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篇:离散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用“数学眼”解决实际问题
山东临邑县邢侗董家小学 李桂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老话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就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眼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弄清学生关心什么,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凭借生活经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小猴子面前放着一筐苹果,苹果有20个,在蓝猫面前放着的是同样大的筐子,里面装的是草莓,问草莓有多少个?”可以选择的数据是20个、25个、60个。显然,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要学生弄清一筐草莓、一筐苹果之间的数量多少的关系,题目中虽没有一句文字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草莓可能是60个。追问学生的思考过程时,学生的回答非常好。他们说:一个草莓比一个苹果小得多,一样大的筐子装草莓肯定比装苹果多得多。一筐苹果有20个,一筐草莓的个数肯定比20要多得多,所以是60个。从学生的解题过程看,如果没有一个草莓比一个苹果小得多的生活经验的支持,学生难以找到解题的关键,甚至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想,学生有了这样的解题经历,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此,他们就会更加勤于积累生活经验,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习惯,更加主动地把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的情境以及数据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把这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设计成: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然后说:“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老师也很想去玩一玩,谁能告诉老师旅游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们说要带食物和钱,要考虑怎样去,要考虑旅游的人数等等。接着我根椐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人数、物品、乘车、购票是旅游中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然后根椐这四个问题构造例题,层层推进。把例题、练习和作业设计成具有开放性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
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思维空间小,探索研究的欲望不强,对于养成良好的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必须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及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推算过程)提出问题: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计算面积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我都给他们及时的表扬。学生通过探索研究获得了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重要方法,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到的答案,不但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
三、通过数学活动解决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才能领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我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中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最后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教学效果很好。数学活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位完成。如在教给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思维,得出了很多种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二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原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现在改为五年级第九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我看了一下进度表大约在5月的中下旬上完。虽然只提前了3个月,但是我发现学生掌握起来非常的差,不知与这是否有关。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中之重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开始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记得在第一单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这一单元从开始学的时候就感觉像拉大锯一样费劲,讲完的内容学生似乎都不明白。再加上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全班学生都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导致这一部分的内容上了的时间比原来多一倍。但我不后悔。培养学生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再一次成为了
本节内容,我自己感觉唯一做的比较好的是,对追及问题的处理,之前我先进行了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在课上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进行了相向、相对、追击问题的实际情况。《补充习题》上也有这类问题,课上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52页《连乘解决问题》。 指导思想:
《标准(2011)》中第一学段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基于课标的这一思想,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宗旨。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为学生有效学习导航。在落实“四基”、“四能”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不仅会思考,而且思考有深度、有宽度、有效度。 设计理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确立学习的信心。 教材分析: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初步理解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今后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两位数乘法方法也已经掌握了,学生有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这些已有经验为本课所研究解决的连乘数学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共分五个环节:(1)激活经验、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提醒大家笔算乘法时要注意的问题入手,作为复习前一节知识和为本节学习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2)自主探究,培养“四能”。放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3)尝试应用,夯实“四基”。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4)灵活运用,强化“四能”。通过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购物游戏形式组织练习,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5)回顾总结,反思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笔算乘法,你觉得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自己的学习经验走进生活中,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培养“四能” 1.创设情境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自主探究
(一)
(1)从这道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汇报)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①小组为单位汇报
②师总结出示: 每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 5箱能装多少个保温壶?
一共卖了多少钱? 2.独立解决并汇报前两个问题。
自主探究
(二)
一共能卖多少钱?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思路。
解法一:45×12=540(元) 解法二:12×5=60(个) 540×5=2700(元) 60×45=2700(元)
(1)汇报解答思路和计算过程。
(2)尝试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小结:知道了数量和每个保温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总价钱。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相互检验。
三、尝试应用,夯实“四基”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个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1)用你喜欢的连乘方法解答。
(2)汇报解答思路和过程。
四、灵活运用,强化“四能” “超市购物”游戏:多媒体呈现超市里的购物片段与画面:一些物品的单价及数量
牛奶:一箱18袋,每袋2元; 饮料:每箱24听,每听3元; 方便面:每箱30包,每包2元; „„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轮流推选售货员和顾客,其余同学按照顾客的购物需求进行计算,再由售货员来判别对错。
五、回顾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板书:
连乘解决问题
解法一:45×12=540(元) 解法二:12×5=60(个) 540×5=2700(元) 60×45=2700(元)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尽量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练习,并且习惯性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开展好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紧紧的扣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每一册教材的编写中也都凸显了这个特点。教师使用好教材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操作,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解方程。
4、多边形的面积。
一、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应用研究,首先应该与以前的整数乘除法相联系,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其次,弄清楚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上的区别和应用,利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小数乘法。价钱的计算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去研究的实际问题之一。如果以元为整数,那么元以下就是小数了,角是十分位,分则是百分位。另外,测量单位也很好引入。如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教学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米是整数,那么分米就是十分位,表示0.1米,厘米则成了0.01米在百分位上。往后依此类推。如果以重量单位千克为整数,那么小于千克的单位则都属于小数,我们试问克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这样时间长了,计算的多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但是,要注意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毛病。
1、 小数除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解决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当用的应用。
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的使用。一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进一法”。二是参考商的近似数,使用“去尾法”。这也是对传统的四舍五入法的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也与之有着很密切的练习。这里的关键是学生如何判断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更加合适。
二、解方程。过去,解方程的教学过程是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分开的,前者属于计算,后者属于应用。现在的教材恢复了计算禹应用的天然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以实际的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出现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出问题当中的量的关系,这样对等式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要求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坚强对问题中量的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语言和文字的合理表达。这样在解列方程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
三、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到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结合实际,学会多边形尤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能力。使学生知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让他们知道这部分知识会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许多生活问题。例如,计算田地、建筑、菜地、纸张、和不规则的某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的抓好知识联系实际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和源泉,转化为帮助学生生活成长的有效良好的素质。
小课题研究:利用画图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
11:02:46
Post By:2009-10-13 【研究缘由】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要求而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容易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画图的策略。画图是指用形象的图、实物或表格对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策略。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审题、分析、检验。
不过,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那就是: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目标】
1. 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 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研究内容】
从学生对画图策略的认识、意识、感受、使用情况等方面入手,选择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利用六年级数学中的部分解决问题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研究策略】
1. 初期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对用画图解决问题这个策略的认识、应用程度。 2. 设立专门的课时,重点讲解如何分析问题,画示意图、草图等,培养学生画示意图、草图的能力。
3. 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学生画图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大全)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之前已经学写了关于两步计算的一些问题,但不同的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的条件更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有关联的信息,使得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想想做做第一题因为图画比较丰富,孩子受到了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对每个小动物推几个车,每个车子几筐苹果不是很能准确的表达,这里我先带着孩子一起看图,说图意,有再指名找人说,同桌说,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我想是不
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5个乒乓球,有6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乘和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练习,也能讲出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前置研究不够简单、开放,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板书不够漂亮,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课堂纪律有些混乱等。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今后,我要继续践行四元素生本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