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物理学习心理障碍
第一篇:克服物理学习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渐加深,学习中各种障碍逐渐地表现出来。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基础没有打牢,学习感到吃力;有的学生自认为不是学习的“胚子”难以学好数学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还有的由于对已学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课堂容量和密度的增加,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处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状态,从而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丧失了学习信心。 鉴于学生存在上述学习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一是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一方面要制造事实,让学生相信:我们有能力学好数学,只要努力,就有进步。比如:每次章节检测,教师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让绝大多数学生及格。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利用科学家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事迹和本班后进生转化的点点闪光事例来教育学生,以克服学生自卑、厌恶等不良心理。
二是注意与学生联络感情,激发其兴趣。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问。对后进生提问时,即使他们回答不上来,也要引导和鼓励,切忌讽刺、挖苦和指责,使他们逐步由怕老师提问到敢向老师提问。平时要在感情上亲近学生。
三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听课,怎么作业,怎么总结学习规律,怎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健康学习和成长
厦门湖明小学 何志华
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 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出现心理压力而形成焦虑情绪。因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焦虑心理,让他们健康学习和 成长刻不容缓。我觉得关键是学校与家庭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信任自己,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父母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除关心孩子学习外,对性格、品德、锻炼、健康水平各方面都可以进行评价。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特别要注意防止仅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好坏,更不能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
我班有个孩子叫冯睿,他在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中等偏上。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语文成绩从原来的90多分降到80分左右,数学成绩从原来的90分以上下降到70 多分,而英语还出现了不及格现象。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非常着急。父亲脾气暴躁,气极了就打,有时打得孩子胳膊、腿到处是伤,母亲心疼孩子,多次找我求助。我就和家长多次进行沟通,了解了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制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案,同时家长也明白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很快,冯睿的成绩进步了,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了,家长非常感激我。总之,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避免引起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对立。
二、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它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际关发展。小学生中的不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当从卫生保健和教育的立场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疏导,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预防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智能、情感和意志。
1、树立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
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总担心自己的考试和作业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失误,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特别是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要多看到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功。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针对中下生)。因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学习竞争伙伴”、“班级之最”、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其中,“班级之最”里可设有最有礼貌的同学、作业最认真的同学、上课最认真听讲的同学、劳动最积极的同学、学习进步最快的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对学习焦虑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奖励要与学业不良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会使学生知道老师很重视他及他的优点和长处,将会使他心底蕴藏着一种自我肯定的强烈需要诱发出来,增强信心,拼命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对差生实施教育过程中,我对于杜俐俐的缺点要批评,但不宜太多,要“多表扬、多鼓励”。如果经常批评、责备她,无疑会把她心中刚发芽向上的意志除掉,打消了她上进的积极性。因而,在语文课的组词、造句、口语对话、游戏等训练中,我都让俐俐积极参与,给她安排一些简单、次要的角色,既要使她能够胜任,又不至于伤害她的自尊心。原本在课堂上,俐俐总是不敢表现自己,自从有了我对她的及时鼓励、点头微笑。现在的她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还能较专心听讲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可见,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2、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
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学习焦虑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例如,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早进教室平心态,桌上不摆与学习无关物品;课堂上不趴着、歪着听课;不与他人说话、搞小动作;眼睛盯住教师,振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不走神。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做好预习,跟住讲课思路,听懂课才不走神,遇难点不卡壳继续往下听,事后再请教老师同学。
帮助学习焦虑的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 。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5、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心理训练
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属于学习方法问题,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度紧张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学习效率。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合理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应有张有弛,不能不顾生理节律去拼命蛮干。我定期会让优生进行汇报总结,有“怎样预习”、“我怎么复习”、“怎样培养爱看书”、“写读书心得”、“如何发现自己的不足”等,这样可以让学习有焦虑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方向,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6、多关心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尤其是学习焦虑的学生),成为小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小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在课余时间里,我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同时我给特别的孩子特殊的爱。教师节那天,办公桌上又堆了好多卡片。有以前班级的,也有现在班里的。一张卡片一分心意,一句句祝福一片片情。翻阅着,品读着,内心升腾的是欣喜与自豪。振尧也送来了贺卡,惊喜之余我更是细瞧一番。“何老师,谢谢你三年的照顾,我已经从竹笋长到竹子了,可是长得还不够,我还要长得更高更壮!何老师,您辛苦了,我祝您节日快乐!”语言不是蜜,但胜于蜜,几句真心话真让我心动。
他,个性倔强,叛逆心强,好打架,纪律不好,对学习有厌恶情绪。为他我不知想了多少办法,磨了多少嘴皮。可说得轻了,当成耳边风,“涛声依旧”;说得重了,最多维持一个星期,又“旧病复发”,让人无计可施。
我突发奇想,我何不在卡片上做一做文章,给他个惊喜,用我的肺腑之言把他给粘住呢。我便绘了一张心形图案的明信片回赠了他,并赋上了评语:在这个集体中,老师与你父母电话联系最多,与你说的话最多。你可知道你的一点点进步老师有多么高兴吗?你可知道一次次“惹事”又使老师的心难过多久吗?你是幸福的,条件优越,父母、老师都是那么爱你, 我不反对你有个性,不反对你有独立的看法,我只希望你的个性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我欣喜你的成长,快乐于你的进步。你能天天给我欣喜与快乐吗?我好想笑口常开!
事后,振尧说,“我收到了何老师的卡片,既高兴又羞愧。何老师那么关心我,我却常让她操心,真不该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老师、父母的关爱”。一张小小的卡片,几句真诚的语言,使他有了彻底的转变。
总之,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多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帮助他们,让他们走出学习焦虑的“死胡同”,健康而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第三篇: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专题讲座
数学是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它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生来说,他们觉得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难学,甚至厌学。自己教了四轮毕业班,在教学中,就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心理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
1、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4、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5、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二)“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篇: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杨秉兴
一、学生数学学习常见畏惧心理的表现
针对农村中学来说,大部分生源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说汉话都非常吃力,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着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他们显得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抽到时,面色通红,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于双腿发抖。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只能瞎编乱造,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在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乱糟糟,不会做,不会做„„”,连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了。由于畏惧心理的反作用,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个别同学性格变的孤僻,悠悠寡欢,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二、帮助 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几点方法
1、利用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学中,常找好、中、差。三类学生了解情况,大部分中、差生都 说:“学数学最怕两件事。第一件:我怕老师课堂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答错了丢人现眼。考试发卷怕同学知道分数太低。会引起别人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心理偏差的表现。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课外交流谈心,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考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是成功之母。向学生指出:产生失败原因,是畏惧心理所致。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自己失败的原因。才会克服学习的畏惧心理。如在一次课堂上我抽问一位学生回答:比较 cos300 与 cos600 值的大小 ,他马上回答cos600的值大于cos300 的值,还没等老师开口,其他同学是哄堂大笑,大叫角大余弦小,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下了头。我马上站到这位学生一边,说这位同学很对,角大正弦值大。余弦值是相反的。没关系只是把余弦记成了正弦值,下次一定回答很好。学生答错了,我非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这位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上课发言变的十分积极。
2、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消除畏惧情绪。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科,学生中流传一句歌谣:“几何!几何!岔岔!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调整教学节奏,采用数学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使学生听懂并能接受。这样,充分利用数学生活化,凭学生在农村接触到的知识,用不到10分钟时间,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让数学走上生活实践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只采用堂内教学,即只在教室内上课,但是,我个人认为,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组织学生上堂外课。走出教室,让学生亲自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对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处理,可以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马路上,亲自实践,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出租车等方式。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带到仰阿沙湖,在教师的辅助下亲自操作,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走出教室上数学课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和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从而调查许多数据,学习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亲自实践和感受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到这一个过程并不是抽象,而是可操作的。若能够逐渐进行培养的话,可以建立许多数学模型。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广,从而对应用题不再感到陌生、恐惧,让他们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2)组织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如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在考试或解题智力缺陷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导致心态失衡,一方面会产生自卑,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会产生不安全感,造成心理偏激。这种状况会使学生发生负面情绪,成功会使他们骄傲自大,而失败使他们沮丧,心理的压抑会越来越大,总会爆发出来(如乱发脾气,故意大喊大叫,找同学的碴,与同学嬉闹、专跟老师顶着干等等)。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抗挫教育就是学生在受挫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
5、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我能行。比如,我班有这样一位男学习委员,平时数学成绩不错,120分的试卷能考110多分,但是他在中考模拟考试中考中都只考了70分。老师分析其考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慌张,导致许多不必的失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心理十分紧张。最终造成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两头空。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老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畏惧心理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害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努力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第五篇:心理诊所-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 喜欢也 不 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 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 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菲健康因素的滋生。
实际上虚荣心很强的人,他(她)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因此有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灵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的不 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馅的恐惧所折磨。因此他们的心灵总是痛苦的,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有 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虚荣心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克服的:
1、正确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努力追求真善美。
2、要本着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3、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机会抬头。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珍惜自己的人格。
4、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5、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