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通用)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篇: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探讨摘 要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为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政府行政适应形势变化。

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篇: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探讨

摘 要

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为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政府行政适应形势变化,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建立政府绩效综合评价、公共政策评价、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是新形势下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深入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形势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思路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国际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国际上,经济发展地区格局和政治中心地位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得到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水平增长。但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和谐、官员贪污腐败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愈加突出。行政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更加复杂,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使稀有资源消耗过多,导致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官僚制组织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难以在行政资源配置、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求政府行政部门放下官僚架子,改变命令式行政方式,期待政府廉政清洁、求实高效、重民心、顺民意。渴望通过宏观调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财富已是社会民心期望所向。特别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显露端倪,市场经济的利益是图已酿就“市场失灵”,政府作用凸显重要的时刻,政府如何在这场严重经济危机中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渡过难关,战胜危机。形势的变化为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政府管理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性和高超的技能性。同时也为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行政由“行政命令”向“民主法制”的转化提供了大好契机。

毋庸置疑,政府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一种有效工具和基本手段,它已逐步形成一种世界性潮流,成为政府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以行政管理的常态方式和基本手段,不断渗透到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行政评价已开始转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轨道。评价主体多元开放、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广泛参与、评价技术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评价主题以公民意志为导向已成为当今世界性行政评价的发展动态。实践充分显示,行政评价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工具,又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的革命,坚持绩效导向,从崇拜权威到注重绩效;坚持公民导向,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坚持结果导向,从重投入到重结果。

一、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改变行政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改革瓶颈制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民主化法制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具体可体现在:

1.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2.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政府与民众广泛沟通的有效渠道,落实公共利益、广泛接受社会民众监督的有效途径;

3.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国家行政人员干事

创业积极性的基本途径;

4.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的切入点;

5.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政府行政寻求社会民众支持、获取民心、建立政府威信的有效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二、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基本思路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首先要以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坚持以实现公共利益、民众满意为标准;以注重实绩、体现作为为导向;以职能转变、增强服务为理念;以系统全面、突出重点为基础;以民主公开、群众公认、社会广泛参与为要求;以提高效率、增强政府执政效能为动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体现全方位、多层次,适宜中国特有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避免片面追求形象业绩,建立政府绩效综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理念,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执政效能,这是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最基本原则。绩效评价体系应以目标管理为基点,全面评价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政职能履行情况和工作状况,重点考评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重大事件处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情况。力争避免追求形象业绩,片面地以GDP、招商外资为政府业绩主要考核指标。评价实践已显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使不少地方政府将自己的业绩放置于对“显绩”形象的追求,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却置于被忽略地位。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招商引资”,获取显赫的形象业绩,过于看重外资规模和引资落实,在优惠政策上不断做出让步,甚至出现了外资“空手套白狼”的情况。在发生外资非正常撤离后,“招商引资”为当地经济和社会遗留下许多后患。对政府绩效要实施综合考评,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政府管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差距,制定适宜、合理的综合考评指标,着重对政府公共利益实现的评价,科学评估政府潜在绩效状况。

2.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产生严重影响的今天,就业、生活水准的保障;社会秩序的安稳;社会地位的平等;财富分配的公平等已成为社会民众广泛热忱关注的公共利益问题。社会民众迫切渴望政府能够从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改变政府行政职能,以实现公共利益为行政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因此,政府绩效评价必须能够对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的工作表现和成效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以改进机关作风,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满意度。改革工作绩效自我总结、自我对比、自我肯定的传统考评方式,要根据各行政组织职责履行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按照社会公众对行政组织服务的满意度定优劣。

3.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建立公共政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工作质量形成于过程。行政绩效评价作为行政工作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体系应具备对行政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实现对行政绩效形成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控制和管理。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政策制定,关注政策执行,轻政策评估现象。一些政策脱离实际得不到及时修正和更新,甚至个别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破坏性社会影响,但却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纠正。政府的一些不当决策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恶化了生态环境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甚至由于行政行为失当和行政决策的

失误,政府的权威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必须建立公共政策定期审查评估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体系,健全完善政策评估信息系统。实行跨部门评估审查,排除部门利益制约,完善外部第三方和公众参与政策评价机制。4.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核心,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公共项目既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领域,又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项目绩效状况是政府行政绩效水平的直接表现。因而,项目绩效考核是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根本改变重前期立项、轻后期评价的现象,将项目绩效置于项目决策和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提高项目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

5.以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绩效评价与预算挂钩作为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实行预算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改革发展方向。坚持按绩效和工作成果分配财政资金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培育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是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反映了行政组织的政绩观。因此,构建科学的预算评价制度,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测量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计量方法,制定结果运用刚性规则,落实实效化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以形成正确的导向,使绩效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将预算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中的作用。

6.以考评结果实效化运用为目的,建立绩效考评问责制度

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报告中将“绩效评价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紧密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建立的首要原则,同时也是检验评价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目标责任制是对政府管理一种约束性的常规制度,考核需以考评客体的责任目标为依据,测量其实现目标的程度和效果。政府作为社会服务公共部门,在行为上必须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这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责任做出承诺,而且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能使公众对这种责任进行识别和测量的工具。绩效评价是公众领域内重要的“责任度量工具”,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凸显责任制度的重要性,既强调对行政优绩的激励,又要突出对行政行为失当和行政决策失误的评价,并确认其应追究的相应责任。因而在行政评价体系中,责任制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内容。必须形成不仅“有绩必奖”,而且“有责必问”、“有过必究”的问责制与行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制,以避免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奖励有余,惩戒不足”现象的发生。

7.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手段,增强绩效评价适用性,建立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制度行政评价指标的遴选,对评价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指标选择和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直接影响到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甚至影响到评价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工作环境和工作目标的变化,指标的适用性、有效性将发生变化。同时,过多过繁的评价指标不仅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加大评价成本。为此,有必要对指标设置与选择进行动态管理,构建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制度,以实现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提高评价效能。

三、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对策思路

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增加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执政效能,完善政府管理体系是我国体制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

1.增强政府管理应变性,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要求,实施政府绩效战略

公共行政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可提供的公共行政资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又是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使稀有资源消耗

过多,有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导致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而国内体制改革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都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稀有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政府绩效管理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战略,坚持绩效导向,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引导、优化行政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政府的优势和潜力,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政府行政所提出的新要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优化政府职责配置,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增强政府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对政府行政提出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就要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健全和强化政府绩效评价的职能,完善政府绩效评级的组织体系,建立专业化和权威的政府绩效评价机构,履行政策制定、绩效督查和科学评价职责,以确保政府绩效评价在组织体制上的权威性。

3.实施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开放透明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求政府及社会公众都要更新观念,并且还要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制度安排,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真正以公民满意度作为服务的终极目标。基于公民满意度的第三方绩效评价使政府服务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最大程度保证“民意”的传递,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同时,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内容的全面性,绩效的多维性要求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主体。因此,在完善政府内部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扩大政府绩效评价参与面,将管理和服务对象纳入评价体系,吸纳各方智能优势,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诊断和评价。充分发挥立法机构、政协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在绩效评价中的特有职能,深入开展公民评议活动。并使多元化评价体制制度化、法制化。

4.强化政府绩效评价职能,加大绩效评价力度,实施评价结果实效化运用,完善体系激励机制

考核是手段,结果运用是目的。激励作为考评体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不仅在内容方式上要求体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有奖有惩,有褒有贬,而且还要具备必要的强度和力度,真正做到奖励不搞平均,惩处不搞“下不为例”的惯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是一项大有文章可作的内容。实效化地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强化绩效评价职能,加大绩效评价与单位等级评定、领导成员业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结合的力度。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基础,促进行政干部、公务员考核科学化。建立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新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良好运行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改革的重点,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置于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位置。为了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引入学习和创新机制,构建学习型行政组织。在行政履职上,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行政理念,强化绩效意识,将民众之苦为己任,改变行政官僚作风,增强服务民众政绩观。在社会服务上,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塑造廉政公洁、服务于民之形象,树立文明执政、营造和谐社会之榜样。在行政组织建设上,加强宣传和培训,融合国际行政管理理念,深化政府行政理论研究,推行政务公开,构建行政透明服务型政府。力求从全方位为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东丽区委区政府课题组.科学构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报告.

[2]刘春萍,徐露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责任政府建设.社会科学战线,2007,(5).

[3]李金龙,虞莹.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行政与法,2007,(3).

第二篇: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情况评估报告

市排水公司《安徽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有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管理机构。在市排水公司领导下,设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文才兵担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公司分管领导担任小组副组长。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专家组、应急救援组及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组。应急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所属泵站的安全生产运行,突发排水事故的抢险、抢修、清理等处理。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情况:目前,市排水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正报市城管局组织评审。市排水公司分别在2017年6月及2018年1月在凤凰桥污水处理厂和新城污水处理厂组织开展了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防演练,提高了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和遇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知识和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情况: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积极组织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展新进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汛期应急预案学习并组织公司全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我公司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小组、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应急处置小组、污水管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及后勤保障小组。各应急处置小组组长分别由王红、张蕾、王剑担任,应急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完善。

(五)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2018年一月,公司安委会组织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坚持“每周自查、每月督查、随机暗查、年终考核”的原则,谁的隐患谁整改,并形成整改台帐存档。同时积极制定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不同级别的事故的应急响应,提高公司全员应急能力。

(六)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按照“因地适宜、规模适当、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制度,应急物资由后勤保障组统一管理,禁止随意调用,确保应急调用,提前储备。具体包含:无线对讲机10部,灭火器18只,堵漏设备若干,有毒气体检测仪1套,便携式水质分析仪1套,长管式送风呼吸机2套,过滤式防毒面具10套,防尘口罩100个,防护手套100双,安全带10个,安全帽10个,轴流风机2台,急救箱1套,抽水泵3台,不间断电源4套。

(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情况:在排水防涝应急队伍建设上,市排水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污水管道事故处置小组,主要职责是排水防涝的应急事故处理。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上,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实施了管网提标改造工程、南华路排口截污工程、淠河路污水管道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区域内污水排放问题。

(八)应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通过幻灯片、网络、组织讲座等方式,有效宣传了防火和防汛的应急知识,切实加强了对公司全体职工防灾减灾和防汛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

(九)其他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制定防汛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及防汛应急队伍。在汛期前,提前做好物资储备、人员排班,确保各厂站汛期安全生产运行。

二、存在问题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

三、下一步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我公司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公司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及水平,查找不足,不断应急工作完善预案及协作模式。

2、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宣传:继续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知识宣传的活动,提高公司全员安全意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确保全员熟悉掌握应急工作处理程序。

3、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完善公司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应急处置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三篇: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淮滨县环境保护局

按照县政府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人员从环境应急管理及协调机制建设情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等4个 方面逐项开展了分析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重点加强对全县危化品单位的监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来,我局着力推进危化品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制,通过下发文件、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组织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使区县环保部门对危化品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了县区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区县环保部门报送辖区内重点危化品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的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危化品生产、贮存、使用及危废产生、利用和处置单位内部应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二是我局积极与市环科所合作,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并准备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指南,为下一步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指导。三是我局一直将建立危险废物和危化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我局以12369应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与县安监、县交通、县公安、县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涉及危险废物、危化品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局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联动检查机制、安全隐患通报移送机制和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等。四是以淮河流域纽带建立了跨省、县流域断面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环保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环境应急管理,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整改落实情况检查为抓手,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有效减少较大、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我县环境安全。一是做好应急工作准备。在汛期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切实做好本地区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检查和演练工作。做好环境应急准备,确保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车辆等状态良好,环境应急指挥决策、调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应急环节衔接有序,为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是组织督促隐患排查、检查。围绕一年一度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应急值班,及时上报信息。严肃值班纪律,要求有关企业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确保通讯畅通;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责成有关企业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及时报县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四是妥善处置,保障安全。我县环保系统在抓机制、抓建设、完善预案、排除隐患的同时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在省环保厅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加强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监察、监测、预警在内的环境应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县环保系统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加强,2010年,我县新增应急执法车辆2辆、应急监测车2辆、环境应急监测设备3套。

二是强化了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了环境应急支撑体系的建设,开发了应急平台,完善了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使全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快速。三是加强了全县的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与指导,我局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次,

有效提高了全县各级环境应急人员的应对水平,每年通过进行突发环境应急演练等手段,锻炼了应急队伍的响应能力和提高了环境风险防范整体实力。

四、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

近三年,全县环境保护系统共举办事故灾难类(含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10次、科普宣教13次。县环保局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并根据应急预案确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相应的环境监察、监测应急队伍,目前,全县环保系统拥有各类环境应急监测与防护设备7台套、专用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车8辆。目前,我局与相邻县环保局正协作调研制定我县跨区域、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五、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尚未完成统一的应急平台规划建设,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诚信排污信誉度低。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三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诱发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给环境应急处理带来严峻挑战。

第四篇:XX镇2008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报告

XX镇“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实施情况调查评估报告

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的通知》要求,我镇对“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工作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评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2008年我镇发生过一次自然灾害,XX河长河段湖堤出现裂缝,湖堤渗水、下陷,造成经济损失50余万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事故灾难。“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

(三)公共卫生。“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的社会安全类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是前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的镇政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XX派出所、民政办、食药站、安监站、国土所、文化教育中心、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水保站、农科站等部门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同时,各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镇政府建立了镇级领导和各村、社区领导带班

1和值班制度。实行各级领导对防汛、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包片,抓住易突发公共事件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学习,熟悉预案内容和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加强应急演练和队伍建设是根本。建立了以公安、消防、抗洪抢险、民兵预备役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地震、森林防火、卫生、环境污染监测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各相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增强了应急意识,提高了避险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保障。一是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信息。二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责任制。办公室定期组织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强预警预测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统计信息按月报送和公共安全形势定期会商制度。按月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是基础。一方面,通过印发预案、科普资料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应急救援工作,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的能力,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

题:一是少数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镇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镇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各行业和市民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XX湖南岸湖堤的

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一是理顺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细化镇内的信息报送规则,明确信息报告责任,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理顺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获取的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发布预警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进行风险提示的预测预警机制。三是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卫生、建设、国土、农业、林业、消防等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警务、医务、民兵、预备役、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四、08年我镇发生的自然灾害典型案例分析

2008年9月3日XX湖水位高达5.19米,比上年同期高出0.22米。由于长期高水位运行,于当日上午8时XX湖长河湖堤出现裂缝,中午1时,险情进一步加大,沉落湖堤裂缝长达80米、宽4厘米,发生下沉段长30米,下沉达30厘米。湖堤一旦溃堤,将危及5个村委会4万余人的安全,上万亩也将被淹没,人民群众将遭受严重的财产和经济损失。险情发生后,县、镇、村三级同时响应立即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及时制定了周密的防洪抢险工作预案,成立了由县

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抢险指挥部,县、镇主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县长XX、副县长XXX、市水利局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县人武部、驻通官兵、全县民兵预备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X组织发动沿湖村委领导、群众300多人投入救灾。通过预备役官兵、民兵应急分队、驻通官兵、机关干部、村干部群众紧张有序的处置,下午5时,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次发生在我镇的自然灾害,整个抢险过程有条不紊,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服从大局,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工作,这是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 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的目标。构建的总目标是,通过筛选准确反映反腐倡廉的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反腐倡廉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腐败现状。通过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反腐倡廉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真实反映反腐倡廉现状。二是客观评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和纠风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合理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评估、定位反腐倡廉现实形势,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构建的意义。科学评估反腐倡廉形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客观把握反腐倡廉形势,保证舆 论导向的正确性,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信念。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科学的的总体要求

构建应以“科学评估”为出发点,把握好四个总体要求。

夯实评估工作基础。一是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全社会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党委的重视程度,其中党委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现行体制下,党委的重视是一种号召力和推动力,是反腐倡廉评估工作科学性和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委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跟不上,评估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指民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状况评估中,群众评估的比重相当大。三是技术基础。主要指纪检监察、统计等部门是否具备了反腐倡廉评估信息的采集、储备和处理能力,并形成了日常工作机制。

遵循顶层设计原则。构建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宏观把握和实际操作要求高,需要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操作。这一切离不开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是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中央的指导意见就是全党全国的顶层设计;把省、市、县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各省、市、县、乡镇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在不同层次的顶层设计里, 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反腐倡廉评估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既有对上一级顶层设计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有结合本地实际的通盘谋划。

制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在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上,必须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必须能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各阶层意愿。

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改革需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评估反腐倡廉形势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既要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评价,也要有来自人民群众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体现科学精神。这种评价固然分量很重,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执行再好也不可能体现事实全貌。而作为党委、政府本应作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就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评判。江西省今年就引入了社会评价,借助第三方机构和人民群众来评价各地的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构建反腐倡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科学地评价反腐倡廉状况,首先要抓住关键要素,建立反腐倡廉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XX市今年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履行职责情况、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创新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