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精选)

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精选)

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第一篇: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小学英语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有幸听了英语学科以上两位老师的课,从中学到了很多,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取知识光靠教师“教”是很。

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

第一篇:英语课堂的乐教与趣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我有幸听了英语学科以上两位老师的课,从中学到了很多,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获取知识光靠教师“教”是很不够的。只有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学好英语。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们对有效的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老师,应该当一个良好的引导者,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指导他们怎么去学,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王老师在课堂中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使书上的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这次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同时,在看别人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的课堂上,但以前没意识到。通过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努力让自己

的课堂做到更好。

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感动,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做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与捷径,我们会一直努力,共同进步!

如果是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⑵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主动求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应和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交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的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⑸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拓展教学方式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改变自己许多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起全新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如何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

马营坡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 秦财山

课堂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探究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学,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首先我们认为二年级学生不会自学,也不会预习。应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有目的的指导预习。先教孩子怎么预习,做到有的放矢。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所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识字基础,但毕竟年龄小,知识量少。应在讲明学习目标后,在前十分钟左右,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师指导,在预习中老师要不停巡视,随时解决问题。比如我在讲杜牧的《山行》时,这一首诗描写什么,本来是我确立的重点,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了,所以我就重新确立了讲课的重难点,对古诗词中写景的诗句进行了总结,对写景角度及特点的规律进行了整理归纳,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词达到了触类旁通之效。而且学生在听课时也是很认真,很有兴趣,因为自己不会所以认真。假设我把先前的重点放在学生都已明了的主旨上,我想学生肯定没有多大兴趣,那样的课只能是内容的重复,效率一定不高,浪费时间。

在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我们让学生先学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能或不会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这就对下一步的“教”产生了影响。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预习,我们认为对于我们二年级的老师和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论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总之,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对新课程的实践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成新课程标准的支撑点,新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也是培养数学家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数学课程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而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如何主动地去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和方式探索“呈现新知识”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较好地驾驭课堂,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准备;实施的策略

正文: 时下,很多地区都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采用新课程,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反映数学学科及其应用的进展,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加强了与其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它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标志,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正是在教学实践中才真正感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矛盾。即一方面努力想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与标准。另一方面又遭遇传统技能技巧测试造成的尴尬。

一、教师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正确地驾驭教材,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下分几方面讨论:

1、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适应

新课程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有较多不同的地方。

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必修Ⅲ中新增了算法一章。充分体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上课通过边讲边演示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另外,新课程教学中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在对学生的平价方面,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价值观等,这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方面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这么多“新”东西,教师是否适应得了?应该如何去适应?而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不仅是考察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这些新的改变,是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否将新课程按照课程射箭者的理念、思路实施的关键。即是说,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使用程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能否适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及思想和行为方

1 面的准备状况。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能够对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成为“研究型教师”。就是说,教师必须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好。

2、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据了解,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思想很难改变,即使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会出现“两层皮”现象。二是处于“亚健康”状况的身心素质,由于工作超负荷,将近半数的数学教师身体状况欠佳;部分教师经常对教育教学忧虑,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数学教师多年来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特有的博学、文雅,多才多艺的气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四是建设的业务素质急待提高,教学的出发点仍以学科为本,而不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科研意识、科研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而这些方面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和社会在课程改革之初,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心与理解,使教师能够有精力与体力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另外,尽早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当务之急。

3、高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课程改革富有成效地进行,必须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对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真正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要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用心揣摩《新课程标准》在理念层次、目标层次、内容标准层次、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资源开发层次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含义,用心地去尝试,实践《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思想,总结经验,使《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课程改革的承载者广大教师有了课程标准意识,用标准不断检验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创造性地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使课程标准有内在的生长力,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师尽快地走进数学新课程。

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中,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迎合、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以下分几点讨论:

1、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加强语文和英语的阅读训练,其重要性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因袭以做题为重心的模式,从而轻视了对材料的阅读指导,以致使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数学课就是解题课,他们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的引入、定义、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等,不是通过阅读教材去分析、理解、掌握,而是寄希望于讲解题目,反复练习,以期达到重复记忆知识的目的,结果学得吃力,事倍功半。

2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为此,但凭借做题显然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讲授“函数的概念”曾经历过这样一个事实:前年,笔者任教了高一(1)(2)两个班级的数学科工作,其中(1)班基础扎实、成绩比较好,(2)班成绩一般,由于(1)班学生配合默契,因此讲函数的定义域概念便一带而过,更没有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虽然他们求函数定义域作业做得很好,但是在函数的单调性练习中,求函数ylog0.5(x2x6)单调区间时,不少学生却割裂其与定义域的联系错误做出11答案,,,。后虽经反复练习得以纠错,但这部分知识仍不巩固,22以致于在期末考试时,此类题竟有近一半的学生忘记考虑定义域而做错答案,(2)班学生基础较差,讲授概念时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先让学生看教材,然后要他们把概念好好读几遍,再背诵“函数”,“定义域”等,最后提问函数定义“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及“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中“A、B都是非空的数集”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定义域的重要意义,离开定义域,函数也就没有意义了;后来求ylog0.5(x2x6) 的单调区间时,绝大多数学生做出了正确的答案113,,,2,期末考试时此类题正确率达到70﹪,仅此一例,当然不足以22说明教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窥斑见貌,举一反三,对我们重视教材阅读的教学不无启发。

2、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问题一定要准确,因为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相当重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改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堂,他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学,从教材中自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活动的交流中学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要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还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严重时还可能使师生的关系失调。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一课,教师先复习了实数的基本性质(任意两个实数的三种等价形式)和它们的几何解释,并且指出它可以作为推导其他不等式性质的基础,然后,创设了“学生先写出几个不等式,教师在这些不等式的基础上利用颠倒它们的方向,或两个相加减,或两个相乘除的方法,得到一些新的不等式,再让学生进行检验”的情境,通过教师算得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

3 悬念,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接着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前面问题相仿的问题,让学生去判断,目的要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经过前面的方法处理后,哪些结果是正确的,而哪些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得出不等式的性质,这样的设计,从知识逻辑关系上来说可谓是天衣无缝,然而,部分学生对不等式的一些规律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无法盲从于教师设计的程序,硬是直接说出了其中几条不等式的性质,还特地指出,这就是几何中的某某公理„„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活动耗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设计时能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认知,从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针对性地组织探究活动,这样教学就会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3、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又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

lgMM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lg(MN),lgMN,NlgMlgNN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4、课堂实施中要注意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地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下面通过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1案例:在数列 an 中,已知an1an2,a1 ,求通项公式an

4 解:∵an1an2 ∴an1an2

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13∴ana1(n1)d(n1)22n

221变式1:在数列中an,已知an12an,a1,求通项公式an。

2即数列an是首项为解:∵an12an ∴an12 an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2即数列an是首项为∴ana1qn112n12n2 21,求通项公式an。 2变式2:在数列中an,已知an13an2,a1解:∵an13an2 ∴an113(an1) 即an113 an13,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3n13n3 22∴数列an1是首项为∴an1a1qn13n1 即 an23变式3:在数列an中,已知an12an,a11,求通项公式an。

3解:式子an12an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gan13lganlg2

11∴lgan1lg23(lganlg2)

22

11∴数列lganlg2是首项为lg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211∴lganlg2lg23n1

22即lgan1lg2(3n11)lg22n13n112lg(2)3n11

∴an(2)31

1,求通项公式an。 2变式4:在数列an中,已知(3an1)(2an)6,a1解:由(3an1)(2an)6 得

3an2an1anan13an11an121an1)2(11)an

即3(121∴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an121()n1an31223()n11an33n1n1n1

3n1∴ann1

23n1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多样化的,变式教学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改变了以前教学中单一而繁杂的情况,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深刻内涵,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做起,即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通行,才能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用高尚的品质去感染学生,用超人的教学艺术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启迪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信赖我们,尊重我们。这时,我们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我们的行为他们会当成楷模,我们的课堂他们会跟着我们的感觉走;我们的成功,他们会为

6 我们喝彩,也将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事实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崇高的形象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欧,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吴莉霞,刘斌;变式教学要把握三个度;2-501,数学通报,2006年第4期;

4、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创新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勒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 谈新教材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曹勇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经;2-501,数学通报,2005年第12期。

第五篇:《新课程英语教与学》读书心得

读新课程英语教与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英语教与学》一书,受益良多。这本书会有效地帮助外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推进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英语课程已经超越了外语学科本身研究的范畴,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缩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必然会落到教育之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关键,是培养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主要依靠。

这本书有效地帮助外语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和教学研究人员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实践,推进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这本书是一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英语教学改革最新发展方向的力作;它不仅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学,而且带给我们在英语教学领域更深刻的思考。

《教与学》一书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优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体现课改精神

第一章“走进《英语课程标准》”简要分析了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我国中小学英语大纲的发展过程,解读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走进新课程。《教与学》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第四章“英语情感教学”,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纳入了情感教学的目标的范畴,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充满情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五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策略的内涵、结构、以及有助于语言习得的策略。作者认为,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使学习行为主动和坚定,大幅度提高效率;而且“至法无法,学无定法”,任何人要想学好英语,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控。

二、标题标新立异,内容丰富新颖

本书共有十章,除“英语知识教学”(第六章)和“语言技能教学”(第七章)以外,其余各章的标题都很新颖,例如“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章),“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三章),“文化意识与文化教学”(第四章)和“发展性课程评价”(第九章)等等。各章节内容渗透着前沿的理念。例如,作者在第二章中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第三章论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评介了一些能反映当今英语课程理念和教改动态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和词汇法。第八章在强调英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目标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九章提倡树立人人都行的教育理念以及多一条评价标准就多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倡导积极寻求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与信息整合

该书不是简单地给读者陈述一些教学理论,而是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英语教改的理论转化为教师的课程行为,不仅扩大了教师的视野,而且为教师的实践提

供可及性、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使教师有章可循。例如,第七章从认知心理学理论角度阐述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侧重评介了比较成熟的“口语课”与“阅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英语教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十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为教师发现资源、利用资源、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被摆在日程上,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传统教法、大胆超越教材

第三章“教学方式的改变”告诉读者:教科书只是一个范例,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亦步亦趋。例如,作者详细列举了十多种任务型活动的实施方法,操作性强,富有指导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课堂是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作者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教师应当依托教材,驾驭教材,设计有助于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发展、取得成功的教学活动,实现外语教学效益最大化。

五、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反思能力。

教师应是思考者、研究者。《教与学》另一个特色是每章后面“问题与思考”部分均提出一些精辟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使人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感。精巧的问题大都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例如,第五章中的“如何认识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这个问题,引导读者在理解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教与学的理性认识。设计“问题与思考”旨在鼓励教师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