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大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大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酒泉市肃州中学 史明博摘要: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的提法也已被大众。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酒泉市肃州中学 史明博

摘要: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的提法也已被大众所接受,这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面对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可能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努力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才是关键。而对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存在的。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本文,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成果,就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高中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随之而来的高考更是决定学生的命运。对高中各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尤为重视,而信息技术作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教育更应该被加强和重视。为适应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学科教学的质与量两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课时多少固然重要,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给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更充裕的资源和时间,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与量,就只能从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下功夫,有效教学被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为了必然。然而,在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客观存在,有些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该如何处理以求突破呢?有些是我们可以克服的,而有些我们只能想出对策绕过去。笔者将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并从教学策略方面对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加以论述。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要从两个方面分开定义,先是要定义有效。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然后,对教学进行定义,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分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高效课堂,效率为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积极响应高效课堂的要求。顺应形势,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被顺利引入,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不但困扰着学生,更使得教师对此十分担心。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 环境影响

首先是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考仍是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主旋律,很多地方教育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学校受当地经济的制约,缺乏基本的硬件设施和设备,技术课程变成“纸上谈兵”,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无从谈起。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限制 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教法、学情,从而无法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照本宣科,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原有的趣味性丧失殆尽,更有些教师完美的充当了“软件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毫无教学技巧、策略可言,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

(三)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周边设备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熟练运用,而有的学生却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明显差距。

(四)教学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混乱

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最为显著的体现就是课堂组织混乱:放羊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成问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说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差异教学无处表现,也与高教学效率不沾边;畸形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无法为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支持。

(五)学校杂务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职工作的冲击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本就很小,但却普遍充当了学校的教辅核心和技术骨干的角色。作为技术骨干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因诸多繁杂事务缠身,冲淡了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准备,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

三、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程的相关要求,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多加考虑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将以“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为基准,着重从课前准备、教学策略设计、评价等环节入手,探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

(一)课前准备

此项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源的准备及整合、课件制作、教材分析、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等环节。鉴于本篇主旨,着重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合作小组的划分原则、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方面。

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至关重要,它影响合作小组的划分、任务设计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等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从学生知识准备状态、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可以考虑设计诊断性评价量表来实现,此项评价结果将为小组划分及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合作小组的划分应着重考虑互补原则,异质分组,并尽量做到组间平衡,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同时,兼顾组间竞争,激发学习动力。合作小组一旦划定,在一段时期之内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随着学习进程、内容模块(word、excel、PPT、Photoshop、Flash等)、学生发展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组间差异拉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并进行分组调整。各合作小组需指定组长,组长的职责在于小组任务的分配和组内评价。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接受新知的机会,但最低层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得低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层次。所设计各层次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任务的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在各教学环节的形成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二)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所适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分层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各个教学策略之间并非是单一的、独立的,它们密切相关、互依互存。

1、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小组应以4-6人为宜,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再赘述。合作小组的组长可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举产生。组长应充分掌握组内各成员知识准备状态、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在后续的小组合作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期间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组长快速成长。

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各教学环节所设计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将已分解的子任务依学生特点分解给组员,由组员独自完成个人任务,最后由组长收集,并与组员讨论整理出本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由组长或组内指定成员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在教师点评或组间互评环节完成知识的纠错和升华。在任务实施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认真观察合作学习的动向,适时参与其中,解疑答难、技术支持或给予方向性指导。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别称“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既定情境下,设置任务(即抛锚的过程),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整合运用,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主要环节包括情境创设、任务设定(抛锚)、问题解决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结果及评价等。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情景创设要贴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要合理。关于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和日常积累作基础,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探讨任务设定。依据创设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至三个主要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各教学环节的划分依据,然后再将各目标任务分解为多个符合分层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子任务。这是分层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便于各层次学生分层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于“最邻近发展区的”论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中的各层次目标任务的设定,应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的理论要求,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目标,而新知的构建和技能的习得恰恰就在这跳一跳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原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篇所述分层教学,是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相结合的,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及评价分层,方便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技能、构建新知,这样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都能有所提高。

学生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补为原则,采用异质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小组合作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各层次学生依据自身特点确定子任务,在小组合作、组内互助、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分层:在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在各子任务上得以体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应以大纲为基准。

任务分层:以分层教学目标为依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设置各目标任务的子任务,以供各层次学生选择性完成。

评价分层:评价分层主要针对形成性评价而言,后文详述。

(三)评价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过程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这不但使老师无法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学生本就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评价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层评价。

形成性评价,亦称之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并调整和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可以针对教学环节独立设计,教师可参与到小组合作任务过程当中或小组讨论环节,来完成形成性评价,也可将形成性评价置于小组展示环节,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小组,评价内容应包括本环节中的各项子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方式(自主探究完成、他人帮助完成)、任务完成的质与量等内容。

总结性评价,亦称之为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判断,评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方面,可依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成果展示环节作出评价,也可以采取填写评价量表的方式。教师方面,主要针对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评价。可采用设计评价量表的方式来实现。在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应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并给出教学与学习的最终评价结论。教师应不吝言辞,对各组及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得失,给予合理到位的点评,以资鼓励。

四、小结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全体一线教师正为之努力,以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而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方兴未艾,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不利因素诸多,有些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无力解决的,但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却可以为之努力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协力共担。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之见,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请诸位同仁将先进经验多多共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05-116;356-359 [2]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52-69;149-154;221-237 [3]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石仲凯.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D].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7) [5]刘心达.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定稿)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第五个反思总结

1.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认真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包括三部分:㈠ 信息意识;㈡ 信息能力;㈢ 信息道德。 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 频繁;⑹ 公正公平;⑺ 积极;⑻ 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

答:例子: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之行

实践内容与要求:1)目的地: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赵氏孤儿的故事。2)人数:学生5人以内3)交通工具自定,旅游时间都定为周、日。4)日程安排,一天以内,不耽误时间。5)根据日程安排穿插新广场消夏晚会,野餐活动。6)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预带工具等等。7)撰写计划过程。

呈现方式与要求:1)呈现方式一律用word或PowerPoint,可包括图片欣赏等等。2)景点介绍可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加以叙述。3)旅游主题,设计思路等均是让这次出行成为一次成功的旅行。设计美观,合理。

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 ,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看了李冬梅老师的评价策略,觉得非常到位。但是觉得具体实施起来,一定非常繁琐,但教师就是在繁琐中把工作细化,让学生学有所获,想到这儿就能平静下来,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出来,设计实践作业,并进行成就性评价,还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更贴近于学生掌握知识,更贴近于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以后,我会以李冬梅老师为榜样,以这些策略为基础,一步步的落到实处,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它实际上是通过这些策略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想我以后会完成的更好,把课程进行的更加精彩。

第三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陈伟平

内容摘要:针对现行的地理教材出现的特点,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笔者明显的认识到,现行的地理教材突现出两大特点:叙述性文字少了,图片性内容多了,教师主讲性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内容多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难题、新挑战。我觉得面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难题,如果恰当地应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层和创设情境相互交融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引发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下面笔者就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谈谈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

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湿地这一教学内容时,播放《我国的湿地》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天气系统》这一课时,用Flash演示冷锋、暖锋的运动过程。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使其形 1 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而且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平面图片,静止图片是难以使学生们理解的。现代信息技术有特别的信息处理能力,它能跨越时空限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课堂上,使地理课中难以理解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变静为动,这样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如湘教版必修一教学中我就运用课件设计模拟显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演示褶皱、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这种动态演示的形象直观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

地理课中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等。这些内容应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的进行表达。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应用画面可控制的动画影片,以适时插入的方式来揭示重难点问题,能有效地突破并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分析“地球自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 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运用可控Flash影片演示地球运动,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转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剖析原因,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和原理(昼夜更替的存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运用实例思考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引导学生应用,深化知识,巩固理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如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画片、书本插图等需要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或者有的一些

2 资料可能会存在图片太小、无用信息太多等缺点,不能被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使知识点具体化。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六大板块时,用重新着色、闪烁来突出六大板块的范围及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过程的教学,从空间看,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气团上升过程中的水汽凝结;从时间上看,长到数亿年的地壳海陆演化,短到转瞬即逝的地震波的传递。这些过程都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模拟,按其发生、发展、变化,把抽象的地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就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一节中,地球公转如何引起四季变化是很难理解的。为此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显示地球公转的起初动态画,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特点,并通过晨昏线有规律的运动,直观感受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然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典型位置来分析太阳直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就把深奥的地理过程,以强烈的动画效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变枯燥的讲解为有趣的观察、思维,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高一地理下学期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就有30多幅,大部分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不可能自己开发适合教学改革需求的全部教学素材,为了推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之中,推动“优化”,就必须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如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和资源网址库等,让教 3 师可以用较少的备课时间就能够方便地根据教学目标调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组成自己的教学活动计划,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优化。如以高中“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节教学为例,运用网络上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让学生填出各地该种植哪些农作物,原因是什么,利用地图复习旧知,启发、设疑,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掌握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联系旧知,以图释文、学生归纳分析;运用电教媒体,出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实例图像,化抽象为具体,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改进记忆方法;运用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进行填图训练,强化记忆。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一是学校提供一些相应的网站,二是充分运用校园网要求各段教师把每一学期上课的课件上传到FTP上,以达到资源共享。三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电子化,不断积累,同时便于以后的修改、补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现已初步建立起了地理学科资源库,实现教师教学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资源共享 。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真正喜欢上地理,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应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 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1999 [2]阳万发.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贵州民族报,2010年.3 [3]石刚.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宁县四中 尚小银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实施与效果三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促进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效果评价

探究式学习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称呼不同,组织实施方式各种各样,但本质上都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美国从1998年开始在大学、中学、小学开展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全发展。[1]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探究式学习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主题,它必将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重大突破。

一、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资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专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研究,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2]在语文教学当中采用主题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并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学会关注生活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语文教学引向课堂之外、语文学科之外的开放天地。根据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本人总结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语文探究式教学设计

1 模式,其基本步骤如下。

1.探究主题,目标分析

探究主题的确定要求内容有特色,联系生活紧密;学生有基础,易把握、理解;资源较丰富,教师易驾御;确定主题后,就要分析主题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必须获得的基本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分享的品质,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此外还应当预见学生可能完成什么样的创造性作品,获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

2.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关键的一步,情境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经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二是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连接。[3]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呈现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使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让学生努力后可以解决问题。

3.活动过程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获

2 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学到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可以是群体的, 也可以是个体的。通过活动过程的设计,教师进一步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

4.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该做什么,教师该做什么,它包括整个教学流程,具体的时间和任务安排。当然,探究式教学包含了无限的可能,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要讲求灵活性,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5.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多种媒体形式的资源库,或者提供一定的资源地址,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更快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方便他们寻找建构知识所需要的信息。教师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源,学生必须先具备较高的信息搜寻、处理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也是信息资源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

6.学生作品范例设计

通过的范例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明确通过探究学习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对作品范例的赏析和了解,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任务,他们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获得探究的驱动力。

7.评价量规的设计

通过评价量规的设计,教师可反观自己设计的目标,思考其合理性。学生通过量规的阅读,明确自己应该完成到什么程度。量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成果的评价量规,个人自评、互评的量规,小组合作的评价量规,无论哪种评价都应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

8.教学设计过程的不断修改

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和反馈,观察和分析他们学习中的问题,找出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不断修改和调整,同时加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探究主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生活,要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探究式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顾及到个别差异;重视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反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的努力,重视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掘信息资源,为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4]

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全程指导,提供教学支持和技术支持。在研究方法和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给予帮助,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适时对各小组提供建议,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在语文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应当注意利用问题的设计打破语文学科的界限,联系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达到“综合”的目的。语文探究式教学流程图如图1。本文以高中语文《雷雨》节选部分为例,分析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具体运用了以下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

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文献的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以高中语文《雷雨》节选部分为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作者人物介绍方面的知识,查找《雷雨》的背景知识,并分析、理清《雷雨》中人物的关系。

2.多种感知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知效果。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知识,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把握。[5] 本案例以课件的形式将戏剧概念、分类、特点,作者介绍,《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图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事产生的背景和话剧中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3.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具体任务为目标,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老师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拓宽研究领域,通过模仿、操练与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本案例以问题为学习任务,以任务为线索(例如:以周和鲁的矛盾冲突为线索)串联各个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组成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和脉络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地质疑和研究、自由地表达和交流,最终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在建构。[7] 本案例中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启发,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观看录像,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屏幕上的问题,教师总结并提出参考意见。

5.情感激励策略

情感激励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师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感化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课下安排学生分组排练这组话剧,其他同学观看,并自由评论话剧中的人物和同学的演技。教师组织、指导、点评,加深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戏剧的认识。教师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制成数字视频文件,作为学生成长的记录。将学生表演的录像资料发到班级主页上,共享学习资源,便于让家长观赏和其他班同学学习。

6.成果展示策略

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形成学习成果。通过对《雷雨》的学 6 习,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一堂话剧鉴赏课”的文章,或者写一篇话剧人物评论的文章。要求每位同学将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成果发布到班级的专题学习网站上,在自己的博客或BBS上与大家分享交流,供教师、家长观赏,供其他班同学学习,并将自己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电子档案中,作为他们的成长记录和学期期末的考核依据。这些成果展示了他们学习潜能和研究技能,促进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研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究式教学的评价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观,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教材”变成“学材”,“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加强情感体验环节,重视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8] 本次学习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量评和质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这些方法相互弥补,从而更清晰、更准确、更真实地描述学习效果和师生的发展情况。本次以学生自评为主,组评和师评为辅,体现了学生为主的原则,这种主体性原则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做到主客观高度统一。自评活动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这种评价变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本次采用的评价量表见表1,采用百分制和等级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很积极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给同学们带来新奇的感受和极大的兴趣,每个人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小组分配自己的任务。很多同学主动给小组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在相互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 7 感受到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摆脱了束缚他们的思维的因素,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有的同学厌学的情绪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同学们都能主动与小组其它同学配合,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共享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相互探讨,共同进步。很多同学还表现乐于助人的好品德,主动帮助他人。小组负责人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作好记录并组织大家分析、讨论,最终拿出小组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大家在和谐的师生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快乐。

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要评价学生能力发展状态,主要看他们制定的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措施的有效性,成果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学生在预习教材和分析单元目标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并提出问题。各个小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搜集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学习成果,这些成果对其他同学学习和研究戏剧文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价值。很多同学写的话剧人物评论和角色扮演的心得体会,栩栩如生,非常形象。

4.学生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本次对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查阅文献、交谈访问、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有些同学以前没有在网上查找过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他们掌握了搜集学习资源的方法和利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技能。在分析数据、处理文字和图片,编缉文件方面,同学们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语文探究式学习成果包括学生的心得体会、活动记录、人物评论、戏剧扮演、 8 总结报告、论文和多媒体作品等。同学们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报告,有的同学参与戏剧扮演,并摄像制成多媒体作品,发布到班级专题主页上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有的同学的论文观点比较新颖,有推广和发表的价值。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它突破传统课堂和课本的限制,丰富的资源、合作、共享、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教学中会遇到一些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和可获得性没有很好的保障;探究学习的时间短、任务重;学生的信息技能参差不齐;老师如何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如何更好协调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的关系;领导对探究式学习重视不够等。这些都是以后的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广还是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都将成为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要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层次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的技能,就必须在建设中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更好地推行探究式学习,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彭柳.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中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应用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3):68-70.

[3]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17-20.

[4]李芒.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4):53-55. 9

[6]陈向东,张际平.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22-24.

[7]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8):44-47.

[8] 高永鑫,王华学.论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7-78.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解读

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

1、微机室需有教师机并配有教学控制系统(软、硬件皆可)或投影系统。

2、微机性能优良,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

3、学生人手一机(最低为两人一机)。

4、每学期上机时间不得低于总课时数的70%。

[基本框架]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自主动手

分析任务 完成任务 独立思考 发展个性 教师

动态评价 总结经验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设计任务 教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新颖有趣、寓教于乐,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培养其责任感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和成果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多元认知能力。

5、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只要能融合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即可。务必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经过半年的实验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意义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有效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具体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是: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始终是我们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多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落实五个环节

教学是最重要的,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主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时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交流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熟感。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知识和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作品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