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通用)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通用)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

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打造产业链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丽江古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聊城市人大农委调

研组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聊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按照学习调研阶段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省丽江古城,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等内容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路,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切实感到受益匪浅。

一、丽江古城开发建设的特点

丽江,历史上是滇西北一个“被遗忘的王国”,但到了2003年却一跃成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殊荣并为世人瞩目的城市: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7月,“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是什么原因让丽江屡获殊荣?拥有“三大遗产”的丽江展现给世人的究竟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这些在我们参观考察后得到了印证,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 丽江人找准了坚守与创新的支点,使文物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协调。业界普遍有这么一种说法:“开发意味着破坏”。然而,丽江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彰显出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画卷,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休闲的意境,能充分让置身其中、参与互动的人们从紧张、繁重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舒展和休闲,从而让游客喜爱。这是来丽江考察者的共识。为了这古朴、和谐、依恋的诱人景象,为了实现当初申遗的诺言,丽江先后投资4亿多元,实施规模浩大的重建和整治,完成了1300多户,5000多人的搬迁。为了“大局”,在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原来被一些现代建筑挤占的东大街,有17个单位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物在职工们的泪水中被一锤锤打烂。为了“这一眼”,丽江人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城,对每栋受保护的民居和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有详细的保护规划和平面图等,并严格按规划操作。多年来,丽江在培育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中,通过发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丽江模式”,这就是文物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上的创新。

特点之二:丽江人创建了新的管理模式,文物遗存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们都知道对文物的封闭式管理,但丽江古镇的开放式管理与木府的封闭式管理有机结合使我们耳目一新,也给我们带来几分好奇。来到丽江古城入口的时候,游客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站在如鲫的游人中,我们发现,古城没有围墙。兴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小城,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这么多的古旧建筑群和这么大的城区面积如今成了文物遗存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之任何人都可从四面八方走进古城,文物的安全管理按理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疑问在参观过程中得到了解答。一是全民动员,广泛宣传。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到处张贴及悬挂着的标牌中透露了这么一个信息,即丽江的宣传动员教育非常到位。他们在宾馆发放的宣传资料也非常有针对性,如我们下榻宾馆的那份《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倡议书》是这样提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共同的责任。通过大力宣传造势,丽江古城的保护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文物管理部门体制健全,管理到位。我们在木府参观时拍下这么一段关于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古城管理的“宣言”,或许可以说明他们在文物遗存的保护和管理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丽江历届党委政府在遗产保护管理法制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对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努力探索合理的管理体制。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古城管理模式。三是丽江人千年守望,细心呵护的结果。丽江是“以其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的美妙结合的典型,具有特殊的价值,历经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总体评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之三:丽江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丽江是全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之一,这里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在丽江古城都有具体体现,几乎包涵了整个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木鼓节、三月街、神话、史诗、歌舞、绘画、戏曲、古乐等民俗风情同样在这里可以追踪溯源。丽江之所以形成多民族文化特色,这得益于丽江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兼容并蓄,得益于丽江人结合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丽江不但推出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的文艺节目,同时还吸引了《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茶马古道》等一大批影视作品在该地拍摄,使丽江文化产业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亮点,为促进丽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特点之四:丽江人善于宣传造势,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四方街、东巴谷、玉水寨等名胜区因彰显民俗风情而著称,以“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惊艳于世的木府、方国瑜故居、和志刚书斋、品正艺堂、东巴纸坊、听水轩、沙蠡书屋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展示范窗口,也都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印象丽江》的公演,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亮点,成为充分借助旅游品牌和名人效应,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新模式。事实证明,通过宣传造势,全面打造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业已为丽江提升文化实力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丽江古城开发管理情况

丽江古城由三部分构成:大研古城、艺河古镇、白沙古镇,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八百多年历史。1986年12月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批准了保护条例;1995年批准实施了保护规划;1997年随着列入世遗,开始筹建管委会;2001年丽江古城管委会正式成立;2003年地改市,古城管委会为市属机构,名誉主任为市委书记,副主任为市长。

丽江古城管委会下设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正处级机构。丽江古城管委会办公室共有人员170人,下设综合、保护建设、古城维护征集队、幕府博物院等科室。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管理城内直管公房的房产经营分公司、狮子山公园经营分公司、幕府博物院分公司、文化旅游分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古城管理所等部门,另有消防中队、各居委会成立的义务消防队和派出所成立的消防治安联防队。

在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中,他们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旅游业、面向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则,着手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了古城保护有关规定,主要包括:

1、“三必须”规定。房屋的修缮必须修旧如旧;重点房屋、水系的保护必须保持原有布局,不准随意设阻;桥梁不能随意增减,修缮必须原貌修复。对147座重点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并规定不得随便增减,对重点民居保护得好的居民予以奖励。为解决好保护古城风貌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矛盾,规定允许房内引进部分现代化设备。

2、“五不准”规定。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古城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层建房(古城基本以二层为主,局部有三层,修缮前后房屋层数不变,并限定二层屋高不准超过6.5米,三层屋高不超过8.5米,核心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600立方米,外围街区房屋体量不超过900立方米)、不准用现代化建筑材料修建房屋外围、不准见缝插针修建房屋。

3、搬迁不协调单位和建筑规定,恢复原有历史风貌,让古迹显山露水,对附近清朝时期的古迹遗址进行了重修。

(二)在投资修缮古城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他们对所有设施特别是排污管网进行了改造,户外所有电力线路等进行入地改造,基本上每户的电力、有线、自来水、电话等管线全部入地,加强绿化和夜景工程,使夜晚的古城真正成了不夜城。

(三)对古城居民生活进行补助,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修复的居民,由管委会据其实情予以补贴,对因居民生活条件困难而未改善的居民,补贴还可适当调高。在准运证发放过程中,要求服务员中的70%以上必须是当地居民,着当地传统服装经营有本地特色的项目。组织入户调查,对用水、用电、入厕等方面予以优惠。

(四)在引进民间文化过程中,他们在古城内为临近地区的文化名人、手工业者、传统工艺展示等无偿提供经营场所,在直管公房上提供包括装修门面、租金减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形成旅游特色,丰富了古城人文内涵。

(五)关于古城的收费管理方面,他们规定:

1、其他列入世遗的地点,如周庄、乌县等都收门票。目前,古城管委会采用收古城维护费的方式向游客收费,来保证日常费用,此费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其原因是古城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

2、征收方式由旅行社向团队收取,由宾馆、酒店、客家店向散客收取,并在游客必经游览点——玉龙雪山设站查补漏收客人。每名游客一张含个人信息的旅游IC卡,古城维护费直接从卡中扣除,并留下查核信息。各旅游公司收取维护费后,经旅游局所设结算中心缴市财政再全额拨付古城管委会。

三、思路及借鉴

(一)在目前我市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丽江市的做法,把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旅游资源置入市场运作中,使文化、旅游在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中成为一种产业。这样既能有效解决产业开发资金和市场开拓经验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古城区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古城区特色的保护,确保古城区的本土性、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体系,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主导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古城规划设计应在聊城古城区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既要控制好古城区的肌理、风格和风貌,又要创新理念,体现现代元素、未来元素和古城风貌的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同时要为具体实施留足操作空间。

(三)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做到保护、恢复、新建三措并举。结合聊城古城区的实际,以塑造商业、旅游业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商业、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吸引力,重点做好文化遗产的增量领域向文化商业、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的转化工作,完成从观光型旅游城区向文化休闲型旅游城区转化。要保护和利用好光岳楼、海源阁、山陕会馆、铁塔等现存重点文物古迹,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精品景观景区。聊城古城区可供恢复建设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在保护好现有重点古迹的基础上,再恢复新建一些特色景观,这样,既盘活了古城区内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又能与新城区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产生规模效应。

第二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

兴产业有

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巴州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有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查课题名称: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实地考察,企业访谈、问卷调查

四、 调查意义: 重点对财政关于产业培育的实际具体 措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通过调查客 观的了解目前县市财政在产业培育方面的实效和存在问 题, 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对科学合理的发挥 财政功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调查正文:

(一)市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产业在我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 通 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形式,仅 2010 年,我 市产业开票销售总额达 亿元,入库税收 亿元,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 %和 %,产业已成为促进 我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刺激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发 展。

目前,我市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 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全市已拥 有

各类产业企业 50 多家,其中一些产业(企业)在国内

外(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宏大特钢厂自主研 发的球团链蓖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 圣达铜业的合 金接触线等。

(二)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 我市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如 下成绩。

一是目标方向明确。

我市产业的发展目标基本明确, 即是力争将四大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产业的集聚区、 自主创 新的示范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区。

到 2015 年,力争 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30 家, 其中, 超 50 亿元以上企 业 1 至 2 家,30 亿元以上企业 2 至 3 家,10 亿元以上企 业 8 至 10 家。

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 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虹桥园区产业园和城东环保科技四个特色产业园。

二是组织机构基本完善。

在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 成立了推进产业倍增发展领导小组, 小组主要负 责研究解决规划布局、政策引领、要素整合、扶持措施等 重大问题。

三是力度措施逐步加大。

近年来, 我市在结合产业发 展实际的基础,逐步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执行,如: 将产业的发展作为对园

区、 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制定出

台了《加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产业发展倍增计划》 和 《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意 见和若干政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和扶持政策及保障措施。

(三)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目前县市财政在新形产业培育方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有限。

近年来, 产业逐渐在我 市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加大, 产业属于高投入, 高产出企业, 目前,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 很多企业都面临 着资金困难,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年,全市投入在产业 的扶持资金额为万元,年,为万元,从扶持资金的角度来 看,扶持资金的额度总体偏少。

二是财政资金申请的审批流程繁琐。

对于企业而言, 效率是其生存的重要法则,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市县 财政资金的审批流程繁琐,步骤较多,时间也较长,对于 帮扶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不足。

我市市县财政扶持企 业, 在财政资金方面的监督力

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

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先预防, 事中跟踪, 事后审计体系并 没有完全建立,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四)县市财政对产业培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 在汇总并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在 加快产业培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多渠道帮扶产业发展。

除去市县财政专项帮扶资金 外, 在面对企业融资困难的实际环境下, 市县财政可以与 银行、各类风投企业联合,共同帮扶企业的发展,一方面 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也可以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另 一方面, 也可以优化企业的融资平台。

对于双方而言无疑 是双赢的利事。

二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

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而言, 要结合实际情况, 进一步优化企业申请财政补足的审批流 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些可要可不 要的流程改减即减。

三是加大对资金的监管体系建设。

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 体系建设,降低风险度,防止国有资金的流失,关键在于 防字上要下功夫,要逐步建立事先预防、事中跟踪,事后 审计的体系,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 的。

第三篇:常宁市打造印文化产业的调查

石头铸造辉煌

常宁市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经济滞后。2003年,该市文联主席、著名版画家吴国威先生以独特视角,将中国几千年的篆刻印章艺术移植到独具特色的石灰石上,打造出世人注目的"中国印山",不仅传承了几千年的篆刻印章文化,使一片荒芜的山丘,成了富有品位的文化大餐,而且带动了全市旅游及相关事业的发展。目前,每逢节假日,前往印山参观、旅游、休闲度假的旅客络绎不绝。今年接待外来游客达20余万,直接旅游收入500万元。石头上镌刻文化,打造辉煌,充分显露出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蹦出来的思路

常宁市庙前镇地处湘南五岭山系,喀斯特地貌典型,漫山遍野都是奇山怪石,大小溶洞分布其间.远古传说舜帝南巡在庙前留有拇指印记,现在"中国印山"进山门槛的大岩石上,仍然清晰可见,其指纹纹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其间"大象送宝"(现命名为"印象"石),极像一头大象驼着两枚巨大的印钮款款而行。这些原始天成的资源,无疑给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灵感。版画家吴国威先生在一次平常的下乡扶贫活动中,初次领略大山的神奇,激动之余又心痛不已,当即对同行的领导说:再也不能捧着金饭碗行乞了!送钱送物不如送点金术.于是,他带领一班人吃住在山里,以斧凿为工具,以石头为材料,历时3年,终将一座封闭数万年的石山,初步雕琢成一件艺术品--中国印山。

二、刻出来的文化

把印章镌刻在石头上,让其大放异彩,常宁市中国印山的文化建设者们可谓煞费苦心。

1、匠心独到的选择。2003年,吴国威先生将印章"种"到石头,让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赋之于灵魂,创建"中国印山",用一座山记录几千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印章。建成名人名章山、纪念印章山、华夏书法艺术山和万印章"三山一章",[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形成一个集文化传承、旅游观光、篆刻艺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2、精心谋划的布局。中国印山不大、不高、亦不险,但游完全程也需3个小时。建设者们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让游人尽可能地将景区内大小300多处风格各异的景观全部领略。吴国威先生不顾60多岁高龄,带领文联4名同志,采用土法,用绳子一段一段地量出整个印山的面积,每处景点的距离,绘成一张达140平米的大地图,然后按比例缩小。一次次确定游道路线,每枚印章的位置及比例大小,并且尽量避开对原有景观的破坏。通过精心设计,游人无不赞叹:移步是景,高潮跌起。

3、呕心沥血的取舍。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历代印章浩如烟海。如何取舍摩岩的章印,这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吴国威先生从高达1米多厚的历代印章精品集中,按其朝代代表性、艺术代表性、流派代表性、人物代表性、历史事件代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反复比对,精挑细选,选出1000余枚,按历史年代一一向游人展示,现已完成530余枚印章的摩岩篆刻,使印山构想初具规模。

三、牵出来的产业

石头刻出文化,文化牵出产业,已经成为常宁经济发展的一道新亮点。

1、旅游业的火爆。中国印山的创建,全方位地带动了该市的旅游业发展。近几年来,该市围绕旅游业大做文章,形成了庙前和天堂山两大景区。在庙前开发的财神洞,以其洞中有河,洞中有洞,洞内景色千姿万态而令游人叹为观止,每天接待游人上千,节假日更多。在天堂山开辟的天堂湖水上飞伞,西江漂趣等休闲旅游项目,让游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急流险滩水漂之趣和瑶族风情之乐,周边省市游客纷至沓来,常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年,常宁天堂山被省里定为3A级景区。

2、省级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在打造中国印山的同时,建设者们想到了如何依法保护印山景区的问题,提出了将庙前景区申报为省级地质公园的设想。经过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多方考察论证,以其地质地貌奇特,域内风景景点众多,更有中国印山可观赏性强的原因,今年5月庙前景区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

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外来人员较少。常宁原来只有3家不上档次的宾馆。今年,外来商家一下就上了3个宾馆项目。其中印山国际大酒店(准4星级)已建成开业,中国艺术家休闲山庄、4星级叠水宾馆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东风宾馆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4、印文化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年初成立了常宁市篆刻委员会及其协会,协会会员发展50多人。会员以治印为业,雕刻生肖纪念印,人物纪念章等,形成印章文化产业链。印文化衫、印艺术画、印钮纪念品等也有"吃螃蟹"者在尝试,不久的将来,常宁印文化产业链一定会走向完善、走向辉煌.

第四篇:关于和县打造泵阀产业集群的调查和思考

黄汪平陆兴培操松林张继伟

摘要:本文详实地分析了和县打造泵阀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目前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措施,对我省市县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以泵阀产品为代表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环保、造船、食品医药、市政民用和农田水利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泵阀行业已形成集教学、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设计开发及制造体系。

和县位于八百里皖江下游,紧邻南京、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在国家实施中部战略崛起的关键时期,和县欣逢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良好战略机遇。经过多年努力,和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五大工业板块:县经济开发区、马鞍山长江大桥桥西开发区、沈巷工业园、乌江工业园、安徽精细化工基地(简称“两区两园一基地”),以及机械制造、建材、化工、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推进、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了“5521”工业发展计划,即:抓五大工业板块、五大产业、20家 1

骨干企业、力争3~5年内,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实现由农业主导县向工业主导县的转变。

作为工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的经风沐雨,和县泵阀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泵阀企业已完成改制,一批新型泵阀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现已拥有三联泵业、三环泵业、埃斯克制泵、嘉成泵业、AVK阀门、江宏阀业、斯瑞尔阀门等多家企业,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大唐制泵、奥凯泵业等企业,2007年泵阀产值超过4亿元,约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 和县发展泵阀产业面临的挑战

1、国内泵阀行业竞争加剧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我国泵阀行业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缺乏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行业整体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产业集中度不够,中小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外资企业在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未来几年我国泵阀行业市场将出现群雄争霸的局面,泵阀行业在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2、和县泵阀产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和县泵阀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效应不够明显,抗风险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企业总体规模小、销售面不广、产品结构单

一、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方面。

3、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投入有限

和县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存在“一低两不高”现象:经济总量偏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由于地方经济基础不强,导致泵阀产业科研投入不足,工艺装备较落后,产品的测试能力不匹配。

4、发展较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和县泵阀产业起步虽早,但受体制影响,发展缓慢。近几年企业完成改制后,良好的发展势头初现端倪。而作为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泵阀产业近期内不可能大规模从长三角地区往中部转移,处于内陆的县域地区在该领域的招商引资难度短期内仍将非常之大。因此,现阶段和县泵阀产业的发展应立足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在吸引外资上做足文章。

三、 和县发展泵阀产业的优势

1、泵阀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泵阀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通用机械协会初步统计,国内规模以上的泵企业约1000家, 2007年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38.9%,预计2010年泵行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亿元。全国阀门企业总数已发展到4000多家,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阀门制造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阀门厂家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现有产值超亿元的阀门企业近100家,超过5000万的企业有200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5.3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3.41%。泵阀行业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大有可为。

2、泵阀产业投资少,门槛低,适合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相对于石油化工、电子、钢铁行业而言,泵阀企业在高技术上的

门槛较低,投资少,见效快,通常2000~3000万投资即可兴办一家上规模的生产企业。泵阀种类繁多,市场广阔,技术来源广泛,如有一两个基本对路的拳头产品,企业足可生存并获得发展,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和个人创业以及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内钢铁材料供应一直十分稳定,不存在原材料短缺的隐患。同时泵阀制造强调产业协作与配套,适合集群发展,集群度越高,生产成本越低,产品质量有保证,市场影响越大。

3、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机械制造业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依据中国通用机械“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突出重点、发展大企业以及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形成多种经济体制的并行”发展战略。我省为振兴“十一五”机械工业也提出了“自主创新、壮大特色、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发展方针,坚持“自主创新、扶优扶强、全面创业、发展产业集群、东向发展、国际化以及人才兴业”等发展战略,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800亿元,平均年增长28%。作为沿江工业带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巢湖市明确提出发展含山、和县铸造与泵阀产业集群,形成“产值40亿元的铸件、泵阀生产能力”。

和县县委、县政府更是重视泵阀产业集群的发展,2008年专门成立了“和县泵阀产业集群建设领导组”,将泵阀为主体的机电制造业纳入“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力争“十一五”末行业产值达到25亿元。

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全力推进为和县泵阀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4、多元化模式的现有泵阀产业基础优势

和县泵阀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技术、生产、销售都有一定基础,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市场空间。渣浆泵、双吸泵、多级泵等主导产品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这些产品也是我国泵行业的主流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阀门产品绝大部分外销,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销售渠道完备,泵生产企业在全国设有几十个办事处,在钢铁、煤矿、冶金等领域有较好的销售基础。

5、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与环境优势

和县是安徽东大门,紧邻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和县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县65万人口,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每年来自本地区的院校毕业生3000多人,县内还有5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培训技术工人2500多人。

和县自古就崇尚文化,民风淳朴、以和为贵,是2007年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矿石、白云石等十几种,其中已探明煤储量 400 多万吨,白云石 3 亿多吨,铁矿石1.6亿吨,且开采条件较好,属品位较高适宜冶炼的富矿,保证了泵阀产业需要的原料毛坯尤其是铸铁的供应。

四、 结束语

为了打造和县泵阀产业基地,和县政府多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推进工作。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县泵阀产业发展,和县政府已编制了泵阀产业发展规划,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际国内泵阀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和县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和县泵阀产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产业配套,培育特色,必将实现和县泵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泵阀产业集群。

黄汪平,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流体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流体机械产品研发与行业管理工作,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陆兴培,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安徽科技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委、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成员,多年从事科研管理和规划制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五篇:对镇平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县的调查

镇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玉雕之乡”,民间艺术和玉雕产业独具魅力。近年来,镇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搞好规划,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镇平玉雕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镇平被确立为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全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文化产业经营的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县GDP的13%,已成为县域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一、镇平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立足县情,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镇平县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针对“无中生有”经济现象探秘和玉文化与玉雕产业发展文化活动月、文化创新工程等特色文化现象,深入各层面展开四次大规模的调研走访活动,确立了“以玉雕产业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每年“开展一项文化活动,建成一个文化设施,启动一批产业项目,挖掘一类民间艺术,培育一批文化新人”的“五个一”工作方案,并把举办玉雕节、建设文化会展中心大楼、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列入必办的大事,为文化产业超前运作和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县的若干文化经济政策》、《关于加快实施镇平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工作规划,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抓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玉雕文化产业 一是政府引导。为做大做强做活玉文化产业,镇平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玉雕产业管理局,加强了对全县玉雕产业的开发、引导和管理; 结合文化名镇建设,以石佛寺镇、晁陂镇为中心,新建扩建了玉雕湾翠玉玛瑙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贺庄摆件市场、梁堂石雕市场、玉都街道石雕大师园等23个专业市场,进一步膨胀市场规模;成立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吸纳神圣玉雕有限公司、石佛寺玉器厂等10家大个企业加盟,统一注册“玉神”商标,打造产业集团军。二是培训玉文化专业人才。在强化教育上,我县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2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高级工艺师35人,有初级培训学校18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县工艺美术职业中专1所,开设有雕刻、美术设计等与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年培训玉雕创作人才2500余人;在强化辅导上,指定县文化馆为专门的培训基地,定期邀请县内外专家、教授讲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强力推介玉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县成功地举办了14届玉雕节。节会期间,全国乃至世界的玉雕界专家学者云集镇平,研讨玉雕理论、切磋玉雕技术、传播玉文化知识,提升了玉文化研究的层次和品位;玉雕精品展评会、玉雕产品展销会、玉文化研讨会、获奖作品现场拍卖会等活动的开展,炒热了玉文化研讨弘扬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中,仵海洲、张克钊设计制作的独玉作品《妙算》、仵应文《千手观音》、王艺兵的《金玉满堂》、李杰的《竹尖壶》获得全国“天工奖”金奖;仵海洲、贺保伟的《鸿运当头》等获得全国“百花玉缘杯”奖;王东光的独玉作品《浴》、李海奇的独玉作品《桃园三结义》获得河南省“陆子冈杯”金奖。四是建设玉文化阵地。在石佛寺镇玉雕湾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玉雕之乡标志性建筑——中华玉文化中心和全国首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中华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内部构造由玉雕精品展销大厅、学术报告厅和玉文化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融精品展销、玉雕商贸、学术交流、玉文化研究于一体。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位于中华玉文化中心二楼,由玉史长廊、玉作坊、玉石大观、大师榜、精品图、百玉图六大展区组成,馆内收藏丰富式,堪称一部中华玉文化的百科全书。五是规模经营。在营销产业链上,围绕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我县成立玉料购销、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网络270余个,并在玉雕乡镇组建36个分公司和52个子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县的玉雕重镇石佛寺镇就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2000多家,摊位5000多个,日接待游客5000余人,日成效额近200万元。通过多年努力,我县已完成玉雕传统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玉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玉雕加工重点乡镇11个,玉雕专业村50个,从事玉雕加工的企业(户)近万家,从业人数20余万人,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初步形成了原料采购、工艺设计、产品生产、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品包装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六是加强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成立了镇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平玉雕工艺、镇平民歌《九莲灯》等进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

(三)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镇平县前几年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种种原因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举办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解决文化基础设施滞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运营。对原有的电影院、剧院、体育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投资5000万元开发兴建了占地70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14层高的文化综合大楼。内设文化用品专营市场、多功能影视厅、剧场、学术报告厅及体育场馆,成为全市县级一流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南阳鸿德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在电影院、剧院旧址上分别建起了锦上花购物中心和商住中心,形成新的商业区,既促进了镇平经济发展,又安置60余名文化系统职工实现再就业。在保持国有土地所有权、文化单位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实施对县文化馆的改造建设,该馆以出让租赁权的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利用闲置阵地设施开办了少儿艺术中心和舞蹈、美术、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年收益达5万余元,发挥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出让“冠名权”,引入社会资金完成了县图书馆的建设工程。县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因缺少资金建建停停,我们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图书馆进行招商引资,引起了贵州神奇集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执着联系,该集团决定以冠名方式捐资扶植镇平的文化事业,将图书馆命名为“神奇图书馆”。三是资源共享,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基地。我县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雪枫纪念馆这个红色资源,进一步打造弘扬这个红色品牌,通过开展纪念彭雪枫将军殉国六十周年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一系列活动,引进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北京二炮部队投资250万元、中铁四局带资200万元,共同开发建设彭雪枫纪念馆,新建的1563平方米的主展楼和面积为18460平方米,集瞻仰、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广场,被二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河南省政府列入全省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拉长红色教育旅游线路。近年来,二炮共投资250万元对彭雪枫故居进行了修缮,扩建丰富了革命教育基地。四是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在旅游设施建设上,我县依托中原八大名寺之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菩提寺和石佛寺玉雕湾商贸区,提出了建设南阳市近郊黄金旅游线路的发展规划,吸纳社会资金4500万元整修通往各景区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由深圳汇华集团与湖北豪江实业集团共同投资3500万元对原公园进行了重新开发建设,将其改建成一个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由龙腾(香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SMT专业生产线一套,在我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开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企业直接派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训导师和班主任,并与所有学员签订就业合同,解决我县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超过⒈6亿元。

(四)构建文化活动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镇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活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不断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在活动中发现优秀传统节目和优秀民间艺人。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县内自创节目为主,邀请国家级、省级演艺界明星、名角加盟”的指导思想举办玉雕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动员和部署县直各单位、乡镇围绕全县工作亮点,创作编排文艺节目,精心打磨,层层筛选,逐年提升原创能力及排演水平。组织民间演出团体在县城街道、广场,举办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城乡联动,奏响大合唱。近几年,镇平曾 组织全县乡镇办的50辆彩车、1200名演员,在南阳市进行了民间艺术表演,阵容之庞大,节目之精彩为历届活动之最,受到南阳市政府的特别表彰。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文体活动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文化、体育类70余个单项赛事活动,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尽情展示玉乡人民的精神风貌,不但挖掘整理了“盘鼓”、“九莲灯”、“古饰”等一大批珍贵民间艺术绝活,现已有100余人继承这些民间艺术绝活。二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果喜人。按照“节节有文艺演出,月月有文化活动”的要求,在县委宣传部的统一协调组织下,每年的春、灯节都要举办联欢晚会、民间艺术大踩街、元宵花灯会展、灯谜会猜、烟火晚会等。近年来,我县共举行各类文艺演出230余场次,组织文化下乡170次,活跃了群众的日常文化娱乐生活,既实现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的目的,也把镇平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到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近年来,参与捐助“文化下乡”活动的企业达到37个,无偿捐赠物品价值达到30万元,25万群众受益。南阳航天水泥厂举行点火仪式庆典时,该县还邀请“梨园春”栏目及主持人现场表演。此外,为展示该县文化产业发展新成就,该县在市委前橱窗、镇平宾馆橱窗以及县城的电力广场举办了《新世纪、新镇平、新辉煌》大型摄影图片展、《魅力镇平》摄影展、玉文化美术书法展等,依照安排的日程还到各乡镇巡展。为丰富旅游产业内涵,达到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的目的,我县在菩提寺隆重举办了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展出仪式,国家、省市级领导和数万名群众目睹了由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稀世珍宝,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在创新中挖掘文化艺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创造物质财富。近年来,我县有120部文艺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有470多件玉雕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电视散文《将军之恋》荣获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彭雪枫在淮北》在全市第六届戏剧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和七个单项奖,应邀到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喜爱,先后演出80余场次;县曲剧团创作和排演的《夕阳情》、《嫂娘情》、《子母情》、《和氏璧》等十余部优秀剧目,在县内外演出500多场次,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妙算》、《枫桥夜泊》等120多件作品获得玉雕最高奖“天工奖”;华新牌1000道超薄丝毯获吉尼斯认证,填补世界空白。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创新作法受到了市里肯定,市委宣传部专门调研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在《南阳日报》头版上发表了《依托自身优势 发展文化产业——镇平特色文化产业新探索》专题报道。

二、镇平县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的启示

1、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 来贯穿的,发展不仅是发展生产力,也包括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认真借鉴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做到观念上认识深刻,行动上措施得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是有形之手,需求决定资源配置。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作用是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来推动,要从“办文化”退位为“管文化”。镇平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充分说明,只有消除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疏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障碍,才能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文化产业公益性、福利性的同时,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文化产业,把经济效益当作从事文化产业发展企业的重要目标,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3、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县域实际,挖掘人文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地域不同,人文资源不同,这就决定一个地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也要突出自我特色,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亮点,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优势产业。镇平彭雪枫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所以该县通过扩建彭雪枫纪念馆和彭雪枫故居,宣传推介这一红色景点,建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带动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镇平有悠久的玉文化资源,该县通过举办玉雕节、兴建玉文化博物馆、玉雕湾玉器市场、珠宝玉雕大世界,强力推进这一特色支柱产业,最终把玉雕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使之成为富县富民的助推器。

4、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品牌战略意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市场的成熟,靠短期投资获取暴利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小,未来文化市场的竞争必定是品牌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战略实施得怎么样,有没有强势品牌以及拥有多少品牌,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能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得品牌者得市场,得品牌者得天下。“中国玉雕之乡”这一金字招牌,不但助推了镇平玉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带动了镇平加工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以及教育、城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就是品牌效应。同样,镇平地毯、金鱼、玉兰其他三个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品牌,玉文化博物馆、彭雪枫纪念馆两个国家级文化教育品牌,不仅对镇平旅游业起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更是镇平文化产业超前一步的“撒手锏”。

三、对镇平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1、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的要求,要把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高品位、高质量、高档次的文化享受,既要符合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收获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物质基础。

2、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把“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应”当作第一要务。要让各类专家、老艺人和青年人才安心献身文化事业,留住人才即留住了文化之“根”,留住人才即稳定了文化阵地。同时,要超前规划筹建镇平玉雕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国际玉城高档配套设施,引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玉文化和玉产业做大做强。

3、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应着眼于“大文化”的视野,发挥综合优势。镇平的思考与探索已经证明,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二是弘扬传统文化与创新载体的关系;三是保留文化资源与整合文化资源的关系;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有做到改革与发展同步推进,硬件和软件同步实施,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常抓不懈,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稳步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