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改实验报告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体育教改实验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初中体育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教改实验报告
【教改实验报告】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浅论
岚城中学崔永明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推行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作为一个物理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教育观念要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的新观念不能只是社会舆论,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一)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我们必须要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 这次课改改的是什么 ? 是不是对以前物理课程及其教育方式的否定 ? 明确地说这次课改绝不是对以往课改的否定,事实上力图准确地把握和反思。物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系统性强,有些知识又相对抽象且不易理解。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开创新领域,探索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各门基础科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基础不牢固,直接影响到人们进一步学习,以我国扎实的“双基”教育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和经验,摒弃它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二)经典物理学可不能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时代赋予我们必须更快地了解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物理知识面不能太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的。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教材过于陈旧,现在教材应该更多地讲解那些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各种现代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是学习现代物理学以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我国现行物理课内容,与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比,他们的知识面比我们的宽,个别内容甚至比我们的深,有的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尽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作为物理知识核心部门仍是稳定和巩固的,所以物理课的“现代化”,不能以脱离经典物理为代价。
(三)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从新课改来看,如何使教师和学生从灌输和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等等有利于学生将来乃至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能力,国家提出了多么迫切的期望,特别是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大家都不希望看到“创新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结果。科学训练的方法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时间久了,有些知识会被忘掉,但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却对人们起着久远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科学要尽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初中物理教学要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提倡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物理教
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手脑并用。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形势,在信息社会中查寻资料,及时吸收和处理某些信息,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物理和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培养学生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极其重要的。人生来对外部世界就充满好奇,而刚接触物理这门新科学的初中生更是好奇心十足,想学好物理的欲望很迫切。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首先给学生演示好课本引言中的“鸡蛋会随纸片一起飞出吗 ? ”,“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 ? ”等实验。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就立即围绕这些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自觉的去努力回顾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在这些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简单回顾一下学过的其他物理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物理知识,用到物理知识。这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学科的神秘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产生的畏难情绪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利用感官,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非常大。用实验来展现物理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用实验可以呈现科学事实,可以辨析真伪,可以引发认知冲突,还可以培养操作能力。初中学生的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感受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实验可以将物理知识和规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的调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培养观察能力。如讲“电流”时,采用了听到喇叭的嚓嚓声,看灯泡的发光,摸通电铅笔芯的发热,使大家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有了
充分的认识。在讲“压强”这一节时,为了理解压强,我让每位同学用大拇指和中指拿着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做完这个实验时,群情激昂,都感到物理就这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对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很快就理解了。讲“电磁感应”更为有趣,我展示了法拉第实验器材,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结果都失败了。这时大家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惊叹,有的失望,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终于产生了电流,教室里爆发了掌声,同学们不仅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同时知道了探索的艰辛,都认为是上了最有意义的一课。
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 ? 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 27 3 ℃),(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 ? 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五、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缜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
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教师要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使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改实验方案
一、课题:快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练能力的研究
快乐体育是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有人说过:“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新课标执行以后,快乐体育更是体现在教学课的更新和转变,形成了学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而培养了学生自练自评的能力,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实验依据
1、“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
2、新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为理论依据。
3、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中,个性意识倾向性兴趣是最活跃的、最现实的、最直接的。所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些,自练形式多些,会让学生喜欢快乐教学,从而希望体验成功,搞活调动学生自主性和自练能力。
三、实验目标
(一)研究目标:研究快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练能力的研究,探索小学体育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自练能力和创造意识,从小培养,对其个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快乐体育的新理念和独特的锻炼方法、自练方法,形成基本技术技能,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养成自学、自练的好习惯,全面发展有所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新型人才,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从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通过本实验课题的研究,希望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总结和归纳出几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
四、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依据新课改的精神,端正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自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整体性原则:确立整体思维方式与整体行为方式,优化教学的整体改革结构,运用超常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能。
3、主体性原则:着眼学生的体育能力、个性发展、自练能力的培养;着眼学生的心理品质、实践能力、终身锻炼思想的培养,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实践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际操练能力,形成多方面能力,自学自练、参与交往,相互合作,发展个性和特长,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干,体现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5、可操作性原则:优化教学各要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切实可行。
五、实验内容
1、抓好抓实体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抓好实验教师观念转变,发挥其主动性,自觉性的工作效率,成为审美观点,个性发展的开拓者、培养者。
2、创美导趣,愉快学习。
积极思维以从快乐参与活动为目的,设置情境,促学乐学,创设学生自练的空间,引起欲望,情趣求知,师生产生活动的共鸣,从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设置自练疑难,培养能力。
在自练中巧妙设置疑难,精心设问,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鼓励学生求知探知,满足他们对运动表现的需要。
六、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三年级
2、实验阶段
(1)实验的准备阶段:制定实验方案
(2)实验的深入阶段:实验的深入阶段进行阶段性总结,改革课堂教学,探索自练能力培养的途径。
(3)实验的总结阶段:完成本实验的所有工作,信息反馈与评价。
3、实验模式: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自练能力
情理交融→艺术表现→语言艺术→教学教法表现
技能培养→立体化表现→室内风雨课→自练创新赛
七、实验成果预想
快乐体育教学中充满艺术感,如诗如画如歌,体现出学生天真快乐,积极主动的学习,体现出学生自练的特色能力,从而体现身体形象美,情感美,实验后的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自练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锻炼的无穷乐趣,真正发展学生的自练能力。
新一轮课改、教改的号角已经吹响,有许多同行已先行我一步,让我们在紧迫感、使命感的催促下,快快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超越自我,从课堂做起,超越课堂,成为新时代的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第三篇: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教改实验报告
——化学与生活
作为农村初中要想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改。化学也不例外,针对我校化学学科的现状,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适应化学知识向应用方面的转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联系生产、生活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结束几年来化学学科无所创新的局面。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组织研讨“化学与生活”实验课题,做到全校化学教师人人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努力形成化学学科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开展化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的,不能有赶时髦或应付局面的思想。要端正教学思想,要放弃化学的“纯学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从现实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社会的联系,全力造就有一定文化,善于吸收现代科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从根本上实现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具体内容
化学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关键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思想性。指在对学生进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科学性。教学内容科学性要强,要准确无误。要求教研内容选有依据,不能信手拈来。
3、简单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减轻过重负担,要求所选内容尽可能简单、精练。对某些复杂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处理。
4、实用性。所选教学内容要确有实用价值,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确有用途,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趣味性。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事才能去努力探索和追求。
根据以上原则和各校实际情况,在教学时重点选择以下内容:⑴、教材中加热碱式碳酸铜,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实验,提纯含有沙子的氯化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实验,有关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等,都可以做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⑵、工农业生产。包括化肥知识、农药知识、土壤知识,农副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无机盐制取,碘酒、医用酒精的配制,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等。水垢的清除、工业废弃物、海产品废弃物的污染及防治。⑶生活中。天然水的净化、制取蒸馏水,收集池沼中的甲烷并进行燃烧实验,钢铁的防腐及铁锈的清除,大理石、石灰石、氢氧化钙转化实验,汽水、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检验。⑷趣味实验。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备硫酸锌,自制指示剂,烧不坏的手帕,隐显墨水,检验有毒塑料,蜡烛燃烧实验,安全火柴的有关实验。
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第一层次为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第三层次为实际应用。
三、实施办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课堂强化。就是紧扣教材,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尽力挖掘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评价化学课时,教师必须渗透生活中的化学相关问题。或深化、或扩展、或搭桥、或补缺、或应用。要切实抓好实验课的教学,开齐上好每节学生实验课,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实验技能,课外定期开放实验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化学课外小实验,有指导、有检查。提倡学生自制简易实验仪器,土法上码,设计并完成好家庭小实验。
2、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化学知识与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富集在一起,形成网络,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时政信息”,“科技动态”,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积累解决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建立课题小组,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探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只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气氛、研究方法不断提高,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4、课外阅读。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讲座,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查阅,拓宽学生化学知识视野。同时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训练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制订好阅读计划,确定研究重点,作好笔记摘要。
5、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实践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可以把实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向生产生活实际中迁移,转化为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是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能自己制订出实践方案,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6、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题材限制在化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内容,限制为亲自做过,联系生活中化学知识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总结和启示。要求各小组围绕课题目标、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四、时间安排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初步实验。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主要任务是正式实验,全面推广,逐步提高。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五、课题组织 课题组组长:苏永生 课题副组长:肖武云 课题组成员:全校化学教师
2009年8月
教改实验报告
苏
永
生
第四篇:物理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实验报告
五华县河东中学刘奕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课题确立于2010年9月,同年11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课改研究课题。两年来在县教研室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及同级同科老师的帮助下,本实验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两年来有针对性的实践,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所试验班级初三(2)、初三(13)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兴趣也变得更浓了,其中初三(2)班的及格率从原来的38.5%提高到59.2%,优良率从原来的21.3%提高到41.5%,平均分从原来的47.1分提高到60.1分;初三(13)班的及格率从期初的40.5%提高到68.2%,优良率从原来的25.3%提高到48.5%,平均分从原来的49.1分提高到63.1分。作为山区学校,面对的往往是:学生基础差、两极分化严重,学校硬件上不去等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的实施实验教学,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
无论从教材的安排还是《课程标准》的纲要都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实验)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实验教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方式之一。自然科学的特点告诉我们,仅凭教师抽象地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要观察和实验才能准确的领会科学道理,实验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再者,实验技能是近年中考的必考内容,所占比重也较大,是检验实验开展情况的有力措施。
有好些物理知识,光凭嘴说,可能你一两节课你都说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明白,但是你只要通过几分钟的实验表演,再加上你对实验现象的成功解释,并加以适当的总结,学生可能就会茅塞顿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争取堂堂有实验,人人有实验,切忌怕麻烦如“以讲代做”、“学生实验老师做”。
(二)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山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往往兴趣不浓厚,基础又较差,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努力争取运用好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从开学初的第一堂起,便可通过小实验,提出身边的生产常识问题,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经常
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可大大调动他们完成实验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
1.合理安排时间,弥补硬件不足。
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有些设备、器材严重不足,且由于班级多、班额较大,进行分组实验时,现有的实验器材往往能够开出的组数远远不足,这样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学生实验质量,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室和分组实验器材的不足。
2.提倡教师学生自制教具,积极开展小制作。
自制教具学具如用木条制作杠杆、用牙膏皮演示浮力实验等不仅充实了实验器材,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是对实验的改进,使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功感。开展小制作如废塑料瓶制作小鸡自动喂水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望镜、袖珍针孔照相机等让学生无形中运用了所学所记。
3.让实验回归学生的生活
山区学校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但山区的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特殊的优势:劳动实践多,对大自然认识全面,独立生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财富,也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只需我们积极主动帮他们点拔、分析,便可成为较好的课程资源。 其次,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诸如一本书、一个板擦、一枝铅笔,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验工具,只要我们去发掘,就会弥补山区实验资源的不足,就能利用它们去做实验。如扁担中的杠杆、压强知识,深山里喊人时的回声知识,自行车上的摩擦、惯性知识等。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新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投影片、挂图、光碟、各类课件等)。虽然山区学校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不丰富,但不是没有,国家在各地均有投入,我们应尽量去利用,使之成为实验教学的好帮手。 这些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创设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在实验技能、情感、价值教育方面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光碟中的实验演示和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非常好,能帮助学生观察不能实地演示的实验,让学生愉悦中掌握技能、领悟知识。
注重实验教学,推行素质教育,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变革。这些课的特点是:(1)结构新颖 内容丰富。如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后的“复习课”变成了“应用课”。课上教师“组织”“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实践研究的成果,从中不仅复习、巩固、拓展了所学知识,而且也
培养、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而生活中大量生动的实例又大大丰富了所学内容;大大超出课本范围。 (2)兴趣盎然 气氛活跃。由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加课外实践研究活动,在课堂上,人人争先恐后,都想一展自己的成果,因此发言踊跃,气氛热烈。(3)关系融洽 效益提高。在这些课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思维活跃,不仅有教师和学生间的启发、互动,情感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动,情感交流,出现了师生间共同切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知识的拓展、思维的开放、能力的增强,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做法,今后将会更加努力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总结,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动手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改实验报告
刘俊杰高波范林芳尤志兰常建国 张占海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改实验报告”课题是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政治教学的现状决定的。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政治素质。实验从2010年开始,实验过程尚未结束。
一、 实验研究的原因
1、实验研究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以往政治科教学的状况是: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政治课无非就是“背”,学生从听课到考试,全都是条条框框,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所应有的要求,从而失去了政治科教学的目的。开卷考的实施,无疑给政治科教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2,实验研究是教改的重要性决定的,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时代气息很强,变化也快,要提高教学质量,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单靠教师个人主观努力,学生苦学,搞“题海战术”也是不行的;因此,必须讲究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卷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年来,我对初三学生的政治科教学和中考复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认为,开卷考有利于改革政治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考试的要求上来看,开卷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能力要求,注重能力立意,扩大思维的开放性。
实行开卷考试,现成的答案在书本中是找不到的,要求学生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原先的那种知识间机械的组合变成了知识间的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很强调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
2、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意识。
在开卷考试的要求下,试题本身是开放性的,答案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强化自己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一些社会现象能够作初步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考,多角度思维,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抓住政治课的时代性、思维性,进行多学科渗透,要求学生具有知识性、思辨性、挑战性的素质要求。
这第三点就避免了以往政治科给人假、大、空,思维狭隘的错觉。政治科所学习研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现实社会联系比较紧,往往要求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成长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性问题,但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缺乏思想上的进取和拼搏精神。开卷考试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进而联系到国家乃至世界问题。因此载体上的多元设置对应的要求思想上开阔和知识储备上的全面,多学科的渗透。比如小到个人的心理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的人口问题,
甚至可以思考世界性的环境现状。所以我觉得开卷考真正让老师、学生感到政治科时代性、思维性、思辨性、挑战性的魅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
针对上述开卷考的能力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中考的总复习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中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构筑新的教学模式。
开卷考试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甚至要理解或运用的。因为开卷考试“开”的是课本或一定资料,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逻辑结构的组织上还是“闭”的。即使有一些题目,不是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题意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回答起来是很难的。无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最终更多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专业术语体现出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一个个“目”的积累。
但是,仅仅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又是不够的,命题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纲带动点目。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课,我们可以依据国情的具体内容和函待解决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去展开分析。我们务必使学生明确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在教材框架中处于
何种地位,也就是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一个正确的认识结构体系。在处理教材时,既要把整体知识分解为一条条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条目,又要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搞清一单元一课一节的内在结构,又要挖掘不同的单元、课、节等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知识以网络化呈现;既要注重强调知识结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又要引导学生自由地发现知识,并从中领悟创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剖析、挖掘、创新,最终一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2、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课前发言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以知识性为本的;学生课前发言是能力的载体,这是以创造性为本的。在现行初中政治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栏目,如“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等等,这些小栏目都具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用好这些小栏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行逻辑性培养和训练。
理论与实际结合,反映和体现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这是思想政治课本身要求和特有形式。尤其是开卷考试后,题目新、材料广、答案活,命题更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更加
真实与全面地模拟现实。如考查我国加入WTO、祖国统
一、反对封建迷信、西部大开发、保护环境、打假反腐、科教兴国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首先,我广开教学门路,走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引进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以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而且联系国内外重大实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其次,我注重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社会现象,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讨论,在彼此的交流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独创性。并在表达中注意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这样一来,创造性思维在语言上、思维上、实践上、写作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教改实验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尝试,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0年、2011 年升中考试中,我校政治科各项指标均列全市前列,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均排在学校同类班级的前列,这些都归功于平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其在考试中发挥自如,这也显示了教改所带来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