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案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案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个人简介
糟晓峰: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二级教师,自1999年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于历史学科,2003年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获县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7-----2009连续三年获全县中考历史学科第一名的成绩,撰写论文分别获市级及省级一二等奖。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糟晓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11年的历史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如何做好初中历史的中考复习,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课时少,时间紧,内容多,复习量大。根据本学科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制定好复习计划是最重要的。我根据教学实际细致的划分了三轮复习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轮:对教材全面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这个环节要求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本,归纳比较,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更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专题归类。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实,线清,面广,将教科书的内容前后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理解与记忆。然后配以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建立个性化错题档案,针对个别同学经常出错的某些题,细讲,反复讲,单独讲,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在这方面可能教师要作出很大努力,比较辛苦。这是细活,要耐得住烦。通过这样反复的梳理,讲解,练习才能使学生对死记硬背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知识。经过系统、全面地复习,掌握的更活,更牢固。
第二轮:紧扣考试说明要求即《中考复习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热点,认准考点。
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
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其次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如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美、中日关系,和谐世界与可持续发展,三农专题、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新农村、生态环境,将学过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相结合,分析,归纳和概括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
第三轮:实战演练,教授方法,直面中考。
这一轮复习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整套模拟题和历年中考试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进行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总的来说,中考的教学复习要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紧扣考试说明,结合于实战演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到事半功倍 。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是一个复杂而又繁忙的过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以往带毕业班的实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河北省中考范围是八年级历史上下册、九年级历史上下册,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把这些历史知识分成四大板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部分,复习切入点以单元复习为突破口,采取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再给框架添砖加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剖析重点难点
专题复习的时候,通常是引导学生以专题为突破口,横向纵向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专题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时,一旦明确专题重点,就要尽可能多和同学教师交流,广泛搜集有关专题的复习资料,力争专题复习时更全面、无遗漏。
(二)专题复习,要重点鲜明,知识脉络清晰。因为专题复习打破了课本顺序,这里既有中外史的联系,又有中国史之间和外国史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切忌误导学生陷入知识混乱的误区。
(三)精心选择综合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习题,精心设计,不浪费师生的有效时间。
三、第三轮:综合习题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这一轮复习是较关键的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检测。学生有什么问题会通过这一轮复习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更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按照中考题型、分值、各历史阶段所占比例以及难易程度,精心编制和选择中考综合训练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快速提升历史学科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回归历史教材,全面复习考纲考点(考试说明)
一般复习到这一阶段时,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距中考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最关键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考场上学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这一轮要回归教材。
(一)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熟读教材、吃透教材,对历史教材熟练到烂熟于胸,历史教材上的边角旮旯也不能错过,力争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厚积于脑,读思结合,以能达到“手中无书、头脑有书、看似无书、实则有书”活学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应变能力。根据考试说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专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如:中国近代化国共关系、民主与法制建设、科技革命等,根据专题内容重点复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要点,带着问题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对非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进行有的放矢和较强针对性的归类,整理及模拟训练,并对前三轮复习查漏补缺。
用心爱心专心
1(三)把握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教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和考试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从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要有纲可依,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面回归教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2
结合考试说明要求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第四篇:[初中历史]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教学案——专题十 人教版
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教学案
专题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精神——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巩固训练:
1、2003年春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的民族精神(B)
A、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B、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C、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D、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D) A、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开始 B、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
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B、红
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C、抗日战争开始之后 D、解放战争开始之后
4、1947年,在陕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这些重大战役是(A) ①青化砭战役②羊马河战役③沙家店战役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五篇:[初中历史]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教学案——专题十一 人教版
中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教学案
专题十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要点扫描:
我国现在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即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发展,而和平的环境主要靠外交手段来创设,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还要先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讲起。
一.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新中国的外交
1、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⑶中日建交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 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 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 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日关系
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⑤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⑦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巩固训练
有人评论说,21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正如19世纪德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崛起一样,将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印两国在古代同为亚洲文明古国,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有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在现代同为世界大国,两国的交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9世纪中期,中印两国有何相似的历史遭遇,20世纪中期后,两国又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任务?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互相支持,为世界和平作了哪些努力?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两国相互作用,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19世纪中期美、德两国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完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两国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20世纪,“美国因素”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每一次成败都能看到“美国因素”的影响。试举例加以说明。(举三例即可 )
答案:
(1)相似的历史遭遇:19世纪中期,都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
(2)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3)共同任务:完成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方式:德国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美国是国内战争,即南北战争。
影响:两国经济飞速发展,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但同时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土义传统,使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①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②二战前,美国实行中立纵容了德国侵略。
③二战中,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德国投降。 ④二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导致德国分裂。
⑤实施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德国统一。(言之成理即)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