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上第一单元语文
第一篇:部编二上第一单元语文
部编二上语文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八单元复习 课时安排 3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 认识6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会写31个词语。
2. 通过故事内容,感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猜读拟声词,并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4.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四字成语。 5.阅读童话故事《称赞》,感受称赘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认识6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会写31个词语 课文梳理及理解运用 课件、练习卷 讲授法、小组合作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字音、字形
1、易读错的字
威武(wēi)、违抗(wãi)、拉扯(chě) 、嗓子(sǎng) 、奶酪(lào)、 拌嘴(bàn) 、剩余(shâng)、折纸(zhã) 、录取(lù) 、幸福(xìng) 秧苗(yāng) 、使劲(jìn) 、栽树(zāi)、蚯蚓(yǐn)、纳闷(nà mân) 扎风筝(zā zheng)、春蚕(cán) 、螃蟹(xiâ)、假装(jiǎ)、小哥俩(liǎ)
2、多音字
zhuǎn(转身)
mēn(闷热) 转
闷
zhuàn(转盘)
mân(苦闷)
3、辨字组词
活(生活)
奶(奶奶)
吵(吵闹)
话(说话)
扔(扔掉)
抄(抄写)
但(但是)
汗(汗水)
伤(伤心)
担(担任)
杆(树杆)
份(年份)
二、词语
1、量词
一(只)老虎 、一(块)奶酪、 两(只)小熊
一(只)纸船、 一(个)松果、 一(张)纸条
2、词语搭配
茂密的(森林) 茂密的(枝叶) 漂流的(纸船)
漂流的(冰山) 飘荡的(风筝) 飘荡的(红旗) 高高的(树枝)
(激动)地说 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大摇大摆地(走出来)
3、词语表
食物 爪子 神气活现 往常 身后 信以为真
哥哥 开始 这时 过来 怎么 仔细 公平
纸船 松果 纸条 上面 快乐 难过 屋顶 和好 高兴
田野 风车 飞快 秧苗 急忙 力气 广场 伤心 路边
5、课后及园地词语积累
ABCC式:议论纷纷
ABAC式:半信半疑 大摇大摆
带有反义词的成语:东张西望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狐假虎威 狼吞虎咽 龙飞凤舞 鸡鸣狗吠
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害群之马
胆小如鼠 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
第二课时
一、精彩句子
1、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2、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感叹句)
3、船工们笑了,一边手气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一边一边)
4、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对仗句)
5、这事好办,我来帮你吧!(祈使句)
6、“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感叹句)
二、课文回顾
1、《狐假虎威》本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讽刺了哪些仗势欺人的人。
2、《狐狸分奶酪》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因不会分而拌嘴,有只狐狸帮忙分成两半,小哥俩总因大小不满意,最后奶酪被狐狸吃光,小哥俩只能干生气。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斤斤计较,要共同分享才会快乐的道理。
3、《纸船和风筝》本文讲的是松鼠和小熊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需要建立友谊,而友谊需要不断地去维护的道理。
4、《风娃娃》先叙述了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人们有时高兴,有时责怪他的事,然后通过风妈妈的话告诉我们: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帮助。
三、考点提示
1、《狐假虎威》常考察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及课内阅读。
2、《狐狸分奶酪》常考查课内阅读及故事的寓意。
3、《纸船和风筝》注意分清“扎”和“抓”的读音及“幸”的写法。
4、《风娃娃》常考查风为人们做了哪些好事,那些坏事。
第三课时
单元练习检测及精选讲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部编版语文二上第四单元单元计划
第四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教材是以“家乡”为主题,选择“风景名胜”编排教学内容,选取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编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4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古诗二首》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黄山奇石》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日月潭》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葡萄沟》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
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泼,又经过了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上课基本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以“风景名胜”为主,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精美的图画,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拥有着好奇心的学生们一定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授本单元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读教材,制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课件。二年级学生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建议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创作,让学生读有所思,学有所得。在识字环节,可以采用合作识字,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单元教学要求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3、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学会写留言条。
5、积累词语,并能运用,学习“日积月累”,阅读《画家乡》。
四、单元教学重点
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68个,规范书写3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句意,仿写句子。
2、体会文章情感。
六、单元教时安排 《古诗二首》 2课时 《黄山奇石》 2课时 《日月潭》 2课时 《葡萄沟》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第三篇:休息语文二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guó qí bān yuán dàn běi jīng guǎng chǎng
( ) ( ) ( ) ( )
hù wèi duì zhuāng yán yí shì yuè qǔ
( ) ( ) ( ) ( )
qún zhòng kǒu lìng lěng fēng mián huā
( ) ( ) ( ) ( )
shuǐ līng līng jié bái píng guǒ zǎo zi
( ) ( ) ( ) ( )
suí biàn liáng shi qì chē qiū jì
( ) ( ) ( ) ( )
gōng lù fēn fēn yáng yáng fù jìn
( ) ( ) ( )
huán rào zhōng yāng xiǎo dǎo dào yìng
( ) ( ) ( ) ( )
qīng shā xiān jìng xiù lì xī yǐn
( ) ( ) ( ) ( )
yí piàn měi lì nán biān míng shèng gǔ jì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纱( ) 环( ) 季( ) 岛( )
沙( ) 坏( ) 李( ) 鸟 ( )
气( ) 阵( ) 令( ) 员( )
汽( ) 陈 ( ) 今( ) 圆 ( )
三、找朋友,手拉手。
随 仪 高 棉 附 苍 吸
式 梁 便 茫 花 近 引
四、连一连。
黄澄澄的 枣 一座座 树叶
水灵灵的 禾苗 一片片 凉风
绿油油的 稻子 一缕缕 山峰
红彤彤的 葡萄 一阵阵 阳光
五、按照课文内容填一填。
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 )。棉花吐絮了,露出( )的( )。红玛瑙似的高粱( ),好象在说:“( )!”
2.清晨,太阳( )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 )和( )隐隐约约地( )在湖水中。
3. 敕勒歌 望庐山瀑布
敕勒( ),( )( )( ), ( )照香( )生紫烟,
( )( )穹庐,笼盖四野。 遥看瀑布( )( )( )。
天( )( ),野( )( ), 飞( )直下三( )( ),
风( )草( )( )牛羊。 疑是( )( )( )九天。
六、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着许多的石榴。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
石榴什么时候笑呢?力力给它唱歌,它不笑。力力给它跳舞,它不笑。力力给它讲笑话,它还是不笑。
秋天来了。树上的石榴慢慢地露出一排排牙齿,笑了。力力望着石榴,也笑了。
1.文中有( )个它。
2.文中的它指的是( )。
3.( )来了,石榴笑了。
七、写话。
你觉得秋天的天气怎么样?天空、白云、太阳怎么样?什么样的风吹过来,树叶变得怎么样了?在秋天你还看到什么?请你写一写秋天吧!
第四篇:部编二上语文《妈妈睡了》说课稿
《妈妈睡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二、说学情: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重难点的类似事件有较强指导意义。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求知欲比较强,但理解力欠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妈妈的美丽,理解妈妈的辛苦。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方法为: 教法
学法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忆字 复习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五、说流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巩固字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回忆内容。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教师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谁的火车开得快?
(设计意图:
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第一课时已有基础,所以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2利用识字闯关过级的方法激励孩子们识字,提高识字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同学们的火车开的又快又稳,解决了字词难题,相信我们的课文会理解的更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用横线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3、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相机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引导学生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五)拓展整合,迁移生活。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七、说板书设计:
真美丽
妈妈睡了
好温柔
好累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第五篇:部编本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
——部编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整合备课设计(上)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教法学法:
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单; 2.单元过关作业; 3.教学课件;
4.1+X类文整合阅读。
课时安排: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落实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
3课时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单元整理课
1课时
1 文本拓展读写课
2课时
口语交际指导课
2课时 合计
14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课型指导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设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教学流程】
一、课型理解
1、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每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均安排三个学习任务,基本模式是: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这一理念。
2、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特点
——活动探究单元不仅提供教学内容,还将一般情况下隐藏在教学内容背后的学习方法、活动流程、任务构思、具体要求等显性化,并固定为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同时,教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以方便教学。
活动探究单元中设计的学习活动遵循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能力为指归的原则,一般不需要学生为组织活动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
重视知识学习,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概念、结论、命题等陈述性知识分散布置在旁批、补白、思考探究、技巧点拨等处,而不是直接呈现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
二、新闻常识: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2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 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
“五个 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 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 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 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6.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 2.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读熟课文。 【教学流程】
一、开宗明义,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令人耳目一新。
1. 任务一阅读新闻: 通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3 2.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采访新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3、任务三新闻写作: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整理编辑成册。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太水比赛冠军。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 5.《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的《人民海军报》。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自主预习,积累字词。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击溃:打垮,打散。 业已:已经。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乱: 形容看见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恍然醒悟。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白手起家: 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镌刻:雕刻。
4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四、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1、阅读《消息二则》,找出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并比较二则新闻的不同点。
2、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试分析“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3、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明确新闻特写的写法和特点。
4、阅读《一着惊海天》,了解通讯的体裁特征,并与《“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比较阅读,找出两种体裁的不同写法。
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试着从消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二则新闻的异同点。
5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二、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3.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句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洁而具有气势,
三、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6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比较阅读: ——归纳前两则消息的相同点:
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
2、作者相同,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都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更大胜利。
4、主旨相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表彰,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的是渡江战役。
6、写法相同,都巧用对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神勇。
比较前两则消息的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在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消息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第四段。
结语:第三段。
2、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三、精读文本 分析结构
1、说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
——醒目,简明,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包括通信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突出了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
3、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
——明确了诺贝尔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
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代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四、学生小结 完成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体裁的特征。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写法和特点,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别。
【教学流程】
一、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概括事件内容,感受写法特征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的事实。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她跳水动作的“妙极”。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 8 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3、什么是新闻特写,与消息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且现场感强。
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因此,新闻特写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二、学习《一着惊海天》
1、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依次记叙了哪些内容?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主要叙写了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2、比较通讯与消息有哪些区别。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则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
(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3、作者能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你觉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①很有价值感:舰载战斗机着舰是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并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9 ②很有层次感:ɑ.叙事完整,铺排有序;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③很有美感:ɑ.动态美,对海天环境的全景描写,具有宏观上的壮美;对着舰细微动作的描写具备了微观上的细节之美;b.情感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官兵的家国情怀;c.语言美,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比较阅读:
1、通讯的三个显著特征: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比较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异同点。
——相同点: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还有文学性(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特写着重描写精彩片段,通讯要求交代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
四、学生小结 归纳文体知识。 落实任务二 新闻采访指导与实践 (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新闻线索,选取新闻事实的新闻敏感。
2、学会新闻采访技巧,练习采访提纲,为新闻写作做准备。
3、关注社会生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信息,分享资讯。
【教学流程】 什么是新闻采访
——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
四、采访前的4点准备:
10 ——1. 确定采访目的: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想让读者知道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 确定采访人选: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 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 认真设计问题: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五、采访时的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4. 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5. 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6. 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7. 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8. 将完成的采访稿寄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9. 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六、采访示例分享P13页
七、布置采访任务,并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提纲。
八、分享采访作业,评比出优秀的采访提纲和素材。
落实任务三 新闻写作指导与交流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特点,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
2、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学习多种形式的新闻。
3、学会通过新闻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时代风貌。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一)新闻常识
1、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3、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4、“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消息的核心内容放在导语中先讲然后逐次递减安排。
(二)学列标题
1、回顾本单元新闻标题,归纳标题特征。 (1)标题要简洁醒目概括性强;
(2)标题要准确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消息标题还要能吸引读者。
2、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3、标题的四种形式: (1) 主题式 (2) 主题加肩题式 (3) 主题加副题式
(4)完全式(主题加肩题、副题)
(三)学写导语
1、指导学生朗读课本上四篇消息的导语分析导语的特点。
2、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消息标题的扩充。
3、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二、文题展示
1、必做任务;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
2、自选任务:新闻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花絮。
3、拓展任务: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合本组或全班同学的新闻作品,以恰当的方式编成报纸,或制作成新闻网页。
三、写法指导
1.根据课本“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搜集相关资料,尝试写作。
2.所选取的报道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意义。 3.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是,一用事实说话,二文字应简洁扼要,三层次要清晰。 4. 消息受篇幅时效性的限制,往往无法进行,更为详尽深入的报道,若想全面展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新闻体裁。
5. 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要突出重点,规范语言,图文配合,美化版面。
四、佳作欣赏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