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参考文献
[1]刘洋.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创新——评《化工设计实训指导书》[J].化学工程,2022,(06):2.
[2]曲德智,黄文艺,陆瑶,许金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以地方院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0):185-188.
[3]张宇,邓庆芳,贾丽华,陈朝晖,赵云鹏,王平.地方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2,(04):48-49+58.
[4]徐元媛,徐峰,冯笑颜,张晛,王欣,于宏伟.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石家庄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时刊,2021,(12):47-50.
[5]黄微雅,吴淑琰,陈勋俊,杨凯.基于研究所的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J].广东化工,2021,(19):240-242.
[6]胡传波,尹华伟,李廷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化工,2021,(18):114-115.
[7]李明飞.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思考[J].广东化工,2021,(17):257+259.
[8]罗序燕,熊道陵,张彩霞,刘典梅,欧阳少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多层次多维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1,(07):198-200.
[9]林庚.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21,(03):86-87.
[10]金放,喻发全,刘生鹏,闫志国,熊芸,汪铁林.“个性化发展”培养为导向构建“多元”能力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当代化工研究,2021,(03):111-113.
[11]李贵贤,季东,周怀荣,王东亮,李红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24):138+142.
[12]戴红,石玉军,张燕.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2-34.
[13]邓书平,刘海燕,牟淑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营口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山东化工,2020,(22):227-229.
[14]郭亚平,谢练武,卢丹青,郭鑫.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0):65-66.
[15]晋梅,安良,吴宇琼,邹琳玲.“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20,(18):172-174.
[16]吉玉碧,唐安江,罗孜.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2020,(18):210-212.
[17]陈养彬,许晨晨,严伟,张晓丹,吴帅帅,严琪.林业高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院梁希实验班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8):149-151.
[18]于静,李敏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山东化工,2020,(14):223-224+226.
[19]陶芙蓉,王世杰,崔月芝,张永春.“双一流”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西部学刊,2020,(07):50-52.
[20]黄永兰.高职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06):168-170.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邓益强,杨冲,张尤华,谢颖,程丽华,吴世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0,(02):36-38.
[22]邢乐红,王宜鑫,隋朝,肖同欣,赵玥,邵艳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07):11-12+22.
[23]马正正.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1):226-227.
[24]施彦彦,周剑林,罗娟.浅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212-213.
[25]胡恩柱,郭建华,蔡威盟,胡坤宏,刘俊生,胡科研,程海云,肖伟栋.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86):17-19.
[26]陈成,刘洪胜,赵秀丽.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三嵌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0):336-338+341.
[27]吴进喜,尹兆明,吴咏梅,马朝伟.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9,(15):183-184.
[28]赵云鹏,林喆.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化工,2019,(12):139-140.
[29]陈波,王锋,陈雄,张海燕,郝媛媛.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中职升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9,(04):154-155+169.
[30]张建,赵国虎,尚琼,马明广.基于CDIO培养模式的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作[J].甘肃高师学报,2019,(02):75-77.
[31]武利顺,林枫,殷保华,李风海.校企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山东化工,2019,(03):98-99.
[32]王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9,(01):170-171.
[33]江国健,徐家跃,申慧,田甜,杜永.基于导师团队的材料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1):50-51.
[34]李卫宏,陈成.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21-23.
[35]孙瑞祥,彭璐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云南化工,2018,(08):237-239.
[36]郭天祥,王淑勤,汪黎东.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机制转变与革新[J].山东化工,2018,(14):184-185+187.
[37]韩效钊,张旭,刘昆,安洁,何兵,吴安昌,杨双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化工,2018,(03):124-127.
[38]戴咏川,丁薇,赵德智,赵荣祥.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02):16-20.
[39]党翠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8,(11):34.
[40]钟飞,党明珠,罗晓明,虞正鹏,刘文彦.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入学、员工入厂”工学交替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索——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43-45.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曹淑华,林翠花.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18,(02):81-83.
[42]孙平,周跃花,李朋娜,李学坤,石奇,李树娜,张杏梅.地方院校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8,(03):175-178.
[43]杜怀明,颜杰,杨虎,罗容珍,张伟.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153-155.
[44]唐富顺,刘峥,王桂霞,邹志明,李和平.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22):33-36.
[45]陈小鹏,梁杰珍,王琳琳,韦小杰,童张法.以“工程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05):58-63+96.
[46]孔翔飞,王桂霞,及方华,刘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9):185+187.
[47]邱冬梅.IEET工程认证下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03):171-172.
[48]胡晓钧,陈桂娥,毛海舫,叶静,盛晓东,严小丽.“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03):40-43.
[49]毛海舫,陈桂娥,鲁彦,俞俊,方向,徐孙杰.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7,(03):44-49.
[50]廖文波,黄相璇,叶领云.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以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为例[J].山东化工,2017,(07):183-184.
[51]蒋赣,赵红.应用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12):288-290.
[52]沈超,乔军,王艳花,黄向红.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135-136.
[53]杨丽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工程领域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230-231.
[54]辛炳炜,王丽梅,王爱丽.地方本科院校化工卓越人才螺旋渐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6,(08):22-26.
[55]李雪,谢英鹏,贾松岩,孟丹,赵嘉,申延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6,(10):122-123.
[56]许俊强,郭芳,陈志,王耀琼,王敏,李军,全学军.“学科交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73-174.
[57]高利斌,王红斌,刘天成,高云涛,季四平.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05):98-100.
[58]鞠权兴.基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管理,2016,(11):210.
[59]荣俊锋,陈明功,刘铭,吴姗姗,张晔.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6,(07):218-219.
[60]孟献梁,褚睿智,苗真勇,万永周,朱佳媚.基于煤化工制定化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J].广州化工,2016,(05):185-186+222.
[61]武利顺,李风海.应用型本科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思考[J].山东化工,2016,(01):97-98+100.
[62]申少华,谢文林,曾坚贤,周智华,周虎.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16,(01):157-158+201.
[63]方涛,侯彦杰,陈春霞,王玉峰,孙墨珑.林业院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下册)[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515-519.
[64]张秀玲,李洪亮,邱玉娥.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三双制”对接培养模式研究——以德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3):12-13.
[65]李秀华,王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化学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22-223.
[66]赵国庆,谢永,李晓玲,周丹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广州化工,2015,(19):174-176.
[67]陈启凡,张芳,张兆群,王秋兰,刘飞.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5,(17):202-203.
[68]张芳,黄芳,张慧东,陈启凡,王秋兰,洪哲,刘飞.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山东化工,2015,(17):131-132+136.
[69]赵海,刘俊清,刘瑾,董颖男,毕孝国.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5,(12):99-101.
[70]王贺云,贾鑫,刘宁,陈凯,吕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04):142-143.
[71]王干,薛怀国,刁国旺.“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71-74.
[72]杜婷婷.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26-127.
[73]王延飞,杜可杰,贺楚华,阳鹏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化工时刊,2014,(08):53-56.
[74]张君涛,李谦定,刘祥,梁生荣,李彦,邵彤.化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82-184.
[75]李素君,徐铁军,王晓丽.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4,(02):5-7+37.
[76]姚运金,徐川,杨保俊,杨则恒,张大伟,陈天云,魏凤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4,(02):18-22.
[77]焦纬洲,刘有智,栗秀萍,祁贵生,袁志国,高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02):23-25+61.
[78]尹兆明,吴进喜,杨智勇,蔡香丽.新疆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40-41.
[79]张静,王晶晶,李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03):128-129.
[80]朱岩,张光旭,马定桂,鄢烈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04):1-3.
[81]陈彦广,韩洪晶,陈颖,张娇静,李金莲.基于国际化、工程化能源化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及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4-225.
[82]李羽珍,刘美玲,宋梅.高师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25+88.
[83]刘长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高教论坛,2012,(08):25-26+31.
[84]蒋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12):216-218.
[85]张媛媛,韩高军,郭嘉.“英语+化工”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11):140-141.
[86]艾宁,计伟荣,阮慧敏,项斌,肖春,高建荣.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04):27-31.
[87]艾宁,肖春,计伟荣,阮慧敏,高建荣.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Environmental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CESSE 2011 V1)[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560-565.
[88]陈雄鹰,汪昕宇.从职位需求角度看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22-23.
[89]周欢怀,艾宁,刘会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AASRI-AIIA 2011 V4)[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235-238.
[90]张仁坤,杨淑清.“临港化工”背景下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80-184.
[91]周欢怀,艾宁,刘会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 2011 V7)[C].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236-239.
[92]艾宁,肖春,计伟荣,阮慧敏,高建荣.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ICEE 2011 V8)[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451-454.
[93]薛冰,柳娜,杨基和,朱方平,罗士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03):595-596.
[94]梁鹏,刘洁,田原宇.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07):203-204+195.
[95]杨明华,郑云法,顾勇冰,张春牛,刘细本.化工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04):223-225.
[96]艾宁,计伟荣,项斌,刘会君,杨阿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06):28-31+35.
[97]李志洲,赖普辉,刘军海,黄晓洲,吴迎春.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33):216-217.
[98]唐正姣,王存文,吴元欣,丁一刚,孙炜.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5):145-149.
[99]许前会,张秋荣.《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9+12.
[100]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01):15-18.