的概念重做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定义为:以消遣、公务、朝觐等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时间在12个月内的游客的活动①。依照定义中所提及的旅行动机,我们在旅游的层面下,将公务旅游归为不同于休闲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保健旅游、宗教旅游等另一独立的旅游类型。由于公务旅游者出行目的不同,我们可将公务旅游定义为:包括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展览旅游、奖励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②。但在本文中,着重就公务旅游中的展览旅游与会议旅游进行研究。在国际上,这两者分属于国际展览联盟(UFI)与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两个不同的组织。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形式相互融合的趋势,“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在我国会展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会议和展览的发展笼统称之为会展经济,与旅游相关的则称之为会展旅游的现象。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会展经济和会展旅游来说,展览旅游与会议旅游合而为一的情况,不利于我们对两者运作规律的认识和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也不利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两者的协调。
因此,我们从狭义的角度,将会展旅游界定为: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从此定义可以得出,旅游业参与会展活动的目的是开拓旅游市场空间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而达到此目的手段是根据参会者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旅游企业所擅长的服务。由此,会展旅游的服务对象应该落实到具体参加会议和展览的人,并根据参加者参加活动类型的不同,将其细化为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此种划分有利于旅游企业依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提供不同的服务。
1.1 会议旅游会议旅游就是政府、公司、科研机构和民间团体等组织的人员因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而派生出来的一项特殊旅游活动。召开会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交流信息或达成共识,那么,作为举办者和举办地为促进与会目的的实现,就要提供完备的会议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并凭借其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让参会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开展会议活动,并辅助进行旅游景点的游览。因此,不管会议的规模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组织者都将选址放在了首要位置,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在地点选择方面更倾向于环境幽雅、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旅游景区或尚未开发的自然景区,而并非都在人气旺盛的大都市。优秀旅游城市中的一部分因具有会议的先天地理优势和基础条件而成为首选。无论是协会会议、公司会议、政府会议及其他内容的会议,还是大小有别、内外不同的会议,对多功能的会议中心,便捷的通讯、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完好的视听设备,文书、同声传译等设备,以及干净、卫生和舒适的住宿、饮食
和娱乐条件及比较专业化的服务均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依据会议旅游所表现出的特征提供专业化和细致化的优质服务。
1.2 展览旅游
展览旅游是指为参与产品展示、信息交流和经贸洽谈等商务活动的专业人和参观者而进行的一项专门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相对于会议来说,展览要求的是聚人气、讲规模、重品牌,举办地需经济实力强大、基础设施良好、商业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郁、信息辐射迅速、进出交通便利。但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展览的展馆规模、配套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强人意的地方,加之展览行业的相对封闭性所导致的服务水准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并缺少行业服务意识,已经掣肘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而旅游企业在人员接待、事务协调、活动安排、票务预订等方面均比专业展览公司具有独到优势,因市场需求和展览活动的激发,展览旅游便应运而生。
所以,旅游企业在开发这一旅游产品的同时,还必须按照展览的分类(综合性展览和专业性展览)和发展变化而调整其服务内容。对专业性展览,旅游企业应该熟悉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参展者展览之外的需求,能安排与本地同行业的交流与参观访问活动,应该由专业化的旅游企业来承担。对综合性展览而言,规模庞大,人数众多,持续时间长,使单一的旅游企业无力提供所有服务,因此,需要建立战略伙伴或由大型旅游集团来承揽。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市场细分,依据企业的优势而有所选择地决定进退市场和开发产品。
2.旅游企业的作为
会展和旅游可以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发展,但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旅游业可以弥补会展业近年来粗放式扩张所隐藏的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而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将处于从属地位,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的举办者和举办地树立品牌,这是会展旅游长远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这也是会展旅游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会展往往是围绕一定主题而由主办者发起的,其核心是产品的展示和信息的交流,但一次成功的会展举办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众多环节的紧密衔接和配合。如果参加人员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事宜也完全需要由会展的主办单位来提供与安排,那么,会展的举办单位在这方面要么力不从心,要么无能为力,听凭参会人员徘徊于异地而不知所措,极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对会展活动的负面评价。
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很大的促进带动作用。而现有的会展机构是为某一具体的展会活动服务的,缺少对参会者提供相应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针对会展的主题、营销计划、服务接待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企业所能参与的部分。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加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旅游、以旅游促会展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新形式。
2.1 旅游饭店
经济的全球化和跨国商务活动的增多,将使会议市场的潜在客源急剧增加。三星级以上的饭店由于自身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准决定了其接待对象以会议为主和为各类展览会提供住宿服务,这为星级饭店和度假区在客源开发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市场。由于会议的计划性比较强,并有具体的要求说明,签有书面性的协议,使饭店可以提前进行准备和调整,而与散客相比,违约的几率小,承担的风险低。会议的举办者在压低成本的驱动下,要求在既定的会务预算下,饭店的会议设施、客房条件、配套服务等方面达到最好。因此,面对会议市场,饭店需要重新定位,依据目标市场而对饭店的设施设备进行重新改造和更新,因为酒店的星级、规模和配套设施将决定举办会议的层次、规格和大小,以及从中可获取利润的大小。在保有较高
的会议设施、通信网络、商务中心和辅助性服务等项目的同时,饭店还要重视客史记录的保留和存档,并定期与各会议举办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市场的新动向和新需求,以及时抓住时机为其提供服务。
2.2 旅行社
旅行社业由于其招徕、接待的行业特点,很多比较大型的旅行社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很强的接待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旅行社的介入,不仅可以为展会人员安排接送,代订客房、餐饮、票务,组织参观游览、娱乐消遣活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提供—些建议以供选择。这样,不仅为参加者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琐事和麻烦,还可以使其享受到最优惠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
因此,旅行社既可以根据会展的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提供相应服务,也可以针对某一知名的展会品牌而组织参会人员的来往,或将展会活动纳入到一个旅游线路中,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或为参展商在展览之余提供旅游和购物咨询,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和民情风俗,并按参展商的要求设计合理的短线旅游路线或争取成为会展活动指定的接待方,具体负责整个活动外围事项。小旅行社可以对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来满足这一具有潜力的会展市场;大旅行社可以凭借其分布广泛的营销网络和接待体系为参加会议和展览者提供全程服务;商务旅行社由于其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在这方面更能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度身定做,提供相应服务。而对会展市场的挖掘与开拓,旅行社不仅可以获利丰厚,而且还可避开恶性的价格竞争。
2.3 旅游景区
会议的召开和展览的举办,选择的地点要么是风景优美的旅游区,要么是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一般会议在日程安排上都考虑到了与会人员的旅游要求,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游览线路。景区在市场促销方面,应该使自己的名字列入会展活动的安排计划表中,或是指派专人到展览场地进行现场咨询和宣传。一地成为会展的举办地,除了与会展活动紧密联系的硬件设施以外,其整体形象和旅游资源,也是会展的举办者和参与者着重考虑的内容之一。会展为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别具一格的参与性旅游休闲活动提供了一次展示的机会,也将为忙碌的参加者带来片刻的休息和放松。
3.运作模式
3.1 政府———协会
会展,尤其是国际性的展览和会议,在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往往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和形象色彩,其组织和运作是在一些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下进行的,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会展业,并且不同的部门具有相同的审批权,造成了目前展会政出多门、资源分散、主题雷同、规模小、质量差的市场现象。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使政府由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具体办展转向总体导向、市场监督为主,各级政府部门不再办展,不再干预和具体参与展会的经营业务,而是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为会展发展提供政策、服务和信息支持,并监督市场主体的运作和游戏规则的执行的角色。
政府从会展业中退出来以后,将管理会展业的行政管理职能通过政府授权的方式向社会中介机构,如贸促会或旅游协会等中介机构转移,以减少政府的管理色彩,由会展行业协会、贸易促进发展机构或旅游协会以行业自律的方式负责协调和规范会展市场,或是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在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下面设立有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参加的中国会展业协会,由协会来制定行业规范、会展计划和服务标准,建立行业协调和自我约束机制。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因缺乏权威、统
一、有效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而出现各自为政、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的局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法制监督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和规则的制定则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
3.2 协会———企业
协会应把政府转移的权力视为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进行协调的一种工具与手段。行业协会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决定了协会将是市场中会展主要活动的组织者。行业协会不仅熟悉国内外的行业情况,并与国际相应的协会有多方联系与合作,而且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为紧密,内引外联,具有很好的组织会展的有利条件。但在目前行业分割的现实条件下,为能更好促进会展业的发展,贸促会、会展协会和旅游协会应摒弃行业偏见和行业利益,共同参与会展市场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各方在考虑到行业本身的需求和特点外,应顾全整体利益,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使制定的规则能真正地起到规范会展市场发展的作用,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现有的规则和做法,使之利于会展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脱离不开会展市场的开拓,会展业的发展摆脱不了旅游业所提供的服务,双方相得益彰,互利互惠。因此,要逐渐打破行业垄断,放宽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入会展业的限制,并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建立起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
具体到协会的工作方面,其主要是对会展公司进行会议展览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的制定,同时对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年度审核、信用评级,为他们提供国内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并通过招标的形式将一些会展的主办权转移给会展公司,防止同类会展在一地同一时期同时出现,通过竞争可以淘汰一些影响弱、服务差、规模小的展会和公司,有重点地培育一批有条件的中外合资、民营或外国独资会展公司,赋予其一定的经营权,加速会展业的发展,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使会展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3.3 会展公司———旅游企业
会展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从招募到布置到进行,涉及许多部门,牵扯到许多环节,会展商不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外服务。一次会展的举办除了目的的达到程度、问题的解决情况、参加企业的知名度、信息的扩散程度和交流程度、新产品的推出情况作为衡量会展成功的标准外,是否有高质量的观众和完善的会展服务及媒体宣传对其成功与否也起关键作用。因此,与旅游企业合作,对举办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对参加者来说是一个满意的结果。
在会展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会展业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这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纷乱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但通过开放的市场竞争,将会逐步解决此类问题,并使办得好的展会在竞争中走向集中,新的名牌展会在这场竞争中将脱颖而出,也使在各地举办的展会将逐步形成合理的布局。竞争必须依靠经济规模所形成的经济实力,在国内有意识地组建会展集团是增强竞争实力的良好途径。会展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联合是组建会展集团的主要途径,以目前实力强大的会展公司或旅游公司为核心组建会展集团或旅游集团,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摒弃地方(或部门)利益保护,鼓励公司之间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专业性的会展集团,或在旅游集团下设会展公司,强化企业的协同作用,扩大经营服务范围,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只有公司的实力增强了,才能推动会展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国外大型、有丰富经验的会展公司,才能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此模式的中心是围绕着游戏规则安排的。政府和市场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优势,共同评价现已形成并指导企业运行的游戏规则,但政府赋有监督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职能,对会展市场也不例外。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协会和规则的接受者———企业,他们所围绕的中心也是均已认可并执行的游戏规则,双方根据规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这种围绕游戏规则所建立的模型,将会减少很多的人为因素和官僚行为,使会展市场在刚开始发展中就按照市场规律行事,有利于会展业的成熟,也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在会展旅游市场中,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在游戏规则的指导下,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会展旅游市场正常运作。会展公司招募、组织和安排参加者,并接待参加者和展览的参观者,同时寻求旅游企业的支持;旅游企业配合会展公司,为参加者和参观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并满足会
展公司提出的不同要求;参加者与参观者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会展旅游方面,双方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达到了信息传递与接受的目的。展览公司、旅游企业、参加者与参观者双方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游戏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秩序。
4.应注意的问题
4.1 会展行业的经济效益显著,连带效应大,但会展经济现在是否能成为一支经济力量和新兴产业,在某几个城市可以,如果范围扩大,则有点言过其实。会展经济在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点状的,仅局限在少数大城市或旅游名城,影响力还有限,辐射作用还不明显,且会展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期,能否成为当地经济的推动力和可倾力发展的一个产业,还有待大的经济环境和其本身实际情况的改善。因此,将会展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经济助推器时,应量力而行,视具体情况而定,忌盲目跟进。会展旅游是否能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的标志予以推广,应三思而后行。
4.2 作为服务业的展览业,优质的服务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旅游业以其专业优势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但作为会展服务的提供者本身也要树立真心真意为参展商和观众服务的思想,满足他们对会展活动的合理要求。从会展场地的工作人员、会展的主办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到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必须明确为参与者服务是会展活动的宗旨。会展活动不应仅体现在当时的轰动效应,更应考虑到长远效应,考虑到参加者对会展活动的追想,对各种服务的回味和展会品牌的树立。
4.3 科技的发展,使会展活动的举行有了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对现实的会展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冲击,一些原先需要进行实际活动的会展转向了网络,分割了一部分传统会展的市场和利润,压缩了一部分会展旅游的市场空间。但网络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虚拟性,使它不可能替代传统的会展业,也不可能省略掉交往之间的服务,而只是为传统的会展业和新兴的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技动态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寻找网络技术与传统会展业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结合点,更加突出服务的必要性与快捷性,变网络技术的挑战为我们市场开拓的机遇,使双方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4 参与会展行业的旅游企业,不要仅停留在争机票、订房的差价上,而是应使自己的服务融入到整个会展活动中去,甚至细微到参展商的临时需求,这样旅游企业才能真正地参与到会展活动中去,也才能在具有巨大潜力的会展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第三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
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由某公司主持开发的北京某农业庄园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营村规划是这一模式的成功体现。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
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第四篇: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市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但此时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自1998年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在全市乡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努力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形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行业管理、业态创新、政府投资
、社区营销、融资模式等乡村旅游“北京模式”。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的: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
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
“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不同区位的空间产品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相互之间也并不冲突,针对这点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求异存同”,满足市场的多方需要。明确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
各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分别为:朝阳区为“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为“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一沟(带)一品
构造26条乡村旅游沟(带)的聚合产业
在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增量,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农委调整农业产业(果、牧、林、农等)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通过“一沟(带)一品”的实现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
和两年时间内,北京市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26条“一沟(带)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和“花卉旅游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赵家台沟域旅游”,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和“北线山野奇趣乡村旅游沟域”,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和“回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东北部浅山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沟带)”,昌平区的“‘阳光流村’山地休闲旅游区”、“叠翠燕平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采育葡萄大世界”和“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海17里’乡村休闲旅游沟域”和“‘桃源静谷’山地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和“汤河川满族风情体验区”,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和“古北口镇汤河‘沟域经济’”,延庆县的“河乡村旅游带”和“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
一村一品
开展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微观基础,长久以来处于单独生产和经营的状态,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进一步促进
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民俗村落,共对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和“京西妙高文化·七王坟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园村”、“京味文化·水峪嘴村”和“农禅合一·樱桃沟村”,房山区的“穆桂英故里文化·穆家口村”、“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水头村”和“养生山吧、创意空间·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宠物犬休闲文化·大邓村”和“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原生态自然文化·东水峪村”和“异国风情·瓦窑村”,大兴区的“采育人家,葡萄酒坊·东营二村”、“梨花之乡,休闲庄园·梨花村”和“生态休闲,有机蔬菜大观园·留民营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乡土旅游的金凤凰·雕窝村”和“生态新农村·挂甲峪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栗花深处、休闲溪谷·六渡河村”和“青山、碧湖、农家·上王峪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东极避暑、养生花园·花园村”和“京都游憩,渔味人家·口门子村”,延庆县的“奶牛风情,魅力新村·大柏老村”、“凤凰城、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和“妫水源·上磨村”。
生态旅游度假区
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
休闲和生态已经成为游客的两个主要旅游诉求,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根据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与环保局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并已通过了由乡村旅游行业专家、市环保局和市质监局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将申请成为地方标准,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延庆龙庆峡、昌平温都水城、丰台南宫、怀柔夜渤海、密云云蒙风情大道都在积极申报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促进京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树立乡村旅游的产品品牌,“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正是建设新时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必由之路。“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必将引导未来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
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推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至,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5月,北京旅游局在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北京市旅游局还组织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升级规划的具体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智力支持。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主要涉及:旅游局、农委、发改委、园林局、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这种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使得乡村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还启动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
景观保护,社区参与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建立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协同机制,使北京市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不仅强调单体的、有形的、物资性(如建筑等)的遗产保护,更重视无形的、非物资性(如艺术、民俗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体现出乡村景观保护中的保持传统文化继承性、建立高效生态系统、保持自然景观完整性和多样性、资源合理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原则,使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有章可循,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行业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形成了规划引导、标准管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景观保护、社区参与的北京模式。
第五篇: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
作者:王树雄 于正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对湖南旅游业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如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构架及措施。
[关键词]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