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集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集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第一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有效教学四要素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

第一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四要

有效教学四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来分析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2]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3]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根据我们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具体地教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层次,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论证。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4]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等。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6]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7]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我们曾在小学和初中做过实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作业,结果发现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有贡献。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1)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抄写五个生字,而且这五个生字都是笔画较多、比较难写的:柳、燕、溪、梨、流每字一行,由老师统计时间,结果快的学生只用了4分钟,慢的学生用了6分钟。(2)布置学生在家里抄写同样数量的生字,学生自己记住所用时间,结果快的学生用了5分钟,慢点的学生用了8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要用10分钟。实验结果证明: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质量、时间、学生对生字词的认知都优于课外家庭作业。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监督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作答速度。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显然,上述四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一味的题海战术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本文针对此现象主要分析了有效教学的特点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辅导 教学评价

数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决定了高中数学注定成为学生和教师为追求考试高分的沉重负担。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建构,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有效培养,只强调快速大量做题,以适应高考的大容量快节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致使社会及家长对数学教学的批评和责难日益增多。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概念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逻辑地导出定理、公式、法则的出发点,是数学应用的着眼点和回归点,所以数学概念的学习应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相应地,数学的应用才是数学学习的归结点。

二、教学方式有效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过程有效

课堂提问灵活、有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了解世界。而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解题策略的掌握,思想方法的运用,这其实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体验、感悟了多少。要想在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就要精心设计练习。

四、教学辅导有效

教学辅导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教师应搜集和编制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

应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保证学生基本掌握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五、教学评价有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在课程深化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理念日新月异。我认为,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有效教学的总体理念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多方因素的整合。其理论依据是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发展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指标。首先,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增强目标、问题、情境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将知识传授与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养成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开发学生数学思维;再次,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注重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编排原则,逻辑性强,各单元之间环环相扣。因此,必须将课本学习这个基础环节抓紧抓牢,尽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重难点;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提出并渐次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加强变式训练,适应不同题型,做到学用结合;有意设计创新题型,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重视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乐趣。

2.丰富有效提问方式

善于提问是一个数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问可以巧妙地将知识传授过程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建构与解题技能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例题、习题来精心设置疑问,提出开放性问题,运用条件假设、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打破定势思维,摆脱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化途径。

3.延伸知识至课堂之外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数学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思维与生活的结合却是无限的。教学时要有意突破课本限制,对课本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把学生视野引入生活和社会,把与之实际相关的理论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开拓和发展,让课堂教学得到质的飞跃。例如,把数列、对数等内容的教学应用在现实中的增长率、银行存、贷款利息等问题上,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等知识应用到建筑测量等问题上,概率统计知识应用到商场的促销、买彩票中奖等问题上。

4.运用教材中探究活动进行合理地探究

新编数学教材都增加了活动、探究板块,目的在于导引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深入挖掘,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分析、总结知识原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品悟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函数”一节的“实习作业: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时,我把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作为原点,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函数等知识来分析、总结“冰块融成水”的函数模型。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1.情境要简洁精当

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使学生思维混乱。对情境本身做的描述和渲染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间。

2.创设情境要有“数学味”

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不能专为情境而情境。

总之,有效教学的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①第四中学 ②瑞塔铺中心小学)

第四篇: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有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现代形势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对有效教学我进行不断地实践与探索,现对此结合实践简要论述如下:

一、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操纵着课堂教学的一切,而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把现成的结论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用思考,只需将这些经教师整理后的知识进行记忆便可以了。知识只是在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单向的传递,这样的课堂将学生限制在了条条框框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日益滋长,甚至会产生对教师的对抗情绪,任凭教师的教学技术有多高超,课堂有多精彩,换来的只是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没有对数学学习的激情哪里能取得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呢?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使我们的传统教学为之一亮,新课程改革愈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要将课堂与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作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的讲台走向学生,由课堂的操练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主体学习意识,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再现数学家们发现真理的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的挖掘,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激情、有兴趣,学有成效;教师教学更轻松,教学更高效。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学生带入了概念与结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设置一些问题或针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第一步,科学分组。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以三至四人为宜。这样的分组便于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真正面向全体,全程参与。第二步,选择问题。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在学习中学生出现有争议的问题,都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探讨价值,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只有选准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而不会流于形式。第三步,展开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一致协作,要有明确的分工,学生要收集信息,学会倾听他人表述,在经过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最后圆满地解决问题。第四步,学习评价。教师也要深入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评价,评价要多角度、全方位,要兼顾差生,要真正做到评价面向全体,避免奖励只属于优生。只有在研究好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有效指导,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激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求知,掌握技能,增强团结意识,学会合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表达内容、传递信息,使得内容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内容有趣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静态地描述,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而采用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动态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大量的感官认识,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教学函数的图像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只能是在黑板上画出静止的图形,然后再代入不同的,代入一次,改变一次图像,但是代入的数值有限,而且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也可能不准确,这给学生理解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图像的改变形象立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系数的改变时图像的变化。如此动态的显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系数与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突破了教学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理解更透彻。由于对此内容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以后再遇到此类的题便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不变来应万变,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此外多媒体是提前预设的,大大节约了板书时间,尤其是一些概念、定理的推导过程与大量习题的解题过程,为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它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代替不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讨论,在运用多媒体时要穿插使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板书、教师的讲解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避免由传统教学的“人灌”演变成现代教学的“电灌”,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坚持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情境的设计;3.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4.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5.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高效课堂 教学心得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课堂教学的表现:课堂上教师能自由驾驭课堂,收放自如:要动能动 ,要静能静,要思能思,要看能看,要停能停,学生没有一个睡觉、说话、开小差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课后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实习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如此的重要。因为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一所中等学校,学生成绩不是很好。高一共有5个班,重点班有2个。而我在的高一(3)班是普通班,学生德育基础、纪律观念薄弱。多数学生成绩基础处于中等或者中下层次,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因此刚开始在(3)上课,有睡觉的学生,有听课听不懂干脆不听的学生。整个班的课堂气氛不活跃,一个班能有一半的学生听课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我总在想办法如何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愿意听课并听得懂。总的来说,就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经过快两个月的课堂教学实践,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1.2 一位老师,如果太过严厉,学生反而有逆反心理。但是,如果太放松学生,学生就不怕你,从而也不听你的话。因此,一个老师要做到真心为学生着想,关爱自己的学生。做事认真负责,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好,对他的期待,从而让学生尊重你,愿意听你的话和听你的课。 2.坚持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情境的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 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要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教学境地。因此,教师在备教案的时候,要做到

2.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准备教案。还要多考虑上课时候可以出现的情况。

这样我们才能以防万一

2.2 每写一份教案之前,要清楚这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最好先根据课本,把课本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看看有哪些需要补充的课外知识点。接着明确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2.3 知道要讲的内容后,就要想办法突破难点。在讲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可以用生活中哪些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化抽象为具体事例,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函数的定义时,(函数:在)举例子:人照镜子,镜子中的人与真人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笑,镜中的人就笑,人哭,镜中的人就哭。镜中的人随着人本身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镜中的人是真人的函数。有时候,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某些知识,可以稍微画一下简笔画,(例如:初二的数学课本中的一道题:弹簧原长为3厘米,每增加1千克的物体,弹簧伸长0.5厘米,求物体的增加量x与弹簧伸长量y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把弹簧的原长和挂物体后的长度在黑板上画简图)运用图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明白。

2.4 在写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清楚哪一个知识点接着哪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需要叫学生上背板写过程,哪个环节让学生口答。

总的来说,每一份教案都要认真,特别要注意细节上的问题。写教案的过程首先是研读课本,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份教案至少要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小结,课后作业或练习。 3.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老师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5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会更有效果。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 点迁移到学习上来。此外,还要经常性的叫同学上来回答问题,回答错误了也没关系,鼓励他们这次回答错误,老师、同学帮你纠正错误,那么你就会永远记牢,下次就不会做错了。经常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仅可以让部分不听课或睡觉的同学因为怕自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而不得不听课,还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学生也能够培养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4.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于高效课堂教学也是必要的。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逻辑思维较强且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乏味甚至厌学。仅有教师的“单相思”,而没有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了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说一下本人实习期间,针对高一(3)班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采取的措施:跟学生商量,针对回答问题不积极这种情况。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将班级分为8个小组,一组6—8个人。最后,当我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选出加分最多的前三组进行奖励。奖品保密,但是不会让你们失望。 高一(3)班小组加分减分规则

a.上课主动举手并被老师叫到,回答意思相近,每组每次加1分,全错不扣分。 b.课堂上认真听讲,大声发言,回答正确的组,每次加1分。(错的不加分) c.每次作业(资料)全交的组,最后加3分。每次作业(资料)能够自己完成的组,加10分。

d.每组组长认真记录自己组的加分情况,课后到我这登记。

e.上课聊天,影响老师上课,老师提醒一次减1分,之后被老师警告的减2分。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荣誉与共,都是与你有关系。组员有责任和义务跟自己的队员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回答问题,互帮互助,互相监督。

自在高一(3)班采取了小组加分政策后,班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增加。有些听不懂的学生,为了能够让小组加分,即使做错了,也会把自己的答案写上黑板上。睡觉的同学觉得这样子很有意思,因此也不睡觉了。虽然不是很认真听课,起码可以不睡觉看其他同学为了加分,是如何争先恐后的上黑板做题或答题。 5.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上面是本人实习后对课堂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但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行调整。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是基础。真心关爱学生是前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