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集锦)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集锦)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第一篇: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浅谈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孙丽霞(佛山市博物馆 佛山 528000)摘要:本文从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公众公共意识、进行审美教育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

第一篇: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解

浅谈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从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公众公共意识、进行审美教育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强调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博物馆;社会历史知识;道德情感教育;公共意识;审美教育;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95年修改后的章程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其中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或说责任和功能,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其实人们对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只是达官贵人们陈列自己珍稀宝贝的私人场所,到对公众开放再到今天成为全社会的公益机构,也只有到了今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得以有发挥作用的可能。

二十世纪初,我国外有列强觊觎,国内大清统治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奔走呼号,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其中康有为、张骞等先贤多次上书朝庭,希望效仿西方,建立博物馆 ,通过博物馆培育人材,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张骞先生创立的。所以我国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极为厚重的希望。然而在第一个博物馆创立后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得是那么艰难,先贤们的愿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到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历史文化遗产运动的兴起,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与丰富,成为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在德育、智育、美育,提高全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博物馆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通过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人们。例如“新石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但我们将一系列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罐、豆、鬲、甑等生活用器,璧、琮、璜、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自己沟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它应该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曾昭燏和李济先生在《博物馆 》一书中说“向儿童讲解科学原理,一机械构造,或一地方之形势,父母师长谆谆千言,不能望其必晓,惟率之到博物馆,使其一见实物或模型,则可立时了然。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 可见博物馆直观性、生动性、真实性的教育特点对于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国博物馆发展了一百年,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展品,更先进的陈列手段,更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社会教育责任。现在许多学校把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放在了博物馆里来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博物馆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的启迪、激励作用 在博物馆中,人们不仅获得了社会历史知识,在我们的内心与文物丰富的历史内涵发生交流共鸣时,潜移默化中还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步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展厅,面对那气恢宏的一千多个兵马俑和战车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与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是外国人,可能他内心的震惊和欣赏的愉悦之情会转化为对我们民族的佩服和尊敬之情,会使他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那作为国人,这支创造了无数奇迹与文明的队伍的后人,看到自己的先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的这“世界第八大奇迹”,至今令人景仰。看到历史看到现今,自豪之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激励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民族今天的辉煌。

许多年过去了,我仍不能忘记在旅顺博物馆万忠墓“万人坑”内那触目惊心层层叠叠的白骨,也不能忘记周围观众的愤怒和眼泪。还有什么能比那森森白骨更能说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无能、民族的屈辱、百姓的悲惨命运;说明中国近代史是怎样一部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会激起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无比愤怒,也唤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强化了我们保卫国家、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信念和责任感。这是一种极具震憾力,令人永志难忘的教育形式。

我国有近一千所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它们给我们讲述的有我们民族的辉煌与骄傲,也有国家的屈辱与辛酸。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件文物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教材,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博物馆在全社会道德思想、情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诲,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的人,这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永久性的任务

三、博物馆是公共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非赢利,并向公众开放的机构。这一性质决定它是一个公益性机构。长期以来,民众的公共意识和无私捐赠一直是博物馆创立、发展的物质支撑与精神后盾。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阿什莫尔博物馆就是由阿什莫尔先生倾其收藏捐献而建立的。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是私人或社会机构捐建的。更多的博物馆则都接受过社会的捐赠。在这捐赠有背后还有重要的一幕,那么就是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尤其象我们这样一个近一百多年来惨遭列强蹂躏的文明古国这一幕上演得更是无比的辛酸与惨烈,为此许许多多的志士倾其财产,穷其全力,甚至了牺牲生命。建国初,又有许多人怀着极大的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纷纷将自己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1956年至1966年著名藏家孙瀛洲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3000余件文物,其中25件是一级文物。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陆机的《平复帖》等八幅稀世书画捐给了故宫,后又将三十多幅珍贵书画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特别在发达国家更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充分利用了社会公共资源推进博物馆的发展。所以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对观众观赏文物的正确引导,还要让观众了解博物馆创立发展的历程,了解许多文物守护者付出的牺牲,捐赠者高尚的品德,倡导这种无私奉献的公共精神,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博物馆公益性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与提升人们的行为水准。

近年来,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大中博物馆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活动可谓是对博物馆对观众对志愿者本身都有益的三赢活动。对博物馆而言,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困扰,提升了服务质量;对观众而言,能够得到更周到的服务;对志愿者而言,找到了一个增长见识、回报社会的机会。志愿者活动吸收了社会上有公益精神的人士参加到博物馆事业中来,也是一次博物馆与社会更广泛更细致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广大公众有了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服务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机会;使博物馆的性质、内涵、博物馆的公共精神得到很好的宣传。活动本身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公共意识,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四、博物馆的审美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运用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自身进行审美情感审美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精神世界有新升华,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内所陈列的正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形式美,更有历史之美,丰富内涵之美的文物。面对马家窑文化璀璨的彩陶艺术,三星堆独特而精美的青铜器,清康雍乾时期美伦美焕的瓷器,观众无不会被这些有鲜明时代特点而绚丽多姿的文物所吸引,沉浸在美的享受与愉悦之中。这种直观的、强烈的美的体验使人们从感受美,领悟美,汲取美,创造美一步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几年前,在一个国际时装展览会上,一位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秦俑”系列服饰获得了大奖。而设计师的灵感正来源于他参观秦俑博物馆时所体验到的雄壮厚重之美。他的成功正是一个感受美、汲取美、创造美的最好例子。可见,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形式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道路,为更多的人提高审美修养,提高美的创造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社会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探索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充分发挥出公共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1995年修订. (2)郑广荣.李耀申 《中国博物馆事业述略》《》 (3)刘卫华.《美育,博物馆一项值得重视的功能》 (4)曾昭燏,李济.《博物馆》重庆正中书局.1943.7 (5)沈燕.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镇江高专学报.2004.1

第二篇:对教育的理解

在学校工作已有好久,虽然没有走上讲台,但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学,在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一些见解和认知。

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健康、聪明、诚实、认真 、勇敢、自信 、宽容、快乐 、兴趣广泛、爱劳动。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思想;可以不优秀,不可以不认真;不要只顺从,但要懂事理;不要啥都会,但要悟性高;不怕暂时不优秀,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拚命地玩,就怕你不玩命地干;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主见;不要你成为尖端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掌握大原则,任你自由发挥,这些是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学校是播撒文明的场所,是培育精神的领地;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应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校园一片晴朗而快乐的天空。

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掌握个性差异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一个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智能、特长各有所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峰巅;仅凭一点小聪明,不能取得好成绩。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热爱工作还要会享受工作。只要矢志不渝,反思实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逐步实现目标。

教育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太多其他的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帮助其掌握实践中的方法,了解其个人的意义及责任、生存的意义及理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接任每一个新班级,都很注重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开头一个月。

尊重差异,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孔老夫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它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理念。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思想和个性特征的人。而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正如一句名言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纵向的发展。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管好班级的关键,留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挫折、尝试失败、体验快乐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成长,肯定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平静地注视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比强硬地逼着他改效果要好,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教育本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一层不变的理念,但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由个案推广到一般、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第三篇: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 (2)不能脱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该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艺术”二字作文章,开展业务活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比如演讲、讲课、智力测验这些活动,很多行业都可以搞,但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博物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这些形式,但要联系本馆性质,结合本馆内容,否则就失去了个性。

(3)必须注意社会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社会部门要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为社会所需要,必须做到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并为社会认识理解。博物馆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不面向社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已得到世界博物馆界的普遍承认,并已列入国际博协章程。博物馆教育效果虽不完全以观众数量去衡量,但毕竟还是要先有观众才有可能进行宣传教育,没有观众就无法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观众数量越多受教育的面才可能越广。因此,特别要注重观众的数量和受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社会,以此为轴心开展工作。

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中国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馆从业者思索。

一、与时俱进办展览 增进了解重宣传

由于博物馆基本陈列系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使得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而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厅,虽有着形式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当前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展览内容一成不变的矛盾亟待解决。

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通常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基本陈列大致固定的选材范围,使得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缺乏可行性,但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新闻报纸版面虽有固定分类,但由于内容的每日更新,能使读者百看不厌,基本陈列亦然。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其次,每周一荐、习而有得。基本陈列品的介绍往往说明简略、模式固定,使观众参观时欣赏文物、求取知识信息的兴趣索然,博物馆有必要来帮助观众提升“欣赏能力”。不妨通过每周选取一件典型展品进行详尽说明,逐步教会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由单纯的“看客”转为“学者”。最后,你点我展,互动交流。我们既可以将博物馆未展出的部分文物制成电子档案供群众浏览,也可以通过观众调查将信息反馈中观众普遍感兴趣的文物给予展出。

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这一方面是对观众科学调查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片面追求展览经济效益的缘故。笔者认为,要发掘临时展览的内在活力,第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观众调查,广泛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以此不断推出新展览。第二是效益综合,教育优先。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展览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文化服务窗口,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自身性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第三,热点追踪,与时俱进。要通过举办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这是让社会大众熟悉并接受的有效展览推介手段。博物馆可以采取媒体播报、网站设立,推出博物馆论坛,编写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博物馆及博物馆展览的推广宣传。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 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 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市从1997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从今年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券”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

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四、转变观念求主动 群众参与促繁荣

《古兰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力求主动,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

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因此,西方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更有学者主张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要改变博物馆讲解员我讲你听的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一起探讨,共同进步,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总之,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让公众喜欢而 “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起来,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博物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博物館代表的是靈感的繆思、文明的象徵與學術的殿堂,如今更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教育的推廣者與休閒育樂的遊樂園。到底博物館的角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是如何與時俱進?現代博物館又具備何種的意義與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與學習又能產生何種關連?這些都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議題。

本課程希望能結合理論介紹與實地參訪來兩大部分來增加同學對於博物館的瞭解與參與興趣。理論部分旨在瞭解博物館演變發展的趨勢,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特色,觀眾參觀經驗與學習、博物館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的關係等。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主動討論規劃有興趣的博物館議題,再選擇一相關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與討論。

1.丰富陈列展览形式,愉悦参观视觉。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少数的专家学者。通过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博物馆与观众取得相互沟通,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这取决于该博物馆的陈列效果。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

博物馆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即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灯光、声音、色彩以及参观路线指示等等,使观众在参观时,不知不觉被引导进入博物馆设置的参观氛围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了解展品,获取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2.建立馆校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方应有选择、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课程安排,结合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有效手段。

博物馆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夏令营;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实践模拟考古;送专题性图片展览到学校,结合撰写观后感,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图片展览的效果,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

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社会基本知识

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

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博物馆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当前社会动态,使讲解丰富生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博物馆素质教育的起源

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由此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博物馆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定义,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博物馆通过优化组合内部资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尝试,将工作重心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出现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博物馆传统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化建设初露端倪。

西方博物馆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的博物馆古义精神,通过与教育机构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如美国的博物馆就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通常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而国内博物馆则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等传统手段,建构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激发兴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概况,促使公众及时把握社会时代脉搏,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素质。

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概括为“一个为公众利益而设置管理的永久性机构,它用各种方法达到保存、研究、发扬的目的,特别是为了工作的娱乐与教育而公开展示所搜集的有关美术、历史、科学或工艺方面的收藏品”。博物馆收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宣传教育,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界载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且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 “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 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 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

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

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博物馆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名片。国际博物馆协会远景规划指出:“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社会提供服务俨然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公民素质教育旨在搭建起立体全面的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使博物馆成为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文化殿堂和理想场所。这是博物馆运营理念的一大突破,昭示着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历史性跨越。博物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同样有助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在信息经济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应该力争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目光投向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仅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更在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早在若干年前的话就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广大文博工作者理应努力将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博物馆建设实践中,挖掘博物馆的发展后劲与潜质,扩大素质教育的社会影响与辐射,进而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追求心灵飨宴的文化圣地。

总之, 持之以恒地强化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形势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以自身的作为来提高博物馆的地位, 才能使博物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教育孩子的理解和体会

----礼貌、谦让、有爱心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贝能健康成长,聪明、可爱人见人爱,我们也不例外,在宝贝还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跟其他的爸爸妈妈一样购买了一大堆的胎教书籍、胎教音乐——贝多芬、莫扎特„„

其实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经常和孩子聊聊天、念念儿歌、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听听音乐、画画图画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我的育儿宗旨是:“不要求孩子什么都会,而是多培养孩子对事情感兴趣。”我们家宝贝出生后一直是由爸爸妈妈带着的,在我们的周围很多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普遍都比较自我。当然,我们不是否定爷爷奶奶,我们也是在他们的教导下长大的。但隔代亲这个现象让我们很后怕,很多的孩子们脾气犟、太自我,我们不希望宝贝也是这样,会影响她将来的成长,所以我们商定孩子出生后一定要自己带。以下是我们的育儿经历:

一、对孩子教育四个方面的理解

1、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作息

日常生活作息从婴儿开始慢慢培养,根据宝贝的不同年龄段的日常生活基本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活动、运动锻炼和各种游戏活动,在每天的生活中规定具体的时间(如:吃饭时间、睡眠时间、游戏时间,随着成长进行调整),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从而使得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 进行适时适量的运动 运动从婴儿时期开始,根据年龄段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婴儿时期在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在教宝贝做适量运动(如:什么时期要抬头、翻身、爬、坐、走、跑、攀登、平衡、投掷等)的时候。爷爷奶奶们会说:“哦呦,得能伐来三,特小勒、要受伤咯„„”等一系列反对的话和举动来阻止我们,我们都会用科学的依据“打败”他们。所以我们家宝贝各方面发展都比较适时,虽然瘦瘦的,但是体质也算是比较硬朗。她从小爱运动,四岁(两周岁半)的时候开始尝试直滑轮、溜溜车、接着自行车、滑板车,三轮自行车到两轮自行车的转变就练了3次3小时都不到,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学会跳绳,大班的时候一下子可以跳100个以上。

3、 培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从婴幼儿开始,日常生活中多多的语言交流谈话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某些社会规则,增强孩子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为今后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打下基础。从宝贝咿呀学语开始,我们经常陪孩子说话,别人看似我们有点“傻”,给她讲道理,表扬和鼓励,通过各种各样她感兴趣的游戏引导她多看、多听、多想和多说,鼓励宝贝与同龄孩子交往和交谈。同时,培养她的感知、观察、学习、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4、培养良好的情绪和社会行为

人先天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良好的情绪情感培养能使孩子心理保持健康,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情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也有助于孩子的记忆。所以,我们做到善用表扬和鼓励,语言温和、笑容亲切、应答及时,当然不是要滥用表扬;避免批评和指责,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适应社会、全面认识社会,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感受周围人的关爱,同时去关爱周围的人;积极创造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她建立于他人的亲近感、信任感,支持帮助她与他人主动交往(包括冲突),在交往中学习人际关系,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和各种活动中,自然而随机地培养她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多年来的育儿体会

1、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特殊情况(爸爸妈妈工作原因),宝贝初入的幼儿园是在宁波私立的双语幼儿园,为了给宝贝有一个好开头,所以选择了一所离家比较远的教育质量比较好幼儿园。所以她每天都要起的早点,相比确实也挺辛苦的,有时候会不愿意起床,特别是冬天,所以有时要催着她快快起床,我们不会去责备她,只是好好的跟她沟通鼓励。如:乖宝宝上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老师要想你了;妈妈上班来不及了,厂里阿姨还等着妈妈去开门呢,否则她们没法上班了,她们会想肯定是小宝宝今天懒床了,我们宝贝才不会懒床呢;你的好朋友都等着乖宝宝去搭积木呢,这样她就会动作快些。

由于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只有2周岁半,宝贝的胆子还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还挺厉害的,但是在学校就不一样了,我们经常试着鼓励他,平时多带她去公共场所,多于同龄人交往,时不时的鼓励她,很快的就适应了幼儿园,班级里大一些的孩子还很乐意帮助她。她喜欢画画,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他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而且现在她的画进步很快,局限也不是那么小了!

当然家长不要滥用表扬和鼓励,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写字桌、玩具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再如,她和他人起了冲突的时候,她在理的情况想下也不能鼓励她与别人吵架,要鼓励她与他人通过讲道理进行沟通。

2、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他提出批评的时候,如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他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他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3、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对他的要求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讲的时候要具体尽可能的将事情跟她解释说明。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对某个菜不感兴趣,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说“这个菜好,里面有丰富的维生素,它含有维生素A、B、C、D„..”等等,我想对于孩子这些跟本就是天方夜谭,而我们就要从孩子能够理解的角度去讲解这个菜的好处。(例如:小白兔为什么那么漂亮,因为它喜欢吃萝卜和青菜,萝卜和青菜里的营养能让小白兔变漂亮;小花猫为什么晚上眼睛会那么亮能捉到老鼠,因为它喜欢吃鱼,鱼能让小花猫的眼睛变亮;小狗为什么跑的很快很快,因为小狗喜欢吃肉,肉能让小狗变得强壮,就能跑的很快„„。)

2)、宽容待人: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让孩子学会宽容才能让他们尽快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和别人沟通。平时在家,会有孩子到我家和她玩,每次我们都会为她准备一些玩的和吃的,让她与同伴们共同分享,从中让她学会待人、待客之道。孩子在一起不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自己能解决的我总是不会介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谦让、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宽容待人。

3)、杜绝偏食、挑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我们特别重视幼儿期的偏食、挑食。让孩子杜绝偏食、挑食,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每次吃饭时都要对每个菜都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表现出不太想吃,或者会说“呀,又是这个菜;今天的鱼好像烧的没上次好吃;这个菜不好吃”等类似影响食欲的话,孩子肯定对这些菜大打折扣。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菜收起来,而不应该对孩子迁就,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4)、让孩子帮忙做事:平时在家会让孩子做一些在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现在她只要看到奶奶在洗衣服就会及时送上小凳子。每天吃饭前帮忙准备餐具、饭后收碗筷,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5)、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生活中,大人们常常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强求,甚至是强制性地使孩子服从,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使孩子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一些比较固执,脾气比较“犟”的孩子来说,给予她选择的权利,会是一个解决问题好方法。但这个权利的范围应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家宝贝有时很晚了,她还不想睡觉,还想看书,我们就对她说:“你是想现在马上睡觉,还是看完了一个故事就睡?”她肯定会很愉快地选择后者,并能在看完故事书后把书放好,然后乖乖地关灯睡觉。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不但能让家长们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而且使孩子能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6)、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家宝贝的脾气比较“犟”,做了错事,如果只是刻意去批评她,只会适得其反,并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尽量不用“你”的句式,而多用“我”的字句来表达,如“我生气了”、“妈妈喜欢讲卫生的孩子”、“我认为好孩子应该多听别人的劝告,不会故意抗拒”等。做了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从小懂得父母不但是爱她的,而且对她是有所要求,这种观念的养成,将会使她终生受益。

对于孩子的言行,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一些无意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大声训斥,会很容易使她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这时应该帮助她解决问题,然后再跟她讲明道理。只要孩子不是故意犯错,尽量多用鼓励性和肯定的词语,如“你能行”、“你去试一试”、“做得好”、“你真棒”等词语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使孩子有成就感,增加了孩子对做事情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安排一些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让孩子去做,然后对孩子给予赞扬和肯定。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又受到了父母中肯的表扬,便会热情洋溢地去做每一件事,并愿意去尝试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当孩子在“小事”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便会对自己逐渐充满了信心。

7)、敬老爱幼,懂礼貌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觉得从小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平时鼓励她主动与老师、同学、长辈、邻居打招呼。宝贝渐渐也养成了礼貌的好习惯,早晨出门会说奶奶再见,晚上睡觉会说爸爸妈妈道晚安;当有不小心碰到别人时,她会主动说“对不起”,别人跟她道歉的时候她会说“没关系”。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她也懂得尊敬老年人,爱护小朋友,有好吃的不忘记爷爷奶奶,有好玩的不忘记伯伯家的小弟弟。

8)、学会关心,奉献爱心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要善于关心他人,要善于给人倾注自己的智慧、爱和忠诚。所以我们经常让孩子走近自然,走入社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开展德育活动,在多次的体验中使得孩子逐步形成尊重生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爱自然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幼儿园的时候带她参加了贫困儿童结对活动,让她知道有那么多的孩子没有钱买学习用品、没有新衣服穿、吃不到好的食品,他们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起先她只愿意捐出自己不喜欢的玩具和自己穿不下的衣服,在我们的引导下,她能愿意捐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物。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带着她去宁波的天一广场祈福“为中国加油、为汶川加油”,五岁的她骑在爸爸的脖子上不停大声的喊“中国加油、四川加油”,见一个捐款箱就让我们捐款,脸上贴满了爱心。每次学校捐款捐物她都会很主动的献出自己的爱心,“蓝天下的挚爱”“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我们全家都参加了募捐。

我们家宝贝是个人见人爱的宝宝。虽然她的脾气比较固执,好强的有点不讲道理,特别爱哭,是个粗心的家伙,但在我们的心目中,她就是我们的小天使,她就是我们的骄傲。

以上只是我们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当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个家庭齐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时还要配合老师,做到家校共育,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服务内涵

2011-09-06 20:46王莉 来源:中国商报我来说两句

2010年6月12日,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题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章,对文博工作应当发挥咨政育人、传承文明、普及知识、丰富生活等作用的阐述,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文博工作中的展开和深化,是对我国文博事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对包括博物馆建设在内的文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博物馆的社会使命

将博物馆视为通过展现良知、智慧和艺术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知识源泉是国际社会认识博物馆社会使命的新趋势。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1946年国际博协成立伊始对博物馆的定义侧重于“收藏”,1951年被修订为以“保存、研究、提高”为目的,随后,在1961年加入了教育的功能,1974年加入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要求。198

9、199

5、2001年则对博物馆的组织形态做了越来越宽泛的定义。2007年的定义将“教育”调整到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首位,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同时,又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延伸到“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传承地缘文化传统、培养基本价值观领域的重要作用。国际博协对博物馆最新定义发布之后,国际博物馆界共同研究博物馆事业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的活动异常活跃,2009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博协亚太分会年会的主题是“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区域文明遗产”,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发达国家在过去30年间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公共服务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与创立学习型社会的范畴,日本的5600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三大支柱平台之一(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日本引进、消化、吸收了欧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经验,制定了与终身教育相关的《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终身教育振兴法》,全面打造了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纵观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路线图,其模式与国际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国家文物总局公布的资料,中国博物馆的数量从建国初期的24座,发展到了2010年的3000多座。我国博物馆的馆藏数量与质量,从事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专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可与国际同行相媲美;但在如何将博物馆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相整合,并将之作为国民教育的支柱平台之一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我们确与国际社会在相应的法律框架、运营机制、管理体系、管理人才等有着巨大的差距。

与日本相比,我们缺少与国民终身教育及博物馆社会服务相关的法律框架,教育尚未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没有为博物馆运营所建立的指标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无科学化决策依据;我们没有类似日本的“学艺员”人才培养与资格认

证体系及文化振兴研究,博物馆管理体系与管理人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博物馆数量与建设规模的发展。我们博物馆从事公众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仍停留在吃青春饭的解说员上,而日本负责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不乏讲师、教授头衔的教育专家。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博物馆网络不仅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形纽带,而且还是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链接各个国家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无形平台。我们应当帮助公众转变观念,将博物馆视为陪伴终生的教育平台。博物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从事“知识中介”的咨询师,根据公众在终生教育各个阶段的各种需求,无论是面对何种民族、宗教、职业、教育程度或年龄组的人群,我们都能通过推陈出新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创造、获取、消化、利用及传播知识,帮助国民实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对道德伦理的再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世代相传的价值观。

未来博物馆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3年日本博物馆协会颁布21世纪未来博物馆建设蓝图时,特别提出未来博物馆建设必须重视三项基本功能。收集功能:探索寻求社会资料,并传播给后人;管理功能:明确社会使命,向公众开放运营;沟通功能:与公众分享知识的刺激和乐趣,创造全新价值。这些基本功能,不仅限于博物馆,也是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文化资源的一元化管理是国际社会的又一新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正依靠国家的力量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一元化管理。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作文化保存机构。

博物馆建设应积极迎接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繁荣而不断兴起,或者由于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进入21世纪,我们的社会正向由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和计算机驱动的第四产业转变。因此,当今社会被称作信息时代、知识型社会。电影、出版、音乐、戏剧、歌剧、媒体技术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被叫做文化产业。那么,我们如何对博物馆产业定位呢?博物馆海量信息的传播应当是文化事业的主角,也是博物馆业务的核心。第四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机遇,我们应当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层面研究博物馆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通过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最近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报告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欧美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该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并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日本在八十年代中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开始实施由“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的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日本利用文化为载体,以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为手段,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紧步日本后尘,上世纪末韩国开始在文化领域创造“韩流”奇迹,通过输出文化拯救韩国经济,本世纪初就进入了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以GDP论经济实力,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接近甚至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论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的作为还十分有限。国际社

会在经济、技术、国防领域的竞争开始由更为隐蔽的文化竞争所显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十分重视通过互联网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对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

博物馆建设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在国际化进程中,带给博物馆较大影响的是数字化进程的波涛。在国际社会间移动的不仅是物理形态存在的美术作品和历史资料,信息的移动和流通事实上也在网络上进行。我们可以预测由数据资料而演化的知识库将开放给公众使用,网络社会中数字化的功过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点研究的课题。

欧美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开始对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形成与推进重点倾斜,相应标准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第四产业浪潮到来之际,迅速占领制高点,把握话语权是各国的研究重点。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应当把视野扩展到受中国文化与汉语影响较大的亚太地区,发挥我们文物大国的优势,吸引亚太各国与地区博物馆管理与研究,以及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学术、历史、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尤其应当尽快建立由中国主导的与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博物馆政策的协商和技术层面的对话机制,共同开展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与社会实践,并借助国际标准化机构(ISO)的相应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进一步说“数字文化遗产”这种新形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处于亟待解决的状态。每每创造出新的媒体形式,都会引发媒介变革。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档案馆,都会变得没有边界与国界,通过网络检索到的资料信息可以由通用平台提供。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正在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我国在相关法律尤其是面对网络信息发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会面临我们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数字化文化遗产大国的尴尬局面。

结束语

由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完善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际社会文博领域发展最新成果的他山之石,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