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化方向发展之困难性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党[2000]21号) 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社政教[2001]1号) 等文件中多次强调,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手段,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样的精神要求, 部分高校尝试做出了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举措, 或者让辅导员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员的工作。
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于这样几点: (1) 学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把心理健康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2) 学校咨询员数量少, 和学生的需求不成比例。 (3) 认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开导、说服教育就能完成, 只要辅导员具备相关心理知识就可以部分地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在实践工作中, 辅导员和咨询员的工作是无法混淆的, 辅导员代替或部分代替心理咨询员在实际工作中是极其困难的。
1 二者的工作重心和职责不同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在于管理和教育, 心理咨询员的工作在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二者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但是工作的职责重心是完全不一样的。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发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 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诚实守信、互助友爱,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高校心理咨询员的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减轻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学生学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习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排除困难的能力, 使他们在困惑中学会前进、促进他们自我完善、促进他们自我成长。
2 高校辅导员事务繁忙,负担过重,精力有限
虽然《规定》中明确列举了高校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 但是实际工作中他们却整日为学生学习、生活琐事而奔波, 实际要负担起思想教育、纪律检查、奖惩实施、事故调停、发放各类通知、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学生就业、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追缴学生欠费等任务。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和学生打交道, 贴近学生生活, 但是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内心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 从当前高校辅导员人员配备情况看, 高校辅导员数量不够充足, 这也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中宣部和教育部[2002]16号文件的规定,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厦门大学有一组关于全国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数据:配备比例在1:150以下的0.9%, 配备比例在1:150~1:250的占29.5%, 配备比例在1:250~1:350的占26.4%, 配备比例在1:350~1:450的占12.6%, 配备比例在1:450以上的占22.5%。显然当前许多高校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很难使辅导员的工作细致入微和保质保量。
而心理工作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工作, 一个学生的一次来访, 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连续访谈。从工作时间的分配来讲, 高校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3 高校辅导员和咨询员在学生心目中的身份不一样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有利害关系, 辅导员是管理者, 学生是被管理者。大部分的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是有很远的心理距离的。辅导员的工作是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可能去挖掘深层次的问题。由于辅导员管理者的身份, 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是不愿意主动去寻找辅导员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都是辅导员发现问题而去找学生。从这个角度看, 学生在心理深层次上是不信任辅导员的。而学生找辅导员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比如调换宿舍、申请助学岗位等等。
咨询员和学生之间不仅没有利害关系, 还要建立特殊的平等信任关系。咨询员解决的问题是潜意识的问题而不是表面出现的情况。学生寻求咨询员的帮助都是主动的, 这种主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而且也容易将内心世界呈现给心理咨询员。
4 辅导员单凭通过短期培训, 无法掌握好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技术
心理咨询的技术如积极关注、倾听、共情也不是耐心听学生讲话、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简单, 看似简单的技术术语需要长期的训练和自我反思。心理咨询师要善解人意、能够真切地理解别人;要有敏感的洞察力, 能迅速地捕捉非言语信息, 察言观色, 识破人的伪装和防御;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 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释义能快速地理解、共情、识别, 感同身受。而这些都要通过多年的职业训练才可能形成的。现代已知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二百四十多种, 流行的大约有十种, 每种特定的治疗理论都有它特定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相适应的人群, 合适技术的选用也需要长期训练。
而辅导员只读了几本书或者参加几次培训就给学生做咨询的话, 很难避免产生对学生的依赖、反向移情、情感剥削等等, 这些会更加扰乱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发展。
5 高校辅导员能分清思想上的“是非”, 却难以分清心理上的“是非”
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帮助, 来访者能否得到帮助, 取决于咨询人员本身的理论水平、交际艺术、人格魅力以及实践经验的影响。心理咨询员应该对自己的人格结构、人性弱点会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员, 在咨询中有能力在态度上保持“中立”。他不再会把生活中自我的审美、道德、情感以及是非观点带入咨询的情境中。另外, 他能对学生求助的问题保持“接纳”, 不再用“是”与“非”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看人的内心世界, 在操作上注意与当事人的交流与互动。高校辅导员由于大都没有做过心理的自我成长, 和工作的惯性, 在帮助学生方面一定是带有某些价值判断的, 而这些价值判断却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 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大学生获得自我成长, 绝不是高校口头重视的问题, 而是每个学校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咨询员与学生的配比、加大对心理咨询员的培养力度, 而不是单纯将工作转嫁到辅导员身上。
摘要: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部分高校提出了辅导员可以兼任心理咨询员的工作或者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是很难做到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宋美娴, 苏亚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新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07 (4) .
[2] 李子勋.心灵飞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